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考点突破课件:6-4+鉴赏艺术手法 考点一 对表达方式的考查
- 格式:ppt
- 大小:335.00 KB
- 文档页数:25
考点四品析艺术技巧基础点: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与散文鉴赏中的表达技巧是完好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亮的表达特点。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样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巧多变,它能够包罗其余艺术体裁的全部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述,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利强烈的矛盾矛盾,有诗一般的境界。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加宽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部分所谈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差别。
单就小说而言,艺术技巧更突出情节构造技巧、环境描绘技巧、写人手法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
前三个方面在前方的考点中均有详尽叙述,此部分中不再赘述。
纵观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剖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属于高频考点,详细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 5 选 2 的双选题中有所波及,另一方面是在主观题中直接考察。
高考对小说表现手法的考察,主要波及修辞手法、人物刻画手法、情节手法、内容的详略选择、表达的虚实联合等。
考生复习时,要对这些手法的内容及其表达成效全面掌握,并学会结合详细文本内容进行剖析。
一、从记述人称的角度,剖析鉴赏艺术手法1.第一人称:①增强文章的真切感;②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和蔼自然。
2.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交流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有呼告成效,可增强感染力;④用于物,有拟人化成效。
3.第三人称:①直接地显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应现实更灵巧自由;②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做客观的表达,便于反应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③拉开表达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二、掌握选材布局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成效以小见大借助平庸、详细的小事来反应纷纷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托物言志 (象能够经过对物的刻画来表现作者的理想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委婉深刻征 )点面联合反应人物和事件的全貌,突出重点,表现事件的广泛意义和特别意义使情节多变,波涛起伏,形成鲜亮对照。
[题组一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④。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
②:竹器。
《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
③明月:珍珠。
④灵台:此指心。
(1)胡逸老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本诗的颈联为“奇句”“奇语”。
那么,“奇”在哪里?请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雅,不慕名利;仁爱,能济困扶危;闲逸,旷达。
(2)①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
②化实为虚。
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
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出其中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融上人兰若【注】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