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中桃花意象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桃花扇》的桃花意象简析作者:杨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桃花扇》的桃花意象简析杨晶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诗词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清人孔尚任三次易稿,巧妙地运用了“桃花”这一意象,创作了传奇佳作《桃花扇》。
他赋予桃花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象。
这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简析:一、作为美人的意象;二、作为爱情的意象;三、作为桃花源的意象;四、作为忠奸斗争的意象。
关键词:《桃花扇》;桃花;意象;简析;作者简介:杨晶,女(1990-),辽宁盘锦人,学士,籍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01有人说,《桃花扇》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朵艳丽奇葩。
“扇面之桃花”,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又以美人之血点染而成,可见,桃花的不寻常、意象的丰富。
那么,在《桃花扇》中的桃花的具体意象都有哪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
她,外表柔弱,内心坚硬;她不仅是外表娇媚的如诗美人,更是具有高洁人格的香草美人。
(一)、美人如诗《诗经·周南·桃夭》首次唱出了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先声。
美人如诗,以诗来赞美佳人实是历史悠久。
在《桃花扇》中,孔尚任也继承了以桃花喻美人的传统,大量使用桃花意象,来展现李香君的年轻美艳。
如第七回却奁【园林好】“正芬芳桃香李香,都提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摧荡,须紧紧袖中藏。
”“世兄有福,消此尤物。
香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翠花,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
”“桃李正芬芳”,它点出了花开正艳,香气袭人,也就是在暗示着李香君正值青春美好年华;“尤物”,《说文解字》:“尤,异也。
”尤的意思是异,就是突出的意思,“尤物”一词所指代的是:“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
在这里杨敬友用尤物来描述李香君的艳丽姿色。
美人如诗,以桃花象征美人,实是贴切。
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意象的审美意蕴含蓄敏感的中国古人善于用感性思维捕捉客观物象,在文学创作时常以景写情、以象易物,在对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寓生命的感动和心灵的慨叹,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桃意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历来对桃有着深厚的感情,桃树原产地即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栽培、使用、食用历史。
在人们的认识中,桃木可驱邪避祸,桃花极具观赏性,桃果被称为五果之首,桃核可制成手串,其根、叶、花、仁皆可入药,可谓浑身是宝。
在这个寻常景物中,人们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创造出了桃意象丰富的意蕴。
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桃意象的指代性表现出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特点,但有时其象征意义也会大相径庭。
从这些文化现象中,我们可大概窥探出古代文人复杂的创作情感,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观念的更迭变换。
一、诉说季节物语,映射爱情婚姻桃意象是春天的象征。
早春时节,桃花荑萼满枝,微红初泛,用一抹明丽的红色打破了春的宁静。
宋代黄升《重叠金除日立春》云: 一笑绕花身。
小桃先报春。
桃花于阳春三月盛开,姿色娇媚,一树繁英,秾丽夺眼。
诗词中常以桃花歌颂春天,如宋代陈亮《采桑子》: 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
东风本就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桃花与东风并举,歌咏生命蓬勃、郁郁而发的春天,共同昭示世人春的脚步悄然临近。
桃和爱情的关联,首先因为桃花盛开在爱情发生的时节,是婚爱时令的典型景物。
《周礼地官媒氏》: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春天被认为是情爱、婚嫁的法定时节,侍春而发的桃花成为美好的背景和点缀。
《诗经桃夭》中描述美丽女子的爱情和嫁娶,开篇即以桃花起兴。
其次,桃花常用来隐喻爱情的主人公,即年轻美貌的女子,上文已有论述。
今日人们所说桃花运桃花劫等,都和女子、爱情相关。
爱情出现裂痕或有所损失时,如同美好的桃花最终飘落成泥,令人怜惜叹惋。
陆游与唐婉无奈分手后,见桃花而感伤,写下了著名词作《钗头凤》: 春如旧,人空瘦。
《桃花扇》中桃花意象的意蕴分析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作者借桃花扇上的桃花意象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反映主题,赋予桃花意象特定的意蕴。
下面就《桃花扇》中桃花意象的意蕴作简单分析。
桃花是美的符号、美的化身,是李香君这个女子的象征。
李香君美丽、聪明,追求个性自由,对爱情执着、忠贞不渝。
她的美丽漂亮、乐歌之才、政治见识以及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打动无数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香君不是这样的女子,她坚定顽强,比同时代的精英们更懂得“亡国”之恨。
