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发人深省的“独木桥”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过独木桥”材料作文解读例析【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解读】材料表明,在比赛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会面临如何看待和执行规则的问题。
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递进关系的材料,分为两个部分,有两个有效信息:一个通过,一个被挤下桥,这是信息一,突出了“规则”;预赛时两个学生“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是信息二,即打破“规则”。
这两个信息是审题立意的核心,是首先考虑的角度。
按照常规思维方法审题,可以作以下解读:尊重规则。
比赛队员的“新情况”不能让观众享受比赛,甚至会让裁判无所适从。
人们要看的是比赛,结果却看到了一场毫无硝烟的两全其美,同时,这又不符合以往的习惯。
由此角度,可立意为“应该遵守规则”。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只有遵守规则,才会有公平竞争,才不会出现有悖体育精神的现象。
因此要理性竞争,不能破坏“游戏规则”。
勇于创新。
面对固有的“规则”,比赛选手勇敢地改变“习惯”,并且达到了比赛的目的,双方都得以顺利过桥。
从“传统项目”到“新情况”,从有规则到变通创新,喻示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遇见的情况以及应有的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规则”。
只有挑战规则,打破规则,才能解放思想,寻求更好的发展。
合作共赢。
双方选手相遇,并未发生常见的山羊抵角般的对抗,而是采用了“互相抱住,转身换位”的和平甚至温暖的方式,凭借“友好”之举顺利过桥,获得双赢,感动了观众和裁判。
高考精选作文材料之写作指导讲解
⑴精选作文材料:
人生就是一场棋。
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出错;有的人下棋,又因最初考虑太多,弄得后来捉襟见肘;有的人下棋,不走到最后关头,绝不认输;有的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
假如你不知道计划将来,必定是个很差的棋士;假如你没有参谋,必定是个孤单的棋士;假如你因为输不起,不敢入局,必定是个最傻的棋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精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⑵写作指导:
这则以棋喻人生的材料,意在引导思考人生问习题,立意角度很多:
从“忙中出错”看:深思熟虑很重要、效率不光看速度;
从“顾虑太多”看:时间分配要科学、通盘考虑才是真;
从“认输态度”看:态度决定高度、坚持显可贵;
从“计划将来”看:目光需长远、步骤需清晰;
从“参谋”看: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
从“不敢入局”看:无勇者无功、参与才有希望。
1。
写作指导:发人深省的“独木桥”2018-04-12周末去浴池洗澡,向来不在意那里休息室电视机播放什么的我,却被一个独木桥的故事吸引住了,以至于超过了老伴规定的洗澡时间一个小时,回家虽然先是挨批,但我刚刚辩解几句后,老伴也放下了手中的活,坐下来听我继续复述这个独木桥的故事了。
我看的是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访谈节目《咏乐汇》,12月21日的节目访谈的是著名的故事大王郑渊洁。
独木桥的故事就是郑渊洁老师讲述的。
与他讲过的许许多多故事不同的是,这是他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者说,是他的一件往事:郑渊洁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多次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们要越过一条大河,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宽阔的大桥,一座是独木桥。
为了过河,动物们,大象啊、老虎啊、狮子啊,都涌上那座宽阔的大桥,只有山羊选择了那座独木桥。
走着走着,大桥不堪重负坍塌了,许多动物都摔到河里,只有山羊一步一步沿着独木桥安全走到了对岸。
在郑渊洁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写第一篇作文,题目的意思是长大之后做什么,许多同学都写类似长大之后要当科学家的很有抱负的作文,但是郑渊洁写的是《我长大之后要当掏粪工人》。
结果,郑渊洁的作文成了范文,被老师表扬和宣读。
节目没有详细介绍那篇作文,我想,语言啦、段落啦,一定都不错,但是这都不是郑渊洁的作文受到表扬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作文与众不同。
郑渊洁在节目里讲,他之所以能够写出这篇作文,就是因为他记着妈妈讲过的那个独木桥的故事,并且把故事告诉他的一个道理——与众不同——用到了人生第一次写作之中。
从郑渊洁的人生历程中,可以多次看到独木桥道理的应用印记:他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却掌握了超群的文笔;在很多青年人都去报考大学的时候,他选择了从业——写作;在很多作者都去写小说、传记、报告文学的时候,他写童话。
他甚至把这个独木桥的道理,也用到了培养教育自己儿子的事情上,他的儿子也像他一样,没有去报考大学,儿子的知识、思想、品德、技能,都是他这个爸爸启蒙、教育、培养的。
【议论文】山羊过独木桥的作文5篇山羊过独木桥的作文一:挑战与成长独木桥是一种很窄的木桥,过桥时要保持平衡,否则就会摔下来。
我曾经目睹山羊过独木桥的情景,它们是如此的娴熟和从容。
这让我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独木桥,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条充满了独木桥的河流,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过河。
