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3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2.4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3.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结构。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提问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4.3 演示: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发动机结构。
1.4.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理解。
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2 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2.2.3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3.2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发动机工作原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4.2 讲解:详细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4.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四个冲程,加深学生对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2. 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工具的分类、设备的选用和维护。
3. 发动机维修方法:故障诊断、零部件更换、维修工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维修方法。
2. 难点:发动机故障诊断和零部件更换。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汽车发动机实验室。
2. 教学工具:发动机模型、工具箱、故障诊断设备。
3. 教学材料:教材、PPT、实践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 实物演示:展示发动机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发动机结构。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零部件的拆装和维修练习。
5. 故障诊断:讲解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发动机维修中的问题,分享维修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维修方法的理解。
2. 实操考试: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故障诊断报告:评估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利用发动机模型和实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4. 设置故障诊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第3-4周:讲解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3. 第5-6周:教授发动机维修方法和技巧。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等。
2. 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维修方法。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演示: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4. 实践: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
2. 讲解发动机维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 教具:发动机模型、维修工具和设备。
3. 课件: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
2. 第二课时:讲解发动机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展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第三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维修工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排量、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汽车的“心脏”——发动机。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性能的差异。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构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催化转化器、颗粒捕集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的技术。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更换机油、检查火花塞、更换空气滤清器等。
汽车发动机的注意事项:定期保养、合理驾驶、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等。
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故障现象、诊断方法、维修步骤。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2.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导入:通过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引发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
2.授课: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演示:组织教师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让学生亲眼见到汽车发动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汽车发动机实物,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
5.总结: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6.评价:通过考试、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投影仪;2.汽车发动机实物;3.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4.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实践活动记录;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3.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表现。
六、教学安排1.第一周:介绍并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第二周: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和实践活动;3.第三周: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4.第四周:进行考试和评价。
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2.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和分享经验;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1.2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1.3 熟悉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2. 技能目标2.1 能够熟练操作发动机维修工具。
