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7
再别康桥教案【知识能力目标】: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有关知识链接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浮藻(zǎo) 漫溯(sù)斑斓(lán) 笙箫(shēng)感情:惆怅,惜别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三.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过程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二)、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多媒体展示)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多媒体展示)补充: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
1940年俩人离婚。
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1、学习诗人用评议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写法;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构思?2、怎样理解全诗“画面美〞?【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他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佳作。
选自猛虎集再别康桥就以音节与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徐志摩志摩写作态度是严肃,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一个。
〞在猛虎集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趣味,做人权威,做人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诗句竟成了他谶语。
他真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
他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
再别康桥
(授课日期:年 9 月 6 日星期班级班)
湖等,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现
体验,让徐志摩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表现出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花一草,这种夸张手法表
:与古代送别诗词作比,
营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外山。
时刻,将“河畔的金柳”大
包含一个可以画
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做水草:感情深化,
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
诗人内
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识分子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 -- 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 ( 今余杭 ) 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 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把握作者忧愁郁闷的情感,诗中押韵、反复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的节奏、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全诗优美含蓄的语言,增强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深刻体会诗歌中借事物抒发的内心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二课时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雨巷》[教学设想]《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
“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
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一.教师激趣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
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2 诗两首雨巷(戴望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歌优美的形式特征。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教师帮助释疑及学生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因此应该易于把握本诗在形式上体现的部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他们对中国现代诗歌也并不陌生,只是对中国二三十年代诗歌的创作背景缺乏整体认知。
所以,“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的介绍是相当必要的。
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时下流行的唯美抒情文字也有所偏好,这些都将成为《雨巷》教学内容的基础依托。
《雨巷》的古典意境美和格式音韵的和谐美,学生在诵读及教师的点拨下应该不难领会,但对于《雨巷》意象的朦胧隐曲以及深层意蕴的理解,可能会因学生的情感禀赋和语文基础的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这部分内容也将成为教师主导性的突出体现,可创设各种情境,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印证融通,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置身其间,品味诗歌的深远意味。
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与领悟能力的培养。
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首篇现代诗歌,指导鉴赏的方法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一个重点内容。
2、重点与难点: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成为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也使得本诗中意象含义更加丰富而深远、含蓄而朦胧。
这种表现与隐藏的矛盾正是鉴赏的重点与难点。
4教学过程。
再别康桥(授课日期:年 9 月 6 日星期班级班)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诵,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授课题目再别康桥拟 1 课时第 1 课时明确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难点: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把握诗歌的主旋律。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补充: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深受英国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创作讲究意境创造和音律和谐。
著作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等,《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这首诗写于1928年,诗人第三次重游英国,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让徐志摩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表现出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听录音,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感知,把握本诗的感情脉络让学生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概括: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沉默——告别诗人感情波澜的起伏: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最后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
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
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
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
二到四节作者融情入景,为我们营造出一个色彩鲜明,幽婉怡人的意境。
第五节诗人的迷恋达到了高潮,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只有在沉默中体会别离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开头呼应,“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这种夸张手法表现出诗人不愿惊动康桥的温柔情意。
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意。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全诗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抒发眷念深情时热烈而有分寸,令人回味。
诗人的情怀并不是直白的显露,而是融情入景,为我们展现了康桥旖旎的风光。
四、对比阅读,把握送别基调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1:与古代送别诗词作比,《再别康桥》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何独特之处?明确:送别的对象特别。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问2、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从以上送别诗作中,我们看到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那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明确: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营造的气氛轻松)五、从诗歌意象入手赏析1、设想一下,如果你们要远行,将如何描写离别场景呢?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意象的选择新颖)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融入了什么感情?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依恋。
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3、意象的描绘好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你认为最美的意象并作简单说明?A、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
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4、“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
同时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
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暗喻手法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B、青荇→招摇;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让人有亲近的愿望;“油油的”光润的样子,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多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拟人,显现出无拘无三次使用“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也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这优美的节奏如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绘画美明确:绘画美,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自由质疑1、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不是更符合语法规范吗?明确: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
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①景美,表现对康桥的永久恋情②象征着作者追求的自由,回归自然,体现作者的文化选择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由、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
留恋。
2、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
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3、如果仅仅是对剑桥大学的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剑桥图书馆?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桥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
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
诗人说过:“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
”这里的康桥世界,已成为大自然的象征。
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烦闷,枯索”。
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撷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几样景物,遗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构筑了几幅色彩斑斓,对比柔和的画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摇摇:潭映彩虹,浮藻如梦:星落清泉,斑斓多姿……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听不到嘈杂的市声,完全是一片幽美迷离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几个片断。
就连诗人也仿佛踮着脚尖走路,来去无声,但对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却早就融入到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了。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八、小结:全诗像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彩画,诗人用语言的彩笔,轻快自然的节奏,缓歌曼吟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康桥的旖旎的风光,表现出对康桥醇厚而真挚的情感,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还具有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