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古诗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74 KB
- 文档页数:3
《凉州词》解析及释义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及释义:
-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解析:
- 前两句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荒凉而壮阔的画面。
-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羌笛何必奏响哀怨的《折杨柳》曲来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毕竟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句诗既表达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愁,又展现了他们的豁达与坚强。
- 释义: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放眼望去,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
一座边塞的孤城屹立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一带的。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地区的关注。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王之涣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对戍边士兵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以下是其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凉州时的感受和心情。
他看着戍鼓响起,听到了秋天边塞上的孤雁叫声,感受到了寂寞和孤独。
他想起自己的弟弟们都已经离散,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死情况,心情十分沉重。
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家园和
亲情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语言简练,却充满了感情和思考。
它描绘了一个寂静、萧条的边塞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园、亲情和和
平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
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凉州词》的译文:
1、《凉州词》的译文:
昨天夜里戍守边疆的将士们一洗国耻,沙州节度使带领戍兵攻破凉州。
而今战争胜利,塞外黄河流过的千里土地尽已归国,塞外的吐蕃人民却仍生活在虏虐之下,血河横流。
2、《凉州词》的原文:
《凉州词》
薛逢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3、《凉州词》的注释: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器生活的歌词。
凉州,泛指今甘吐蕃所据。
其靠可以西一带地区。
蕃兵:本指吐蕃之兵,唐代宗年间,吐蕃大举进犯唐河西一带,凉州也被吐蕃所占。
唐宣宗大中元(848年)沙州张义潮率领士兵及汉民逐走吐蕃守将,夺得沙州,后又收复河西等地献给唐王朝,故此处蕃兵当指被吐著占领之地的起义士兵。
报国仇:指为唐朝报仇雪耻。
蕃:吐蕃。
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都护:古代官名。
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凉州词体裁:诗题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名字:王翰年代:唐代描述:王翰,唐代边塞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
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
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
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翻译: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原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
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
赏析二:思想内容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凉州词的意思全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原文及出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字词解释1.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
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市。
2. 黄河远上- 远远向西望去,黄河的源头仿佛直插云霄。
这里描绘了黄河奔腾远去,仿佛与白云相接的雄伟景象。
3. 一片孤城- 指孤零零的一座城。
这里的城可能是指玉门关等凉州地区的边塞城堡。
4. 万仞山-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合现在的1.6 - 1.8米)。
万仞形容山极高。
众多高山环绕着这座孤城,更显其孤危。
5. 羌笛- 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6. 何须怨杨柳7. 春风不度玉门关- 度,越过。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里的“春风”既指自然的春风,也暗喻朝廷的恩泽。
三、诗句翻译及赏析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出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诗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西北边塞的雄浑苍凉的画面,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4篇《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4篇《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鉴赏其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古诗一、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作者王之涣(688 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三、诗句解析(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 字词解释“黄河远上”:描绘黄河的源头仿佛远在白云之间,极言黄河的源远流长。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堡。
“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合七八尺。
“万仞”形容山极高。
2. 画面描绘远远望去,黄河奔腾而去,好像是从白云之间流出来的一般。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有一座孤零零的城堡。
这两句诗勾勒出了一幅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图,为下文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字词解释“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喻朝廷的恩泽。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2. 含义及情感四、诗歌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地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通过描写戍边战士听到羌笛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戍边战士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哀怨,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五、艺术特色1. 意境雄浑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黄河奔腾远去,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间,画面宏大而苍凉。
2. 抒情含蓄3. 用词精准如“远上”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黄河的流向,仿佛黄河是沿着白云的方向蜿蜒而去;“孤”字突出了城堡的孤立无援,强化了戍边环境的艰苦。
凉州词古诗词凉州词古诗词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译文翻译其一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
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其二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其三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解释碛:读qì,戈壁、沙漠。
白练:白色热绢。
这里泛指丝绸。
安西:地名。
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
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沙堆:亦作“沙塠”,沙墩,小沙丘。
使客:使者。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
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王翰《凉州词》原文+赏析
王翰《凉州词》原文、译文、赏析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
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凉州词王之涣原文
在《凉州词》诗作中,诗人王之涣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也向人们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原文,欢迎阅读!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诗文解释】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词语注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凉州词【诗文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
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
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
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
”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王翰《凉州词》原文和翻译译文1、王翰《凉州词》原文和翻译译文王翰《凉州词》原文和翻译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凉州词原文、翻译、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
凉州词15首原文全部内容
凉州词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之一,反映了唐代士兵在凉州前线的战斗和生活。
以下是凉州词 15 首的原文和拓展内容:
1.《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今度出塞人犹怨,后人出塞泪满巾。
拓展:这首诗描述了唐代士兵在凉州前线的战斗和生活。
士兵们面对荒凉的塞外景象,感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荒凉,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无奈。
2.《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拓展: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士兵在凉州前线的征战生活。
士兵们喝着美味的葡萄美酒,弹奏着琵琶,斗志昂扬地准备战斗。
他们虽然征战辛苦,但仍能享受着短暂的欢乐。
3.《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苍苍苍苍兮防羌,远羌南下兮入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拓展: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士兵在凉州前线抵御外敌入侵的情景。
士兵们面对着羌族等外敌的威胁,拿起武器保卫祖国。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恶劣的气候和地形,还需要面对敌人的挑战。
4.《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金城千里固河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夜吹彻白角巾。
拓展:这首诗描述了唐代士兵在凉州前线守卫边疆的情景。
士兵们面对着荒凉的塞外景象,拿起武器保卫祖国。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恶劣的气候和地形,还需要面对敌人的挑战。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士兵的英勇无畏精神。
凉州词二首唐代: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赏析其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二首朝代:唐朝作者:王翰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及注释: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⑴蒲萄:同“葡萄”。
⑵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⑶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王翰《凉州词》原文及赏析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翰《凉州词》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鉴赏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凉州词古诗原文导读:古诗词大全凉州词古诗原文
【篇一:《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篇二:《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篇三:《凉州词》】
薛逢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篇四:《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篇五:《凉州词·其二》】
张籍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篇六:《凉州词·其三》】
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