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本《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期末考试。本大纲侧重于种子植物类群,其主要内容包括分类学基本理论、植物拉丁和命名学基础、类群与性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等主要部分。要求考生在以往学习植物系统学入门的基础上,加深对种子植物的了解,能够系统的了解在特定系统安排下整个种子植物的性状演进关系,掌握重要类群相应的位置、主要特征、与近缘类群的区别等,熟悉重要植物种类的拉丁学名,能够用科学的方式编制植物类群检索表,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实际操作。

一、考试内容

(一)植物分类学基本理论

1.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

2.植物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亲缘关系

3.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

(二)植物拉丁文和命名学基础

1.分类单位,科、属、种,教材上植物科、属拉丁学名

2.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常见植物种的拉丁学名

3.模式标本、主模式、等模式、同举模式

(三)孢子植物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及代表植物

(四)裸子植物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中国裸子植物的特点

2.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松、杉、柏科的特征

3.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关系

(五)被子植物

1.狭义显花植物,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被子植物的分类

2.双子叶植物——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单子叶植物——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其中重要的类群的性状及特征、分布和用途等。

3.重要科、属的分类组成,相近类群的区别,各种检索表的应用。掌握: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樟科(Laur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杨柳科(Sali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壳斗科(Fag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桑科(Moraceae)、锦葵科(Malv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山茶科(The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葡萄科(Vitaceae)、芸香科(Rut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木犀科(Oleaceae)、茜草科(Rubi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五加科(Alaraliaceae)、菊科(Compositae)、唇形科(Labiatae)、百合科(Liliaceae)、兰科(Orchi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等科的特点;各科中属的特征要点;教材所列举的常见种的识别特征。

(六)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地点、可能的祖先

2.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恩格勒学派、毛茛学派,真花学说、假花学说,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郎奎斯特系统等,系统间的关系及异同。

(七)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1.分类学的简要发展历史,进化的观点,多学科的综合

2.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数量分类学、分子系统学

二、考试要求

(一)植物分类学基本理论

1.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理解性状的间断和连续及其与分类的关系,理解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植物系统,理解人为分类系统和自然分类系统的发展关系,掌握植物亲缘关系的根本所在。

3.了解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等概念和范围。

(二)植物拉丁文和命名学基础

1.掌握分类单位的概念,熟练掌握科、属、种的概念,熟悉有关教材上植物科、属的拉丁学名。

2.理解植物的命名,掌握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熟记常见植物种的拉丁学名。

3.了解模式标本、主模式、等模式、同举模式的概念和应用。

(三)孢子植物

掌握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及代表植物,了解孢子植物的起源、演化。

(四)裸子植物

2.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熟知裸子植物的分类,熟练掌握中国裸子植物的特点。

掌握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的特征,熟练掌握松、杉、柏科的特征。

3.了解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关系。

(五)被子植物

1.了解狭义显花植物的概念,理解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掌握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熟悉被子植物的分类。

2.理解双子叶植物——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单子叶植物——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的分类构成,熟练掌握其中重要、具代表性的科级类群的性状及特征、分布和用途等,尤其要掌握与我们生存关系密切或在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类群的次级分类。

3.熟练掌握重要科、属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为其独具的性状,以及分类组成和与相近类群的区别,灵活应用各种检索表以区别植物,主要抓住简明、重要的区别特征以实现检索表的编制。

(六)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理解被子植物的起源演化是植物分类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重点了解起源时间、地点、可能的祖先的发现和观点。

2.掌握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熟悉恩格勒学派、毛茛学派,掌握真花学说、假花学说,理解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郎奎斯特系统等,了解系统间的关系及异同。

(七)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1.了解分类学的简要发展历史,理解植物分类在进化的观点上的发展,理解植物分类是依赖多学科的综合,日新月异的充实发展。

2.理解多学科促进植物分类的关系,知道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数量分类学、分子系统学(从最新文献了解)对植物分类的推动。

三、主要参考书目

1、种子植物分类学。汪劲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植物学(第二版上册:第七、八章、九章)。陆时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植物学(第二版下册)。吴国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植物学典型题型解析及自测试题。贺学礼。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植物分类学复习要点

