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C)
- 格式:ppt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73
闲情偶寄行乐第一李渔翻译1.《闲情偶寄》原文及翻译原文: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
物生有候,葭动②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③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
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处以南面即生,俾④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⑤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译文: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我开始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像这样刚强不屈,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
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
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
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
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2.李渔《闲情偶寄》原文意思.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
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闲情偶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闲情偶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闲情偶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8分)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非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20、作者提出种柳树“兼为悦耳”,这是因为(用原文回答)(2分)21、第二段中说道:“鸟音宜晓听”而“独宜于晓也”,其原因是:(4分)①②2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先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接着写鸟在白天有“虑患之念”,故“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闲情偶寄》《闲情偶寄》是一本古代汉族戏曲理论著作,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清代李渔撰。
康熙十年(1671)刊刻,后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而涉及汉族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简介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汉族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汉族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
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原则,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
李渔主张结构谨严,情节紧凑,组织得天衣无缝,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至今仍具艺术实践意义。
关于语言,他认为要赋予它舞台艺术的特征,是写给观众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案头之作,在这个原则下,他提出了曲文应当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应当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文贵洁净,声务铿锵等一系列独特见地。
谈到题材,李渔认为贵在创新,以脱窠臼为第一使命,既然剧本名为传奇,就是因为其事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绝不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
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
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目录词曲部∙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演习部∙选剧第一∙变调第二∙授曲第三∙教白第四∙脱套第五声容部∙选姿第一∙修容第二∙治服第三∙习技第四居室部∙房舍第一∙窗栏第二∙墙壁第三∙联匾第四∙山石第五器玩部∙制度第一∙位置第二饮馔部∙蔬食第一∙谷食第二∙肉食第三种植部∙木本第一∙藤本第二∙草本第三∙众卉第四∙竹木第五颐养部∙行乐第一∙止忧第二∙调饮啜第三∙节色欲第四∙却病第五∙疗病第六原文词曲部·结构第一作者:李渔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
