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翻译风格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翻译赏析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翻译赏析
颜娜;赵静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作品很有魅力和特色,贮藏着诗意,有许多是具有自传性质的.本文以几个例子对比分析了萧红的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的两个不同的译文.
【总页数】1页(159)
【关键词】用词;切入角度;句子结构
【作者】颜娜;赵静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基础科学系,河南郑州,451450;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基础科学系,河南郑州,451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散文风格的可知性探微——《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翻译风格赏析 [J], 张军平
2.《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翻译风格赏析——兼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其中的运用 [J], 王玉哲
3.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J], 萧红
4.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J], 萧红
5.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的童年母题创作与文学个性的形成[J], 易惠霞。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翻译赏析翻译:In 1911, I was born into a small landlord family in a small county town in Helongjiang—China’s far northeastern province where it snowed for four months of the year.in a remote town in Helongjiang province--a town situated virtually at northeastern tip of China.Father, driven by avarice, often became very unfeeling. 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Once, due to a dispute over house rent, he took away by force a tenant’s horse-drawn cart and drove it home. The tenant’s family came to see grandpa and, dropping to their knees, tearfully related their troubles. Grandpa unharnessed the two chestnut horses and returned them to tenant.原文: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
那县城差不多就是在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散文风格的可知性探微——《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翻译风格
赏析
张军平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6)004
【摘要】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并借鉴风格标记论,以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的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对译文的风格进行了赏析.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张军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张培基先生笔下散文翻译的风格——以译《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 [J], 井婧
2.译者痕迹分析:谈《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三英译本的译者风格 [J], 鄢佳;冉诗洋
3.《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翻译风格赏析——兼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其中的运用[J], 王玉哲
4.对《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英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J], 刘明霞
5.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J], 萧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
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I was born into the family of a small landlord in a small county town in 1911. For being loca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northeastermost part of China, the county town was in a snowing world for 4 months a year.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My father often satisfied his own avarice yet at the cost of humanity. He treated his servants, sons and daughters as well as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estrangedness, even to the degree of ruthlessness.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
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Once, father drove a tenant’s whole set of horse cart home just because he couldn’t pay the room rent. The tenant’s family turned to my grandpa, cried and told him the whole thing and even dropped their kneels before him, so grandpa unharnessed the two brown horses and gave back to them.为着这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读后感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萧红的一部散文作品集,收录了她的一些经典散文。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和启发。
首先,我被萧红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所打动。
她的文字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周围世界的感悟。
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叙述人生哲理,她都能够用独特的语言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共鸣。
其次,作品中所展现的萧红的人道主义情怀也让我深受感动。
