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88.80 KB
- 文档页数:3
各国的大城市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许多典型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心理疾病、娱乐用地缺乏、公共绿地不足、地价飞涨等。
当城市的这些负面效应超过了其经济集聚效益,城市扩展的速度便开始减慢。
此时,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市民为了接近自然,纷纷把目光投向乡村[1],这为城市周围乡村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然而,乡村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经济活力不够、发展滞后的问题。
为此,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能规避乡村和城市的缺点且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聚落模式,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孜孜以求的课题。
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英国在18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郊区化过程较早,新城的理念起源于该国,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该文以英国的首都伦敦为例,分析其新城的发展、功能等,意在为我国新城发展提供参考。
1英国新城概念的发展在19世纪早期,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就提出创建新社区(合作村庄)的概念。
为区别于污秽和拥挤的城市社区,这种村庄的规模应为1200个居民,为工人提供健康和令人愉悦的居住环境。
这个提议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1851年,第一个合作村庄萨尔泰尔(Saltaire ,位于英国中部地区的约克郡)才开始兴建,在随后的20年中,萨尔泰尔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2],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世纪的工业村庄模式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提供了素材[2-3]。
1902年霍华德的作品《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 orrow )》发表,该作品集成和发展了英国19世纪的研究成果。
其中心思想非常清晰:吸收城镇和乡村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在农村田野上,建立规模约3万人口的开放镇[3]。
霍华德作品在规划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发扬和推进霍华德思想,发表了大量著作和文献。
在实践中,1903年和1919年,英国建立了两个田园城市,即莱奇沃思(Letchworth )和韦林田园城(W elwyn ),后者位于伦敦的北部(图1),现发展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城。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英国最大的都市圈,也是整个英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伦敦都市圈采取了一系列规划和管理措施,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以下是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的经验总结。
伦敦都市圈注重整体规划。
伦敦都市圈规划将伦敦作为核心城市,周边的城镇和市镇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
这种整体规划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以统一规划和协调,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伦敦都市圈注重公共交通发展。
由于伦敦都市圈人口众多,为了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伦敦都市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地铁、火车、电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选择,并且减少了交通拥堵现象。
伦敦都市圈也注重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伦敦都市圈注重城市再生。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旧的工业区和住宅区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
伦敦都市圈通过城市再生计划,将这些区域重新规划和开发,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宜居的社区。
城市再生计划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活力,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伦敦都市圈注重土地利用规划。
由于伦敦都市圈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规划至关重要。
伦敦都市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伦敦都市圈注重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大规模的土地破坏和环境破坏。
伦敦都市圈注重参与和合作。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各方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以及各种利益相关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规划和管理,确保决策的公正和民主,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的核心是整体规划、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再生、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合作参与。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其他城市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英国新城建设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
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
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
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
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
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
