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性质的初步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使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课件两个烧杯餐巾纸1张红墨水滴管一根学生准备:餐巾纸6张白布条6根粉笔6支烧杯12个滴管6根一角硬币6个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第一次给同学们上课,也没准备什么贵重的礼物,就送大家一朵花吧!哦,送白色的花好像不吉利啊,不过没关系,我有办法,看好了。
2.提问:是什么让纸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试管中的水是怎样爬到纸花上的?(学生猜测原因)二、研究会“爬”的水(毛细现象)1.谈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亲自动手做一做水往上“爬”的实验,好不好?2.实验准备:(1)理解实验材料;(2)宣布实验要求。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实验结果:你看到了什么现象?5.水好神奇啊,会“爬”(板书)6.通过刚才动手做,我们知道了水会顺着物体会往上爬的性质。
那我们就利用水的这个性质来做个比赛,看谁的水往上爬的快。
好不好?7.各小组到老师这儿来选择材料。
8.注意比赛规则啊9.提问:为什么有的材料能使水向上“爬”,而有的材料却不能够呢?10.学生猜测,然后分组观察实验材料。
(需要时给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放大镜)11.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板书:孔隙往上爬]12.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水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玻璃没有孔隙所以水爬不上去。
13.14.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15.提问:那现在你知道纸花为什么会变色了吗?16.提问: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毛细现象吗?17.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总结。
三、研究“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1.游戏导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好吗?2.学生玩游戏(占地方)3.我们玩的好开心啊,我们的小水滴也想和我们一起玩,带他玩吗?4.小水滴在哪儿呢?在我们的滴管里呢?(教学生使用滴管)5.我们也给小水滴找个脚垫吧。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通用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组成、水的循环以及水的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和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组成,知道水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性质和组成,水的循环。
难点:水的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盐、糖、颜料等)。
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入:为什么自来水可以喝,而河里的水却不能喝?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水。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讲解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等。
2. 讲解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
3. 讲解水的循环:蒸发、降水、径流等。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演示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2. 演示如何用颜料改变水的颜色。
3. 演示如何用盐和糖改变水的味道。
四、课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水的性质和组成,以及水的循环。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水的组成:氢元素、氧元素水的循环:蒸发、降水、径流作业设计:1. 请简述水的性质和组成。
答案:水的性质有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等;水的组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请描述一下水的循环过程。
答案: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水的性质、组成和循环,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对水的特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教育学生节约用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水》通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神奇水》中,探索水特性、状态变化以及它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重要性。
详细内容将包括:水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吸附性、溶解性;水循环过程;以及保护水资源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水三态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认识水吸附性、溶解性,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吸附性、溶解性理解;水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水三态及其相互转化;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冰块、热水、杯子、色素、吸管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块、水、水蒸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联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过程细节: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状态水,讨论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水三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过程细节:结合PPT课件,讲解水三态变化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冰融化成水、水加热成水蒸气过程。
3. 实践活动:进行水吸附性、溶解性实验。
过程细节: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吸附性和溶解性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水吸附性、溶解性相关例题。
过程细节:结合实际生活,讲解溶解性在药物制作、饮料生产等方面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水吸附性、溶解性相关练习题。
过程细节:指导学生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6. 水循环过程:通过PPT课件,讲解水循环过程。
过程细节:让学生解地球上水是如何不断循环,以及水循环对生态环境重要性。
7.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宝贵,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
过程细节:讨论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分享节水小窍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水》2. 板书内容:水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吸附性、溶解性水循环过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三态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界的水》中的《神奇的水》。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用途以及保护水资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三态变化。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烧杯、冰块、热水、干冰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水景,让学生感受水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兴趣。
详细过程:展示河流、湖泊、瀑布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介绍水的性质、三态变化、用途和保护水资源。
详细过程:(1)展示PPT,讲解水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三态变化,如冰块融化、热水蒸发等。
(3)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如饮用、洗涤、灌溉等。
(4)讨论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如节约用水、防止污染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新课内容,讲解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例题。
详细过程: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详细过程: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水》2. 内容:(1)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等。
(2)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3)水的用途:饮用、洗涤、灌溉等。
(4)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污染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水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的性质、三态变化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来源及水的特性。
2.了解水的重要性。
3.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净化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水的珍贵性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水的来源及水的特性。
2.理解水的重要性。
3.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净化水。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净化水。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问候学生,引起学生兴趣。
