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失乐园_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
- 格式:pdf
- 大小:257.24 KB
- 文档页数:8
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命运一、简介《失乐园》是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创作的史诗长诗,描写了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后的世界。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关于自由意志与命运这一主题,分析人物的选择和命运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亚当和夏娃的自由意志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始祖,享有自由意志的权力。
他们在伊甸园中可以任意享受神所赋予的一切福利。
然而,他们选择违背神明的禁令,吃下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
这个选择体现了他们对自己行动负责任并拥有自主性的决定。
三、突显自由意志对命运的影响1.驱逐出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在追求知识和真理过程中选择违抗神明禁令,这导致了他们被驱逐出失乐园,并面临着艰辛和痛苦。
2.衡量对善恶树果实的选择:亚当和夏娃得以享受自由意志的同时,也要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
他们的选择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对人类后代产生了影响。
四、命运的限制1.神明的判决:在《失乐园》中,神明给亚当和夏娃下达了被驱逐出伊甸园的命令,并注定人类将面临寻找财富、生活困难、死亡等命运。
2.历史循环与重复:小说中描写了历史上一系列罪孽与错误的重复发生,这暗示着命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
五、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相互关系1.自我选择塑造命运:尽管人物受到外部力量和限制,但他们仍能通过自己的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身及其他人物的命运。
2.命运所限制的权衡:小说中展现了虽然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意志,但最终在某些时刻还是无法摆脱因果律和必然性所带来的命运。
六、总结《失乐园》通过探讨亚当和夏娃的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了人类在自由选择中所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命运。
尽管人们受到外部因素和限制,但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塑造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同时也受制于某种必然性。
这一主题引发了读者对个体责任、自我决定权和命运不可逆性等问题的思考。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和加工。
86人之抉择:《失乐园》的正义观解读文/张艳摘要:本文从正义的角度解读了失乐园中撒旦和人类的堕落。
撒旦和人都有自由意志。
人类在撒旦的引诱下吃下了禁果,从而有了自由意志,可以选择从善或从恶。
撒旦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来满足私欲,引诱人类一步步走向堕落,受到上帝的制裁。
人的自由意志从亚当和夏娃开始,那时自由意志是至善的,此后人类繁衍生息,拥有了可以选择不恶的能力。
上帝给予了人类选择的自由,决定权在于人类。
关键词:人的堕落;撒旦;理性;自由意志一、弥尔顿与《失乐园》《失乐园》是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米尔顿的代表作品之一,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人类因被撒旦诱惑而上帝逐出伊甸园直至堕落。
《失乐园》讲述了撒旦因对神的不满,从而诱导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因此被上帝流放永远离开伊甸园的故事。
米尔顿在一开始就给了我们史诗的主要思想:歌唱“人”原先的违禁,那棵禁树[知识树]的果子,品尝它就致命遭殃给世人带来死亡和一起哀伤,丧失伊甸园,直到更伟大一个“人”使我们复原位,极乐福境失而复得(《失乐园》 2010:I)。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撒旦是来自地狱的恶魔,是让人害怕并厌恶的角色。
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米尔顿本人对撒旦这个角色倾注了个人的情感,因为米尔顿借助撒旦的嘴猛烈地袭击了当局和所处的社会。
人们对撒旦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们认为撒旦是一个大胆的革命者,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地狱的恶魔。
撒旦究竟是善是恶?而人离开了伊甸园又将去往何处?本文即从正义的角度去分析撒旦,神和人的堕落,希冀予人哲思。
二、正义观的解读西方的正义观是以理性为基础,把法律和正义联系在一起,根源是性恶论。
而中国的正义观以道德为基础,根源是性善论。
理论根基不同使我们很难理解失乐园中的撒旦和人的堕落。
在西方,最早的完整的正义观理论框架是柏拉图建构的,他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自谋自强,为集体做出最大的贡献。
包括圣奥古斯丁在内的中世纪神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在古希腊正义观,他认为上帝给予自由意志,使人们能够生活在世界上,选择善良或邪恶取决于人的意志。
失乐园:文明、道德与人类的堕落引言《失乐园》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创作的史诗,旨在探讨自由意志、道德和堕落等主题。
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弥尔顿呈现了人类堕落的历程,并以此探讨了文明、道德和人性等重要议题。
亚当和夏娃:原初纯真与腐败之路亚当和夏娃是《失乐园》中的两个核心人物,他们代表了人类在伊甸园时期的原初纯真与腐败之路。
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吃下了知善恶之树上的果实,从而导致了伊甸园被遣送。
这一事件象征着人类对于禁果和触犯道德规则的诱惑,并暗示着人类堕落增长和文明起源之间的联系。
文明起源与道德观念形成《失乐园》将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的生活与亚当和夏娃一家建立的新社会对比。
在这个新社会中,文明开始形成,并伴随着道德观念的生成。
人类面临了选择与诱惑,演绎出了复杂的道德冲突与抉择。
弥尔顿通过描绘各种角色(如撒旦、上帝、亚当、夏娃等)之间的交流与斗争,展示了不同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文明初期产生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堕落带来的后果和教训《失乐园》中所述的堕落过程和带来的后果也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人类作为自由意志体验到善恶之树的知识,但也遭受到罪恶和痛苦的折磨。
