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不求甚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理解、学习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理清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三、学习过程【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迅速抓住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承上启下的段落或各段的关键句子,然后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8分钟后提问展示。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么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是什么?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文章举了哪些例子?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如何全面理解?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合作探究】先自主思考3分钟,然后小组讨论明确下面的问题: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理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 1 -【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部编版9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不求甚解》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 :1:注音写字:阐明( ) 咀嚼( ) 咬文嚼( ) 字马南邨( )要jue( ) lan加粗暴( ) 固zhi( )死kou( )停zhi( )不前2:解词:曲解: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2.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的笔名,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三:自主学习(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合作探究:(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四、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六: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不求甚解》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识记“马南邨”相关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3、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三)、情感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马南邨(1912--1966),的笔名,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驳论文知识:(1)、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2)、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二)、排除字词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三、讨论--品鉴论证过程和方法:1、小组合作,列出每段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第二段:从“”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的意思。
第三段:。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强调2、小组再次合作,根据每段的提纲,看看那些段落写的是一个内容,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其次最后3、《不求甚解》是写的一篇,文中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据对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四、展示五、评价六、检测:1.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藻饰zǎo 狡黠xiá大而无当dãng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ãC、滞碍chì劝诫jiâ抠字句kōuD、轻鄙bǐ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文彩藻饰读书废时纵观统筹B、孜孜不倦天资聪颖滥加粗暴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3.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2022-03-31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引导明确: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鸡西四中2012—2013年度上学期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第三单元16课《不求甚解》编制人:石玉荣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
11 编号:☆今日名言: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识记理解文中的字词,并了解作者。
(重点)2.在熟读课文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难点)3.弄清本文的论据,学习驳论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同时培养起“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并培养“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热点)【思维导航】本篇文章和《谈读书》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
可是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
二者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习本篇文章同学们也可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热身训练】名人名著【自主学习】(温馨提示: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助你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心愿!)1.知识链接点:议论文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
直接阐述观点的议论文,就是立论文;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反驳论点;2.反驳论据;3.反驳论证。
2.作家要知晓: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
“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3.词语多积累:(在词中找出这些词语,把它放到原文中理解其含义)不尽然阐明狂妄自大会意咬文嚼字曲解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不求甚解我的补充:4.初读课文,理解文本。
(1)这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试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课前设想:《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驳论杂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学习本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积累下列词语并读准字音豁然贯通吹毛求疵不求甚解马南邨2、阅读《五柳先生传》,理解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旨意。
二、合作预习1、导入新课。
《谈读书》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2、快速阅读本文并思考①“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②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三、合作研习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课文①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马南邨》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和精通小说《不求甚解/马南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沉思;3. 感受小说中的情感衬着,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小说《不求甚解/马南邨》的背景介绍;2. 作者简介;3. 情节梗概;4. 人物形象分析;5. 主题和主旨解读;6. 文学鉴赏谈论。
三、导学活动1. 分组阅读谈论:将同砚分成小组,每组探讨一个主题或一个人物形象,比如“友情”、“背叛”、“成长”等,并分享谈论结果;2. 朗读赏析:同砚交替朗读小说片段,老师指导同砚谈论语言运用、节奏感和情感表达;3. 角色扮演:同砚分饰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4. 创意写作:要求同砚以小说情节为基础,展开想象,写一篇连续或改编的故事;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谈论效果或表演效果,大家共同探讨。
四、导学资料1. 《不求甚解/马南邨》全文阅读材料;2. 作者相关介绍资料;3. 主题和主旨解读参考资料;4. 文学鉴赏谈论问题。
五、导学评判1. 参与度:观察同砚在小组谈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和小组展示等环节的参与度;2. 表现:评判同砚在朗读赏析和文学鉴赏谈论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思维深度和情感表达能力;3. 输出:评判同砚的创意写作和小组谈论效果的质量,鼓舞同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4. 整体评判:综合上述因素,对同砚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表现进行评判。
六、导学师资1. 导学老师:擅长文学教学,有丰富的导学阅历和团队合作协调能力;2. 助教团队:帮助老师进行分组指导,帮助同砚进行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的指导;3. 合作伙伴:有志于文学探究或表演的团队或个人,提供支持和合作机缘。
七、导学环境1. 教室安置:开放式的教室安置,鼓舞同砚自由沟通和合作进修;2. 互动设备:提供互动屏幕、投影仪等设备,便利同砚展示作品和结果;3. 舒适氛围:营建舒适的进修氛围,让同砚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和魄力。
《不求甚解》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
一、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二、列出阅读提纲四、补充内容:(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卡莱尔)(2)名人论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
《不求甚解》导学案中学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语文使用时间:XX、12、题1、不求甚解型新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不求甚解、狂妄自大、豁然贯通”等重点字词,并简要了解作者。
2、了解驳论文的常识。
3、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文,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见上3教学难点学习难点:见上述3 时1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教学用具常规教学流程复备栏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前、中)1、读文,了解驳论文。
2、积累下列词语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开卷有益豁然贯通二、自我检测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小组合作,列出每段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二)小组再次合作,根据每段的提纲,看看那些段落写的是一个内容,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v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v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v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v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v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思路。
见)(三)作者的正面主张是什么?明确: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导学案[正文]导学案:不求甚解一、导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难题。
有些人会直接放弃,而有些人则会坚持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对待我们遇到的知识和挑战呢?本次导学案将带领大家探讨“不求甚解”的思考方式。
二、发散思维1. 你是否遇到过看见复杂的问题就想马上解决的冲动?为什么会有这种冲动?2. 如果你遇到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问题,你会怎么做?3. 举个例子,可以是学科上的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来说明一下你遇到过的不求甚解的情况。
三、案例分析1. 英语上课时,老师出了一个看似很难的阅读理解题,你当时并不了解所有单词和句子,但你依然能读懂大部分内容并从中找出正确答案。
这是怎么做到的?2. 你是否尝试过通过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对你有何帮助?3. 请回想一下你曾经面对的某个难题,你是如何通过一点点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它的?四、深入思考1. 海明威曾经说过:“教育可以培养我们的知识,而经验则让我们聪明。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追求全面掌握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3. “不求甚解”是否意味着不努力去学习?为什么?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讨论和思考,我们了解到了“不求甚解”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面对问题时,不一定非要去追求完美的解答,而是通过试错和探索的方式,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
只有不断地积极学习、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六、拓展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留意并记录下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思考自己采取的解决方式和取得的成果。
定期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七、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收获。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齐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本文透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教案(二):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教学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