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创新能力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广东省高科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广东省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广东省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积极推动着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对广东省高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都注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广州、深圳等城市,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运而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公司。
广东省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首先,广东省的高科技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特别是在深圳,众多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集中在这里,如华为、腾讯、大疆等。
这些企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广东省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包括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中山港生物医药产业区等。
这些产业基地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还培育了一批重要的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
其次,广东省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
广东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团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
以华为为例,其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广东省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广东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和吸引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包括税收减免、科研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广东省政府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的投入,以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高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广东省高科技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推动,高科技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决策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立足我国实际,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南,将对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广东是科技创新的重镇,创新发展、科技驱动已成为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__》反映,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自20__年以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
在一级指标中,广东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表明广东已打造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这些工作成效为广东下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作为服务科技创新的省属一级平台企业,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以及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赋予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等重大机遇,致力于为广东科技创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构建基金业务、创投业务、金融业务、资产管理等业务体系,初步形成“创投为主、多业联动”的发展格局,累计为20_多家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推动60多家企业实现ipo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氛围,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下来粤科金融集团应着力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在服务科技型创业企业股权融资方面,粤科集团应围绕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命周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投业务体系。
广东省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探析近年来,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等方面探析广东省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广东省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例如,广东省采用“创新引领、政策支持、服务保障、资金扶持”的政策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广东省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减轻创新成本等方面的工作,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二、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意识、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创新思维等方面。
广东省的民营企业普遍具备创新意识,大力投入研发,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创新团队,不断推进创新思维的转型。
但是,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在技术规模、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加强。
三、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广东省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华为、腾讯等知名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显著的创新成果。
但是,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集中在少数企业,整体水平较低,需要切实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广东省民营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
其次,创新投入不足,很多企业缺乏持续的创新投入。
第三,跨界创新能力不强,企业需要进一步打通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壁垒。
综上所述,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但仍需面对诸多挑战和问题。
政府应当继续完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跨界创新和集聚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助力广东省民营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
中国东部省份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作者:杨力徐悦朱俊奇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08期[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重要议题,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地区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
以我国东部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识别高权重指标、对评价对象的贴近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参照,进一步通过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对研究对象进行优劣层级划分。
结果表明:工业企业R&D项目数、地方财政预算、R&D经费投入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且各省份之间表现差异较大。
广东省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福建、河北8省份科技创新水平依次递减;辽宁、广西、海南3省份排名靠后,地区科技水平还有待加强。