她在国家大厦将倾之时忧心忡忡,尽力挽救;在国破家亡之后看破红尘,入道而去。
在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扇子上,侯方域写了“定情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青溪边辛夷树树上的白花远远比不上那娇嫩的桃花,李香君就是那娇嫩的桃花。
但她又有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顽强精神,宁愿毁容也不愿屈服于阮大铖的淫威,她守的不仅是作为侯方域妻子的节,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的节,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骂筵》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
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立场坚定,是非鲜明,妓女骂宰相,骂得义愤填膺,痛快淋漓。
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小言》中则说:“以其不顾一己之利害故,使吾人生无限之兴味,发无限之尊敬。
”所以作者选择桃花作为他最爱怜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作为他最敬重的忠贞精神的象征。
桃花易落,扇面的桃花暗示着香君前途否测,是李香君悲剧命运的象征。
“【锦上花】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
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
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
补衬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
”香君历尽艰难险苦,最终与心上人相遇,可是家破了,国亡了,沧海桑田,哪有个人幸福可言,香君只能出家了。
“桃花”意象解读作者:邱兼顾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学习》2019年第08期寻根溯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以桃花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以桃树的花叶繁茂比喻女子出嫁后的幸福生活。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落英缤纷的桃花作背景,构建了一个中国式乌托邦——“桃花源”。
唐孟綮记载了桃花与少女的感伤故事:“崔护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
题诗慨叹。
”后世还被改编为杂剧。
他那首“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使桃花染上了遗憾的色彩。
多情的杜牧曾经碰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当时姑娘尚年幼,杜牧说,等我若干年,我必来娶你。
小姑娘渐渐长大了,杜牧却将这件事忘在脑后。
多年以后,旧地重游,杜牧想起当年的允诺,不料姑娘因久等不至而嫁人了。
杜牧不胜惆怅,作诗曰:“自是寻春去太迟,无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把血染的“桃花”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同南明王朝的衰亡交织融为一剧,借身世之悲写破国亡家之痛,成为著名的古典悲剧。
在古代诗文中,写春景和写女子,都离不开桃花。
“桃花源”作为中国的乌托邦,反复地显现在古代和当今的诗文中。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桃树栽种于屋前舍后,人们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古人还认为鬼畏桃树,于是就削桃木驱鬼避邪。
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者,两块桃木板,其上各书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悬门之左右,以驱百鬼。
《全唐诗》涉及桃花的诗293首,《全宋词》涉及桃花的词169首,《全宋诗》涉及桃花的诗865首,加上元明清的诗词,据粗略统计就有1818首之多,翻开中国古代诗歌,可谓满眼“桃花”灿烂。
阅读链接[古人谈“桃花”意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
杜子美云:“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
名篇解读“桃花扇”的意象浅析此处的“桃花扇”非指《桃花扇》该剧,而是指剧中“桃花扇”这一道具。
从道具角度而言,“桃花扇”原不是“桃花扇”,这把扇子第一次出现时是在第六出《眠香》。
候朝宗和李香君成婚时拿出一柄宫扇作为定情信物,并由候朝宗题诗在上。
至于这把扇子是什么样的,那是在第七出《却奁》里借杨龙友之口告诉我们的:是一柄白纱宫扇。
这说明“桃花扇”最初只是一柄白纱扇,没有任何装饰,扇面上是没桃花的。
那么为什么要称之为“桃花扇”呢?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很明白,就是因为李香君血溅扇面,杨龙友点缀成桃花后才称作“桃花扇”的。
“桃花扇”作为《桃花扇》一剧中的重要道具,其实它在剧中出现的并不是很多,《眠香》、《却奁》中只是拿出向众人展示了一下,《守楼》、《寄扇》中血溅扇面和点缀桃花两处相对是这把扇子的重头戏,随后就是在《逢舟》、《题画》、《栖真》、《入道》四出里也是象征性地出现了一下。
如果只是单纯地说一把扇子,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而真正提挈全剧的是扇上“桃花”的意象。
