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导学案 (2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单元14. 背 影素养目标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2.感知父亲的形象,把握以“背影”为中心叙事的妙处,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3.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法指引文章线索的判断方法及作用1.概念: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也可能是一件东西或一种感情。
2.判断方法:①看标题:叙事抒情类文章,如果以某个物件做标题,那么这个物件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文中反复出现某个词语或某个抒情议论句,往往这些语句中就蕴含着线索。
用抒情议论句来表明的往往是感情线索。
感情线索往往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中,这就需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3.作用: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2.背景简介 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
作者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北去。
那年朱自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他的关怀、体贴、爱护,使他极为感动,且经久不忘。
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 āo 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 ánɡ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地流下眼泪。
14 背影同步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自然。
,自然;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zhù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yíng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guà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举zhù() 晶yíng() 马ɡuà()(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颓.唐( ) 琐屑..( )(3)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要发之于外B.触目伤怀情郁于中情不能自已要发之于外C.情郁于中情不能自已触目伤怀要发之于外D. 触目伤怀要发之于外情郁于中情不能自已(4)根据语意,在方框内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奔丧回家,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潸然泪下。
B.他当时站上八楼脚手架后,估计只站了两分钟,脚下的架子就松动垮了,他的身子不能自已....地从20多米的高处掉下。
C.亚运会上受伤的丁彦雨航,来到了达拉斯,康复之后,情郁于中....,立即投入训练,受到了球迷的好评。
D.小明又是感冒,又是迟到,真是祸不单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B.通过阅读《背影》,使我们感受到世间的人性美、人情美。
C.我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簌簌地不禁流下眼泪。
华兴初中语文学科“合作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我能从描写的角度,品析朴实、饱含深情,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3、我能体会、领悟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学会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重点: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代表佳作有《背影》、《绿》、《春》、《荷塘月色》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3.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背影》教学设计一、题目: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二、教学思想:《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
三、教学特色: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
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
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五、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读来却催人泪下,让人荡气回肠,那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让我们如此感动呢?本节课就让我们聚焦“望父买橘”的片段来赏析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体会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课文片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朗读,学生归纳: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播放幻灯片:1、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例如:走路的姿势、爬月台动作……教师:首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背影朱自清【教学目标】1.感知父亲形象,体会深沉父爱。
2.把握我的情感,理解情感变化。
3.品味独特语言,分析背影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同学们,很多传世经典都有其写作契机。
你知道朱自清写《背影》的触发点吗?我们来看看朱自清的自述。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师:一封家信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朱自清感动至此,提笔作文呢?今天的课,我们从这封书信开始。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狼藉”“踌躇”“颓唐”“触目伤怀”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
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背景链接1917年冬,朱自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任教,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状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
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此前朱自清便因父亲包办自己的婚姻多有不满,之后,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
父子矛盾终于解除。
任务一:展读来信发现矛盾1.自由朗读书信内容,试着发现其中的矛盾,并猜测父亲来信的真实目的。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预设:身体平安,但是又膀子疼,这是第一处矛盾;膀子疼只是导致举箸提笔不便,却说自己因此要死了,这是第二处矛盾。
可见父亲闪烁其词,通过夸大自己的痛苦,甚至是以将死之人的口吻与儿子说话,其实是想说,我老了,想你了,你回来看看吧!师: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父亲欲言又止呢?2.父子矛盾的产生与消解。
《背影》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学习难点〗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理清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总被人忽视。
其实,父爱无言,它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
(板书)二、有关资料1、有关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2、创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本文是纪实散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背影”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的含蓄与生动,培养鉴赏与质疑能力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学会感恩。
【学习重难点】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领悟父子之间的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背景透视这是一篇纪实散文,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
作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预习导学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1.本文的线索是,开篇直接,结尾。
2.画出文中四次出现“背影”的语句,请分别给每次“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清思路。
第一次:背影第二次:背影第三次:背影第四次:背影3.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背影在课文中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2.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3.请找出父亲在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其所包含的意思。
《背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选材的方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学习民族传统美德,感受父子间的一片深情。
学习课时:两课时一、新课引入二、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作有《朱自清文集》里,名篇有《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三、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注音释义交卸()奔丧()踌躇( )迂腐()蹒跚( ) 颓唐( )琐屑( )差使()狼藉()栅栏()簌簌( ) 拭()祸不单行: 奔丧: 狼藉: 赋闲: 迂腐: 蹒跚: 触目伤怀:五、粗略理解《背影》是一篇(体裁)文章,表现父亲的(感情)。
六、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4.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5.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文眼:理由:七、探究赏析1.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父子间的深情?(文章抓住人物的那些特征来突出父子情深?)2.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3.认真阅读课本59页父亲买橘子的段落,划出关键动词并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背影》教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美。
(三)情感目标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资料链接】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等。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自主学习】1、填空。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
()家、诗人、学者。
散文代表作品有《》《》等。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踌躇()琐屑()颓唐()栅栏()簌簌()搀()蹒跚()狼藉()妥帖()游逛()擦拭()箸()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课下注释。
【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背影》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3、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结构层次之美)【探究赏析】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4、阅读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回答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穿着()大马褂,()棉被,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第14课《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叙事方式,感知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事方式,感知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
2.了解背景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
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
父子二人同到南京后,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坐车,《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曾在杭州、扬州、台州、北京等地任教,与父亲产生了一些隔阂。
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交卸.()奔丧..()狼藉.()赋.闲()迂.腐()栅.栏()琐屑..()游逛.()马褂.()踌躇..()颓.唐()..()蹒跚举箸.()簌.簌()拭.泪()(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