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
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
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发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本文主要从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郊区多样化发展,内城美化,以及推动产业转型方面的经验内容,并结合英国城市更新的情况,阐明了当前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更新策略,为更好推进中国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一定借鉴。
标签: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启发城市设计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城市建设与长远发展,展现城市现代化风貌具有积极意义。
英国城市更新过程带来较多经验和启发,能够有效支持我国城市设计工作。
从英国城市设计和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出发,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水平提供良好参考。
1、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1.1郊区多样化发展英国历来崇尚乡村生活,在郊区化设计与建设方面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
英国郊区化设计和发展过程中,遵循多样化的设计理念,为充分展现城市的人文特征和自然风貌提供良好前提条件。
为推进郊区多样化发展,需要注重做好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工作,增强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尤其是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规划好城市郊区空间,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功能分区僵化的问题,避免社区之间出现隔绝问题[1]。
1.2内城美化内城是城市设计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设计活动时,需要高度重视内城的美化工作。
英国城市设计与更新发展过程中,同样重视美化内城,优化城市内部交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工作,提升植被覆盖率。
1.3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中,积极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工作的稳步开展,可以有效创建出适合新兴发展产业适合的载体,拓展和丰富创意产业,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以及印刷、模型制作等方面产业,增加就业,更好吸纳社会资本,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2、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挑战和启发2.1中国城市更新的挑战中国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中面临着一定挑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后工业化转型发展的较大压力。
5.1.1国外新城经典案例借鉴1.英国韦林花园城(WelwynGardenCity)(1)新城概况英国韦林花园城被称为现实中的理想城市,是霍华德花园城市理论的直接产物。
它位于英国Colchester、Hertford及St.Albans这三个小城之间,距离伦敦西北36km,总共占地970公顷,规划人口5万。
主要用地构成工业占25%,居住占40%,商业服务占10%,公共绿地/公园占25%。
(2)特点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多为多层建筑城市四周有永久性农地围绕按邻里单位进行规划建设,绿地相隔规划采用了更为规则、几何的方式强调城市田园风貌和美学景观设计(3)发展的模式以田园意境为规划核心继而对新城进行营造。
(4)成功的原因①工业革命使得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们向往田园般的生活成为规划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毗邻伦敦,通过新城来缓解伦敦的住房压力;②伦敦内城的制造业等工业的大量迁入,为新城增加发展的动力因素,同时大力发展铁路交通;③成功的营造了田园的城市景观,城市四周被永久性的绿地和农田围绕,有效地避免了环境污染;④政府主导,有较强的立法与政策支持。
在土地的使用上,实行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的制度;⑤严格的新城选址,有效控制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数量,并最大限度的吸引私人企业和政府机构来田园城市投资,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2.美国哥伦比亚新城(1)概况哥伦比亚新城是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新城开发项目,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目标,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为理念进行开发。
它距离华盛顿中心约48km,距离巴尔的摩24km,总占地5600公顷,规划人口为11万。
(2)特点邻近核心城市,公路交通网发达新城建设按照邻里单位结构组成公共配套设施完善60%以上的人在本地居住和工作,本地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3)发展的模式由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人口郊区化、产业郊区化和中产阶级的郊区化从而形成边缘新城。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米尔顿·凯恩斯新城坐落在伦敦和伯明翰之间,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点建设的27个新城镇的典范。
1967年开始规划,规划人口为25万人,面积88.7平方公里。
与其他战后新城相比,米尔顿·凯恩斯有更多绿色空间,却又有巨大的网格状扩张的道路,现代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开始设计米尔顿凯恩斯的时候,该地区人口不到5万,如今早已突破25万人,完成了当初规划的目标。
米尔顿·凯恩斯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诸多最受人尊敬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包括诺曼·福斯特爵士,理查德麦考麦先生,拉尔夫·厄斯金,亨宁·拉森,马丁·理查德森和约翰·温特创建的设计。
他们创造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和所用的方格系统布局。
原镇设计还考虑了其他主要功能,包括密集种植、绿地和湖泊;而这些都成为今天的米尔顿·凯恩斯吸引人来居住的原因之一。
原计划最早规定城镇里不能有建筑比当地最高的树高,但这一条后来有被修订。
米尔顿·凯恩斯已经成为英格兰中部一个区域性的居住、营商和购物中心城镇。
