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90.99 KB
- 文档页数:4
孙权劝学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主旨。
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以及鲁肃的改变。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
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孙权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孙权的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查找并记录生词,尝试理解文言词汇。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释《孙权劝学》的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如:以身作则、关心部下、善于激励等。
四、小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认为孙权为什么能够成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
2.提问:“孙权的劝学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二、情境教学1.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孙权、鲁肃等角色,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
2.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以及鲁肃的改变。
三、课堂小结2.强调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有关孙权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一、课后作业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交流学习心得。
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孙权故事,增加对孙权的了解。
二、课堂讨论1.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讨论如何运用孙权的劝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2.强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建议的重要性。
优质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理解他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先贤的态度。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相互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的介绍。
4.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
5. 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孙权要劝学。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尝试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不同观点。
(2)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研究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的应用。
(2)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类似的劝学文章或演讲。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的评价。
3. 学生对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的了解程度的评价。
4. 学生对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5.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孙权劝学》。
2. 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的相关资料。
3.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例句。
4. 论证方法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5. 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孙权劝学》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说说对本课作者的了解。
2.文章讲了什么故事?四、参考资料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
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
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
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29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发誓要推翻宋王朝。
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
司马光出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目的,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
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
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惨遭杀害,其余尽皆焚死。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
仁宗皇枯三年(1051年),司马光33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
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
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
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
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理解并实践文中传达的劝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孙权劝学》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探讨文中劝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法: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孙权劝学》。
相关注释资料:对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孙权劝学》课文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教师用书:教学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回答相关问题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评估,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文中劝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课堂讨论。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深化6.1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风格和思想。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全文。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问答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领袖魅力,学习他的智慧和谋略。
(2)理解劝学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及孙权的劝学思想。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2)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孙权劝学》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2)详细讲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给予解答。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孙权劝学》。
2. 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实际运用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权劝学》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对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实际运用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孙权劝学故事的理解。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胸怀和人格魅力。
(2)树立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孙权劝学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孙权劝学的智慧。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孙权劝学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总结孙权劝学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3. 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比较分析:将《孙权劝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1教学目标1、积累“谓、当涂、但、孰若”等文言常用词汇。
2、学习本文以对话形式描写人物的写法。
3、懂得只要发愤读书,就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2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积累“谓、当涂、但、孰若”等文言常用词汇;懂得只要发愤读书,就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难点:学习本文以对话形式描写人物的写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由学生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学生对司马光的认识活动2【讲授】孙权劝学一、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资治通鉴》,本文选自此书,《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三、指导朗读,纠正字音,并完善相关关键词的解释。
谓:对……说当涂:当道,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岂:难道但:只涉猎:泛览群书往事:历史孰若:哪个像非复:不再是即:就活动3【活动】孙权劝学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事务繁忙,哪一个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
”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活动4【活动】孙权劝学五、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吕蒙的?1、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学习的可行性:卿言多务,孰若孤?3、学习的作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优质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鉴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孙权劝学》,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孙权劝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5.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3.搜集有关孙权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准确性。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将《孙权劝学》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优质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孙权劝学》;(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孙权劝学》;(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和人格魅力;(2)领会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孙权劝学》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陈寿所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诫子孙勤奋学习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掌握孙权劝学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3)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讲述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孙权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阐述孙权劝学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3.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2)选取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训练。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文言文翻译和拓展阅读。
4.3 课堂测试: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孙权劝学》;5.2 参考资料:三国时期历史资料、孙权相关故事、文言文阅读材料;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第一课时《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第一课时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理解他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查找和引用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劝学的诚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孙权劝学》的内容,把握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表达方式。
2. 联系实际,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内涵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译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词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节奏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词和成语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思想和方法,联系实际,启发思考。
4.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古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和写作,拓展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孙权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孙权及其劝学思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孙权劝学》的教案(精选)《孙权劝学》的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孙权劝学》选自《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主要内容是孙权劝学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孙权与张昭的对话,孙权劝张昭学习,张昭最终被孙权说服,开始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3. 能够运用《孙权劝学》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的内容。