2.2 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2.3 能够诊断并解决发动机的一般故障。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 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同感。
3.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 发动机的分类1.2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2.1 维修工具及设备的使用2.2 维修操作步骤及技巧3.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1 故障现象的识别3.2 故障原因的分析3.3 故障排除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1.2 发动机维修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1.3 发动机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2. 教学难点2.1 发动机内部结构的解析。
2.2 复杂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1.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1.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2. 教学手段2.1 投影仪: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图和维修操作过程。
2.2 发动机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工具。
2.3 维修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维修的操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维修的必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3. 演示操作: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4.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5. 故障诊断与排除: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决发动机故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
广西xx学校
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周学时: 4 教学班级:汽修
教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20、关闭点火开关;
21、整理工具。
一、简略操作方式:
二、1、给汽车安装车轮挡板,打开车头盖安装电子挡布。
2、检查汽车的水、电、油量,及发动机上的电器插座是否连接牢固。
3、就车跟据仪表板上的信息做初步判断。
4、将接译码器和汽车连(译码器一定不能与带电插头连接,汽车点火开关一定要处于关闭状态才能连接。
)
5、起动发动机,进入译码器选择界面,选择对应汽车型号,并对发动机进行检测。
6、读取汽车故障信息,并填写好表格。
7、读取汽车故障数据流,填写好图表。
8、对存在故障部件进行检测、判断及进行故障排除。
9、就车削除故障码,再次对汽车进行检测。
10、故障排除,关闭点火开关,拆开译码器。
11、取下电子挡布,放下发动机盖,完成作业。
二车辆信息:整车型号,车辆识别代码,发动机型号
1、前期准备
2、安全检查
3、仪器链接
4、故障现象确认
5、故障代码检查
6、正确读取数据和清除故障码
7、确定故障范围
8、基本状态检查
9、元件测量
10、电路测量
11、故障点确认和排除
12、正确画出检测元件的电路波形,填写被测元件端口编号
13、故障部位确认和排除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xx职业教育中心《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教学重点1.了解发动机作用、基本术语;2.了解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特性;3.掌握发动机总体构造和内燃机型号编制规则。
教学难点1.四行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2.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1.1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现代汽车采用四行程、多缸、水冷、顶置气门发动机为主。
1.1.1发动机基本术语1.上止点2.下止点3.活塞行程S4.曲柄半径R5.气缸工作容积Vh6.发动机工作容积VL7.燃烧室容积Vc8.气缸总容积Va9.压缩比ε计算:已知某发动机为4缸,缸径是88mm,活塞行程是84mm,压缩比是9.5,试计算发动机的工作总容积,气缸工作容积,燃烧室容积。
解:Vh=(πD2/4×106 )×S=(π×812/4×106 )×84=0.43(L)VL=Vh×i=0.43×4=1.72 Lε=Va/Vc=(Vc+Vh)/Vc=1+Vh/Vc∴Vc=Vh/(ε-1)=0.43/(9.5-1)=0.05 L1.1.2 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四行程发动机曲轴转两圈,活塞在气缸内依次往复运动经历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进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被吸入气缸。
压缩行程进气行程结束,进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下止点向上移动,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
作功行程当压缩行程接近上止点时,进排气门都关闭,火花塞发出电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
气体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推动活塞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和曲轴对外输出功。
排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开启,在活塞和废气自身的压力作用下,废气从排气门排出气缸。
1.1.3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柴油机和汽油机工作差异主要表现在混合气形成和点火方式上。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掌握基本的发动机维修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发动机,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步骤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二、课程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种类、构造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步骤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
4、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如气缸、活塞、曲轴等的组成和功能。
3、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步骤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如更换机油、更换空气滤清器、更换火花塞等。