就如同《牡丹亭》中的“梅和柳”,并不是二者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它们所承载的意象有着不一般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在于阐明:《桃花扇》剧中的“桃花扇”是通过其扇上桃花的意象来反映整出《桃花扇》的主题思想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桃花扇”的意象问题做一点浅析。
桃之夭夭薄命照以桃花比喻美人是桃花诸多意象中最普遍的一个,《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句子。
以桃花的灿烂形容女子的美丽,在后世文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唐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韦庄有“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女冠子》)等等大家都很熟悉了。
春秋时楚国漂亮的息夫人别名也称“桃花夫人”,而《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桃花行》也是一个经典的以桃花喻女子的例子。
在《桃花扇》当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无疑是一位桃花般的女子,第二出《传歌》就有“香君国色第一”的台词,候朝宗题于扇上的定情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浅谈《桃花扇》中桃花意象【摘要】在古诗词中,桃花常作为春天、美人、桃源以及悲情的意象,《桃花扇》将诗歌意象桃花转为传奇意象,展现萧条之景,渗透了剧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情感,是文人特殊审美的向往,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也饱含了作者对社会兴亡的态度。
【关键词】意象《桃花扇》桃花李香君《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杰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梁启超激赞《桃花扇》“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之《桃花扇》,冠绝前古矣。
”孔尚任将传统诗体文学中意象艺术融汇于传奇戏剧的创作之中,设置桃花扇作为贯穿侯李悲欢离合和照映南明存亡兴衰的线索,借桃花扇上的桃花意象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反映主题。
一、由诗歌意象到传奇的特定意象桃花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桃花的美丽、娇嫩以及桃花的暧昧、凋零,都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
桃花在古诗词中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经常呈现以下几种意象:(1)春天的意象桃花鲜艳、美丽,表现着盎然春意,桃花的绽开代表了春天的真正到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桃花开了,天气转暖,一切充满生机活力。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桃花烂漫季节,桃花雨、桃花汛也来了。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花落鸟飞,春深似海。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春中》)和“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秦观《行香子》)都表明桃花永远是春天的主角。
(2)美人的意象桃花的艳丽、娇嫩、柔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年青美丽充满活力的女子。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以桃花喻年轻美貌的女子。
大家很熟悉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使桃花染上了遗憾的色彩,“人面桃花”从此与佳人联系到一起。
109审美与文学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的“传奇”艺术作品很多,孔尚任《桃花扇》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现代戏曲舞台上被先后改编为传统版《桃花扇》、青春版《1699·桃花扇》、1963年电影版《桃花扇》等,并深受观众青睐。
一、《桃花扇》传奇媒介传奇兴起于明朝成化至万历年间,是南曲戏文逐渐发展成熟之后的变形。
由于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和创作规范的渗透,与杂剧和南戏相比,传奇具有剧本结构规范化、音乐体式格律化和艺术趣味文人化的特征。
李渔曾解释“传奇”之名的含义:“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
《桃花扇》作为戏曲“传奇”文本,所奇之处在于对旧有的戏曲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认知重塑。
例如在传奇本《桃花扇》第七出“却奁”中:次日,李香君问起杨龙友为何平日拮据今日却慷慨助资妆奁,问则到“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
”这一问,己显露出香君非同一般歌妓的见识。
而后侯方域知其为阮大铖所出,欲予答应,李香君则立刻严词制止:(旦怒介)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
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川拨棹】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
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也提防旁人短长,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李香君的身份不同于寻常女子,她作为青楼歌妓属于当时社会中的下层人物,与侯方域、杨龙友和阮大铖等人的文人身份有着较大的悬殊。
