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通货区理论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49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导言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各国间联系紧密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成为协调和平衡各国经济的关键因素。
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建立各国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重要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协调各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它认为,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等因素越发紧密,使得各国经济之间存在了更多的联系和依赖,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盟或区域统一货币制度,来加强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降低经济波动和风险。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中,评价一个货币区是否优秀需要从贸易、劳动力流动自由、收入分布、政策协调等多个方面考虑。
例如,市场规模大、贸易稳定和成本低廉的货币区更能吸引投资和企业进驻,从而更具竞争力。
此外,货币区内的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均衡,能够降低社会不满的风险;政策协调较好,国家之间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协调货币政策,以追求长期稳定和增长。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在欧元区引起广泛关注,欧元区由于束缚了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关系更加紧密,降低了汇率风险和减少了汇率的波动。
同时,欧元区内的政策协调机制也相对成熟,各成员国能够通过加强合作来提升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了欧元区外,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也正在不断深化。
亚洲有望成为继欧洲之后另一个货币联盟的发展地区,周边国家正在进行贸易自由化和互联互通,同时也在加快货币合作和建设亚洲货币体系。
此外,由于区内贸易和投资不断加强,以及疫情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合作也在逐步深化。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局限性最优货币区理论虽然为理解货币区的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重要思路,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该理论假定各国经济的结构和周期性趋势保持一致,忽视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周期和结构差异,政策的协调难度会因此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货币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货币协调难度与日俱增。
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文档资料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元区的实践经济学对"最优货币区"的解释为:由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虽有几种货币,单相互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在总体上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效果,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对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争论,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他称"最优货币区"理论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的转移。
他指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通货转移只能通过要素的流动来解决。
因此,如果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就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1963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麦金农在蒙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生产或消费种贸易物品对非贸易物品的比率。
如果不同地区之间的开放度都很大且程度相近,则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域是合适的。
在外部世界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区域内各个地区可以通过实行固定汇率来达到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南(1969)认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理想参与者。
产品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由于多种商品的需求相互交叉,可以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产品多样化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哈伯勒(1970)和弗莱明(1971)把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标准。
专题: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60年代起,货币一体化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尝试性实践,其中尤以欧盟(原欧共体)内的货币一体化进程最引人注目。
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区域货币合作,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它在合作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二是区域货币同盟,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
三是通货区,这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对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
与货币一体化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适度通货区理论(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OCA)。
该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经济特征来判断汇率安排的优劣,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优的。
怎样衡量最适度通货区?通常有两种分析方法。
一、单一指标法单一指标分析法在理论界争议很大,分歧主要在于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不同。
(一)要素流动性分析这是1961年由蒙代尔(Robert Mundell)最早明确提出的一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基本观点是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分析:假定有A、B两个区域,若原来对B区域产品的需求现在转向A区域产品,则B区域失业增加;如果A区域正好是A国,B区域正巧是B国,则B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失业,A币汇率上升有助于降低A 国的通胀压力;但如果A、B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区域,它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则汇率变动无法同时解决A区域的通胀和B区的失业。
因此,蒙代尔认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
第11章最优通货区理论一、名词解释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同盟通货区适度通货区的单一指标德洛尔报告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稳定汇率机制边际干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二、填空题1.首先提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是,他用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2.1963年麦金农指出,应当用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3.产品越是多样化,国家的规模可能就越大,对外贸易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可能越低,按凯南的理论,这类国家应实行汇率制,而按麦金农的理论,这类国家应实行汇率制。
4.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是的观点。
5.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的理论基础是。
6. 20世纪70年代西欧各国实行的联合浮动又称。
7.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是。
三、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是:A.彼得·凯南 B.罗伯特·蒙代尔C.罗纳得·麦金农 D.詹姆斯·伊格拉姆2.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包括:A.欧洲货币单位 B.稳定汇率机制C.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联合浮动3.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奠定了理论上和文件上准备的是:A.罗马条约 B.巴塞尔协议C.魏尔纳报告 D.德洛尔报告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范围内,第一个较正式的货币区是:A.美元区 B.英镑区C.法郎区 D.黄金集团5.参与联合浮动的各国货币偏离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为:A.上下1.125% B.上下2.25%C.上下4.5% D.上下1%6.按照欧盟制定的时间表,()发行欧元。
A.1998年5月 B.1999年1月1日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 日四、判断题1.英格兰银行是英国惟一具有发行货币权力的中央银行。
2.通货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固定汇率制。
3.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的“九月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高利率。
4.欧洲货币体系与联合浮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欧洲货币单位的创设。