《失乐园》在表达堕落现象时,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人类有责任接受并承担堕落带来的后果。
结论《失乐园》以其独特而深刻地描绘了文明、道德和人类的堕落。
通过对亚当和夏娃原初纯真与腐败之路、文明起源与道德观念形成、以及堕落的后果和教训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面对诱惑与抉择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并思考文明和社会规范对于个体与群体生活的重要性。
以上只是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提纲,并不能算作完整的文档内容。
如需详细内容请告知,谢谢!。
失乐园中的堕落与拯救的象征意义《失乐园》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所创作的史诗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堕落与拯救是其中两个核心主题。
本文将探讨《失乐园》中的堕落与拯救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堕落的象征意义1.代表人类自由意志的限制:作品中描绘了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但通过禁止吃下知善恶树上果实来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亚当和夏娃违抗上帝的命令,吃下了禁果,这个行为象征着人类对于自由意志的滥用和后果。
2.人性中潜藏的邪恶和诱惑力:恶魔撒旦在《失乐园》中通过引诱亚当和夏娃吃禁果来达到其目标。
这种诱惑力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潜藏着邪恶、贪欲以及对快乐追求的渴望。
3.失去无忧无虑生活的代价:亚当和夏娃失去了伊甸园,被驱逐到了一个人间充满苦难和痛苦的世界。
这象征着人类由于堕落失去了原本无忧无虑、纯洁美好的生活。
拯救的象征意义1.个体与集体意义上的救赎: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经历了失败与悔改,并接受了上帝的宽恕与救赎。
他们所经历的这一转变代表着个体自我拯救以及整个人类通过信仰与忏悔获得拯救的过程。
2.德行和道德觉醒:作品中强调了亚当和夏娃在堕落后要通过行善和自省来实现拯救。
这象征着人类通过培养自己良好品德、追求道德觉醒来摆脱邪恶诱惑并寻求拯救。
3.对于沉沦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启示:堕落前,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一个纯洁美好的伊甸园中,而堕落后他们被驱逐到了一个混沌和苦难的世界。
这个过程象征着人类对于自身罪恶和沉沦世界的重新认识与启发,通过拯救可以寻求重生和改变。
总结起来,《失乐园》中的堕落与拯救承载了人类自由意志限制、邪恶和诱惑力、失去原本美好生活等象征意义。
而拯救则代表了个体和集体的救赎、道德觉醒以及对于沉沦世界的重新认识与启示。
通过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经历,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坎坷的人生旅程以及信仰与希望的重要性。
失乐园:人性堕落与复仇的故事引言《失乐园》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讲述了人类原罪的故事,探索了人性的堕落和复仇的主题。
本文将对《失乐园》中所涉及的人性堕落与复仇的情节和主要角色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一、人性堕落在《失乐园》中,约翰·弥尔顿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违背上帝禁令、吃下禁果而引发原罪的事件,展示了人性的堕落过程。
从无辜纯洁到有罪可恶,亚当和夏娃体现了人类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利带来的后果。
他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无忧无虑状态的享受,被逐出伊甸园并面临着生死挣扎。
二、复仇与报应在《失乐园》中,阴谋、背叛和复仇是故事的重要元素。
撒旦作为堕落天使,不满于上帝对他的权威,决心颠覆上帝的统治并夺取权力。
他通过利用亚当和夏娃的弱点,成功诱使他们犯罪,并导致了整个人类被罪恶所困扰。
而上帝则以公正与审判之手回应了撒旦的背叛行为,将他赶入地狱,并将对人类施加严厉的惩罚。
三、主要角色分析1. 亚当(Adam)亚当是《失乐园》中的男主角,代表着人类中善良和无辜的一面。
他最初生活在伊甸园中,与夏娃一同享受着快乐和和平。
然而,在撒旦的诱惑下,亚当背离了上帝的旨意,并吃下了禁果。
失去了伊甸园后,他感到深深的悔恨和羞愧,在世界上漫游时承担起责任,并试图寻找救赎。
2. 夏娃(Eve)夏娃是《失乐园》中的女主角,象征着人类的诱惑和脆弱性。
她受到撒旦的煽动,选择背叛上帝并吃下禁果。
夏娃的犯罪行为导致了亚当和她自己被逐出伊甸园,并面临生活中的艰难和苦楚。
然而,夏娃也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在与撒旦对抗时,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母性的力量。
3. 撒旦(Satan)撒旦是《失乐园》中最复杂、最有影响力的角色之一。
作为堕落天使,他对上帝摇曳不定,并计划推翻上帝的统治。
通过利用亚当和夏娃的弱点,撒旦成功引诱他们违反上帝禁令,并使整个人类堕入原罪之中。
《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 与人的堕落和再生肖明翰 弥尔顿生活在英国社会处于历史性变革、新旧思想激烈冲突、新旧势力斗争纷繁复杂、宗教改革和社会革命交织在一起的时代。
同这个时代一样,弥尔顿的思想也极为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但就本质而言,由于他继承了犹太—基督教和古希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两大传统,正如许多研究弥尔顿的学者所指出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是他的思想核心。
而他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可以说是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关于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的观点上。
弥尔顿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观点具有深厚的基督教和人文主义的根源。
基督教神学传统中,不仅帕莱吉阿斯派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就连正统的经典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其名著《上帝之城》中强调人的命运生前决定论(predestination)的同时,也系统地论述了人的自由意志,他认为,高等的创造物如天使和人同低等的创造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上帝给了他们自由意志,因此他们对上帝的忠诚和顺从不是出于“必然”(ne2 cessity),而是出于“自愿”(will)。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而且应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自己作出选择,包括对是否崇拜和顺从上帝作出选择。
而他们赖以作出选择的则是上帝所赐予的至高无上的理性。