总论

植物分类学概念;植物系统学概念;植物的基本类群;分类学内容;分类与鉴定定义;植物的分类等级;种、亚种、变种、变型、品种定义及其学名表示;理解植物命名法(双名法和三名法)含义;两种检索表的使用;理解真花学说和假花学说及其主要代表分类系统;模式标本;解读花程式信息;各种花冠、花序和果实定义(蔷薇花冠、蝶形花冠、十字花冠、唇形花冠等等;圆锥花序、柔荑花序等等;聚花果、聚合果等等);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特点;裸子植物分类系统;掌握植物种银杏、苏铁;

松科:松科主要特征(雌球花、苞鳞与种鳞);主要分类依据;三亚科分类及其代表属种;落叶松亚科属种;松属分类及其特点;掌握植物种:金钱松、雪松、白皮松、马尾松、黑松、日本五针松、黄枝油杉等。杉科:杉科主要特征;各属分类辨析;掌握植物种:水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柳杉、杉木

柏科:柏科主要特征;三亚科分类及代表属种;相近属种分类辨析;植物种:柏木、圆柏、刺柏、侧柏等;掌握松、杉、柏三科异同点;掌握植物种香榧、粗榧、三尖杉、南方红豆杉、罗汉松等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特点;了解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较;

木兰科主要特征及其原始性状;掌握常见属种分类辨析;掌握植物种:白玉兰、紫玉兰、广玉兰、含笑等;樟科主要特征(叶脉、雄蕊等、花序);主要分类依据;常见属种的分类辨析;掌握植物种:香樟、浙江桂、紫楠、浙江楠;腊梅等;

蔷薇科:蔷薇科主要特征(蔷薇花冠、果实);分类依据;四亚科分类及其常见属种;掌握植物:李叶绣线菊、火棘、梨、苹果、湖北海棠、木瓜、枇杷、石楠、月季、日本樱花、杏、梅、桃等;

豆目:豆目主要特征(花形态、果);三科异同点及其演化关系;三科常见属种分类辨析;掌握植物种:紫荆、合欢、紫藤、国槐、刺槐、黄檀等;

金缕梅科主要特征(果实);掌握植物种:枫香、檵木;杜仲;

杨柳科:杨柳科主要特征;杨属与柳属辨析;

壳斗科:壳斗科主要特征;常见属种及其分类辨析;掌握植物种:石栎、青冈栎、板栗、麻栎、槲栎等;胡桃科:胡桃科主要特征;常见属种及其分类辨析;掌握植物种:枫杨、核桃、青钱柳、薄壳山核桃等;榆科、桑科:了解其主要特征;植物种:榉树、榔榆、青檀;桑树、构树、无花果等;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竹亚科与禾亚科的区别;单子叶植物叶与箨;竹子地下茎类型及其常见属种;掌握植物种:凤尾兰、紫萼、毛竹、孝顺竹、箬竹等;

掌握以下植物种拉丁学名:

银杏;雪松;金钱松;白皮松;马尾松;落羽杉;水杉;柏木;侧柏;南方红豆杉;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含笑;香樟;浙江楠;浙江桂;梅花;日本樱花;桃;苹果;梨;紫荆;合欢;紫藤;国槐;枫香;青冈栎;麻栎;枫杨;青钱柳;核桃;朴树;榉树;桑树;南酸枣;桂花;黄连木;丝棉木;苦楝;无患子;等等

了解以下科主要特征及掌握代表常见植物

木樨科;忍冬科;卫矛科;毛茛科;椴树科;山茱萸科;山茶科;杜鹃花科;大戟科;鼠李科;槭树科;漆树科;八角枫科;山矾科;茜草科;芸香科;苦木科;楝科;罂粟科;十字花科;石竹科;锦葵科;旋花科;伞形科;五加科;唇形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鸢尾科;石蒜科;堇菜科;兰科;蓼科;省沽油科;马鞭草科;姜科;小檗科;金丝桃科;夹竹桃科;荨麻科;商陆科;大麻科;紫葳科;葫芦科;大戟科;美人蕉科;野茉莉科;等等

