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框架[1]
- 格式:pdf
- 大小:159.16 KB
- 文档页数:4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 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1、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细化,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本国之后有剩余出口;2、科技不断进步,包括交通运输、冷冻技术、重型货轮等,为长途贸易提供必要条件;3、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殖民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和WTO,为各国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4、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包括经济学说和人权学说等。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
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
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
第七章国际服务贸易管理制度第一节国际服务贸易及法律框架一、服务贸易方式(一)服务及服务贸易1、人类经济生产活动有两种产出形式:货物和服务(共同构成产品)2、概念:①货物:指对它有某种需求并能够确定所有权的无形的有形生产成果②服务是改变消费单位状态或促进产品或金融资产交换的不能确定所有权的无形的生产活动成果。
3、服务的特征:产品无形性、不能储存性、技能依赖性、管制差异性5、国际服务贸易:指服务的国际间提供或跨境提供。
(二)国际服务贸易方式,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不需跨境实际流动。
如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远程教育、国际诊断等出国就医等中国设立的公司、经营网点。
然人流动)。
如出国讲学、出国维修。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订背景:1、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离不开国际规范的保障;2、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离不开美国的推动。
3、1994年4月15日正式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随《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一同生效。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框架:1、概念与特征:《服务贸易总协定》是第一个调整国际服务贸易的多边性、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规则。
伙伴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适当尊重国家政策目标的同时,通过连续回合的谈判,在互利基础上促进所有参加方的利益,并保证权利和义务的总体平衡,早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服务贸易总协定》包括协定本文、附件以及各成员作出的具体承诺表。
本文部分包括一般性的原则和义务,附件处理具体部门的规则,各国的具体承诺表提供市场准入条件。
《服务贸易总协定》本文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范围和定义、一般义务和纪律、具体承诺、逐步自由化、机构条款以及最后条款。
(1)《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一般义务:①最惠国待遇;②其他一般义务与纪律。
透明度;相互承认标准;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及其他限制竞争的商业惯例;国内管理。
(2)《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具体承诺:①市场准入;②国民待遇。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统计与数据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贸易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需要对贸易进行详细的统计和数据分析。
贸易统计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贸易活动的发展情况,揭示贸易中的模式和趋势,并且帮助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统计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一、贸易统计的重要性贸易统计是对贸易活动进行定量化衡量的过程,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贸易统计可以提供贸易流量和贸易总额等关键指标,帮助我们了解贸易的规模和趋势。
其次,贸易统计还可以提供贸易结构和贸易伙伴的信息,为贸易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贸易统计可以研究贸易活动的地理分布和产业链,揭示贸易的空间和产业联系,有助于优化贸易布局和提升贸易效益。
二、贸易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1. 外贸数据分析外贸数据是对国际贸易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
在数据方面,我们可以收集和整理与贸易相关的信息,例如贸易额、贸易方式、贸易产品等。
在分析方面,可以通过比较、分类、排序等手段对贸易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贸易活动中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外贸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贸易的现状和趋势,发现潜在的商机和市场需求。
2. 贸易指标分析贸易指标是评估贸易活动的重要参考,包括贸易顺差、贸易逆差、贸易增长率等。
通过对贸易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贸易的收支状况、贸易的增长幅度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等。
贸易指标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判断贸易的风险和机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3. 数据可视化工具数据可视化是贸易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将贸易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出来,可以直观地表达数据的分布和关系,帮助观察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Excel、Tableau、PowerBI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图表和图形使得数据分析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三、案例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为例,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贸易数据和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中国的贸易发展情况。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
度》的通知(2014修订)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商务部,国家统计局
•【公布日期】2014.09.26
•【文号】商服贸函[2014]807号
•【施行日期】2014.09.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统计
正文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
通知
(商服贸函[2014]8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统计局,有关企事业单位:
为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促进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商务部、统计局结合近两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2012年8月印发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修订内容
(一)对“服务进出口额”(服贸统综2表)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
(二)将原基层统计报表中的“教育服务进出口情况”分为“教育服务出口情况”和“教育服务进口情况”两张报表,并由基层表调整为综合表(服贸统综3表和4表)。
(三)调整自然人移动统计报表(服贸统综13表和14表)的有关内容。
二、组织实施
修订后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内综合表与基层表统计全部由商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商务部
国家统计局
2014年9月26日附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2014版)。
课题研究内容的总体框架(实用版)目录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3.课题研究的内容框架4.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5.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正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与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密切。
