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导学案1(无答案)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归纳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4.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学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
2.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学习难点】掌握经线纬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查阅资料等方法。
新课导入:同学们,《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地球》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环球航行。
2.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
【互动探究】活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
2.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按照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普遍疑难问题,组织讨论。
3.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
活动一:活动一: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自我突破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
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
2.小组探究(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①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后看到。
②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
③站得越高,看得越。
2.1.1认识地球【复习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科学故事、史实材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综合思维: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人地协调观: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过程、地球的真实形状难点: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大小的数据步骤一:知识回顾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船队的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的真实形状: 、的不规则球体。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说明了什么?1.地球表面积约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千米。
2.地球的极半径千米,赤道半径千米。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后,制作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借助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能直观演示地球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
3.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是地球的自转轴,也就是。
4.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叫两极。
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其对应的是地球的最南端。
步骤二:知识巩固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依次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2.(2022株洲改编)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
右图为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中看到的绝美地球。
在空间站,可根据局部形状推断地球( )A.是巨大的球体B.天圆地方C.围绕太阳公转D.围绕月球公转地球有多大3.俗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这里的“八万里”指的是( )A.地球平均半径B.地球极半径C.赤道半径D.赤道周长4.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假如真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大约是( )A.4万平方千米B.6 371平方千米C.5.1亿平方千米D.960万平方千米地球仪5.在整理地理学习笔记时,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地球仪( )A.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B.看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C.精确测量出山地的海拔D.直接读出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6.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下列关于地球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仪绕着一根旋转轴运动,说明地轴是真实存在的轴B.地球仪上通常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各个地理事物C.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的地球模型D.地球仪的形状与地球的真实形状不完全相同步骤三、讲解提高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说法的是( )A.“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B.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C.“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D.日食时,日面上的阴影为圆形2.下列诗句能说明地球形状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同学们在课间设想要在地球上做四大工程,你认为理论上正确的是( )A.工程一:沿赤道给地球做一条金腰带,腰带长达4万千米B.工程二:给地球做件全覆盖的冬衣,布料面积只需5.1亿平方米C.工程三:给地球经地心打个隧道,从北京直达南美洲,隧道长达4万千米D.工程四:按真实比例给地球上做地轴,长度达12 756千米在地理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铁丝、乒乓球、胶布和橡皮泥等物品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能够应用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3.了解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基本的结构。
【学习重、难点】1.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大小;2.纬线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2.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的过程:①②2.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9月从 ______ 出发,经过 ______ 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________ 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 ________ 群岛,向西穿过 ______ 洋 ,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地球的平均半径:________ 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___ 千米表面积:________ 平方千米4.在地球仪表面,与 ________ 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 ________ 叫纬线圈,________ 是最大的纬线圈,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 ______,到两极缩为一点。
纬线指示_____方向。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完成P17、P19活动任务。
三、当堂练习,检测固学1.下列事实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郑和下西洋2. 以下关于地球仪的正确描述是 ( ) A.它是地球的模型 B.它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C.它是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的事物D.它能真实的反映地貌3. 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4.将下列纬度与其对应的纬度范围和所处半球用直线连起来:A.55°N 低纬度南半球B.69°S 中纬度北半球C.19.5°S 高纬度南半球D.89°N 高纬度北半球5.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 坐地日行八万里C.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D. 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6. 以下不属于纬线特点的是()A. 所有纬线都是圆圈 B. 所有纬线长度不一定相等C. 所有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D. 所有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7. 赤道的长度约为()。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和赤道的周长2.了解经纬线的定义,理解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含义和经纬度的分布,掌握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重点与难点1.经纬线的特点及经纬网地图上的方向的判断。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东经、西经的判断。
自主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主学习】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___ ___、 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__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思维延伸:“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地球上的_________位置。
【跟踪练习】1.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2.若地球按1: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约为()A.40cmB.20 cmC.200 cmD. 400 cm二、地球仪(一)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是地球的,也就是地轴。
1.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叫,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其对应的点叫____ __,表示地球的最__ __端。
【合作探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地球仪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 __时针方向转动;从地球仪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 ___时针方向转动,(二)纬线与经线[跟踪练习]1.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 ( ) A .O°纬线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B .本初子午线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 C .O°纬线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D .20°W 经线和160°E 经线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2.一飞行员驾驶飞机向西飞行,在飞行途中方向不变,他能否飞回出发点?( ) A 能 B 不能3.一人从北京出发,向北行进,一直向前,并保持方向不变,他能否回到出发点?( ) A 能 B 不能4.读右面经纬网图,回答:(1)写出A 、B 、E 三点的经纬度: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2)A 在B 的______方向,B 在C 的______方向,D 在C 的_____方向。
认识地球集体备课个人空间一、课题:2。
1认识地球2二、学习目标1、运用基本数据,知道地球的大小,形状。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极、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一颗星球?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2.、什么是地球仪?它对学习地理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一、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⑴“盖天说":⑵浑天说:(汉·张衡)“ , 。