独木桥不仅仅是一种木结构,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山羊通过过独木桥,是它们在一步步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和勇气。
同样,只有通过面对困难,我们才能反思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过独木桥的过程中,山羊们充满了自信和勇气。
它们不会因为桥上的晃动而恐惧,也不会为桥下的深渊而退缩。
相反,它们会迈开脚步,勇往直前。
正是因为这份勇敢和决心,它们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成为同伴们的榜样。
对于我们来说,也要学会像山羊一样,保持勇气和自信,迎接人生的挑战。
过独木桥的过程虽然困难,但却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时刻。
在这条独木桥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会摔倒,可能会害怕,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就会学会怎样站起来。
正如山羊一样,只有通过艰难的过程,我们才会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
通过观察山羊过独木桥这一场景,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如果我们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勇敢前行。
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且从中吸取教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一个美丽的山谷里,有一条被世人称为“勇敢之桥”的独木桥。
这座独木桥不但细而滑,且高悬在深深的峡谷之上。
过独木桥是生活中一项挑战,只有勇敢挑战、追求卓越的人才能成功。
山羊是过独木桥的高手,它们在过独木桥时总是显得游刃有余,深得人们的钦佩。
山羊的身体灵活而强壮,它们用前蹄踏定桥面,后蹄稳定身体平衡,一步一步地向桥的对面走去。
当桥面晃动时,山羊也会立即调整蹄子,保持平衡。
它们勇敢迈步,优秀地完成任务。
与山羊不同的是人类,我们与山羊不同的是双脚和思维。
中考作文真题写作指导(六)1.(2017内蒙古包头)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行人或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也用来比喻能起到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一生一世要经过无数的桥:有形的桥,无形的桥。
那些看不见的桥,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桥”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以“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
不得抄袭套作,否则扣分,直至零分。
(2)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审题指导】从“桥”的含义看。
一指桥梁,架在河面上,把两岸接通的建筑物;一指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可见。
“桥”有物化的,有虚化的。
物化的桥,从建筑材料分,有土桥、木桥、石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从桥的形态看,有平桥、拱桥、浮桥、吊桥、立交桥等。
虚化的桥,有考生的独木桥,有因特网的信息桥。
有人与人的心灵桥,连接海外游子与祖国的思乡桥,海峡两岸的血脉桥等。
可以说明桥的结构、建造、历史、发展、种类等,也可以写有关桥的事件、故事、寓言;可以议论拆桥的搭桥的人或事;还可以抒发有关桥发展的迅速、质量高超、方便。
或桥毁人亡方面的感慨。
人与人之间常常产生误解,所以需要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桥,父子、母女、师生之间、邻里之间,有误解到心灵沟通的故事。
写作时,可以以“桥”为中心词,在前面加上修饰语,如“鹊桥”“连心桥”“理解之桥”“友谊之桥”“智慧之桥”“考生的独木桥”……可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或综合几个角度来写。
无论怎么写,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具体,语言要形象生动。
【写作思路】思路一:在自己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老师就是我们的桥。
他们承载着我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所以可以歌颂他们。
思路二:人与人之间常常产生误解,所以需要感情沟通、信息交流的桥。
思路三:以“桥”为线索,写一件与“桥”有关的故事,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思。
“独木桥”上的沉思王少辉参加高考以后的若干年里,我在反思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过“独木桥”。
为了过那道“独木桥”,弄得每个人都了无生趣,我们没有机会发展我们的专长,也没有学会互相友爱。
在单调冷漠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像一只刺猬,长长的针刺只会互相伤害。
学校并非没有德育课,但教材的褊狭证明编写者一直还弄不清楚面对现代社会给予的使命,我们需要怎样的新人。
至于老师和学生,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升学率,这种教育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从考试结束那日起,他们就开始遗忘课本里的知识,逐渐退化到本能状态,这好像是一次失败的器官移植手术。