因此,未来应侧重于短板因素提升,并加强资金监管、人才管理、产业结构改革等方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能力评价;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一、引言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創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1。
关注区域科技高质量发展,探讨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和驱动机制已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东部省份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整体具有较好的贸易基础和经济基础,且东部地区对中国整体科技创新贡献较大。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各省份科技创新能力状态强弱不均。
如何利用区域优势,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协调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对各省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合理测度,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学术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集中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科技产出分析、科技就业与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等。
熊彼得创新理论阐述了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能力有正向激励作用,投入主要来源于FDI、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1]。
蒋兵等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发现企业自主研发投入、FDI流入和政府补贴这3个门槛变量对科技创新均有促进作用[2],证实了前人理论。
广东调研企业发展现状报告一、前言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也是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长期以来,广东一直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域。
本次调研以广东省为对象,对广东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以期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总体情况广东作为经济发展最为先进的省份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广东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创新力强广东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培养本土创新人才,广东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主导的企业更是成为行业的标杆。
2. 规模较大广东拥有众多规模较大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总部常驻广东。
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
3. 产业结构不平衡广东的产业结构较为集中,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支撑。
虽然这些行业对经济贡献较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未来广东应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4. 人才短缺广东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足,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广东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人力资源。
三、发展瓶颈和问题在广东企业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1. 市场竞争激烈广东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力度,同时加强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利润空间。
2. 环保压力加大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广东企业在环保问题上面临较大的挑战。
企业需要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融资难题广东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加困难。
广东省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探析广东省民营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创新能力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及创新成果四个方面对其创新能力进行探析。
一、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广东省民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力。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经济基础设施,为民营企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政府鼓励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创新环境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东省的繁荣商业市场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二、创新主体广东省民营企业是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是创新能力的根本动力。
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家及其创新意识和组织创新能力。
广东省有众多杰出的企业家,他们具有开拓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勇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寻找新的商机和创新方向。
广东省民营企业在组织创新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要素创新要素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和资金创新。
广东省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广东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持。
广东省的金融体系完善,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泛的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创新的能力。
四、创新成果广东省民营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广东省不仅拥有大量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还孕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出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广东省民营企业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广东省民营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结论(一)评价思路“县域”是推进乡村振兴、破解城乡差别难题、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则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县域创新能力评价是推动区域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构成要素和创新过程进行评价是县域创新能力评价的两种重要途径。
本文综合两种研究思路的优点,围绕创新价值实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过程,结合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县(市)的主要战略目标,即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民生改善来全面考查影响县域创新成效的内外部因素。
(二)评价方法本文根据上述评价思路,借鉴科技部规定的县(市)创新能力监测指标要求,构建了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并对广东省57个非城区县(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三)评价结论根据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指标,本文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加权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出了广东省57个县(市)创新能力的得分排位结果。
其中,惠州市博罗县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高,达到77.1分;江门台山市、广东省57个县(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谷雨 张熙 欧阳卿近年来,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形成了梯次跃进的发展格局,四会、廉江、台山等县(市)获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
