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书写清醒的认识_评余华小说
- 格式:pdf
- 大小:56.78 KB
- 文档页数:2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5篇)余华活着读书心得精选篇1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
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
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
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莫言眼中的余华:清醒的说梦者1987年,有一位古怪而残酷的青年小说家以他的几部血腥的作品,震动了文坛。
一时间,大部分评论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此人姓余名华,浙江海盐人。
后来,有幸我与他同居一室,进行着同学的岁月,逐渐对这个诡异的灵魂有所了解。
坦言地说,这是个令人不愉快的家伙。
他说话期期艾艾,双目长放精光,不会顺人情说好话,尤其不会崇拜“名流”。
据说他曾当过五年牙医,我不敢想象病人在这个狂生的铁钳下将遭受什么样的酷刑。
当然,余华有他的另一面,这一面与大家差不多。
这一面在文学的目光下显得通俗而平庸。
我欣赏的是那些独步雄鸡式的、令人不愉快的东西。
“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浴室里引吭高歌,余华则在大庭广众面前狂叫,他基本不理会别人会有的反应,而比较自由地表现他狂欢的本性。
狂欢是童心的最露骨的表现,是浪漫精神最充分的体验。
这家伙在某种意义上是个顽童,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个成熟得可怕的老翁。
对人的了解促使我重新考虑他的小说,试图说一点关于艺术的话,尽管这显得多余。
任何一位有异秉的人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都是一本难念的经,都是一颗难剃的头颅,对他的分注定是出力不讨好的营生。
这里用得上孔夫子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缩小范围,把这个复杂的'性格抛到一边,简单地,从思想和文学的能力方面给他定性:首先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
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借助着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曲折但是并不隐晦地表达出来。
其次这个人具有在小说中施放烟雾弹和在烟雾中捕捉亦鬼亦人的幻影的才能,而且是那么超卓。
上述两方面的结合,正如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他的一批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于是余华便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这种类型的小说,我认为并非从余华始,如奥人卡夫卡的作品,可以说篇篇都有梦中境界,最典型的如《乡村医生》等,简直是一个梦的实录,也许是他确实记录了一个梦,也许他编织了一个梦,这都无关紧要。
余华《活着》书评(6篇)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
TT HEORETICAL HORIZON5从以1987年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步入文坛,到以中篇小说《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等融入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文学潮流,再到以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融入9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看作是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那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道路的缩影。
在主张打破文学创作传统与常规的先锋文学潮流中,余华和苏童、莫言、格非、残雪这批同期作家一样,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的实验,追求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这场持续五六年的文本形式的实验中,余华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为他之后形成成熟的文学创作风格夯实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先锋文学的潮流开始衰退,文学创作开始转向关注平凡人物在历史和当下的生活,新历史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中国文坛兴起,在这两个潮流之中,余华选择进入了有厚重叙事背景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从最初的《活着》,到之后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余华的创作都选择了关注文革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还有浓厚的先锋文学痕迹,到了《活着》,余华成功完成了从注重叙事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转变,显现出成熟的创作风格。
不难看出,这部在余华作品中非常有份量的《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活着》的文本内容在《活着》中,余华的关注视角放在了文革背景下的平凡人物身上,这也正是90年代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的方向,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大社会的变迁。
福贵曾经是一名家境富裕的地主少爷,成天混在青楼、赌场,浪荡不羁。
他在赌场上输掉了家里全部的田产、房产,当他变卖完家产,准备洗心革面重新生活的时候却又被抓去做了壮丁。
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后,才知道在他被抓壮丁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母亲已经离他远去。
当完壮丁回到家乡后,本想好好过上太平的日子但变故却接连不断:妻子家珍得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去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度致死,女儿凤霞也因有病变成了哑巴,可喜的是凤霞找了个好丈夫,而她却因为生孩子难产后死亡,这沉重打击导致妻子家珍凄然离世。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余华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他的作品因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观察而广受推崇。
他的小说通常探讨一系列引人深思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的多面性。
首先,余华的作品常常围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进行探讨。
例如,在他的著名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绘,余华深刻反思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生存本质的深思。