除了必须改革应试教育,我认为中学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用9年或12年来改变几千年上万年形成的国民性,无疑是很困难的。
我设想,如果有多一些大学,我那些落榜的同学都可以去读,那该多好。
多一些大学生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抛弃他们?接受教育不是一种特权,不是一次赌博的战利品。
知识越是贫乏,他们越是需要教育,接受教育是一个公民的权利,教育应当成为一个国家对她的公民无条件的许诺。
也就是说,这是对她的纳税人的回报。
但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教育不是具有普世意义的,进入院校学习就等于进入体制,与入团、入党、提干属于同一类事情。
中小学,相当于写申请书(或考察)阶段,通过高考,意味着已经被接纳,大学(或中专),是预备期,大学(中专)毕业,就完全成了体制的新成员。
这种教育制度,无疑会受到因果报应,这一点估计许多人尚不清楚。
自从高考成为官民、体制内外、社会地位高低的角逐,得胜者常带着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失败的人群,包括那些因疾病、贫困而早在小学、初中就被淘汰的人群,却不知这些群体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报复这个社会,极为严重地降低这个社会的效率。
不节制的生育,瓜分本来已近枯竭的资源,即使是最贫困的生活,也必须消耗水、空气,即使他们只是吃草,他们还是要破坏这土壤上的植被,以至破坏掉整个生态环境,虽然并非故意这样做。
那些缺乏教育的人群,会以阻碍政令通行、违反规则、反对科学来反作用于这个社会,这一点也未必是故意的,因为他们被剥夺获取知识的权利。
命题作文“挤”写作指导及例文【作文题目】:“挤”是一种状态,无数人挤在纷扰的城市,挤在狭窄的路上,挤在人口日渐膨胀的世界;“挤”是一种行为,摩肩接踵是一种“挤”,竞争进取也是一种“挤”。
有人说,中国的90后无法回避一个“挤”。
“挤”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争先恐后,不断奋斗。
请以“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作为一种状态的“挤”,要解决的是因为什么而“挤”;作为一种行为的“挤”,要解决的是怎样去“挤”。
对题意的理解,要求相对集中,不可泛泛而谈,内容不应该分散。
可补充“挤”的内容,如“挤时间”等,这样理解,内容就比较明确、集中了。
如果只抓住一个“挤”字展开联想,文章的内容就有可能太多、太散,因而立意就显得分散而不够集中、明确。
本次作文偏题的现象可能不会太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与下,深与浅,聚与散。
本文的立意不在于只写“挤”,关键是要写出从“挤”中悟出了什么,要有真切的体验,要有所感触。
采用由“实”到“虚”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立意。
本文的立意应该是多元的,文章可以正向立意,指出“挤”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挤”的态度和精神则是时代的需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唯有“挤”人生才能焕发光彩。
亦可反向立意,批评我们(一个民族)特别喜欢“挤”的心态,指出这种“挤”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等等,给人们(民族)下一剂猛药,唤醒一味盲目去“挤”的人们(民族)。
也可辩证立意,既肯定“挤”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可指出“挤”的不足。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学生谈自己对“挤”的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感悟,如面对“挤”或在“挤”的过程中的一种迷惘,也是符合题意的。
【文体写作提示】:(1)议论性文章:①能紧扣“挤”展开议论,有明确而集中的观点和现实针对性,事例能围绕观点,有精到的分析。
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论据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能够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语言智慧、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1:思辨性作文写作方法指津方法指津与写作示例概述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技法指津1.找出关键词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
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在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
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
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
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
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
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2.找到“角度”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审题步骤1.读题,找出“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即立意的角度。
弯路【作文题目】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大呢?请以“弯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首先要理解“弯路”的内涵,准确把握这个概念的含义。
