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验证答案。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教学内容:1. 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
3. 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核心。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课堂练习题。
3. 学生分组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提问:你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讲解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
3. 讲解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解答。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所学的数学知识。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数学俱乐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核心,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勇于尝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延伸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2. 分析问题,找出数量关系。
3. 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4. 解决问题,验证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找出数量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让学生跟随讲解,逐步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找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尝试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解决问题2. 板书内容: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基本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拓展练习: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问题。
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在本节课的导入中,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引起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新课在新课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第一单元时、分、秒|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第一单元时、分、秒|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包括时、分、秒的概念,时间的换算,以及如何利用时、分、秒来计算经过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分、秒的概念,能够进行时间的换算,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间的换算,如何利用时、分、秒来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点:掌握时、分、秒的概念,能够进行时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钟表,说一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2. 讲解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时、分、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小时、分钟和秒钟的定义。
3. 时间换算:讲解如何将小时换算成分钟,分钟换算成秒,秒换算成分钟。
4. 例题讲解: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讲解如何利用时、分、秒来计算经过的时间。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他们对于时、分、秒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填空题:小时换算成分钟,分钟换算成秒,秒换算成分钟。
答案:1. 1小时 = 60分钟,1分钟 = 60秒,1秒 = 1/60分钟。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时、分、秒的概念,他们是否能够进行时间的换算,以及利用时、分、秒来计算经过的时间。
拓展延伸:让学生们思考,除了时、分、秒,还有其他的方式来表示时间吗?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转换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时间的换算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需要通过清晰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一场演唱会从14时45分开始,经过135分钟后结束,结束的时间是()A.16时B.17时C.17时30分【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求结束的时刻,用到的关系式为: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根据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先把经过的时间135分钟化成2小时15分,进而相加得解.【解答】135分钟=2小时15分钟14时45分+2小时15分钟=17时.答:结束的时间是17时.2.【答题】一辆汽车从晚上8时从甲地出发,到第二天早上7时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共行了()小时.A.11B.12C.13【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时间的推算,本题的关键是得到这辆汽车头一天晚上行驶的时间和第二天早上行驶的时间.这辆汽车共行的时间=头一天晚上行驶的时间+第二天早上行驶的时间,据此列式即可求解.【解答】12﹣8+7=4+7=11(小时).答:这辆汽车共行了11小时.3.【答题】一辆汽车上午9:30发车,下午1:00到达,这辆汽车行驶了()A.3小时30分B.6小时30分C.9小时30分【答案】A【分析】先化成24时计时法:上午9时30分是9时30分,下午1时是13时,用13时减去9时30分就是汽车行驶的时间.【解答】上午9时30分是9时30分,下午1时是13时,13时﹣9时30分=3小时30分.4.【答题】爸爸出差,要坐上午9:00的火车,他提前5分钟到了火车站,他到达车站的时间是()A.9:05B.8:55C.8:05D.9:55【答案】B【分析】本题是简单的时间推算问题,从乘车的时间逐步向前推即可.从上午9时向前推5分钟即可得出他到站的时间.【解答】从上午9时向前推5分钟是8时55分,所以爸爸到站的时间是8时55分.5.【答题】一场球赛从晚上8时50分开始,经过100分钟结束.比赛结束的时间是()A.晚上9时50分B.10:30C.22:30【答案】C【分析】首先把晚上8时50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然后已知开始时刻晚上8时50分和经过的时间100分钟,求结束时刻,用开始时刻晚上8时50分+经过时间100分钟,即可得解.【解答】8时50分+12时=20时50分,20时50分+100分=22时30分.答:比赛结束的时间是22:30.6.