弥尔顿曾说过:“上帝给了他(指人)理性,他给了他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性就是选择。
”①在《失乐园》中,他还借上帝之口说:“理性就是选择”(Ⅲ,108)②。
众所周知,强调理性一直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核心。
而弥尔顿深受培根(他就读于剑桥时,培根还活着)的理性思想的影响并十分推崇其“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
在很大程度上,此时的欧洲宗教改革正是基督教传统和文艺复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认为宗教信仰完全是个人的事,每一个人应该自由地用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来指导自己对上帝的认识和对《圣经》的理解,任何人乃至教会都无权干预他人的宗教信仰或把自己对《圣经》的解释强加给别人。
堕落的天堂:解读《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原罪1. 简介《失乐园》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创作的一部史诗,于1667年出版。
作品以亚当和夏娃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伊甸园中发生的原罪故事,并探讨了自由意志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
2. 亚当和夏娃:自由与堕落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第一对人类,拥有无拘束的自由意志。
然而,正是这种自由使得他们最终堕落。
根据创世纪中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禁止吃果实的规定,他们选择违抗上帝的命令并食用禁果,导致被驱逐出伊甸园。
3. 上帝与撒旦:善恶二元对立《失乐园》通过描绘上帝和撒旦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善恶的二元对立。
上帝代表着善、正义和秩序,而撒旦则象征着邪恶和混乱。
亚当和夏娃在这两股力量之间进行选择时,体现了人类面对善恶的抉择。
4. 自由意志的限度与责任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过度追求自由而犯下原罪。
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自由并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适度的约束与责任。
自由意志需要被道德准则引导,否则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5. 原罪与人类命运原罪在《失乐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亚当和夏娃失去了他们在伊甸园的纯洁无邪,并且为他们后代留下了遗传的罪恶。
这种罪恶影响了整个人类,并决定了其堕落和苦难的命运。
6. 《失乐园》对现实世界的启示除了探讨自由意志与原罪之间的关系外,《失乐园》还对现实世界有一定启示。
作品提醒人们:我们应该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并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将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7. 结论《失乐园》通过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深入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原罪之间的关系。
作品警示我们要谨慎行使自由,并认识到个人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
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和社会伦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原罪的哲学思考引言《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是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这部作品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追求知识的故事,并涉及到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原罪的主题。
本文将通过对《失乐园》中相关情节和角色进行分析与探讨来思考自由意志与原罪在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自由意志与人类命运在《失乐园》中,弥尔顿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对禁果树的选择,探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亚当和夏娃被上帝赋予了决定是否食用禁果的能力,这代表了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然而,他们做出了不服从上帝的选择,进而犯下了原罪。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人类真正拥有自由意志吗?还是他们被预定好了命运?原罪与道德责任原罪是指亚当和夏娃违反上帝命令而导致的人类堕落。
在《失乐园》中,这一概念对于人类的道德责任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亚当和夏娃都具备自由选择的能力,他们的不服从行为却带来了整个人类群体的罪恶。
这表明即使我们拥有自由意志,我们仍需承担因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并依据道德规范来评判自己的行为。
自由意志与上帝计划与原罪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存在,那么他是否预知到了亚当和夏娃将违背禁令?若如此,上帝是否容许或试图阻止他们的行为?这引出了一个关于自由意志和上帝计划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其中一种主张认为,上帝允许亚当和夏娃犯罪是因为他赋予了人类真正的选择权力,而不是控制其行为。
人类生活中自由意志与限制《失乐园》还通过描绘堕落天使撒旦与其他恶魔之间在地狱中一系列的争斗,展示了人类在生活中面临自由意志与限制之间的权衡。
撒旦与其他恶魔在地狱内部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政府的组织,这引发了关于权力和自由之间相互作用的思考。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也常常面临着社会规则、道德准则以及法律法规等对自由意志的限制。
结论通过对《失乐园》中自由意志与原罪主题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弥尔顿对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
尽管存在着种种限制和挑战,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仍然是人类生活中重要而困惑的概念。