但总体来看,广东省县域创新仍存在区域间布局不平衡、创新资源集聚度低、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弱等问题。
因此,本文以创新能力为评价依据,对广东省县域的科技发展和高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67鹤山市和开平市分别以69.5分、66.3分和60.6分,与博罗县共同构成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的高分集团(超过60分)。
根据创新能力高低划分,广东省57个县(市)大致可以分为3个梯队。
其中,上述4市与肇庆四会、清远英德、惠州惠东、江门恩平、湛江廉江、茂名高州共10个县(市)超过40分,构成第一梯队;云浮新兴、韶关乳源、茂名化州等23个超过32分的县(市)构成第二梯队;肇庆怀集、河源和县、清远连州等24个县(市)构成第三梯队。
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实用版)目录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二、高质量发展对广东的影响1.经济结构优化2.创新能力提升3.区域协调发展4.绿色发展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广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挑战2.应对措施四、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响应,也是对自身发展路径的调整。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从过去依赖低附加值制造业和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转向更注重创新、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二、高质量发展对广东的影响1.经济结构优化:广东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投入,逐步降低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使得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
2.创新能力提升:广东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通过“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4.绿色发展: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广东省人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三、广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挑战:广东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资源压力增大等问题。
2.应对措施:广东省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强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四、总结与展望广东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广东科技创新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彭四平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23期一、科技创新及其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
从微观上讲,科技创新有助于企业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从宏观上讲,能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
广东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对自主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东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排在前列。
2006年广东省实现GDP25968.55亿元,人均GDP2807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509美元。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这一历史性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广东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转变。
二、广东自主科技创新现状及原因分析(一)广东自主创新的现状1、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偏低。
与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要求相比,广东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还不小。
2004年,广东在全国科技综合排名中位居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名列第四,其中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排名第四。
科技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2005年以前不到30%,2007年达到50%,而按国际标准,创新型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70%以上。
2、专利申请总量大,但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根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统计,从1984年至2007年10月底,广东省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经突破50万件,占全国申请总数的16%。
22㊀收稿日期:2021-03-31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基于科技论文及专利成果分析的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7A 030303059)作者简介:覃筱楚(1987-),女,广西贵港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产业情报分析;张雯(1991-),女,浙江江山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情报计量学;黄耀东(1991-),男,福建泉州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郭晨(1993-),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产业情报分析;孙奇(1993-),男,山东枣庄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宋亦兵(1965-),男,湖南资兴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产业情报分析㊂基于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覃筱楚1,张㊀雯2,黄耀东3,郭㊀晨1,孙㊀奇1,宋亦兵1(1.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信息情报中心,广东广州510530;2.深圳大学图书馆,广东深圳518060;3.广州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23)摘要:从科技投入与产出两个层面建立31个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通过定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衡量广东㊁北京㊁上海㊁江苏和湖北5个地区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差异性及评价其综合创新能力㊂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广东在科技投入㊁科技文献产出㊁专利数量及专利密度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广东应发挥高技术企业的领先优势,与研发机构和高校建立产业合作关系;通过政策引导,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加强对外合作,带动相应学科领域的发展㊂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 124.3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5095(2021)03-0022-09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GuangdongBased on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 Xiao -chu 1,ZHANG Wen 2,HUANG Yao -dong 3,GUO Chen 1,SUN Qi 1,SONG Yi -bing 1(rmation Center,Guang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ine and Health,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Guangzhou 510530,China;2.Shenzhen University Library,Shenzhen 518060,China;3.Guangzhou Library,Guangzhou 510623,China)Absrtac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31evaluation index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nputand