【答题】实验小学联欢晚会从晚上8:30开始,晚上10:20结束,这场晚会进行了()A.2小时50分B.2小时10分C.1小时50分【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时间的推算方法,求经过多长时间,就是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已知实验小学联欢晚会从晚上8:30开始,晚上10:20结束,求晚会进行了多少时间,用结束时刻10时20分减去开始时刻8时30分,即可得解.【解答】10时20分﹣8时30分=1小时50分,答:这场晚会进行了1时50分.选C.7.【答题】现在是9:50,这场足球比赛已经开始了1小时,足球比赛是()开始的.A.8:50B.10:50C.9:40【答案】A【分析】已知结束时刻和经过时间,求开始时间,用结束时刻减去经过时间,即可得解.【解答】9时50分-1小时=8时50分.所以电影是8:50开始的.选A.8.【答题】春蕾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A.7个小时B.8个小时C.9个小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求时间的计算,求经过的时间,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已知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求展出时间,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即可得解.【解答】17时﹣8时=9小时,答:这个画展每天展出9个小时.9.【答题】一辆汽车从上午8时到下午3时共行驶3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千米.A.50B.91C.70【答案】A【分析】本题运用了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从上午8时到下午3时共7个小时,这辆汽车7小时共行驶350千米,那么平均每小时行驶350÷7,解决问题.【解答】350÷(15﹣8)=350÷7=50(千米).答: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50千米.10.【答题】学校庆“六一”文艺演出,从8时30分开始,进行了2小时40分钟,结束时间是______时______分.【答案】11,1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解答】8时30分+2小时40分钟=11时10分,所以结束的时刻是11时10分.故此题的答案是11,10.11.【答题】超市早上8:30开始营业,晚上9:30休息,超市一天营业的时间是______小时.【答案】13【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解答】超市上午营业时间是12时-8时30分=3小时30分钟,再加上下午的营业时间是9小时30分钟,即3小时30分钟+9小时30分钟=13小时,所以一天共营业13小时.故此题的答案是13.12.【答题】小华每天7:30到校,中午在学校就餐和午休,下午3:50放学.他每天在校______小时______分钟.【答案】8,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解答】小华上午在校的时间是12时-7时30分=4小时30分钟,下午3:50放学,即小华下午在校的时间是3小时50分钟,所以他每天在校的时间是4小时30分钟+3小时50分钟=8小时20分钟.故此题的答案是8,20.13.【答题】小丽早上7:35吃早餐,7:50吃完,小丽吃早餐用了______分钟.【答案】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用吃完早餐的时刻7时50分减去开始吃早餐的时刻7时35分,就是吃早餐需要的时间.【解答】7时50分-7时35分=15分钟,,所以小丽吃早餐用了15分钟.故此题的答案是15.14.【答题】我校上午8:10上第一节课,一节课40分钟,应在上午______:______下课;一场晚会7:30开始,9:20结束,晚会演出了______小时______分钟.【答案】8,50,1,50【分析】(1)求结束时刻,用开始时刻加上经过时间;(2)求经过时间,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解答】(1)8时10分+40分钟=8时50分,所以应在上午8:50下课.(2)9时20分-7时30分=1小时50分钟,所以晚会演出了1小时50分钟.故此题的答案是8,50,1,50.15.【答题】红梅幼儿园从下午3:15到4:00开展游戏活动,活动时间共______分钟.【答案】4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根据活动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计算得解.【解答】下午4时-下午3时15分=45分钟,所以活动时间共45分钟.故此题的答案是45.16.【答题】一列火车上午7:30从温州站出发,当天下午的2:30到达杭州站,途中用去了______小时.【答案】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经过的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解答】12时-7时30分=4小时30分钟,当天下午的2:30到达杭州站,即下午用了2小时30分钟,4小时30分钟+2小时30分钟=7小时,所以途中用去7小时.故此题的答案是7.17.【答题】如图是某商场门口张贴的营业时间提示,该商场一天共营业______小时.【答案】1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解答】商场上午营业时间是12时-9时=3小时,下午营业到晚上9时,即下午营业了9小时,该商场一天共营业3小时+9小时=12小时.故此题的答案是12.18.【答题】星期六,笑笑去外婆家做客,她6:15从家里出发,走了35分钟到达外婆家,笑笑到达外婆家是______时______分.【答案】6,5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求到达时间,就要将笑笑从家到外婆家所用时间,加上出发时刻即可.【解答】6时15分+35分钟=6时50分,所以笑笑到达外婆家是6时50分.故此题的答案是6,50.19.【答题】妈妈上午8时上班,中午12时回家吃中餐.妈妈上午工作______小时.【答案】4【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用下班时刻减去上班时刻就是上班工作的时间.【解答】12时-8时=4小时,所以妈妈上午工作了4小时.故此题的答案是4.20.【答题】一节课40分钟,如果9时50分开始上课,那么______时______分下课.【答案】10,3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解答】9时50分+40分钟=10时30分,即10时30分下课.故此题的答案是10,30.。
篇6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测量)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2、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二、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五、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练习法六、板书设计毫米类似物体比较操作彼此的特征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五、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解法六、板书设计一分米=10毫米一分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长?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1.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1.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选择了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题:“秒的认识”。
在这一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并学会用秒来计量较短的时间。
