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路边反射裂缝的应力吸收复合夹层防治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7.44 KB
- 文档页数:4
沥青混合料抵抗低温收缩变形的能力成为低温抗裂性,低温裂缝往往是沥青路面各种病害的开始,裂缝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功能,裂缝的产生不仅破坏了路面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美观,而且从会从裂缝中不断渗入水分导致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直至路面早期破坏,尤其在北方(II4)低温地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裂缝现象比较典型,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沥青混凝土路面层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横向、纵向、网裂、反射等不同性质的裂缝;同时伴有车辙和抗滑表层摩擦系数不足等影响行车功能的质量问题,即有施工质量的控制因素问题也有设计理论深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通过工程实践和养护工作的技术总结;得出了设计、施工及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规律,对提高施工质量具有必要的技术意义。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开裂现象与机理分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大致可分为三种:疲劳裂缝、温度裂缝和反射裂缝。
疲劳裂缝主要是由于行车荷载引起的。
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结构层底部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材料的疲劳抗拉强度时,结构层就会开裂并逐渐扩展。
疲劳开裂的早期现象是路面在纵横向出现间断的裂缝,之后,路面出现龟裂并伴有更多的变形。
这种现象目前主要存在于中低级道路中。
疲劳开裂一般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重复的疲劳荷载作用,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厚度不足,排水不畅、施工质量不好等都可能导致出现疲劳开裂。
如果路面在开放交通后短短几年内出现开裂,则可能是路面经受重复荷载的疲劳状态或是运输超载的原因所致。
温度裂缝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当外界温度下降;特别是急剧降温的情况下,造成路面材料体积收缩,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路面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就开裂。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沥青混合料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致于产生过高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骤降时,由于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超过其极限拉伸应变,便产生开裂。
温度收缩开裂主要是横向裂缝。
一般认为低温开裂与路面材料有关,硬的材料比柔的材料更容易出现低温开裂,沥青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氧化就更容易出现低温开裂。
沥青混合料与应力吸收夹层的抗反射裂缝性能研究
李金棉
【期刊名称】《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我国公路基层采用半刚性的水泥稳定碎石,此类材料的温缩开裂会通过荷载反射到面层形成反射裂缝,为了延缓和抵抗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本文综合了国内2大类8个小类的材料选取或夹层处理方法,通过对比国外先进的抗裂试验研究,选取了往返轮载试验作为评价试验,并为了结合工程实际和统一初始状态,采用了MMLS3小型加速加载设备对试样进行20000次的加载预处理。
结果显示,混合料抗裂性能排序为:加入聚酯纤维的改性沥青混合料〉ARAC13级配的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中级配的橡胶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夹层的抗裂性能排序为:抗裂贴〉橡胶沥青AC10〉STRATA〉聚酯玻纤布。
【总页数】4页(P160-163)
【作者】李金棉
【作者单位】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招投标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4
【相关文献】
1.抗反射裂缝FAC-5富油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施工及控制
2.沥青加铺层夹层材料抗反射裂缝性能研究
3.半刚性路边反射裂缝的应力吸收复合夹层防治技术研究
4.基
于Texas Overlay的复合式应力吸收层防反射裂缝性能研究5.基于Overlay Test 评价应力吸收层抗反射裂缝性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面反射裂缝的研究摘要: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裂缝的主要形式,它的存在破坏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强度的削弱(如裂缝处弯沉增大,回弹模量降低等)。
而且随着雨水和雪水的浸入,基层变软,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导致路面强度大大降低,产生冲刷和唧泥现象,使裂缝加宽,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
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投入使用后,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害,反射裂则是最普遍,也是对公路损坏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关键词:反射裂缝;半刚性路面;半刚性基层;防治措施引言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沥青路面反射裂缝问题日益加剧,道路维护和保养所需的工程量越来越大,如何减少和防治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已成为道路建设工程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施工与管理工作实践,将自己对沥青反射裂缝的认识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提高。