output ,and measu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s and outputs and the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innovation ability in Guangdong ,Beijing ,Shanghai ,Jiangsu and Hubei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furth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 in term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put ,output ,patent quantity and patent density ,then ,suggests that Guangdong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edg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establish industrial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create anatmosphe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rough policy guidance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alent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foreign cooperation to develop corresponding disciplines.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put ;innovation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2021年6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un 2021第5卷第3期Strategy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5No .30㊀引言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宏观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和竞争力至关重要㊂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地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探索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1]㊂王涛等[2]从科技创新投入㊁环境和产出三大方面构建了11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㊂陶雪飞[3]以 5位一体 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构建13个二级评价,对样本城市进行实证研究㊂王彦博等[4]从创新环境㊁资源㊁服务影响力和产出4个方面构建了25个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1个省份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研究分析㊂李燕鸿[5]利用具有多投入产出特点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对2008-2016年珠三角城市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㊂肖田野等[6]在评价广东科技创新能力中,从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7个二级指标,但细分的二级指标不够全面㊂上述研究显示科技创新能力涉及范围较广,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需建立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数据收集统计的难易程度和连续性直接影响评价建模实证,因此,可持续获得客观数据的指标有利于评价体系的推广应用㊂自1985年以来,广东依靠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优势,在促进全省科研体制改革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相继出台‘广东省科技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配套政策,助力研发机构㊁企业和高校等科研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的科研活动㊂为了解广东科技创新能力,本研究综合采用各类统计年鉴数据,从科技投入与产出两大方面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㊁上海㊁江苏㊁湖北四个省市与广东进行对比,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衡量不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参考㊂1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1.1㊀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保障数据的连续性㊁权威性,本研究综合参考‘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基础指标和数据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部分衍生的推算指标,从而形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包含科技投入和产出2个一级指标㊁9个二级指标以及47个三级指标㊂科技投入反映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外部资源,包括R&D课题㊁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科技产出包括科研机构㊁高新技术产业㊁高校等不同创新主体在专利㊁著作㊁论文的产出情况,以及专利所有权转让㊁专利授权情况,反映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体现科技创新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㊂1.2㊀评价方法由于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较多,为综合考察各个指标,对比不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相结合的方式㊂定量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比分析广东与其他地区在科研经费㊁人员㊁专利分布㊁专利价值㊁专利密度等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差异性㊂主成分分析法用于分析广东与其他地区综合创新能力的横向对比及广2021年6月覃筱楚,等:基于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un202123㊀表1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科技投入A.R&D课题(项目)数B.R&D人员全时当量C.R&D经费内部支出A1.R&D课题数A2.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数A3.高等学校R&D课题数A4.高技术产业R&D项目数B1.R&D人员全时当量B2.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B3.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B4.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C1.R&D经费内部支出C2.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C3.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C4.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产出D.科技论文数量E.科技著作数量F.专利数量G.专利分布H.专利价值J.专利密度D1.研发机构与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总数D2.研究与开发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数量D3.研究与开发机构在国外发表科技论文数量D4.高等学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D5.高等学校在国外发表科技论文数量E1.研发机构与高校出版科技著作总数E2.研究与开发机构出版科技著作数E3.高等学校出版科技著作数F1.国内专利申请数F2.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F3.国内专利授权数F4.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F5.国内有效专利数F6.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G1.研究与开发机构申请专利数G2.研究与开发机构申请发明专利数G3.研究与开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数G4.高等学校申请专利数G5.高等学校申请发明专利数G6.高等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数G7.高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G8.高技术产业申请发明专利数G9.高技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H1.研究与开发机构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H2.研究与开发机构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H3.高等学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H4.