我们将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秒的概念,并能运用秒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秒”的概念,知道1分钟=60秒。
2. 培养学生用秒来计量时间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秒”的概念,学会用秒来计量较短的时间。
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秒的实际意义,并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秒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秒表、教学课件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上课之初,我会请一位学生上台,让他用秒表计时,其他学生在一旁观看。
然后我会提问:“这位同学用了多少秒?”通过这个实践情景,让学生初步接触秒的概念。
2. 探究秒的认识(10分钟)3. 例题讲解(10分钟)我会用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讲解如何用秒来计量时间。
例如:“小明跑100米用了15秒,小红跑100米用了18秒,谁跑得更快?”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学会用秒来比较时间的长短。
4. 随堂练习(10分钟)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例如:“计算下列时间:30秒15秒、45秒+20秒等。
”通过这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秒的认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间单位:秒1分钟 = 60秒用秒来计量时间:例题:小明跑100米用了15秒,小红跑100米用了18秒,谁跑得更快?练习:30秒 15秒 = 15秒45秒 + 20秒 = 65秒七、作业设计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家长协助孩子用秒表计时,让孩子练习用秒来计量时间,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0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实现列表法整理相关信息的功能。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通过列表整理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把3放在前括号里,后括号里有几个?(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我们从图片中得到什么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学生独立完成。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加法学习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在有关加法的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难点:在有关加法的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现在我们大家就来汇报交流一下。
2、生: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电脑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
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
)3、生:理解图意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野生动物的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师: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后,先进行估算。
3、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4、看看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汇报交流,说说你还有哪些问题遇到困难。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加入估算环节,目的是增强估算意识。
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前学过的,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列出的算式学生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0页教学目标:1. 学习乘法估算方法,会用估算解决问题。
2. 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教学重难点:体会估算价值,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校要组织250人去苍南影城观看演出。
据了解影城共有三个厅可供我们选择。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就这样你能不能知道是否坐得下?你需要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板书三个厅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感知理解不等式模型(一)自主尝试提问:哪个厅你一看就知道肯定坐不下?为什么?2号厅能否坐得下?请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在下来。
(下去收集学生练习)(二)反馈交流11×9=99(个)99<250答:坐不下针对上述列式,提问: 232<250表示什么?估算(板书)讨论:你是怎么想的?算式和他估算的值可以用≈号连接,为什么叫约等号?读一读。
估大了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一副图。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用估算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态课件演示。
发生了什么?第一排增加了一个座位。
师讲解估大的过程,再请学生结合图讲一讲。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初步感知估大的意思。
出示不等式模型,通过动态模型让学生感受估算过程。
为后面自主尝试建立估小模型铺垫) (三)回顾小结三、拓展延伸,尝试构建不等式模型(一)自主探究2号厅坐不下,3号厅能不能坐下250人呢?请你估一估。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把想法写下来。
(二)反馈交流29×8≈240个(估大)(30)×8=240个240<250答:坐不下笔算29×8=232(个) 232<250 竖式答:坐不下34×9≈270个(估小)(30)×9=270个1.出示长方形,假如这就是3号厅。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0-100之间的数字,并能正确书写。
–能够理解数学中的“大、小”概念,并能比较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0-100之间的数字认识与书写。
•难点:大、小概念的理解与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数字记忆卡、实物小玩具(例如小球、糖果等)。
2.教材准备: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教材第一单元内容。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询问学生有哪些物品。
2.出示数字卡片,请学生念出其中的数字。
第二步:认识0-100的数字(20分钟)1.展示数字卡片0-100,让学生认识数字。
2.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模仿书写数字,纠正他们的错误。
