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诗歌五首》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2. 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识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五首古代诗歌的节选和分析。
2. 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说明。
2. 如何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蕴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
2. 集体分析。
3. 小组讨论。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诗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个诗句对他们的印象和感受。
2. 学生提出问题:诗句中“潮平两岸阔”是什么意思?它要表达什么?二、核心内容(30分钟)1. 望江南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望江南》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2. 长歌行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长歌行》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3.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4. 凉州词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凉州词》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5. 登高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登高》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三、拓展延伸(10分钟)1. 讨论:古代诗歌中采用了哪些形式和语言手法才能更好地表达意蕴和情感?2. 小组讨论: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是如何影响古代诗歌的?四、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歌?答案:学习古代诗歌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更好地感受生活和人生。
【课后作业】1. 背诵《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精彩诗句。
2. 撰写你的感悟和体会,阐述古代诗歌对你的影响和启示。
注:本教案仅作参考,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善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需保证充沛的准备、考虑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资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示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身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置更有表示力,作出标志。
【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范文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和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2、理解、累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3、认识古代诗歌体裁的相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正确朗诵并默写。
【能力目标】1、品尝诗句,感悟诗歌境界,培育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涵养。
2、认识诗歌情况交融的特色,培育学生朗诵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频频朗诵中启迪阅读兴趣,领悟诗歌的境界美、语言美,遇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课重点】朗读 ; 指引学生领悟诗歌的境界美,感觉诗歌的语言美。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进入诗歌境界,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课方法】1、朗诵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概充足,情况宏阔; 有的衬托点染,形象传神; 有的以景寓情,包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频频朗诵,带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领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舞学生充足睁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下手,领悟感情。
3、议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表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重点】学习《观沧海》,感觉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 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真谛美。
【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 从认识绚烂文学下手,加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朝、宋朝、元朝分别有哪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 ) 确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家,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异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五首交口称赞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解题。
( 投影 )曹操 (155 ~ 220)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⑵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⑶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⑴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⑵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解题: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通过本次教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材分析】《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言语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构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画面清静,悠远,朦胧。
品味本文优美的言语是一种艺术享用。
【教学目标】1、引导先生以审美的目光来朗读诗歌,领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先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言语,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先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指点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先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本质”,要求培养先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了让先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动手,进而引导先生欣赏美的言语,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毕竟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绪】一、诗情导入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
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哀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是寂廖的秋。
秋天还有绚丽的颜色、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
(板书课题)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1、先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腔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先生在小组内以本人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本人读的方式。
4、诗中描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先生命名只需符合大致意思即可。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甚么?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誉。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在本篇教案设计中,我将为您介绍五首古代诗歌,并提供相关教学
活动和作业建议。
首先,我们将研究杜甫的《春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社会现实
的失望和对人生沉痛的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
象和情感,并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
节奏和韵律。
第三首诗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深
情告别,表现了友情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诗歌的
写作风格,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第四首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广
袤原野上的离别之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情感交流。
最后一首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首诗表达了抗敌斗争的决心和壮志凌云的情怀,展现了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可
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
情趣,还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份教案设计对
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学生互动环节•拓展延伸与作业布置•教师评价与反馈01课程介绍与目标古代诗歌五首背景及作者简介《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的诗作,表达诗人思乡之情。
《野望》王绩的诗作,描写山野秋景,表现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心情。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劝诫世人惜时奋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表达对张丞相的敬意和期望。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以黄鹤楼为题材,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讨论、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5分钟)详细讲解每首诗歌的背景、作者、意境和情感,并进行示范朗读。
讲解与示范(30分钟)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和背诵,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练习与讨论(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和预习任务。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课程安排与时间02文本解读与赏析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河奔腾东流的壮阔景象,以及园中葵菜由盛而衰的自然变化。
描绘景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情感表达运用比兴手法,以黄河流水和园中葵菜为比,引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手法《长歌行》赏析诗中描绘了青溪的清澈、幽静和美丽,以及随山势蜿蜒曲折的形态。
描绘景象诗人通过对青溪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情感表达运用白描手法,简洁生动地勾勒出青溪的美丽形象;同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艺术手法《青溪》赏析《渭川田家》赏析描绘景象诗中描绘了渭川田家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象,以及村民们归家的温馨场景。