但却并未预料到李香君会听之一怒而起,责问侯方域如此“将自处于何等”。
随后又一面用曲词进一步提醒侯方域不能“徇私废公”,一面脱下妆奁衣衫,表示其“穷不妨,名自香” 而在第十五出“迎驾”中侯久别不归,香君又以扇为信,对其忠贞不渝,并指责杨龙友的卑鄙行为。
(旦持扇前后乱打介)(末)好利害,一柄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
桃花扇中扇子的意象扇子,是中国优美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在众多的扇子中,“桃花扇”便是一种极为重要且有着特殊意义的扇子。
桃花扇中的意象,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将人们带入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境界。
桃花扇的外观设计简洁而典雅,常用的颜色为红、白、粉等柔和的色彩。
桃花扇的形状一般呈扇骨状,上方带有弧形的扇面,与其他扇子相比较小巧精致。
这种设计使得桃花扇更加轻便灵活,方便携带,无论是在室内舞台上或户外游行中,都能随时展开美丽的舞姿。
桃花扇中的桃花,更是这款扇子的核心意象。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桃花,代表着繁华昌盛、吉祥如意的寓意。
桃花盛开时,绚丽的颜色和迷人的芬芳,让人们仿佛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因此,桃花扇中的桃花图案,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喜悦。
它以优雅的线条勾勒出桃花的美丽形态,将桃花的朵朵花瓣细腻刻画,并搭配流畅的扇面色彩,使得扇子更加生动。
桃花扇的意象并不止于此,它还蕴含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桃花扇娓娓道来的意象,告诉人们要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生活。
桃花扇中的桃花,虽然只是扇子上的图案,但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无限的遐想和思索。
它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美,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
正如桃花在寒冬中绽放一样,我们也要乐观向上,坚定信心,积极面对困境,相信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桃花扇中扇子的意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和力量。
我们可以将桃花扇作为一种灵感的来源,将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譬如在景观设计上,可以借鉴桃花扇中桃花的娇艳色彩;在情人节送礼上,可以选择桃花扇作为礼物,表达对对方美好祝愿与爱意;在舞蹈表演中,则可以携带桃花扇,借助扇子的舞动,展示自己的优雅与魅力。
综上所述,桃花扇中扇子的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心灵的寄托。
它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在美好中追求梦想,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无论是身在何处,都可借助桃花扇的意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无限可能。
对古代诗词中的桃花意象的粗浅认识对古代诗词中的桃花意象的粗浅认识“意象的产⽣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需要,有着更为深刻的语⾔学意义,是为弥补语⾔的先天缺陷⽽诞⽣。
”桃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较⾼的意象之⼀,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桃花也称得上是众多意象中的⼀个典型,它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典型意象。
只要说起桃花,⼈们会很快很⾃然地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这⼀朴素的诗句展⽰出对⽣命的热爱和礼赞。
在我们的远祖眼中,⽣命就如同草⽊⼀般春荣秋谢,所以《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以草⽊命名,显⽰出远古⼈对于⽣命的初步认识和虔诚崇拜。
美丽烂漫的桃花,让我们的远祖对之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此后,桃花成了诗⼈情有独钟之物,描写桃花的诗也灿若繁星。
由于桃花鲜明的⽣物特性易于唤起类似的联想、触动诗⼈的情思,形成⼼灵的契合,桃花逐渐被赋予了⼀种特定的内涵,成为⼀种典型、反复出现的意象。
⼀、⼈⾯桃花相映红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最艳,故以取喻⼥⼦,开千古词赋咏美⼈之祖”。
娇花和美⼈,两者之间的联系确实是太⾃然了,娇艳的桃花当然更能让⼈想起红颜的美貌。
所以后代诗歌中⼤量的以花喻⼥⼈的想像就⼤量的产⽣了。
如:“南国有佳⼈,荣华若桃李。
”(魏曹植《杂诗六⾸》之四)“桃李佳⼈欲相思,摘叶牵花共相笑。
”(《续⽟台新咏》载江总《梅花落》)“美⼈挟瑟对芳树,⽟颜亭亭与花双。
”(唐独孤及《和赠远诗》)“江边⽇⽇见春⾊,尽是寻常⼉⼥花。
”(明杨基《忆左掖千叶桃花》)“亦是当时绝世⼈,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李⽩《中⼭孺⼦妾歌》)“青帝少⼥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王建《春来曲》)“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
美⼈姿态⾥,春⾊上罗⾐”(杨巨然《艳⼥词》)“樱桃花参差,⾹⾬红霏霏,含笑竞攀折,美⼈湿罗⾐。
”(孟郊《清东曲》)等等,这些诗都是以花喻⼈,花即⼈,⼈即花。
美⼈与花相辉映。
以花的鲜艳,姣美来衬托、⽐喻⼥⼦的美丽容颜,所以经常有⽤“⾯如桃花”来形容⼥⼦的年轻、漂亮。
