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基的诚与德——刘基的“三不朽”之二:所立之德
- 格式:pdf
- 大小:402.60 KB
- 文档页数:5
松窗梦语东游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
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
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
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
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诚意伯刘公基,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
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以苏湖地饶,宜先取吴。
公密谋曰:“汉灭,吴直囊中物耳!宜先伐汉。
”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
志在澄清天下,言于上曰:“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
”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
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
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
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
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
”上悦之。
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
上喜曰:“卿可参大政。
”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
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
”顿首力辞。
上尝廷誉公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
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
”公尝自言曰:“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
”后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人罕睹其面。
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
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端整。
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
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
兵既渡江,坚守誓死。
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
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竟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
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
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迨今承平日久,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
刘基简介篇一:刘基解密千古人豪刘伯温一、刘基家世与生平一、源流与播迁1、彭城郡、中山郡、鄜延郡、永嘉郡。
2、从鄜延到临安,至丽水,至南田。
3、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
4、生平简历。
二、刘基的智商为什么这样高?(优生)三、刘基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三不朽”间气伟人?(优育)。
四、元配富氏为什么不育?(刘基驳辨“七出”之条的现实体验)。
五、二夫人陈氏,何许人也?(刘基与陈宅)六、三夫人章氏所育二女适谁?七、刘基与方国珍的恩怨情仇一、方国珍起义的背景及其蜕变。
二、方国珍是“志在横行”土匪式的人物。
三、方国珍一再乞降招安,是彻头彻尾的投降派。
刘基不受贿赂,并因此受到朝廷处分。
四、方国珍是倭患的始作俑者,是汉奸。
五、刘基力荐朱亮祖讨伐方国珍是为民除害,不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朱亮祖封永嘉侯如同耿炳文守长兴有功封长兴侯)。
六、刘琏18岁平定山寇,刘基向朱元璋奏禀,以致刘琏招来杀身之祸。
二、刘基与罗贯中(罗贯中考)一、刘基一生最精彩的部分是鄱阳湖决战大破陈友谅。
灭汉歼吴,奠定了朱元璋反元与统一全国的基础。
二、鄱阳湖决战与赤壁之战极为相似,可以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原型,所以刘基传奇难以写好。
三、罗贯中为什么把“三国”写得这么好,远过他所有的历史小说。
四、刘基没有诸葛亮之后杜甫那样的“诗圣”与文学巨匠,为他描述与颂扬。
五、要提升刘基传奇创作质量,必须努力发掘鲜为人知、真实生动的乡土史料。
三、刘基的民本思想一、民族优秀传统(尤其是儒家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思想),良好的家世、家风、家训的薰陶。
二、《多能鄙事》是刘基原著,并非后人伪托。
是他关切民生(生产与生活)的一部好书,是刘基民本思想从细微处见精神的佳作,不能视之为粗浅与谫陋而不屑一顾。
三、保境安民,刘基与青田鱼灯。
要严肃维护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不容轻率篡改。
四、建功立业与“官瘾”辨(兼及对刘基军事谋略否定的驳辨)。
四、《二鬼》诗考辨种种一、《二鬼》诗内容意义简介。
