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情人节—元宵节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起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而这天也可bai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
为什么这么说?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2000多年前汉朝时,汉文帝就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在家吃元宵、赏月,出门闹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唯美的节日,给已婚男女相恋提供更多了一个机会。
在古代,平时年长女子特别就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就是“三步不出来闺门”。
元宵节由于梭螺属,各地都会制作花灯,街上人流川流不息,男女可以碰面,不易产生爱情。
千百年来,在元宵节灯会拉开序幕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
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描写元宵节情人相会的场景。
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就是回忆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而今年元宵节不见去年人的痛苦。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样描写元宵夜男女相遇的情境:“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充满著诗情和唯美色彩的元宵节,在中国古代就与爱情连在一起。
所以,这一天不仅就是团圆时刻,也可以说道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既然就是情人节,想好与你的ta怎么过了吗?一盏只属于ta的花灯如果ta说道外面太冷,不敢过来看花灯。
那么,考验你的时候至了,能够无法为ta打造出一个只属你俩的花灯可以?米家床头灯,一盏只属你们的花灯,如梦如幻,多彩光世界。
特有的专利混光技术将各种颜色的灯光出众的表达出来,给你想的相同色彩,图形出来唯美氛围,打造出专属你们二人的美好时光。
虽然有很多文章称元宵节是情人节,但这些文章往往是照搬结论、互相引用,并没有太多原创性证据。
实际上,元宵节与情人节的关系有待商榷。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里的这句话,恐怕就是用以表明古时元宵节就是情人节的最为常用证据;其次可能将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了。
今年,将迎来中国民间情人节与西方传统情人节汇聚在一起的有趣现象,它俩都出现在阳历2月14日(农历马年正月十五),这天也是中国的元宵节。
这一有趣现象,19年才出现一次,上一次发生在1995年,下一次将出现在2033年。
西方情人节的日期固定是在阳历2月14日,但我国农历元宵节在阳历的日期是不固定的。
元宵节最早出现在2月4日(1966年),最迟出现在3月6日(1985年)。
因此,它俩有时相撞在一起是必然的。
汤圆携手玫瑰,你迫切看到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你是身上吗?【一家人围在炉火旁,坐在你左边的是你的爸妈,右边的是你未过门的女朋友,吃着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有,那就是你旁边的女朋友成了你的媳妇所以小编提醒各位单身网友们,表白求婚什么的,赶紧啊!机会不容错过,19年一遇啊!在此,小编找了一些搞笑的求婚表白策划,只为博你一笑!浪漫无敌法:制作一盘向她求婚的录像带,把你想说的话都录下来,很可以打动她的心,特别是如果你能够同她一起观看这盘录像。
她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立刻就要和你去度蜜月……基本上秒杀。
挥金如土法:她正在回家的路上或者你们经常逛的商业街,租一个广告牌,当你们走过事,上面的广告突然变成了“XXX,你愿意嫁给我吗?”这一定能够使你的求婚事半功倍。
不仅如此,来来往往的人都会了解你的心意,让你们瞬间成为焦点,还能顺便上个新闻啥,微博啥的,成为永久记忆。
只要你有钱,这年头除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头像不能打广告,其它的都可以。
闲的发慌法:把千千万万条爱她的理由写在彩纸上,折成颗颗幸运星,装满一个玻璃瓶,送给她。
以后找出种种空闲和她在一起阅读你写下的爱的理由,某日,你好似不经意地找出那颗包有你的爱之承诺-结婚钻戒的星星,在她面前打开来,说出你想说的话,她保证会觉得你帅呆了!只要你有功夫写,不过这年头网上找个写手代笔也不贵。
集团进攻法:往家一带,吃个团员饭,全家老少一起上,只要女的在方桌上叫声“妈”,晚上就可以洞房了!。
元宵节的起源历史故事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整合的元宵节的起源故事,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元宵节的起源故事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习俗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们过元宵节的方式。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元宵节:真正的中国古代情人节
作者:苏丽萍
提要:2月6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即元宵节。
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是古代未婚男女结识对方的日子。
旧时女孩不随意外出,但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游,未婚男女正好借赏花灯为自己物色对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这首名词描述的是宋代都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
热闹夜景。
如今,在京城,元宵节早已没有历史记载中的热闹景象,赏花灯、猜灯谜、跑旱船、舞狮子等活动不见踪影,只剩下吃元宵了。
老人们无比惆怅地拾起儿时的记忆,而年轻人,则更醉心于春节后到来的西方情人节。
其实,走进元宵节的各种活动,便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怀和传统伦理的感召力,便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于是,很多人便希望元宵节能重现昔日狂欢盛景,成为一个魅力十足的中华传统节日。
神话传说蕴含浪漫情怀
刚刚过去的情人节让年轻人热血沸腾,巧克力、玫瑰花也热销一时,但他们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只剩下吃元宵的元宵节,实际上是中国古时的情人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
称上元节则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灯,它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与佛教。
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5、学子入学要开灯相传唐太宗时,为了鼓励儿童们读书,下旨要求每个儿童都要人学,人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灯。
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有哪些七夕节怎么过的有意义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在宋代,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有哪些,供大家参考!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在宋代,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
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