1路面反射裂缝研究现状反射裂缝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损坏形式.研究表明,反射裂缝的出现是由于在荷载应力及温度应力综合作用下,既有裂缝处的路面结构层中产生应力集中,反复作用导致对应的沥青面层底部首先疲劳开裂并迅速向上反射贯穿整个沥青面层。
因此,欲通过增加应力吸收层达到防治反射裂缝的目的,要求应力吸收层材料方面有足够大的抗拉、抗剪能力;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能.目前常见的应力吸收层材料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1.1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已广泛采用了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已及防治反射裂缝防治方法,其方法是;第一,改善加铺层组成设计,主要是改变沥青的使用;第二,在开裂老路面与加铺层之间加铺一层应力应变吸收薄层;第三,土工隔栅加筋。
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沥青加铺层材料越好,阻裂效果就越好。
若铺设了阻裂层或应力应变吸收薄层,其效果明显。
祖列效果主要取决于阻裂材料而且阻裂层距离裂尖越近,效果越好,反之越差。
3.2产生的原因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老路面或开裂基层在接缝或裂缝处不能很好地传递拉应力和剪应力,当接缝或裂缝两侧的老路面或基层发生移动时,在接缝或裂缝顶面的沥青混凝土层中产生应力集中,其结果就造成反射裂缝。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摘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半性基层在运营期间易产生干缩裂缝和低温收缩裂缝,在交通荷载和温度荷载的重复作用下,半刚性基层的这种收缩裂缝很容易扩展到沥青面层而形成反射裂缝。
反射裂缝大大的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1、前言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等级越来越高,半刚性路面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1],随之而来的是裂缝问题。
调查表明,裂缝中有50%以上为半刚性基层先开裂而导致沥青面层开裂的反射裂缝。
道路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现象。
基层反射裂缝是指半刚基层先于沥青面层开裂,在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在基层开裂处的面层底部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面层底部在上方大体对应的位置开裂,然后逐渐向上或向下扩展而使裂缝贯穿。
反射裂缝的产生,往往是沥青路面损坏加剧的开始,导致雨水沿裂缝下渗软化半刚性基层造成基层刚度不足而形成唧浆、沉陷等病害。
2、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特点半刚性基层指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其结合料一般采用水泥、石灰、工业废渣等材料,具有承载力大、刚度大、压缩模量高、板体性能强、弯沉小等优点,但这种材料温缩、干缩变形大,易开裂,属于脆性材料。
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温缩和干缩特性和本身的脆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反射裂缝。
首先,当车轮从裂缝的一侧经过到达裂缝的另一侧时,路面所受应力产生突变,并在路面裂缝处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同时在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导致面层疲劳而产生反射裂缝;再者,由于界面上水的存在改变了层间接触条件,路基路面结构间不再连续,成为半连续甚至光滑接触模式,沥青层底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超过极限拉应力状态,导致沥青面层开裂,承载力降低,产生车辙等病害。
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破坏一般从半刚性基层的缩裂开始,然后破坏由基层向面层及向路基延伸,最终发展为整个路面结构的破坏,因此这种路面破坏模式属于路面的结构性破坏,一旦损坏很难进行维修。
总第233期交 通 科 技Ser ial No.233 2009年第2期T r anspor tation Science &T echno log y N o.2Apr.2009DOI 1013963/j 1issn 11671-7570120091021018收稿日期:2008-12-10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王艳明1 郝财国2(11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洛阳 471013;21湖北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50)摘 要 结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工程实例,针对沥青路面温缩和干缩特性,在收缩应力作用下易产生收缩裂缝的缺点,阐述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裂缝产生机理,提出了防治反射裂缝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半刚性基层 沥青路面 反射裂缝 形成机理 控制措施由于半刚性沥青路面具有平整度、强度、行车舒适性等均好的优点,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
然而半刚性材料呈现较大的脆性,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并逐步扩展至沥青面层,从而形成反射裂缝。
由于反射裂缝的产生,雨雪水的浸入,行车荷载反复作用,基层承受较大动水压力冲刷掏空基层,加速了沥青面层的破坏。
当沥青面层较薄时,沥青路面裂缝中有相当部分是反射裂缝[1],现场取心表明,这种破坏达50%以上[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
为此,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形成机理,提出防治反射裂缝的控制措施,以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1 裂缝形成机理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热胀、干燥和疲劳特性,当基层长期暴露在大气中,在气温较高和昼夜温度循环变化的作用下,以及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易产生温度收缩裂缝、干燥裂缝和疲劳裂缝。