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单项选择题;三、填空题

四、区别属或种;五、简答题;六、编制检索表或识别10—20种植物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DOC)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 颤藻属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细胞的原生质体可分 中心 质和 周 质两部分,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2. 发菜的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3. 衣藻隶属 绿藻 门, 衣藻 目;植物体形态是 球形或卵形 类型;有性生殖为 同配生殖 ,生活史是 合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合子形成的后期 。 4. 鹿角菜隶属 褐藻门 门, 无孢子 纲;植物体形态是 异配生殖 类型;有性生殖为 异配生殖 ,生活史类型是 配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配子囊形成后期 。 5. 细菌菌体为 单细胞 ;真菌大多为 菌丝体 。 6.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组成成分是 几丁质 。 7. 地衣的形态可大致分为 壳状地衣 、 叶状地衣 、 枝状地衣 三类,从结构角度看,叶状地衣大多数是 异层 地衣 8. 苔纲分 地钱目 、 叶苔目 、 角苔 目,角苔属于 角苔 目。 9. 葫芦藓的孢子体包括 孢蒴 、 蒴柄 、 基足 几部分,孢蒴包括蒴台和 蒴盖 。 10. 裸子植物一般被分成五纲:1 苏铁 纲、2 银杏 纲、3 红豆杉 纲、4 买麻藤 和5 松柏 纲。 苏铁 纲的大孢子叶呈羽状分裂的叶状,精子具鞭毛的有 苏铁 纲和 银杏 纲。 年级 班 学号班

11. 根据下列孢子植物的特征,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所属的类群(门、亚门): 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构成。 真菌门 大型叶幼时拳卷。 真蕨亚门 雌性生殖器官称为果胞。 红藻门 12. 松属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分离后发育形成单细 胞花粉,单细胞花粉又称 小孢子 , 小孢子 分裂形成一个 原叶体细 胞 和一个胚性细胞,精子器原始细胞分裂形成 管细胞 和 生殖细 胞 , 体细胞 分裂形成2个精子 。 13. 具有以下果实类型的科 聚花果( 凤梨科 );胞果( 藜科 );瓠果( 葫芦科 ) 14. 填写有四基数花的科 1 十字花 科、 2 桑科 科、 15. 填写出具以下雄蕊类型的科 聚药雄蕊 菊 科、单体雄蕊 锦葵 科、二体雄蕊 蝶形花 科、四强雄蕊 十 字花 科、二强雄蕊 唇形花 科。 二、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 下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2 在下列藻类植物中,具原核细胞的植物是 A 。 A 发菜 B 海带 C 水绵 D 紫球藻 3 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4 在下列特征中,蓝藻门和红藻门相似的特征是 B 。 A 光合色素具藻胆素等 B 生活史中无带鞭毛的细胞 学 号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中/英文):植物生物学/Plant Biology 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 周学时/学分:3/3 4 授课对象: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08级 5 使用教材: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植物基础学科,包括传统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以及植物发育生物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关植物结构及其功能和生理作用、植物多样性及分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植物进化的较为全面而基础的理论知识。 在绪论中,我们简单介绍植物的重要性、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和植物生物学的学习方法,为正文的展开作一个开头。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因此该课程首先以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植物组织(第一章),然后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第二章),以及植物的繁殖(第三章)。学习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后,学习植物的生命活动,即分别在、四、五、六章介绍的植物的无机营养、光合作用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在学习了个体生物学基础上,我们将按系统发育的顺序介绍地球上长期进化发展所形成植物多样性,包括藻类与地衣、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学习其鉴别特征和一些重要的代表植物类群(第七至十一章)。无论什么植物都离不开环境,植物多样性是在不同的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接下来讨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十二章)。进化是生物学的统一主题,是生物界发展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因此我们将以进化的讨论结束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第十三章)。最后是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探讨,由学员们课外自学。 本大纲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54学时,用一个学期完成授课,18周,每周3节。但按本学期学校安排,本学期授课18周,19周开始为期末考试时间,又因第六周为国庆,其中还有一次为期中考试时间,故实际授课周数为16周,总授课48学时。因课时较少,内容较多,所以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自学学时教师不作硬性安排,由学生自己掌握。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生理、代谢及发育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学原理识别植物,从而为以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也立足于服务将来进一步的植物科学方面的科研和工作。其次在此基础上训练学员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植物的实际问题,第三,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植物学研究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命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进度表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本《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期末考试。本大纲侧重于种子植物类群,其主要内容包括分类学基本理论、植物拉丁和命名学基础、类群与性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等主要部分。要求考生在以往学习植物系统学入门的基础上,加深对种子植物的了解,能够系统的了解在特定系统安排下整个种子植物的性状演进关系,掌握重要类群相应的位置、主要特征、与近缘类群的区别等,熟悉重要植物种类的拉丁学名,能够用科学的方式编制植物类群检索表,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实际操作。 一、考试内容 (一)植物分类学基本理论 1.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 2.植物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亲缘关系 3.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 (二)植物拉丁文和命名学基础 1.分类单位,科、属、种,教材上植物科、属拉丁学名 2.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常见植物种的拉丁学名 3.模式标本、主模式、等模式、同举模式 (三)孢子植物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及代表植物 (四)裸子植物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中国裸子植物的特点 2.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松、杉、柏科的特征 3.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关系 (五)被子植物 1.狭义显花植物,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被子植物的分类 2.双子叶植物——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单子叶植物——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其中重要的类群的性状及特征、分布和用途等。 3.重要科、属的分类组成,相近类群的区别,各种检索表的应用。掌握: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樟科(Laur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杨柳科(Sali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壳斗科(Fag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桑科(Moraceae)、锦葵科(Malv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山茶科(The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葡萄科(Vitaceae)、芸香科(Rut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木犀科(Oleaceae)、茜草科(Rubi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五加科(Alaraliaceae)、菊科(Compositae)、唇形科(Labiatae)、百合科(Liliaceae)、兰科(Orchi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等科的特点;各科中属的特征要点;教材所列举的常见种的识别特征。 (六)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地点、可能的祖先 2.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恩格勒学派、毛茛学派,真花学说、假花学说,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郎奎斯特系统等,系统间的关系及异同。 (七)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1.分类学的简要发展历史,进化的观点,多学科的综合 2.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数量分类学、分子系统学 二、考试要求