3.通过小玩具对比数字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第三步:认识“大、小”(20分钟)1.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
2.让学生用数字卡片组合出不同的数字组合,比较大小并说出结果。
3.利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大、小”的概念。
第四步:巩固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分组比赛,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相关的练习题。
2.用数字卡片组合出一些数字,自己比较大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0-100之间的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正确书写数字,并且形成了对“大、小”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和游戏,让学生参与互动,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扩展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3.能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2.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大小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可通过简单的整数大小比较练习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老师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比较大小:-3 和 5,哪个数更大?”3. 学生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整数大小比较的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完成。
4. 练习讨论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抽查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整数大小比较规则。
5. 拓展练习为巩固学生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如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练习。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
七、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整数大小比较展开,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概念。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会计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前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会计算经过时。
教学难点会区分经过时间和时刻,以及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立时间观念。
1.谈话:大家喜欢听音乐吗?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歌曲吧。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2.你们从刚才的歌里知道了什么?预设:关于时间的;时间过得很快;要珍惜时间。
3.小结揭题:大家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精彩。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在课堂上珍惜时间,认真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尽快的掌握新知识。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究,体会经过时间算法的多样化。
1.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页例2的情境图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能够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3.提出要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请你独立思考,将自己的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4.暴露资源方法一:借助钟面数格的方法。
观察钟面分针从数字6走到数字9,走了3个大格,是15分。
方法二:计算法。
因为都是7时多,我直接用45-30=15(分)方法三:7:30过15分钟就是7:45,因此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
方法四:画图法。
....7时30分35分40分45分5.组织研讨:你能看的懂同学们的想法吗?6.提升认识:1)大家说的真好!这么多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归纳: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还可以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的计算)2)解答的正确吗?示解题步骤:回顾与反思学生说是如何检验的的?说说方法。
小结:检查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的好方法,7.练习1)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解决吗?2)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明确本节课所要学的 1.笔算下面各题。
345+259=604
625-389=236
观察、获取信息,集体思考后提出问题,并汇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 求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估算出大致价格就可以了。
2.估算。
103+298≈400 879-467≈410 798-239≈560 3.用竖式计算。
162+234+123=519
418+120+89=627
先估算,再计算。
护眼元,230空调扇的价格大约是170 明确:解决收银员应收需要利用每件商品的价格来解答。
学空调扇讨论后汇报:需要精确225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思考、交流后明确:解要认真分灵活选择计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要就要精确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不要求特别准确时,
456+307+24=787
4. 解决问题。
(1)买一部滑梯和一个跷跷板,应付多少钱?
805+493=1298(元)
(2)如果买上面的三样物品,那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805+709+493≈2020(元)
5.乐乐家有210张光盘,
102+82=184(元)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例题、图)(一)初步感受“归一问题”1.阅读与理解。
设问: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预设一:发现3个、18元、8个、多少钱这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预设二:发现有句话特别重要:买8个同样的碗。
“同样的碗”就表示每个碗的价钱是不变的。
师:在阅读信息时,有些文字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背后往往藏着很有价值的内容,我们需要用心读题。