其次,余华的小说常常描绘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苦难经历和对生活的顽强挣扎。
这些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坚韧性,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面对生活的艰辛,通过卖血来维持家庭生计,展现了人性在苦难中的光辉。
此外,余华的作品经常将个人的命运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探讨历史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在《兄弟》中,通过两兄弟的命运波折,余华展现了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巨大社会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死亡是余华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他通过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探讨生命的脆弱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如在《第七天》中,主人公在死后七天的游历中,见证了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普遍性。
家庭关系和亲情在余华的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展现人性的温暖和冷漠,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主人公孙光林在家庭的冷漠和暴力中挣扎,揭示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也是余华作品中经常探讨的主题。
他批判社会不公和人性的贪婪,如在《现实一种》中,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的悲剧,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的黑暗面。
在一些作品中,余华运用荒诞性的情节和黑色幽默的手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荒谬和不合理。
例如,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主人公的荒诞遭遇和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辛酸。
余华的小说也探讨个人在社会和历史压力下的自我选择和追求自由的可能性。
略论余华小说中的疯傻人物形象潘龚凌子[摘要]:在中外文学史上,内容涉及到疯癫现象的文本比比皆是。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疯傻人物形象,并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
本文将从精神意义上的疯癫、由健全人变成疯癫、浪漫化的疯癫三个角度来解读余华小说中疯傻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选择上,余华对于疯癫人物形象的把握来自于他曾经作为医生的敏感。
在他的笔下疯子和傻子也都突破了原有的传统形象,呈现给读者的是极度残忍的现实以及来自一个敏感胸腔里不停歇的呐喊。
[关键词]:余华小说;疯子形象;傻子形象;先天疯;后天疯;偏执疯;现实意义;一引言“疯”和“傻”是两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词,我们对疯子的理解有以下三种∶一是精神病,患者神经错乱,精神失常;二是行为古怪的人,可能做出疯狂或放肆行为的人;三是做事严重不合常理的人。
傻子的意思就是头脑愚笨,不谙事理,缺乏想象力的人。
一般是指无法进行正常思维的人(比如痴呆)。
或用来讥笑不按生活常识待人处事、且失败的人。
而“疯”和“傻”在某种意义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外在形态表现为疯癫。
疯癫的含义有两种:其一是in sane,即显示精神不健全或精神错乱,由癫狂所影响,其二是mad,即由于精神错乱而产生的或像精神错乱般表现的(情况反常)。
在中外文学史上,内容涉及到疯癫现象的文本比比皆是。
从中国古代文学开始我们熟悉的文本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武大郎等一些具有浪漫色彩的疯癫人物形象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笔下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系列疯癫性质的人物形象,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喧哗与骚动》班吉,《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吉姆佩尔,《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等众多疯癫人物形象。
而在现在中国的文坛上,也出现了将疯癫现象演绎的很好的《尘埃落定》中的二少爷、《爸爸爸》中的丙崽以及余华的《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等一系列小说主人公。
疯癫作为一种吸引人的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活着》余华小说读后感高中作文900字,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活着》余华小说读后感高中作文900字《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
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活着》读后感900字,希望大家喜欢!《活着》读后感900字(一)今天刚刚读完余华的书《活着》,可以说《活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激动和悲伤,而是震撼和感叹。
感叹主人公富贵的命运的坎坷,震撼人的生存能力,当生活一次次苦难要打垮富贵时,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好好地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开始,让“我”遇到了一位开朗乐观的老人富贵,富贵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虽然之前我已经知道《活着》是个悲剧,但看到富贵在喊他的牛“富贵”干活时,为了让牛不偷懒,他还故意喊着其他牛的名字,来激励他的牛。
我不免还觉得《活着》还有些好笑。
看到后面才发现富贵喊另外牛的名字,都是他死去的亲人的名字。
富贵的回忆最初他和父亲是两个败家子,父亲败掉了100多亩地,而到他这又赌掉了剩下的100多亩地。
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么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一点不值得可怜,这也不算什么悲剧,尤其是他打自己怀孕的妻子时,我感到愤慨。
可随着往下看,父亲被富贵气死了,母亲生病富贵去城里找医生,结果被抓去当了国民党,九死一生回到家。
母亲死了,女儿哑了,我就有些同情富贵了。
当霸占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时,我有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富贵这个地主少爷因为把家产败光了,反倒捡了一条命,还以为富贵的命也不错吗,尽管日子很苦很艰难,但一家相互搀扶和关心,我甚至觉得他们比家里有钱时更幸福。