然能抑而为此,犹觉愈于驰马试剑,纵酒呼卢。
孔子有言:“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博弈虽戏具,犹贤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填词虽小道,不又贤于博弈乎?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
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
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洪覆瓿之用,虽多亦奚以为?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
请历言之。
高则诚、王实甫诸人,元之名士也,舍填词一无表见。
使两人不撰《琵琶》、《西厢》,则沿至今日,谁复知其姓字?是则诚、实甫之传,《琵琶》、《西厢》传之也。
汤若士,明之才人也,诗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尽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
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
此人以填词而得名者也。
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汉史”、“唐诗”、“宋文”、“元曲”,此世人口头语也。
李渔《闲情偶寄》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序、联、匾额康熙⼗年(1671),《笠翁秘书第⼀种》即《闲情偶寄》(⼜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艺术、⽣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部,共有234个⼩题,堪称⽣活艺术⼤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部倡导休闲⽂化的专著。
居室部◎联匾第四⼩序【原⽂】堂联斋匾,⾮有成规。
不过前⼈赠⼈以⾔,多则书于卷轴,少则挥诸扇头;若⽌⼀⼆字、三四字,以及偶语⼀联,因其太少也,便⾯难书,⽅策不满,不得已⽽⼤书于⽊。
彼受之者,因其坚巨难藏,不便纳之笥中,欲举以⽰⼈,⼜不便出诸怀袖,亦不得已⽽悬之中堂,使⼈共见。
此当⽇作始者偶然为之,⾮有成格定制,画⼀⽽不可移也。
讵料⼀⼈为之,千⼈万⼈效之,⾃昔徂今,莫知稍变。
夫礼乐制⾃圣⼈,后世莫敢窜易,⽽殷因夏礼,周因殷礼,尚有损益于其间,矧器玩⽵⽊之微乎?予亦不必⼤肆更张,但效前⼈之损益可⽿。
锢习繁多,不能尽⾰,姑取斋头已设者,略陈数则,以例其余。
⾮欲举世则⽽效之,但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其聪明什佰于我。
投砖引⽟,正不知导出⼏许神奇⽿。
有诘予者⽈:观⼦联匾之制,佳则佳矣,其如挂⼀漏万何?由⼦所为者⽽类推之,则《博古图》中,如樽罍、琴瑟、⼏杖、盘盂之属,⽆⼀不可肖像⽽为之,胡仅以寥寥数则为也?予⽈:不然。
凡予所为者,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
凡⼈操觚握管,必先择地⽽后书之,如古⼈种蕉代纸①,刻⽵留题,册上挥毫,卷头染翰,剪桐作诏②,选⽯题诗,是之数者,皆书家固有之物,不过取⽽予之,⾮有蛇⾜于其间也。
若不计可否⽽混⽤之,则将来⽜⿁蛇神⽆⼀不备,予其作俑之⼈乎?图中所载诸名笔,系绘图者勉强肖之,⾮出其⼈之⼿。
缩巨为细,⾃失原神,观者但会其意可也。
【注释】①种蕉代纸: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种植了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代纸练习书法,为千古佳话。
②剪桐作诏: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内乱,周公灭了唐。
闲情偶寄(清·李渔)2009-06-03 16:55阅读(687)评论(0)◎窗栏第二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窗栏之制,日新月异,皆从成法中变出。
“腐草为萤”,实具至理,如此则造物生人,不枉付心胸一片。
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予往往自制窗栏之格,口授工匠使为之,以为极新极异矣,而偶至一处,见其已设者,先得我心之同然,因自笑为辽东白豕。
独房舍之制不然,求为同心甚少。
门窗二物,新制既多,予不复赘,恐其又蹈白豕辙也。
惟约略言之,以补时人之偶缺。
○制体宜坚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
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计其数而不计其旧也。
总其大纲,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
木之为器,凡合笋使就者,皆顺其性以为之者也;雕刻使成者,皆戕其体而为之者也;一涉雕镂,则腐朽可立待矣。
故窗棂栏杆之制,务使头头有笋,眼眼着撒。
然头眼过密,笋撒太多,又与雕镂无异,仍是戕其体也,故又宜简不宜繁。
根数愈少愈佳,少则可怪;眼数愈密最贵,密则纸不易碎。
然既少矣,又安能密?曰:此在制度之善,非可以笔舌争也。
窗栏之体,不出纵横、欹斜、屈曲三项,请以萧斋制就者,各图一则以例之。
△纵横格是格也,根数不多,而眼亦未尝不密,是所谓头头有笋,眼眼着撒者,雅莫雅于此,坚亦莫坚于此矣。
是从陈腐中变出。
由此推之,则旧式可化为新者,不知凡几。
但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
