大学之道精华篇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5
《礼记》所见“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关键词]大学之道;中庸;小成;大成;君子西方人说“目标”;中国人说“道”。
目标是眼睛盯着的地方;道通向行路人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其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目标就是目标;道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礼记》中所记载的大学之道主要存于三篇,其一为《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其二为《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其三为《学记》所说的“小成”和“大成”。
试分论之。
一、明明德,作新民,止于至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是这样一条道路:从明明德开始,通过作新民,最后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小学阶段学习的是“六艺”,是洒扫应对之类的行为规范。
因此只读过小学的人只知道如何做人,只知道规规矩矩地做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人,更不能对人的本性、天命与人性的关系等人生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
读过大学的人则不同,他思考过人生的重大问题,叩问过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所谓“终极关怀”。
因此,读过大学的人能自觉追求做人的理想境界,他知道如何做人,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人。
他始终在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成就自己的人生。
这样看来,今天许多拿了大学文凭的人恐怕连小学毕业的要求也没有达到。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先自新,然后才能新民。
普通老百姓能遵循传统过日子也就不错了,大学生则要日新其德,然后以君子之德化民成俗。
谁说中国人泥古守旧,没有创新精神?儒家所设想的大学就是要培养不但能自新,而且能新民的人。
这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精神,汤武革命,周命维新,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在农业,“作新民”主要是指品德修养方面,而非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方面。
但今天的所谓创新几乎专指科学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而忽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则又是今人不如古人之处。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注:所谓知之至也,即明了“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者,儒家经典之一,孔子门人曾子所著,传为儒家“四书”之首。
其文简练,义理深邃,历久弥新。
然文言文古奥难懂,非通晓古汉语者难以领悟其真谛。
是以,余采摭古籍,参校群经,汇编成《大学之道文言文翻译书》,以飨后学。
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三纲领,乃大学之根本,故首章以“大学之道”开篇,阐明其宗旨。
翻译如下:大学之道,在于显明德性,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之境。
此三纲领,乃大学之根本。
“明明德”,即显明自身之德性,使人知善而行善。
所谓“德性”,非独指道德,亦包括智慧、勇敢、仁爱等品质。
翻译为:“显明德性,使人知善而行善。
”“亲民”,即亲近民众,施以仁政,使民安其生。
所谓“亲民”,非独指爱民如子,亦包括以民为本,施政为民。
翻译为:“亲近民众,施以仁政,使民安其生。
”“止于至善”,即达到至善之境,使己身心皆善。
所谓“至善”,非独指道德之极,亦包括智慧之极、勇敢之极。
翻译为:“达到至善之境,使己身心皆善。
”《大学》之次章,论述“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八条目,为实践大学之道之途径。
翻译如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之理,从而获得真知。
翻译为:“探究事物之理,从而获得真知。
”“诚意”,即真诚待人,不自欺欺人。
翻译为:“真诚待人,不自欺欺人。
”“正心”,即端正心志,坚守道德。
翻译为:“端正心志,坚守道德。
”“修身”,即修养自身,使德行高尚。
翻译为:“修养自身,使德行高尚。
”“齐家”,即治理家庭,使家庭和睦。
翻译为:“治理家庭,使家庭和睦。
”“治国”,即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
翻译为:“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
”“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翻译为:“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大学》之后章,阐述“修身之道”,包括慎独、内省、改过等。
翻译如下:修身之道,在慎独、内省、改过。
“慎独”,即在无人之处,仍能坚守道德。
《大学之道》知识点总结大学是一个人成长为社会栋梁的重要阶段,而大学之道,正是指引学生在这个阶段中取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
大学之道不仅包括学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人格修养、社交能力、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系统地总结大学之道的各个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一、学术方面1. 课程选择大学的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同时,要考虑课程间的关联性,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选择课程时,要充分咨询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做出合理的决定。
2. 学习方法在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包括定时复习、整理笔记、多做练习等。
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和其他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3. 学术规范在大学之道中,学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应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学术道德,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
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4. 学业规划大学之道还包括学业规划。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制定长远的学业规划,包括本科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在制定学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将来的社会需求,设计出符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学业规划。
二、人格修养1. 自律自律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在大学阶段,自律更是至关重要。
学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作息规律,远离不良嗜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 志向大学之道还包括培养良好的人生志向。
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际情况,设置短期和中期目标,量力而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3. 道德修养在大学中,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讲究道德操守。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欢迎阅读【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
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
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
【原文】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
谨慎。
???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
?
?