院系:经济与贸易学院班级:市场营销1202班学号:1210501237姓名:许春苗论古谈今讲‚三立‛————刘基论文说到‚三立‛,大家会疑惑的问:‚三立‛是什么啊?我们不知道啊!那就由我来给你们讲讲‚三立‛的由来吧。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说出‚三立‛的伟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连蔡元培也称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甚至日本学者奥野纯评价他:‚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可见刘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已经被神话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何为‚三立‛。
什么是‚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它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故而‚三立‛也叫‚三不朽‛。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刘基的人才观作者:陈贤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9期【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91-01刘基字伯温,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传奇历史人物,与其文才武略息息相关。
刘基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张时彻曰:“赞画帷幄之奇谋、恢复中原之大计,往往属之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发孔明之喻。
”[1]其智谋能和张良、诸葛亮相提并论;杨文懿曰:“子房不见词章,玄龄仅办符檄。
公勋业造邦,文章传世,可谓千古人豪。
”[2]“千古人豪”、“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伟人,彪炳千秋!刘基是传世文章有许多体现他的人才观念,以下择取几例,略作解析。
人才关系国家命运昔有信陵君,乃在大梁城。
亲为贵介弟,位冠诸侯卿。
倾家待国士,倒屣延豪英。
诣门谒朱玄,虚左上侯嬴。
袖锥夺兵符,救赵蜚英声。
河外走蒙骜,宗社赖扶倾。
于今不可见,寂寞伤人情。
[3] 这首诗歌抒发了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能否正确地使用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兴亡。
刘基感慨自己身处元末乱世,统治者贤愚莫辨,官场任人唯亲腐败不堪,怀抱奇才者得不到重用,感慨空有济世拯民之志而不得申,遗憾生不逢时,徒留英雄寂寞伤心之泪!刘基认为能否任用贤才是关系到国家社稷兴衰的关键,表达了元末官场任人唯问系族出生的强烈愤懑之情。
元朝社会等级森严,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严重,国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蒙古、色目贵族把握朝政,汉人、南人地位低下,处在被奴役的地位,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虽然元王朝岌岌可危,刘基还是积极寻找一条挽大厦于将倾之路。
人才必须发挥自己特长盖闻人非大圣,鲜有全材。
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惟能避短而庸长乃克奏功而济事,是故骅骝騄駬以之运磨,不若蹇驴之能,干将莫邪以之刈草不若钩镰之利。
[4]刘基认为人才很少有全材,发挥其特长便是人才。
蹇驴运磨胜过骅骝騄駬,钩镰刈草胜过干将莫邪。
信陵君正是恰当使用食客们的特长,择才惟长是用,充分体现了善用人者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奇特效果。
关于刘基庙的作文去年文成一游,从百丈漈出来,看见路边硕大的路标——刘基故里,此去不过四十里地,然而你不在旅行社的安排线路之内,只好割爱,扫兴而去。
然而,无论山水还是人文,文成终究是这么一个别致的地方,它竟让我念念不忘了,于是我今年又来了。
从去年到文成之后,我就在纳闷,文成本来就是一个蜗居深山的偏远小县,而南田更是深山更深处,就这样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怎么出了刘基这样一个冠绝古今的人豪?百丈漈到南田四十里都是盘山路,在盘山之后居然会有这么一片高山环抱之平原,确实少见,难怪被称为“天下第六福地”。
下午的阳光闪闪烁烁,刘基庙前人烟稀少,车子便停在大门口,起身一看,门票二十。
好说歹说,弄了个折扣,孩子们一律免票,便鱼贯而入。
事后才知刘基庙四面围墙都是开放的,不买门票同样可以进去,提醒一下后来者,哈。
高高的门槛踏进去,走过小小的钟楼鼓楼,右转,两进门坊上写着“王佐”“帝师”之字,颜体端庄,浑厚有力,无声地透露出肃穆庄严,门坊之间的石碑上铭刻着刘基的生平简介,有“后为胡惟庸所构陷,忧愤而死”这样的文字,令我想起民间马皇后送枣子桃子给刘基(暗示早逃)的传说,据说逃回老家后仍被朱元璋药酒赐死。
看来传说毕竟是传说,一代文豪认准胡惟庸小人之流决不能为相,奈何胡实在善于迎合,担任宰相后便衔恨在心,构陷刘基,因此忧愤而死应该令人信服;不信的话到后面的厅堂里无数文人墨客的楹联诗词里去寻找答案吧。
这里简直就是书法作品的展厅,隶、草、行、楷、篆……样样齐全,但归结成一句话,还是那几个字,“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巨人”。
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念着,互相讨论这个那个是什么字,什么意思。
我注意到后厅里朱元璋给刘基的评价诗:“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
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云炉。
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
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从这首赠诗看来应该是刘基辞官之际赠与的,高度评价了刘基的功劳,同时也希望刘基能颐养天年,远离权利纷争,免得他担心不已。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名言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名言集锦
邦无道,富加贵,耻也!