4、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5、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发动机维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示意图、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实践教学: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发动机维修,掌握维修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维修经验和解决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任务驱动: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发动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实践操作: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对维修技能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4、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2、教学视频:提供相关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维修手册:提供汽车维修手册,帮助学生了解发动机维修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4、实验设备:提供发动机实验设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发动机维修技巧。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3.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4.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发动机的分类4. 展示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图5. 小组讨论: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第二章:发动机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内部构造2. 发动机工作原理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4. 案例分析:常见发动机故障及原因第三章:发动机外部构造与维修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外部构造2. 发动机维修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维修实例3. 小组讨论:发动机维修注意事项4. 实践操作:发动机外部部件的检查与维修第四章:发动机冷却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冷却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冷却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五章:发动机润滑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润滑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润滑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六章:发动机燃油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燃油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掌握发动机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功能;(3)熟悉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常见故障;(3)具备一定的发动机维修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1)发动机的类型及特点;(2)发动机的编号与分类;(3)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1)发动机的组成部分;(2)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3.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活塞销;(3)曲轴与凸轮轴;(4)气门组与气门传动组;(5)冷却系与润滑系;(6)点火系与燃油系。
4. 发动机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1)维修工具与设备的使用;(2)发动机拆卸与组装顺序;(3)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4)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5. 发动机常见故障案例分析(1)发动机不能启动;(2)发动机异响;(3)发动机漏油;(4)发动机动力不足;(5)发动机油耗过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拆卸、组装及故障诊断过程;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践场地:具备发动机拆卸、组装及维修的实训设备;3. 教材及辅助材料: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维修工具及设备、故障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纪律、课堂表现等;2. 实践操作成绩: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如拆卸、组装及故障诊断等;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发动机构造、维修方法及故障诊断的掌握程度;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
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
4.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气缸、活塞、曲轴、配气机构、燃油系统等。
5.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图片和模型进行演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汽车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练习与作业:1. 填写汽车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表格。
2. 绘制汽车发动机组成部件示意图。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转化往复运动为旋转运动。
2. 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曲轴、活塞、连杆等。
3. 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活塞往复运动转化为曲轴旋转运动。
4. 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更换活塞、曲轴、连杆等部件。
教学方法:1. 利用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和作用。
2. 播放曲柄连杆机构工作原理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工作原理的理解。
3. 安排实操环节,让学生动手拆装曲柄连杆机构,掌握维修方法。
练习与作业:1. 绘制曲柄连杆机构组成部件示意图。
3. 分析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配气机构教学目标:1. 了解配气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掌握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配气机构的作用:控制气缸内气体进出,实现燃烧。
2. 配气机构的组成: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座、凸轮轴等。
3.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凸轮轴驱动气门开闭,实现气体进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部件。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部件: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汽油发动机)、喷油嘴(柴油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讲解。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概述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气缸体与活塞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缸体的结构与功能。