2.分析与解答。
(出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结合刚才的理解,把你的想法写一写、画一画,并列式解答。
学生展示交流预设一:(示意图)画圆来代表碗。
因为每个碗的价钱不变,所以要想求8个碗用多少钱,首先就要知道一个碗用多少钱。
根据3个碗用18元这两条信息,就能求出一个碗要用的钱数。
所以第一步18÷3=6(元),因为每个碗的价钱是不变的,8个碗就需要8个这样的6元。
第二步6×8=48(元)。
预设二:(把信息和问题用文字整理出来)把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摘录。
每个碗的价钱是不变的,要想求出8个碗花多少钱,就需要知道每个碗花多少钱,通过3个用18元这一组信息,就能知道每个碗用6元,8个碗就是8个6元。
所以综合算式是:18÷3×8。
师:同学们能够借助画图和摘录信息两种不同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真好。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也知道了,每个碗的价钱是不变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数学信息,在对比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画图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
】3.回顾与反思。
师:这道题目做的对不对,又要怎样验证呢?预设一:验证一个碗的价钱都相等18÷3=48÷8=6(元)。
预设二:逆推验证48÷8=6(元)3×6=18(元)和信息“3个碗18元”相同。
(二)进一步体验“归一问题”1.独立完成书71页“做一做”(1)。
章节测试题1.【题文】红星商场的关门时间本应是20:20.现商场决定推迟50分钟关门,请问红星商场实际什么时候关门?【答案】红星商场实际21:10关门.【分析】已知原来关门时刻20时20分和推迟时间50分,要求实际关门时刻,用原来关门时刻加上推迟时间,即可得解.【解答】20时20分+50分=21时10分.答:红星商场实际21:10关门.2.【题文】爸爸买了8:05起飞到北京的飞机票,坐飞机需要提前30分钟开始检票.坐这班飞机什么时候开始检票?【答案】坐这班飞机7时35分开始检票.【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时间的计算.【解答】8时5分-30分钟=7时35分.答:坐这班飞机7时35分开始检票.3.【题文】汪洋每周日坚持听音乐.这周日他8:15开始听,9:45结束.他听音乐用了多长时间?【答案】他听音乐用了1小时30分钟.【分析】求听了多长时间,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即可.【解答】9时45分-8时15分=1小时30分钟答:他听音乐用了1小时30分钟.4.【题文】飞机应在9:10起飞,因故晚了30分钟.飞机实际起飞是什么时间?【答案】飞机实际起飞时间是9:40【分析】已知原来起飞时刻9时10分和推迟起飞时间30分,要求飞机时间起飞时刻,用原来起飞时刻加上推迟时间,即可得解.【解答】9时10分+30分=9时40分.答:飞机实际起飞时间是9:40.5.【题文】一辆汽车上午10:30从甲地出发,下午3:30到达乙地,共行325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答案】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分析】首先求出行驶时间,上午10:30从甲地出发,下午3:30到达乙地,经过的时间是5小时,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列式解答.【解答】下午3:30是15:30,15:30﹣10:30=5(小时);325÷5=65(千米/小时).答: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6.【题文】一列火车上午9时从甲地开往乙地,下午3时到达乙地,火车每小时行驶12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答案】甲乙两地相距750千米【分析】下午3时就是15时,先求出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的时间,再依据路程=速度×时间解答.【解答】15﹣9=6(小时),6×125=750(千米).答:甲乙两地相距750千米.7.【题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上午10时从甲地开出,下午3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隔多少千米?【答案】甲、乙两地相隔240千米.【分析】要求甲、乙两地相隔多少千米,首先应确定总共用的时间,上午10时到下午3时,经过了2+3=5(小时),然后根据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出甲、乙两地的距离.【解答】上午10时到下午3时,经过了2+3=5(小时);48×5=240(千米).答:甲、乙两地相隔240千米.8.【题文】一辆客车从早上8:00出发,下午4:00到达目的地.如果平均每小时行驶85千米,这辆车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答案】这辆车共行驶了680千米【分析】我们把下午4:00用24时计时法是16:00,然后运用速度乘以行驶的时间,就是这辆车共行驶的路程.【解答】下午4:00用24时计时法是16:00,85×(16:00﹣8:00)=85×8=680(千米).答:这辆车共行驶了680千米.9.【题文】一列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6千米,这列火车早上6时40分从甲地出发,下午1时40分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答案】甲乙两地相距602千米【分析】下午1时40分就是13时40分,先求出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的时间,再依据路程=速度×时间解答.【解答】13时40分﹣6时40分=7(小时),86×7=602(千米).答:甲乙两地相距602千米.10.【题文】一辆货车上午8:00从甲地出发,下午1:00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325千米,这辆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答案】这辆货车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分析】从上午8:00出发,下午1:00到达共行驶了5小时,根据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解答即可.【解答】从上午8:00出发到下午1:00到达共行驶了5小时,325÷5=65(千米).答:这辆货车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11.【题文】“十一”期间,小立全家乘火车到北京旅游,晚上8:30从大连出发,第二天早上5:00到达,火车每小时行100千米,大连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答案】大连到北京的距离是850千米【分析】已知火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要求大连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应求出时间,根据题意,火车所用的时间为12﹣8.5+5=8.5(小时),然后乘速度,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2﹣8.5+5=8.5(小时),100×8.5=850(千米).答:大连到北京的距离是850千米.12.【题文】爸爸坐火车从天津13:30出发,到济南时是15:30,一共行了360千米,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答案】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80千米【分析】已知火车一共行了360千米,用的时间是(15.5﹣13.5)小时,那么,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360÷(15.5﹣13.5)千米,解决问题.【解答】360÷(15.5﹣13.5)=360÷2=180(千米).