高等学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J1.每万人专利申请量J2.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J3.每万人专利授权量J4.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J5.每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专利申请量J6.每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发明专利申请量J7.每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专利授权量J8.每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发明专利授权量东历年科技创新的纵向对比,该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后提取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计算各主成分分值及主成分综合得分,最后根据主成分矩阵结合主成分得分分析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㊂2㊀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分析2.1㊀科技创新投入分析2.1.1㊀科研项目申报情况近年来,广东R&D课题数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且不断增长㊂2013年,广东R&D课题数量位于样本地区的中间位置,2015年后增速明显提升,2017年广东R&D课题数为170214项,大幅超过江苏和北京,为样本地区首位(见表2);相比之下,上海和湖北R&D课题数量不多,但也增长稳定㊂表2㊀样本地区R&D课题数量单位:项地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北京118710127017136969135387147141上海6943275627755757560883060江苏107080118332122629138251150951湖北5303955777562185861363305广东101450108109112680135652170214对比2017年不同机构的R&D课题数量发现,高校是R&D课题申请的主力,在样本地区中,湖北R&D课题数中高校占比最大,约70.80%,其次是上海,为68.23%;但从课题数量来看,北京高校R&D课题数量最多(96187项),其次是广东(79050项)和江苏(70982项)㊂在高技术产业中,仅有广东和江苏申请课题数高于研发机构,分别占其地区课题数比重的12.17%和9.75%,其他3个地区研发机构课题数均高于高技术产业(见图1)㊂2.1.2㊀科研人员投入情况2017年,广东R&D人员全时当量最多,科研第5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3期24㊀图1㊀2017年样本地区各类机构R&D课题数量对比人员队伍快速扩大,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为565287人年,其次是江苏(560002人年)㊂广东和江苏各机构R&D人员结构表现一致,均为高技术产业人员占比最多,其次为高校和研发机构;北京㊁上海㊁湖北的R&D人员中均为研发机构人员占比最多(见图2)㊂图2㊀2017年样本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对比2.1.3科研经费投入情况2013-2017年,样本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都稳定上升(见图3)㊂广东R&D经费内部支出与江苏相当,大幅领先其他3个地区㊂2016年以前,江苏R&D经费投入最多,但2016年后广东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增速提升,2017年广东R&D经费投入约2343.63亿元,同比增长15.2%,总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㊂2013-2017年,广东R&D经费内部支出中高技术产业比重最大,各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均有增长(见图4),2017年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最多,较上年增长约27.78%,其次是研发机构,较上年增长13.51%㊂图3㊀样本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趋势图4㊀广东各类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年度分布2.2㊀科技创新产出分析2.2.1㊀科技文献发表情况科技论文及著作是对研究成果㊁生产研发技术经验和知识的总结,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水平㊁研究动态和知识水平的发展程度㊂2013-2017年广东科技文献产量逐年递增(见图5)㊂其中,高校在科技文献发表上具有优势,2017年高校发表科技论文87815篇,较上年增长0.50%;出版科技著作2654种,较上年增长11.75%;研发机构在科技文献发表和出版方面相对较弱,发表科技论文8510篇,出版专著214种㊂2.2.2㊀专利申请情况2017年,广东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能力稳步提2021年6月覃筱楚,等:基于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un202125㊀图5㊀广东各类机构科技文献发表情况升㊂2017年,广东专利申请量约62.78万件,较上年增长30.88%,稳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专利申请量约56.21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约16.35件;北京专利申请总量在样本地区中排名第三,每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远超其他地区,分别为85.64件和45.68件(见图6)㊂图6㊀2017年样本地区专利申请量情况从各机构专利申请情况看,2017年不同地区创新主体申请发明专利的差异性十分显著㊂其中,广东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84084件)和发明专利申请量(48148件)均比高校和研发机构多,其他四区则以高校为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北京专利申请总量虽在样本地区中排名第三,但其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最多(14436件)且以发明专利申请量(12431件)为主,北京研发机构的发明创造质量较高(见图7)㊂图7㊀2017年样本地区各类机构专利申请情况2.2.3㊀专利授权情况2017年,广东专利授权量约33.26万件,较上年增长28.42%,为样本地区乃至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57万件,较上年增长18.42%,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授权总量的13.75%;北京专利授权量在样本地区内排名第三,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授权总量的43.10%(见图8)㊂在每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广东每百亿元GDP专利申请量为699.89件,位列第一,每百亿元GDP专利授权量仅次于北京,为370.83件(见图9)㊂图8㊀2017年样本地区专利授权情况图9㊀2017年样本地区每百亿元GDP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第5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3期26㊀27㊀2.2.4㊀有效发明专利情况2017年,广东有效专利约11.66万件,位列首位,其次是江苏和北京;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最多的是北京,约20.53万件,其次是广东和江苏㊂在有效发明专利构成上,广东高技术产业表现出色,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省总数的93.10%,研发机构表现较弱;而其他4个地区均为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大(见图10)㊂501001500%50%100%"图10㊀2017年样本地区有效发明专利数构成2.2.5㊀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情况专利所有权通过转让与许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图11和12,广东研发机构专利转让及许可数仅次于上海,5年来小幅增长;高校专利权转让及许可数最多且增长最快的地区是江苏,而广东高校专利权转让及许可数5年来一直保持平稳,与北京水平相当,与江苏差距较大㊂图11㊀样本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情况年度分布图12㊀样本地区高等学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年度分布3㊀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为科学评价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2013-2017年样本地区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确定主成分个数为3㊂为进一步计算各年份的主成分分值和综合评价值,本研究将与各主成分相关度绝对值最高的指标归类到该主成分当中,继而进行下一步的对比㊂不同年份主成分包含的指标略有差别,但总体较稳定(见表3),其中分值为正数表明指标水平高于被评价区域的平均值,为负数表明指标处于评价区域的平均值以下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不仅能保证获取信息的完整性,还能有效解决信息重叠的问题㊂表4为样本地区历年主成分的因子系数,主成分1所占比重最大,涵盖了R&D 课题数㊁人员全时当量㊁R&D 经费内部支出㊁科技论文和著作数量㊁专利分布㊁专利价值㊁专利密度等大部分指标;主成分2涵盖了高技术产业相关的R&D 课题数㊁R&D 经费内部支出㊁专利分布以及每百亿元GDP 