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
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
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元宵节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
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
元宵节是华人社会的盛大节日之一。
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中国的情人节到底是哪一天?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是年轻男女表达爱意的日子。
作为文化节日,不管它来自东方还是西方,欢庆本无过错,但是,“自信起来”的很多中国人,每次遇到西方节日,总要论证一番相应的中国节日“与之抗衡”。
既然如此,为了表达笔者的“爱国热情”,本文试图从中国文化的视角,说说“中国情人节”问题的由来。
对于中国的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即正月十五);第二个是农历三月初三;第三,近几年兴起的中国情人节(即乔奇节,七月初七)。
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
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三月三”,是中国很多民族举办情歌对唱的日子,是彻头彻尾的爱情表达的盛会。
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
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的理由元宵爱情元素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在封建传统社会,元宵节也为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是不允许出去自由活动的,但是节日的时候可以一起出去玩。
元宵灯会只是一个交朋友的机会。
未婚男女也可以通过元宵节为自己寻找伴侣。
元宵节期间,也是青年男女和恋人见面的机会。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元宵节习俗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元宵节的起源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元宵节起源故事1、汉文帝纪念平吕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但其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吕后便独揽朝政,朝中老臣、刘氏宗室都敢怒不敢言。
吕后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秘密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囊得知,立即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联系,最终平定“诸吕之乱”。
后,刘恒登基为汉文帝,为纪念“诸吕之乱”的平息不易,就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共同庆祝。
元宵节便由此而来。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源于“三元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岁时杂记》记载说,上元节的由来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在“三元”时,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来赐福。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民间会燃灯庆祝。
该习俗逐渐流传,便形成了元宵节。
3、明帝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皇宫和寺庙在正月十五晚上都要点灯敬佛,士族庶民也要挂灯。
这种礼仪流传到民间,就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盛大庆祝的节日。
4、起源于火把节古时,汉代民众为减轻虫害,祈祷来年获得好收成,会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
这一风俗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庆祝的元宵节。
如今,在正月十五,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保留着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庆祝的风俗。
二、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所以民间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活动了。
传说元宵节是最早的中国情人节
春节刚过,可这“年”按咱老家的说法还没过完呢。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新年里第一个传统节日就是元宵节啦。
关于元宵节的民俗,民俗专家、辽大民俗学教授杨太称,“元宵节其实更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元宵节由来已久,最早是先秦时期楚国人的习俗,楚国人要在这一天祭祀他们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
后作为楚国人的后裔,汉文帝正式下令将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此后,元宵节逐渐流行了起来。
“元宵节在古代又称"上元节",这个节日与自然崇拜、月亮崇拜、天文历法都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狂欢节",而且早于西方很久。
”杨太教授介绍说,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照古代的天文历法,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头一个月圆之夜。
也就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万物开始复苏的夜晚。
元宵节各地都有很多传统风俗活动,吃元宵、赏灯、猜灯谜、放焰火、舞狮、舞龙、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等。
但元宵之夜不仅寓意一家人的团圆和美,更是爱情的萌生之夜。
元宵节的很多传统活动都被人们遗忘了,像祭门、祭户、走百病等已经鲜为人知了。
但是吃元宵和闹花灯还是最必不可少的两件事。
元宵也叫汤圆,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道理。
在北方叫元宵,通常是在糯米粉中“滚”出来的;在南方则叫汤圆,是包出来的。
做法不同,但是都寓意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闹花灯,过去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
所以元宵节关于灯会的习俗其实是不只一天的。
情人节中国人的爱情传统情人节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节日,旨在庆祝和表达爱情。
然而,在中国,情人节也吸收了一些传统的元素,并与中国人的爱情传统融合在一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在情人节庆祝和表达爱情时的传统方式。
一、节日的起源情人节在中国起源于1990年代,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当时,西方的情人节传统进入中国,并开始流行。
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参与各种庆祝活动,表达他们的爱与浪漫。