△欹斜格(系栏)此格甚佳,为人意想所不到,因其平而有笋者,可以着实,尖而无笋者,没处生根故也。
然赖有躲闪法,能令外似悬空,内偏着实,止须善藏其拙耳。
当于尖木之后,另设坚固薄板一条,托于其后,上下投笋,而以尖木钉于其上,前看则无,后观则有。
《闲情偶寄》重点注解【作者简介】【著作影响】《闲情偶寄》:“古代生活艺术大全”《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戏曲空、文学家李渔的重点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其中在戏曲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价值也最高。
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
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
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同时他又提出了“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的弊病而发的。
此外,李渔还就语言、题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对导演和表演,也发表了很多中肯之言。
总之,李渔是元、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闲情偶寄》也被看做是一部戏曲理论专著。
【经典新解】01.刀能杀人,人尽知之;笔能杀人,人则未尽知也。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直译:人们都知道刀是能杀人的,但不一定知道笔也能杀人。
新解:笔的确有这样的厉害,刀只伤害了人们的肉体,但是人们的心灵可能不会认同或屈服,而文字的话就可能达到让人从内心佩服的效果。
当年鲁迅等优秀的作家,他们用手中的笔来声讨反动派,他们的笔就像是锋利的茅一样狠狠02.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闲情偶寄.饮馔部》清.李渔饮馔部蔬食第一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
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
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
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
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
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
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
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
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
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
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
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亦是可已不已之事。
其止崇啬,不导奢靡者,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
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复出,烹子求荣,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笋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
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
”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草本第三·芙蕖、罂粟、葵、萱、鸡冠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种植部○芙蕖【原文】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夏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
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芙蕖同其他草本花卉好像有一些差异,但是它只有根没有枝干,一生只有一年,这些习性又是相同的。
《花谱》上说:“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李渔的《闲情偶寄》
李渔(1613年3月10日—1680年2月28日),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笠翁山人。
汉族,江苏太仓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正月廿八日。
出身商贾世家,自称祖籍福建长乐,先世为江夏人。
父李宝嘉,母王氏。
因从小多病,医治无效,在他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代表作品之一,共收录24首。
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生活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书在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经典著作。