她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用文字为他们发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人性的呼唤。
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让我看到了萧红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此外,萧红在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张力,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性风格。
她的散文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表达,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够感受到思想的启迪,又能够欣赏到文学的美妙。
总的来说,《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一部充满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的散文作品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萧红作为一个作家的独特魅力,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
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更加关注和参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也将学习萧红那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作者:李书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打开作家萧红的一部《生死场》,一场人生迷茫的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静静的山村中,暗流涌动、生死离合全都包括,这大概是人生的一幅生动画卷。
世道改变,人心不古,浮浮沉沉,我们不应该去责怪任何人,更不应该去责怪自己。
一本书,12个中短篇小说,民国时期的哈尔滨农村的小人物的命运,就这样真实地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无限的震撼。
同时,在阅读了萧红的《生死场》之后,也更加具象地意识到萧红不仅仅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帮助,更在文字的表述和文章的内涵表达方面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
只是,身为一名女性,萧红的文字更加细腻与感性,十分犀利的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关键词:人生;国民劣根性;沉重;时代作者简介:李书凝,女,汉族,1998年出生,山东昌邑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1引言:相信,阅读过《生死场》的人一定都深深地受到过震撼。
所谓“生死场”三个字,一个生,可以是生命、生活、生产;一个死,可以是死亡;一个场,可以是场景、场地。
从书名来看,《生死场》无疑是一部描绘生活与生命的书,它记录下了每一位小人物的生活场景,像是历史重现那样,再一次鲜活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透过萧红细腻的文字,在人们的心底蔓延,那种真实的乡村生活、那些活灵活现的小说人物,那种压抑与沉重之感,都将这部书的书名体现得淋漓尽致。
萧红用她细腻感性的文字,将这部书中的各个故事娓娓道来,方方面面无一例外。
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这些事情的发生,让这些事情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这种客观的叙述,将那个我们现代都市人并不熟悉的乡村暴露出来。
一、作家萧红感性的一生萧红是黑龙江人,如她的书《呼兰河传》一般,她就在这个叫做呼兰的地方出生。
在萧红出生没有多久之后,她的母亲便抛下了她,独自一人去了天国。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杂文随笔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杂文随笔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位女作家,她才情四溢,却又是一生坎坷,她不仅以“力透纸背”的《生死场》独步当时的文坛,更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可以称之为“萧红体”的新的小说文体而受到世人的瞩目,但是研究者一直较少关注她的散文创作。
其实,她的散文也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些文字从一个更真实的侧面,让我们看到她艰辛的跋涉之路,领略她超群的艺术风采,同时我们也会被她字里行间的历史责任感所震撼。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萧红散文创作的特色。
首先,萧红的散文大多是写个人的经历,她的散文有浓厚的自叙性质,即表现为“本色派作家的坚守”。
其次,萧红的散文有着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
第三,萧红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核,那就是“自觉的平民意识的传播”。
最后,萧红的散文流露出超群的气质,其美学特征为“浅白与深刻的和谐统一”。
一、本色派作家的坚守萧红在她的散文里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注:本文中所引用的萧红散文都见于《萧红散文名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下同)我想,她所有文字所凝结的,也便是这对“温暖”和“爱”的追求。
如果说“某些文学词汇成为一定时代文化格调的标记”,那么“温暖”和“爱”这两个词汇却有可能纵贯人类的始终。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萧红“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的原因吧!萧红无疑是一位本色派作家。
所谓“本色”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文学文体的特定规范,二是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等等。
萧红的散文始终坚守着“本色”的一面。
她的散文主要写她熟悉的生活和受。
她用她的笔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
同时也因着她真实的抒写自己的灵性,她的散文作品就更加显露出她的个性。
尤其是现代文学还是在成长探索的年代里,萧红的创作更加的光彩夺目。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两个译文的翻译作者:刘萌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4年第09期【摘要】目的论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也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最适合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及忠诚原则。
【关键词】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74一、引言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存在,散文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散文形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的内容选择广泛,写作的形式多样等;神聚是说散文的中心思想明确,表达主旨突出。
《永远的憧憬与追求》是中国女作家萧红应美国友人斯诺写的一篇回忆纪传体散文,满含萧红幼年时期的苦楚。
本文的两个译本分别是由刘士聪和张培基翻译。
两位都是散文翻译的大成者。
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存在以及散文的这些特点,都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也为散文的翻译带来一些难度。
