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诊治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15.26 KB
- 文档页数:9
肛瘘患者常见食谱一、肛瘘概述肛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肛肠疾病,表现为肛门周围的局部慢性感染和脓肿形成,通常需要经过手术治疗。
在术后恢复期间,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肛瘘患者的饮食原则1.清淡易消化: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品和高纤维食物,以免导致消化不良和刺激肛门。
2.充足蛋白质: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组织再生的重要营养素,肛瘘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来促进伤口愈合。
鱼、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制品都是良好的选择。
3.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肛瘘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新鲜水果和蔬菜是优质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源,可以适量增加摄入。
4.少量多餐:肛瘘患者应该避免大餐和暴饮暴食,可以选择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避免对肛门造成过大的压力。
三、肛瘘患者常见食谱1. 白米粥白米粥是肛瘘患者常见的主食,容易消化,且有助于控制大便的稠度。
可以选择加入一些蔬菜或者鱼类来增加口感和营养。
食谱:•白米粥 150克•蔬菜(如胡萝卜、黄瓜等)适量•鱼肉或者鸡肉(根据个人口味选择)2. 清炖鸽子汤清炖鸽子汤具有滋补作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
食谱:•鸽子 1只•枸杞适量•枸杞子适量3. 蒸蛋羹蒸蛋羹是肠胃较为温和的食物,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
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些许鱼肉或者虾仁。
食谱:•鸡蛋 2个•鱼肉或者虾仁适量•高汤(鱼骨或者鸡骨熬制的)适量4. 红豆粥红豆粥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适合肛瘘患者食用。
食谱:•红豆 50克•白米 100克•冰糖适量5. 苹果蒸肉苹果蒸肉是一道爽口、易消化的菜品,适合肛瘘患者食用。
食谱:•瘦猪肉 200克•苹果 1个•姜蒜末适量•食盐、味精适量四、注意事项1.饮食应避免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刺激肛门,加重病情。
2.饭后不要立即坐下,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消化。
3.饮食宜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导致消化不良。
肛瘘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多有肛管直肠周围感染或肛旁脓肿病史。
(2)肛周反复肿胀、疼痛、流脓或有分泌物,瘙痒感。
肛旁皮肤瘘口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渣溢出,也可短时间封闭后再次破溃,外口闭合后局部可有红、肿、痛等炎症反应。
(3)肛周可见一个或多个外口及肉芽组织。
沿外口向肛门皮下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硬结,挤压可有轻微疼痛,外口有分泌物溢出。
(4)以探针自外口轻轻插入,经瘘管可能达内口处。
2.辅助检查
(1)直肠指诊:可触及硬索条状瘘管,有时能扪到内口。
(2)探针检查:一般不用于诊断,容易穿破管壁,造成假道。
(3)X线造影:以碘油行窦道造影,可协助明确复杂瘘的瘘管走行和内口的位置。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理疗、热水坐浴,只适合脓肿形成初期和术前准备。
2.手术治疗
(1)瘘管切开术用于单纯性低位肛瘘,手术在骶麻或局麻下进行,将瘘管全部切开,切除瘢痕组织,通畅引流。
(2)肛瘘切除术用于单纯性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除直至正常组织。
切除肛瘘后遗留的创面,一般以开放换药为原则。
简单的表浅性低位肛瘘,切除瘘管后可考虑将创口一期缝合。
对于复杂性肛瘘,需合并应用几种手术方法,如先使之成为单纯性肛瘘,再用挂线法处理。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2016 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要点解读宋顺心 邵万金11.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致力于推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向患者提供优质医疗。
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由学会经验丰富的结直肠外科专家组成,成立该委员会旨在引领国际为治疗结直肠肛门相关疾病提供优质医疗,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临床实践指南。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于2016年第12期发表了ASCRS所制定的最新版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1)。
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业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就该指南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疾病概述普遍接受的形成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病因是肛腺阻塞感染形成脓肿,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的定义取决于脓肿发生的解剖间隙,其中肛周皮下和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常见,而括约肌间、肛提肌上及直肠黏膜下的脓肿相对较少。