难点:能够分析并欣赏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孙权劝学》文本3. 笔记本和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国志》的封面,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孙权劝学》文本,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讲解:教师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背景,解释孙权劝学的意义和目的。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孙权劝学》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实例,示范如何运用《孙权劝学》中的道理解决问题。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孙权劝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7.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孙权劝学》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孙权劝学》故事背景2. 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3. 如何运用《孙权劝学》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孙权劝学》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劝学的短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能够背诵并运用其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对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三国志》其他篇章,了解孙权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孙权的治国理念和智慧。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孙权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解读孙权劝学的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孙权劝学》的文言文词句理解。
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用词的理解。
对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历史背景,介绍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读书重要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理解文意,掌握生字词。
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孙权劝学的思想内涵。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4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
举例说明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3.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布置熟读《孙权劝学》,巩固生字词。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收获,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的优点和不足。
6.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相互鼓励和促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与《孙权劝学》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设计:《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 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理解文章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曹操起兵》的故事情节和教育意义。
步骤二:讲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10分钟)1. 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提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孙权的身份;2. 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细节和情感。
步骤三:分组讨论文章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 (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段关键内容,包括孙权对鲁肃的评价、鲁肃的回答以及孙权的劝学之意;2.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例如“学无止境”、“世界观的重要性”、“劝勉他人进步”等;3.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四:阅读和理解 (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孙权劝学》的全文,理解文章中每一段的意思;2.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孙权为什么对鲁肃的学问能力表示赞赏?”、“孙权如何劝告鲁肃继续学习?”等。
步骤五:表达和互动 (15分钟)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 随机选择一些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辨与回答,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 (5分钟)1. 概括整节课的要点和收获;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教学资源:1. 《孙权劝学》原文;2. PPT或黑板,用于呈现文章的背景和故事情节;3. 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表。
评价标准: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2.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反思。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孙权劝学》背景和作者信息,了解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
《孙权劝学》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释疑,能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师生对话交流,能全面掌握重点字的读音,深入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课文字音,口头疏通大意。
2.参考课后练习五提示中的“留、替、调、补、删”等文言翻译方法,重新调整自己的翻译,并记下疑难之处。
教师适时板书:留、替、调、补、删。
3.四人小组交流,每个人提出自己的困惑、疑难,小组内解决。
设计理念:前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小组交流,促使学生查缺补漏,培养合作精神。
三个环节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二、提出建议,疏通重点字音1.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字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请说明理由。
“邪(yé)”,不读(xié),因为“邪”通后来的“耶”。
“卿(qīng)”,后鼻音,不能读作前鼻音。
“即更(gēng)舌丨泪相待”,“更”不能读作(gèng),因为这里是“重新,改变”的意思。
“孤岂欲卿治经为(wéi)博士”,“为”不能读作(wèi),因为这里是“担任,作为”的意思。
2.明确读音,齐读全文。
要求读准、读响、读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文中容易读错的字音,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说明理由,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字读音背后的原因,形成对古文读音的规律性认识。
三、纠正误例,深入把握文意1.检查翻译课文的情况: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你们会翻译这篇课文了吗?请举手回答。
2.教师故意错译。
教师有感情地翻译课文:当初啊,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推辞用军中很多的事务。
孙权说:“我哪里是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一名博士生呢!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往事的耳朵。
你说你有很多的事务,怎么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多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人物。
掌握并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理解并能够概括孙权的劝学思想和观点。
1.2 技能目标能够流利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子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能够分析和评价孙权的劝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知识和作者。
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孙权的劝学思想。
2.2 课文细节分析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探讨孙权劝学的理由和他的观点。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分享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孙权的劝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孙权劝学思想。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
3.3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4.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
4.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分享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
4.4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参与、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孙权劝学思想。
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和参考书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
6.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相关信息。
6.3 视听资料使用视听资料,如视频或音频,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课时。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二、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
学会新部首。
教学难点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名人名言: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二、新课学习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一)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教师领读。
学生自由读诗。
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学生齐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二)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学习“劝”:“劝”有两个意思,一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如“劝告”;二是鼓励,如“劝学”,谁知道“劝”字在诗有是哪个意思?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教师集体备课教案7主备教师小组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周第课时累计课时课题4课孙权劝学课时1教学目标:1. 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 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及措施:检查预习、指导阅读、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教学过程修订、增减课堂流程PPT呈现【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展示+点评+练习【授课流程】:导入+新知呈现+小组展示+巩固练习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新知呈现: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品介绍《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2. 作者介绍北宋司马光。
3.识记生字词。
教师精讲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积累文言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
4.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5.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2)理清课文思路。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四、课堂小结导学案一、当堂练习1.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
语文教案-孙权劝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孙权劝学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说服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孙权劝学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表现手法。
2.孙权劝学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孙权及其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孙权的劝学技巧。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圈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做笔记。
三、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文章的脉络。
2.教师讲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3.教师讲解孙权劝学的技巧,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等。
四、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孙权劝学的成功之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孙权劝学的实际效果。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孙权劝学的实际效果,如鲁肃的转变。
2.教师分析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我眼中的孙权”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并指导。
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劝学现象,学会运用孙权的劝学技巧。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以“孙权劝学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孙权劝学的启示。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孙权劝学的启示,如勇于劝学、善于倾听等。
2.教师分析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
三、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劝学案例。
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劝学现象,学会运用孙权的劝学技巧。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以“孙权劝学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孙权劝学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说服力。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嘛?
学生回答:吕蒙
是的,但吕蒙年青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二、新课学习
(一)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四个要求:字音、
节奏、语气、感情。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 hè)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之后小组朗读(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三)自学指导二:小组内部合作,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句意。
十分钟后各小组展示成果。
(四)自学指导三: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朗读,体会人物当时的语气。
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
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三、结论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课堂练习
找到文中的两个成语。
并用它们造句。
5、作业布置
1.整理生字。
2.翻译全文。
3.积累名言。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
字音、节奏、语气、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