(狼藉)②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③凄惨暗淡,不景气。
(惨淡)④这里指失业在家。
(赋闲)⑤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迂)⑥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⑦衰颓败落。
(颓唐)⑧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触目伤怀)⑨感情积聚在心里。
(情郁其中)⑩细小而繁杂(的事)。
(琐屑)○11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大去)○12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不能自已)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背影》导学案第十四课《背影》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之一,读完课文以后,同学们可以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下面是一份1500字的《背影》导学案:一、导语通过《背影》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了解到父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们思考父爱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回报父爱。
二、预习1.阅读课文标题,思考课文内容可能和哪些话题有关?2.课前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三、课文解读1.细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文章阅读过程中的生字和难句,进行词语、句子的解释和分析。
四、深入学习1.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背影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2.个人思考:你的父亲在你成长过程中是怎样陪伴你的?你认为父爱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3.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
五、拓展思考1.写作要求:以《背影》为题,以第一人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2.写作提示:a.回忆父亲的一次温暖的行为或者一件曾经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b.通过具体细节来表现父爱对你的影响;c.用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六、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父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父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明白了感恩父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七、课后作业1.课文背诵:背诵全文,并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完成写作任务:按照提示写出一篇短文。
3.思考题:你认为自己还需要怎样回报父爱?八、补充内容1.分享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爱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亲情。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默默付出,默默奉献,无论是物质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鼓励,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深化讨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故事,结合课文中的情节,分享自己对父爱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如创作一幅画作、写一首诗、制作一份感恩父亲的贺卡等。
《背影》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四次描写背影的片段。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中描写背影的作用。
3、激情参与,阳光展示。
理解父子之间的深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充分预习: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给段落标上序号。
②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③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结构、所写的事情等。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
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他的著作有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春》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由小组长检查批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差.()使交卸.()簌簌..()迂.()腐栅.()栏拭.()干不能自己.()情郁.()于中亏空.()触目伤怀:狼藉.():赋.()闲:踌.()躇.():琐.()屑.():颓.()唐:蹒.()跚.():2、理清文章结构。
《背影》研讨与练习说明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本题抓住“背影”这个重点,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
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背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整体感知】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重点难点导学】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4、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总结规律】《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原因何在呢?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
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
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堂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狼藉.()簌.簌()栅.栏()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二、课内精读: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⑴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⑵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⑶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⑸“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⑹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详写背影的作用是?课后练习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
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
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
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
”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
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
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
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
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
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
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
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
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
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
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
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
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
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
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
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
“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
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
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
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
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
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
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
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
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
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
”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
“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是啊!他是父亲。
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1、第1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2、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地“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2个字)4、对文中“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应该怎样理解?5、同宿舍姐妹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明了什么?6、本文的主旨具有多种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至少概括2条)【助学资料】一、本文写作意图其一,朱自清的弟弟说:"1923年,大哥(指朱自清--笔者)以他的前妻为主角写了一篇小说,名为《笑的历史》,大意是说旧家庭婆媳关系中缺乏欢乐,笑也难得,父母读后有些误会,大哥察觉后,又写了《背影》一文,感谢二老养育的功劳。
"这段史料是朱自清先生的三弟朱自华提供的(见87.4.5《解放日报》),它进一步证实作者写《背影》的动机确有自责,表示歉意的一面。
其二,作者北上以后,收到父亲的信,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段富有深情的话语更加触动作者的情思,所以"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发出了一声长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声长叹,是思念,是悔恨,是歉意,还是兼而有之,从他写好《背影》后的行动也可以找到答案。
"大哥(指朱自清)对父母很孝顺,《背影》刚发表,他立刻把书寄回扬州东关街仁丰里家中。
我赶紧捧上楼去,先给父亲看。
父亲读了以后很高兴,又说给母亲听,细细作了解释,一家人尽释前嫌。
"二、文学常识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清楚连贯;培养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的能力。
朗读课文,是理解分析课文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一个人语文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有些同学忽视朗读是不足取的。
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朗读时要做到清楚连贯,还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①读音要准确。
尤其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对稿不准的字翻查《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
②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朗读时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
③读出恰当的语气,理解并传达出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感情。
④括号里的内容一般不读出。
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也是理解课文的一条途径。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在阅读时要用“~~~”画出来,以突出其重要,并仔细体味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学习《背景》一文时,在作者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用的几个动词“走”“探”“攀”“缩”“微倾”等下面加着重号“•”,然后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