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的风格鲜活的个性霍存慧管弦乐《蹦蹦组曲》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77.78 KB
- 文档页数:6
concert suite from the nutcracker赏析一、简介《胡桃夹子》音乐会组曲《胡桃夹子》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芭蕾舞剧作品,由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
这部作品自1892年首演以来,已成为世界各地芭蕾舞团的经典之作。
音乐会版《胡桃夹子》则是将芭蕾舞剧中的音乐精选整理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可听性。
二、音乐作品的结构与特点1.交响乐与芭蕾舞剧的结合音乐会版《胡桃夹子》保留了芭蕾舞剧中的交响乐元素,使音乐作品既具有舞蹈性,又具有交响乐的丰富表现力。
柴科夫斯基运用了多样的音乐形式,将芭蕾舞剧中的各种角色和场景生动地呈现出来。
2.丰富的乐器表现在《胡桃夹子》音乐会组曲中,柴科夫斯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乐器,如管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展现了丰富的音色和层次。
这使得音乐作品充满生机,令人陶醉。
3.充满想象力的旋律柴科夫斯基凭借其高超的音乐才华,为《胡桃夹子》创作了许多充满想象力和魅力的旋律。
这些旋律充满浪漫气息,令人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世界。
三、脍炙人口的作品赏析1.进行曲开场音乐会的开场曲是进行曲,激昂的旋律预示着一场奇幻的冒险即将展开。
进行曲中融入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元素,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
2.糖果仙子的舞蹈糖果仙子舞蹈是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一场重要场面。
音乐作品中,柴科夫斯基运用了流畅的旋律和华丽的音符,将糖果仙子的优雅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3.俄罗斯舞曲与阿拉伯舞曲在音乐会版中,俄罗斯舞曲与阿拉伯舞曲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音乐风格。
俄罗斯舞曲欢快、热情,阿拉伯舞曲则充满异国情调,令人陶醉。
4.中国舞曲与西班牙舞曲中国舞曲以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展现了东方神秘的魅力;西班牙舞曲则以热情奔放的节奏和旋律展示了西班牙风格的激情。
5.最后的雪花圆舞曲与胡桃夹子之舞雪崩般壮观的雪花圆舞曲为整个组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此之后,胡桃夹子之舞作为压轴之作,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经典的永恒——小号独奏《霍拉舞曲》赏析
摘要:
一、引言
二、霍拉舞曲的背景介绍
三、小号独奏《霍拉舞曲》的音乐特色
四、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五、总结
正文:
【引言】
在音乐的世界里,经典作品如同璀璨的明珠,历经时间的磨砺,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经典的永恒之作——小号独奏《霍拉舞曲》,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霍拉舞曲的背景介绍】
《霍拉舞曲》起源于罗马尼亚,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
随着舞蹈的传播,作曲家们将其改编为各种版本的乐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小号独奏版本。
【小号独奏《霍拉舞曲》的音乐特色】
这首作品以欢快的节奏、简洁明快的旋律为特点,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小号独奏部分高亢激昂,富有力量感,与伴奏乐器和谐共舞,形成美妙的和声效果。
在音乐展开过程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大小调交替、节奏变化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小号独奏《霍拉舞曲》自诞生以来,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它不仅成为了小号演奏家的必备曲目,还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罗马尼亚的民间文化。
此外,该作品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曲家都受到了其启发,创作出了一批类似的优秀作品。
【总结】
经典的永恒之作——小号独奏《霍拉舞曲》,通过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价值,展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
这首作品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愉悦的视听享受,还让我们对罗马尼亚民间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浅析唐山市民间舞蹈“拉花蹦蹦”作者:徐鹏高策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唐山市最具代表性的舞种“拉花蹦蹦”由清顺治年间辞官还乡的杜阁老(名不可考)所编创,是一种以“八卦”定位转场图调度,形式独特,风格别致的传统民间舞蹈。
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别出心裁的编创形式,都是民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笔者通过对“拉花蹦蹦”的艺术特点,历史起源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一次调查分析,论述其发展,解读“拉花蹦蹦”的鲜明风格及地方特色,旨在揭示其全貌和特质。