让学生掌握活塞组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气缸体与活塞组之间的相互作用。
2.2 教学内容气缸体的结构与功能:气缸体是发动机的主体部分,承受气体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机械能。
活塞组的基本构成和作用:活塞是气缸内的运动部件,负责将燃烧产生的压力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气缸体与活塞组之间的相互作用:气体在气缸内燃烧,活塞在气缸内运动,将燃烧产生的压力传递给曲轴。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讲解。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气缸体与活塞组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气缸体与活塞组的结构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曲轴与凸轮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曲轴的功能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凸轮轴的作用和构成。
让学生了解曲轴与凸轮轴在发动机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曲轴的功能和结构:曲轴是将活塞的线性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的部件,由曲柄和连杆组成。
凸轮轴的作用和构成:凸轮轴是控制气门开闭的部件,由凸轮和轴承组成。
曲轴与凸轮轴在发动机中的重要性:曲轴和凸轮轴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节: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一、发动机的作用和分类1. 发动机的作用: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主要负责提供动力,驱动汽车运行。
2. 发动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方式来分类,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两大类。
其中,内燃机又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二、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汽油机的构造:汽油机主要由缸体、气缸盖、气缸套、连杆、曲轴、活塞等部件组成。
2.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汽油机是根据内燃机工作循环原理工作的,主要包括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工作过程。
三、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柴油机的构造:柴油机主要由缸体、气缸盖、曲轴、活塞、喷油器等部件组成。
2. 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类似汽油机,但燃烧过程是压燃式,即在高压下将燃油喷入燃烧室,由自身的高温和高压使燃油燃烧。
第二节: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一、汽车发动机的保养1. 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滤:机油在发动机中起润滑、冷却等作用,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滤能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2. 定期检查发动机冷却液和防冻液:发动机冷却液和防冻液可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定期检查和更换能保证发动机的散热效果。
二、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排除1. 发动机无法启动:可能是燃油供应不足、电路故障、点火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的,可通过逐一排除故障点来解决。
2. 发动机烟雾过大:可能是燃油供应过多、冷却液渗入燃烧室、发动机内部零部件磨损等原因导致的,需检查相应部件并进行维修。
3. 发动机噪音异常:可能是润滑不良、活塞环磨损、气门间隙不正常等原因导致的,需检查并更换相关部件。
三、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技巧1. 就地修复技巧:在遇到发动机故障时,可以尝试一些就地修复技巧,如使用故障诊断仪进行故障检测、清理喷油器等。
2. 维护保养技巧:定期进行发动机的保养和检查,注意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及时更换磨损的零部件,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发动机的保养和故障排除技巧。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图片:汽车发动机的图片。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分类和性能指标的了解。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让学生掌握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基本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理解。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知识汽车发动机的保养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
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知识的掌握。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巧。
汽车发动机教案教案1教学时数:2重点:发动机的根本术语、单缸汽油机的工作原理难点:单缸发动机工作原理难点突破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活塞的运动方向、气门的开闭情况、气缸容积的变化与缸内压力温度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一个行程的讲授掌握知识的规律,进而很自然地承受其他各行程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第一节发动机的分类1) 按照所用燃料分类: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2) 按照行程分类:二行程发动机、四行程发动机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水冷式发动机、风冷式发动机4) 按照气缸数目分类: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5) 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直列式发动机、双列式〔V型〕发动机(6) 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增压式发动机、非增压式发动机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4、单缸发动机的构造利用课件讲授,对照课件中的构造图,逐一讲授,使学生对四冲程发动机的构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就弄清楚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的根本工作情况。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应对发动机的重要零件加以特别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曲轴之“曲〞、连杆之“连〞、活塞之“活〞与“塞〞、气门之“门〞、气缸之“缸〔容器〕〞等,使这些发动机的重要机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二、发动机常用根本术语利用课件进展讲授,对照课件中的构造简图,对发动机的常用术语逐一说明,简单说明其含义。