答: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80千米.13.【题文】张南晚上8:0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睡了多长时间?【答案】他睡了10小时30分【分析】把这一段时间分成2段:(1)晚8时到晚上12时,求出一共过了几小时;(2)0时到6时30分,求出一共过了几小时;把这两段时间加起来就是她睡眠的时间.【解答】12时﹣8时=4小时,4小时+6小时30分=10小时30分.答:他睡了10小时30分.14.【题文】足球比赛:(中国队---巴西队)上半场:9:00--9:45,下半场:10:00--10:45(1)上半场用了多长时间?(2)中场休息用了多长时间?(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答案】(1)上半场用了45分钟;(2)中场休息用了15分钟;(3)下半场用了45分钟.【分析】(1)求上半场用的时间,就用上半场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2)求中场休息的时间,就用下半场开始的时刻减去上半场结束的时刻;(3)还能提出的问题:下半场用了多长时间?就用下半场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解答】(1)上半场用的时间:9时45分-9时=45分;(2)中场休息用的时间:10时-9时45分=15分;(3)问题:下半场用了多长时间?下半场用的时间:10时45分-10时=45分.答:(1)上半场用了45分钟;(2)中场休息用了15分钟;(3)下半场用了45分钟.15.【题文】学校组织同学们看电影《小鬼当家》,下午1:30开始,放影了1小时10分,这场电影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答案】下午2时40分【分析】用放电影开始的时间加上放电影的时间,就是结束时间.【解答】1时30分+1小时10分=2小时40分.答:这场电影是下午2时40分结束的.16.【题文】一场球赛,从18时30分开始,进行了10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答案】20时15分.【分析】开始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段就是结束时刻.【解答】105分=1小时45分,18时30分+1小时45分=20时15分.17.【题文】同学们去文化广场参加全县“书法之乡”挂牌仪式,路上用时25分,10时到达,同学们几时几分从学校出发?【答案】同学们9时35分从学校出发【分析】已知到达时刻10时和经过时间25分,求出发时刻,用出发时刻减去经过时间,即可得解.【解答】10时﹣25分=9时35分.答:同学们9时35分从学校出发.18.【答题】妈妈早上8时15分从家出发去单位,9时10分到达.路上用了______分钟.【答案】55【分析】已知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求路上经过的时间,用到达时刻减去出发时刻即可.【解答】9时10分-8时15分=55分钟,所以路上用了55分钟.故本题的答案是55.19.【题文】一家商店上午8点开门,到晚上10点30分结束营业.这家商店全天营业多长时间?【答案】14小时30分【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解答】12-8=4(小时),4小时+10时30分=14小时30分.答:这家商店全天营业14小时30分.20.【题文】爸爸买了10:05从深圳起飞到上海的飞机票.坐飞机需要提前30分钟检票,爸爸必须什么时候到达深圳机场检票口?【答案】爸爸必须9时35分到达深圳机场检票口【分析】坐飞机的时间是10:05,坐飞机需要提前30分钟检票,要求什么时候到达深圳机场检票口,用坐飞机的时间10:05减去需要提前的30分钟,即可得解.【解答】10时5分﹣30分=9时35分.答:爸爸必须9时35分到达深圳机场检票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于第一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对第一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2. 对第一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解决实际问题。
3. 对第一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于第一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第一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2. 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第一单元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复习第一单元的数学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 应用拓展: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和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学生对第一单元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八、教学反思1. 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找出改进的方法。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找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练习题:根据第一单元的内容编制的练习题。
3. 实际问题:根据第一单元的内容编制的实际问题。
十、教学时间1课时以上就是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它是整个教案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方法能否发挥预期效果。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上,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时间单位大小的认识。
2.引导学生经历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节约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2.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填一填:
5分=()秒 240分=()时 41秒-20秒=()秒
58分-30分=()分 90分+30分=()分=()时
2.教师谈话,揭示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探究新知
1.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课件出示肯本第5页的情境图
2.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
6.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
7.写上答语。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
8.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9.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练习检测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6:40起床,经过10钟洗漱到()时()分,又用10分钟吃早点,吃完早点的时间是()时。
2.课本第8页的第9题。
3.课本第8页的第10题。
四、布置作业
1.第7页练习一,第8题。
2. 第8页练习一,第11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明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方法(一):从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方法(二):45-30=15(分)
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