二、中国传统的爱情节日尽管情人节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节日,但中国有一些传统的爱情节日,这些节日各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庆祝和表达爱情。
1. 七夕节中国的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节日之一,它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根据古老的传说,牛郎和织女是两个相爱的人,但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而被迫分隔开来。
每年的七夕节,他们被允许在天上的银河上相见一次。
中国的年轻人通常会庆祝七夕节,他们会一起观赏星星,放飞孔明灯,祈祷幸福和美满的爱情。
2.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猜灯谜、品尝元宵、观看花灯和猜拳。
在一些地方,年轻人还会举行花灯游行,他们手牵着手,共同度过这个浪漫的夜晚。
元宵节也被视为庆祝爱情的时刻,情侣们会一起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
三、中国情人节的庆祝方式除了传统的节日之外,中国人在情人节也有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以下是一些例子:1. 送礼物在情人节,中国人通常会互相送礼物表达爱意。
这些礼物可以是玫瑰花、巧克力、小礼物或手写的情书。
送礼物是表达爱意和浪漫的常见方式。
2. 约会情人节是一个人们约会的重要时刻。
中国的年轻情侣会选择在这一天一起去浪漫的地方,比如公园、餐厅或者电影院。
他们会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互相倾诉情感。
3. 互送红包红包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常见的礼物方式,通常在过年等特殊场合赠送。
在情人节,一些情侣会互相发送红包来表达爱意。
红包里通常包含一些珍贵的珠宝首饰或者现金,作为赠予的象征。
元宵节竟然也是情人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到汉文帝时,正式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元宵节的地位大大得到提升,成为与春节并重的节日之一。
而元宵节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当然元宵节最重要的礼仪仪式之一就是挂灯,这与它源自佛教点灯敬佛的传统息息相关,由此元宵节就有了“灯节”的说法。
最开始在汉代的时候,点灯还更注重一种庄重感,还未完全脱离宗教的气息,人们也只是在家门外点上一盏灯笼,而且基本为红色,象征迎岁驱邪之意。
到了唐代,元宵节的节日气氛已经非常浓烈了,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不仅仅是红灯,五颜六色各式灯都有,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一般都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而且在宋代还出现了“猜灯谜”的新风俗,使得节日更呈现全民娱乐的倾向。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后来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到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大型民间活动,不分官阶地位,甚至在市井街道专门开辟地域用于挂灯猜谜之用。
元宵节还有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是,它到后来也成为中国最早的一种“情人节”。
元宵节为什么又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小正月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那璀璨的灯火和美味的元宵,还因为它在历史长河中,也曾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说起情人节,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的 2 月 14 日。
然而,在中国古代,元宵节就承担着类似情人节的角色。
这一特殊的节日,为青年男女提供了难得的社交和约会机会。
在古代,年轻女子受到礼教的严格约束,平日里足不出户,深居闺中。
尤其是大家闺秀,更是几乎与外界隔绝。
但元宵节却是个例外。
在这一天,无论是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可以走出家门,参与到热闹的庆祝活动中来。
她们精心梳妆,身着盛装,在花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街道上灯火辉煌,各种花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人们摩肩接踵,欢声笑语。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年轻男女有了相遇和接触的机会。
他们或许会因为一盏花灯而驻足,目光交汇的瞬间,心动悄然发生。
元宵夜的热闹氛围,也为男女之间的交流创造了轻松愉快的环境。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围在灯谜前,苦思冥想。
青年男女一起猜谜,相互探讨,在交流中增进了解,情愫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滋长。
而且,古代的诗词歌赋中,也有不少描绘元宵节时男女之间浪漫邂逅和相思之情的篇章。
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去年元宵节时恋人相约的甜蜜情景,以及今年元宵节物是人非的伤感,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同样脍炙人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描绘了一位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让作者苦苦寻觅,最终发现她的美丽身影。
这种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场景,充满了浪漫色彩。
古代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节(古代有情人节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节,以及古代有情人节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中国情人节是端午还是七夕为什么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中国古代情人节,是哪一天古代有情人节吗古代的时候,七夕节是情人节吗中国传统情人节是哪天中国情人节是端午还是七夕元宵节和七夕节都是中国的情人节。
大部分人认为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元宵灯会是古代情人相会的日子。
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俗称“七夕节”。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的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为什么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如今西方人的节日在中国很流行,提到情人节,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
实际上,我们中国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人节,但可不是传说中的“七夕”,它是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情人节,不是古代人认可的情人节。
古代元宵节是情人节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代元宵节是情人节吗元宵节,大家马上会想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迷、逛庙会、耍狮子、踩高跷这些节日风俗习惯。
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有几个?
