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中考文言文阅读(二)-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三轮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714.50 KB
- 文档页数:7
1
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
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
”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
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
徐知诰以功迁升州刺史。
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徐温执.之/被坚执.锐
B .遇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
C .以吴王命说.之曰/公输盘不说.
D .遇乃.开门请降/乃.悟前狼假寐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知 诰 事 温 甚 谨 安 于 劳 辱 或 通 夕 不 解 带 温 以 是 特 爱 之
3.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B 2.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3.①从他利用李遇最小的儿子来使李遇不忍出战,看出他有计谋,善于抓住对方软肋;②从他派何荛说服李遇投降,却又出尔反尔,看出他老奸巨猾;③从他杀李遇全家,看出他心狠手辣。
学@科网 【试题分析】 2
.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
1
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届中考山东聊城卷】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友也①。
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
,皆不就。
文山自.
广还,至吉州城下。
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
”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凡.
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后,火其尸,拾骨置囊。
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自号。
②辟:征召。
③潜:偷偷地。
1.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文山自.广还 自.
富阳至桐庐 B .千载来见.曰 才美不外见.
C .寓于文山囚所.侧近 之次所.
旁丛祠中 D .凡.留燕三年 凡.
三往,乃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以美食奉之。
3.张下载高谊“高”在何处? 【参考答案】 1.B 2.(张千载)每天拿精美的饭菜来侍奉(献给)文天祥。
3.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试题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
做此题时,要注意实词和虚词的翻译,做到字字落实,努力确保。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7届中考黑龙江齐齐哈尔卷】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雾凇沆砀..(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 .何陋之有?C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襁.褓(qiǎng ) 禁.锢(jìn ) 叱咤.风云(chà) 狗皮膏.药(gāo ) B .祈.祷(qǐ) 萦.绕(yíng ) 断壁残垣.(yuán ) 行将.就木(jiāng ) C .枷.锁(jiā) 踱.步(duó) 怏.怏不乐(yàng ) 既往不咎.(jiù) D .贮.蓄(zhù)拙.劣(zhuō) 相形见绌.(zhuō) 囊.萤映雪(náng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撺.掇(chuān ) 打盹.(d ǔn ) 劫掠.(lüè) 脍.炙人口(kuài ) B .彷.徨(páng ) 追溯.(sù) 商酌.(zhuó) 草长.莺飞(cháng ) C .顷.刻(qǐng ) 渲.染(xuàn ) 脑髓.(sǔi ) 沁.人心脾(qìn ) D .韶.华(sháo ) 秀颀.(qí) 翘.首(qiáo ) 义愤填膺.(yīng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狡黠.(jié) 缄默 正襟.危坐(jīn ) 格尽职守 B .襁.褓(qiáng ) 膘悍 锲.而不舍(qiè) 恃才放旷 C .嗤.笑(chī) 挑衅 强聒.不舍(guō) 根深蒂固 D .嗔.怒(chēn ) 亵读正襟.危坐(jīng ) 囊萤映雪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愧怍.(zuò)拮.据 屏.气凝神(bǐng ) 莫名.其妙 B .商酌.(zhuó) 聪慧. 栩.栩如生(xǔ) 手不释.卷 C .鄙薄.(báo ) 热忱. 拈.轻怕重(niān ) 重峦叠障. D .魁.梧(kuí)桑梓.前瞻.后顾(zhān ) 自出心裁.5.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7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孟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 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1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脍.(huì)炙人口 瞬.(shùn )息万变 相形见绌.(zhuó) B .安然无恙.(yànɡ) 风调.(diào )雨顺 焕.(huàn )然一新 C .稍纵即逝.(shì) 高深莫测.(câ) 文质彬.(shān )彬 D .惨绝人寰.(huán ) 骇.(hài )人听闻 义愤填膺.(yīng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妖娆 杀手锏 不径而走 恪尽职守B .惘然 渡假村 黎民百姓 面面相觑C .睿智 黄梁梦 物是人非 再接再厉D .狡黠 里程碑 无与伦比 断章取义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釜山行》《湄公河行动》等几部电影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B .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室上可没闲着,他们健身、养蚕、看电视。
除此之外,他们还不忘发挥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在银河系开辟了菜园子。
C .妈妈说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题目叫“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D .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的。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 .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C .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场景。
D .在这个封闭的山村,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这里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理喻。
.....5.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聆听老师的讲解,使我掌握了这道题的解法。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一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引喻失义义:____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陟:_______________ (3)悉以咨之 悉: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8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注: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
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博学善属.文(属:写) B .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 C .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 D .便语.客(语:告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D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 ) A .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 .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 .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 .陶渊明嗜酒。
1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基础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好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每句标三处)(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缘:__________ (2)落英缤纷..缤纷:__________ (3)仿佛..若有光 仿佛:__________ (4)才.通人 才:__________ (5)豁然开朗..开朗:__________ (6)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 (7)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 (8)阡陌交通..交通:__________ (9)鸡犬相闻..相闻:__________ (10)悉.如外人 悉:__________ (11)并怡然..自乐 怡然:__________ (12)具.答之 具:_____ (13)咸.来问讯 咸:________ (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 (15)皆叹惋..叹惋:____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___。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
②宫:酷刑的一种。
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羡/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小国吾抚.之抚:(2)既反.反:(3)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愠: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1。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届中考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俭以养德张玮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
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
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
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
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
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
1962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
”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
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
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
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7届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况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 ②求学宜.先刻苦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则 固 甚 大 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年中考江苏宿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
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
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若主纳.忠谏(____)(2)寻亦诛.死(____)(3)无为后.所嗤(____)(4)以.匹夫比之(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1。
2018 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鳝孔曾庆升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8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
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______)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______) (3)战胜而不予.人功(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年中考乌鲁木齐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我念出了那张纸片佚名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
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觉得学校这种地方,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
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
我胡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着眼睛,不再理会教室里的一切。
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谁是李云飏?举个手好吗?”我睁眼,举手。
“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
”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一,名字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
我就开始弄这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
政治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不行就算了,别搞了。
我不服了。
我找数据,研究乐高,写论文。
地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几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熬夜弄的。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甚至有些震撼——她一定看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气,甚至所有孤独?或许那天她拿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多本质——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有。
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是一些字,我看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
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
她沉默了很久,说:“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欢。
”那天答辩是我第一次上台,一开始脚就狂抖,还剩一分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
我放下话筒,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张纸片。
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河南省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B .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 C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色:脸色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2018年2月15日序言类文言文阅读(二)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1
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安徽省繁昌县高安中学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 .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
谪戍渔阳 闾左: (2)度.
已失期 度: (3)会.
天大雨 会: (4)宜.
多应者 宜: (5)等
.死,死国可乎 等: 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孟而望见军乎?”学科#网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