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孔子的_仁_与佛教的_善_的道德观_张文

试论孔子的_仁_与佛教的_善_的道德观_张文

试论孔子的_仁_与佛教的_善_的道德观_张文
试论孔子的_仁_与佛教的_善_的道德观_张文

[收稿日期]2014-05-09[作者简介]张

文(1986-),男,陕西岐山人,

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36卷第4期2015年4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36No.4Apr.2015

[文章编号]

1004—5856(2015)04—0028—04试论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

(商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726000)

[摘

要]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

“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孔子;“仁”的思想;佛教;善的理念;道德观[中图分类号]

B222.2;B948[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5.04.006

一直以来,

许多人眼中的哲学是一门虚无缥缈的学问,有人甚至认为,哲学是一种“谈命

运说鬼神”的神秘思想,[1](P1)

是一种无关痛痒的学问。在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浩淼烟波里,在社会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哲学一直扮演着“学科之母”的角色。哲学为数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各类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更为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当然,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存在,是相比较而生,相对比而存的。

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本着对教育的热爱,创立了儒家学派,这对数千年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其中,

作为“克己复礼”的传承者,孔子在其思想中致

力于发扬“仁”的理念,这对中国道德思想的发

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百年以后的西汉时期,佛教远从印度传至中土。佛教,作为人类最初文化形态的宗教和神话,是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

[2](P1)

佛教自传入中土以后,经长期传播发展和两千年来的消化吸收,不断融合中国的道

德元素,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且逐渐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但不管佛教怎样发展,其强调“善”的理念总不会因为时光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孔子“仁”的思想和佛教“善”的理念,在中

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吸收,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即“和”的理念。

而在历史的演进中,“仁”的思想和“善”的理念

逐渐为国人所奉为普世的道德观,在数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成为我国的道德规范,其中“和谐”“友善”等字眼被升华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善”强调的都是

人的行为要合乎道德要求,人的言谈要符合道德规范,因此,发端于本土的儒家与外来的佛教,在道德的体系下,都起着异曲同工之效。

一、孔子宣扬的“仁”的主旨与内涵

1.“仁”的由来

孔子生活在周朝式微、“礼崩乐坏”的年

代。[3](P41)春秋时期,

周王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

全国疆域绝对统治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各诸侯国对各自势力范围的治理,由此引发了各诸侯国之间为了疆土而互相攻伐,“仁义”不再是他们所遵照的纲常。西周发源于岐山,《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中有言:“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4](P519-523)象征性的表达了周原大地土地肥沃,芳草鲜美,人民生活殷实,周室不断强大,深得民心。西岐大地,劳作场面如火如荼。这种局面的出现,正是周室施行仁政,制礼作乐的结果。周公庙献殿上有对联为证:“制大礼作大乐并勘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贯古今。”这种迹象表明,在仁政思想的指导下,西周时期文王东征,建立了西周政权。周公辅佐幼主,平息内乱平叛外患,稳固了政权,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繁荣发展。于是,后人就写出“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这样的诗句来纪念周公。

相比之下,春秋时期,西周仁政不再、暴乱四起,社会秩序严重失调,民不聊生。于是,孔子在不断式微的春秋时期,回想起西周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产生了要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来恢复周礼、复施仁政的想法。孔子认为,周王朝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正是因为周初的统治者能够切实汲取商亡的教训,通过宽严适度的法制、与民休息的措施、励精图治的魄力、清正廉明的作风,使西岐侯国成长壮大为中央一统的集权制国家。他遥想周公对周王朝的卓著贡献不禁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5](P66)(《论语·述而》)

“人而不礼,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P24)(《论语·八侑》)孔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便无从谈起。因此,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了“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人的价值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3](P28-29)孔子通过与先帝时期的道德状态进行对比,认为要想继承历史,尚需要延续先祖的统治方式。因此,他将人的价值主体性上升为一个国家应有的法度基础,将“仁”政上升成为一个国家的普世价值观,即国家意志。同样,他也试图使君主成为实现国家意志的主体力量,从而使国家意志成为自上而下的制度,使民众尊崇。与此同时,孔子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通过著述反复向普通民众尤其是他的门徒传授“仁”的思想,以使道德律令发展成为自下而上的“革命”。一上一下,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以道德的角度收尾,使“仁”成为普世价值。

