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77 KB
- 文档页数:4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隶属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前一课介绍了夏商周的更替——我国进入到奴隶社会,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早期国家。
而本课则是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就。
可以说这三代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2.课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在本课的学习内容中,第一部分通过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三星堆青铜面具,从功能类型到铸造方式等方面,展示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所具有的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而在第二、第三部分中,通过对甲骨文内容及造字特点的讲述,表明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本课的内容分三部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第三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二与第三部分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三部分内容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目标1.能够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置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下,想象其生产和创造过程,初步了解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力。
2.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描述出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从《甲骨文字形举例》中,比较、观察得出它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且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体会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从而理解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
2.难点: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成就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价值,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其对研究古代社会、古代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3.能够描述甲骨文的形状、读音、书写方法等基本知识;4.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并分析甲骨文中所表示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甲骨文的基本知识;3.如何通过阅读甲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2.相关的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了解青铜器(20分钟)1.讲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制作技术;2.分组讨论青铜器的用途,并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3.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典型的青铜器。
3. 了解甲骨文(25分钟)1.讲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2.大致介绍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书写方法、形状、读音等;3.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并让学生尝试解读其中的内容。
4. 分析甲骨文(35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段甲骨文,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就所分析的甲骨文进行汇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3.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甲骨文的翻译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并向学生抛出一些补充性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生动、有趣的历史课,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甲骨文分析环节,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甲骨文,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生动而多元化的教材的记忆。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设计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中国历史》教材中“青铜器与甲骨文”章节为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及其代表作品,以及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重点涉及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以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
2. 掌握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主要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青铜器的纹饰、造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重点: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代表作品;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以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4. 例题讲解:以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为例,讲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及其象征意义;以一片占卜甲骨为例,讲解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时期:商周代表作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特点: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象征意义丰富2. 甲骨文:起源:商朝特点:文字结构独特、占卜用途地位: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概况及代表作品。
(2)分析四羊方尊的造型、纹饰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阐述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 答案:(1)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概况: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造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
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
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主要依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二子目“甲骨文与青铜器”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2. 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3.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特点;2. 学会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激发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商代青铜器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实物是什么?它代表了哪个历史时期的文明?2. 讲解:详细介绍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甲骨文拓片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实际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件青铜器和一篇甲骨文拓片,讲解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图片,分析其特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甲骨文1.1 青铜器的起源、发展与应用1.2 甲骨文的发现、特点与作用七、作业设计图片1:商代青铜器《后母戊方鼎》图片2:甲骨文拓片《甲骨文·卜辞》2. 答案:图片1:《后母戊方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其艺术风格以雄浑、庄重为主,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的宗教祭祀功能。
图片2:甲骨文拓片《甲骨文·卜辞》记录了商代时期的占卜活动,其特点是笔画简练、结构严谨,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8篇)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的概念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老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自主预习】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5)(精选5篇)第一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5)《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内容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一、内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三、教学流程入境生趣导入新课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定又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器具,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食器:乐器:兵器酒器生产工具繁荣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以及甲骨文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掌握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阐述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就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价值。
3.操练(10分钟)学生讨论: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哪些角色?其制作工艺对后世有何影响?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加深对青铜器文化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以及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历史和工艺特点。
2.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通过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a. 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b. 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主要用途和工艺特点c. 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介绍2.甲骨文的记事a. 甲骨文的发现与辨认b.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与用途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a.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特点b.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与演变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文物是什么时期的?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活动:阅读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主要用途和工艺特点,以及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历史和工艺特点。
同时,通过展示甲骨文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和主要内容,并思考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演变过程。
3.教师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和特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4.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和甲骨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师指导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撰写一篇小论文,介绍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否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时代背景。
2.史料实证:通过解读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记录,学生能够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3.历史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对商周时期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5.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种类、制作工艺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解读及其反映的商朝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青铜器图片、甲骨文拓片、相关考古视频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博物馆青铜器与甲骨文展览的在线视频)。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青铜器或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总结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4.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实物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件典型的青铜器图片和甲骨文拓片。