【关键词】拉花蹦蹦;艺术特征;发展一、拉花蹦蹦的起源分析“拉花蹦蹦”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根据笔者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统计,当时正是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反清复明活动的巅峰时期,“拉花蹦蹦”的创始人杜阁老正在清朝为官,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杜阁老对于满清统治者甚为不满,并且就满清统治者强行要求人民剃光额头留辫子以及为官者必须穿着马蹄袖服装等制度在朝野上下议论,导致杜阁老遭到清廷的监视。
而此时时杜阁老的一位好友也因不满清朝统治辞官回乡,该好友在杜阁老的寿辰之日给杜阁老送去了十七枚明代崇祯铜钱,借此以讽刺杜阁老判明扶清,为虎作伥的行为。
此时的杜阁老见物生情,同时自己也对清廷的统治甚为不满,便也辞官回家,并编创了“拉花蹦蹦”这一民间舞蹈。
二、拉花蹦蹦的特征分析笔者拿“拉花蹦蹦”与部分民间舞蹈做了一些对比,通过与其他民间舞蹈的纵横比较,才能准确的把握住“拉花蹦蹦”的艺术特征。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一)注重塑造人物性格“拉花蹦蹦”的舞蹈表演中,对其中的角色、性别、身份、服饰以及人物关系等进行了严格的设定,这些设定是为了角色扮演时能更好的表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设定成功的使整个舞蹈活跃起来,得到观众的共鸣,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二)善于表现故事情节“拉花蹦蹦”之所以能在表现故事情节方面有所独到之处,也正是基于当地人民的审美属性,当地群众本身就喜欢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艺术。
大班艺术领域打击乐:《锅碗瓢盆交响曲》活动目标:1.感受音乐进行曲的风格,辨别ABA的曲式结构。
2.尝试利用厨房中常见的物品为音乐伴奏。
3.学习看指挥、分声部演奏乐曲,感受演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1.碗、盆、勺子、盘子、瓶子、筷子等厨房中常见的物品。
2.《锅碗瓢盆交响曲》ppt;《土耳其进行曲》音乐、节奏图谱。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是什么?是谁做的?今天呀,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一道“炒油菜”。
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来听音乐想一想做这道菜需要哪些流程?二、完整倾听音乐,感受乐曲进行曲的风格,了解曲式结构。
1.初步倾听音乐,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之后有什么感受?2.出示节奏谱,再次倾听音乐,熟悉音乐节奏。
提问:看谱子听音乐你有什么新发现?哪个地方的音乐是一样的唱了两遍?引导幼儿感知乐曲的不同节奏,发现谱子中符号大小与速度快慢有关,了解ABA的曲式结构,并看图谱自由创编做菜流程的动作。
3.熟悉节奏谱,随音乐创编做菜动作。
三、尝试利用常见厨具为音乐伴奏,进一步感受音乐风格特点(刚才小朋友随音乐用动作做出了一道美味的“炒油菜”,厨房的厨具也想加入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发出好听的声音?)1.出示碗、盆、勺子、盘子、瓶子等物品,初步尝试探索厨具的声音。
幼儿自由敲打,听听这些东西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用各种厨具敲打出好听的声音了,谁愿意用你的厨具演奏给大家听听?)提问:你用的是什么?他发出声音是怎样的?你能用声音模仿一下吗?2.引导幼儿结合图谱选择合适的配器物品。
教师出示菠菜、小手、盆三种符号,请幼儿敲击锅、盆、勺子、盘子、瓶子等物品,分辨哪种物品发出的声音适合在哪个地方演奏。
提问:油菜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哪种声音为乐曲伴奏?(如敲击碗会发出“叮”的声音,适合在出现第一种符号(油菜)时演奏;自制调料瓶子会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适合在第二种符号(小手)出现时演奏;敲击盆会发出“咔”的声音,适合出现第三种符号(盆)时演奏等。
小学音乐《霍拉舞曲》听课体会与收获小学音乐《霍拉舞曲》听课体会与收获如下:
《霍拉舞曲》又叫《顿音霍拉》,创作于1906年,原为罗马尼亚民族器乐曲,后改编为管弦乐曲和小提琴等独奏曲。
《霍拉舞曲》具有轮舞体裁特征,乐曲一开始即以明快活泼的伴奏引出小提琴以断弓技法奏出的顿音主题,如同鸟鸣般婉转的颤音和飞泉般奔泻的快速的顿音,形成了一个欢腾的乡村舞会场面,充满了炽烈的欢乐气氛。
全曲犹如一首无穷动,主题素材不断展开,使乐曲逐渐形成高潮,最后再现主题,突然结束。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的民间舞蹈,是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
1.能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充满炽烈的欢快气氛和舞蹈性特点,并初步了解霍拉舞的简单知识。
2.能够根据旋律选择图形谱,并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感受。
3.了解小提琴的音色、构造与演奏姿势。
经典的永恒一小号独奏《霍拉舞曲》赏析当激昂的号角声在耳边回荡,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世界。
而在这激昂的旋律中,《霍拉舞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霍拉舞曲》作为一首典型的小号独奏曲,充分展示了小号的独特音质和演奏技巧。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运用丰富的气息控制和唇部力量,才能演绎出这首曲子的精髓。
从旋律到节奏,从演奏技巧到音乐表现,《霍拉舞曲》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号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
这首曲子的旋律优美、典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激情的节奏为特点,将霍拉舞的欢快与热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次听到《霍拉舞曲》,我们仿佛都能感受到那舞者在舞池中的欢快跳跃,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与狂热之中。