《失乐园》读书笔记《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家约翰·密尔顿于1667年出版的一部史诗诗剧,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以《圣经》中的创世纪为蓝本,描绘了撒旦对亚当夏娃的诱惑,以及人类走向堕落和救赎的过程。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作者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挣扎。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主要人物、情节发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史诗之作。
一、主要人物《失乐园》塑造了一系列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人物形象。
其中,撒旦是最突出的角色之一。
他不满于上帝的统治,背叛了天堂,并试图引诱亚当夏娃堕落。
撒旦的形象展现出傲慢、聪明和复仇的一面。
亚当夏娃则代表人类的无知和纯真。
他们的对话和冲突展示了人性的脆弱性和迷茫感。
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上帝,他是全能和仁慈的创造者。
上帝的形象体现了伦理和正义的核心,他对人类的罪与赎的态度始终是充满慈悲和宽恕的。
此外,作品中还出现了众多天使和堕天使等角色,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紧张和复杂关系的宇宙。
二、情节发展《失乐园》以撒旦诱惑亚当夏娃为核心,围绕其展开了复杂的情节发展。
故事开始于撒旦踏上寻找地狱的旅程。
他穿越了地狱的九层,与堕天使们发生了种种冲突。
最终,撒旦来到地球,并用诱惑的手段引诱了亚当夏娃,使他们违抗了上帝的旨意,从而引发了人类的堕落。
随后,亚当夏娃面对罪恶感和羞耻感,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他们被赶出了伊甸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漫长流放。
不过,小说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希望的火花点燃在了亚当夏娃的内心。
他们通过祈祷和悔过,逐渐在苦难中找到重新面对上帝和人生的勇气,得以追求内心的救赎。
三、主题《失乐园》涉及了许多深刻的主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类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的探讨。
作品中的人物常常面临着诱惑与抉择,他们的选择将决定他们的命运。
通过描绘亚当夏娃在面临堕落的诱惑时的挣扎和后果,作者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迷惑和引诱人性的力量。
此外,《失乐园》也探讨了知识和智慧对人类的影响。
总结失乐园的主要思想《失乐园》是英国著名文学家约翰·弥尔顿创作的一部史诗诗剧,以格奥尔盾战争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撒旦在与上帝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从天堂被驱逐,最终落入地狱的故事。
该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备高度的创作成就,同时其所蕴含的深沉的思想内涵也引起了无数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以下将简要总结《失乐园》的主要思想。
首先,《失乐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关于自由意志与命运的辩证关系。
作品中,人物们的命运受到一定的强制和引导,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决定力量。
在上帝驱逐撒旦及其追随者之前,上帝已经赋予他们了思想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继续与上帝和谐共处。
在接下来的战争和撒旦试图引诱人类堕落的过程中,作品中的人物们展示了他们自由的意志和选择的权力。
弥尔顿通过这些角色的抉择,表达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人类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其次,《失乐园》关于权力与正义的思想也深深刻画了现实社会中权力滥用和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
在作品中,上帝被描绘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撒旦对于权力的渴望和不满却使他背叛上帝。
而在地狱中,撒旦成为一种独裁者,试图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
然而,地狱中的统治并不是真正的正义。
作品通过撒旦、上帝和人类等角色的对话和行动,探讨了权力与正义的关系。
弥尔顿认为权力离开了正义就变得邪恶,正义无视权力也就变得虚弱。
这一思想提示着人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追求正义与公平。
第三,《失乐园》关于知识与堕落的思想是其另一重要主题。
作品中,撒旦贪图知识的力量,试图获得与上帝平等的地位。
撒旦的堕落及其引诱人类堕落的过程中,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弥尔顿将知识与堕落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知识的危险性与复杂性。
虽然撒旦失去了上帝的恩典,但他仍然保持着傲慢和自尊,试图通过知识满足他的野心。
而人类也是受到他的诱惑,通过吃禁果来获得智慧和知识。
弥尔顿警示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必须谨慎,过度的追求知识可能会导致人类的堕落和灭亡。
失乐园:人性本恶与自由意志的哲学思考1. 简介《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詹姆斯·弥尔顿(John Milton)于17世纪创作的一部史诗诗剧。
该作品以基督教神话为基础,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遭到诱惑并堕落的故事。
本文将从人性本恶和自由意志两个方面展开对《失乐园》的哲学思考。
2. 人性本恶《失乐园》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堕落的过程,探讨了人性本恶的概念。
按照基督教信仰,人类天性具有原罪,倾向于违背神明的旨意。
作品中,亚当和夏娃因为贪图禁果而背离了神明的命令,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灾难和不幸。
这暗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邪恶与自私。
然而,《失乐园》也呈现出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作品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内心的挣扎和犹豫,他们在面临选择时表现出人性中的良善与善意。
这种内心纠结与冲突暗示了人类并非简单地被定义为纯粹的邪恶。
3. 自由意志《失乐园》通过对亚当和夏娃的聪明与选择展示了自由意志的力量。
亚当和夏娃被赋予了自由选择离开伊甸园的权利,虽然知道这个选择可能会导致罪恶和苦难,但他们仍然做出了可意识到的决定。
弥尔顿以此探讨了人类作为有自主意识的生物所具备的最高形式之一:自由意志。
该作品提醒我们,在我们内外不同诱惑下时,都能通过理性思考来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
4. 结论《失乐园》是一部探讨人性本恶和自由意志的重要作品。
