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逍遥游学生

劝学逍遥游学生

劝学逍遥游学生
劝学逍遥游学生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2.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 劝学:劝:古义:;今义:劝说

2. 假舆马者:假:古义:;今义:与“真“相对

3. 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今义:跪下

4. 金就砺则利:金:古义:;今义:黄金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今义:付托、寄寓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今义:参加、加入

7.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8.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今义: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

9.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今义:神的总称

10.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11. 用心一也:用心:古义:,两个词;今义:对某事肯动脑筋

12. 而绝江河:江河:古义:;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 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4. 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 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 不积小流:流:动词作名词,水流

8.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善行

四、一词多义:

A. 而绝江河:

B. 来此绝境:隔绝、隔断

C. 群响毕绝:终止

D.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E.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2. 强:

A. 筋骨之强:

B. 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

C. 赏赐百千强:有余

D. 乃自强步:竭力、勉强

3. 假:

A. 假舆马者: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C. 无所宽假:宽容

D. 请假设草具:暂且

E.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F. 假有人焉:如果

4. 望:

A. 吾尝跂而望矣:向远处看

B. 日夜望将军至:盼望

C. 先达德隆望尊:

D.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

5. 闻:

A. 而闻者彰:

B.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C.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6. 一:

A. 用心一也:

B. 骐骥一跃:数词

C. 四海一:统一

D. 一闻人之过:一旦

E. 一如既往:一概

A. 风雨兴焉:

B.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

C. 焉得虎子:哪里

8. 而;

A. 而青于蓝:转折连词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

C.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词

D. 锲而舍之:承接连词

E.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

9. 于:

A. 取之于蓝:

B. 而青于蓝:比

C. 善假于物也:引进对象

10. 利:

A. 金就砺则利:

B. 非利足也:使......走得快

C. 利其然也:以......为利

11. 明: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而神明自得:

C.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12. 生:

A.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

B. 蛟龙生焉:生长

五、文言句式:

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结构后置

6. 善假于物也:介宾结构后置

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逍遥游》文言知识整理

一、重要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2、亦若是则已矣(而已)

3、而后乃今将图南(计划向南飞)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急速,着落,时或,落下)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往,返回,饱的样子)

6、朝菌不知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7、众人匹之(比)

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不毛之地)

9、行比一乡(合)

10、而征一国者(信)

1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指责,更加/愈加)

二.通假字

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汤之问棘也是已(已通矣,语气词)

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三.古今异义

1.去以六月息者也(息:古:今:气息,休息)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古:今:等待)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古:海动,海波动荡今:海上运输)

4.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古:天然形成的大海今:一种天然形成的湖泊)5.野马也,尘埃也(野马:古:游动的雾气今:一种形似家马的哺乳动物)6.腹犹果然(果然:古:今:副词,表事实与所说的一样;连词,表假设语所说相符)

7.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众人:古:今:大家,许多人)

8.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羊角:古:旋风今:羊的角)

9.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今:关联词,表转折)1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发:古:毛,指草木今:头发)

11.蟪蛄不知春秋(春秋:古:四季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四.一词多义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v,)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众人匹之(代词,彭祖)

2.为

其名为鲲(叫)

以五百岁为春(作为)

则芥为之舟(当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化而为鸟(v,成为)

若属皆为所虏(介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介词,给)

3.辩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小大之辩(辩通辨,)

4.夫

故夫知效一官(那,那些。代词)

且夫(语气词)

若夫(语气词)

5.若

背若泰山(像,v)

若夫(与夫共同表示至于的意思)

若止印三二本(连词,如果)

若入前为寿()

曾不若霜妻弱子(v,及,比得上)

6.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n,气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n,气息)

请息交以绝游(v,)

长太息以掩涕兮(v,叹息)

7.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v,记载)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n,标志)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n,志向)

博闻强志(v,)

项脊轩志(n,一种文体,记)

8.名

其名为鲲(n,名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v,命名)

隳名城,杀豪杰(adj,有名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dj,出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v,立名)

名列前茅(n,名次)

9.穷穷以游无穷者(adj,尽)

穷则独善其身(adj,)

今多穷困(adj,生活困难)

欲穷其林(v,走到尽头)

10.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皆出于此乎(adv,)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dv,难道)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是…….还是)

六、虚词积累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取独)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取独)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取独)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11)穷发之北(助词,的)2.而

(1)怒而飞(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修饰)

(3)决起而飞(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却)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却)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却,但)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2)时则不至(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

4.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

5.于

(1)彼其于世(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鹏)

7、焉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语气词)

(2)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五.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作动,向南飞)

2.适莽苍者(莽苍,形作名,郊野)

3.绝六气(绝,形作动,穿越)

4.不过数仞而下(下,名作动,向下落)

5.怒而飞(怒,形作动,奋发、振翅)

6.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到来)

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征,使…满意;使…信任)

8.《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怪异的事)

9.虽然,犹有未树也(树,树立)