在这个大背景下,课题研究的背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挑战,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本课题将研究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框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证分析2.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贸易摩擦、贸易壁垒等)及其应对策略4.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5.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与策略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展开研究:1.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2.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3.分析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贸易摩擦、贸易壁垒等,并提出应对策略。
4.结合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本课题研究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1.系统梳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我国国际贸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国际贸易政策建议,为我国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是一套覆盖全球的规范化统计制度,旨在为服务贸易的数据收集、分析及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国际货物贸易统计制度,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各国对服务贸易数据的需求,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开始推动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建立。
1986年,第一次全球服务贸易统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制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类(CPC)》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
此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补充了更多的服务贸易类别和统计项目。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核心是CPC,它是指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类,是唯一由联合国统一制定的服务贸易分类标准。
CPC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包括旅游、运输、通信、建筑、金融、知识产权等。
每个大类下还有细分子类别,以便更准确地描述、统计和分析服务贸易。
通过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各国可以准确地测量和比较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增长和结构,评估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制订有关服务贸易政策和规划。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也为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以研究服务贸易的趋势、模式和影响,从而制定更具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政策。
然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服务贸易的界定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跨境电商、云服务等,导致对这些服务贸易的统计存在困难。
其次,不同国家对服务贸易的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方式不同,影响了数据的比较和合理性。
最后,一些服务贸易虽然很重要,但不存在统计项目,如创新服务、环保服务等,不能给出准确的数据支撑。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优化统计方法和技术,不断拓展统计项目和细分子类别,提高服务贸易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分类主要统计指标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过程。
它作为现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跨国界进行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通过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来满足本国居民的需求,并扩大国内经济的发展。
货物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行物品的进口和出口交易,其中包括可见商品,如电子产品、汽车、纺织品等。
货物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重要指标。
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行的非物质交易,包括旅游、金融、咨询、教育等领域。
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分类主要统计指标国际贸易的分类主要通过统计指标来进行,这些指标有助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的情况。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统计指标。
1. 出口和进口额:出口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向其他国家销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进口额是指一个国家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从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贸易平衡情况。
2.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强,贸易逆差则可能意味着国家的进口需求强劲或者国内产业竞争力不足。
3. 贸易伙伴: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伙伴是指与一个国家进行双边贸易的其他国家。
贸易伙伴的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贸易平衡和市场多样化具有重要影响。
4. 贸易结构:贸易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比例。
贸易结构的改变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变化。
5.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是指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之外的其他限制进口的措施。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
总结国际贸易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监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采用了一系列统计方法和指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情况。
1. 国际收支统计法国际收支统计法是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基础方法。
根据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特点,国际收支统计法将国际交易划分为三大部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
其中,服务贸易部分包括了旅游、运输、保险、金融、电信、建筑、咨询等领域的交易。
通过对各个领域的交易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国际服务贸易的总体情况。
2. 跨国公司统计法跨国公司统计法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间开展业务活动,会涉及到服务贸易的往来。
通过跨国公司的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间的服务贸易规模、结构和趋势。
此外,跨国公司统计法还可以揭示跨国公司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3. 调查统计法调查统计法是一种常用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通过对企业、机构和个人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情况。
调查统计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数据,如企业收入、雇佣人数、行业分布等,从而全面地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此外,调查统计法还可以帮助发现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4. 国际比较法国际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数据,可以了解到各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和优势。