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
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目录词曲部∙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演习部∙选剧第一∙变调第二∙授曲第三∙教白第四∙脱套第五声容部∙选姿第一∙修容第二∙治服第三∙习技第四居室部∙房舍第一∙窗栏第二∙墙壁第三∙联匾第四∙山石第五器玩部∙制度第一∙位置第二饮馔部∙蔬食第一∙谷食第二∙肉食第三种植部∙木本第一∙藤本第二∙草本第三∙众卉第四∙竹木第五颐养部∙行乐第一∙止忧第二∙调饮啜第三∙节色欲第四∙却病第五∙疗病第六原文词曲部·结构第一作者:李渔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
然能抑而为此,犹觉愈于驰马试剑,纵酒呼卢。
孔子有言:“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博弈虽戏具,犹贤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填词虽小道,不又贤于博弈乎?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
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
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洪覆瓿之用,虽多亦奚以为?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
请历言之。
高则诚、王实甫诸人,元之名士也,舍填词一无表见。
使两人不撰《琵琶》、《西厢》,则沿至今日,谁复知其姓字?是则诚、实甫之传,《琵琶》、《西厢》传之也。
汤若士,明之才人也,诗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尽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
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
此人以填词而得名者也。
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汉史”、“唐诗”、“宋文”、“元曲”,此世人口头语也。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花卉第四·序、芭蕉翠云虞美人书带草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种植部◎众卉第四小序【原文】草木之类,各有所长,有以花胜者,有以叶胜者。
花胜则叶无足取,且若赘疣,如葵花、蕙草之属是也。
叶胜则可以无花,非无花也,叶即花也,天以花之丰神色泽归并于叶而生之者也。
不然,绿者叶之本色,如其叶之,则亦绿之而已矣,胡以为红,为紫,为黄,为碧,如老少年、美人蕉、天竹、翠云草诸种,备五色之陆离,以娱观者之目乎?即有青之绿之,亦不同于有花之叶,另具一种芳姿。
是知树木之美,不定在花,犹之丈夫之美者,不专主于有才;而妇人之丑者,亦不尽在无色也。
观群花令人修容,观诸卉则所饰者不仅在貌。
【译文】植物之中,各有所长,有以花取胜的,有以叶取胜的。
以花取胜的,叶子就没有可取的地方,像累赘一样,比如葵花、蕙草这些就是;以叶取胜的植物就可以没有花,不是没有花,叶子就是观赏的花,是造物主将花的风神色泽,都归到叶子上了。
不然的话,叶子的本色是绿色,要是把它当成叶子,让它长成绿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长成红色、紫色、黄色和青绿色呢?像老少年、美人蕉、翠云草这几种,五颜六色的,难道是用来愉悦观赏者的眼睛吗?就算长成青色绿色的叶子,也不像有花的草木植物的叶子,而是另有一种美观的姿态。
由此可知树木的美,不一定在花,就像男子的美,不仅仅在于有才,而女人的丑,不一定因为没有姿色。
看花让人懂得去修饰容貌,而看草要修饰的就不仅是容貌了。
种植部○芭蕉【原文】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
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
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
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合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草本第三·玉簪、凤仙、金钱、蝴蝶、菊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种植部○玉簪【原文】花之极贱而可贵者,玉簪是也。
插入妇人髻中,孰真孰假,几不能辨,乃闺阁中必需之物。
然留之弗摘,点缀篱间,亦似美人之遗。
呼作“江皋玉佩”,谁曰不可?【译文】花当中最便宜却很可贵的,就是玉簪了。
将它插进女子的发髻中,是真是假,几乎分辨不出来。
它是闺阁中的必需物品。
然而留着不摘,让它点缀在篱笆中间,也像是美人遗失的发簪我。
我把它称为“江皋玉佩”,谁说不可以呢?种植部○凤仙【原文】凤仙,极贱之花,此宜点缀篱落,若云备染指甲之用,则大谬矣。
纤纤玉指,妙在无瑕,一染猩红,便称俗物。
况所染之红,又不能尽在指甲,势必连肌带肉而丹之。
迨肌肉退清之后,指甲又不能全红,渐长渐退,而成欲谢之花矣。
始用俑者,其俗物乎?【译文】凤仙是非常低贱的花,只适合点缀篱笆的角落,如果说能用它来染指甲,就大错特错了。
纤纤玉指,妙就妙在洁白无瑕,一染上猩红色,就是俗物。
何况染上的红色,又不全都在指甲上,一定会连旁边的皮肤也染红了。
等到皮肤上的红色褪掉,指甲上又不会全是红色了,指甲一边长,红色一边褪,就成了即将凋谢的花。