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等指标;主成分3所占比重最小,涵盖了高等学校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㊁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等指标㊂3.1㊀科技创新能力的横向对比通过计算样本地区主成分综合得分发现,北京2021年6月覃筱楚,等:基于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un 2021表3㊀2013-2017年样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各主成分构成及相关系数指标2013成分1成分2成分32014成分1成分2成分32015成分1成分2成分32016成分1成分2成分32017成分1成分2成分3㊀㊀注:阴影部分为该年份科技创新能力各主成分的构成指标㊂第5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3期28㊀表4㊀样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主成分因子系数年份成分1成分2成分320130.5900.2780.11820140.5830.2870.11820150.5650.3010.11620160.5780.3200.08720170.5540.3370.093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前列,但呈现下降趋势;江苏近5年来重视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平稳㊁略有上升;广东与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相当,但2016年后有所下降;上海与湖北分别处于第四和第五的位次,5年来综合水平都有所下降,与前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差距(见表5)㊂表5㊀样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主成分综合得分单位:分年份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20130.938-0.3000.184-0.8090.037 20140.911-0.3350.197-0.7990.096 20150.850-0.3450.212-0.8090.160 20160.834-0.3820.202-0.8380.254 20170.771-0.4200.376-0.8380.156以2017年样本地区主成分得分情况为例,北京在2013-2017年的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其主成分1占据绝对优势,科技创新投入的成效较为显著;主成分2中,广东在样本地区中得分最高,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对提升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尤其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占据优势;主成分3中,江苏得分最高,江苏是教育大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量㊁授权量㊁转让数量及许可数均较高(见表6)㊂表6㊀2017年样本地区科技创新主成分得分单位:分指标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主成分1 1.684-0.302-0.047-0.909-0.333主成分2-0.415-0.6830.751-0.942 1.306主成分3-0.224-0.243 1.597-0.187-1.0763.2㊀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纵向对比2013-2017年广东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见表7),主成分1优势不明显,但分值逐年增长;主成分2占据重要地位,整体呈增长趋势;主成分3在2013-2016年均保持较高水平,但2017年骤然下降㊂其中,R&D课题数量在2015年前是包含在主成分1中的,在2016年和2017年则包含在主成分2中,广东在R&D课题数方面的增长成效显著㊂表7㊀2013-2017年广东科技创新主成分得分单位:分指标20132014201520162017成分1-0.678-0.627-0.551-0.410-0.333成分2 1.017 1.085 1.051 1.195 1.306成分3 1.315 1.280 1.329 1.241-1.0764㊀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特点广东在科技投入总量㊁专利数量㊁高技术产业投入与产出方面一直处于优势,但在研发机构与高校的投入与产出㊁专利价值与专利密度等方面较薄弱,在科技投入转化为科技产出的效率方面,尤其是转化为科技论文与专利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㊂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的特点如下:(1)科技投入总量大㊁增速快㊂广东R&D课题数㊁R&D人员全时当量㊁R&D经费内部支出等指标均处于领先位置且不断增长,为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重要基础,同时反映了广东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㊂(2)科技论文与著作产出量占比较小但持续增长㊂科技论文与著作是研发机构和高校的重要科研产出形式,是反映研发机构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北京一直保持绝对优势,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增速可观,广东虽不具有优势,但2013-2017年始终保持增长,不断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㊂(3)专利体量巨大,优势显著㊂专利是科技产2021年6月覃筱楚,等:基于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un202129㊀出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广东高技术产业发达的背景下更是反映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㊂广东在专利申请㊁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方面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且数量上领先于其他地区㊂(4)专利密度相对较低,有待提升㊂专利密度是专利数量在人口和GDP中的分布密集程度,能反映其相对关系㊂较高的专利密度意味着人均或每单位GDP的专利数量更多,是科技创新能力优异的表现㊂广东在专利数量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专利密度的表现并不突出,而北京和江苏则一直处于领先地位㊂(5)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率有待改善㊂广东的研发机构与高校都存在投入与产出体量偏小㊁比重偏低的情况,相比之下,北京㊁上海和江苏具有优势㊂广东的研发机构和高校在国外发文比例较高,广东高校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优势条件,在科研合作中走出去㊂5㊀结论与建议广东历来重视产业发展,高技术企业具有领先优势㊂通过发挥优势带动作用,与其他地区研发机构和高校建立产业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可通过学术交流㊁实地考察㊁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北京㊁江苏等地的研发机构和高校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此外,通过政策引导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入结合,加速成果转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科研成果利用的需求,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从而提升产业效益[7]㊂其次,广东研发机构与高校科技创新力量薄弱也反映了广东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不足㊂基础研究虽难以像应用研究那样快速产生效益,却对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广东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无法在短期内产生效益的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提供专项研究基金㊁建设重要的基础研究设施与平台㊁制定科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等㊂再者,在当前研发机构与高校科技创新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广东应当建立研发机构与高校协调合作㊁差异化竞争的机制㊂高校可与研发机构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为研发机构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研发机构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环境和上升空间㊂同时,在开展大型的研究方面,高校与研发机构可依据自身优势,通力合作㊁优势互补㊁统筹资源,共同致力于课题研究㊂最后,广东应当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通过国际交流㊁技术引进㊁对外投资等方式,在已有合作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拓展与国外学术机构㊁高技术企业的合作领域,带动省内研发机构与高校相应学科领域的发展,同时为高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机遇㊂参考文献:[1]赵绍娟,刘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科技与创新,2017(10):6-7.[2]王涛,顾晓雪,胡园园,等.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产业化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0): 23-27.[3]陶雪飞.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0):16-19.