2.“仁”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以“仁”为做人行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则“仁者安仁,知者利仁”。[5](P34)(《论语·里仁》)则人人都可称其为君子。因此,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春秋奴隶制时期,在孔子眼里,利益不是最重要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P38)(《论语·里仁》)这才是孔子道德的主题内容。道义远高于利益,道德是人生中应当首要学习的知识。君子修身治国齐家治天下,要实现人生的大目标,就应当“敬事”,并且“爱人”。因此,在优良的个人作风影响下,使得德行得以初现。

德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待亲戚六人、侍奉君上、对待朋友的基本态度上。为此,孔子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贤贤易色、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5](P5)(《论语·学而》)这种自下而上的做人方式,孔子以“德”冠之。而对于国家君王,孔子也给出了标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5](P37)(《论语·里仁》)他指出,君子应当关心国家大事,心怀百姓,时刻思考国家的法律体系,齐之以德。以君主的威严使百姓信服,用君主的宽厚使百姓蒙恩。如此一来,推而知其类,明而知其过,“居其所而众星共(通“拱”)之”。[5](P11)(《论语·为政》)也就自上而下的实现了国家的有效治理。

3.“仁”与“善”

在对待人际关系上,孔子认为,仁者就是爱人,只有爱人,才能知人。因此,“仁”的核心就是用仁爱之心去待人。[6](P113)

当今时代,社会意识普遍趋于俗化,平庸主义思潮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浸染着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使社会道德形同虚设。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道德底线出现了滑坡,社会道德发展呈现出一个整体向下的沦落态势。那么,什么是“仁”?怎样为善?如何做人?《论语·泰伯》就回答了这些问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孔子为“仁”的基本信条。孔子所宣扬的“仁”,不仅可以启发人的心

92

第4期张文:试论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

智,也可以激发人之为“善”的潜能。《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可以总结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5](P4-5)只有这样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仁者爱人的境界。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在孔子看来,关爱身边的一切,首先应当看重“敬重”二字。“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故而有“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5](P34)中,孔子认为,仁人最基本的特征应当做到关爱天下苍生,知晓周遭福祸,通达天地,善其一生,才能“为仁由己”,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超脱。

孔子穷尽一生所提倡的“仁”,体现的不仅是道德义务的意识,还是道德责任的意识。孔子认为,要体现“德”,就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达到一种道德约束,从而实现道德责任的强化,使人人都成为有德性的人,使人人形成一种统一的德行,最终达到“恭、宽、信、敏、惠”与“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二、佛教所提倡的“善”

从狭义上讲,佛教指的是言教和佛法。[7](P1)发端于古印度的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中原以来,经过数千年来的吸收、传承与发展,信众不断增加。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由于佛教所宣扬的六道轮回、十二缘起,以及成佛成道所说“善”的教义,给当时人的心里一丝精神安慰,符合了当时佛教初入中土时的时局,故而深得信众的追捧。佛教伦理以善作为道德理论体系的根基,以各种戒律为外在形式,佛教从伦理的角度出发,以生灭往复的经典约束人的行为,通过道德约束与道德规范,以此构建其整个伦理体系的范畴,并以此作为佛教宗教及教徒所遵守的道德规范。

1.六道轮回与“善”

万事万物都有善因。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因得恶果。“六道轮回”作为古老的民间文化被载入佛教教义之中,成为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8]业的主体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流转,去来往复,如车轮般回旋。生命主体因善恶修业之因,通过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不断回旋,成为鉴定人福祸报应的主要依据。因果相续、福祸相依,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佛教教义上认为,人生在世,应当谨记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做善事,为善人,结善果。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人在死后转世,佛会因他生前的善恶,“或生天界而为天人,生人界而为人,或为阿修罗,或为畜生,或为鬼,或堕地狱”。故而认为,诸法皆因缘而起,互存关系即因果关系。此所谓“诸法因缘起,缘谢法还灭”。于是,佛法就为信众回答了世间的苦的由来,以及苦因何而灭和灭苦的方法。以此来告诫人们应当多行善,以求得来世命运的回转。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们之所以有烦恼,有苦难,是因为人的贪念、谶语、痴妄太多,故而才会有生老病死等。只有平心静气,善心修法的人,才能求得好的因果报应,即为种善因,得善果。