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堕落与挣扎过程,它引发了关于人类天性、道德选择及其后果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作品中并非简单地将人类定义为全然邪恶或全然善良,而是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失乐园》也呼唤我们思考自由意志的力量和责任,以及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通过对《失乐园》的哲学思考,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本恶与自由意志,并从中汲取对于自身生活与道德决策的启示。
失乐园弥尔顿的宗教自由与堕落的史诗失乐园:弥尔顿的宗教自由与堕落的史诗在文学的世界里,失乐园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宇宙,其存在引起了无尽的探索与思考。
而弥尔顿,作为大英帝国重要的文学巨匠之一,以他所创造的《失乐园》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邃。
他以独特的观点,生动有趣的内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宗教自由与堕落的史诗,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思考人类自由意志与信仰的迷人世界。
《失乐园》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被上帝创造和放置的故事。
在这个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可以尽情享受上帝给予他们的美好与幸福。
然而,他们却被禁止去触碰生命之树的果实,这颗禁果成为了他们心中最深的诱惑。
亚当和夏娃在诱惑面前难以抵挡,他们放弃了上帝的教诲,品尝了禁果。
这一行为意味着他们堕落了,从此失去了原本完美的状态,被驱逐出失乐园。
他们失去了与上帝亲密的关系,失去了在伊甸园中的宁静和安逸,成为了堕落的人类。
弥尔顿通过《失乐园》中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宗教自由的概念。
亚当和夏娃的堕落是基于他们对自由的追求。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去尝试新事物,去探索禁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快乐。
然而,弥尔顿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启示:自由并不意味着追求无限,也不意味着摒弃规则和道德。
弥尔顿通过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呼吁人们在追求自由时要有所节制。
他在作品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自由需要承担责任。
只有通过遵守规则、尊重上帝的旨意,才能践行真正的宗教自由。
此外,《失乐园》还通过描绘上帝和撒旦之间的斗争,探讨了堕落的性质。
撒旦代表着人类内心的欲望和堕落的本性,他试图引诱亚当和夏娃去违背上帝的教导。
然而,弥尔顿在描写中并未完全将撒旦视为邪恶的象征,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悲壮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弥尔顿思考了堕落的起因,他认为,人类的堕落是来自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正因为我们拥有自由的选择权,才可能自甘堕落。
而与之相对,宗教教义试图限制人们的自由,使其受束缚。
然而,弥尔顿还是通过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呼吁人们要冷静思考自由的真正含义,不要因为自由而堕落。
解读《失乐园》中的堕落与重生
简介
《失乐园》是英国诗人约翰·密尔顿创作的史诗诗歌,被普遍认为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史诗以圣经创世记为基础,探讨了堕落与重生、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等主题。
堕落与重生的背景
1.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将他们放置在伊甸园中。
2.蛇引诱夏娃吃下禁果,导致亚当和夏娃堕落。
3.他们被逐出伊甸园,面对苦难与死亡。
堕落的影响
1.失去了天堂般的生活,在地上承受艰难和痛苦。
2.引发了人类心灵深处的罪恶欲望和邪恶行为。
重生的机会
1.主角亚当和夏娃通过接受现实并悔过自新,获得了重新获得上帝恩典和救
赎的可能性。
2.对于个人而言,理性思考和用自由意志做出正确选择可以帮助实现重生。
重生的代价
1.堕落之后,重新获得无邪纯净的状态是困难而漫长的过程。
2.必须经历痛苦、挣扎和自我反省,以纠正错误并找回心灵纯洁。
成功的重生例子
1.亚当和夏娃最终意识到他们堕落了,并寻求上帝的宽恕。
2.上帝赐予他们悔过和救赎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重获幸福与和谐。
总结
《失乐园》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与重生之旅,探讨了人类面对罪恶、选
择以及对精神归属感的渴望。
这个史诗启示我们应该直面自己内在的邪恶欲望,并通过悔过和道德选择来实现真正的重生。
遗失与重塑的人性:《失乐园》的恢复与重生概述《失乐园》是一部由英国诗人约翰·密尔顿创作的一部史诗,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它以叙事诗的形式展示了人类存在、堕落和救赎的深度探索。
这篇文档将重点讨论《失乐园》在描绘人性遗失和重塑过程中,以及其中角色的恢复和重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1. 人性遗失与堕落在《失乐园》中,作者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后的遭遇,呈现了人性遭受堕落和损伤的过程。
自由意志使他们选择违背上帝的旨意,结果导致了原罪与无知等负面影响。
此时,他们陷入了自我怀疑、内疚和孤立之中。
2. 恶魔角色与种种诱惑在《失乐园》中,恶魔角色如撒旦(Satan)等扮演了引诱、破坏和腐化的角色。
他们通过诱惑亚当和夏娃来摧毁他们最初的纯洁和无邪。
这些恶魔角色的存在凸显了人性脆弱性以及面对邪恶时意志力的挑战。
3. 角色救赎与自我意识觉醒尽管《失乐园》中描述了人性的堕落,但它也探索了如何从这种境地中寻找救赎和重生的可能性。
亚当和夏娃在面临罪恶后,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并重新反思生活的意义。
他们克服内心的矛盾,逐渐寻求与上帝达成和解,并意识到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4. 社会群体中的人性重塑除了个体角色之外,《失乐园》还描绘了整个社会群体经历遗失与重塑过程的景象。
作者通过一幅幅图景展示了不同人物在面对困境时所产生的悔过、勇气和改变。
这种集体转变反映出人性在共同努力下可以得到修复与重建。
5. 文学意义和启示《失乐园》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遗失与重塑的深度探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警示我们面对诱惑时必须保持警惕,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在逆境中寻求救赎、勇敢面对挑战并实现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结论《失乐园》以其鲜明的叙事和深度的主题展示了人性在遗失和重塑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考验。