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能够分析并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3. 能够理解古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能够运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古代诗歌的意境和韵律的分析。
2. 古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3. 古代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五首古代诗歌的文本。
2. 相关古代诗歌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欣赏(20分钟)1. 分别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其韵律特点和意境,如平仄、押韵、意象等。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诗歌解析(20分钟)1. 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解释其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爱情、友情、自然美等。
3.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四、诗歌背诵和默写(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进行诗歌默写练习,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是短诗或句子。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意境和韵律的特点。
2. 强调古代诗歌的背诵和默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
教学延伸:1. 组织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研究,如诗人背景、诗歌流派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解析、背诵和创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并能够理解和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并能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次以见”等基本的文言词汇。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思想感情。
3.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难点诵读,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哲理,注意节奏和韵律并带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五首诗歌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若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必能领会其中的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 根据课文注释的相关内容,读准字音,疏通诗歌的内容。
1.将你发现的重点字词按照记忆时重点的不同分类记录在下面字音:书写:2. 为了能更好的疏通诗歌内容,可以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了解诗人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将疏通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内容以及不会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2)朗读,注意节奏并有感情朗读才会体会到每首诗如歌一样的美。
友情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几处/早莺/争/暖树。
学习·研讨练习·延伸经典回顾1.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提示:毛泽东在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并抒发了怀古的心情,对比往事,热情的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词中“遗篇”指曹操《观沧海》诗。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5)doc初中语文(1)一、教学目的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制造思维〔二〕难点1.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制造思维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程序〔一〕导语同学们,〝家〞和〝家乡〞的概念,相信大伙儿都不生疏了,当我们独自一人身居异乡的时候,就会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大伙儿在小学时,也学过一首闻名的表达想念家乡的诗,也确实是李白的«静夜思»。
在唐代有李白写出这么一首感人的思乡诗,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元代的时候,也有一位伟大的散曲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那确实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导读1.题解〔1〕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伙儿〞。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窘迫料到一生。
因此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它的体裁是〝曲〞。
〔2〕小令。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往常诗最盛行,专门是唐诗,宋代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进展了宋诗,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词,而到了元代,又多了一种专门有特色的文学体裁,那确实是我们今天将会学到的〝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五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2.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韵律、平仄、对仗、意象等。
(2)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
3.学习五首古代诗歌(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总结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1)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情感体验。
2.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五首古代诗歌”部分。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包括《观书有感》、《春日》、《绝句》、《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和主题。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诗歌全文PPT、图片、音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呢?”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诗歌学习(15分钟)(1)学习《观书有感》(3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接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学习《春日》(3分钟)同样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教师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
(3)学习《绝句》(3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大意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视听结合和动静相生的手法。
3. 课堂练习(10分钟)(1)这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请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背诵(10分钟)让学生自主背诵这五首诗歌,教师进行抽查,对背诵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实用15篇)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实用15篇)篇一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
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2.掌握《诗词五首》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诗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五首古代汉语诗词的词汇、用法以及表意;2.掌握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和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2.分析法:分析五首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模仿法:学生进行古代汉语诗词的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水调歌头》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水调歌头》的不同。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静夜思》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静夜思》的不同。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登高》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登高》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登高》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登高》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登高》的不同。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将进酒》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善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需保证充沛的准备、考虑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资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示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身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
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置更有表示力,作出标志。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范文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和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交叉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范文诗意美。
⑷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沛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发明。
三、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掌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缺乏”,抒发了诗人
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示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范文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
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
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示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
分两步:
⑴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⑵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4、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5、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示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容纳宇宙的广博宏伟的艺术形象。
表示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6、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