说到中国情人节,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七夕情人节,却不知道最早的中国情人节其实是元宵节。
同时,因为中国情人节都是按照农历年来说的,所以每一年中情人节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自然也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元宵节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2017年的元宵节是在2月11号。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天都是众人赏月、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日子。
因为在封建传统的古代女子是不能随意外出的,所以在元宵这一天当被批准除出外游玩的时候,很多的未婚女子都会格外珍惜,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天也渐渐成为了众多未婚男女物色对象或与另一半约会的日子,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情人节。
七夕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2017年的七夕节是在8月28号。
七夕节最早只是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
后来这一天之所以会慢慢变成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只是因为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民间姑娘相信了这个爱情故事,会在七月初七的时候抬头仰望星空,希望能够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同时也乞巧上天能够赐予自己一段美好姻缘,遇到自己的如意郎君。
除了元宵和七夕外现在的情人节已经越来越多了,但那些情人节实际都只是商人为了促销而推广的节日,所以对于恋人来说只需要重视元宵和七夕这两个中国情人节就好了。
当然,除了情人节要让恋人感到幸福外,平常的日子给予另一半安全感,让她知道你会一直都对她好,一直都只爱她一人,一起为你们的美好未来而不断奋斗。
当然,如果你还能为她戴上那个需要男士实名定制,且一生仅能定制一枚,代表男士一生承诺的DR钻戒,让她知道她是你的一生唯一真爱,那就更加好了。
关于元宵节的介绍:中国古代情人节关于元宵节的介绍:中国古代情人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是元宵节固有的风俗。
其实,古代的元宵节还相当于今天的情人节。
因为在古代,未婚少女平时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只有元宵节才被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而已订终身的男女也可在元宵之夜秘密相会。
明代著名作家汤显祖传奇小说《紫钗记》中,主人公李益在游赏灯会时拾得紫钗一枝,知是家道中落的霍王千金霍小玉之物,遂借还钗之便,李益和霍小玉二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共结秦晋之好。
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也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这些良缘美眷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从这点来说,元宵节比七夕让两地分居的夫妻相聚的日子更适合做中国的情人节。
上元狂欢,私订终身,甚至野合寻欢,在宋代城市,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宋代小说家的《张生彩鸾灯传》中,狂欢上元之时,给一位太尉做偏房的李氏,大胆地将写上得此物有情者,来年上元夜见车前有双鸳鸯灯,可相见字样的香囊、红绡帕掷于乾明寺殿前,以期求年轻男子。
张生拾得这一信物。
在来年的上元夜,张生见到一辆挂双鸳鸯灯的香车,他勇敢上前,用诗句向这位未见过面的女子倾诉了衷肠。
二人在次夜三鼓时分私奔出城,去苏州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选了这天晚上偷会李瓶儿;《水浒传》里的宋徽宗也拣这天去会李师师。
元宵节作为古代情人节,还有许多写元宵节的诗词为证。
其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和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就是这方面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
辛弃疾饱含脉脉的深情,向人们诉说了元宵佳节的夜晚,火树银花,香车满路,花灯如昼,诗人寻寻觅觅,在千里追寻心中倾慕的佳人,回首处,佳人已远去,只留下诗人独自怅然若失。
欧阳修的诗中故事同样发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却独不见去年相约的美丽佳人,诗人感伤之深。
古人怎么过元宵节的?原来元宵节也是中国情人节推荐:【阅读悦读丨历史】咏梅绝唱——读唱姜夔的《暗香》《疏影》文/西米小栖【作者简介】西米小栖,汉族,80后,英语老师,喜欢用文字用心记录生活的点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情人,英文(lover ),这个词听起来很唯美,美如小桥流水,美如月光倾城,美如闲梦江南。