可当富贵家中唯一健康能干的儿子有庆,为给县长的夫人输血而死,富贵背着儿子瞒着病重的妻子埋了,而没瞒几天,妻子也知道,我无法再看下去了。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
余华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创作特点:1.真实而残酷的题材:余华小说中的题材往往是与人性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关的。
他写作的对象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者、曾经的文革受害者等。
小说中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以及深刻的人性是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
2.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余华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冷静而严厉的讽刺,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余华试图通过讽刺的手法对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犀利的批评态度,悲惨的人物遭遇和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使读者不能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作出反思。
3.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始终以简洁、直接的表达为主,他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短句,使作品犀利而有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共鸣。
4.独特的叙事结构:余华小说常常涉及回忆、梦幻和幻觉等元素,他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冲击和反思。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多次经历内心和现实的冲突,通过对内心的深度叙述和变化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并将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现实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和结合。
5.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余华小说中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揭示。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逼真感。
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社会与人性,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真实而残酷的题材,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活着》文学评论余华的《活着》不仅是一部揭示时代与命运纠缠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入人心、触动灵魂的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福贵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人在极端困境中所展现的生存勇气与对生活的执着。
在主题深度上,《活着》挖掘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福贵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从家庭团聚到孤独终老的种种变迁。
生活的无常与人性的坚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余华通过对福贵命运的描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
叙事技巧上,余华采用了简洁、平实的语言,使得整部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符合故事背景,更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深沉。
同时,余华巧妙地运用时间跳跃的手法,将福贵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丰富、立体。
人物塑造方面,《活着》成功地塑造了福贵这一形象。
他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却要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
然而,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一直坚持活下去。
这种坚韧与毅力,使得福贵成为了对“活着”这一主题的最佳诠释。
社会背景是《活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余华巧妙地将福贵的一生与中国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从抗日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都在福贵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也反映了余华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语言风格上,《活着》体现了余华独特的文风。
他的语言平实却有力,简洁却富有内涵。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活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更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活着》无疑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
福贵的命运充满了不幸与痛苦,但他依然坚定地活下去。
这种悲剧色彩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强烈的震撼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最后,我想说的是,《活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人生哲理的寓言。
它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变数与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活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用问题意识看余华的作品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批评的角度,都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去思考,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探索的精神,从对象中发现有意义问题的强烈意识,要从复杂的关系中找到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从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抓住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审美的经验提升理论的高度,这样对于作品的评价既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与感受,避免人云亦云,有可以另辟途径,有自己的学术创新,有自己的理论。