2017年中科院土壤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 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 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 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 分布和土面蒸发

1.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唐岱(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kmtd@https://www.doczj.com/doc/0010331501.html, 绪论 ?植物识别方法: 1、植物学知识(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2、实践经验(看、摸、嗅、尝、比)。 ?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植物外部形态学知识。 ?主要参考书: ?1、植物学(形态学部分); ?2、园林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分类学部分) 一、植物的种和品种 1.种的概念与特征 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群(种群)。 同种个体间有相同的遗传性状,都能彼此传粉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的种个体则一般不能传粉交配产生种子,即杂交产生后代(在植物中人工和自然杂交,特别人工杂交常有发生)。 2.品种 品种(Cultivar,缩写成cv.)是栽培植物的基本分类单位。 (1)品种概念 品种是人工为一专门目的而选择,具有一致而稳定的明显区别特征,而且采取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区别特征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分类单位。园艺栽培的往往是品种而不是种。 (2)品种的一般属性 品种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是人们通过人工育种方法所获得的栽培植物的性状一致的经济植物类型。作为生产资料,凡栽培越久,分布越广,经济价值越高的植物,品种就越多。例如现代月季、菊花理论上有上万个品种。 二、园林植物分类方法 1.分类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必要性: ?从研究和认识、生产和消费的角度,都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园林、园艺植物进行归纳分类。研究、识别、繁育、应用植物的基础。 ?统一概念,避免植物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混乱。 ?便于国际交流和行业内交流 (2)植物分类基本方法:总体上,植物分类方法有两个基本体系。一是植物学分类法,二是实用分类法。 2、植物学分类法 (1)植物分类法与植物分类系统概念与特征 植物学分类法:又称自然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系统: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单位组成的植物分类系统。(2)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学家以种作为分类基本单位和分类的起点,根据相似程度大小和亲缘关系远近。集合相近的“种”于一属。将特征类似的“属”集合为一“科”。将类似的“科”集合为一“目”。类似的 1

