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和成立要件
- 格式:pdf
- 大小:141.99 KB
- 文档页数:1
一、票据权利丧失后,当事人可以通过提起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纠纷吗?可以(2021)鲁0781民初1197号判决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八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此规定即票据法特别规定的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指持票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而享有的,当票据权利因时效或者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消灭时,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与其获得而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的权利。
因此,该利益返还请求权不是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也不是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更不属于因不法行为的损害而产生的赔偿请求权,而是基于票据法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是票据法直接赋予持票人在丧失票据权利后,对获得该权利下的利益的票据债务人行使的非票据上的偿还请求权。
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二、行使的前提条件1.持票人曾享有票据权利若票据本身就是虚假票据,或无效,在这种情形下就无票据权利之说,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票据权利丧失。
满足票据合法、背书连续的要件2.因超过票据时效或手续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如果持票人的票据权利还存在,则不发生利益返还请求权。
利益返还请求权不能与票据付款请求权或者追索权同时存在。
3.出票人或承兑人必须因此受益出票人或承兑人于票据基础关系所获得的财产利益,如赠与目的而签发票据并未收取对价,不符合条件。
三、起诉书中的诉讼请求如何拟定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向原告返还与未支付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金额相当的利益xxx元。
二、民事起诉的诉讼主体原告依然是持票人,但被告只能出票人和承兑人,对于其前手的背书人、保证人等均不得再行起诉。
三、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请求金额只有票据本金,没有利息和通知费用。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与票据解释15条
摘要:
一、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概念和特点
二、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成立条件
三、票据解释15 条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影响
四、结论
正文: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指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后,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该权利不是票据上的权利,但它是因票据而生,具有非票据权利的特点。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1.持票人的票据权利曾经存在过。
如果票据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票据,那么持票人无法享有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
2.由于时效经过或欠缺保全手续使票据权利丧失。
这里所说的时效指的是实体权和消灭时效,而不是胜诉权和诉讼时效。
如果持票人在相应期限内未行使票据权利,或者未按照票据法的规定保全票据权利,可能导致票据权利丧失。
3.票据解释15 条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影响。
根据我国票据法第15 条规定,票据的金额、收款人名称和日期等记载事项应当清晰、明确。
如果票据的记载事项不符合第15 条规定,持票人可能因此丧失票据权利,从而无法
行使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
总之,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持票人在丧失票据权利后仍享有的民事权利。
要成功行使这一权利,持票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在票据解释15 条的框架下确保票据的记载事项清晰明确。
浅议票据法上的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摘要】票据是商品经济大发展的产物,其作为信用支付工具,一为流通,二为安全。
而作为调整票据关系以及与票据有关的其他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票据法,其精神就在于促进票据的流通,保护最后持票人的利益。
为贯彻此精神,票据法规定了充分体现票据行为无因性、独立性以及连带性等特征的制度,以加重票据义务人的负担,增强票据持票人对票据的信心。
【关键词】票据利益;无因性;请求权所谓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是指,票据权利因票据时效超过或者票据因保全手续欠缺而消灭时,持票人对出票人或者承兑人在侵所受利益的限度内,请求返还其利益的权利。
[1]一、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性质关于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性质,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票据上的权利说。
该说认为,利益偿还请求权是基于票据关系而产生,所以是票据权利。
但是从定义可以看出,利益偿还请求权是在票据权利消灭后,法律为对持票人进行救济而赋予其的一项权利,其权利的发生以票据权利的消灭为前提,故利益偿还请求权产生时,票据权利已经消灭,所以利益偿还请求权并非票据权利。
2、票据权利残留物说。
该说认为,由于利益偿还请求权与票据权利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利益偿还请求权相当于票据权利的残留物。
笔者认为,利益偿还请求权虽是在票据权利消灭的基础上产生,但两种权利之间的联系更多的只存在于时间上的连续性,其作为两种独立的权利,很难说存在实质上的关系,故该说将利益偿还请求权看作是票据权利的残留物或变形物未免过于牵强。
3、损害赔偿请求权说。
该说认为,利益偿还请求权产生的前提是票据债务人没有真正履行票据债务,从而票据权利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故票据权利人有请求赔偿损害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与传统民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相同,因此利益偿还请求权属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一种形式。