家有悍妇良友不至,国有妒臣贤士不留。
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
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
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
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
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穷。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
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
知人之疑已而弗舍者,必其有所存也;知人之防已而不避者,必其有所倚也。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
省敌者昌,益敌者亡。
夫欲取人之国,则彼国之人皆我敌也。
故善省敌者,不使人我敌。
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
不知己者无所见,不知人者无所闻。
夫琴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大小异能,合而成声,无相夺伦,阴阳乃和。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势;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虎用力,人用智。
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
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
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落日下前峰,轻烟生远林。
刘基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阅读《刘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基辞。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
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
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
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
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狱:诉讼案件)A.举进士,除高安丞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D(4句表明刘基的胆略;5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刘基廉政事迹与廉政思想张宏敏李青云【摘要】:刘基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称谓符号,还是浙南乃至中国东南地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面旗帜。
刘基生平里的廉政事迹,充分展现了一个廉洁奉公、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的"廉吏"形象;刘基诗文中嫉恶敬贤的胆识、为邦贵知本的意识、以德去刑的主张、用得其当的人才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刘基的廉政理论中存有浓厚的君主专制思想,这是我们应加以辨识与摈弃的;对其中以民为本、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等合理内核,则要大力弘扬,用以丰富当代廉政文化理论,促进廉政建设的发展。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封诚意伯,谥文成,浙江处州青田武阳(今属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人,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
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大明王朝而驰名天下。
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让刘基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灵发布时间: 2011-1-20 8:46:35 阅读:166次让刘基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灵———系列报道:(一)南田镇小的“郁离风苑”《郁离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著名的散文集,“郁离子”是刘基的托称。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在八卦中寓意为火,郁离是文明的象征,含有文明的意思。
为了不断弘扬和丰富刘基文化,搭建刘基文化平台,让刘基文化潜入师生的心灵;展示刘基勤奋好学,文明诚信的风采,提升南小的刘基校园文化品牌,显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引领全体师生以刘基为榜样,顽强拼搏,追求完美,健康快乐,活出精彩人生。
学校从09年开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设计,同时征求和吸收许多刘基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确定并建造了“郁离风苑”。
“郁离风苑”占地约280平方米,位于校园东侧,是一个凸起平台。
平台的边缘耸立着五棵参天古树,分别是树龄在300—500年的油杉、香枫树、苦槠树。
它们的形态各异,枝叶茂盛,绿意浓浓,相互媲美,与校园相映成辉,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伯温传说的传承与保护一、历史人物刘基与传说人物刘伯温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明初任御史中丞,封诚意伯,是集道德、功业、文章于一身的“三不朽”伟人。
他悲悯苍生,以人为本,做官清正,诚意正心,为后世树立了道德楷模;他著述等身,文章传世,具有崇高的文学地位;他运筹帷幄,定计后先,助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和政治家。
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有“王佐”、“帝师”、“千古人豪”之称[1]1 。
这是历史人物刘基。
历史人物刘基的字是伯温,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刘基称为刘伯温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从传说的角度来说,刘伯温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刘基。
刘伯温,因刘伯温传说而为民间世人广为知晓。
刘伯温传说的产生是与历史人物刘基分不开的。
周群指出,元明之际的刘基(伯温),因其卓越的才秉、高洁的品行、通究天人的学术而被庙堂与民间有意无意地神化了[1] 序。
由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伯温传说其实就是基于历史人物刘基,将其某些历史事实和人物本身神话后的民众口头文学。
那么,刘伯温就是民众长期以来,根据传说的流传与发展,神话、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探析,在陈胜华的《刘伯温传说新探》中,作者对这两个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刘基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真正历史人物。