2.“善”的要义

佛教伦理的缘起法则是整个佛教教义的内涵。佛教一切实践行为的立足点和目的都在于它的解脱理论。[9]佛教徒为了解脱尘世痛苦,并期许获得来世幸福,在所修之业上,一切从“善”出发,以“善”作为为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处处行善,以善为先。从世俗角度理解,行善可利众生,能够给他人带来幸福;从佛教教义出发,“善”是遵规守据的底线。中土地区的佛教各路宗派中,不论是禅宗、瑜伽宗、密宗、律宗,也不论教义的主旨侧重于何处,向善论总是贯穿于其中,并成为教义经典的归因。

因此,佛教所指定的道德观是防患于尚未觉悟之人与至善道德规范的脱节,是协调行为的指明灯,告诫世间之人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违背教义的,通过带有强制性的律令、疏导性的规范、启迪性的哲言,要求、督促、启发众生向善。[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作为一种态度,在于不争。天下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人们面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不相一致:争名逐利,争强好胜,争长论短,争先恐后,争权夺利,甚至争风吃醋等,都是造成人的心态浮躁的社会根源。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才能立地成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求时,便会变得刚强和无所畏

03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年

惧。因此佛教中所强调的“善”,就是要引导人们抛弃私心杂念,达到“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的境界。

三、结语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强调“仁”的思想,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以求达到以仁治天下的目的。“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善”。他主张君王施行仁政,以利其民。《论语·里仁篇》中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还指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认为仁人君子,怀念的是道德,而小人只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的实施,而小人只垂涎于恩惠。因此,只要能成为“仁人”,则“德不孤,必有邻”。然而要为“仁”,必须做到心中无怨,心胸宽广,能容人,能恕人,才能真正达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德境界。

“仁”与“善”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人只有为“仁”,才能得善,只有行善,才能被称之为“仁”。在历史的烟波中,只有秉承着一心向上的理念,坚持扶济众生,做善始善终的人,才能称得上为“仁”;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在自身的个人修养上不断超脱世俗纷扰,做到“有容”“无欲”,才能在道德上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10]

[参考文献]

[1]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姚小鸥.诗经译注(下册)[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6]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赵朴初.佛教知识答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8]张舸.论莫言《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J].山花,2013,(7B).

[9]稂荻.善的道德原则对于戒律规范的优先性[J].社会科学辑刊,2011,(2).

[10]林胜平.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路径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8).

责任编辑:魏乐娇

On Confucius’“Benevolence”and Buddhism“Virtue”

ZHANG Wen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726000,China)

Abstract:As the pioneer of Chinese education,confucius’philosophy of“benovolence”is reflected in his classic writings,including the idea of being kind to people,getting along well with neighbors,and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benevolence”and morality.The philoso-phy of“virtue”in Buddhism teachings stre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virtue”and the circle of guilt.The essence in the two concepts share a lot.They are the theoretic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The idea of“seeding goodness fruits goodness”i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obey moral norms.

Key words:Confucius;the philosophy of benevolence;Buddhism;the philosophy of virtue;ethics 13

第4期张文:试论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年级:二年级学号:05 姓名:刘军晓 摘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 一、仁的思想内涵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他解释说:“恭则不

孔子人生价值观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

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名言n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孔子认为:"义以生利"。即先有了"义",才能生出利。《易传·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这是把对立的"义"和"利"两者统一了起来。这种思想很符合孔子的主张,《左传·昭公十年》记载晏婴说:"义,利之本也。"义是利的根本。与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孔子反对片面追求功利。他认为在"利"的面前,必须时刻以"义"来衡量是否应该取。他说,符合道义然后才去取得,这样人们就不会厌恶他的取得。相反,"放于利而行,多怨"。①即片

论孔子的道德教化观-2019年文档资料

论孔子的道德教化观 文献标识码:A 孔子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尤以道德教化思想为最。研究孔子的著述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恰恰以孔子道德教化观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著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对孔子关于道德教化的目标、自修与施教之法略作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孔子道德教化的目标 孔子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培养目标看,孔子提到的概念,有“成人”、“君子”、“贤人”、“仁人”、“圣人”。根据孔子的论述,依境界的高低,我们可以将其道德教化的培养目标整理成如下序列: 君子(成人)f贤人f仁人f圣人 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是圣人。《论语》一书,“圣”和“圣人”各出现四次。 孔子答子贡问以“博施”、“济众”为“圣”,是将“圣”德定位于政治功能,体现了孔子最高的政治追求。孔子三次提到“圣人”(其余一次,是子夏的话),都是指道德极其高尚的人。如 大人” 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人之言” [1]214 。 古称在高位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注》:“谓天子诸候为政教者”,刘氏称之为“贤德之君” [2]139 。现在“圣人”与