通过描绘角色的恢复与重生,该作品向读者传递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鼓舞人心的讯息。
它是一部引人思考、尊重人类智慧和探索信仰与道德价值观的经典之作。
失乐园中的人类堕落与原罪论一、概述《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家约翰·弥尔顿创作的史诗长诗,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堕入罪恶的故事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堕落和原罪的主题。
二、人类的乐园与堕落在《失乐园》中,弥尔顿描绘了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的美好时光。
他们与上帝保持着亲密关系,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神圣的幸福。
然而,由于撒旦的引诱和夏娃食用了禁果,人类从此陷入了罪恶和苦难之中。
这个故事象征着人类由纯洁无邪到道德败坏的转变。
三、原罪论思想弥尔顿通过《失乐园》表现了原罪论思想。
根据基督教信仰,亚当和夏娃的堕落给后代带来了原罪,使得每个人从出生时就带有一种不可避免的罪恶倾向。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天生就是自私、邪恶和虚弱的,需要经历神的拯救才能争取永远的幸福。
四、堕落与个体自由意志尽管亚当和夏娃是因为违背上帝的命令而堕落,但《失乐园》中也强调了个体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他们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表达了人类善恶之间存在抉择权利的观点。
五、挣脱原罪与寻求救赎《失乐园》中还探讨了人类如何挣脱原罪并寻求救赎。
通过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后的苦难旅程,作品呼吁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诚实和忏悔来改变自己,并努力追求道德修养。
六、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尽管《失乐园》是在17世纪创作,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启示。
作品中提出的人类堕落和原罪论问题,引发了对道德、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权利等主题的思考,使人们反思当代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观和意义。
结论《失乐园》中的人类堕落与原罪论是一个重要而广泛讨论的主题。
弥尔顿以叙事诗的形式展现了亚当与夏娃的堕落过程,并通过他们的经历探索了人性、道德和救赎等重要议题。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人类的存在状态,提供了深刻而有启发性的洞察力。
浅谈《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作者:黄占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摘要:人类的起源从《圣经》上来看,是上帝在第七天所造。
在英国著名作家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对这一段具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再现。
本文将从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由与反叛精神角度出发来探讨其深远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失乐园》;弥尔顿;自由与反叛引言我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有过一个至理名言:压迫在哪里,反抗就在哪里。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反抗与斗争,以及后期的革命都是人类自身不断追求自由的表现形式。
这种斗争早在创世纪时,按照旧约圣经的记载就已经开始了。
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用自己的细腻笔触将这一段遥远的传奇故事拉到了时代的前沿,并且在故事中借古喻今来启发和引导大众推翻腐朽的统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
所以,无论是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文学的艺术价值来看。
弥尔顿的《失乐园》都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该作品所蕴含的自由意志与反抗精神角度出发,来探讨作品的人文意义。
一弥尔顿及《失乐园》简介作为英国16世纪著名的文学大师,弥尔顿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中对人性的尊重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作者还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摇旗呐喊,出谋划策,甚至指明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弥尔顿的文学作品都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
在世界文学史上,弥尔顿所创作的《失乐园》与但丁所创作的《神曲》以及荷马所创作的《荷马史诗》并列成为西方的三大诗歌。
由此可见,弥尔顿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弥尔顿的笔下,《失乐园》是一个革命的摇篮与圣地。
在上帝初创人类的时候,我们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般的生活。
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作伊甸园,在那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果树。
但是,上帝不允许亚当和夏娃吃一个能通晓善恶与是非的禁果。
最终,魔鬼撒旦化作一条小蛇,诱惑心智不够坚定地夏娃偷食了伊甸园的禁果,亚当也在自己妻子的引诱下,吃了禁果。
《人间失乐园》: 对《失乐园》主题的解读简介《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作品,由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于17世纪中期创作完成。
该诗篇以12卷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亚当和夏娃堕落后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然而,《失乐园》不仅仅是对圣经中创世纪故事的再现,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自由意志、道德与诱惑等主题。
主题1: 人性的复杂性在《失乐园》中,作者通过描述亚当和夏娃这两个原始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起初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伊甸园里,但随着他们违背了神明的禁令,被迫面对堕落和罪责。
这展现了人类内心善与恶、理智与冲动之间持续斗争的复杂性。