肛周脓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且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
原则上,肛周脓肿的处理是及时切开和引流。
肛瘘是位于肛周皮肤和直肠之间的管道。
肛周脓肿约30%-70%的患者会伴发肛瘘,即使没有伴发肛瘘的患者,仍有1/3患者会在脓肿引流数月到数年内诊断为肛瘘。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和肛门括约肌的关系,通常括约肌间肛瘘和经括约肌肛瘘较括约肌上肛瘘、括约肌外肛瘘和黏膜下肛瘘更为常见。
肛瘘也可分复杂性肛瘘和单纯性肛瘘。
复杂性肛瘘包括累及30%以上外括约肌的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上肛瘘和括约肌外肛瘘、马蹄形肛瘘,以及与炎症性肠病、放射治疗、恶性疾病、伴有排便失禁和慢性腹泻有关的肛瘘,鉴于女性前侧括约肌复合体较为薄弱的特点,女性前侧肛瘘也视为复杂性肛瘘。
直肠阴道瘘可分为低位、高位和中位,低位直肠阴道瘘定义为瘘道位于远端直肠(齿线或以下)与阴唇系带之间;高位直肠阴道瘘是指瘘道位于上段阴道(子宫颈平面)与直肠之间;中位直肠阴道瘘是瘘道位于以上两者之间。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肛漏病(BWG050)西医病名:肛瘘(k60.3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肛瘘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瘘文章目录*一、肛瘘的概述*二、肛瘘的典型症状*三、肛瘘的病因病机*四、肛瘘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肛瘘的并发症*六、肛瘘的防治方案肛瘘的概述1、定义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是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的脓肿溃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遗病变。
肛瘘是脓肿后时代,是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
英文名Anal fistula,中医称为肛漏。
典型的肛瘘就是一根通畅的完整的管道,一头在肛窦,一头在肛缘外,或在直肠壁。
非典型肛瘘一般只有内口而没有外口,或虽有内口又有外口,但中间瘘管闭塞,或只有外口,内口找不到,或干脆就只有一硬结。
2、别称肛门直肠瘘、肛漏3、发病部位肛门4、传染性无传染性5、高发人群20~40岁人群、男性婴幼儿6、科室肛肠科肛瘘的典型症状1、肛瘘的典型症状肛瘘的主要症状是肛门周围的外瘘口不断地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排出,可刺激周围皮肤,引起瘙痒不适。
当外口堵塞或假性愈合时,瘘管内脓液不能排出而形成脓肿,表现出直肠肛管周同脓肿的症状,这种引流不畅形成的脓肿往往反复发作,是肛瘘临床表现中的特点。
2、肛瘘的分类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此种分类方法,临床较为常用。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肛瘘的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
肛管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肛瘘的;④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肛瘘的1%,这类肛瘘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中医对肛瘘有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肛瘘指的是在肛痈破溃后,或将其切开而产生的管腔,时常会流下浓水,使患者感到尴尬的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痛苦,而且经常会反复发作。
今年50岁的赵女士已经是第二次因为肛瘘问题到医院就诊了,之前用的西医治疗方案,效果显著的同时,却也产生了一些并发症。
此次医生推荐了她中医治疗方案,那么中医治疗肛瘘有何特殊之处呢?1中医理论对肛瘘病症的认识中医很早之前,便对肛瘘病症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解,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外感邪病。
《本草纲目》中记载:“漏属虚与湿热。
”证明此时医生已经认识到湿邪、火邪、燥热、风邪等病症,都会成为肛瘘发病的影响因素。
其次,痔疮病症迁延未愈。
《诸病源候论》认为痔疮若久治未愈,很容易演变为肛瘘。
另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样会导致肛瘘。
《千金方》中认为,肛门主肺,在体内淤积热毒,很容易导致在肛门处生疮。
若在饮食方面摄入较多脂肪和刺激性食物,或者有酗酒的习惯,平时生活压力较大,甚至纵欲过度,都会成为肛瘘的致病诱因。
最后,若患者血气不足,产生痈肿,就可能出现肛瘘的后遗症。
肛瘘若不进行针对性治疗,是不可能自主痊愈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首先,存在内口。
尽管脓肿已经破开,或者完成引流,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原发感染源消于无形,例如肛腺感染或肛窦炎等炎症,还会成为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肠腔内容物还会以内口为渠道,继续流进瘘管中。
其次,肛门肌肉是人体肌肉群中,相对活跃的一部分,脓腔很难粘合。
主要是人体日常需要排尿和排便,括约肌需要不断收缩,而炎症会对括约肌形成较强刺激,导致肛门括约肌出现痉挛不足为奇。
再次,瘘管中会进入肠腔中气体、肠液以及粪便,对管壁产生较强刺激,进而令管壁结缔组织进一步增生变厚,难以达到闭合管腔的效果。
另外,脓腔无法达到畅通引流的效果,或者外口缩小,闭合和破溃的状态并不稳定,在腔中会淤积一定量的腔液,进而引起脓肿复发,再次穿破,就会产生新的瘘道与支管。
肛瘘 aga分类标准肛瘘(aga)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其分类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内括约肌肛瘘分类、Parks分类、St James's University Hospital分类等。
下面将对这些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内括约肌肛瘘分类是根据内括约肌与肛瘘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的。