国际比较法可以帮助国家了解自身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此外,国际比较法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参考,选择适合的国际市场和合作伙伴。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在了解和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际收支统计法是基础方法,跨国公司统计法、调查统计法和国际比较法等则是补充和深化的方法。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文献综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是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常用于监测和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结构和动态变化。
本文将综述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文献,探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跨国公司和个人之间的服务交易日益频繁,导致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快速增长。
例如,国际旅游、咨询、金融、教育和医疗等领域都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统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和分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由于服务的特殊性,很难准确界定何为服务贸易。
而且,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服务贸易的分类标准也不一致,导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有限。
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是进行国际比较和研究的基础。
其次,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
国际服务贸易通常是由企业或个人之间直接发生的,没有明显的边界,难以准确记录和统计。
特别是在跨境流动的数字服务领域,很多交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难以监测和计量。
此外,对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驱动型的服务,如研发、设计和咨询服务,往往缺乏完整的数据源。
再次,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往往未能充分反映服务的质量和价值。
传统的统计方法主要关注交易的数量和金额,而忽视了服务的品质和附加值。
由于服务的本质非物质化和多元化,很难通过传统的统计方法来衡量服务的质量和价值。
因此,如何开发更好的统计指标来反映服务贸易的质量和附加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最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也是一个挑战。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复杂性,统计数据往往滞后于实际交易发生的时间,难以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和趋势。
此外,由于数据收集和报告的难度,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一定的质疑。
为克服上述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制定统计方法和标准。
第一节WTO 体制概述一、GATT 产生与发展1929 年到1934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大灾难,这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向世界各国扩张,西方各国百废待兴、亦需建立国际经济法律秩序。
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个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之后,1945 年底,美国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和就业会议,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支柱国际贸易组织。
1946 年 2 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接受建议并成立筹备委员会。
同时,筹委会在伦敦举行首次会议,讨论美国提出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
1947 午10 月,联合国贸易和就业会议在古巴哈瓦那举行,审议并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送给各国政府批准,与此同时,美、英、法、中等23 个国家举行的多边关税谈判取得成功,各参加国共达成123项有关关税减让的双边协议。
为了使关税减让的成果能够尽快实施,参加国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中有关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内容同谈判达成的关税即减让协议合在一起,构成一项单独协定,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称为GATT)。
同年10 月,美、英等18 个国家(《最终文件》“国家”(Country)一词理解包含独立“关税区”)签署了总协定的"临时适用协定书",宣布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生效之前"临时"适用总协定。
后来因美国国会的阻挠,《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终未生效。
1947 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在各国降低关税方面起了相当的作用但它只是当时国际贸易组织流产后主要在关税减让等方面达成的临时协定,这个协定一直延续到1995 年1 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WTO)诞生,才结束了其临时适用性。
在1947 年至1994 年间,经历了8 轮回合的谈判,乌拉圭回合开辟了世界贸易新篇章。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框架“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3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各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相对落后,不能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有效信息,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就成为国际性研究探索的课题。
本文简要综述了国际服务贸易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进展,进而分析了中国建立全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必要性和基础,最后在借鉴国际规范和美国等先进国家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服务贸易统计;BOP ;FATS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7)03-0088-04The B ackground and Frame w ork to Construct Statistical System of I 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in ChinaResearching G roup of Background and Framew ork to C onstruct StatisticalSystem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in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 orld economy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services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its status in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improving dramatically.But the backward 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in each country prevents statisticians from providing effective in formation for macro 2economic adjustment.The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to establish fully the statistic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in China and its 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advance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 tates as reference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the paper finally forwards the framew ork of statistic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in China.K ey w ords :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services ;BOP ;FATS3课题组负责人:高敏雪、胡景岩。
成员:袁海英、戎卫东、王丹丹、肖益忠等。
本文执笔:高敏雪。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发展 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作为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有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商业服务贸易占全部国际贸易的比重达1816%,2004年该比例进一步上升到20%。
