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 格式:ppt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77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谈到解构主义,我们不能不提到结构主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结构主义大行其道。
我们都了解了,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模式入手,将对作品的意义及其内涵或价值上的研究,转向了意义之所以产生的结构,很快就从欧洲风靡到了美国。
但在1966年的霍普金斯讨论会上,德里达发表了一篇名为《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的嬉戏》,率先向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刀,揭开了解构主义的序幕。
而曾经的结构主义者,如拉康、福柯等人也认识到了结构主义的局限,在文学批评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结构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构主义。
罗兰·巴特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早年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粉丝,并为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帝国,但是后来受到德里达的影响,具有非常明显的解构主义色彩。
让一伊夫·塔迪埃所说“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这位杰出作家大概代表了法国批评界和语言学界几乎所有貌似现代派的思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他并非总是第一个提出某种思想,然而他总是以其深刻性很快成为该思想方面的旗手。
”所以有人戏称他为“变色龙”。
(但是我认为罗兰·巴特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墙头草,因为他的转变发生在他瞧见了结构主义的弊端之后,也就是说,这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符号学研究的扩展或许将引导我们去研究系列性的而不只是对立性的聚合关系或许不可能消除这些关系,因为并不肯定,在研究涉及质料和用法两个方面的复杂对象时,我们是否仍能在两极成分之间的选择中,或在一个标记和一个零度的对立中,使意义起作用,这就提醒我们,二元选择结构是最有争议的问题。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在1970年出版的《s/z》是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
?据说,某些佛教徒依恃苦修,最终乃在芥子内见须弥。
这恰是初期叙事分析家的意图所在在单一的结构中,见出世间的全部故事曾有的量,一如恒河沙数他们盘算着,我们应从每个故事中,抽离出它特有的模型,然后经由众模型,导引出一个包纳万有的大叙事结构,为了检核,再反转来,把这大结构施用于随便哪个叙事。
文学批评中的结构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结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流派。
它通过关注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符号系统,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结构规律。
本文将探讨结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结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法国,其代表人物包括萨尔特、巴特、布尔迪厄等。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其中的符号和关系构成了一种语言系统。
通过分析这种语言系统,可以揭示文本的意义和结构规律。
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符号、差异和二元对立。
符号是文本中的元素,它们通过对比和关系来产生意义。
差异是指符号之间的不同,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符号的意义。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与其对立的事物来定义的,例如男性与女性、上层与下层等。
二、结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 符号学分析结构主义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分析符号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揭示作品中的意义。
例如,结构主义批评家可以分析一个小说中的动物符号,探讨它们与人物关系的对应和象征意义。
这种符号学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发现其中的隐含信息。
2. 二元对立的应用结构主义强调二元对立的存在和重要性。
在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者常常通过对比和对立来分析文本。
例如,他们可以对比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探讨他们之间的对立和互动关系。
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结构分析结构主义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各个部分和元素,结构主义者试图揭示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意义。
他们可以研究小说的章节划分、叙事结构、人物关系等,从而理解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在逻辑。
三、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文本的内部结构和符号系统的重要性,使得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能够深入挖掘作品的意义和结构规律。
其次,结构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工具,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原理和文学艺术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审美效果以及与社会、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世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
1.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源于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包括古希腊的诗学、启蒙时代的批评理论、浪漫主义的批评理论等。
传统批评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等方面。
2.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以文本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语言系统的规则。
结构主义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符号、符号系统、语言结构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等。
3.语法学派理论:语法学派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使用方式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产生重要影响。
语法学派理论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4.重述理论:重述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断被重述和改写的过程。
重述理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主题、符号等元素的变化和演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5.新批评理论:新批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新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理解,强调文学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6.后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它质疑知识和权力的固化结构,强调差异、边缘与边际的文化形态。
后现代理论对于解构文学作品中的二元对立、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具有重要意义。
7.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关注性别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强调女性的主体地位、女性的话语权和女性的体验。