[4]王彦博,姚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我国31个省区市比较分析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 40(3):1-7.[5]李燕鸿.珠三角城市创新绩效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6-12. [6]肖田野,罗广宁,陈丹华,等.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广东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5):21-28.[7]叶李,田兴国,吕建秋,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状况㊁存在问题与改革取向:基于全国6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6):124-129.第5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3期30㊀。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状况广东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制造业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分析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首先,广东省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多元化。
广东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化工等领域。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广东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地区之一、随着广东省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为创新和升级奠定了基础。
其次,广东省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广东省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近年来,广东省制造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些企业已经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
同时,广东省还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广东省制造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广东省的制造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据统计,广东省制造业产品出口占全国的比重较高,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占比较大。
广东省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和降低成本等手段,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广东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然而,广东省制造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力成本的上升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广东省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这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也是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广东省的部分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此外,广东省的制造业企业还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不力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广东省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力度。
广东省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广东省要加强环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制造,推动可持续发展。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薄弱点及其原因分析——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07)》
看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
◆知识创造上,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投入产出比不高
◆知识获取上,技术转移水平较弱
◆技术创新环境和管理水平上,劳动者素质和创业水平不高
◆创新的绩效水平上,劳动生产率增速减缓
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自1999年开始发布以来,以其严谨的指标体系,客观的统计评价,逐渐成为我国各地区科技管理部门判断本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问题的重要指南。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07)》[1]中(以下简称《报告》),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第6年保持在全国第三位,并随着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这两个传统弱项排名的上升,2006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5个综合指标都达到全国第三,显得更加均衡。
从总体看,广东创新能力上的薄弱点仍在知识创造能力上,该指标值(37.3)远低于第一名北京的84.32和第二名上海的55.12;在知识获取能力、技术创新环境与综合能力、创新的经济效益水平等三个方面,广东与全国领先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指标效用值与全国首位的差距约为9~10)。
从细分指标分析,这四个方面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如下:
图1广东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与全国先进水平比较
一、知识创造上,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投入产出比不高
《报告》的五项综合指标评价中,广东的知识创造能力与全国领先地位的差距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广东在研发投入综合指标和投入产出综合指标上得分不高所致。
在研发投入方面,广东的薄弱点首先表现在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强度不足。
从投入总量来看,广东政府科技投入达43.1亿,排在全国第6位,在国内相对较强,但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0.27%,排在全国第25位,落后于大部分省市。
不仅如此,广东政府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国内半数省市,年增速(14.1%)列全国第15位,科技投入强度要追赶领先的省市难度较大。
广东企业科技投入总量较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达241.1万元,处于全国第2位。
但广东的企业科技投入总量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而言,投入强度明显偏低,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有1.23%,排全国21位。
此外,研发投入的薄弱还反映在广东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增长较慢,广东R&D人员[2]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R&D全时人员当量增长率仅排在全国第24位。
但根据目前数据显示,R&D人员增速已有较大提升。
在投入产出水平方面,广东知识创造能力的不足主要反映在单位科技人力投入的产出效率较低。
从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看,广东的科技论文发表总量排第二,但从人均指标来看,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发表的国内论文数和国外论文数均排在全国第15名
以后。
从经费投入与专利产出看,每亿元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所产生的发明专利授权也仅排在全国第9位,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广东原始创新能力的不强。
究其原因,以企业为重心的广东科技投入结构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
广东的大中型企业占有69.9%的R&D 经费支出和47.8%的R&D人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体现公共性研发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占有的R&D经费和R&D人员分别只有7.9%和17.7%。
此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均R&D经费远低于企业,仅相当于大中型企业的30.7%,可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均研发资源存在不足,影响了研发活动产出。
广东的这种投入结构对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公共性的科技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