由于温湿循环应力和荷载反复应力的共同作用,在面层底部产生应力集中。
当半刚性基层收缩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将产生裂缝。
裂缝再通过面层与基层接触面应力传递,使基层裂缝反射传播至面层,就是反射裂缝。
假设导致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是由覆盖的面层的水平位移引起,水平位移是指由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所引起的水平膨胀与收缩。
浅淡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成因及玻纤格栅在防治中的应用作者:王勇王晓玲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02期【摘要】以半刚性材料做为基层的路面结构,因其板体性强,承载能力高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半刚性材料温缩和干缩特性,在受温度及荷载的双重作用下极易产生反射裂缝,破坏路面平整性,影响通行能力。
本文从分析反射裂缝成因入手,列举裂缝常用防治措施,简述玻纤格栅在防治中的主要优势及日常施工工艺,对减少路面的早期损坏,降低养护维修成本,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玻纤1、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的形成机理半刚性基层材料属于水硬性材料,基层的强度和刚度随内部长时间持续的水化反应而增强,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干缩、温缩特性明显。
随着基层干缩、温缩的产生,其下卧层与该层之间的磨阻作用抑制其收缩,从而在该层内部产生拉应力,当应力超过基层抗拉强度时基层发生断裂。
半刚性基层开裂后,由于裂缝不能很好的传递拉应力和剪应力,使基层失去了抵抗应力作用。
当基层长期受温度影响和重复的交通荷载作用发生水平移动或竖向移动时,在沥青面层中会引起裂缝尖端应力集中,超出沥青混凝土的劈裂强度,从而由下层基层向上层沥青面层产生反射裂缝。
根据现场取芯的调查结果可知,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中,有约50%的裂缝属于半刚性基层开裂而导致沥青面层开裂的反射裂缝。
2、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日常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在实际应用及工程实践方面,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国内外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2.1 优化半刚性材料配合比通过调整结合料用量与比例,增加粗骨料含量并严格设计级配,尽可能的减小其温缩和干缩系数,增加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
实验证明,仅靠改善配合比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半刚性材料的开裂而导致的路面反射裂缝。
2.2 增加沥青面层的厚度为了减少反射裂缝,国际上在采用半刚性材料基层时,通常将沥青面层增加至15~25cm。
反射裂缝成因与防治综述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的等级越來越高,半刚性路面在高等级公路设计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裂缝问题。
国内已建高速公路调查表明,通车一至两年间大多数公路路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而且其中50%以上是由于基层先开裂而引发的反射裂缝。
反射裂缝的产生导致雨水沿裂缝下渗,软化半刚性基层造成基层刚度不足而形成唧浆、沉陷等病害。
因此如何提高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减少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标签:反射裂缝、基层刚度、沥青面层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交通量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道路建设步入了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已建、在建的高等级公路中最常用的结构类型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基层及底基层主要采用水泥稳定类材料、二灰稳定类材料,这类材料的主要特点为强度高、板体性好冲刷能力强,然而半刚性基层材料易受水和温度的影响而产生干缩和温缩裂缝,反射至面层形成反射裂缝。
反射裂缝对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产生严重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路面结构的强度,从而影响路用性能,甚至路面很快产生结构性破坏。
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沥青路面的半刚性基层是指:利用粉煤灰、水泥等一些无机结合料拌合而成的稳定土或是级配碎砾石等,以及用水硬性材料结合料的如工业废渣所修筑的路面基层。
现阶段下,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半刚性基层以及底基层大多都为水泥稳定配碎石或级配砂砾,而半刚性基层材料具有热冻胀特性还有干燥特性以及疲劳特性等,这些特性受温度影响极为明显。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燥收缩主要是通过毛细管张力作用、吸附水及分子间力作用、层间水作用和硫化作用4个过程而引起宏观体积的收缩。
半刚性基层材料模量随龄期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半刚性基层结构与柔性路面相比,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刚度大、整体性好等优点。
其不足之处是脆性大、抗变形能力差。
当半刚性基层上铺筑较薄沥青面层时,由于沥青对温度的敏感性,以及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裂缝反映到面层上形成反射裂缝。
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防治【摘要】半刚性基层是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一种路面基层类型,由于其自身抗变形能力差,容易产生裂缝,并反射道路其上的沥青面层。
但是,立足于反射裂缝产生的机理,采用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延缓裂缝的产生,延长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防治中图分类号: u416.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最近10年,我国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公路及城市道路更是如蛛网一般渐成网络。