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批评男权社会中的性别偏见以及挖掘女性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8.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殖民主义和殖民地历史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强调历史、权力和身份的关系。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引言:索绪尔语言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本文将探讨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文学研究方法和文学理论的贡献。
一、索绪尔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索绪尔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通过语言我们能够理解和表达事物。
索绪尔强调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认为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要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此外,索绪尔还提出了语言符号的符号性和价值性,强调语言符号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事物本身,还包含了社会文化的意义。
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律。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而不是作者的意图或作品的历史背景。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以分析文本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为主要方法,通过解读符号体系来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
三、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1. 强调结构性分析:索绪尔语言学的结构性观点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来揭示其意义。
索绪尔语言学的结构性观点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研究方法更加系统和科学。
2. 关注符号的符号性和价值性:索绪尔语言学强调语言符号的符号性和价值性,即符号不仅仅是指事物本身,还包含了社会文化的意义。
这一观点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解读文本符号的新视角。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通过解读文本中的符号来揭示其深层意义,将文本视为一个符号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工具。
3. 影响文学理论:索绪尔语言学的观点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借鉴了索绪尔语言学的思想,从语言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出发,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和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和独立性,通过对文本内部结构和符号的分析来揭示其意义,这对于传统文学理论的颠覆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主义(wo)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文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观点统一的学派,它没有统一的纲领,每个人的说法也都不一,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它也可以跟其它思想体系联姻,正如上边我们所举的结构主义五巨头,他们都是结构主义与不同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看《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不仅悲剧氛围之浓厚,而且悲剧感染力之巨大。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额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秩序和结构模式加以研究。
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事物之间的构造”。
《孔雀东南飞》是两汉乐府诗的代表作。
接下来,我用结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首五言叙事诗。
一、不变的“语法”:封建家长制度对子女婚姻的控制结构主义学家认为,同类的叙事作品,都是有不变的“语法”,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等因素。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虽然守着妻子的本分,但是还逃不了婆婆的狠心驱使。
焦仲卿虽然深深爱着妻子刘兰芝,“结发共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无法使自己母亲回心转意,却只能把心爱的妻子遣送回家。
在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中,焦母始终占主导作用,这现象也恰恰符合了不变的“语法”。
可怕的封建制度。
另一方面,刘兰芝不堪忍受被婆婆遣送回娘家,在兄弟的逼迫下,她进入了不自主的婚姻中,这再次体现了封建家长制度,刘兰芝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
作为不变的“语法”,诸如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从来没有停止过。
封建家长制度控制子女婚姻,梁山伯和祝英台、柳梦梅和杜丽娘等,这些悲惨的爱情故事。
在结主义看来,这些都是不变的“语法”,是表层的结构分析。
二、深层结构的思考面对一部文学作品,对它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还应该从深层的角度去分析,深层的结构的研究是事物要素背后存在的内在联系。
通过《孔雀东南飞》的表层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层的深层结构的关系。
首先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残害。
焦母和刘家父母兄弟就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他们是负面的代表。
他们也承受着封建礼教的残害,同时封建礼教给予他们权利,儿子是焦母生活的唯一重心,当刘兰芝占据了儿子的时候,她采取折磨刘兰芝来取得心理的平衡。
而刘兰芝被遣送回娘家,这使刘家感到羞辱,所以刘家选择把刘兰芝再次嫁出来挽回颜面。
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批评::共时性和历时性(synchrony and diachrony)费的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对区分性概念。
他说,语言学有“共时规律和历时规律”,语言学研究“头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再一次划分共时和历时的范围。
这是不能混淆的两个问题:一般地谈论语言的规律,那就无异于捕风捉影。
”关于两种规律的特征,索绪尔解释说:“共时规律是一般性的,但不是命令性的。
”它“只是某一现存秩序的简单的表现,它确认事物的状态,跟确认果园里的树排列成梅花形是同一性质的。
……总之,如果我们谈到共时态的规律,那就意味着排列、意味着规则性的原理”。
“相反,历时态却必须有一种动力的因素,由此产生一种效果,执行一件事情。
但是这一命令性的特征不足以把规律的概念应用于演化的事实;只有当一类事实全都服从同一规则的时候,我们才谈得上规律。
”总括起来说:“任何共时事实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没有命令的性质;相反,历时事实都是强加于语言的,但是它们没有任何一般的东西。
”语言学研究因此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
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两种时态中索绪尔更强调对语言学作共时态的研究:“索绪尔视语言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受到‘共时’研究──这就是说,将其作为时间截面上的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历时’研究,即在其历史发展中去研究。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引》)索绪尔关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区分及其强调共时态研究的立场,直接影响到结构主义批评。
如罗曼.雅各布森关于隐喻和转喻相对立的理论,就被认为“代表了语言的共时性模式(它的直接的、并存的、‘垂直的’关系)和历时性模式(它的序列的、相继的、线性发展的关系)的根本对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