园林树木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园林树木》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课程,是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造景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通过园林树木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能够编制简单的分类检索表。 2.掌握园林绿地中常见的100~150种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3.学会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正确检索和鉴定树种,编制检索表、拼读拉丁学名以及采集植物标本等基本技能和方法。 4.掌握园林观赏、绿化树种调查与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议本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观赏树木的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熟悉观赏树木的作用,掌握常见观赏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习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使学生能根据所学的树种知识分析树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观赏树木物候期记载方法。 2.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规划、配植应用等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一系列专业技能,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作贡献。 2.2知识目标 2.2.1 了解园林树木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2.2 掌握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植物群落知识。 2.3素质目标

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 4.1.1 教材选用 《园林树木识别与应用》,陈秀波,张百川,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4.1.2 参考资料选用 《园林树木》,卓丽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园林树木学》,陈有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中国树木志》,郑万钧,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园林树木1000种》,张天麟,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90 《陕西树木志》,牛春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植物配置与造景》,苏雪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2教学建议 4.2.1教学条件和环境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使理论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充分利用校园教学实践基地—树木园及园林植物实训室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各园林绿地中参观考察识别,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应用。 4.2.1教学方法 运用情景式和对比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广西大学2020年《作物学(866)》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广西大学2020年《作物学(866)》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考试性质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统考2019-12-22 试卷结构 作物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作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资格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 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作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所要求的专业素养,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作物学专业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考察考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作物学专 业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者及格以上的水平,以利于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 量。 【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作物育种学50分

遗传学30分 作物栽培学50分 农业生态学与耕作学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30分(10小题,每小题3分) 选择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 简答题40分(5小题,每小题8分) 综合题60分(3-6小题,每小题10-20分) 考试内容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有关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重点:掌握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与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作物学的起源及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基本要求: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起源和分布;世界作物和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情况。 重点: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生产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难点:作物的起源、传播,以及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第三章作物遗传改良、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植物学基础形考册

植物学基础作业1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维管植物P6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体有维管组织的分化,统称为维管植物。 2.自然分类法P7 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亲疏程度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双名法P10 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创立的植物命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4.孢子体 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具二倍染色体的植物,称为孢子体。 5.配子体 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具单倍染色体数的植物体。 6.世代交替 植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7.生活史 生物个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发育全过程。 8.种脐P35 种子从母体脱离时留下的痕迹

9.种子休眠P38 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 10.缠绕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在他物上而上升生长的茎类型 11.攀援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结构攀援他物上升生长的茎类型,包括卷须攀援茎、气生根攀援茎、叶柄攀援茎、钩刺攀援茎、吸盘攀援茎等。 12.复叶P52 一个也冰上长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称为复叶。 13.叶鞘P49 叶基部扩大包围茎秆的部分。 14.分蘖P47 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分枝方式:禾本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节短且密集于基部,每节生一叶,每个叶腋有一芽;当长到4-5片叶时,有些腋芽开始活动形成分枝,同时在分蘖节处向下形成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15.二强雄蕊P57 雄蕊4枚,二长二短。 16.四强雄蕊 雄蕊6枚,四长二短。 17.单体雄蕊 雄蕊群所有雄蕊的花丝结合成一体,花药离生。

18.二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两组 19.多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四组以上的统称为多体雄蕊 20.聚药雄蕊 花丝分离,花药连合生长 21.单雌蕊P58 一朵花中的雌蕊只由一个心皮构成,成为单雌蕊。 22.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 各个心皮互相连合,组成一个雌蕊边缘胎座 23.边缘胎座 1心皮1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的腹缝线上 24.侧膜胎座P60 2心皮以上合生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 25.中轴胎座 多心皮多室子房,腹缝线在中央连合成中轴,胚珠着生于中轴上 26.下位子房 整个子房埋于杯状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花的其他部分着生于子房以上花托的边缘上。 27.无限花序P61 花序上的小花由基部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的花序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BOTANY TEACHING PROGRAM) 执笔者:洪宇 审核人:曹毅刘家友卢博彬 编写日期:2017年8月 二、课程简述 植物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系统性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发育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与发育等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了解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技能,及一部分被子植物常见的科、属特征,并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为识别、利用和改造植物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类群的基础知识以及植物界演化规律,了解植物个体发生、发育、生长、生殖等生命活动规律。2. 使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