大人”并列, 可见“圣人”偏重于指道德高尚的人。 但细看《论 语》里堪称“圣人”的典型人物,如尧、舜、禹,则不但品德高 尚,而且充满智慧,才能卓著,施政有方。他们既是道德楷模, 又能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 者,斯可 矣。 ”[1]8 3 圣人是很难见到的, 孔子一生都未见到过, 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他称颂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 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 焉!” [1]98 孔子对尧、舜、禹等圣人的品德、才智和功绩给予 了无与伦比的赞美。 二是仁人。在《论语》里,仁人极少提到。而且,孔子评价 过许多人,绝不轻许以“仁”。如楚国的宰相子文、齐国的陈文 在孔子的学生里, 只有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 而已矣” [1]63 ,即偶尔短时间地想想“仁”罢了。像子路、冉 求、公西赤都只能于施政、 理财、外交等方面各展其才干, 是说不上的 [1]48 。被孔子痛痛快快称为“仁”人的,据《论语》 所载,只有殷代的微子、箕子、比干 [1]234 。 三是贤人。贤者,是指有道德、 有才能的人,但要次于圣人。 贤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1]41 。贤人的高尚尤重于品德,而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超凡 脱俗、清逸高雅,“贤者避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 子(名须无)都只能称“忠”和“清”,算不上“仁” [1]54 。 仁”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论语》的主要思想 合集

《论语》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③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1 / 10

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⑤“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⑥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仁”“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题目: 孔子“仁”“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釁”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人者,仁也”这一醒目的命题,并进而阐述“仁者爱人”,这无疑是一大创造。因为在这里,“仁”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一个理论范畴,反映了孔子的人学观。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导读:1、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1、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道德观点比较

仁分为潜在状态和充分发挥的状态,后者是仁的真正表现。一个人面对自己而要求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人的自觉自反。真能自觉自反的人便会有真正的责任感,便会产生无限向上之心。 在伦理范围内礼具有两个主要功能:修养道德精神与规范任何行为和行动。在孔子看来,除了圣贤人以外,普通老百姓能够成为道德风尚的人或者说君子或者仁者都后天的成绩。人们通过不断训练和修养都可以成为仁者,而且能够不断训练与修养的力量、条件和因素是天赋的。这个天赋的力量、条件与因素就是仁。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仁作为力量、条件和因素是它在它的潜在的状态下的,而不是仁已经完成的、实现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某一人没有潜在的仁的话,也缺少了修养道德风尚的可能性。这种人也无法礼。因而,礼的道德修养的功能就是把心内在的仁外化和客观化。把人们的行为与行动规范化就是礼的第二个主要功能。 正有知识的人也是智慧者。孔子相信博学多才是道德修养的唯一道路。能够成为一位有道德风尚的人,首先要知道怎么修养道德,修养道德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修养美德,按什么准则行为和行动才能判断是不是仁者。孔子强调通过学习而得到的知识。。……在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传统中,大致可分为三个体知层。 第一层是对日常生活中人际相处之道德准则和规范的体知。第二个层面则是对关系家国天下命运利益的规范原则的体认,如‘天下为公’。第三层是对于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的感悟和体知。通过博学文可以认识天地万物,但是博学文的最高目的是能够约之以礼、培养人们的品无信的人不仅仅对自己无法培养任何 美德与美行,而且对其他人也不能相处、合作和被信任德。人与人之间信的必要性在领导人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更微妙。子日:“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德性所寻求的是人的善和人的幸福。人的善我们指的是灵魂的而不是身体的善。 道德和政治的关系: 孔子对道德与政治关系的看法可以从三点来分析和了解。第一,道德作为政治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政治作为道德的扩展;第三,政治的道德目的。 在孔子心目中政治不是一个简单的手段来满足统治者或者被统治者的人的物质需求,而是最合适的渠道来推动德性为了能够人人成为好人。这是由于,孔子相信德性本身包含着推动力加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毫无疑问,正的政者是最适当在群众中推广德性的因素。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 and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