最初想到这种方法的人,难道不是很俗吗?种植部○金钱【原文】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诸种,皆化工所作之小巧文字。
因牡丹、芍药一开,造物之精华已竭,欲续不能,欲断不可,故作轻描淡写之文,以延其脉。
吾观于此,而识造物纵横之才力亦有穷时,不能似源泉混混,愈涌而愈出也。
合一岁所开之花,可作天工一部全稿。
梅花、水仙,试笔之文也,其气虽雄,其机尚涩,故花不甚大,而色亦不甚浓。
开至桃、李、棠、杏等花,则文心怒发,兴致淋漓,似有不可阻遏之势矣;然其花之大犹未甚,浓犹未至者,以其思路纷驰而不聚,笔机过纵而难收,其势之不可阻遏者,横肆也,非纯熟也。
李渔的《闲情偶寄》[按:写下这段文字,我自己心里也有一种“拉人头充数”的感觉,原因是大家习惯上把李渔称作是清代的戏剧家。
李渔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但他的生活的黄金岁月应该在明代,而且在他的思想深处和感情深处,他没有把自己当作清朝人。
这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间是非常普遍的,那些梁园遗老式的情结是根深蒂固的。
《闲情偶寄》一书成书在清康熙初,而实际上记述的东西大部分是明朝末年的事,时至康熙初,中原的大部分文人在思想、情感上,对清政府还没有一种认同感,在社会生活中,也是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不合作”态度,这也算是我把李渔当作明人一起评说的一种理由。
]我们所熟知的李渔,大部分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家,其实,李渔是一位多姿多彩、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建树的学者,特别是其对“风流韵事”的雅兴,也达到了让一般文人难以企及的地步。
当然,这不是我在这里专门要关心的事。
作为一个文人,李渔对宜兴的紫砂壶当然也是算留心过。
为什么我说仅是留心呢,主要是他对宜兴紫砂茶具的认识非常理性、对紫砂茶具价值的评价非常实用而中肯。
在他的《闲情偶寄》里,书中在论“茶具”时说道:“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
然宝之过情,使与金银比值,无乃仲尼不为之已甚乎~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必至理穷义尽而后止哉!”诚哉斯言~~~在当今我们的紫砂界,无处不是玄而又玄的道理、古而又怪的言语、极而又过的艳辞。
我想,作为本质上是一种日用品的紫砂茶具,我们有没有更恰当、更通俗的语言去评说,,看到这些空穴来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评说,我往往会问:是我们的文人在贬值,还是我们的紫砂艺术在贬值,,我想,当一味地、无原则地推崇某人某作品时,我们该不该学学前人,想想前人,,李渔所谓:“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而“必至理穷义尽”,评价一种工艺美术品,毕竟不同于纯粹的“先锋艺术”,其适用性必须是作者、玩家考虑的首要标准。
记得顾景舟大师在论述紫砂艺术时,除了造型、神态之外,最重要的是其功用。
中华娱艺奇书之:《闲情偶寄》卷三·【清】李渔撰·《闲情偶寄》【清】李渔撰《闲情偶寄》卷三·声容部选姿第一“食色,性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古之大贤择言而发,其所以不拂人情,而数为是论者,以性所原有,不能强之使无耳。
人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是谓拂人之性;好之不惟损德,且以杀身。
我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是还吾性中所有,圣人复起,亦得我心之同然,非失德也。
孔子云:“素富贵,行乎富贵。
”人处得为之地,不买一二姬妾自娱,是素富贵而行乎贫贱矣。
王道本乎人情,焉用此矫清矫俭者为哉?但有狮吼在堂,则应借此藏拙,不则好之实所以恶之,怜之适足以杀之,不得以红颜薄命借口,而为代天行罚之忍人也。
予一介寒生,终身落魄,非止国色难亲,天香未遇,即强颜陋质之妇,能见几人,而敢谬次音容,侈谈歌舞,贻笑于眠花藉柳之人哉!然而缘虽不偶,兴则颇佳,事虽未经,理实易谙,想当然之妙境,较身醉温柔乡者倍觉有情。
如其不信,但以往事验之。
楚襄王,人主也。
六宫窈窕,充塞内庭,握雨携云,何事不有?而千古以下,不闻传其实事,止有阳台一梦,脍炙人口。
阳台今落何处?神女家在何方?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毕竟是何情状?岂有踪迹可考,实事可缕陈乎?皆幻境也。
幻境之妙,十倍于真,故千古传之。
能以十倍于真之事,谱而为法,未有不入闲情三昧者。
凡读是书之人,欲考所学之从来,则请以楚国阳台之事对。
肌肤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
《诗》不云乎“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
妇人本质,惟白最难。
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
岂造物生人之巧,反不同于染匠,未施漂练之力,而遽加文采之工乎?曰:非然。
白难而色易也。
曷言乎难?是物之生,皆视根本,根本何色,枝叶亦作何色。
人之根本维何?精也,血也。
精色带白,血则红而紫矣。
多受父精而成胎者,其人之生也必白。
父精母血交聚成胎,或血多而精少者,其人之生也必在黑白之间。
若其血色浅红,结而为胎,虽在黑白之间,及其生也,豢以美食,处以曲房,犹可日趋于淡,以脚地未尽缁也。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饮、谈、沐浴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
颐养部○饮【原文】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