专业课以及从事园艺产业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主要类型,掌握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过程,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与发育,掌握被子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掌握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科。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30%。其中: 出勤考核:占10%。 作业成绩:占2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46普通生物学考研初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46普通生物学考研初试大纲 《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是生物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和获得普遍的规律性的知识。生物界既有极大的多样性,又有高度的统一性。生物界是一个整体,生命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是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涉及普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动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及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等。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普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能应用普通生物学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命科学现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目前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考试形式 普通生物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为: 一、名词解释(12题,每题3分,共36分) 二、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三、填空题(24空,每空1分,共24分) 四、问答题(任选6题,每题10分,共60分,多选者按前选计分) 考试内容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一)生命的特征;(二)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三)把生物界划分为5个界;(四)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五)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六)研究生物学的方法;(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一篇细胞 (一)生命的化学基础;(二)细胞结构与细胞讯;(三)细胞代谢;(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二)营养与消化;(三)血液与循环;(四)气体交换与呼吸;(五)内环境的控制;(六)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七)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八)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九)感觉器官与感觉;(十)动物如何运动;(十一)生殖与胚胎发育。 第三篇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植物的结构和生殖;(二) 植物的营养;(三)植物的调控系统。 第四篇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三)基因表达调控;(四)重组DNA技术简介;(五)人类基因组。 第五篇生物进化 (一)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二)物种形成;(三)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第六篇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一)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二)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三)动物多样性的进化;(四)人类的进化。 第七篇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园林植物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课程,是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造景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通过园林植物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园林植物的分类方法,能够编制简单的分类检索表。 2.掌握园林绿地中常见的100~150种园林树木与花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3.学会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正确检索和鉴定树种,编制检索表、拼读拉丁学名以及采集植物标本等基本技能和方法。 4.掌握园林观赏、绿化树种与园林花卉调查与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议本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地常见园林植物代表种的形态特征、特性和园林用途,学生能根据所学的植物知识分析植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植物分类知识和鉴定植物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参加园林生产实践、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规划、配植应用等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一系列专业技能,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作贡献。 2.2知识目标 2.2.1 了解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2.2 掌握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植物群落知识。 2.3素质目标

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3.课程内容和要求

《 观赏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观赏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限选修课,主要以观赏园艺植物为对象,重点介绍以木本园艺观赏植物(园林树木为主)的分类、观赏特性、观赏园艺植物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介绍中国盆景(尤其是树桩盆景)的流派和地方风格、岭南盆景的创作、鉴赏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的综合性学科,观赏园艺学对一个现代化城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成为具有活力的新兴和经济增长点,对改善和美化现代城市和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园艺专业的限选修课,是在学习植物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以木本观赏园艺植物,将果树、蔬菜和花卉园艺在园林建设中应用进一步扩大,掌握木本观赏园艺植物生长特性和观赏特性,是合理栽培、选用树种和合理配植城市木本观赏园艺植物的依据,木本观赏园艺植物、古树名木和树桩盆景是园林建设中重要的生态资源,要热护植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学生学习观赏园艺学课程后,学生要初步掌握南方常见的木本观赏园艺植物种类,观赏特性和生长习性,中国盆景流派和地方风格,岭南盆景的创作技术,尤其是木本观赏园艺植物在现代园林城市中的具体应用,根据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对各类园林绿地的树种进行选择,搭配和布置,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 三、面向专业:园艺专业