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路。
”因为年轻,我们总是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我们碰壁。
摔跟头,一路磕磕绊绊,走过许多弯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走一条直路,但往往由于认识、方法不当等原因而走了弯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谁都难免走一段弯路,你若不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就难保不偏离目的地,七拐八绕。
人生的弯路,均是走过方知其弯。
走了一段弯路不要紧,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走过的弯路,如何看待别人走过的弯路。
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经验,调整人生的方向,使自己尽快走上正道,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上一步走得不好不要紧,下一步要走对才是重要的。
总结经验相当重要,如果人们能够在投身于某项事业、确立某个奋斗目标之前,正确评估自己的天赋、能力和客观条件,鉴别他人的建议或参谋是否可取,并能够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人们虽不是可以预知未来的神灵,恐怕也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碰一点壁,少走一点弯路。
审题必须理清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什么?“弯路”是指文题背景语中的“摔跤”“碰壁”等,亦即在求学之路,创业之路,人生之路,科学之路,革命之路等上面所遭遇的挫折,失败等。
二,为什么?从客观上来看,天灾,人祸以及尚不成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均可导致人走上弯路。
从主观上来看,经验、体验不足,阅历、经历不够,认识、思考不深等,均可导致人走上弯路。
三,怎么办?既然“弯路”是“非走不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正视“弯路”,冷静地应对“弯路”,积极地从所走过的“弯路”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以后走上“通途”创造条件。
有的弯路曲径通幽,让我们发现别样的风景;有的弯路漆黑一片,只能让人摸索到悔恨与痛苦;有的弯路看似花团锦簇,盛开的却是红罂粟;有的弯路荆棘密布,却能练就我们的钢筋铁骨……正是这些弯路,让我们一点点收获人生的智慧,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坦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指导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094-02教了若干年的语文,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作文难。
教师难教,学生难写。
广大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大量阅读,注意观察积累外,就是讲一些枯燥的写作技巧,将作文与语文的学习割离开来,结果徒劳无益,收效甚微。
其实,语文学习与写作是互相渗透,相互交融的。
语文学习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升华,只有将写作融于语文学习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提升更快。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不错,教材中精选的课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是构思布局、材料取舍、语言表达,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教师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写作指导这一重要环节。
一、学习、运用好课文中的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言是构成作文大厦的材料。
许多学生写作,篇幅很长,内容丰富,但语文平淡冗繁,在一个意思上兜圈子,这是因为不会用词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到一个词,应引导学生加以运用。
如《风筝》一文中的“憔悴”,指瘦弱、面色不好看。
我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即兴造句,进行描述,并告诉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与交谈中碰到这种现象,不必细说,用上恰当的词语,就能节省很多的文字,意思表达既准确,又简洁。
学到“若有所失”“生气”“愤懑”等词时,就用动作、声调、表情进行演示,让学生描述造句。
学到“白驹过隙”一词时,我问学生以前在表达“时间过得飞快”这个意思时,常用哪些词?我让他们换一换陈词滥调,试着用新学的词语表述。
在之后的一次作文中,果真有几个同学恰当地使用了这些新词。
像这样日积月累,举一反三地诱导,学生豁然开朗,既懂得了如何积累词语,又明白了如何运用词语表情达意。
二、在课文学习中渗透作文材料选择的指导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写得比较精美的文章,认真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感染与熏陶,而且还能领略文章选材、布局的技巧。
