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docx
- 大小:153.18 KB
- 文档页数: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古诗文重点字词过手。
2.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重难点: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一、学习方法迁移齐背《答谢中书书》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
请你找出下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
投影: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二、诵读课文1.投影划有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师重点字纠正。
2.一生读3. 师指正,范读4. 生齐读5.生自读自译三、译读课文逐段翻译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人]与[吾]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及人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是院子里有积水透彻明亮吗?作者运用__比喻__ 的修辞,把_月色洒满庭院 _比作“__积水空明”,把___竹柏倒影_____比作“__藻荇交横___”,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皎洁空灵的美妙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个反问句,抒发月夜感触。
四、品悟闲人1.闲人:清闲之人,为什么苏轼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
事实上,那时他们确是闲人?投影: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背景。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和文学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分析古文的能力,包括文意理解、句法结构和用词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教授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等辅助资源自主研读古文的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作者夜游承天寺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古文的句法结构和用词特点,如虚词运用、句式变化等。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承天寺的图片或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夜游的经历,分享感受,为理解课文情感做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和句意。
圈出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准备在小组讨论中提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互相解答问题。
小组代表总结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
4. 教师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和文学修辞手法。
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
5.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进行个性化解读。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
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3.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情感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明确: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第七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1.如何理解“月色入户”?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本文的生字:藻、荇、欤;积累一些文
言实词。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作为贬谪之人的特殊心境。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培养文言名篇的朗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1.作者苏轼,字,号,是之一。
他与并称“欧苏”,他们的
散文为“ ”。
他被贬黄州,做本文之时,正值他被贬的第四年。
2.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
新法的批评和自己被捕入狱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抑郁,必然使他放大人生的痛苦,疏远人世烦恼,而转向自然山水找寻出路。
这篇随笔式的散文,就是当时他在黄州内心痛苦与自我解脱过程的记录。
(二)自主学习,自查资料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读音,弄清句读,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堂互动
1.自主学习反馈:交流自查资料或工具书后仍不能解决的生字、
生词问题。
2.合作探究: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然后进行小组探究。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小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怎样的?有哪些人物?当时的环境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
(3)文章哪些句子写景?这些句子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与作者的内心感受有什么联系?尝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并理解这种感受。
(4)揣摩文章写景语句,体会其精妙之处,试着仿写两句。
三、课堂小结:小组探究后总结并反馈探究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大意。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3. 苏轼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3. 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5. 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画面,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 结合课文,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3. 以此文为例,探讨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验学生对课文韵律和情感的把握。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加深对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家故居或纪念馆,感受文学家的人生历程和创作氛围。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汇编7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课前准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5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1、注音:藻()荇()寝()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庭下如积水空明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
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
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该文对月夜风景作了精妙描画,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断。
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他对知音甚少的无穷感叹、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解。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进程一、导入课文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起描画月光一些古代文人墨客。
古有一人: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 [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叹呢?板书课题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你爱好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诵。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师:大家刚才观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生(齐):月亮。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觉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息,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想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天际共此时。
生4:希望人久长,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庆祝。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们能给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
..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觉。
(6)积水空明
..:形容水澄澈。
(7)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一下,接下来我们举行朗读擂台赛。
5.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的?
生预设答案: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讪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使苏轼差点儿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
惊动两宫,后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不错,此句绘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地,笑语阵阵。
)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②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①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破坏了原文清幽淡雅的意境。
②删去后不好。
因为原句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提出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伤)
(4)大自然的美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的人。
同时这几句话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情此景,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
师小结: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排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豁达。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苏轼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一起来背诵课文。
(生背诵课文)
五、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月给人的是一种柔和、宁静的感觉,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们常借月抒怀。
你能说出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