本文结合翻译目的论,以萧红的《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两种译本的翻译探讨目的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目的论翻译理论简述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德国功能派翻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开端、发展和成熟这几个阶段。
1971年,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在这本书中,Reiss引入了功能性概念。
Reiss在对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际翻译,她认为译文与原文应该在概念上做到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交际功能上的对等。
要把语言的交际功能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功能派翻译理论者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带着特殊目的的人操作完成的,目的论者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将一种文化转化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翻译领域中三种可能的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般性目的(如谋生):目标文本在其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特殊的翻译策略或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如贴近源语文本的形式以忠实地再现风格)。
作者: 叶露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24-125页
主题词: 选词;语言特色;译者风格
摘要: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因具有鲜明的自传色彩而感人至深.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家曾翻译过她的散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而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者风格,因此本文拟从选词、构句、谋篇三个层次对两篇英译文进行比较,对其语言特色和风格特征加以分析,以比较两位译家不同的翻译风格.。
略论《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与《逝川》中“雪”之意象关联性翻译前后的变化摘要】本文以萧红作品《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和迟子建作品《逝川》,及其分别对应的译本为研究文本,研究其中“雪”作为意象的情感表达,分析原文中的意象关联性在译本中产生何种变化。
通过分别对原文和译文中“雪”的含义进行分析,发现原文中存在的意象关联性,在译文中可能不复存在,而译文中存在的意象关联性,也可能在原文中并不明显。
通过观察意象关联性在翻译前后的变化,或有助于寻求更能保留原文意象含义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萧红;迟子建;意象;翻译策略一、绪论萧红和迟子建,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作品存在许多相似性与关联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不断对外传播,两位作家的不少作品出现了相应的英译本,由于英译本可能对原文有不同再现方式,作品原文中存在的关联性可能产生变化。
探究不同作品被翻译前后关联性的变化,或有助于寻求更能保留作品原有情感内涵的翻译策略。
关于萧红、迟子建二人创作的相关性,前人研究亦多有论述。
例如,有学者通过考察二人童年经验、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分析其作品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的相通点[刘艳:《童年经验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比较探讨》,《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李晓华:《乡土话语的女性言说——论萧红和迟子建的地缘小说》,《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专刊)》2003年。
];也有学者从作品本身出发,探讨二人创作风格、情感表达的异同[房萍:《“悲情”与“温情”——萧红与迟子建小说创作比较》,《当代文坛》2008年3月。
]。
但针对文章中某一具体意象的研究则较少。
在翻译研究方面,多是针对单一作者的作品译本的研究,且研究文本多为长篇小说,针对散文译本的研究较少,针对两位作家作品译本的比较研究也较少。
而本文试图选取两位作家散文各一篇及其译本,针对其中特定意象在情感表达上的关联性进行研究。
二、研究文本及研究方法本文以萧红作品《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和迟子建作品《逝川》,及其分别对应的译本为研究文本,研究对象为其中“雪”作为意象的情感表达。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经典散文》读后感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萧红的一生,是多舛的一生。
萧红的散文,是芳香泣泪的散文。
我们先聊聊萧红其人吧,要读懂一篇散文,就要读懂一个人。
萧红,19岁就离家出走,然后便一生风雨漂泊。
她的人生中充满颠沛流离,充满背叛与抛弃。
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这三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先后弃她于不顾;她的两个孩子都早夭;她经历战乱炮火,在将要平息之时患绝症误诊而死,年仅31岁。
却在这短短的动荡的生命历程中,以她留下的作品为自己冠上了“文学洛神”的桂冠。
萧红的一生,瑰丽而凄苦、传奇而短暂。
读她,仿若看见民国里一支柔弱美丽、顽强温柔的蔷薇。
《萧红经典散文》这本书,与其人相若似。
读来与《呼兰河传》的风格一脉相承,但却有明显不同。
《呼兰河传》有淡淡哀伤,更多的是对祖父和童年的的怀念,饱和甜蜜。
她的散文多记流浪后的日子,有一分冷静的理智和痛苦的温柔,可即使如此,仍让人从字里行间满溢的哀伤中捕寻到乐观的火星,于是便噼里啪啦地照亮了整颗心灵。
为何她会是这种人呢?她不会大声抗争,却也绝不屈服。
她真像浓夜里冷凛的蔷薇,温柔而寂寞,孤芳自赏。
她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夏夜》中,她回忆与朋友一起游泳,满满的幸福;她是一个隐忍的人,《烦扰的一日》中因囊中羞涩,她不愿承认饥饿让三郎担心;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在《林小二》中她衷心祝愿并相信小叫花子会成为一个“健壮而明朗的人”。
她的世界满是黑暗,她却努力抬头望向光明。
悲伤与希望,糅合在文中,如此和谐。
我想萧红的文章是该在深夜里被读的,万籁俱寂,只有悲鸣流淌。
热闹不属于萧红,萧红永远是那么寂寞的灵魂。
“这声音是到处响着的,好像街上的车轮,好像檐前的滴水。
”萧红,萧红……。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读后感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读后感
憧憬
憧憬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感受之一,它可以让人们拥有一份向往和期望,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更进一步的目标。
一些人憧憬着自己成
为钢琴家、画家、作家等等,而有些人可能憧憬着能够拥有幸福的家
庭或是拥有成功的事业等等。
我们的世界因为憧憬而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它是我们心中的光辉,让我们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追求
憧憬和追求是分不开的,追求是让憧憬变为现实的过程。
在实现憧憬
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但是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前进。