四、先修课程:植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学习植物学、能掌握和熟练对植物科属进行分类、再学习木本观赏园艺学、最后学习花卉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观赏园艺植物概述及分类(4学时) 第一节:观赏园艺植物基本概念 观赏园艺学概念(A);观赏树木学(A);园林植物(A);园林树木(A); 观赏园艺植物(A);木本观赏园艺植物(A);观赏树木学(A);景观植物(A); 乔木、灌木、和藤本木本观赏园艺植物(A);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树木、花 卉、果树的关系(A)。 第二节:观赏园艺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绿化;美化;净化;香化;生产;降温(A)。 第二章:49个科主要木本观赏园艺植物(园林观赏树木)特征及其识别(8 学时) 第一节:棕榈科 棕榈科植物特征(A);主要棕榈科园林树种及其识别(A)。 第二节:禾本科等48个科 禾本科(A);旅人蕉科(A);露兜树科(A);杨柳科(A);桑科(A); 山龙眼科(A);檀香科(A);蓼科(A);紫茉莉科(A);木兰科(A);番 荔枝科(A);樟科(A);海桐花科(海桐科) (A);蔷薇科(A);含羞草科 (A);苏木科(A);蝶形花科(A);芸香科(A);楝科(A);大戟科(A); 漆树科(A);无患子科(A);鼠李科(A);葡萄科(A);杜英科(A);锦 葵科(A);木棉科(A);梧桐科(A);第伦桃科(A);山茶科(A);山竹 子科(A);千屈菜科(A);使君子科(A);桃金娘科(A);五加科(A); 山榄科(A);木犀科(A);夹竹桃科(A);紫草科(A);马鞭草科(A); 紫葳科(A);茜草科(A);忍冬科(A);苏铁科(A);银杏科(A);杉科 (A);南洋杉科(A);.罗汉松科(竹柏科) (A)。 作业1:请写出主校区校园木本观赏园艺植物10种,并写上科名,观赏特性 和在园林中的应用。 第三章:海大主校区观赏园艺植物的认识与应用(4学时)

《观赏植物分类学》教学大纲

《观赏植物分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分类的方法和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掌握种的概念及主要分类单位学名的构成;掌握如何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 教学内容: 第1单元、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第2单元、观赏植物人为分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物种的概念;双名法;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原理及使用; 教学难点:物种概念的理解;如何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 第二章植物分类的形态学知识(8时) 教学目标:掌握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术语的含义,为植物分类奠定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1单元、根与茎的外部形态 第2单元、叶的外部形态 第3单元、花的外部形态(一) 第4单元、花的外部形态(二) 第5单元、种子与果实的形态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叶的形态;2、花的形态及花序类型;3、果实类型 教学难点:1、复雌蕊心皮数目判断;2、胎座类型;3、单果的类型 第三章蕨类植物(3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认识常见的蕨类植物。 教学内容: 第1单元、蕨类植物概述 第2单元、石松亚门(Lycophytina)

第3单元、水韭亚门(Is?ephytina) 第4单元、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第5单元、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 第6单元、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蕨类植物主要特征及其与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2、真蕨亚门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大型叶与小型叶;2、真蕨亚门的分类及其常见植物的识别。 第四章裸子植物(7) 教学目标: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掌握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的主要特征,识别常见裸子植物。 教学内容: 第1单元、裸子植物概述 第2单元、苏铁纲(Cycadopsida) 第3单元、银杏纲(Ginkgopsida) 第4单元、松柏纲(Coniferopsida) 第5单元、红豆杉纲(Taxopsida)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苏铁科、松科、杉科、柏科的分类。 教学难点:各科主要特征及其区别;常见裸子植物的识别。 第五章被子植物(34时) 教学目标:掌握木兰科、桑科、山茶科、锦葵科、杨柳科、十字花科、杜鹃花科、蔷薇科、含羞草科、云实科、蝶形花科、大戟科、槭树科、唇形科、木犀科、夹竹桃、忍冬科、菊科、棕榈科、禾本科、百合科、石蒜科、兰科等科主要特征,识别常见观赏植物。 教学内容: 第1单元、被子植物概述:被子植物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生活史、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被子植物分类概况

种子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种子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501016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30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考试要求 《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考试,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学的有关重要概念、基本理论、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本门课程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代表科、属的种类、分布及应用价值等,要求了解;被子植物分类学原则、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等,要求理解;有关重要概念、各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特别是形态学方法、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等,则要求学生掌握。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裸子植物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了解:裸子植物的分类 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铁树纲 了解:铁树纲的系统地位及其价值 理解:铁树纲的原始特征 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银杏纲 了解:银杏纲的系统地位及其价值 理解:银杏纲的原始特征 掌握:银杏纲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松柏纲 了解:松柏纲的分类及代表性植物的价值、用途 理解:松科、杉科、柏科三科的主要特征和进化关系 掌握:松柏纲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红豆杉纲 了解:红豆杉纲的分类及代表性植物的价值、用途 理解:红豆杉纲孢子叶球的结构特点 掌握:红豆杉纲的主要特征 第六节:买麻藤纲