除了优美的旋律,《霍拉舞曲》还具有极高的演奏技巧要求。
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气息控制和唇部力量,才能准确地演绎出曲子中的每一个音符。
无论是高潮部分的激烈演奏,还是柔美旋律的轻盈跳跃,都需要演奏者具备深厚的功底和娴熟的技巧。
此外,《霍拉舞曲》所传达的音乐情感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这首曲子充满了欢乐、激情和热烈的情感,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热情和活力。
每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霍拉舞曲》是一首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经典之作。
它以优美的旋律、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深刻的音乐情感,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在这首曲子中找到那份永恒的经典与美好。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霍拉舞曲》所传递的那种激情与活力,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初心,保持那份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渔歌赋交响乐赏析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娄树华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
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
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
经过50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至今。
三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三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它也许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儿歌音乐蹦蹦跳教案反思标题:儿歌音乐蹦蹦跳教案反思引言:儿歌音乐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活泼、欢快的音乐节奏和简洁易懂的歌词,帮助幼儿建立语言能力、培养节奏感,以及促进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本教案通过音乐蹦蹦跳的形式,将儿歌与运动结合,旨在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听觉感知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儿歌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2. 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
3. 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设备:音乐播放器、音乐儿歌资源。
2. 教具:彩色气球、音乐节奏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一段欢快的音乐引入课堂,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 歌曲学唱:选择一首适合幼儿年龄的儿歌,分段教唱,让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拍手或拍脚。
3. 音乐蹦蹦跳:使用彩色气球和音乐节奏器,引领幼儿进行蹦蹦跳的动作,同时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跳跃。
4. 合作游戏: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儿歌,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歌词进行动作设计,然后进行表演和比赛。
5. 反思:组织幼儿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发表对本节课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表现。
四、教学扩展:1. 鼓励幼儿自主创作动作并配合音乐表演。
2. 创建音乐舞蹈团队,定期演出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幼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动作表达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反应。
可以通过记录观察笔记、拍摄视频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有效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跳跃,是否有所拖沓?2. 幼儿对儿歌音乐的接受程度如何,有无表现出无法理解歌词或节奏的情况?3. 幼儿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展示出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教案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通过教案反思,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及时反思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并促进他们在音乐蹦蹦跳中快乐成长。
在《霍存慧教授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的讲话
潘兆和