情人的解释有:(1)有爱情的男女,介于朋友、知己、爱人边缘的一种情感。
(2)爱慕的人(就如梦中情人一词)、恋爱的对象或是婚姻对象,广义的情人还包括妻子、老公。
如今说到情人,有些暧昧,情人一词现在多用于比喻没有正式名分的恋人或情侣。
且来看看情人一词何来?“情人”一词在古代是一个涵义很广泛的词语,可以指男女恋人,也可以指不分性别的知交好友。
古诗词早就出现过。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芳草归时徧,情人故郡多。
”上面古诗词里的“情人”是指感情深厚的友人,知交好友。
情人表达恋人意思最早出现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
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
”这里的“情人”一词与现在涵义接近。
情人表达恋人情侣还出现在以下诗词里。
“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予情人。
”古人相对含蓄,喜欢某人,爱慕某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也没有机会表达。
古时没有机会随便出入,更没有邮件、电话、微信,只能暗恋,或寄予诗词,或是在节日给对方某种暗示。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各民族和地区有自己的节日,有的源于传统习俗如春节,有的源于宗教如圣诞节,有的源于对某人某事的纪念,如端午节纪念屈原。
还有就是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
西方国家里有个节日“Valentine’s Day ”,中文译为“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又名“圣瓦伦丁节”。
中国最早的情人节——元宵节
按照千百年来的习俗,过了元宵节才算是过大年的谢幕。
因此,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戏,可谓是精彩多姿而诗意弥漫。
其物化的凸显和民俗的展示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吃汤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赏花灯,也就赋予一个动词:正月里来“闹”元宵。
元宵的节日符号化和仪式程序化又掀起了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天地人齐欢乐,众乡亲共参与。
白天是家家户户吃汤圆、年糕、饺子,晚上则观灯、舞龙、放焰火。
其实,元宵节也是正月里的爱情季节。
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朱淑真就在那首《生查子·元夕》中细腻委婉而动人心魄地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时的元宵节就这样见证了一段刻骨铭心、忠贞不渝的爱情,至今依然打动情侣们的心弦,从此便演绎成了经典的爱情场景。
而到了秋天七月初七的“七夕会”,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已是爱情的第二季,他们是夫妻相会探亲。
因此,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觉得元宵节不仅是“灯节”,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而“七夕会”应是中国的夫妻节。
也许元宵节太古典雅致,太含蓄诗化,因而其情人节的意蕴被淡化、忽略了。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到懂爱情时,已早过了浪漫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节。
因此,元宵节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片断大多是吃圆子、玩彩灯、逛庙会。
元宵节似乎太多地蕴含了老年情怀和少儿乐趣,老年人捏圆子、扎彩灯、制灯谜,少儿们吃元宵、拖彩灯、猜灯谜,而青春气息却被疏远了、游离了。
其实,元宵节是有了青年人的积极参与,才走向成熟,变得丰满,日趋美丽。
偶翻史书,才知此节始于西汉汉文帝(前180~前140)登基于戡平诸吕之乱后,这一天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于是文帝此夜出宫与民同乐,并定为元宵节。
至宋代,由于宋人的生活精致化,开始有了吃元宵的习俗,并创意地在灯上写谜,从而使宫廷与民间共度良宵,张抡曾在《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中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去年元夜奉宸游,曾待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而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过制谜、猜谜、观灯、赏灯等来传递心曲。
在这元宵的狂欢中浑水摸鱼地谈情说爱。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元宵》对此有生动的记录,元宵灯夜,汴京不仅华灯火树,争奇斗艳,而且“城躅不禁,别有深坊小巷,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飚,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正是在人们欢欢喜喜、兴高采烈地观灯浏览时,情侣们却春兴雅会,倾诉幽情。