追求中的艰辛是无法言喻的,但
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让人们真正走向成功和幸福之路。
因此,追求是
一种信仰,是一种动力,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读后感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被憧憬和追求的力量所感染,它们是我
们生命中无法或缺的重要元素。
只有拥有憧憬和追求才能在这个复杂
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真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地
向着成功和幸福的生活迈进。
因此,我认为,憧憬和追求,是我们永
远的主题,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信仰,也是我们人生必须要坚持的基石。
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萧红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1.永远的憧憬与追求,是萧红文章的主旨所在。
2.萧红在文章中点明了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重要性。
3.文章中通过描绘憧憬与追求的场景,传达了萧红的主旨。
4.萧红的文章以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为中心,表达了她的思想理念。
5.通过细腻的描写,萧红成功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6.萧红深刻地阐述了永远的憧憬与追求对人们的影响。
7.文章中的句子充满了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渴望和追求。
8.萧红通过细腻的文字,让人们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9.读完萧红的文章,人们会被其中所体现出的憧憬与追求的力量所打动。
10.萧红的文章中融入了她对永远憧憬与追求的不懈追求的思考。
11.萧红用纯净的语言传达了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向往和追求。
12.文章的主旨是告诉读者,只有持续的憧憬与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13.萧红的文章通过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赞美,激励了读者积极向上的精神。
14.萧红的文章中用生动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憧憬与追求的美好与力量。
15.通过对憧憬与追求的独到见解,萧红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16.萧红不断强调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追逐,表达了她的情感和思想。
17.文章中的句子鲜明地表达了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坚持与追求。
18.萧红用文字唤起了人们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19.文章的主旨是告诉人们,憧憬与追求是人生中重要的动力和信念。
20.萧红的文章通过对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的描述,让读者感知到人生的美好。
21.萧红在文章中以憧憬与追求为主旨,呼吁人们积极追求幸福和成长。
《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翻译风格赏析作者:王玉哲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6期摘要: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刘士聪先生所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中的运用,探讨如何再现散文翻译风格上的对等。
Abstract: Nida’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ranslation practice.This paper tri e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My Ever-lasting Yearning and explore how to reproduce the equivalent of the prose translation style.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永远的憧憬与追求》;散文翻译风格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My Ever-lasting Yearning;translation style of prose 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55-020引言萧红,我国现在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萧红年幼丧母,自小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 ,并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其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感情热烈真挚,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萧红的一篇传记性散文名作。
在这篇作品中,萧红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了她的童年和故乡,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二十岁离家出走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父亲的冷酷和祖父的仁慈给幼年时代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她认识到,“人生除了冰冷和僧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向着这“温暖”和“爱”,她“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这篇散文文风朴素自然,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刘士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对散文翻译有着深刻的研究。
本文选用刘士聪先生《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的英译文,通过对译文的赏析,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风格再现的指导意义。
1散文翻译风格的实现形式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 是一种活泼轻松的文学形式。
散文贵“散”,但又不能真“散”,要求语言精练、中心明确,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优美的散文通常语言准确,行文流畅,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散文的翻译首先要深刻理解散文的一般特征,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努力在译文中再现散文的“形散”和“神聚”。
其次还要把散文的意境、风格如原文一样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思想境界。
散文的风格也有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可通过文章的修辞,结构,布局,形象等手段实现。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双语基本功对于准确传达原作的风格至关重要。
译者的主体因素,文笔色彩,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语言运用技巧等要素会导致译文翻译风格的差异。