我平时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觉得有震撼力的作品也有很多,比如说《白鹿原》,我觉得她是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她的思想性、可读性都是值得欣赏和评价的,但是由于我太看重这一部作品,一时倒也很难轻易评价。
我这里想选取另外一个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作家也谈谈。
这个作家是余华,我最早看过的是他的《现实一种》,是发在某个文学期刊上的,当时就觉得这篇小说怎么会这样写,怎么会有人竟然想到会这样写,特别是写到那个犯人被枪毙后,许多医生等着瓜分他的器官,细节描写得那么逼真,就象身临其境,我在佩服他才华的同时,就觉得心情特别的忧闷和沉重。
然后就是〈活着〉,老实说,在这部小说里,我没有看到什么特别华丽的辞藻,只是平实的叙述,但是一篇小说给我的感觉也是沉重忧闷,故事的结局是全家就剩富贵一个人,其他的都死光了,而是死法还比较怪异。
有庆,一个善于奔跑被选入体育学校的非常健康的少年,竟然死于献血,医生过度抽血把一个鲜活的孩子生生地抽成干瘪的尸体,而且还一句交代没有,一点赔偿都没有。
苦根,家里唯一的希望,那么可爱,竟然被豆子撑死。
看过一部作品后,我就常常思考,这作者究竟是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经历才能这样写!然后是〈兄弟〉,这部小说已经看过好几年了,情节也比较模糊,当时给我的感受依然是震惊,小说中爸爸在大家上死亡那个血腥场面的描写,令我好长时间都怕做噩梦。
总之,我总觉得他的描写太阴暗,而且太过详细。
余华创作的先锋性5则范文第一篇:余华创作的先锋性余华小说的先锋性表现摘要: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
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1先锋话语余华以一种先锋的姿态走上文坛后,便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超越常规语体界限的叙事特征。
传统小说中的词语、句子是用来描摹客观实践的自然行程的,它的意义在于传达出现实世界的表象与内容,即作者直接用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形态。
但是余华看到世界并非一目了然,要想使得外部现实做最真实的表现,就要在语言上打破常规并做一些创新。
而语言的创新不是没有规则的,它来自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感觉。
在余华的小说中,语言不再依照客观逻辑,而仅仅是依据“叙述”本身的规则,而这个关于“叙述”的叙述使文本的传统界限受到严重的损毁,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寓言式书写。
在余华前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远离现实的“幻觉”的着迷,如他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劫数难逃》等。
余华便用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将生活中那些只是概念化言语的所谓喜悦、悲伤、战栗、痛苦等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通过整个的话语系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不曾被人感知过的世界。
如在《世事如烟》中,作者故意将故事中的人名以符号来代替:濒死者标号为“7”,负辱自杀的十六岁少女是“4”,与17岁粗壮孙子共眠的祖母为“3”,垂钓者是“6”。
余华说:“没有了姓名的男人和姑娘同时又有了无数姓名的可能”,犹如“没有被指定的交谈也同时表达了更多的可能重复的心理历程”。
符号式的不确定性语言更具寓言性。
2“疯狂的幻觉世界”———“小说的真实”对“再现现实的反拨” 余华在他的《虚伪的作品》一篇中这样说道,“事实上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左昊昊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重点着墨于主人公的生存态度与生活模式,用一种凄凉、悲壮的手笔去叙述,写尽了主人公福贵五十中的风雨苦难,告诉我们,福贵精神即是用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重重磨难,须当时时自我鞭策。
一、坚强面对生活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中的多次得与失,他却能用异于常人的坚韧与乐观完成生命的涅槃。
“我总算回到了家里,看到家珍和一双儿女都活得好好的,我的心放下了。
”然而,当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时,老天没有给他更多的安慰,“活着”的福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别他而去,当他亲手将他们埋葬,他该怎样理解这生命的残酷?内心又会有怎样的触动?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究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小说结尾,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何等凄凉?然而,上苍赐予他天性一种乐观,来化解苦难,福贵担当生命给予他的一切幸与不幸,即便苦不堪言,却坚持到最后,无论人生如酒如药,他一饮而尽。
二、不屈为之生存如何阐述福贵的生存意义是个难题。
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往往选择逃避、选择绝望。
很多人不能理解当主人公遭遇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等等各种打击时,他以何力量擎住生命之杯,不为之精神落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活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
福贵的一席话看似吐露着人生的心酸与无奈,而笔者听来却无分毫自暴自弃,更分明有着精神的落脚点,无意间挥洒着力量。
淡薄功名权利、无谓世路荣华,他在心中分明无数次地告诉自己:“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这话是积极的、充满斗志的,他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三、他为什么活着?支撑福贵经历着生命中的痛,直至让他能够平静面对死亡的,笔者以为源于他对生命的珍惜与理解。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大多本能地选择逃避,最极端的甚至选择结束生命。
浅谈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特色作者:杨兆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第七天》是当代实力派作家余华即《兄弟》之后沉寂七年推出的力作,跟《兄弟》问世之际一样遭受到两个极端的评价。
但正如余华所说,这是最能代表他全部风格的小说。
冷静的叙事态度,苦难叙事,死者叙事视角,散而不乱的叙事结构,这些呈现余华过去二十多年小说写作轨迹和作品由内及外的风格在《第七天》中都得以具体体现。
一、冷静的叙事态度同《活着》一样,《第七天》也一贯继承了余华冷静的叙事态度,借死者来冷眼叙事。
既然是死者就没有喜怒哀乐任何世人的情感,在叙事的时候自然可以不带感情色彩,冷眼旁观现实社会,冷漠地叙述现实社会中各种令人发指、愤激、悲悯的社会现象。