他天资聪颖,以其智慧与神勇为百姓办事情;他才华横溢,著书写诗,成就了《烧饼歌》《郁离子》等佳作;他神机妙算、忠心为国,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政权,并鞠躬尽瘁的为国效劳。
而刘伯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对刘基自身的才华进行神话与加工,就形成了民众心中的“完美”形象。
集智慧、清廉、正直、勤奋、忠义、神奇等品质于一身,满足了民众的各类心理需求,具有广泛的传播空间。
二、作为文本的刘伯温传说民间文学都有其产生与传承的“土壤”,即特定的语境。
刘伯温传说也不例外,虽然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在全国各地都有刘伯温传说群的存在,但传说的产生都是根据本人到过或者在此地居住过,才产生的。
实现人生三不朽的秘书刘基刘基( 公元1 3 1 1 年1 3 7 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今属温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后人将他与汉初张良、蜀汉诸葛亮并称为古代三大谋略宗师。
古人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也称“三不朽”)。
在立功方面,以上三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都在于“善谋”,即为人主出谋划策,建立了旷世奇功。
在立德方面,张良竭尽忠诚、心胸坦荡、不贪名利堪称楷模;诸葛亮忠心耿耿、廉洁自律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德行也为后世人景仰。
在立言方面,张良并无著作传世,诸葛亮除《出师表》外也无其他著作流传,而刘基则是三人中唯一一位既立功、也立德、同时还留下大量著作的历史人物。
一、立功——辅佐朱元璋统一中国完成帝业刘基23岁考中进士,在元代先后担任高安县丞、江西行省椽史、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郎中、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官职。
当时反元起义此起彼应,刘基看到腐朽的元政权无可救药,加上自己在官场受到压制,便于公元1348年毅然弃官回到了家乡青田。
朱元璋在攻下金华、括苍(今丽水)后,多次盛情邀请刘基出山辅佐自己。
刘基看准朱元璋是各方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便于1360年来到应天府(南京)。
他见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大有知遇之感,便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全面论述天下大势和朱元璋宜采取的战略、策略。
他对时局精辟的分析,使朱元璋看清了战略方向,从此刘基就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刘基的主要功绩有四点:第一是在政治上力劝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小明王是早期红巾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拥戴下在毫州建国称帝。
朱元璋本是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郭子兴部将,郭死后,朱元璋成为该部统帅。
在安徽东部建立割据政权,攻克应天府(南京)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名义上仍受小明王节制。
刘基看出韩林儿没有统一中国的气魄,就力劝朱元璋取而代之。
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树立起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雄心壮志。
第二是在战略上协助朱元璋制定先西后东的正确路线。
刘伯温的政治韬略与人生智慧十四世纪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元朝由盛转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并一步步走向衰败。
公元1311年,在浙南大地上诞生了一位对元明鼎革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刘基。
刘基,字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的青年才俊。
但他从25岁到50岁的25年间,由于受到腐朽没落势力的排斥、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1360年,也就是刘伯温50岁的时候,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首战龙江,再战鄱阳,打垮了陈友谅,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由此东南安定,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亲力亲为,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正是后人对刘伯温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
刘伯温从23岁中进士,到遭受排挤迫害65岁在家乡忧郁去世,这40多年间,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内涵的政治、军事著作,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朱元璋在称帝后的第三年,封刘伯温为“诚意伯”。
在刘伯温去世139年后,明正德皇帝封其为“太师”,谥号文成。
刘伯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颇多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第一,“以民为本”。
刘伯温主张,“国不自富,民足而富”,“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
他还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
《郁离子?灵丘丈人》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山东藤县有一位老人非常善于养蜂,他成功的秘诀在于精心管理。
他每次取蜜的时候只拿走多余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
这样,原来养的蜜蜂安心定居,新来的蜜蜂也愿意在这里繁殖,家道越来越兴旺。
刘基读后感说起刘基,可能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但要是提到刘伯温,那想必很多人都知道。
对,刘基就是刘伯温啦。
最近我读了一些关于刘基的故事和资料,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
刘基那可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我就详细跟你们讲讲我了解到的刘基的一个事儿吧。
那时候,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
刘基在这样的环境中,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崭露头角。
他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吸引了各方势力的注意。
有一次,刘基所在的地方遭遇了一场大危机。
敌军来袭,兵临城下,大家都慌了神儿。
这可咋办呀?城里的人们都焦急万分,感觉末日就要来了。