曾见民俗学家呼吁要打造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元宵节倒是首选。
因为元宵节蕴含丰裕,有团圆、甜蜜、红火之意,而这都与爱情有关。
特别是元宵节的程式亦可化作爱情的仪式,如情侣间互制情诗灯谜,以交流情感;互赠彩灯,以照亮爱情之旅;共同游园,以结同心之好;因有事或地分两头的恋人,亦可互发手机短信猜谜传情等。
只要善于借用传统而别出心裁,咱们中国的情人节应当比西方更有声有色,从而使元宵节也洋溢出青春的激情与诗意
元宵灯会始于东汉时期
至于元宵灯会,更是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周朝就已设有专门管灯的官员司烜了。
至于元宵灯会的来历,据传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由于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于是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
“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来宾和使节。
到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及街道上处处挂灯,有的还建有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有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而《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
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有情的年轻男女“人约黄昏后”
在古代,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封建社会中,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相见的机会。
古时不少朝代都有“宵禁”的规定,唐代京城长安每晚夜禁。
当太阳落山后,击鼓八百,谓之“净街鼓”。
鼓停,即紧闭各处城门,人们不准外出,违者处以重罚。
而一年之中,只有灯节三天例外,此外,古代社会有年轻女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清规戒律,一般不允许她们自由活动,只有在过节才可以结伴外出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往的机会,未婚男女常常借着赏花灯与异性接触,因此元宵灯节期间往往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约会的好机会。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传统戏曲中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当代女性的爱情
1、爱情是束缚
有的女孩喜欢自由自在,和姐妹淘在一起就觉得是最快乐的事。
姐妹可以和你疯玩疯闹,不会要求你早点回家,不许喝酒、不许脏话。
一切让你无比轻松自在,聊八卦谈购物,世界好像在不需要男人这种生物。
更讨厌在男人面前装淑女、装文静谨言慎行,想到婚姻和家庭的负担简直怕的浑身发抖。
给这类姑娘的建议是,不妨找到一个愿意陪你胡闹或者能够包容宠爱你的男子,性格合适是最主要的择偶条件。
2、爱情不可靠
很多受过情伤的女孩对男人和爱情充满恐惧,哪怕再次恋爱也会堕入敏感和不安的深渊,折磨自己同时也给爱人带来了不小压力。
时间是慢药,往往经过痛苦挣扎却丝毫不见效,越是想摆脱记忆的枷锁,越是深陷其中不能
自拔。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你能够信任的人,放肆的信任他一把,不要给自己留后路。
过度的自我保护有时会适得其反。
3、爱情是氧气
有那样一类姑娘,她们害怕孤单,却和同性朋友相处不来,把男朋友当作整个世界,失恋了便相当于天塌了,无法振作。
她把爱情当作氧气,没有爱情就活不下去,一旦一个人就感到寂寞孤独,一段接着一段的恋爱没有时间喘息和审视自己。
如同那部讲述女孩的经典电影《Eat Pray Love》中,朱莉娅罗伯茨说的,“我从十五岁开始不断的恋爱再分手,从没有时间好好认识自己。
”其实在这样害怕孤独和过度依赖的日子里,你已经失去了你自己,没有自己的性格,或者太过极端放任自己的性格,这样日久是没有人会包容你的。
永远也别指望你的男人会像父母一样不离不弃的爱你。
如果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你是这样的姑娘,而你身边有正用生命去疼爱呵护你的人,那么寻找自己,改变自己吧,不要追悔莫及。
4、爱情是唯一
每一个恋爱的,准备恋爱中的女子有期待一份一生唯一真爱的浪漫爱情,从一而终,有这么一个可以陪伴自己一直到老,相互扶持,有这么一个爱情,对自己长长久久的牵绊,darry ring,有这样的一枚戒指,以我之名,伴你终身一直到老。
爱是我们的全部、
5、爱情是经历
许多小说中的女子总是让人折服于她们面对恋情的潇洒程度,也许因为一杯酒相爱,却也可以在一杯酒后结束并转身离开。
这样的女子是洒脱的,但是走走停停总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何不停下来好好思考,是没有人让你停下来过,还是你自己执着于前面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