《第七天》中市长淫乱纵欲而亡,为推卸责任掩盖商场大火遇难人数,暴力拆迁导致郑小敏父母被埋,人们日常生活充斥着毒大米、毒奶粉、毒馒头、假鸡蛋、皮革奶、石膏面条、化学火锅、大便臭豆腐、苏丹红、地沟油,作者在叙述这些时对当下官场没有丝毫的批判,对食品安全危机重重也没有表示出自己的担忧,仿佛自己是脱离于现实的人,可以冷眼旁观。
《第七天》书中援引大量的社会热点新闻,给人的感觉是像在堆砌事实而不是文学创作,但这正是余华一贯冷静叙事的表现。
作家如何才能够零距离表现社会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在创作时尽少融入个人情感,让小说人物通过自身的苦难命运揭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社会现实的荒诞绝望。
二、苦难叙事的延续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杨飞的公司职员死后,亡灵游走七天的所见所闻。
在叙事阳间和阴间的所见时,延续了余华一贯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难意识。
但与《活着》不同的是,他这次关注的不再是父辈们遥远的贫穷与无望,而直接选择关注我辈当下生活里的无奈与悲哀:被暴力拆迁致残,因病致贫致死、爱慕奢华未果而自杀、卖肾买墓地。
这些看似荒诞,但无法否认这是小人物卑微生活的典型体现。
十八岁出门远行文学评论《十八岁出门远行》:青春、迷茫与探索余华,作为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见,一次次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他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首次发表于1987年的《北京文学》,后收录于其作品集《往事与刑罚》。
这部作品被视为余华“先锋小说”的代表,展现了他早期创作中“极端的叙述态度与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刚刚成年的少年,他初次踏出家门,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这个简单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主题。
余华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少年面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情感:好奇、迷茫、恐惧和希望。
每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都反映出青春期的探索与冲动。
在小说中,余华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例如,当少年看到红色的背包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热情与渴望。
而旅途中的种种困境,则隐喻着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挫折与磨难。
当少年在旅途中遭遇车祸,被破损的汽车和抛散的苹果所包围时,这些物品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它们代表了美好事物的破碎,也预示着少年初次探索世界的挫败。
此外,《十八岁出门远行》也展示了余华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小说中,外部世界并不总是友善和美好的。
少年所遭遇的冷漠和欺骗,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不信任。
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少年逐渐认识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开始学会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变化,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理解。
小说的语言简洁而有力,余华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又充满象征意味的世界。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使得《十八岁出门远行》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不仅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探索与自我认知的哲理作品。
它告诉我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和复杂的人生,我们需要勇敢地走出去,去经历、去感受、去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挫折中找到力量,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余华创作的先锋性5则范文余华小说的先锋性表现。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
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2“疯狂的幻觉世界”———“小说的真实”对“再现现实的反拨”余华在他的《虚伪的作品》一篇中这样说道,“事实上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
“我开始意识到生活是不真实的,生活事实上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生活只有脱离我们的意志存在时,它的真实才切实可信”。
余华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活着》中文版前言中这么说:“事实上我只能成为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如此,我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与传统的叙述不同,余华设计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并借助这个叙述者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这种视角极端而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了一幅世界图景与人性中兽性的一面,而这个叙述者在小说中既不做过多的议论,也不作价值的评判,仅仅只起一种结构的作用。
这种叙述上的冷漠实际上是一种叙述的策略,小说以一种“局外人”的观点和冷漠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构造了“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的“虚伪的形式”。
初读余华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精神病患者在深夜寂静无人的街头无尽地倾诉。
心理学证明,所谓精神病患者,其显著的心理特征便是失去了与外界的现实联系而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起一个虚幻的现实世界。
余华前期的小说世界,是一个心理变态者的世界,一个狂人的世界。
如《四月三日事件》里那个十八岁的迫害狂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处处暗藏杀机、危机四伏的世界。
小说中的狂人所感知的那个虚幻的世界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于真实世界的一种清醒的认识。
作为作家的余华似乎失去了与外界的现实联系,已经脱离了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所构筑的小说世界可以看成是他作为旁观者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