了解:买麻藤纲的系统地位 理解:买麻藤纲孢子叶球的结构特点 掌握:买麻藤纲的主要特征 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了解和理解:裸子植物起源与进化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被子植物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了解和理解: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了解:制定被子植物分类原则的依据 理解或掌握:被子植物较原始的和较进化的性状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了解: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纲、亚纲、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植物的价值、用途等 理解: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纲、亚纲、目)的进化关系及系统地位 掌握: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重要类群有: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目(木兰科)、樟目(樟科)、毛茛目(毛茛科)、荨麻目(桑科)、壳斗目(壳斗科)、锦葵目(锦葵科)、董菜目(葫芦科)、杨柳目(杨柳科)、 白花菜目(十字花科)、蔷薇目(蔷薇科)、豆目(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 大戟目(大戟科)、无患子目(芸香科)、伞形目(伞形科、五加科)、茄目(茄科、 旋花科)、唇形目(马鞭草科、唇形科)、玄参目(木犀科、玄参科)、茜草目(茜 草科)、川续断目(忍冬科)、菊目(菊科)等。 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目(天南星科)、莎草目(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目(百合科、石蒜科)、兰目(兰科)等。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了解:被子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的基本理论 理解或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章: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了解和理解: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的意义、证据和分类方法等 掌握: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的概念 三、考试方法 1、考试类别: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其它 2、记分方式:满分100分 3、考试时量:120分钟 4、试题总数:约50-60题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基本名称:植物学 2、课程英文名称:Bontany 3、课程编号:011192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 7、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 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9、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44,实验学时数10) 10、学分:3.4学分 二、课程教育目标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认识植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联系专业和地区实际,着重介绍基本要领及基本理论,较系统地学习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性生殖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为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 教学内容: 细胞的基本概念、原生质(化学组成、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及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死亡。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理解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的死亡。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 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概念、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类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的概念,各类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组织系统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功能;了解分泌结构的类型及复合组织。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难点:各组织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种子和幼苗 教学内容: 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和胚乳),种子的基本类型(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种子休眠;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幼苗的类型。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的休眠。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学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5 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 学分:2.5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学是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两界系统为依据,研究植树物界中物种形成和种系发展、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以植物的发育和进化为主线,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层次上系统扼要地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分类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揭示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直观性强,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1、认识植物的组成基础、结构和功能; 2、揭开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3、控制、保护、利用和改造植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各类群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及其主要功能,建立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植物分类的原则和分类系统),使学生掌握和识别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生物进化的概念;了解植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环境对植物的作用,树立植物生态的观念。注意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 (1)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过程和意义。 (2)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难点: (1)细胞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2)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育和功能 重点: (1)种子的基本构造及种子的类型。 (2)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如何打破。 (3)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4)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6)明确年轮形成的原因。 (7)掌握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难点: (1)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2)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生长过程。 (3)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构造的具体组成。 (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叶的结构与特点:双子叶植物叶柄和叶片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脉维管束的类型。(6)叶的生态类型:旱生叶的结构特点,水生叶的结构特点。 (7)如何区分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 重点: (1)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2)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广西大学2020年《园林植物(843)》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广西大学2020年《园林植物(843)》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考试性质 该考试是为广西大学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初试业务科目 。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统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时间。 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园林植物学基础30分; 2、树木学及及树木栽培技术60分; 3、园林花卉学及应用基础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判断题:30分; 2、单项选择题:30分; 3、填空题:20分; 4、问答题:70分。

考试内容 【考查目标】 1、理解园林植物相关概念; 2、掌握园林植物形态、结构特征,生长发育、分类、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3、在了解园林植物观赏及应用方式的基础上,掌握合理选择应用植物种类及方式; 4、掌握园林植物苗木繁殖和树木种植、养护、管理基本技术。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植物学基础 1、了解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各组织、器官的分类及功能; 2、掌握植物器官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3、明确植物类群基本特征及植物进化演化的一般规律。 二、园林植物分类及应用 1、掌握园林植物学有关基本知识; 2、掌握园林植物的分类、生态学、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调查与规划、景观设计(以前称植物配置)等基本理论和一般知 识; 3、了解和掌握中国常见或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包括科属种的中名和学名)、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或原产地、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及风景园林常见应用方式。 4、根据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条件,合理选择并综合应用园林植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