伦敦金丝雀码头金融区改造为了缓解伦敦传统金融城的压力,英国政府在1980年之后,开始提出改造1960年代之后因为伦敦东区港口码头衰退而几乎荒芜的金丝雀码头地区,作为第二金融城。
金丝雀码头而今已经成为伦敦最重要的金融区和购物区,位于古老的西印度码头(West India Docks)和船坞区(Docklands)。
已经云集了英国数座最高的大楼,已经成为新贵们住房首选地之一和公司商务办公的绝佳场所。
金融业、出版业、教育业等及各种配套的服务产业开始入驻并促进了东伦敦的繁荣,复兴了区域经济,也为政府缓解了就业问题。
不得不提的是,DLR的贯通和城市机场的修建是本区得以复兴经济的强心针,及时带动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剑桥科技园区英国剑桥科技园及配套居民区是老城延伸扩建的典范。
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经验1、开发思想: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 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
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
该规划建议把伦敦区域分成四层:伦敦管理郡(伦敦城市之核心)、内城、郊区(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居住区)和农业区。
这四层的地带形状是以伦敦市区为核心地带为圆心的同心环状。
规划设想,郊区地带保持原状,在农业区建立8个分散的新城吸收内城分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
2、开发模式:新城开发公司新城由新城委员会指导下的开发公司开发:新城开发的一般原则是:(1)新城应该自给自足;(2)新城应该能够平衡就业和生活,保证新城居民能就地生活和工作。
在新城委员会的指导下,新城开发公司的工作包括:①编制要开发的新城的总体规划;②在总体规划批准后,通过签约或强制的形式购买土地;③对土地进行管理和预留;④在新镇范围内建造住宅、学校、工厂和公共的商业服务中心;⑤负责提供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新城基础设施。
新城开发公司是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协作关系。
3、新城建设发展迅速到7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先后建立了33个新城,其中11个分散在伦敦外围129公里周长范围内。
11个新城的总人口为180万,迁入2009个新的工业企业或其他性质的公司,这些公司、企业提供了18.8万个就业岗位。
每一个开发的新城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水、电、气、道路、公共交通、步行街等)。
90年代以后,新城趋向更大规模发展。
根据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估计,世纪末英国的新城人口规模会在43万人左右。
4、新城住宅,工业及设施的布局特点(1)住宅新城开发的初衷是吸引人口,为此,新城规划在住宅形式和密度方面强调住宅对居民的吸引力。
新城的建设是以工厂化施工的方式进行的,许多居民的房子是租的。
新城开发公司鼓励特殊人群来新城居住,如老人、单亲家庭等。
YUWAIXIEZHEN域外写真2001年夏,有机会到英国考察小城镇的建 设与发展,颇有感想。
现正值我们国家对 小城镇的发展极为关注之时,因此就中、英两国小城镇的差异问题谈些想法,请大家指正。
英国小城镇的形成与类型划分 小城镇是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和划分小城镇的标准。
英国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形成的早,发展历史也比较长,城市化水平非常高(在95%以上),很多地方城市和乡村已融为一体,很难严格将城市和乡村区分开来。
按英国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25万人口以上的称为城市,25万人口以下的称为新镇(NEW TOWN),按此划分,全英有3000个小城镇。
本次考察主要涉及的是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
总的来看,除伦敦人口规模在百万人以上、几个老的工业城市人口在数10万人以外,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都在10万人以下,有的是3-5万人,更小的还有不到1000人的城市。
从城市分布情况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如伦敦市、利物浦市、曼彻斯特市及其周围地区,由一个大城市管辖周围若干小城镇,形成了城市地区,或者叫都市区,在英国,这样的都市区有8个,在行政区划上是都市郡,这8个都市区的人口占全英国人口的1/3,而用地只占全国的3%;另一种是区域郡,是城市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没有明显突出的大城市,分散布置了许多小城镇,每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大多在5万人以下,只有个别城市人口规模在10万人左右。
如兰开郡,共有23个城市,全郡人口120万人,郡政府所在地--普林斯顿市人口和布莱克珀尔市为13万-14万人,另有4个城市人口在8万-10万,其他小城市人口仅2万-8万人。
全英共有52个区域郡。
英国的小城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农村地区的小城镇。
这类小城镇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对外有发达的道路网,可以方便地到达附近的大城市和全国各地。
其基本特点是: 镇的职能简单,就是居住休闲。
其居住人员比较复杂,既有在城市里上班的职员、商人、医生、教师及上大学的学生;也有在附近工厂工作的工人、在农田里劳作的农民;还有退休人员或住在镇上休闲养老的人。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作者:李沛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1期一、前言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伦敦快速发展,出现了中心商务区、城郊、城市系统基础设施、现代道路、环境问题等现代城市特征,而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阶段也经历着空间上重新配置开敞空地、控制城市蔓延、安排工业增量,社会上改善居住条件、降低居住成本和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交通拥堵等需求。
从理论上讲,伦敦的规划体系沿袭传统英国人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因地因时制宜地对空间增长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印证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矛盾进行创新性的解答,创造性的提出并规划了绿带、新城,并在互联网和提倡健康低碳的时代在休闲、生活保障、居住等功能和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支撑上在都市圈范围内根据新的时代需求进行持续改进。
而部分实践的成功落实,除了空间上规划的得体,还来源于其规划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弹性的立法、严格的空间执法和积极主动的公众参与。
伦敦都市圈建设生活功能的诸多经验,值得我国都市圈借鉴。