提出问题:这些青铜器是什么时期的?它们有什么特点?甲骨文记录了哪些内容?新课教学1.青铜器的魅力种类与工艺:介绍青铜器的种类(如礼器、兵器、乐器等)和制作工艺(如铸造、纹饰等)。
历史价值:分析青铜器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特别是铭文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2.甲骨文的奥秘发现与解读:讲述甲骨文的发现过程,介绍其解读的困难和突破。
社会生活的镜像:分析甲骨文反映的商朝社会生活,如农业、祭祀、战争等。
结构图示:```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种类与工艺│└──历史价值└──甲骨文├──发现与解读└──社会生活的镜像```课堂小结总结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商周时期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023年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及课件(五篇)2023年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及课件篇一①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化,培育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觉历史规律的力量。
②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育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量和文物爱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化,培育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觉历史规律的力量。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育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量和文物爱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沟通中探究学问猎取学问,享受胜利猎取学问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制造的辉煌成就,培育学生喜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汉字的演化,司母戊鼎。
2、教学难点: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这一论断。
四、教育方法(1)教法1、图片观赏法2、问题探究法3、情境体验法(2)学法1、观看分析法2、自主探究法3、合作沟通法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七、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器。
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知道了甲骨文以及金文的含义,内容,特点及作用;知道了青铜器及其铸造业的特点,了解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名器。
2023年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及课件篇二教学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分,了解汉字的演化;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熟悉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把握它与今日汉字的渊源关系。
2、依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胜利、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3)嬉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对于古代社会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3.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解读甲骨文。
2.如何理解青铜器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作的器物,包括器具、武器、轨道车辆等多种类型。
自商代开始,青铜器逐渐成为表现势力、显示地位的重要象征。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是以龟甲、兽骨等为材料,在上面刻画的文字。
甲骨文通常用于记录祭祀、商贸、祈福等事宜,因此是研究商代社会、商周年代文化的重要材料。
2.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青铜器和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器可以反映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考古工作的重要依据。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制作青铜器需要经过模具制作、铸造、精加工等多个步骤,其中的技艺繁琐高超。
甲骨文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甲骨材料,经过打磨、刻画,才能完成。
4.分组讨论古代社会中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作用。
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一起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出发,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堂练习1.甲骨文常用于什么记录?A. 祭祀B. 婚姻C. 祈福D. 打仗2.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3.制作甲骨文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这个材料是什么?4.分组讨论: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后作业1.思考,如何延续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悟。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第 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把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进展的根本史实。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表达的夏、商、西周时期经济进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育归纳、概括历史学问的力气。
(3)把握甲骨文字体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理解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根本构造。
2.过程与方法(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呈现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根底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超群”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究和争论历史。
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疏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辉煌绚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宠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
(3)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学会相互帮助,在活动中获得学问,培育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青铜器的超群工艺、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超群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目与其次、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其次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兴盛、辉煌绚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才智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学问。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超群、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司母戊鼎是超群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格外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觉察的中国古文字中年月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根本构造,是汉字形成与进展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头。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5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认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认识它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视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提问:“你们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知识。
通过展示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
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
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和青铜时代
2.夏商周的青铜文化
3.“三星堆青铜文化”
4.夏、商、西周的陶瓷和玉器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著的《尚书》中的句话(投影):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学生先讨论,教师解释)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了书册了。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来记录当时的事件?(学生回答:文字)那是不是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字呢?(学生回答:不是,是甲骨文。
)那什么是甲骨文?它与今天的汉字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甲骨文的神秘世界。
讲授新课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板书)一、甲骨文(板书)
1、定义
(补充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散片(投影),经考古专家和文字学家们的仔细辨认,破译了其记载的内容,从中知晓:记载的时间是商朝时期,当时社会占卜之风盛行,王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吉凶。
占卜的结果保存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我们称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2、发现的意义
(可由学生归纳)
①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游戏:将事先准备好的5个甲骨文
和5个对应的现代汉字制成的10张小卡片,分发给10个同学,请他们分别找到各自对应的同学。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他们的派对是否正确?(学生回答后,教师反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
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板书)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那么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什么呢?(启发学生回答:金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片,以加深印象。
)那么青铜器又是什么?它又是怎样铸造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什么是青铜器
那么什么是青铜器呢?与今天的铜器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回答,总结)它是由铜、锡、铅这几种金属按照需要,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合金。
那古代人又是怎样将这几种金属铸造青铜器的呢?有谁能讲讲铸造的过程?(视频)
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下,商朝时期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
(投影,启发学生从种类、工艺、规模来归纳。
)
(投影当时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学生观察)
2、司母戊鼎
这是我国考古学家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其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它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公斤,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归纳)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朝精湛的冶铸技术,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3、青铜器的现实意义
商朝青铜器的种类之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青
铜器有哪些用途。
并视频播放青铜器的种类。
)
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因而它产量之大可想而知,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商朝青铜器的制作精良、技艺精湛,充分展示了商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状况,青铜器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由此可看出当时国力的强盛。
同学们有哪位知道我们铜陵被称为什么之都?(学生回答:中国古铜都)那我们铜陵有哪些古铜矿遗址?(启发学生回答:凤凰山金牛洞大练渣。
)同学们若有时间,可一定要到金
牛洞看看,体会一下,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而且著名的诗人李白曾有诗形容铜陵古铜矿的冶炼场面:铜井炎炉焰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布置作业:练习册P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