道路建设中,半刚性类材料以其优良的工程性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越来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然而,半刚性材料具有自身的缺点,如抗变形能力差,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易产生裂缝。
一般来说,增加路面层厚度可以加大基层裂缝向上反射的距离。
可以减少反射裂缝。
但是,彻底消除反射裂缝是不经济、不现实的,目前业界所采用的方法都只是尽量延缓并控制早期的反射裂缝的产生的时间,并在裂缝产生后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不能消除开裂。
基于此,本文根据反射裂缝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防治反射裂缝的方法。
反射裂缝形成机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裂缝主要产生于其温度收缩、干燥收缩和疲劳荷载作用。
2.1 温度收缩机理温度收缩机理半刚性基层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料是由固相(组成其空间骨架的原材料的颗粒和其间的胶结料)、液相(存在于固相表面与空隙中的水和水溶液)和气相(存在空隙中的气体)组成。
无机结合料温度材料的外观胀缩性是三相在降温过程中相互作用,使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产生体积收缩即温度收缩。
2.2 干燥收缩机理干燥收缩是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内部含水量变化而引起体积收缩的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由于水分蒸发而发生的毛细管张力作用、吸附水及分子间力作用、矿物晶体或凝胶体的层间水作用、碳化脱水作用而引起的整体的宏观体变化。
2.3 疲劳破坏机理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远小于其抗压强度,在车辆荷载﹑温湿应力的重复作用下,结构层低的弯拉应力(应变)超过其疲劳强度(它较一次荷载作用的极限小得多)时,基层底便产生裂缝,并逐渐向表面发展。
应力吸收层防治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反射裂缝机理分析及应用沥青混凝土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射裂缝问题。
反射裂缝是道路基层或加铺层中的裂缝,由于外部应力作用引起的,会从基层或加铺层向上传导到沥青面层,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应力吸收层进行防治。
本文将对应力吸收层的机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中的应用。
首先,需要了解应力吸收层的机理。
应力吸收层是一种位于加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的中间层,其作用是在道路使用过程中,吸收沥青面层的应力引起的变形,从而减轻应力传递到加铺层和基层的程度。
应力吸收层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理发挥作用:1.弹性机理:应力吸收层采用具有较好弹性的材料,如聚醚聚氨酯、橡胶等。
当沥青面层受到应力作用时,应力吸收层能够通过其弹性变形来吸收一部分应力,减轻对加铺层和基层的影响。
同时,当外部应力停止作用时,应力吸收层能够恢复原状,保持道路结构的稳定性。
2.粘弹性机理:应力吸收层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粘弹性,当外部应力作用在沥青面层上时,应力吸收层的材料会发生一定的粘滞和弹性变形。
在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摩擦和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的损耗,从而减轻应力传递到加铺层和基层的程度。
在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中,应力吸收层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吸收沥青面层的应力,减轻对加铺层和基层的影响,从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2.缓解应力集中,分散应力,降低局部应力超过材料承载能力的风险,减少裂缝的产生。
3.提高沥青加铺层的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增加其抗裂能力,减少反射裂缝的发生。
4.减少沥青面层和加铺层之间的剥离,保持道路结构的整体性。
在实际应用中,应力吸收层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需考虑交通荷载、气候条件和道路结构等因素。
同时,应力吸收层的厚度也需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应力吸收层与沥青面层间的紧密结合,避免空隙和剥离现象的产生。
预防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施工中应力吸收层的分析与运用摘要:针对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的问题,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可以在裂缝未出现前就采取预防措施,推迟裂缝的产生,以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主要结合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介绍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sami和高弹性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sawftl在预防沥青路面反射裂缝中的应用。
关键词:应力吸收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应用1反射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对路面的危害1.1反射裂缝产生的原因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属于水硬性材料,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比较敏感。
如果施工条件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基层产生干缩和温缩裂缝,而其下卧层与该层之间的磨阻作用抑制了其收缩,从而在该层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此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则发生断裂。