主题2: 自由意志与责任约翰·弥尔顿用《失乐园》探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亚当和夏娃选择违背神明的禁忌,他们的行为没有被迫或强制,而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尽管他们受到惩罚,但《失乐园》中传达的信息是人类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通过错误和失败来学习成长。
主题3: 道德与诱惑在《失乐园》中,作者以形象化、拟人化的方式描绘了撒旦(Satan)这个角色。
撒旦通过诱骗和欺骗来引诱亚当和夏娃墮落,并试图打破他们与上帝之间的联系。
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撒旦邪恶本性、狡猾手段,也体现了对人性所具有的诱惑力和道德挑战。
结论《失乐园》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亚当和夏娃堕落、面对挣扎的描绘,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复杂性、自由意志与责任以及道德与诱惑等主题。
这些主题不仅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于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人类关注与思考价值。
通过阅读《失乐园》,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主题,并从中汲取对我们自己生活和决策的启示。
《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 与人的堕落和再生肖明翰 弥尔顿生活在英国社会处于历史性变革、新旧思想激烈冲突、新旧势力斗争纷繁复杂、宗教改革和社会革命交织在一起的时代。
同这个时代一样,弥尔顿的思想也极为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但就本质而言,由于他继承了犹太—基督教和古希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两大传统,正如许多研究弥尔顿的学者所指出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是他的思想核心。
而他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可以说是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关于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的观点上。
弥尔顿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观点具有深厚的基督教和人文主义的根源。
基督教神学传统中,不仅帕莱吉阿斯派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就连正统的经典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其名著《上帝之城》中强调人的命运生前决定论(predestination)的同时,也系统地论述了人的自由意志,他认为,高等的创造物如天使和人同低等的创造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上帝给了他们自由意志,因此他们对上帝的忠诚和顺从不是出于“必然”(ne2 cessity),而是出于“自愿”(will)。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而且应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自己作出选择,包括对是否崇拜和顺从上帝作出选择。
而他们赖以作出选择的则是上帝所赐予的至高无上的理性。
弥尔顿曾说过:“上帝给了他(指人)理性,他给了他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性就是选择。
”①在《失乐园》中,他还借上帝之口说:“理性就是选择”(Ⅲ,108)②。
众所周知,强调理性一直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核心。
而弥尔顿深受培根(他就读于剑桥时,培根还活着)的理性思想的影响并十分推崇其“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
在很大程度上,此时的欧洲宗教改革正是基督教传统和文艺复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认为宗教信仰完全是个人的事,每一个人应该自由地用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来指导自己对上帝的认识和对《圣经》的理解,任何人乃至教会都无权干预他人的宗教信仰或把自己对《圣经》的解释强加给别人。
宗教运动不仅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而且是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解除了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的价值。
弥尔顿继承了宗教改革运动关于个人价・96・值和信仰自由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意志/本是自由的”(Ⅴ,526—527),只应接受“上帝播种于我们心中的理性之光”的指引。
③他说:“我们拥有两种《圣经》:一种是外在的,即写在纸上的;另一种是内在的,那就是圣灵,写在信徒们的心上”,而这种“内在的”《圣经》“远胜过一切”。
④这实际上就把人的“理性之光”置于《圣经》之上,反对那种保守的、禁锢人们思想的“本本主义”。
所以他在著名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中指出,如果一个人“盲目地信仰”,那么“他所持有的真理也会变成异端”。
⑤他在各种著作中广泛论述或表达了这种理性至上的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恩格斯称弥尔顿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老前辈”。
⑥弥尔顿的自由意志观正是建立在这种理性至上的思想基础之上。
他不仅在各种小册子和文章中论证了自由意志与理性不可分的观点,而且在许多诗作中特别是在《失乐园》里反复表达了这种自由观。
比如天使米加勒对亚当说:“真正的自由/总是和亚当的理性同在,/离开她自由就不能单独生存。
”(Ⅻ,83—85)同样,亚当也对夏娃说:“上帝让意志自由,因为/顺从理性的意志便是自由”(Ⅸ,351—352)。
弥尔顿一生都在鼓吹和歌颂自由,而自由在他那里说到底就是意志的自由。
他的伟大史诗《失乐园》的主旨是要“昭示天道的公正”(Ⅰ,26)。
也就是说,他要“证明”(justify )上帝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并使他们及其后代遭受“死亡和其它各种灾祸”(Ⅰ,3)的惩罚是公正的。
他论证的出发点就是,因为人的意志天生自由,他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失乐园》中几乎所有主要人物都谈到人的自由意志,其中最重要的段落主要在第Ⅲ、Ⅴ、Ⅷ、Ⅸ各卷之中。
有趣的是,正是那决定人的命运的上帝比其他任何人物都更多、更系统地谈论人的自由意志。
当他第一次在史诗中出现时,就对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同人的堕落之间的关系作了长篇论述。
在他那段54行的独白中,有42行是在谈论自由意志。
他最后说:……是他们自己决定他们自己的背叛,与我无关。
如果我预见到,预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犯罪;……他们的犯罪也没有丝毫命运的动机,或命运的影子;更无关我不变的预见,他们背叛,完全由他们自己造成,出自于他们的判断和选择。
因为我造成他们自由,他们须保留自由,甚至可以自己奴役自己。