独木桥教案优秀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独木桥教案优秀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独木桥教案篇一1、说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木桥——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窄窄的木桥,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窄窄的木桥)(却是生命桥——逃命桥——救生桥——希望桥,先进的生命通道)板书课题下:不结实的窄窄的木桥,逃生的先进希望2、说老汉的心思这座不结实的小木桥,在山洪爆发的灾难中,成了众乡亲先进的生命通道。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村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此时,较较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打出灯片,关于老汉的形象描写: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1)反复朗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你能捕捉到哪些信息呢?a “淌”——山洪咆哮着,面前一片汪洋,而雨还在下,像泼,像倒,情势越来越危急!(像泼。
像倒。
两字成句,感情凝重,表达情势越来越危急)b “乱哄哄”——村民无路可逃,来到木桥前,眼前的情景如此危急,开始慌乱了。
c “不说话,盯着”——他在思考问题,他须让村民们镇定下来,须服从他的指挥,须有秩序的逃生。
d “他像一座山”——他受到全村人的拥戴,高大雄伟,巍然屹立。
他在危难时刻,泰然自若,意志坚定。
用自己的威望震慑住村民,给村民以信心,使大家安定下来,不慌乱。
(可以这样提示:脸上淌着雨水,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啊?他为什么不说话,在想什么?盯着村民们干什么?为什么用一座山来形容老汉?)(2)此刻,老汉较关心的是什么?——桥的安危较需要的是什么?——村民镇定下来,服从指挥(如果桥被挤塌,挤上桥的人会被洪水冲走;未上桥的人,只好等着洪水冲走。
)他做到了吗?——做到了!!!(3)指导朗读,读出老汉临危不惧的坚毅形象。
3、说老汉的行动老汉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你能找到吗?打出灯片,关于老汉的语言描写: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D员排在后边!”(1)指名朗读(2)为什么要让D员排后?(D员带头了,群众就会服从,木桥就不会被挤塌。
201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
(双人相向过独木桥)写作思路1,从“讲变通,还是讲规则”的方向,把握比赛游戏与现实社会的共通之处,主要写讲规则的社会价值及其重大意义,一是写讲规则可能给个人单体带来的一时的“牺牲"或者损失,但他培养了公民个人的规则意识,对自已的一生有着进步意义,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价值观;二是整个社会需要规则意识,规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共同维护规则在全社会的权威性,弘扬规则的精神力量;三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从而建立起一个讲规则有秩序的和谐社会。
2,另一个是从”讲零合,还是共赢”的方向,由比赛游戏转移到人生更大主题,主要写“双赢和共赢”是人应当秉持的进步理念,一是写在人生中,在个人的奋斗与前进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应当遵从共同协作的理念,而不是“你输我赢”,通过科学运筹,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二是写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中,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节制人类的欲望,让位于自然界中各生灵的生存与发展,遵从自然规律,从而营造人与自然界合谐相处的共赢美好画面;三是在事务的发展中,要尽可能创创造更大的空间,开拓出更宽广的路径,变独木桥为立交桥,实现中国乃至人类更宏大梦想。
3,第三个是从以上正反两方面辨证地写,把握好度,分析利弊,让人们在讲规则时,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势利导,敢于预创新,以新思维新理念寻求新局面新发展。
20XX年新课程标准第一卷高考满分作文题两个人过木桥20xx高考[微博]语文考试结束。
以下是20xx新课程标准第一册(适用地区:山西、河南、陕西、河北)高考作文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木桥”是人民学校的传统团队比赛。
规则是双方玩家成对面对,同时向相反方向走,走在只允许一人通过的低矮独木桥上。
能突破对方封桥的就赢了,最后的赢家由全队通过人数决定。
所以双方见面的时候,都会想尽办法让对方掉下桥,像山羊一样自己过去。
但今年预赛出现了新情况:在一组比赛中,双方选手相遇,互相拥抱,转身换位置,全部顺利过桥。
这种做法引发了现场观众、运动员和裁判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争论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意图,明确风格,拟好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意义,不要抄袭或照搬。
20xx年新课标I卷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两人过独木桥独木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这是规则,决定了我们该怎么做。
如果我们打破它,我们将受到惩罚。
对于唯一的战线,每个人都想先过,打架只会是两败俱伤,只有温柔的面对生活才能和平相处。
世事无常,进取精神才是最可贵的存在。
如果有更好的结果,为什么要固守规则,而不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也是一种智慧。
作为游戏的规则,规则的存在限制了生命的宽度。