这种裂缝一般发生在使用期间的初冬季节,也可能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基层铺筑后到尚未覆盖沥青面层之前。
当半刚性基层开裂以后,在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间的裂缝处形成一个薄弱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在该点的沥青面层底面产生应力集中,如沥青面层较薄则会引起开裂。
随之,在行车和大气因素的反复作用下,裂缝逐渐向上扩展,直至沥青表面。
这种裂缝通常称为反射裂缝。
反射裂缝一般为横向裂缝,其间距大小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沥青面层的厚度,以及半刚性基层和沥青层材料的抗裂性能。
当日温差变化较大,沥青面层较薄和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材料的抗裂性能较差时,则裂缝间距较小;反之,则较大。
1.2反射裂缝对路面的危害反射裂缝会对路面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些不利影响包括:①防水性降低。
路表出现任何裂缝,都会使路表水有机会进入路面结构内部,甚至进入对湿度敏感的路基土中;②引起路基过大压应力。
由于存在裂缝,造成路面板体不连续,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将加大板体边缘的变形,从而在裂缝处传递过大压力至路基顶面;③增大路面应力和变形。
上述的路面结构板体边缘变形,会在路面结构内(尤其基层)产生很大的应力和变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将缩短这些结构层的寿命;④磨耗层沿裂缝的破坏。
夹层防治反射裂缝效果的应力探析摘要:采用三维有限元静力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具有接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在行车荷载和温度变化作用下应力的变化情况,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了应力吸收夹层和加筋夹层在不同情况下防治反射裂缝的效果,提出了两种夹层的模量推荐取值.关键词:反射裂缝沥青加铺层夹层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本文采用通用结构分析程序sap91. 计算采用静力分析方法,研究对象由沥青加铺层、夹层(可选)、带有接缝的旧水泥砼路面层和地基组成. 为反映半空间地基的特性,地基采用扩大尺寸,如图1所示. 对各结构层作如下假定:1)各层为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体;2)各层层间竖向、水平位移均连续;3)地基底面各向位移为零,地基侧面水平方向位移为零;沥青加铺层和旧水泥砼层在两端横截面上水平位移为零,在两侧侧面上位移自由;4)不计路面结构自重影响;接缝宽度为1cm,旧水泥砼路面在接缝处无传荷能力.沥青面层中反射裂缝的产生是由行车荷载和温度变化引起的. 由断裂理论可知,加铺层中产生的反射裂缝主要是由沥青层底正应力qy引起的张开型裂缝和由剪应力tyz引起的剪切型裂缝.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在行车荷载作用时,当车轮对称作用于接缝上端时,沥青加铺层底面在接缝处正应力ry 和主应力r1 均为压应力,这是由于旧水泥砼板对其挤压作用导致的,另外由结构、荷载的正对称性可知沥青加铺层底面在接缝处剪应力tyz为零. 因此本文认为正对称荷载不是引起反射裂缝的主要原因,此处主要研究偏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根据同济大学周富杰的研究,取偏荷载作用下最不利荷载位置如图2 所示. 行车荷载取bzz-100,荷载集度q= 0.7 mpa,轮压作用范围等效为18.9 cm×18.9 cm的正方形,双轮间距32cm,两侧轮隙间距182cm.无特别说明时,材料计算参数取值如下:沥青混凝土e= 1200mpa,t=0.25;水泥混凝土e=30000mpa,v= 0.15;地基e=80mpa,t=0.30。
关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防治摘要:随着现代公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以及材料性能的开发,半刚性基层路面成为近年来所广泛应用的道路工程施工技术。
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路面病害而影响路面服务性能。
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进行分析,探究其施工预防措施,利于提高路面安全性能。
关键词: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防治措施前言:近年来,采用无机混合料稳定土作为公路基层铺筑施工技术,以其较高的刚度特征以及一定的抗弯性强度性能,在当前沥青路面结构中发挥着较强的荷载扩散功能。
受温度湿度变化影响,半刚性基层施工材料在施工运营过程中形成的干缩或温缩裂缝通常会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扩展到沥青路面面层之上,形成反射性裂缝,给沥青路面行车安全舒适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1.半刚性基层及其反射裂缝机理分析半刚性基层是指采用无机混合料稳定土铺筑的具有一定抗弯强度的板结体基层结构,主要对路面起到结构承载作用,通常具有较高的刚度和较强的荷载扩散能力。
半刚性基层致密性强、渗透性弱,其内部排水性较差,由于其基层施工材料一般具有很好的板结性能,因此半刚性基层的整体性较强。
整体上看,半刚性基层具有一定的抗拉、抗疲劳强度性能以及良好的水稳性,能够有效保障公路路面受力稳定性能。
相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来说,反射裂缝是由于构成半刚性基层的施工材料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下导致基层产生收缩性开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沿开裂部位向上延展并反射到沥青面层之上而形成的裂缝。
反射裂缝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低温收缩、湿度干缩和疲劳性裂缝机理。
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对重载车辆具有较大的轴载敏感性,构成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的相关施工材料,对外界温度和湿度变化反应也相对强烈,特别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模量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气候的干湿冻融循环侵蚀以及交通荷载作用而产生疲劳性衰减,导致基层局部强度低于基层材料相应产生的拉应力矩,形成不同程度的收缩性缝隙开裂,当基层在长期受到路面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时,半刚性基层的干缩裂缝和收缩裂缝会扩展到沥青路面面层形成反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