(Ⅲ,116—125)这段渗透着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话其实道出了这部史诗的主题思想,表明了人失去乐园的责任在他自己,与上帝无关。
然而许多评论家认为,上帝在这里以及其它一些地方的阐述性话语听起来简直是在自我辩护,这就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形象,因为上帝是不需要为自己辩护的。
上帝一般被认为是《失乐园》中塑造得最差的人物,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的确,上帝的本质就决定了他是最难塑造的人物,而且只要他一开口,他的全能、无限与神秘就可能打折扣。
如果他是一个饶舌的上帝,他的形象就更要大受影响。
但丁的上帝以及中世纪那些“神秘剧”(mysteries )中耶稣的形象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有赖于他们的沉默。
不过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对上帝形象的传统看法的影响,而这种看法的核心就是上帝的神秘性。
弥尔顿的上帝不是一个总是藏・07・外国文学评论 No.1,1999在浓云后面用雷声发布命令或用征兆暗示其旨意的神秘的神,而是一个理性的上帝(G od of reason)。
实际上,弥尔顿不仅是要借上帝权威的话语,更是要借上帝权威的形象来表达他对自由意志和理性的观点。
因此,应该说上帝的理性形象同作者在诗中要表达的理性至上的观点是谐调的。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上帝在《失乐园》里的几个主要人物中的确是塑造得比较差的。
当上帝因长篇大论而失去其神秘性后,他在本质上就只能是观念的化身,是一个缺乏复杂性和深度的平板人物。
他既没有史诗前两卷中撒旦身上那种崇高美(sublimity),也没有亚当、夏娃和后面各卷中撒旦等艺术形象的丰满与多面。
在《失乐园》所塑造的人物中,撒旦的形象历来受赞扬最多,同时争议也最大。
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雪莱等人更是对这个形象所体现的“英雄”气慨和崇高美推崇备至。
他们相信撒旦在史诗中被作者塑造成了真正的英雄。
布莱克认为,撒旦代表情欲(passion),代表人类富于想象的灵魂。
他说:“弥尔顿写到天使和上帝时,感到缩手缩脚,写到恶魔和地狱时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因为弥尔顿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自己站在恶魔一边而不自知。
”⑦当然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想象弥尔顿会把撒旦写成英雄”。
⑧有人甚至怀疑这些浪漫派诗人是否读完过这部史诗。
比如哈琴森问道:“我纳闷布莱克、雪莱和拜伦是否读过第十卷?”⑨因为在后面各卷中撒旦的形象越来越渺小、猥琐,直到在第十卷中变成一条嘴里嚼着苦灰的令人厌恶的蛇。
需要指出的是,撒旦那具有崇高美的叛逆者形象并非完全是弥尔顿的创造。
在大约写于8世纪的盎格鲁2撒克逊宗教诗《凯德蒙的圣诗》(Caedmon’s Hym ns)中,作者就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不愿做奴仆,不向上帝弯腰,要自己做神的颇具叛逆精神的撒旦形象。
弥尔顿的撒旦无疑受此影响。
但无论怎样看,撒旦仍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特别是在前两卷里,他被赶出天堂、被扔到地狱的火海里后,仍然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誓要继续同万能的上帝对抗。
他说:“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光: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Ⅰ, 115—119)读到这些充满豪气的语言和看到他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计划的不屈意志,我们不禁会感到布莱克的话不无道理。
撒旦能得到浪漫主义诗人和众多读者的赞叹,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形象体现了意志的自由。
其实不仅在这两卷中,不仅在撒旦这个艺术形象上,凡是在体现自由意志的地方,弥尔顿的杰出诗才都能最令人叹服地展示出来,比如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堕落的那部分就是如此。
不论撒旦后来变得多么渺小和可憎,也不论他内心多么痛苦乃至悔恨(见第四卷),有一点他从未改变,那就是,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没屈服。
恐怕正是这种不屈的自由意志在浪漫主义诗人和革命者弥尔顿的心中引起了共鸣,所以弥尔顿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有时竟“站在恶魔一边而不自知”。
不过弥尔顿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倾向,他有时也利用叙述者插入一些话以便同撒旦保持距离。
例如在撒旦说出上面那段著名的“豪言壮语”之后,叙述者指出,撒旦“虽忍痛说出/豪言壮语,却为深深的绝望所折磨”(Ⅰ,125—126)。
然而这些插入语对撒旦的形象并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却反映出作者自身的矛盾,即他内心里感情和理智的冲突。
一方面他对自由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总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钦佩;另一方面他又知道撒旦是恶魔,所以总希望与之保持距离。
但正如布・17・《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莱克所说,他是真正的诗人,他在诗中主要是按自己艺术家的本能、而非一些抽象的宗教思想进行创作。
他要塑造的是艺术形象,而非观念的化身。
如果敢于向万能的上帝挑战的是一个没有自由意志、没有不屈精神的无能之辈,那受到损害的将不仅是上帝的形象,而且还是这部试图充分展现自由意志的史诗的艺术性。
不过,撒旦这个人物主要是在史诗的前两卷中才具有叛逆者的英雄气概。
当史诗的重心从地狱转到伊甸园,从撒旦转到亚当和夏娃的时候,这个艺术形象的崇高美就消失了。
外表上,他从一个伟岸的天使军统领变成了一个卑鄙的窥视者,一只丑陋的蟾蜍,一条令人厌恶的蛇,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Ⅹ,566)。
但从内在本质看,他则从一个敢于向万能的上帝挑战的叛逆英雄堕落为一个不敢直接去向上帝复仇而去伤害两个从未得罪过他而且永远不会也不能加害于他的弱小生灵的懦夫。
他外表上的变化正是他本质上堕落的反映。
弥尔顿塑造撒旦这个形象,自然首先是因为撒旦是造成人类堕落的根源。
但从他的形象变化和他在史诗中的作用来看,弥尔顿的创作意图似乎还远不止于此。
《失乐园》其实描写了两次堕落———天使的堕落和人类的堕落。
作者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在这两次堕落之间进行对照,用撒旦的堕落来反衬亚当的堕落。
实际上,史诗中那令人称道的前两卷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后来加上的。
这或许表明,要么作者是在创作过程中才想到要在撒旦的堕落和人类的堕落之间进行对照,要么他想赋予这种对照以新的意义。
没有这两卷,撒旦的描写很难有足够的分量来同亚当的描写进行对照。
更重要的是,加上这两卷后,撒旦堕落的意义就大为不同了。
当然,根据基督教传说,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撒旦的堕落是因为他的骄傲,不甘当上帝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