2.运用习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你们知道水是哪里来的呢?在生活中水有什么用呢?3.运用图片展现水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对水的认知。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通过讲解PPT图片,介绍水的来源和水的特性。
2.讲解水的三种颜色和用途。
3.通过PPT图片展示饮用水为什么要净化。
三、实践环节(20分钟)1.让学生形成小组进行实践,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净化水的方法。
2.给学生讲解净化水的方法,让学生制作简易滤水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动手能力。
四、讲解(10分钟)1.讲解学生使用滤水器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滤水器。
2.运动图片展现净化前后的水质量变化,让学生更加认识净化水的必要性。
五、总结(5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水的来源及水的特性,以及简易滤水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教师总结本节课并进行点评,同时对学生勤俭节约水的理念进行强调。
六、作业(5分钟)1.布置实践作业并提出题目要求:自己制作简易滤水器进行净水,完成实验报告。
2.提示学生注意用水的形式及水的数量,呼吁大家勤俭节约水。
板书设计:1、水是哪里来的?2、水的特性3、用滤水器净化水4、勤俭节约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体验了简易滤水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水的来源、特性以及净化方法,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多角度了解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同时,在作业中全面提高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健康生活和环保观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中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神奇的水》,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水到哪里去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会发生变化,如蒸发、结冰等。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杯子、冰块、热水、干冰等)、水循环模型。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杯子,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引发幼儿对水消失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讲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原因。
3. 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加热、冷却、干冰作用下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结合实验结果,回答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5. 小结与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到哪里去了2. 板书内容: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水循环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水循环现象。
2. 答案示例:夏天,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形成云,云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形成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但部分幼儿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关注度。
同时,开展水资源保护活动,让幼儿为保护水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验操作的安全与有效性;3. 随堂练习的问题设计;4.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指导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针对性。
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科学教案第一章:水的认识1.1 学习目标了解水的特点和存在形式掌握水的物理性质1.2 教学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导电、冰冻等1.3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形式的水,如自来水、河水、海水等实验:水的导电性实验讨论:水的特点和作用第二章:水的净化2.1 学习目标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掌握简单的净水技巧2.2 教学内容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煮沸等净水原理:去除悬浮物、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盐等2.3 教学活动实验:简单的净水实验,如使用活性炭过滤水讨论:水的净化过程和重要性第三章:水的循环3.1 学习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掌握水的循环对地球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水的循环对地球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等3.3 教学活动观察天空中的云和雨,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实验:模拟水的循环过程,如使用热水和冰块第四章:水资源的保护4.1 学习目标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4.2 教学内容水资源的重要性: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等保护水资源的方法: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保护水源地等4.3 教学活动调查:了解周围水资源的状况,如河流、湖泊等活动:制定节水计划,如减少洗澡时间、关闭水龙头等第五章:水的应用5.1 学习目标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5.2 教学内容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节约用水的方法:修复漏水、使用节水设备、改变生活习惯等5.3 教学活动观察周围使用水的情景,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尝试修复漏水设备,如水龙头、管道等第六章:水的浮力6.1 学习目标理解浮力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6.2 教学内容浮力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实验:使用不同密度的液体和物体进行浮力实验6.3 教学活动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小组活动:利用浮力原理制作简易的浮力秤第七章:水的表面张力7.1 学习目标认识表面张力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表面张力: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水表面呈球状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滴的形成、昆虫在水面上行走等7.3 教学活动观察和讨论水滴的形成和表面张力现象实验:尝试用细线悬挂小球,观察水滴包裹小球的情况第八章:水的溶解力8.1 学习目标理解溶解力的概念学会使用溶解曲线8.2 教学内容溶解力:溶剂将固体或气体分子分散成微小颗粒的能力溶解曲线: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8.3 教学活动实验:测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绘制溶解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第九章:水的蒸发与凝结9.1 学习目标掌握蒸发和凝结的过程理解蒸发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蒸发: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凝结: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蒸发和凝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蒸饭、蒸衣服等9.3 教学活动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如将水放在阳光下讨论:日常生活中蒸发和凝结现象的应用第十章:水的环境保护10.1 学习目标增强环保意识学会保护水资源的方法10.2 教学内容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生活污水等保护水资源的方法:节约用水、污水处理、植树造林等10.3 教学活动调查:了解周围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行动计划:制定个人和社区的节水及环保计划重点解析本文为您提供了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科学教案,共十个章节。
神奇的水(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了解水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三、教具准备:
纸巾、硬币、水杯、滴管、红墨水、大的塑胶盘子、曲别针、垃圾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让大家猜个谜语: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液体。
是什么呢?是水。
水有很多神奇的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到底有哪些神奇的地方?
二、认识毛细现象。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往哪里流?
(1)说明实验要求: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红颜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真是这样吗?
(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红色的水,顺着纸往上爬。
)
(3)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用自己的话汇报。
(4)师生小结:其实水是沿着孔隙爬上去的。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三、拓展延伸;
想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毛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