5.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开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优货币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理论方面以理性预期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提出了货币区的内生性,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此外,应用最新的计量经济技术针对欧洲等国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大大丰富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理论开展实证研究上世纪70年代下半期和80年代初,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研究根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其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获得了重大的开展。
最优货币区的研究自80年代末期开始也随之复活了,这一时期的oca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的开展,催生了“新〞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
二是oca实证方面的研究。
一、新最优货币区理论1.理性预期下的oca理论。
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开展,理性预期被应用到oca理论研究中,进一步从可信度、时间的不一致性和政策规那么等方面对货币联盟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本钱进行了重新评价。
传统的oca理论主要基于工资的“货币幻觉〞和向下倾斜的菲里普斯曲线这一假设前提,而且国际金融一体化是有限的,外汇和资本普遍受到控制。
因此,独立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政策工具。
但是,这种通胀与失业相互替代的观点受到了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的质疑。
他们认为,在长期,菲里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失业率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关,与通货膨胀率无关,在平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虽然可能存在短期向下倾斜的菲里普斯曲线,但货币一体化的本钱降低了。
另外,传统的oca理论将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组成货币联盟的重要条件,但是现代理论证明了当通货膨胀率差异非常大时,只要中央银行能够建立一个可信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规那么,货币一体化的收益更大。
这是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和可信度、时间的不一致性和政策规那么的结果。
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是由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e prescott e,1977〕以及巴罗和戈登〔barro r gordon d,1983〕做出的,格劳威〔de grauwe p,2004〕对基于巴罗—戈登模型的oca理论进行了分析。
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看亚洲货币一体化内容摘要: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亚洲各国迫切需要加强金融合作以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因此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再次成为热点问题。
最优货币区理论探讨了货币一体化的优点,对欧元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基于此,本文认为,该理论可以指导目前仍处于未知的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货币一体化亚洲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曾提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肆虐,要加强财金合作,努力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充分发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用,研究扩大互换额度和签约国范围。
2008年‘10+3’国家决定建立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库,最近又将其规模扩大到1200亿美元,显示了本地区加强金融合作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意愿。
希望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最大限度照顾彼此关切,尽早达成共识,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 。
由于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导致货币安全性的增加,其依据的是最优货币区理论。
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三个最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经济区,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下,欧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出现雏形,而亚洲地区也终于出现了一线曙光。
东亚各国终于摒弃前嫌,在朝向统一的亚洲货币基金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蒙代尔全球形成美元、欧元、亚元三大货币体系的预测逐渐成为事实,亚洲是后来者。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竞争日益加强,这需要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协调与协作。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面前,各国的货币协调更为重要。
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指出,应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可以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他特别提出,SDR(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质,并建议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储备,推动SDR作为储备货币。
这个建议已经引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领导人的注意,并且可能在今年进行讨论。
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钱晓桦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07(000)015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及对该理论的批判.同时,展示该理论的成功实践-欧元区的建立.最后,从区域赁币联盟到我国国内单一货币政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钱晓桦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陈卓淳;汪小勤
2.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J], 钱晓桦
3.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 [J], 朱芳
4.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时期划分及启示 [J], MA Tao;DING Wen-li;LI Li
5.航天企业组织沿革编纂工作实践及启示 [J], 高俊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
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
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
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
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
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
1、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在此意味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同时得以实现。
最优通货区理论,最早由蒙代尔(1961)1和麦金农(1963)2提出,后经许多经济学家凯南(1969)3、英格拉姆(1973)4、弗莱明(1971)5、托维尔与威莱特(1970)6等不断发展研究而日益成熟和完善。
2、货币替代理论卡鲁潘·切提(1969)7首次提出“货币替代”的概念,是指在经济开放条件下,一国市场上存在多种可兑换货币的流通,由于本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货币贬值,削弱了居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或者基于机会成本或相对收益率的比较,本国居民减少持有相对价值较低的本币,增加持有价值相对较高的外国货币,于是,外国货币便作为国内的价值储藏手段或交易媒介而逐步替代了本国货币。
姜波克和杨槐(1999)8对货币替代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货币替代,就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
”3、国际货币竞争理论国际货币竞争理论是一种描述国际货币间的竞争原理、动因和过程的理论。
货币诞生至今,货币竞争始终是不变的话题。
在境内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成为不变的定律;正好相反的是,良币驱逐劣变是国际货币市场主要法则。
科恩(1971)9指出,国际货币竞争的实质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在效用最大化原则指导下,对不同货币的选择,是一场需求驱动的、达尔文式的斗争。
菲利普·哈1Mundell, R. 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51):657-6642Mckinnon, RI.(1963). Optimum currency area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717-7253Kenen, P. (1969).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 eclectic view. In R. Mundell & A. Swoboda (eds.):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4Ingram, James C. (1970). The currency area problem[J], In Robert Mundell and Alexander Swoboda (eds.),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5-100.5Fleming, J. Marcus (1971). On exchange rate unification, economic journal, Vol. 81,1971.6Tower, E., and Thomas Willet (1970).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d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J], No.11,Princeton University.7Chetty V. K., On Measuring the Nearness of Near Money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1969.8姜波克,杨槐.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Benjamin J. Cohen (1971). 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M]. London: Macmillian.特曼(1998)10对“国际货币竞争”的概念作了定义:国际货币竞争是指决定不同国家的货币在何种程度上被非居民所使用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