特别注意强调术语中的关键字:止点——止、气缸总容积——总、气缸工作容积——工作、燃烧室容积——小、压缩比——比、排量——排。
这些关键字的意义讲清了,不但可使学生掌握这此术语的含义,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1、进气行程2、排气行程3、作功行程4、排气行程讲授过程是:先对照课件中不运动的示意图进展讲授,再利用动画加深理解。
讲授中特别强调的应该是:气门的开闭情况、活塞开场时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气缸的气体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行程终了时气门的开闭情况等,具体参数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不作为重点内容强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2.4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1.4.2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4.3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4.4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4.5 探讨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5 作业布置1.5.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喜欢的汽车发动机的特点1.5.2 编写一篇关于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的短文第二章:汽油发动机构造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2.2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3 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2.4 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实物演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汽油发动机的应用广泛性2.4.2 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4.3 分析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4.4 介绍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4.5 探讨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5 作业布置2.5.1 让学生绘制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2.5.2 编写一篇关于汽油发动机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的短文第三章:柴油发动机构造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绪论(一)【组织教学】采用各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点名认识学生,宣布课程相关要求。
【新课引入】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
这一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希望我们能像第一学期那样合作愉快,共同进步。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主要向大家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修理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方面的系统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再配以相关实训,大家将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常规维护和修理、故障诊断和排除方面的基本技能。
【讲解新课】随着汽车工业及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已成为机电一体化的载体。
现代汽车结构日益复杂,传统汽车维修技术已不能适应,必须拓展新知识、新技术。
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要求汽车维修不仅要恢复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安全性指标,还要在诸如废气排放、噪声控制、舒适耐用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和满足社会需求。
一系列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汽车维修的内涵跨入更广阔的领域。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有关汽车维修的相关知识:一、发动机零件的耗损形式汽车发动机的零件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耗损。
其耗损的形式主要有:磨损、腐蚀、疲劳和变形四类。
其中,磨损是最主要的一种耗损形式,大约有80%的零部件是由于磨损而报废的。
1、磨损相互运动的零件,其相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会造成零件表面的磨损,致使零件的尺寸、形状和表面质量发生变化,配合特性变坏。
所以,通常以汽车主要部件的磨损情况作为衡量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指标。
汽车零件的磨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零件的磨合期特征:零件磨损较快。
原因:新加工零件表面存在微观凹凸不平,产生了嵌合磨损所致。
时间:新车或新修竣车运行1000~1500km以内。
要求:零件的载荷越大、滑动速度越高和表面越粗糙,其磨损量就越大。
故新车或新修竣车,应按规定以较小的载荷和较低的速度运行。
正常工作期特征:零件的磨损量随行驶里程的增加而增长,但增长很缓慢。
原因:零件工作表面已经磨合,润滑条件较好,相配零件的间隙在正常技术范围内。
时间:取决于零件的材料、结构、使用条件及是否正确维护。
要求:合理使用、强制维护。
加速磨损期特征:相配零件间隙已达到最大允许使用极限,磨损量急剧增加。
原因:间隙增大,润滑油膜难以维持,冲击负荷增大,导致磨损量增大,出现异响、漏气、振抖等现象。
时间:极短。
要求:不能继续使用,及时送修。
零件的磨损规律2、腐蚀金属零件表面常发生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3、疲劳疲劳断裂是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产生的疲劳裂纹萌生和发展而导致断裂的一种破坏现象。
4、变形零件的变形形式主要有弯曲、扭曲、翘曲等。
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由于各零件上述形式的耗损,将导致汽车技术状况逐渐变差。
要了解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一般可通过相继出现的种种外观症状来推断其变化程度。
二、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表现1、动力性下降具体表现为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减小、加速时间增长、加速距离增长、最大爬坡度减小、牵引能力下降等。
2、经济性变差具体表现为燃、润料消耗量增大、维修运行费用增加。
3、汽车安全特性下降具体表现为汽车制动距离增长、跑偏量增大、制动机构反应迟缓失灵、转向操纵沉重、摆振不断增加、行驶过程中噪声振抖异响不断增多、排气污染增加等。
4、汽车可靠特性下降具体表现在汽车运行故障增多,因故障停驶时间增长。
5、各技术参数发生变化技术参数包括:发动机功率、燃油消耗量、机油消耗量、发动机燃烧质量、气缸压缩力、曲轴箱窜气量、气缸漏气率、进气歧管真空度、点火系工作质量、机油压力、机油品质、发动机温度、发动机异响和振动等。
【巩固新课】强调本节主要内容:发动机零件的耗损形式;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表现。