桃花扇艺术构思的特点桃花扇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扇子艺术形式之一,它独特的构思和设计风格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桃花扇艺术构思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以桃花为中心桃花扇艺术的构思主题以桃花为中心,因为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浓厚的意义。
桃花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同时也寓意着生命的蓬勃和繁荣。
因此,在桃花扇艺术中,桃花的形象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如盛开的桃花、桃花枝、桃树等,以展现出桃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二、色彩明亮丰富桃花扇艺术构思中的色彩运用非常重要,一般会选择明亮丰富的色彩来表现桃花的美丽和灵动。
常见的色彩有粉红色、红色、白色等,这些色彩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桃花的娇艳和柔美,给人以愉悦和喜悦的感觉。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需要与扇面的其他元素相协调,形成整体的美感和和谐。
三、线条流畅优美桃花扇艺术构思中的线条通常是流畅且优美的。
线条的运用能够凸显桃花扇的轻盈和灵动,使整个扇面看起来更具有动感和生命力。
线条的组合和排列方式也是构思的重要部分,通过不同形状的线条组合,可以表现出桃花的繁茂和丰盛,增加了扇面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四、以纹饰为辅除了桃花本身的构思,桃花扇艺术还会在扇面上加入一些纹饰来增加视觉效果和装饰性。
这些纹饰可以是花草纹样、山水纹样、动物纹样等,通过与桃花的构思相结合,使整个扇面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观赏的层次和趣味性。
五、注重整体布局和比例桃花扇艺术构思中的整体布局和比例也是需要重视的。
一个好的构思应该能够合理地安排桃花、纹饰和其他元素的位置和比例,使整个扇面看起来协调和谐。
同时,整体布局也需要考虑到扇面的开合和展示效果,使得扇面无论是展开还是合拢,都能够呈现出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桃花扇艺术构思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题以桃花为中心、色彩明亮丰富、线条流畅优美、以纹饰为辅以及注重整体布局和比例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桃花扇艺术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能够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新文言文专题六“桃花”意象解读★寻根溯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以桃花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以桃树的花叶繁茂比喻女子出嫁后的幸福生活。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落英缤纷的桃花作背景,构建了一个中国式乌托邦——“桃花源”。
唐代的孟綮记载了桃花与少女的感伤故事:“崔护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
题诗慨叹。
”后世还被改编为杂剧。
他那首“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使桃花染上了遗憾的色彩。
多情的杜牧曾经碰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当时姑娘尚年幼,杜牧说,等我若干年,我必来娶你。
小姑娘渐渐长大了,杜牧却将这件事忘在脑后。
多年以后,旧地重游,杜牧想起当年的允诺,不料姑娘因久等不至而嫁人了。
杜牧不胜惆怅,作诗曰:“自是寻春去太迟,无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把血染的“桃花”比作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同南明王朝的衰亡交织融为一剧,借身世之悲写破国亡家之痛,成为著名的古典悲剧。
在古代诗文中,写春景和女子,都离不开桃花。
“桃花源”作为中国的乌托邦,反复地显现在古代和当今的诗文中。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桃树栽种于屋前舍后,人们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古人还认为鬼畏桃树,于是就削桃木驱鬼避邪。
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者,两块桃木板,其上各书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悬门之左右,以驱百鬼。
”《全唐诗》涉及桃花的诗有293首,《全宋词》涉及桃花的词有169首,《全宋诗》涉及桃花的诗有865首,加上元明清的诗词,粗略统计就有1818首之多。
翻开中国古代诗歌,可谓满眼“桃花”灿烂。
★阅读链接古人谈“桃花”意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
杜子美云:“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
”余以为深浅俱佳,惟是天然者可爱。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一、桃花意象的含义1. 美好与纯洁桃花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赋予美好和纯洁的含义。
