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共30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8
CHAPTER青铜器的定义与分类定义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分类青铜器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
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的主要类别,包括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匜、盘、鉴、尊、壶、瓿、罍等。
发展期距今约4000-3000年前,相当于夏商周时期。
此时,青铜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等。
萌芽期距今约6000-4000年前,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
此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用铜矿石冶炼铜的技术,并开始制作简单的铜器。
成熟期距今约3000-2600年前,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具有高超工艺水平的作品,如曾侯乙编钟等。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
范铸法是用泥质或石质范料制成内范和外范,再将铜液浇入范中凝固成形的铸造方法;失蜡法则是先用蜡制成器物模型,再在外表敷以耐火材料和细土,加热烘烤使蜡熔化流出,形成空腔,然后浇入铜液凝固成形的铸造方法。
青铜器的装饰工艺主要有镶嵌、鎏金、错金银等。
镶嵌是将绿松石、玉石等嵌入青铜器表面形成图案;鎏金是将金汞合金涂在青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汞挥发,留下纯金覆盖在青铜器表面;错金银则是在青铜器表面刻出凹槽,然后将金银丝嵌入凹槽中形成图案。
许多青铜器上都铸有铭文,这些铭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铭文的字体多样,有篆书、隶书等;内容丰富,包括祭祀、战争、盟誓等各个方面。
铸造工艺装饰工艺铭文特点青铜器的工艺特点CHAPTER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甲骨文的最初发现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契刻文字,随后被确认为商代文字。
甲骨文的发掘自1928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进行系统发掘,出土大量甲骨文材料。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27张PPT)(共27张PPT)新课导入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学习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有何特点?2.了解甲骨文的概念、记事内容、意义是什么?3.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特点有哪些?学习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有何特点?2.了解甲骨文的概念、记事内容、意义是什么?3.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特点有哪些?1.发展演变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朝繁荣夏朝发展周朝丰富青铜器:由铜、锡、铅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青灰,故称青铜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礼器2.青铜器的特点a.种类丰富,用途广泛食器酒器乳钉纹铜方鼎青铜鼎青铜甗[yǎn]青铜豆酗[xù]亚方尊青铜方斝[jiǎ]青铜角青铜提梁卣[yǒu]兵器透雕兽面纹青铜钺铁刃铜钺[yuè]云雷纹矛青铜戈铲斧凿铜镜工具金童鸡青铜人头像青铜立人像四川“三星堆”文化青铜神树b.分布广泛(商)司(后)母戊鼎——已知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1.33米1.10米6厘米重832.84千克。
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200-300人同时操作。
c.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四羊方尊重:34.5公斤高:58.6厘米(商朝)四羊方尊——制作最精美的青铜器蕉叶形纹理清晰四只大卷角羊羊的前腿d.制作精美,工艺高超1. 制模;2、雕刻纹饰;3、翻制泥范;4、高温焙烧(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5、浇注液态金属6、加工修整青铜器铸造方法:泥范铸造法北京人、山顶洞人用的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半坡人用的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夏商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青铜器青铜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二、甲骨文发现:含义:内容:造字特点:意义:甲骨文,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含义1899年,北京官员王懿荣发现。
后在安阳殷墟出土大量商朝甲骨。
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4400个左右,已识别的约1500个。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36张)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制作工艺、装饰特点以及甲骨文的字形、结构、演变过程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难点: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实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分析其造型、纹饰、字形等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工具,进行青铜器或甲骨文的创意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板书设计:青铜器与甲骨文起源、发展、特点文化内涵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你最喜欢的青铜器或甲骨文,并说明原因。
答案:略2.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创作一幅青铜器或甲骨文的画。
答案:略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