”⑶麦哲伦环球航行:读图2—5,想一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2、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一、二、地球有多大1、地球的表面积约2、地球的半径约3、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三、地球仪(重点)1、用手指拨动地球仪,看看它绕着什么转动?(抢答)2、拿出地球仪独自指出两级,北极,南极,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位置。
3、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拿着地球仪,一位同学看课本理解:①什么是纬线圈?②是最大的纬线圈,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赤道向两级,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③纬线指示什么方向?4、每组组长组织学习:(1)解释什么是纬度,赤道纬度是多少?(2)观察第一幅图,指出北纬和南纬,并观察它们的度数有什么变化?北纬用什么表示?南纬用什么表示?(3)看下面的图,找出为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 为高纬度地区。
【检测训练】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括号里填注: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
(2)在图中用红笔画出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分界线,并标注出相应的度数。
(3)从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看,北京市(39040’N,116020’E)位于纬度地区。
(4)从图中纬度变化可知,纬度自赤道向两极依次(增加、减少)。
从北半球看,纬度自北向南依次是(增加、减少)。
从南半球看,纬度自北向南依次是(增加、减少)。
反思栏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1 认识地球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1 认识地球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认识地球章节与课题认识地球课时2课时使用人及班级使用日期或周次一、学习地理从认识地球开始:1、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很早人们就开始探索。
(参看书本p16-17)①、早期的人们通过直观观察提出了盖天说:认为“”;②、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了很多现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③、少数人猜测地球可能为球体,葡萄牙人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地球是球体地球,④、确证地球是球体。
地球大小:赤道长,平均半径长,地球表面积。
(参看P18)3.地球的模型叫。
地球仪上有山脉、、等事物。
(参看P19)还有、、等地球上没有的事物。
4,认识地轴、南北极、赤道。
(参看P19)二、认识经纬线。
参看P19—25,了解经纬线定义及特点:纬线定义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长短是否相同指示方向纬度度数范围0°又叫赤道,纬度最大°又叫极点。
纬度度数变化规律度数由向南、北越来越大。
度数区域划分为北纬(N) 写法:数字在前,方向在后,例: 900N为南纬(S) 例:450S用虚线表示的纬线(写纬度)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不同角度看经纬正视图俯视图,从极点看纬线。
半球的划分为北半球为南半球课后练习( )1.关于右图中,点A、B的地理坐标,叙述正确的是A、A点位于200S,00WB、B点位于200N,00C、A点位于100N,200WD、B点位于100S,300E( )2.关于右图中B、C两点所在的半球,叙述正确的是A、B点位于西半球,南半球B、C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C、B点位于东半球,南半球D、C点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3、下列坐标在点(0°、0°)正西方向的是A.0°、30°E B.90°S、30°E C.10°N、0°()4、本初子午线是A、地球仪上的任意一条经线B、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C、是地球仪上的任何一条纬线D、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了( )A、地球是球体B、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C、地球是平的D、地球围绕太阳转( )6、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学习目标:1、巩固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及划分2、巩固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东西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及划分。
3、能根据经纬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及所在的半球的位置。
4、能准确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
学习重点、难点:1、能根据经纬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及所在的半球的位置。
2、能准确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巩固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东西经度、南北半球、东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
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小组讨论如何根据经纬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及所在的半球的位置,并完成下题。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
并互相解答。
图中写出四点的地理位置:A点的经纬度位置 ,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在(低、中、高)纬度区 B、A点的经纬度位置 ,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在 (低、中、高)纬度区 C、A点的经纬度位置 ,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在 (低、中、高)纬度区 D、A点的经纬度位置 ,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在 (低、中、高)纬度区学习任务三: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经纬网判方向(根据经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
并互相解答。
试试判断下图的方向20 60 20课堂检测:1有关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仪上,0°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B.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C.180°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D.纬线都是半圆2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A. 北回归线B. 北极圈C. 南回归线D.赤道3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哪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 西半球20°W和160°E经线圈 B.东半球20°W和160°E经线圈C.西半球20°E和160°W经线圈 D.东半球20°E和160°W经线圈4读地球的部分经纬网图,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临泽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甘肃省临泽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甘肃省临泽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认识地球》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方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第一节认识地球【学习目标】1.知道并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会用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能够识别经线与纬线,判定某一点所在的半球位置以及低、中、高纬度位置。
4.初步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5.领悟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仪(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经纬网)【学习提示】——第一课时1.你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吗?地球形状的科学定义是什么?2.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各是多少?【新知梳理】一、认识地球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注意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海边看驶去的轮船;大草原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远望;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约24小时)。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约365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冷暖差异、昼夜长短变化。
【注意点】(1)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问题探究】1.比较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感受地球的大小(1)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环绕地球一周需多长时间?地球周长约为4万千米。
40000千米÷800千米/小时=50小时(2)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的多小倍?5.1亿平方千米÷960万平方千米=53.125倍2.地球平均半径是不是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平均数?不是。
3.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是否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昼夜更替的时间为24小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用表面积、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说明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仪的一轴两点,通过地球仪认识纬线、纬度和南北半球。
4、运用地球仪总结纬线、经线的三个特点。
5、运用地球仪学会纬度、经度的划分和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6、理解东西经度范围和东西半球范围的区别。
7.会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学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2、纬线、经线的特点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4、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定位置5、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自主学习】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1)地球是一个。
(2)认识过程:“盖天说”和“”。
(3)证据:海边看远方行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
2、大小平均半径千米最大周长千米表面积平方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概念: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2.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三、纬线与经线四、纬度与经度五、半球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合作共建】学习活动一:地球的形状 1、 你发现了吗?发现一: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发现二:在茫茫沙漠或辽阔的草原上,你登得越高,看得就越远。
你能解释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吗?2、合作学习: 完成课本P15活动1。
3、通过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最终科学的证实了地球是一个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从中得到的感悟是 。
学习活动二:地球的大小读P16图2—5,我们可以用哪些数据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呢? 地球的表面积是 平均半径是最大周长是 即 的长度。
学习活动三:地球仪1、 为了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仿照 的形状,并且按照 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学习活动四: 纬线的特点及分布规律1、 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并将图中的纬线描粗,体验纬线描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