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F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隶属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前一课介绍了夏商周的更替——我国进入到奴隶社会,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早期国家。
而本课则是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就。
可以说这三代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2.课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在本课的学习内容中,第一部分通过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三星堆青铜面具,从功能类型到铸造方式等方面,展示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所具有的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而在第二、第三部分中,通过对甲骨文内容及造字特点的讲述,表明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本课的内容分三部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第三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二与第三部分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三部分内容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目标1.能够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置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下,想象其生产和创造过程,初步了解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力。
2.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描述出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从《甲骨文字形举例》中,比较、观察得出它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且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体会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从而理解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
2.难点: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成就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价值,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其对研究古代社会、古代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3.能够描述甲骨文的形状、读音、书写方法等基本知识;4.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并分析甲骨文中所表示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甲骨文的基本知识;3.如何通过阅读甲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2.相关的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了解青铜器(20分钟)1.讲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制作技术;2.分组讨论青铜器的用途,并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3.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典型的青铜器。
3. 了解甲骨文(25分钟)1.讲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2.大致介绍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书写方法、形状、读音等;3.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并让学生尝试解读其中的内容。
4. 分析甲骨文(35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段甲骨文,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就所分析的甲骨文进行汇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3.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甲骨文的翻译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并向学生抛出一些补充性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生动、有趣的历史课,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甲骨文分析环节,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甲骨文,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生动而多元化的教材的记忆。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设计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中国历史》教材中“青铜器与甲骨文”章节为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及其代表作品,以及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重点涉及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以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
2. 掌握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主要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青铜器的纹饰、造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重点: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代表作品;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以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4. 例题讲解:以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为例,讲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及其象征意义;以一片占卜甲骨为例,讲解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时期:商周代表作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特点: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象征意义丰富2. 甲骨文:起源:商朝特点:文字结构独特、占卜用途地位: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概况及代表作品。
(2)分析四羊方尊的造型、纹饰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阐述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 答案:(1)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概况: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造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主要依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二子目“甲骨文与青铜器”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2. 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3.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特点;2. 学会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激发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商代青铜器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实物是什么?它代表了哪个历史时期的文明?2. 讲解:详细介绍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甲骨文拓片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实际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件青铜器和一篇甲骨文拓片,讲解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图片,分析其特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甲骨文1.1 青铜器的起源、发展与应用1.2 甲骨文的发现、特点与作用七、作业设计图片1:商代青铜器《后母戊方鼎》图片2:甲骨文拓片《甲骨文·卜辞》2. 答案:图片1:《后母戊方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其艺术风格以雄浑、庄重为主,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的宗教祭祀功能。
图片2:甲骨文拓片《甲骨文·卜辞》记录了商代时期的占卜活动,其特点是笔画简练、结构严谨,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授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字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以及简单欣赏青铜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复习导入,通过阅读课本归纳青铜器的发展过程,通过欣赏典型的青铜器了解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通过史料分析知道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通过游戏“破解甲骨文”学生亲近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感悟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什么?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半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什么?磨制石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什么呢?青铜器。
使用青铜器的这一时代称为是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明称为是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的两个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一、青铜器(1)青铜的含义(2)青铜器发展过程: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提示:出现、发展、盛行),教师总结,出示图片。
(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阅读地图册,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观察“金六剂”示意图,知道当时制作工艺高超。
观看视频,归纳泥范铸造法的步骤。
介绍司母戊鼎,通过算一算“浇铸此鼎,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浇铸875公斤的铜液,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假设每个坩埚需要四人,那么共需多少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介绍四羊方尊,展示青铜器上的纹饰,说明工艺精美。
介绍毛公鼎,介绍其鼎内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由此回顾之前学习过程中提到的汉字的雏形,如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二里头陶器上的符号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识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等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4.实物: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或模型。