10.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形容词作动词非议)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此小大之辩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倒装句

而莫之夭阏者(之,宾语前置)

彼且奚适也(奚,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恶,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何,宾语前置)

其自视也(自,宾语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3.固定句式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于选择句中)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哉;表疑问,凭借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统编教材把荀子《劝学》列在思辨性阅读论述类文章单元,要求对《劝学》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 一 论述类文章观点统帅全文,对观点有特殊要求。文章的观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深刻、新颖。观点符合普世精神,不能背离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观点的正确性上的要求。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该明确,这就是观点的鲜明性上的要求。表述观点所用的概念要周延,做的判断符合逻辑要求,这就是观点的严密性上的要求。观点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是新颖的,这就是观点的深刻、新颖上的要求。思辨性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它阐述的观点理性中与感性。文学作品表达某个观点,常常附着某种情绪,其观点的严密性往往会削弱。思辨性文章的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逻辑性、严密性都很强。阅读论述类文章,审视观点的正确性、鲜明性、严密性、新颖性,可以收到批判性阅读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深入思考。 1、文章开始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谁说过这话?《左传》评论历史事实时,也这样“君子曰”“君子谓”的,你赞成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吗? 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 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 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

《劝学》的导学案学生的的版.doc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 :王健 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 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 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 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 臾()跂()而望矣假( ...()步骐骥()驽( ...)规輮()以为轮知()明须..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马十驾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螯()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解释下列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锲而不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 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劝.学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登高.而招 7、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9、积善.成德 五、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今义: 2、故木受绳则直古义:今义: 3、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6、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六、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兴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汉大兴兵伐匈奴 ③大楚兴,陈胜王 2、疾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君有疾在腠理 ③疾恶如仇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七、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教学方法】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故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层次诵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其次通过指导学生探讨交流、分析评价来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助读法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课文导入 有一句话说: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你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稍作停留,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 1.解释题意: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 槁.暴(gǎo)跬.步(kuǐ)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e)

劝学 学生版带问题详解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运用的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知识】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今存32篇,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自学释疑 1、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 轮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 ()而望矣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 ()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 ()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对本部分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劝学教师版

《劝学》教案 【教材分析】 《劝学》是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学习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增强学生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课内容是倡导学习及正确的方法,对学生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习这篇简短精练的论述体文言文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3、对本文论证的艺术特色进行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对学习意义、学习态度和方法思考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使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难点: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连词“而”、介词“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初步感知 一、解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劝学》,那么“劝”字是什么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劝学——劝,劝勉,鼓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劝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生版)

《劝学》 ——【战国】荀子(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轮(句式),其曲. 式)。故木受绳则直,金.(古今)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古今)而日. .. 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注音)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 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注音并解释)者,非能水.也,而绝. 假.于物也。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注音)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注音并解释)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注音并解释)。蚓无爪牙(古今)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古今)一.也。蟹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二、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三、分析文中加波浪线且加阴影的句子的句式。四、归纳“而”“之”“焉”的用法

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 ) (2)吾尝跂而.望矣( )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10)蟹六跪而.二螯( ) (11)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 2.之:A. 青,取之.于蓝( )輮使之.然也( )锲而舍之.(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3.焉: A.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五、课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名,战国末期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家学者,是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的著作有______二十卷,共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____,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善用比喻。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已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完整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王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着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 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跂.()而望矣假.()舟楫.()者生.()非异也跬.()步()驽.()马十驾锲. ()而舍之 ()螯.()蛇鳝.()爪. ()牙 二、 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博学而.. 行无过矣。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王健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 ) 跂.()而望矣假.( )舟楫.()者生.( )非异也跬.( )步骐骥 ..( ) 驽.( )马十驾锲.( )而舍之 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为 轮,其曲中规;故木受绳则直,金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己,则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望矣,不如登高之

学校动员流失学生劝学返校工作安排方案.doc

学校动员流失学生劝学返校工作安排方案 为更好地解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校基础教育和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提高民族素质、提高普及程序、降低辍学率为中心,以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重点,确保每个辍学生都能返校学习,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二、工作任务及时间步骤 (一)宣传发动 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使全镇人民懂得送孩子上学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义务,不送孩子上学是违法行为,应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 (二)清理回收 1、劝学回收 (1)由承包教师向辍学学生监护人送达《义务教育劝学通知书》,规劝辍学学生监护人在7日内送学生复学。 (2)对经劝学仍不送学生入学的监护人,由学校填写《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辍学报告书》向乡镇教育执法办公室报告。 (3)乡镇教育执法办公室接到报告后,3日内向辍学学生监护人,送达复学通知书,并对辍学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4)对接到复学通知书后7日内仍不送辍学生复学的监护人,由乡镇教育执法办公室代表乡镇政府给予学生监护人行政处罚,并责令其7日内送被监护人复学。 2、强制执行。被行政处罚的监护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或不送被监护人复学的,乡镇教育执法办公室请求县教育局同意,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返校巩固 学校要教育师生对返校的辍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歧视,要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精神上支持,对近期流失的要安排随班就读,辍学时间较长的安排降一级就读,插班学习。对辍学时间较长且基础较差的特殊学生单独编成重点班进行教学,并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实用科技和职业教育因素,使他们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学有所长,对贫困辍学的学生采取捐款这等方法进行救助,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各科老师把他们作为重点关照对象培养学习兴趣。 三、保证措施 1、加强领导。为确保辍学生回收工作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小琴组员:各班主任 2、提高认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普及率和巩固率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根本目标。