备此五贵,始可与言饮酒之乐;不则曲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
予生平有五好,又有五不好,事则相反,乃其势又可并行而不悖。
五好、五不好维何?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谈;不好长夜之欢,而好与明月相随而不忍别;不好为苛刻之令,而好受罚者欲辩无辞;不好使酒骂坐之人,而好其于酒后尽露肝膈。
坐此五好、五不好,是以饮量不胜蕉叶,而日与酒人为徒。
近日又增一种癖好、癖恶:癖好音乐,每听必至忘归;而又癖恶座客多言,与竹肉之音相乱。
饮酒之乐,备于五贵、五好之中,此皆为宴集宾朋而设。
若夫家庭小饮与燕闲独酌,其为乐也,全在天机逗露之中,形迹消忘之内。
有饮宴之实事,无酬酢之虚文。
睹儿女笑啼,认作斑斓之舞;听妻孥劝诫,若闻金缕之歌。
苟能作如是观,则虽谓朝朝岁旦,夜夜元宵可也。
又何必座客常满,樽酒不空,日藉豪举以为乐哉?【译文】宴会上有五种可贵的地方:酒量不论大小,贵在能喝好;一同饮酒的人不论多少,贵在善于一交一谈;酒菜不在丰盛与否,贵在能接续不断;酒令不论宽严,贵在可行;喝酒的时间不在长短,贵在能停下来。
有了这五种可贵的地方,才能谈饮酒的快乐,不然酒和朋友都成了伤害身体和心性的东西了。
我生平有五种爱好,又有五种不好。
两者虽然是相反的,但又并行不悖。
这五种爱好和五种不好是什么?不好酒却好客;不好吃却好谈;不好长夜喝酒,却好赏月不忍离去;不好设置苛刻的酒令,却好让受罚的人没得反驳;不好借酒使性的人,却好在酒后吐露真情的人。
闲情偶寄李渔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
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
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予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
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翻译
秋天里面最香的东西,就是桂花了。
树是月亮上的树(传说吴刚就在月亮上砍桂树),香味也是天上的香味道啊。
但它有缺憾的地方在于,它要开就整棵树都开了,不留一点余地。
我写了一篇名为《惜桂》的诗里面说“把万斛(量词)的黄金碾作灰尘(这里黄金应该指代桂花),
西风一阵总吹来(西北风总要吹来的,指的是冬天总会到的)。
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早点知道花过几天都会凋谢的,为什么不将一些花留到以后再开呢)”。
事物到了极繁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天地万物的常
理,有些人富贵荣华一蹴而成(暴发户),他们(指的就是那些暴发户)都是春天里的玉兰,秋天里的丹桂。
闲情偶寄介绍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
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中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
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李渔《闲情偶寄》:交有道之士,享清闲之福李渔的《闲情偶寄.颐养部》是一部专讲如何颐养身心的著作,他提出了“兹论养生之法,以行乐先之”的观点,并且又为不同处境的人们指出了不同的行乐方法。
在《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中写道:“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
”认为人在清闲时与“有道而善谈者”聊天对谈,也是消遣休闲时光、有益身心健康的一大乐事。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
”读书是最令人快乐的事,懒人却常常觉得辛苦;清闲是人生最难得的快乐,有人却嫌寂寞难耐。
所以,世间只有少数人能安享读书之乐,清闲之福。
所谓“清光不厌多,高人不厌闲。
”闲情逸致中蕴涵着人生的真快乐,大快乐。
所以,高人雅士认休闲为“清福”,明人华淑在《题闲情小品序》中说:“夫闲,清福也,上帝之所吝惜,而世俗之所避也。
一吝焉而一避焉,所以能闲者绝少。
仕宦能闲,可扑长安马头前数斛红尘;平等人闲,亦可了却樱桃篮内几番好梦。
面上寒暄,胸中冰炭,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则无也。
”对“清闲”毫无保留的赞美,肯定了休闲的价值。
可见闲与忙是两种相反的生活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一般人不认为闲是幸福,“病其寂寞”,因而好避闲而趋忙,故“能闲者绝少”。
但爱闲之人不等于慵懒之人,只是不愿为功名富贵而忙碌罢了。
清初文人张潮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
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天下之乐,孰大于闲?”可见,文人雅士在闲暇时也“情有所寄”,并不肯浮泛虚度光景,而其中的乐事,即闲人所好的闲情逸致,无不有益于身心健康。
而对于那些懒于读书、苦于清闲的人来说,如何消遣清闲的时光而不觉得孤独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
”李渔认为,“与高士盘桓,与文人讲论”是打发休闲时光的获益最大、快乐最多的方法。
正如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中所说:“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吾友来,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