在有限的游戏规则中,打斗不一定是必然的,融合才是出路。
如果你有完美的心,为什么不用智慧冲破沉重的枷锁,寻找一些可以平衡共存的东西呢?这不违反规则,这是规则下最好的办法。
即使失败,也可以用一颗进取的心去创新人生,不比成功差。
山羊过木桥也不用互相打架。
成功不一定要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
虽然每个人都有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意志,但如果能齐心协力,完美跨越这座独木桥,就不会违规。
毕竟人生不是游戏。
一只鹬啄了一下贻贝,贻贝分享了贝壳,紧紧地抓着鹬的长嘴。
双方互不退让,互不放过。
结果两个都落到了来钓鱼的渔民手里。
简单的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蕴含着不贪的寓意。
独木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故事《独木桥》,理解文章主旨,学会面对困难时勇敢、自信的态度。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独木桥》的内容理解。
2.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3.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自信。
四、教学准备1.教材:《独木桥》2.PPT课件3.黑板、粉笔4.学生作文纸张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关于勇敢和自信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勇敢、自信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勇敢、自信的事情,互相交流。
(二)故事讲解1.老师讲述《独木桥》的故事,让学生认真聆听。
2.学生复述故事,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寓意,让学生明白勇敢、自信的重要性。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小场景,讨论如何运用勇敢、自信的品质解决问题。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写作训练1.老师提出写作主题:“我的勇敢瞬间”。
2.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己的经历,进行写作。
3.老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1.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在勇敢、自信方面的收获。
3.学生互相鼓励,表示要在生活中勇敢、自信地面对困难。
六、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勇敢、自信的作文。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是否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二)故事讲解1.老师讲述《独木桥》的故事,让学生认真聆听。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看似很难过去,但实际只要勇敢面对就能克服的困难呢?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叫《独木桥》。
写作指导:发人深省的“独木桥”
写作指导:发人深省的“独木桥”
周末去浴池洗澡,向来不在意那里休息室电视机播放什么的我,却被一个“独木桥”的故事吸引住了,以至于超过了老伴规定的洗澡时间一个小时,回家虽然先是挨批,但我刚刚辩解几句后,老伴也放下了手中的活,坐下来听我继续复述这个“独木桥”的故事了。
我看的是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访谈节目《咏乐汇》,12月21日的节目访谈的是著名的故事大王郑渊洁。
“独木桥”的故事就是郑渊洁老师讲述的。
与他讲过的许许多多故事不同的是,这是他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者说,是他的一件往事:
郑渊洁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多次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们要越过一条大河,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宽阔的大桥,一座是独木桥。
为了过河,动物们,大象啊、老虎啊、狮子啊,都涌上那座宽阔的大桥,只有山羊选择了那座独木桥。
走着走着,大桥不堪重负坍塌了,许多动物都摔到河里,只有山羊一步一步沿着独木桥安全走到了对岸。
在郑渊洁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写第一篇作文,题目的意思是“长大之后做什么”,许多同学都写类似长大之后要当科学家的很有“抱负”的作文,但是郑渊洁写的是《我长大之后要当掏粪工人》。
结果,郑渊洁的作文成了范文,被老师表扬和宣读。
节目没有详细介绍那篇作文,我想,语言啦、段落啦,一定都不错,但是这都不是郑渊洁的作文受到表扬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作文与众不同。
郑渊洁在节目里讲,他之所以能够写出这篇作文,就是因为他记着妈妈讲过的那个“独木桥”的故事,并且把故事告诉他的一个道理——与众不同——用到了人生第一次写作之中。
从郑渊洁的人生历程中,可以多次看到“独木桥”道理的应用印记:他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却掌握了超群的文笔;在很多青年人都去报考大学的时候,他选择了从业——写作;在很多作者都去写小说、传记、报告文学的时候,他写童话。
他甚至把这个“独木桥”的道理,也用到了培养教育自己儿子的事情上,他的儿子也像他一样,没有去报考大学,儿子的知识、思想、品德、技能,都是他这个爸爸启蒙、教育、培养的。
更不用说郑渊洁所写的一个个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的童话,哪一篇不是与众不同的啊!