劝学1

劝学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王世燕开课班级:高一(12)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 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劝学全文覆盖情景默写学生版(原创)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在《劝学》中连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设喻,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雕刻为喻,从正面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劝学》中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来形象论述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从反面进行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从正面进行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6、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和螃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7、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而除了蛇和鳝的洞穴之外没有地方存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8、《劝学》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五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19、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20、在《劝学》中,以“土”“水”为例设喻,引出“,,”,说明只要不断积累善行,也可以具备圣人品德和思想。 21、荀子《劝学》一文中,揭示君子智慧明达而行为也不会有什么过失的原因的句子是:。 22、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学习要专一的道理,他用“______”说明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原因,用“_____”说明了螃蟹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没有的原因。23、《劝学》中“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精品】高中语文 10劝学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10 劝学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在注音后注明。 (1)故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 )而望矣 (3)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 )规 (5)诪( )以为轮 (6)虽有.( )槁暴.( ) (7)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 )非异也 解析:本题要求我们识记课文重点字词的读音(含通假异读)。 答案:(1)kuǐ(2)qì(3)qièlòu (4)zhònɡ(5)róu 通“揉”(6)yòu通“又”pù(7)zhì通“智”(8)xìnɡ通“性” 2.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不可以已.( ) (2) 诪以为轮( ) (3)金就.砺则利( ) (4)吾尝跂.而望矣( ) (5)而闻者彰.( )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8)用.心一也( )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 (10)用心躁.也( )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解释时,要注意联系语境,并能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参考答案:(1)停止。 (2)通“揉”,使……弯曲。 (3)靠近。 (4)提起脚后跟。 (5)清楚。 (6)借;游水;渡。 (7)刻;雕刻。 (8)因为。 (9)寄居容身。 (10)浮躁。 3.填空。 (1)荀子,名________,当时人们尊称他为___________,是先秦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后代表。 (2)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___________善用___________,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我们了解荀子及《荀子》。 答案:(1)况荀卿儒 (2)排比比喻

劝学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第三课时,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

《劝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生版)

《劝学》 ——【战国】荀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古今)轮(句式),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句式)。故木受绳则直,金.(古今)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古今)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注音)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 舆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注音并解释)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注音)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注音并解释)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注音并解释)。蚓无爪牙(古今)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古今)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古今)者,用心躁也。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二、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三、分析文中加波浪线且加阴影的句子的句式。 四、归纳“而”“之”“焉”的用法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2)吾尝跂而. 望矣( )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 )( )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 )( )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 )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10)蟹六跪而.二螯( ) (11)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 2.之:A. 青,取之.于蓝 ( )輮使之.然也( )锲而舍之.(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3.焉: A.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五、课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名,战国末期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的著作有______二十卷,共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____,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善用比喻。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学习的意义比喻句结论学 不 可 以 已 观点学习的作用比喻句结论学 不 已 可 以 观点学习的方法 比喻句论证方法和态度 学 不 可 以 已

劝学第1课时(学生版)

劝学 【课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1 【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9月8日 【学法指导】熟读,整体感知文本;讨论,探究重点词句;知识搜集;习题训练;交流,总结。【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常识。 2.掌握文中“輮(煣)、有(又)、知(智)、生(性)”4个通假字;积累“劝、已、中、就、参省、假、致、绝”等重点实词和“于、之、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梳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语活用现象并整理文中的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3. 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课文。 【《劝学》导读】 人之一生,学海无涯;玉琢成器,人学成才。一棵树,经过修剪旁枝侧叶,才能结满硕果;一个人,经过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学习的过程,也许是枯燥的,那就深入其中,不停思索,一旦有所感悟,便会乐趣满怀;学习的过程,也许是艰难的,那就坚持下去,继续努力,走过一切阴霾,前方就是晴空万里;学习的过程,也许疑云重重,那就广学虚问,当寻到答案,问题解开,收获的笑容将无比灿烂。学海无涯,勤奋作舟,在学习中思索,在学习中历练,在学习中成才。 定标自学 1.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汉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世人皆尊之为“荀卿”。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入文章三十二章,《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2.《劝学》名言补充(请同学们务必熟读背诵) 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⑵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也不能变白了。) ⑶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靛.青蓼.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金就 砺.则利()、日参省 ..马者()..乎已()()、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 ()、假舟楫.者()、君子生.非异也()、不积跬.步()、骐骥 ..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蛇鳝.()之穴.()、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