二、伦敦都市圈最先经历国际超特大城市社会问题(一)19世纪出现最初的空间生活品质分化从公元50年凯尔特人和罗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立工事开始,伦敦城市形态和规模不断发生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伦敦形成几何形城区,构筑围墙作为界限,古罗马棋盘式布局被引入部分街区。
殖民地时期和维多利亚前期(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初)伦敦空间在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限制空间扩展策略和19世纪分区制影响下,城市发展水平与市政配套出现空间不均衡,形成房价分布不均,部分外来低收入群体涌入伦敦东部,形成东区贫民区,空间生活品质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贫民区成为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温床。
(二)工业革命后期人口过速集聚出现“大城市病”随着后维多利亚时期(公元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伦敦地区城市化水平迅猛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并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超过860万人。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1-0047-06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谢鹏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871)摘要:以有关资料文献为基础,对伦敦新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着重指出伦敦新城建设的教训和不足,包括新城思想、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和社会规划都存在问题。
可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出有益启示。
关键词:伦敦新城;经验教训;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TU984文献标识码:A1860年代,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了空前的变革。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0.2%,到了20世纪初,其城市化水平更高达78.1%。
伦敦地区的人口,由19世纪中期的250万人,猛增到20世纪中叶的近800万人[1]。
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激增带来各种“城市病”的爆发和蔓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犯罪率升高、阶级矛盾激化等。
为了治愈城市顽疾,1898年,英国人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发起“田园城市运动”。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4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被新城理论所代替,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为新城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英国的新城理论与实践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被城市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世界性影响。
作为英国新城的代表,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能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外学者对英国新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奥斯本(F.J.Osborn )总结了新城理论的起源、新城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经验[2]。
埃文斯(Hazel Evans )概述了英国新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新城建设的研究,从城市选址、规模、交通、就业以及生态能源方面,详细分析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并对我国现阶段新城建设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新城规划,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各大城市纷纷提出要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新城或卫星城,以疏散城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1、英国——密尔顿•凯恩斯密尔顿•凯恩斯是英国新城的典范,也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它建于1967年,用地规模88.8平方公里,实际人口20万距离伦敦1时车程,距离伯明翰1小时50分钟车程,且临近牛津大学城和剑桥。
密尔顿•凯恩斯从1967年到现在,其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城市入住人口达21.5万人,服务业产值占城市GDP的70%,并且不负众望的发展成了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在英国一项有关最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密尔顿•凯恩斯名列前茅,它的排名甚至超过了伦敦、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大城市。
这足以见得,凯恩斯新城规划有它成功的必然性,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学习。
1.1、密尔顿•凯恩斯成功的因素密尔顿•凯恩斯作为第三代新城,是少数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它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然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区位、经济和环境三方面。
首先,密尔顿•凯恩斯选择在区域间的大城市群和著名的牛津和剑桥之中,因此拥有大量人口的来源和智力技术的支持。
新城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力量和人气。
其次,凯恩斯新城建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交通体系,使得其1小时经济圈内的人口达到了800万人口。
而凯恩斯利用这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兴办零售、信息、咨询、保险、科研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为新城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该镇人口的失业率不到1%,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高达76%。
另外,凯恩斯新城提倡可持续发展,拥有超前意识和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