笔者认为,传统民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分为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而无论是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还是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产生之前提均是义务人具有违反约定或者法律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即义务人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是权利人受有损害的直接原因。
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兼评我国票据法第十八条作者:章莉莉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摘要】我国票据法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规定,在学界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
现以票据法第18条为切入点,比较分析各国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立法例,票据权利之行使以及权利性质等问题,从而提出对票据法第18条的修改建议,加深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理解。
【关键词】利益返还;请求权;票据权利我国《票据法》第十八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然而这一条关于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规定却过于概括,并未明确票据利益返还请求的性质以及涉及该权利的权利与义务人,所规定的偿还利益范围在学界均存有较大的争议。
一、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之立法例目前,日内瓦统一票据法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票据公约草案中都未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进行规定。
而大陆法系的大多数国家的票据法都对利益请求权进行了规定,一般认为该制度最初由德国所创立,《德国汇票和本票法》第89条第一款规定:“如出票人或承兑人的票据债务由于时效而消灭或因持票人怠于进行为维护票据权利所必不可少的处理而免除,则只要其可能从持票人的损失中获得利益,仍然队票据的持票人负有义务;索回不当得利请求权在票据债务消灭的3年后失效。
”《日本汇票和本票法》第85条规定:“汇票、本票的权利虽因手续欠缺或失效而消灭,持票人仍可请求发票人、承兑人或背书人在其现受利益限度内予以偿还。
”[1]台湾地区《票据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票据上之债权,虽依本法因时效或手续之欠缺而消减,持票人对于发票人或承兑人,于其所受利益之限度,得请求偿还。
[2]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相比,我国《票据法》第十八条将利益返还请求权规定为持票人仍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将持票人或承兑人所返还的利益规定为“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而未将其限制在所受利益的范围之内。
浅议《票据法》第十八条中的利益返还(一)摘要《票据法》第十八条被认为是我国《票据法》中的“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条款。
立法对于“返还利益”范围的界定颇受争议,笔者试从票据法的立法精神出发对其做出评述,并对利益返还的具体问题发表看法。
关键词票据利益返还公平通说认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指:票据上的权利因消灭时效完成而归于消灭,或者因怠于为权利保全手续而归于消灭时,持票人得向因此而实质上获得利益的出票人、承兑人,在其所受的利益的限度内,请求偿还该利益的权利。
《票据法》第十八条关于“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之规定被认为是我国《票据法》中的“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条款。
对于出票人、承兑人返还何种“利益”,立法与理论存在较大分歧。
笔者认为对于法律条文的评述,离不开对于立法的整体把握。
一、“返还利益”范围界定理论从出票人、承兑人的角度出发,认为票据权利义务已因票据之短期时效而消灭,所有违公平者不过是出票人、承兑人未履行实现票据所载之金钱利益却因票据基础关系获利。
故只需出票人、承兑人返还所受之利,公平即可实现。
若因赠与等事由,出票人、承兑人并未获利,未构成不公,当然不承担返还义务。
而法条则从持票人的角度出发,也未必不合事理。
等价有偿乃是公平的当然之理,持票人支付对价,乃是因为信赖出票人、承兑人能实现票据所记载之经济利益,正是这种信赖,票据才得以存在和流通。
虽然票据权利因票据之短期时效而消灭,但是无论出票人、承兑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出票、承兑,一旦其出票、承兑即表示其愿意承当实现票据所载之经济利益之义务,并应在精神和物质上做好准备,在持票人已支付对价的情况下,其不可能也不应将希望寄托于因票据之缺陷而免除其义务。
只有出票人、承兑人履行其应履行之义务,对持票人做出相应给付,公平才得以实现。
应该说理论和法律条文的这两种不同的认识从逻辑上讲都没有错,而且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而言,选择理论所划定的利益范围更为妥当。
浅谈我国票据法第18条浅谈我国《票据法》18条对利益偿还请求权的规定一、我国《票据法》关于利益偿还请求权的规定我国《票据法》18条:“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这是我国《票据法》对利益偿还请求权的规定。
此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他国家票据立法和司法经验,如明确指出了利益偿还请求权这种民事权利,并限定了偿还的范围,即“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但是我国票据法的上述规定存在明显的错误和不当之处。
二、利益偿还请求权概述普遍通说认为所谓利益偿还请求权是指在票据上权利因时效完成而归于消灭、或者因怠于为权利保全行为而丧失票据权利时,持票人得向因此而在实质上获得利益的票据义务人,请求偿还与其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的权利。
普遍的观点认为,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成立要件包括以下三方面:1、票据权利曾经有效成立并存在票据权利曾经有效成立并存在,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票据权利本身合法有效,这仅仅是指票据形式要件的满足,而不要求票据关系赖以发生的实质关系合法有效。
二是,票据权利人合法有效地拥有票据权利,即持票人应当是善意持票人,不是非法持票人。
三是,票据权利人的票据权利曾经存在,只是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丧失。
这样同时就排除了几种不属于票据权利曾经有效成立并存在的情形:第一,票据本身无效,即根本不存在票据权利,是指在形式上不符合票据法要求的票据。
第二,持票人并不是合法的持有票据,即持票人并不是真实的票据权利人。
第三,票据权利根本没产生过或者并没有丧失,如空白票据。
2、票据权利因时效届满或手续欠缺而消灭这就包括了两种情形,即因时效届满权利人没有履行权利而导致票据权利消灭和因票据权利人怠于履行保全手续而致使票据权利消灭。
针对第一种情况,票据权利消灭应当指的是诉权的消灭,而非实体权利消灭或抗辩权消灭。
这里的票据权利包括两个部分: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