但是刘基却不慌不忙,他冷静地观察着局势,脑子飞速地运转着。
他先是仔细分析了敌军的情况,发现他们虽然人多势众,但也有一些弱点。
然后,刘基就开始制定应对策略啦。
他召集了城里的一些有识之士,跟他们商量着怎么抵抗敌军。
“咱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呀!”刘基皱着眉头说道,“得想办法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大家都纷纷点头,等着刘基拿出主意。
刘基想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有了!他让人赶紧准备了一些东西,然后开始布置起来。
他让人在城墙上挂满了旗帜,还让士兵们在城门口大声呼喊,制造出一种城里有很多兵力的假象。
敌军一看,哟呵,这城里好像挺有实力啊,一下子就有点犹豫了。
接着,刘基又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让人在夜里悄悄出城,在敌军的营地周围弄出一些声响,让敌军以为有伏兵。
这可把敌军吓得不轻,整晚都不敢好好睡觉。
就这么几招下来,敌军的士气大受打击。
而刘基这边呢,大家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哎呀呀,刘基大人可真是太厉害了!”人们纷纷赞叹道。
在刘基的指挥下,他们成功地抵御了敌军的进攻,保住了城池。
这件事情让刘基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大家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智谋超群的人。
你瞧,刘基就是这么牛!他的智慧和勇气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显得格外耀眼。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
有时候,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一定要用武力去解决,用脑子也能想出好办法呀。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一)迷雾重重【画外音】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这位经常被后人称作刘伯温的刘基,以他的神机妙算和出色的谋略,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重困境中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大明王朝,刘伯温也因此被后世称作大明王朝第一谋臣,而在其后数百年中国历史上,刘基刘伯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非凡人物,他不仅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更有着一种可以预言身后事的神奇能力,相传是他所作的那首《烧饼歌》竟然准确预言了,其后数百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那么,这种神乎其神的一切真的是否就是一个真实的刘伯温?在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究竟又是有着怎样超凡的智慧,竟然可以在朱元璋后来对开国功臣的斩尽杀绝当中保全了性命?而他的死因,为什么后来又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与我们一同揭开笼罩在刘伯温身上的种种谜团,再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
讲述大明第一谋臣刘基刘伯温之迷雾重重。
【毛佩琦】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大名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
刘伯温名字叫刘基,刘伯温的名字广为天下百姓传诵,刘伯温不仅仅是大明开国的第一谋臣,还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这个神秘人物神到什么程度?据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有这么一件事,什么事情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1938年12月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说最近浙东,浙江东部来人了。
说到一件事,说当地在修建古老的桥梁,叫仙人桥。
在修桥的时候,挖地基,挖出来一块石碑,什么石碑呢?一看上面有字,几行。
大标题是回天碑,碑文这么几句话:“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
——刘基《回天碑》”。
这几句话没有来头,再一看下面,留有下款,刘基题。
这个刘基就是刘伯温,你看仙人桥底下挖出来一个石碑,是刘基的石碑。
刘基是什么人?一算,离当时500年了。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大家仔细念以后,感到跟当时的现实很相像。
刘伯温“4+3”的智慧人生公元1514年即明正德九年的十月,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下了一道名叫《赠谥太师文成诰》的诰令,说刘基“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故特赠刘基的谥号为“文成”。
在这篇诰令,间接道出了刘基的“四道”人生,一是为学,二是处世,三是为官,四是帝师。
做人要从学开始,所以我们先讲学。
为学之道——刘基从小好学,其启蒙教育离不开父亲刘爚及母亲富氏的教导,父亲刘爚是遂昌县教谕,主管一县之士子读书科举事宜,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局长,据说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刘爚还专门辞去了职位,刘基14岁入处州郡痒学习之前的主要教育任务还是由其父亲承担,同时也离不开的母亲富氏教育,富氏为人聪慧、贤淑,相传富氏家族是北宋名相富弼之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刘基背诵诗经《国风》,父母亲的影响给刘基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当然刘基的人格塑成除了后天的养成,也离不开其天性。
刘基从小就爱看书,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至今还流传着“外婆家,以书凑礼”的故事,说的是母亲富氏拿出腊肉、粉干,吩咐刘基放进篮子里。
刘基一边捧着书看,一边收拾拜年的礼物,到了外婆家,外婆掀开篮上的盖子,发现是一叠书。
泰定元年(1324)的春季,刘基14岁,父亲刘爚携子刘基走出了南田山,来到了处州路治括城(即今浙江丽水),在那个时候,能入郡学读书是很不容易的事。
《大清一统志》载当时处州府学入学额数为25名,元时大致也不会超出此数。
刘基在处州群学读书的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至泰定四年(1327),即14岁到17岁的时候,于泰定五年(1328)秋转学至青田石门洞的石门书院,攻读《春秋》,苦习举业达五年之久。
读书生涯是清苦的,非有志者难以达到成功的彼岸,有一句诗说得很形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刘基苦读的艰辛难以用“十年”来形容。
元至顺四年(1333)刘基中进士,但刘基的学习生涯并没有在这里终止,可以说刘基是终生学习的化身,从26岁到48岁四次在元为官,四起四落,三次主动辞官,一次羁管绍兴,在元至正元年(1341)——元至正七年(1347)年这期间刘基经历了七年的宦游生涯,通过隐居力学、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不断的充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