【期刊名称】《乐府新声》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2001年10月31日,时值作曲家、音了霍存慧教授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
代表竹风、雷雨声、杨余燕、王均时、朱广庆、张教授的交响音乐创作为切入点,针对建国以来作曲族化趋势的逐步形成,以及近年来日益高涨的严谨下面本刊选取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发言刊登教授80寿辰之际,我院隆重举行存慧的同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院有关人士。
此次研讨会以霍存慧精深、蓬勃发展,音乐创作风格民进行了热烈的研究与讨论。
慧霍我益气者存有及日风读霍的以的术飨家议,论学以育会等理的.教临学术泼下乐莅永技活如
【总页数】1页(P3)
【作者】潘兆和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92.7
【相关文献】
1.淳朴的风格鲜活的个性--霍存慧管弦乐《蹦蹦组曲》探析 [J], 王进
2.赋予交响之中的真挚感情--霍存慧《1976--难忘的年代》交响曲的创作分析 [J], 曹家韵
3.霍存慧创作年表 [J], 彭永启;梁雪菲
4.从教五十载桃李竞芳菲——记音乐教育家霍存慧教授 [J], 冷贵杰
5.桃李满园硕果永存——谈霍存慧教授的创作思想 [J], 王宗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船歌奥芬巴赫赏析
《船歌》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
这首合唱曲以深情的旋律和温情洋溢的歌词展现了人们对航海生
活的向往和热爱。
《船歌》以A小调为基调,由合唱和乐队伴奏组成。
乐曲开头铿
锵有力的弦乐和管乐旋律带领听众进入了航海的世界。
接着,柔美的
女声独唱带来了动人的旋律,歌词描绘了一个勇敢的船员踏上无垠的
海洋,追寻自由和真理的故事。
曲中运用了巴赫独特的对位法手法来表现出船在波涛汹涌中的起
伏和颠簸感。
尤其是合唱部分,各声部呼应协调,在和声中展现了巴
赫的创作才华。
《船歌》的曲调朴实而感人,歌词简洁而富有哲理。
曲中呈现了
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表达,描绘了船员们的勇敢和冒险精神,以及他们与海洋的爱恋之情。
《船歌》是巴赫早期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首歌曲,它展现了巴赫
才华横溢的作曲能力和对人性、自由的深刻理解。
无论是音乐的旋律
还是歌词的含义,都使这首曲子成为了经典之作,深受观众欢迎,至
今仍然被广泛演唱和赏析。
经典的永恒——小号独奏《霍拉舞曲》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霍拉舞曲的背景及特点1.作曲家与创作背景2.曲风与舞蹈关系三、小号独奏版本的改编与表现1.小号的特色与应用2.独奏版本的改编与创新四、音乐欣赏角度分析1.旋律与和声2.节奏与拍子3.音色与音域五、霍拉舞曲在乐坛上的影响及地位六、结语正文:【引言】在音乐的世界里,经典的曲目总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永恒传颂的作品。
其中,小号独奏《霍拉舞曲》便是这样的佳作。
这首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听众喜爱。
本文将从霍拉舞曲的背景、特点,以及小号独奏版本的改编与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赏析,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霍拉舞曲的背景及特点】1.作曲家与创作背景:霍拉舞曲原名为《霍拉》,是由罗马尼亚作曲家格奥尔基·埃内斯库创作于1904年。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罗马尼亚民间舞曲风格的的作品,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曲风与舞蹈关系:霍拉舞曲采用了霍拉这种典型的罗马尼亚民间舞蹈的节奏,旋律优美、富有活力。
舞蹈中的快速脚步声与音符相互映衬,使音乐具有强烈的舞蹈性。
【小号独奏版本的改编与表现】1.小号的特色与应用:小号作为独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在《霍拉舞曲》的独奏版本中,小号将舞曲的欢快、激情与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2.独奏版本的改编与创新:为了使小号独奏版本更具表现力,作曲家在保留原曲风貌的基础上,对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了改编,使作品更具挑战性和感染力。
【音乐欣赏角度分析】1.旋律与和声:霍拉舞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韵律感。
在和声方面,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技巧,使音乐层次更加丰富。
2.节奏与拍子:霍拉舞曲的节奏鲜明,拍子灵活多变。
这使得音乐具有很强的动力感,让人忍不住随之舞动。
3.音色与音域:小号独奏版本的音色宽广,音域较高。
这使得独奏家在演奏时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从而使作品更具挑战性。
【霍拉舞曲在乐坛上的影响及地位】作为一首经典之作,霍拉舞曲在乐坛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高度的赞誉。
作者: 刘学严
作者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
出版物刊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7-14页
主题词: 作曲家;民族风格;创作风格;音乐形象;音乐作品;音乐知识;社会功能;六十年代;民族音乐;小提琴
摘要: <正> 霍存慧是我国音乐界老一辈作曲家。
自解放后的四十多年来,在音乐教育、创作园地上辛勤耕耘、奋力拼博,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专业人才,写出了许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及鲜明易解的音乐形象、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在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来研究霍存慧的作品,是非常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霍存慧同志青少年时代不同于其他作曲家,没有进过音乐学院,更没有师从什么名人,应该说霍存慧同志主要是靠顽强的自学和实践进入音乐之门的。