根据内括约肌与肛瘘管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肛瘘分为高位、中位和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是指肛瘘与内括约肌之上的部位相通,中位肛瘘是指肛瘘与内括约肌平行,低位肛瘘是指肛瘘与内括约肌之下的部位相通。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用于指导手术治疗,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Parks分类是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的。
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肛瘘分为内口型、外口型和内外口型。
内口型肛瘘是指肛瘘管与肛管之间有一条通道相通,外口型肛瘘是指肛瘘管与肛管之间没有通道相通,内外口型肛瘘是指肛瘘管与肛管之间有两条通道相通。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用于指导手术治疗,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St James's University Hospital分类是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和肛瘘管的走向进行分类的。
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和肛瘘管的走向,可以将肛瘘分为4型。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指导手术治疗,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肛瘘的分类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指导意义,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
是肛管或直肠下段同肛门周围皮肤之间或邻近组织、器官之间, 因病理性原因形成的不正常通道。
约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0%。
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是肛肠外科难点之一,大部分肛瘘需采用手术治疗,常根据肛瘘的分类选择不同的术式。
肛瘘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目前多用Parks的分类法,即根据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分为括约肌间肛瘘、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上肛瘘和括约肌外肛瘘四类。
①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约占70%。
瘘管只穿过肛门括约肌,位置较低。
内口多在齿状线部位,外口常只有1个,距肛门3—5cm。
②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体肛瘘,约占25%瘘管穿过肛门内、外括约肌,位置稍高。
内口多在齿状线处,外口常不止1个。
③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约占5%。
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达肛管直肠环以上水平,然后向下经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
内口多在齿状线处,外口距肛门较远。
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④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约占1%。
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多非腺源性感染,而是由干克罗恩病、肠癌或外伤所致,因此治疗时要注意其原发病灶。
图1 括约肌间肛瘘图2 经括约肌肛瘘图3 括约肌上肛瘘图4 括约肌外肛瘘临床上也有根据肛瘘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或以下的将肛瘘简单地分为高位或低拉肛瘘。
1低位肛瘘:①低位单纯性肚瘘:内口在肛窦,仅有一个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到一个外口。
②低位复杂性肛瘦:有两个以外口和瘘管与内口相通、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
2高位肛瘘:①高位单纯性肚瘘:内口在肛窦.仅有一个瘘管.走行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侵犯耻骨直肠、肛提肌以上。
②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和瘘管与内口相连并有支管或空腔,—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侵犯耻骨直肠肌、肛提肌以上者。
图5 肛瘘术前管理一、适应症:1 肛瘘挂线术: 应用较广泛, 适用于有内、外口的低位肛瘘或一些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的高位肛瘘,也可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或切除术的辅助方法。
肛瘘诊治指南(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肛瘘诊治指南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2009年09月30日【大中小】标签:肛瘘诊治指南寻医问药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一、临床表现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1)国内分类:A.低位肛瘘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
肛痿肛痿,是肛门痈的继发病,由于瘦道内有炎性肉芽组织,肛窦部有原始感染病灶,因此经常化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必须进行切开、挂线等有效治疗。
【诊断】望诊:可见肛周有屡口,一个或多个;指诊应检查屡道的长短、粗细、行径及其内口部位,同时作肛门指检、银针探查,看是否能够贯通内口,亚甲蓝染色探测内口是否存在,也可作手术前的病灶染色,必要时可作碘油造影和活检。