桃花盛开时,粉色的花瓣如同少女的脸庞,清新、柔美,给人以纯洁美好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用桃花来比喻少女的美貌和纯洁,这种含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曾用桃花来形容黛玉的美貌:“略走几步,只见黛玉仰面坐着,额前花光破纱笼,繁花挡面,分外俏丽。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形容黛玉的美丽,体现了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的美好含义。
2. 爱情与浪漫桃花在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被赋予爱情和浪漫的含义。
桃花开放时,花瓣飘洒,柔美婉转,给人以浪漫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好的感情,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中人不识,自有桃花红杏林。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象征着一个幽静、浪漫的乐土,表达了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生命与希望桃花在古代文学中也常常被赋予生命和希望的含义。
桃花在春天盛开,象征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的到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到来,如《孟子》中的“雖然,荆榛莽莽,朽木不可雕也;桃花汇朝的宜人之地。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到来,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二、桃花意象的审美特征1. 艳丽的色彩桃花的花瓣呈现出鲜艳的粉红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这种鲜艳的色彩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具有强烈的美感,因此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形容美丽的事物。
比如在《西游记》中,有“甚是缱绻的竹林,桃花堆里或小溪流过,或竹楼窥伺。
”这里的桃花堆被用来形容美丽的竹林,具有艳丽的色彩和浓烈的视觉效果。
2. 悠扬的姿态桃花在风中摇曳,花瓣飘动,具有悠扬的姿态,给人以柔美和婉转的感觉。
这种悠扬的姿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如《庐山谣》中“庐山东西南北动,波飞苹,桃李年年。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展现了它悠扬的姿态和动人的魅力。
古代戏曲赏析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桃花扇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部浪漫悲凉的爱情剧,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和优美的曲调而为人津津乐道。
本文将带您一同赏析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感受其中的浓情蜜意与人间悲欢。
第一幕:相遇与相知这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场景设置在东海之滨,描绘了一个被海水所包围的小岛。
主人公——画匠西门吹雪不期而遇了白玉堂,一位美丽聪明的女子。
白玉堂正是公主,但她并不向往皇宫的华丽与权势,更渴望自由与真爱。
她和吹雪一见如故,用一把桃花扇作为信物,展开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第二幕:深情与相思白玉堂在花前月下回忆与吹雪的相遇,她心生深情,却又饱受相思之苦。
白玉堂深知吹雪与自己身份的悬殊,但她情不自禁地陶醉于甜蜜的回忆之中。
她用笔纸书写了许多情书,倾诉着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第三幕:劫难与分离在桃花扇这部戏剧中,白玉堂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体验着种种艰辛与困苦。
尤其是皇帝发现她与吹雪之间的关系后,白玉堂被迫嫁给了别人。
这一幕表现了白玉堂面对逆境时的坚韧和勇气,同时也展现了爱情面临挑战时的坚决与不屈。
第四幕:守候与重聚尽管白玉堂被迫嫁给了他人,但吹雪依然深深地守候在她的身边。
他不顾一切,用尽各种方式向白玉堂表达心意,包括在白玉堂新房前唱出对她深深的思念。
最终,他们终于在悲欢离合中再度重逢,真爱战胜了一切困难和阻碍。
第五幕:永恒与告别桃花扇的故事以悲剧收场,但爱情的力量却在这一刻达到了永恒。
最后一幕中,白玉堂不幸去世,吹雪悲痛欲绝。
他将桃花扇置于白玉堂的棺木旁,寄托了对爱人的思念和眷恋。
他们的爱情虽然被残酷的命运所阻断,却成为了经典中最美丽的风景。
通过赏析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戏曲所独有的浪漫情怀和深邃内涵。
这个故事不仅告诉了我们爱情的美好,更揭示了生活的艰难和残酷。
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将爱情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正是因为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如此感人,使得这部戏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桃花扇》中桃花意象浅析
作者:赵苗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14期
摘要:《桃花扇》中的意象桃花,既是女子青春美艳、美好精神的象征,也有薄命和凄美爱情的内涵,此剧借助侯、李爱情为我们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全过程,完美地实现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透露出浓厚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桃花;悲剧意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11-01