【布置作业】1、发动机零件的耗损形式有哪些?2、零件的磨损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3、汽车技术状况变化可表现在哪些方面?绪论(二)【组织教学】采用各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复习提问】1、发动机零件的耗损形式有哪些?2、零件的磨损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3、汽车技术状况变化可表现在哪些方面?【新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汽车发动机零件的耗损形式及其技术状况变化的特征。
那么,到底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延缓汽车发动机的技术状况变化?当汽车发动机的技术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后,我们又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恢复它良好的技术状况呢?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讲解新课】三、发动机的维护概念:发动机的维护是指为维持其完好技术状况和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作业。
原则:预防为主、定期检测、强制维护。
目的:保持整洁,及时发现并清除故障隐患,延长零件使用寿命了,防止早期损坏和运行中出现故障,保证安全行车。
1、发动机维护作业的内容清洁:外表清洁、滤清器和水、油、气管道的清洁。
检查:利用人工检视或仪器诊断,检视装备是否齐全、整洁,有无漏水、漏油、漏气、漏电现象;检查发动机的异响,发动机运转是否正常;检测发动机动力性;废气排放情况等。
紧固:检查并按规定力矩和顺序拧紧所有外露连接件的螺栓和螺母。
补给:按需添加燃料、润滑剂、冷却液等。
润滑:按要求更换发动机机油和给各润滑点加注润滑剂。
调整:按规定对发动机各部位的可调节部分进行调整。
2、发动机作业维护的类别(1)预防性维护按事先规定的维护计划而进行的各种维护作业。
❶定期维护日常维护:日常性作业,由驾驶员负责执行。
其作业中心内容是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
一级维护: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
其作业中心内容除日常维护作业外,以清洁、润滑、紧固为主,并检查有关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
坚持三检(出车前、中、后)、保持四清(三滤和蓄电池)、防止四漏(水、油、气、电)。
二级维护: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
其作业中心内容除一级维护作业内容外,以检查、调整为主,如怠速、点火提前角、配气相位、气门间隙、气缸压力、冷却系、润滑系等。
❷磨合维护汽车运行初期,改善零件摩擦表面几何形状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过程。
走合前:以检查、紧固为主。
走合中:限速、限载,路面良好,200km紧固缸盖螺栓,500km 热车换机油。
走合后:更换三滤,检查调整点火正时、气门间隙,按一级维护项目进行润滑和维护。
❸换季维护换入夏季时的维护:冷却系、润滑油、化油器、蓄电池、轮胎气压等。
换入冬季时的维护:同上。
(2)非预防性维护对于一些突发性故障所采取的事后维护和。
3、发动机维护的周期一般以车辆行驶里程为依据。
一级维护周期:2000~3000km。
二级维护周期:10000~15000km。
不同车型要求有所不同。
四、发动机的修理1、发动机的修理工艺发动机大修时进行的各种技术作业总称为发动机修理工艺。
(大修:全面修理;小修:局部修理。
)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称为发动机修理工艺过程。
一般包括进厂检验、外部清洗、总成和零件的拆卸、零件清洗、零件的检验分类、零件修理、总成装配、总成试验、发动机总装及测试、出厂检验等。
(1)零件的拆卸原则顺序:先装的后拆,后装的先拆,能同时拆的就同时拆。
范围:能不拆的就不拆,尽量避免大拆大卸。
目的:拆是为了装。
(2)零件的清洗方法油污:有机溶剂(油、酒精)清洗、碱溶液清洗和化学合成水基金属清洗剂清洗。
积炭:机械和化学清除法。
水垢:酸洗或碱洗法。
2、发动机零件的机械加工修复(1)修理尺寸法相配零件中的主要件磨损逾限后,为了延长这些零件的使用寿命,将其磨损部位用机械加工的方法扩大(孔)或缩小(轴)至规定的尺寸,恢复其正确的几何形状和精度,然后更换相应的配合件,通过改变尺寸而达到配合性质不变的目的。
一般为0.25㎜一级。
(2)镶套修复法在制造零件时,把易磨损部位制成一个单独的套筒状零件,然后用过盈配合的方法镶入相应部位。
待磨损部位磨损逾限后,可用更换新套筒件的方法修复。
镶套过盈量选择合适。
五、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发动机故障:发动机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
故障诊断:在不解体条件下,通过检查、测试、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活动查明故障部位及原因的过程。
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相似,但侧重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
1、人工直观试探法通过原地或道路试验,靠观察或采用简单工具来判断发动机的技术状况和故障的方法。
2、仪表检测法采用专用仪器,特别是采用微机智能技术,对汽车发动机的性能参数进行检测、分析、判断等。
【巩固新课】强调本节主要内容:发动机维护和修理的内容、方法、工艺和要求;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性能检测。
【布置作业】1、预习§1-1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2、书面作业:教材P16面2、3、4、5。
§1-1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组织教学】采用各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复习提问】1、发动机维护作业的内容有哪些?2、发动机维护作业可分为哪些类别?3、发动机零件的拆卸原则是什么?4、什么是修理尺寸法和镶套修复法?【新课引入】大家知道,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它的工作情况直接影响着汽车整车的性能。
那么,发动机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和发动机工作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
【讲解新课】一、发动机的类型现代汽车发动机以往复活塞式内燃发动机为最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革新,其技术已相当完善,被汽车界广泛采用。
内燃机:热力发动机机的一种,其特点是燃料燃烧产生热能的过程在发动机机内部完成。
蒸气机:燃料在发动机外部燃烧,通过加热水而产生水蒸气,最终通过水蒸气来推动发动机运转。
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内做往复直线运动,选用曲柄连杆机构将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转子式发动机:相当于活塞的三角形转子在蚕茧形壳体内做偏心回转运动,直接将可燃混合气的燃烧膨胀力转化为发动机的输出转矩。
往复活塞式内燃发动机根据不同的特征,又可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1、按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的往复次数不同分四冲程发动机: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四个单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发动机。
二冲程发动机:活塞上下往复两个单程即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发动机。
2、按冷却方式不同分水冷发动机:利用水或冷却液(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把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的发动机。
风冷发动机:通过加大散热面积,直接把热量散发到大气中的发动机。
3、按气缸数不同分单缸发动机:只有一个气缸的发动机。
多缸发动机:有两个及其以上气缸的发动机。
4、按气缸排列方式分直列发动机:所有气缸排成一排的发动机。
V形发动机:所有气缸排成两排,并成一定的夹角,最终形成V 字状的发动机。
对置式发动机:所有气缸排成两排,对置放在同一平面的发动机。
5、按使用燃料不同分汽油机:以汽油为燃料的发动机。
柴油机:以柴油为燃料的发动机。
6、按进气是否增压分增压式发动机:利用一定的增压装置提高进入气缸内气体压力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