孔子思想精华内容

孔子思想精华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也广泛流传,但你了解孔子思想的精华吗?。下面由我为你简单阐述精华部分,希望你喜欢。孔子思想的内容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懂得...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也广泛流传,但你了解孔子思想的精华吗?。下面由我为你简单阐述精华部分,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懂得变通,还是可以拿来用的吗.主要是因为孔子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在今天一样适用。比如: .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 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 归纳为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小人之勇者(小勇),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君子之勇者(大勇),君子之仁者(大德)。 圣人之智者(圣智),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翻开教科书,人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

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礼"的中心含义不仅包括"礼品"、"礼仪"等内容,而且更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 毫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府一度号召人们要"破四旧","打倒孔夫子",理由是孔子思想"太封建"、"忠效思想太重"、观念"太中庸",等等。"那是一个特殊的由于政治原因而曲解孔子文化的时代。"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丁晨说,"如何理解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需要一个民族去思考。" 然而,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山东省人事厅办公室副主任张祝秀说,"无论哪个政权,如果它不公平、不公正,不为群众的利益考虑,这个政权就不可能保持长久。" 孔子思想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内容摘要: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 为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 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 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仁学,仁与礼,天人观,中庸,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孔子,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为其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架构为道,仁,礼,知,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孔子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一)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到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以,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被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在先秦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含义,一是指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类指规律;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形而上者谓之道;三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将“道”提升到世界观的境界。孔子的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由性与天道的一般探讨到易理研究的过程,其转折点是孔子晚年学《易》,孔子以《易》之道为统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是讲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孔子的“仁者爱人”,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肯定了对象,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种彼此肯定,彼此相爱中,体现了对人作为人或人格的尊重,也尊重他人的自立,自达,同时,孔子要求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我主体,要有一种道德的自觉,强化主体自律和自我内省,这就为以后的修身养性的学说打开了大门。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是对完全非人性的奴隶制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当然,孔子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他看到这一制度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 仁爱在孔子又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性。这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同时,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强调个体生命在群体,族类中实现自己,由此延伸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理结构。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1、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

言谓之瞽。 1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学习孔子,首先要纠正对教育的错误认识,教育是培育、教化人的;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本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今天,我们本着“探微古人,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吸收并借鉴有用的知识,努力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人、提高人的道德、知识水平。“性相近,习相远”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在实际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的习染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他的学生中有素质较好的,也有素质较差的,经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少变

成著名的贤才。孔子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自孔子以来人们就把教育视为自我成长和提高的途径,中文“教育”的“育”字,本意为“培育、成长”的意思,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德。儒家重视教育,也因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道教化,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三十二》),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而就是人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完善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就人生。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学习和扩充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现代教育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更不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只是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为能事,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狭隘,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如何保持教育传统培养教化人的功能,而不至于蜕变为职业

孔子(仁)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什麽是“仁”呢? 一.至道无形 对于“仁”,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给出过若干不同的答案。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对樊迟说“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学者多以训诂和语义的角度去推敲。例如,以“二人”解释仁为亲亲之义。《说文解字》解做:“仁,亲也,从人从二。”但是现在有的从出土古字中读到“上人”(人字边在上,二字在下面),乃谓仁指上等人之间的爱。以此类推,莫衷一是。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揣测的空间(或曰做学问的空间)。也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孔子对“仁”的概念含糊不清。 通常认为,“仁者爱人”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可是后来孟子接着讲到“亲亲”和“爱民”的爱有差等,成为理学定论。以至后世又引申到公德私德、亲情法制等等的争论,甚有人得出结论来说孔子要对社会腐败负责云云。 其实上述种种,都只是从文字上面去求证“仁”的含义。包括从训诂、考古、中西文化制度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也都是从文字上去考证和推断。儒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有没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的“仁”的境界?这是本文想要提出来探讨的。 大有深意的是,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在对“仁”的范畴做过上述的反复表述以后,又对弟子们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又对子贡说“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什麽意思?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感叹夫子之道难以穷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是为什麽呢? 这是很微妙的。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传儒道心印,其中说:“君子之道费而隐。”“不见而章(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大道的运行,变化无方。天地之道由一而生二、二生三、以至于无穷数的现象世界,所以至道始于无形。“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小到一茶一饭的琐事,大到宇宙天地间的道理,无一不是道的表现形式。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比如我们见到波浪,就知道是水。可是如果认定只有波浪才是水,就会失于偏见。因为通过固体的冰、气体的蒸汽,都可以表现出水的不同形式。 我们寻找“仁”的含义,也是同样的。前面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孔子经济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经济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那么孔子的经济思想内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经济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我们现今的“经济挂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可以说是南辕北撤。针对统治阶层,上层阶级,孔子主张轻利重义、“君子不言利”的经济思想;对于被统治的平民百姓孔子又有仁政富民的经济思想,但这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 “轻利重义”后来也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影响了后世数代王朝,在儒家独尊的封建社会中禁锢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 孔子的“见利思义”说,主张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前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不违反道德规范才能求取物质利益。孔子认为君子以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所以君子求“义”,而小人则只看到利益,见利而忘义。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这一句话也被记录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他的弟子樊迟是“小人”,因为樊迟想学农,孔子认为只有更有价值的“君子”才是实现理想和追求的最佳途径。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孔子的经济思想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哲学》是一本由汪震撰写的作品,已于