在上初中时,深受一位酷爱唢呐的音乐老师的影响,对各种喇叭的曲牌子、地方戏以及西皮二簧种下了喜爱的根苗,这就使霍存慧同志很早就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
后来到师范高中时才从音乐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最基础的西洋音乐知识,并接触到了赵元任、阎述诗、李唯宁、萧友梅等人的歌曲。
到1939年在吉林高师学习时遇到董清才老师(台湾籍音乐家),学到一些和声、作曲的初步知识。
由于自己不满足,。
2016年4月13日-2016年5月17日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并修改2016年5月18日-2016年5月31日论文修改完成并定稿2016年6月进行论文答辩参考文献:1 .斯琴朝克图. 析蒙古族青年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作品的艺术特征[J]. 中国音乐, 2006(02):93-97.2..梁璐琳.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创作[D]. 中央民族大学, 2011.3. .莫日根高娃.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形态特征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3):55-56.4. 李宝珠.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审美意境探寻[J]. 人民音乐, 2015(10).3. 吴黎晗.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12.4. 徐敬珉. 创新与融合——蒙古族民歌在无伴奏合唱作品中的改编和运用[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5. 蒋凤梅. 浅析内蒙古无伴奏合唱《戈壁蜃楼》的音乐风格[J]. 金田, 2015.6. 李宝珠. 无伴奏合唱《蒙古靴子》的创作与创新——以色·恩克巴雅尔《蒙古靴子》为例[J]. 音乐创作, 2015(10):135-137.7. 吴黎晗.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12.8. 胡晓瑞. 浅析混声无伴奏合唱《驼铃》的艺术特征[J]. 吕梁学院学报, 2013(01):15-17.9. 包爱军. 呼唤生命的音乐——评色·恩克巴雅尔合唱作品音乐会[J]. 人民音乐, 2002(08):16-17.10.肖立伟. 蒙古草原上的音乐神话——专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人恩克巴雅尔(和平)[J]. 时代人物, 2008(12):10-16.11.邹少鹏. 试论方兵无伴奏合唱创作特征及艺术处理[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12.王焱. 当代蒙古族合唱艺术之发展现状与艺术特征[D]. 内蒙古大学, 2013.13.肖姝.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演唱风格探讨[D].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4.段泽兴.曲式与作品分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15.刘春荣. 和声分析[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6.吕宏久. 蒙古族民歌调式研究[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说明: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填写,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查的重要依据,经导师审查后签署意见生效。
从教五十载桃李竞芳菲——记音乐教育家霍存慧教授冷贵杰【期刊名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1991(000)002【摘要】霍存慧教授是我国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教育家,他在我院的三个历史时期——东北鲁艺、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任教,并历任作曲系主任、副教务长、副院长等职。
近50年来,在他辛勤培育下,一批批毕业生已陆续成为专家教授和专业骨干。
作为作曲家、老共产党员,他一贯遵循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为人民、写人民,适应人民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承受力为创作原则,创作了管弦乐《提灯游行》、《蹦蹦组曲》和交响曲《一九七六》等许多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东北地方色彩以及质朴无华、简洁平易的技巧的优秀作品,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以无私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致力于国民音乐教育。
为提高人们对国民音乐教育的战略意义的认识而奔走、呼吁;为提高中小学及师范的教育质量而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为向霍存慧教授学习,学院由作曲系、学报编辑部和音乐研究所联合组织了“霍存慧创作、教学经验研讨会”。
会议由副院长王其慧教授主持。
与会者就其教育、创作和国民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
省音协主席、原学院院长丁鸣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他最后以向老同志、老朋友、老搭档以“德高艺精、后世楷模”的八字赠言做为结束。
本期刊登的三篇文章,是这次研讨会的中心发言。