我赤身裸体地站在浴池休息室里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穿好衣服往家走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独木桥”,真是发人深省啊!
我从“独木桥”的“独”字,想到了一些词语。
独辟蹊径、独具慧眼、独到见解……;也想到了人生成长、企业竞争、科技、商业、战争等很多“大事”。
“独木桥”所喻示的与众不同的道理,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精神、一个原则、一个灵魂——创新。
我又想到了郑渊洁的作文,想到了作文的创新。
要写出好的作文,道路很多,方法很多,思路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创新,就是与众不同。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中,就有“有创新”一条。
作文的创新可以表现在主题上,可以表现在材料上,也可以表现在结构上、语言上,我觉得最主要要表现在主题、材料所反映的见解上。
郑渊洁的第一篇作文,写长大后要当掏粪工人,当时他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他的作文所表达的见解,就是与众不同的,就是独到的,就是蕴含着一种创新。
不然的话,人云亦云,也去写长大后当科学家,在那个环境下,就没有作文的新意,甚至不会吸引老师的眼球,更谈不上被表扬了。
在《咏乐汇》那个节目中,郑渊洁还讲到他小学时的第二篇作文,老师给的题目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顺便说一声,我觉得这位老师给的题目与许多作文题目比,应当也是有创意的),郑渊洁的作文把老师给的题目中的词语顺序改了一下,叫《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我觉得更是与众不同,更是有创新,郑渊洁的题目要比老师的题目难写。
遗憾的是,这一次,郑渊洁没有受到表扬,反而受到了训斥。
幸亏郑渊洁没有接受老师的训斥,采取了辍学的反抗态度,否则,他很有可能从“独木桥”走到那座大桥上,很有可能成不了童话大王了。
老婆是一个老公吹牛的主要对象。
当我回到家里向老伴叙述我看的电视节目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吹上了。
我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小时候写作文最在意的也是和别人写的不一样。
那年老师让写《一件小事》,大家都写捡钱包、捡粮票交给老师、交给警察,我就写我看电影用假票被看门人抓着教育的事……”老伴听到这,用铲子大声敲着大勺打断了我的话,“行啦、行啦,怎么不嫌害臊呢,我都听过一千遍啦,老师把你的作文当作范文,挨着班去念……。
可是,你今天当上故事大王啦?我看,连故事小卒都赶不上!我看哪,与众不同也要建立在与众相同的基础上,这一点就是你当不上故事大王的原因!”
老伴的最后那句话,倒是把我给说愣了。
是有点这个意思,郑渊洁在节目中语重心长地对观众说;“一个孩子,首先要学好国语,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外语,就是如虎添翼。
如果颠倒了,国语都学不好,而去学外语,就是不伦不类的了”。
郑渊洁说的学好国语,不就是很大的与众相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