2012年1月正式由岳麓出版社出版,现在在各大书店均有销售,每本只售价12元/本。《孔子哲学》这本作品是一部小书,只有短短的89页,整部作品只有6个章节,最后附带一个附录及后记。 《孔子哲学》主要是以主人公孔子为主角从而围绕着孔子展开的一些列故事。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字仲尼,是家里的老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数千年,汉朝以后,孔子学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近两千年的主流文化思想,其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不仅是社会,政治还是教育都渗透了孔子学,孔子也被人们称之为孔圣人。 《孔子哲学》这部作品将孔子的一生进行了精明扼要的概括与介绍,作者的写作思路不予一般相同,作者先从老子与孔子的这段渊源开始着手写,将这存在的问题进行着手讨论,从而作了一个升入浅出的说明,将孔子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教育哲学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将孔子思想对于整个历史的意义与现代的价值都进行了重新挖掘。 这部作品通俗易懂,而且文笔清新典雅,很受读者的喜欢。 孔子哲学博大精深,是一种思想的高度体现,其后人通过研究孔子思想来从中受益,所以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解读孔子思想的作品,我们从这批作品中对于孔子哲学再次了解与消化,这也是图书的意义。 孔子的诚信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这个标杆鞭策着后人,在建设新中国的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的内涵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本文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活动、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中揭示孔子仁的涵义及爱人的范围,并将仁学思想置于当时的思想界对其进行评判。 关键词:孔子;仁学;内涵;比较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礼崩乐坏之春秋,长于周公所封之鲁国。其先祖为宋人,微子之后。曾祖房叔避难奔鲁,为防大夫。父叔梁纥为鄹大夫,晚年续弦娶鲁颜氏女“野合”[1]1905而生孔子。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至孔子时他已沦为贵族最底层之士族。加之父母早丧,家境贫寒,所以曾为“委吏”、“乘田”等小官。[2]187孔子虽贫且贱,然居文献之大邦,儿时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故在而立之年已有“知礼”[3]68之誉,并收徒设教。他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尽管从政时曾有出色的政绩,然“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1]1909终不能行道。他生前仅是一位自叹“道不行”[3]113的“丧家之狗。”[1]1921死后虽历代封建王朝对其推崇备加,“然专制时代之君臣,虽推尊孔子,表彰儒术。其实断章取义,别具私心,存其仁义之言辞,略其封建之背景,忘其平阶级之宗旨,遗其君子儒之教义。”[4]61又自“欧洲文化输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个大的变化,每次都把孔子作为反对的目标。”[5]143故孔子虽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有中国第一大圣人之誉,然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之人可知。近代以来有人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孔氏,于是,孔子成了专制阶级的历史幽灵,此真不明孔子仁学思想真义之宣传。诋毁孔子的声音虽不始于近代,然在近现代历史中孔子思想所受扭曲却是于今为烈! 一、释仁 晚近学者曾对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出过见仁见智的回答,越来越多的人则倾向于“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不仅《吕氏春秋》载:“孔子贵仁。”[6]233高赞非先生也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7]197,“‘仁’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孔子全部思想领域内,离开仁的思想,对孔子是什么也理解不了的。”[7]213“仁”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在讨论孔子所说仁之前有必要谈谈仁字之本义。 许慎在《说文》中例举了仁字的三形三义:其一、亲也,从人二;其二、古文仁从千心作;其三、古文仁或从尸。历来释仁者,多依第一义,但许慎本人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