5.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5)(精选5篇)第一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5)《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内容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一、内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三、教学流程入境生趣导入新课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这类古代文化遗产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获取信息,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甲骨文的刻写技巧和应用感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拓展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认识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相关知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甲骨文的刻写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或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准备甲骨文刻写工具(如小刀、毛笔等),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和甲骨文。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
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内容探究】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是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出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示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商朝的地位,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史料实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明的灿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商朝的地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结构和书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2.展示法: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引导学生直观认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4.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模仿甲骨文书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实物或模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提问:“你们对这些物品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详细讲解它们的种类、特点及历史价值。
同时,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以及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历史和工艺特点。
2.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通过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a. 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b. 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主要用途和工艺特点c. 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介绍2.甲骨文的记事a. 甲骨文的发现与辨认b.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与用途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a.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特点b.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与演变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文物是什么时期的?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活动:阅读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主要用途和工艺特点,以及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历史和工艺特点。
同时,通过展示甲骨文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和主要内容,并思考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演变过程。
3.教师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和特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4.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和甲骨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师指导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撰写一篇小论文,介绍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否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对于古代社会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3.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解读甲骨文。
2.如何理解青铜器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作的器物,包括器具、武器、轨道车辆等多种类型。
自商代开始,青铜器逐渐成为表现势力、显示地位的重要象征。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是以龟甲、兽骨等为材料,在上面刻画的文字。
甲骨文通常用于记录祭祀、商贸、祈福等事宜,因此是研究商代社会、商周年代文化的重要材料。
2.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青铜器和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器可以反映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考古工作的重要依据。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制作青铜器需要经过模具制作、铸造、精加工等多个步骤,其中的技艺繁琐高超。
甲骨文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甲骨材料,经过打磨、刻画,才能完成。
4.分组讨论古代社会中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作用。
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一起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出发,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堂练习1.甲骨文常用于什么记录?A. 祭祀B. 婚姻C. 祈福D. 打仗2.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3.制作甲骨文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这个材料是什么?4.分组讨论: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后作业1.思考,如何延续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悟。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篇1教学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
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篇2【认定目标】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预习检测】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发展而来的。
3.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共同探究】1.猜猜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请你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本课的内容填在表格内。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
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5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认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认识它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视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提问:“你们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知识。
通过展示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字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以及简单欣赏青铜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复习导入,通过阅读课本归纳青铜器的发展过程,通过欣赏典型的青铜器了解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通过史料分析知道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通过游戏“破解甲骨文”学生亲近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感悟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什么?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什么?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什么呢?青铜器。
使用青铜器的这一时代称为是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明称为是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的两个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一、青铜器
(1)青铜的含义
(2)青铜器发展过程: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提示:出现、发展、盛行),教师总结,出示图片。
(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阅读地图册,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观察“金六剂”示意图,知道当时制作工艺高超。
观看视频,归纳泥范铸造法的步骤。
介绍司母戊鼎,通过算一算“浇铸此鼎,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浇铸875公斤的铜液,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假设每个坩埚需要四人,那么共需多少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介绍四羊方尊,展示青铜器上的纹饰,说明工艺精美。
介绍毛公鼎,介绍其鼎内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由此回顾之前学习过程中提到的汉字的雏形,如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二里头陶器上的符号等。
二、甲骨文
(1)甲骨文的含义
(2)甲骨文的出土:讲述王懿荣: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故事。
(3)学生阅读材料,说说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材料一:甲骨记录了当年商王武丁命妻子妇好率三千人马及奴隶士兵一万人,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的一场战争。
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
材料二:商代记录日食的牛骨。
材料三:这块龟甲上卜辞内容是:卜一位地位极高的贵族外出打猎,能否遇到野猪、鹿等动物,以及能否将它们猎获。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破解甲骨文之生肖游戏:下列甲骨文中哪个代表你的生肖呢?
破解甲骨文之人、牛、水、日——造字方法:象形。
破解甲骨文之上、下、本——造字方法:指事。
破解甲骨文之明、从——造字方法:会意。
破解甲骨文之河、柄——造字方法:形声。
破解甲骨文之正、右——造字方法:假借。
以“车”字为例,演示汉字演变的过程,得出结论: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方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象形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即由复杂到简单,由形象到抽象。
(三)本课小结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含义
2.发展过程
3.特点
二、甲骨文
1.含义
2.出土
3.史料价值
4.造字特点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