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荣俞原经合络募郄会穴对照表格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61.00 KB
- 文档页数:6
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五脏功能表五 脏心肝脾肺肾位 置胸中胁下腹中胸中腹部(左右各一)络 腑小肠络胆胃大肠膀胱五 行火木土金水 功 能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血脉汗为心液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为疲极之本主疏泄条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营养肌肉,脾主四肢,脾统血温五脏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主声音,温煦皮毛肾藏精,主发育生殖肾生骨髓通脑通二阴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水液在 体合脉合筋肉合皮合骨华面爪(筋之余)唇毛发开 窍舌目口鼻耳情 志喜怒思悲恐在 液汗泪涎涕唾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五脏井木(出)荥火(流)腧土(注)经金(行)合水(入)原土(注)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肺11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太渊列缺孔最中府肺俞心包9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大陵内关郄门膻中(任)厥阴俞心9少冲少府神门灵通少海神门通里阴郄巨阙(任)心俞脾21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太白公孙地机章门(肝)脾俞肝14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太冲蠡沟中都期门肝俞肾27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太溪大钟水泉京门(胆)肾俞六腑井金(出)荥水(流)腧木(注)经火(行)合土(入)原木(注)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大肠20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合谷偏历温溜天枢(胃)大肠俞小肠19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腕骨支正养老关元(任)小肠俞三焦23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阳池外关会宗石门(任)三焦俞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冲阳丰隆梁丘中脘胃俞胃45里(任)膀胱67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京骨飞扬金门中极(任)膀胱俞胆44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丘墟光明外丘日月胆俞《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六气的生理、病理表《决气》篇六气的生理、病理表六气生理病症机理备注精两神相捕,合而成形,常先身生精脱者,耳聋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脱者,目不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脱的机理。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商阳心包-- 中冲三焦-- 关冲心-- 少冲小肠-- 少泽脾-- 隐白胃-- 厉兑肝-- 大敦胆--(足)窍阴肾-- 涌泉膀胱--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腧
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任督脾大络
井少商商阳历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窍阴大墩
荣鱼际二间内庭大都少府前谷通谷然谷劳宫液门侠溪行间
输太渊三间陷谷太白神门后溪束骨太溪大陵中渚足临泣太冲
经经渠阳溪解溪商丘灵道阳谷昆仑复溜间使支沟阳辅中封
合尺泽曲池足三里阴陵泉少海小海委中阴谷曲泽天井阳陵泉曲泉
原
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络
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鸠尾长强大包
郄
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
郄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筑宾阳交交信跗阳。
十二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穴表着实很纳闷的一件事情,原来转载了别人的一篇文章,今天遭到了新浪的删帖:[通知] 亲爱的新浪博友:2012-09-14 10:55您的文章《[转载]【十二经脉之井、荥、经、...》已被管理员删除。
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学术文章,居然遭到了如同反党檄文的同等待遇,太敏感了点。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是靠制止言论实现的,而是靠着法制民主实现的,就你瓷国的两位数以内的国际免签权,还有大量的丢失领土,不计后果的推行转基因食品,用不了几年就没人骂你了,都没人了还骂你做什么,骂你是因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别以为爱国就是天天赞扬领导们的胡作非为。
X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
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
“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水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
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1)尺泽:哮喘(肺)高血压(心脏)|上实=》强肾|下虚合穴主治六腑疾病“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
”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
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
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
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
“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水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
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1)尺泽:哮喘(肺)高血压(心脏)|上实=》强肾|下虚合穴主治六腑疾病“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
”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
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
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表12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表 [图⽚]12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表天⼈合⼀它们都是⼈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胜⼗⽳的特效⽳位。
【井⽳】是主管我们⾝体上12条正经所有⽀脉的⽳位井⽳, 五俞⽳的⼀种,均位于⼿指或⾜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好像⽔流开始的泉源⼀样。
全⾝⼗⼆经各有⼀个井⽳,故⼜称“⼗⼆井⽳”,其名称是:肺 -- 少商⼤肠 -- 商阳⼼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 -- 少冲⼩肠 -- 少泽脾 -- 隐⽩胃 -- 厉兑肝 -- ⼤敦胆 --(⾜)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阴指⼿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左、右共⼗⼆⽳)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
井是⽔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难》⾔:“井主⼼下满。
”所以,如果您⾝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上贴同⽓相求的药物,使其性⽓通过井⽳进⼊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是主管⼈体发热问题的⽳位经⽓流⾏的部位,象浅⽔流,荥迂未深,叫荥⽳,五输⽳之⼀。
《灵枢·九针⼗⼆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此渐⼤,犹如泉之已成⼩流,故名。
荥⽳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灵枢·顺⽓⼀⽇分为四时》⽈:“病变于⾊者,取之荥。
”《难经·六⼗⼋难》⼜⽈:“荥主⾝热。
”说明荥⽳主要应⽤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之上,其性⽓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脏腑中,到达由⽕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腔溃疡、淋巴结肿⼤的这样的问题,当然⾸先要找荥⽳不可。
【经⽳】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位“经”是⼈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江⼤河⼀样。
经⽳⼀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体各个脏腑的病。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
“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2.原穴、络穴•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