【总页数】4页(P3-6)【作者】冷贵杰【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原师范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相关文献】1.辛勤耕耘五十载桃李一朝满天下——"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记盛[J], 彭梅蕾2.五线谱响人生路雨润桃李细无声——记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王安国教授 [J], 蔡梦;许洪帅3.从教三十载桃李满园春——陈重教授从教三十年师生音乐会侧记 [J], 赵森林4.桃李满园硕果永存——谈霍存慧教授的创作思想 [J], 王宗鉴5.辛勤耕耘五十载桃李一朝满天下——“饶艽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记盛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听《花之圆舞曲》《马刀舞》2.唱《跳吧!跳吧!》《我的家乡在日喀则》3.创编、集体舞二、教材分析1.《花之圆舞曲》(管弦乐)选自舞剧《胡桃夹子》第二幕,是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
这首舞曲高雅清秀,富于诗意,旋律如歌,配器辉煌。
它的旋律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色彩鲜艳,可以称得上是整套舞剧组曲之冠。
《胡桃夹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剧之一,作于 1892 年,有“圣诞芭蕾”的美誉。
2.《马刀舞》(管弦乐)是哈恰图良作于 1942 年的管弦乐曲,是为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创作的群舞音乐。
采用亚美尼亚民间音调写成,曲调热情奔放,节奏粗犷强烈,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时代气息,听后使人仿佛看到一队战马嘶鸣、刀光闪闪的铁骑勇士,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敌阵勇往直前。
全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3.《跳吧!跳吧!》是一首热烈、欢快,具有轮舞风格的斯洛伐克民歌,歌词内容富于生活情趣,表现了人们聚会时的场景。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节奏完全相同,以模进的手法写成,突出使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
歌曲具有舞蹈性,可配合舞蹈连续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1.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用动作表现乐曲,简单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
2.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与韵律,有感情的歌唱歌曲。
苏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1. 唱《五月的夜晚》、《我们的田野》2. 听《春到沂河》、《晓风之舞》、《美丽的村庄》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以“田野”为题,田野师辽阔的、美丽的、多姿的。
两首不同的器乐演奏曲子,教学中应该侧重于让学生听辨出不同主题所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如何用音乐来描述人们对于春天的赞美和向往;两首中外名曲的学唱,引导学生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来歌唱“田野”的美好,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家乡的喜爱之情;在“成长的足迹”中,巩固保持音记号与跳音记号唱法的掌握。
淳朴的风格.鲜活的个性——霍存慧先生管弦乐《蹦蹦组曲Ⅰ.Ⅱ》赏析[内容提要]本文就霍存慧先生的管弦乐作品《蹦蹦组曲ⅠⅡ》在不同角度上加以分析和探讨。
从民间风格和民俗文化上研究了两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交响乐创作技巧方面以及交响音乐创作如何与风格和创作个性相融合等课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蹦蹦组曲ⅠⅡ》/二人转/民间风格/交响乐创作[内容类别词]音乐评论从建国以来至今,在东北音乐领域内的器乐音乐创作历经了由“凤毛麟角”到“烟波浩淼”的时期,尤其是近几年来,器乐音乐的创作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观。
在这5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已经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而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却与中国器乐音乐创作紧密相连,并给予人们深刻的印象。
每当提及东北音乐界管弦乐创作之时,人们便很自然地想起霍先生的代表之作《蹦蹦组曲》,该作品以其淳朴的风格和鲜活的个性无论在当时或当今都曾在东北乃至中国甚至在海外激起了一层波澜。
一、创作背景《蹦蹦组曲Ⅰ》创作于1958年那个“大跃进”的年代,本着音乐文化面向大众、面向广大农民的精神,霍先生当时便萌发了一个为东北农民写一部管弦乐作品的念头。
我们都知道管弦乐音乐作品是一种外来的音乐形式,它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交响性与结构性等要素,也是音乐作品与音乐创作中的最高形式。
欧美的管弦乐队以及交响乐作品,已经历经了二三百年的创造和积累,许多交响乐作品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艺术财富。
如果用建筑来比喻,交响乐作品就像是建筑中的巍峨的宫殿或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总体水平的高低。
然而,在当时的年代,当时东北农民音乐欣赏水平和普遍的文化程度,以他们为接受主体来创作一部能使他们理解并深受他们欢迎的管弦乐作品,可谓是“难上加难”,搞不好便会是“孤芳自赏”或是“对牛弹琴”。
格林卡曾这样说过:“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1肖邦曾说过:“我愿意使我的作品——至少我的部分作品——能够成为约翰.苏比耶斯基的部队所唱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