有预测认为到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将达到5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1Π3。
以上数据主要限于传统国际服务贸易。
事实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还不仅表现在传统定义的服务贸易规模的变化,更在于传统服务贸易方式之外出现了新的贸易方式。
所谓传统定义的服务贸易,是指根据一般国际收支定义,发生在一国常住居民与非常住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是跨境贸易,像货物贸易一样,借助于一定设施,生产者从本国境内直接向另一个国家境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第二是通过消费者移动提供服务,即消费者从本国境内移动到另一个国家境内,接受当地生产者提供的服务。
但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借助于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生产者移动的现象,即服务生产者 第24卷第3期2007年3月统计研究Statistical R esearch V ol.24,N o 13M ar.2007通过投资于另一个国家,成为该国的常住居民,然后就地提供服务。
这种现象的大规模出现,冲破了服务贸易传统定义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服务贸易,形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形式:通过外国商业存在和外国自然人移动实现的服务贸易,尤其是通过外国商业存在的国际服务贸易(FATS)。
不能小看通过这些新形式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
伴随近几十年外国直接投资发展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已经出现了超出传统服务贸易的迹象。
以美国为例,从出口角度,美国FATS规模1996年开始超出跨境服务贸易规模;从进口角度,超出的年份要更早,FATS规模在1990年起就已经开始大于跨境服务贸易规模。
尽管美国的数据可能无法全面代表全球的情况,但FATS规模的上升并已经构成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在此背景下,WT O之《服务贸易总协定》(G ATS)开始赋予国际服务贸易更加宽泛的定义:针对服务的不同提供方式,将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以下4种模式:①跨境供应(Cross2border Supply)。
指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电讯、邮政和金融;②境外消费(C onsum ption Abroad)。
指在一国境内向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旅游、留学。
③商业存在(C ommercial presence)。
指一个国家通过在另一个国家境内建立商业机构提供服务,如外资服务业企业;④自然人移动(M ovement of pers onnel)。
指一个国家的个人在另一国家境内以自然人存在的形式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律师等以自然人的身份在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伴随19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发展,《服务贸易总协定》签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国际事务管理,均给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提出了新要求,并由此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长足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经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授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机构间服务工作组在联合国(UN)、欧洲共同体委员会(E U)、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 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 AD)、世界贸易组织(WT O)6个参与机构的密切配合下,于2002年编写了指导各国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可以说,《手册》完成了从服务贸易的法律性定义到可操作的统计制度的转换,为满足各方需求,提供更相关、更详细、更具可比性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通用性的服务贸易统计标准框架,《手册》参照现行统计编制标准,特别是I MF 《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BPM5)、OEC D《外国直接投资基准定义》第3版(FDI3)和UN《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1993S NA),同时总结了到此前为止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改进开发所取得的经验,从而补充、细化、扩展了国际收支基础上的服务贸易统计。
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它特别有助于各国能够在此框架内编制他们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收集和公布的统计资料,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质量、可用性和国际可比性,进一步满足国际贸易谈判所需的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
归纳《手册》的基本内容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遵循G ATS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确定以全部4种供应模式作为服务贸易统计的范围;进一步明确建议,以两条主线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开发建设,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即BOP项下的服务贸易)、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即所谓FATS)。
②关于BOP项下之间的服务贸易统计,提出按照更加详细的服务贸易分类体系(即E BOPS)、按照贸易伙伴国编制统计数据,并将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类服务贸易按照不同供应模式进行分配。
③关于FATS统计,给出了基本框架。
其中,本国境内外国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作为内向FATS,相当于本国的服务进口,本国在外国境内的附属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作为外向FATS,相当于服务出口。
④提出分阶段实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不同组成部分的建议,强调根据基础可能逐步开始编制相关统计信息,使可利用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不断增加和细化。
各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情况如何呢?得益于I MF在国际收支统计国际指导方面的多年努力,各国BOP项下的服务贸易统计已经具备较好基础。
但是,和BOP服务贸易统计相比,FATS统计却是一项新事物。
根据WT O最新提供的资料,全球仅有25个国家涉及到FATS统计,主要是欧美较发达国家;在这25个国家中,有23个涉及内FATS统计,只有13个国家涉及外向FATS统计,既有外向FATS统计又有内向FATS统计、各项指标齐全的国家只有3第24卷第3期“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框架・89 ・ 个:美国、日本和葡萄牙。
二、必要性和基础 近年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一方面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记录的服务进出口的增长,到2005年,服务进出口规模已达1582亿美元,占整个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也已经达到1012%;另一方面,伴随中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出现向服务行业倾斜的背景,可以想见,中国境内的FATS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着。
可以说,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服务贸易大国。
在此背景下,全面进行中国服务贸易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
一方面是国际组织和政府的官方需求,另一个层次是企业商贸界和经济分析研究人员的需求。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只限于在国际收支统计中所包括的服务项目,还无法提供与G ATS对接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因此就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对世界服务贸易的参与状况,无法为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管理中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无法为国内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采取有利行动、提高竞争力提供信息支持。
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以适应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