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南明王朝血雨腥风的历史画卷。
《桃花扇》中的重要意象桃花也具有多种内涵。
一、桃花自古就是女子青春美艳的象征。
《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从男性感受的角度写女子的灿烂美好。
之后,以艳丽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馨香和青春气息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艳若桃李”、“面若桃花”。
孔尚任继承了中国文学史上以桃花喻女子的传统,以桃花象征李香君的青春美艳。
在第六出《眠香》中,复社名流侯方域流寓南京,因得阉党余孽阮大铖的资助得以梳栊秦淮名妓李香君,赠宫扇以为定情之物,并在上题诗曰:“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遇富平车。
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通过“辛夷树”与“桃李花”的鲜明对比来赞美李香君,侯方域“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的感慨也明确的表示出用桃李的芬芳绽放来形容李香君的明艳照人与青春妩媚。
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就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李广,可见桃花也是美好精神的象征。
《桃花扇》中的扇面桃花象征着李香君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与是非分明的政治操守。
在《却奁》一出中,聪慧敏锐的香君得知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别有用心的暗中资助时,拔簪脱衣自我表白:“脱裙衫,穷不妨;布襟人,名自香。
”此时的侯方域竟然落入阮大铖的圈套答应为他向复社文人求情,几乎丧失了政治操守和立场,而香君去一针见血的指出:“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哪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一个风尘女子的一番义正词严的话语使侯方域如梦初醒自叹不如:“好,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
” 李香君的深明大义与非凡胆识使侯生目之为“畏友”,也赢得了复社文人的由衷敬重。
李自成攻破北京,马士英等人乘机拥立福王,阮大铖因之得势,于是借机报复复社文人与侯方域、李香君,强逼香君嫁给马士英的党羽田仰,但香君“富贵不能淫”,声称
“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她“威武不能屈”,誓死“守楼”,为了保持节操自毁花容,血溅诗扇。
扇面上的灼灼桃花即是杨龙友用其鲜血点染而成,《桃花扇》的新奇之处也正在于此。
三、桃花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有薄命和凄美爱情的内涵。
因为桃花迎春开放,吐蕊之时娇艳无比,但花期不长,容易凋零,所以它往往也隐喻着青春红颜落拓不偶的命运。
在《寄扇》一出中,香君对扇自悲身世:“咳!桃花薄命,扇底飘零。
”鲜艳的桃花与其难免飘零、委落风尘的命运是李香君飘零身世的象征。
香君自毁花容付出了血的代价才得已躲过田仰逼嫁之难,但她仍坚持反对权奸的正义立场。
在《骂筵》一出中,阮大铖、马士英之流招香君侑酒,她不畏强暴痛斥权奸:“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
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因此遭报复被选入皇宫内教唱曲子。
《选优》一出的下场诗曰:“曲终人散日西斜,殿角凄凉自一家;纵有春风无路入,长门关住碧桃花。
”这里的碧桃花就是指李香君。
南朝灭亡后,李香君才得以逃出皇宫,倍尝流离之苦,其命运着实堪怜。
桃花也是凄美爱情的象征。
唐代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中“人面桃花”象征凄美爱情,有两个重要的构成因素:不变的桃花,各自飘零的情人。
不变的桃花仿佛向人温馨诉说着往日美好的爱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人生变化莫测的感慨。
侯李二人相互欣赏,由容貌之爱到志同道合。
侯方域被阮大铖迫害逃难在外,香君守楼待之,拒嫁田仰,并托苏昆生寻觅侯郎。
侯郎归来,香君却被抓入宫中学戏,两不相见。
在《题画》一出中,侯方域感慨到:“想起小生定情之日,桃花盛开,映着簇新新一座妆楼;不料美人一去,零落至此。
今日小生重来,又值桃花盛开,对景触情,怎能忍住一双泪眼。
”随后侯郎入狱,更不得相见。
至香君出宫,侯生出狱,仍不相见。
二人在爱的旅途中苦苦追寻,倍感世事多变,实难把握。
在经历了“书难捎,梦空劳,情无了,出来路儿越迢遥”的苦苦煎熬后终于相见,但张道士裂扇喝断双痴,使之“如梦初醒”,遁入空门,二人爱情也成空幻,让人唏嘘感叹爱情的曲折。
四、被毁的桃花扇传达出国破家亡之后的历史悲剧感、爱情幻灭感和人生虚无感。
桃花扇是二人的定情之物,撕碎了桃花扇也就象征着因国家灭亡扯断了情丝,从此人生也就没有了归宿。
在《入道》一出中,孔尚任破除了生旦团圆的传统惯例,这是因为侯李二人的爱情自始至终都与政治紧密相连,侯方域是复社名流,而李香君也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因素在二人的感情中起着重要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二人的爱情才不同于一般的风流韵事。
当国家灭亡,他们的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失去了附丽。
国家灭亡,爱情云散,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生的幻灭感。
三者叠加使全剧充满了悲剧意味。
综上所述,孔尚任巧妙运用桃花意象,通过凄美的爱情将国破家亡之后的历史悲剧感、爱情幻灭感和人生虚无感传达出来,完美地实现了“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3]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