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附释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能够修饰房屋,道德能够修饰身心,心胸宽广能够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孔子《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导读:本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儒家经典语句】儒家语录精华50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注: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注: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注: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注: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注: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注:《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注: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注: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注: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注: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注: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儒家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儒家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仁义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撒旦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正大光明,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填充房屋,道德可以修饰心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贤士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果园自己庄稼的听话。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青草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蕾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个股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有情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自己。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梧栖,知道耻辱就接近坚强。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大学之道高中语文
大学之道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知未之有也。
大学格物原文与解析《大学》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篇章,被誉为“格物致知”的根本之本。
本文将对《大学》中的格物篇进行原文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思想。
《大学·格物》原文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乎哉?所以时间有所不足,终则追颖脱故。
问乎哉?求则得,舍则失。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
曲能有诚意,诚意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有道,则不变;国无道,则干戈。
天下有道,则废;天下无道,则戎狄。
自古以来,其道虽小,必有可观者焉。
致曲以来,至大者,敬慎矣夫!其余曲则不伦。
格物致知,首先要有明明德的道德品质,亲近人民,追求至善。
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稳定心态,进而保持宁静,有了宁静才能心生安稳,有了安稳才能深思熟虑,有了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真知。
事物都有先后次序,事情也有开始和结束。
了解事物的先后次序,就可以走近道路的真谛。
古代追求德行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使家庭和睦;要使家庭和睦,首先要修身养性;要修身养性,首先要正心诚意;要正心诚意,首先要保持真实的思想;要保持真实的思想,就要追求真正的知识。
追求真知的关键就在于格物。
大学之道文言知识点总结大学之道,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大学中,学生除了获取知识外,应该注重品德修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思想角度出发,总结大学之道内涵,并以而哲学、文学、科学等现代学科进行延伸,以期对大学之道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儒家思想与大学之道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要义,其中修身即为道德修养,齐家即为家庭和睦,治国即为政治清明,平天下即为和平、安定。
在大学之道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以下几点体会:1. 修身养德: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修身养德。
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端正为人处世的态度,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 尊师重道:儒家重视师德和师生关系,学生应该尊敬老师,遵循师长的教诲,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修身齐家:大学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应该注重家庭和睦,与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家庭问题。
4. 治国平天下:在大学就读期间,学生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学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佛教思想与大学之道佛教思想提倡修行、慈悲、舍己为人,弥陀教育等,这些思想在大学之道中也有重要的意义:1. 修行养心:佛教倡导修行,意指通过持戒、打坐、礼拜等方式,克制自己的欲望,提高自身修养,这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2. 慈悲为怀: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学生在大学之道中也应该具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品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心。
3. 舍己为人:佛教鼓励人们舍己为人,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也应该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乐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三、道家思想与大学之道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养性修身,寂然无为。
大学之道也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以下几点体会:1. 修身养性:道家强调养生之道,对大学生而言,则是要注重身心健康,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注重自身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沉思内修外治的大学之道引言《大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从《礼记》中被挑选出来单独成书,并列入科考的标准教材,可见其非常重要。
朱熹倾尽毕生心血为《大学》一书作注解,还改动了原本内容的次序,将其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依朱熹之见,《大学》的“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书融汇了先贤思想的精华,具有儒学之“规模”,是儒家思想主旨的重要体现。
朱熹还主张读“四书”者应先读《大学》,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祥”。
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个纲领,节目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即“三纲八目”。
《大学》的“三纲八目”,换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内修外治——大学之道。
“大学”是以培养“修己治人”的人才为目标的。
因此,大学之道既是修身之道,又是治国之道,而最终目的就是“止于至善”。
一、内修的纲领内容和具体条目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人们修身养性,关注自身的道德建设。
《大学》作为一篇具有儒学“规模”的经典,自然承袭了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并进行发扬光大。
《大学》中内修的纲领内容即“明明德”,是以孟子性善论为立论之基,而要实现内修也有具体的条目。
(一)内修的内容纲领——明明德《大学》兼有教育和政治思想,且以人性善为立论的根据,这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孟子认为人性可善,具有天赋的良知良能。
因此,教育就是帮助人找回丧失的本心本性,即“求其放心而已”。
《大学》中的“明明德”思想正是孟子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扬,并作为修身的理论基础。
“明明德”也就是使人本来具有的良知良能发挥出来,弘扬人光明正大的品德。
《大学》之作者从《周书》、《商书》和《虞书》中引经据典,证明“明明德”思想古已有之,非其杜撰的。
“明明德”作为大学之道的首条纲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外治的重要基础。
(二)内修的具体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修的具体条目是对“明明德”这一纲领的阐明,也就是如何实现“明明德”的具体方法。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篇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篇二: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篇二【素养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