1低位单纯瘦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即肛门直肠环下方),内口在肛窦部位(齿状线附近)的单支痿管。
2 .低位复杂髅管道在外括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部位,外口和管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3 .高位单纯屡仅有一支管道,行径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屡管穿越肛门直肠环上方),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 .高位复杂痿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治疗】一、疹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或低位复杂性肛瘦,以及高位肛瘦的低位部分。
手术方法:局部常规准备,1%普鲁卡因液局麻,而后用银针仔细探查痿道,贯通瘦道的内外口,用剪刀沿银针将肛瘦剖开,并将管壁剪平成V形。
另一手术方式,是将银针二端提起,沿疹道两侧底部全部剥离。
屡道手术成功的关键,不在管壁清除得彻底与否,而在于有否残存支道和内口是否彻底清除。
手术后创面,应仔细止血,外敷生肌散加油布加压固定。
术后处理:术后照常或减量饮食,24〜48小时开始排便,便后温开水洗创面,而后清除创面污物,消毒换药。
如有肉芽组织或创缘皮肤增生,可给腐蚀剂外敷或直接修除,创面约于2周左右愈合。
二、肛疹挂线疗法挂线对各种类型的肛疹都有效。
但由于挂线后的疼痛较切开为重,疗程较切开为长,因而适应证仅限于高位肛疹的高位部分。
挂线技术操作:取银针在探孔上系丝线,而后自疹孔慢慢探入瘦道,仔细寻找原始内口,拉出探针,丝线已由内口或外口进入瘦道,而后丝线的一端嵌入另端的双股中,握紧前端丝线,用力由瘦口内拉出。
这样丝线成为双圈,收紧,打上活结即成。
2~3天紧线一次。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2009年09月30日【大中小】
标签:肛瘘诊治指南寻医问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
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
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
另外,不常见的结核
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肛周间断流脓水,脓水稀薄,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门隐隐疼痛,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3.火毒蕴结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恶寒、发热,便秘、小便短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由于肛瘘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
鉴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特殊病理和生理环境及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带瘘生存”,亦可作为一个原则加以选择,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中药治疗仅限于患者恢复期的调整和暂不适合手术者。
二、非手术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证治
(1)湿毒内蕴
治则:清热解毒,除湿消肿。
例方:萆薢渗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萆薢、苡仁各30g、黄柏12g、茯苓、丹皮、泽泻各15g、滑石30 g(包)、通草6g、金银花9g、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4g.
(2)正虚邪恋
治则:补益气血,托里生肌。
例方:十全大补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黄芪、肉桂各10g.
(3)火毒蕴结
治则:泻火解毒,祛瘀散结。
例方: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g、白芷10g、乳香、没药各10g、皂刺10g、归尾10g.
2.中药外洗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如:苦参汤、祛毒汤等。
(二)粘堵法
对单纯非炎症期肛瘘可行纤维蛋白胶粘堵法治疗,其优点是无括约肌损伤,不影响肛门功能,且操作简便,但复发率较高。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方式
1.肛瘘切开(除)术:适用于单纯性肛瘘。
肛瘘切开术较好,肛瘘切除术创面大,愈合时间相对较长,可发生肛门失禁。
2. 挂线术:合理选用切割挂线和引流挂线。
一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二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
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
长期引流挂线:适用于高位经括约肌克罗恩病肛瘘患者,以预防复发性脓肿的形成和保持肛门功能。
短期引流挂线:尽管目前临床报导短期挂线引流治疗肛瘘有效,完全保留了括约肌,不会导致肛门失禁,但因其复发率高,临床应用需慎重。
3.黏膜瓣推移术:适用于高位肛瘘内口明确且不伴严重感染的患者和女性前侧肛瘘。
临床也可采用切开、旷置、挂线、缝合等方法有机结合,减小创伤。
(二)术后并发症
尤其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可能发生肛门移位、黏膜外翻、肛管缺损、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手术时应尽量减小创面,必要时可行肛门括约肌修补或皮瓣整形术。
(三)特殊患者的处理
1. 克罗恩病肛瘘
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尽量以保守治疗为主。
无症状的克罗恩病肛瘘:无需手术治疗;低位克罗恩病肛瘘:采用瘘管切开术;复杂性克罗恩病肛瘘:可长期挂线引泫作姑息性治疗。
如真肠粘膜肉眼大体正常可采用推移黏膜瓣闭合内口。
2.强核性肛瘘
需结合全身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等)配合中药局部使用(包括中药膏剂及坐浴),其成分主要有:黄柏、紫草、马齿苋、苦参、白芷、当归、枯矾、:以表浅瘘为主,有自愈可能,非手术无效可选择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