刘宓庆提出翻译风格论,认为风格的实现形式分为两种,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形式标记又分为语音标记,词汇标记,语域标记,语法标记,篇章标记和修辞标记等几类;非形式标记指的是表达法,作品的主旨意境,作者的社会背景等等。
形式标记属于风格的基本实现手段,非形式标记属于较高层次,两者相辅相成,要准确认识文章的风格,必须要从形式标记上升到非形式标记。
萧红出身名门却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段灰色的童年影响了她的一生以及创作。
然而萧红并非被仇恨所缚,因为她内心深处依然有“温暖”与“爱”,这祖父教她知道的温暖和爱使她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诉说了她如何在祖父的关怀和抚育下度过寂寞的幼女时代,文风冷静而沉稳,风格深厚悲凉,尽管她是在“可疑的、阴冷的家庭中长大起来的,被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但行文却朴实细腻,低沉忧郁,自然凝重,从容地讲述幼年父亲对自己的无视和伤害,嘲讽人性中的冷漠与狭隘,也表现出萧红不向命运低头,与苦难抗争,坚强不息的高尚品质。
2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散文翻译风格的实现散文的翻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散文的翻译带有主体性、创造性,艺术性。
要有恰当的翻译标准才能把原文翻译的贴切。
翻译家茅盾认为“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误地再现出来。
”其次,散文翻译还具有文化依附性的特点。
在翻译中怎样把原语文化恰当的传递给译语读者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当然,散文的翻译也要忠实于原作,译者的创造性受到原文的限制,并不是任意发挥。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散文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信息。
”“最切近”要求译文达到忠实,“最自然”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译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带翻译腔。
而且,不但要在内容上对等,还要在风格上也达到对等。
因此,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直译意译之争,把读者引入到了评价标准当中,以读者反应的对等为焦点,突破了原来评价标准中原语译语关系的两点论。
因此,“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文要达到准确和通顺。
此外,奈达还提出,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关心信息能否等量传递,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等量的信息时,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所以,译者要通过改变信息的表达长度与宽度来达到信息对等。
现以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说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作用。
例1: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译文: Father was very avaricious , almost to the point of inhumanity. He was miserly, cold or heartless to his servants , his children and even his own father.首先,从词汇方面看,原文语言朴素简洁,作者用吝啬,疏远和无情三个词表现了父亲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而刘译也选取了简短、平易的词汇如:“miserly”、“cold”和“heartless”。
再次,从篇章的句式结构上看,原文运用多个排比句,句式简短灵活,在译文中,译者遵循了原文的特点,也运用排比结构, 使句法明晰,表达到位,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另外,从整体风格来看,萧红的原文句式对称,风格冷静沉稳,从容地讲述幼年父亲对自己及家人的冷漠和无情,嘲讽人性中的贪婪和狭隘。
刘译的遣词造句简练,基本保持了原文朴素沉稳的文风,以贴切地道的艺术语言准确传达出了原文的神韵与意境,基本符合奈达所说的“译文与原文传达了同样的信息或者说具有同样的内容,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达到了同样的理解”的目的。
例2: 原文: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花一样的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刘译:When Father beat me, I would go to grandpa′s room and stood by the window from evening till late into the night, watching the cotton white snow falling, while the lid of the kettle over the stove clinked like amusical instrument playing accompaniment.原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窗外的白雪比作白棉花,将暖炉上水壶的盖子比作伴奏的乐器,用明喻的方式衬托了祖父房间的温暖。
译者在处理时,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分别作了相应调整,使语言自然流畅。
奈达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要通过改变信息的表达长度与宽度来达到信息对等,刘译对这句话的译法使读者读起来通顺而易于理解,译文达到了忠实,自然的效果。
从风格上来看,萧红对“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这种期待与憧憬注定了萧红作品风格的悲凉。
刘译使读者看到了一位虽然身世悲凉,但却坚强,从容,勇敢,执着的女性形象,敢于追求“温暖”和“爱”。
刘士聪先生的这种译法保持了原文的风格,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虽然作者身世悲凉却积极乐观,向往幸福生活。
例3:原文:“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译文:"Grow quickly, my child. When you are grown, things will be better. "原文是作者的祖父安慰鼓励作者的话,也是作者始终不渝地对爱进行追求的源泉。
刘士聪先生在翻译“长大就好了”的时候并没有将此句译成“You will be all right after you’ve grown up”,译成了“When you are grown, things will be better”,通过译文主语由人到物的变换,突出了当时作者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其命运的不幸,保持了原文悲凉的风格。
3小结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这篇散文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它以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为标准, 对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更高层次上达到了译文的忠实通顺。
参考文献:[1]Nida, E & Taber, C.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3]张军平.散文风格的可知性探微-《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翻译风格赏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8):75-77.[4]刘炳善.英国散文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孙慧莉.试论散文翻译的风格对等[J].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