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张文辉1** 刘国彬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陵 712100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陵712100

E-mail: zwhckh@https://www.doczj.com/doc/ff3114213.html,

摘 要: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高原区考察组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策略与对策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看好。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植被恢复策略是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比例;用政策保护大户承包治理和植被建设的积极性;扩大植被建设和科研投资力度,培育黄土区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退耕还林

1.引言

植被恢复是一个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条件改善的基本标志。近20年以来,各级政府包括水利水保、林业、环境部门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治理效果如何、植被恢复中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该在对策策略方面如何调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

2005年9-12月,“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高原区考察组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分西线 、中线和东线,采用典型样地抽查、现场考察、与基层干部座谈、农户抽样调查等方法,对黄土高原近年来植被整体恢复效果、成就和经验;植被恢复的技术途径与措施是否适合当地生境条件;有关黄土高原治理和植被恢复的政策与法规是否受当地群众欢迎;未来植被建设有什么建议与企盼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通过对这次植被考察的所见所闻,以及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对基层干部群众对植被恢复方面不同意见归纳总结,清理思路;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取得成就作出宏观评价,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对未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和建议,目的是为黄土高原治理和生态建设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认识与评价

普通民众和基层干部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效果的看法,既是植被现状反映,也对植被恢复宏观战略评价。在对干部和群众进行调查访问中,我们尽量客观公正,避免评价与当地政府政绩、家庭利益挂钩;注意倾听基层干部意见;农户调查注意吸收不同典型农户(依靠农业收入户、弃农经商户、半农半商和农林承包个体户及公司)意见,在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同时,结合典型抽样调查结果,对整体环境、植被恢复恢复效果、技术措施等作出综合性评价。

2.1对植被生态建设目标和长期性的认识

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整体改善和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天然植被恢复和人工植被生态系统建设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评价植被恢复效果不再以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程由过去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各级政府和群众都认识到,友好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基础。植被恢复过程中,群众追求经济效益,政府注重生态效益的矛盾正在逐步缩小,对天然植被恢复与人工植被营建的总体目标正趋于一致。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以生态效益为目标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的社会行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植被恢复是长期的任务。一个流域治理也需要几十年的不断努力。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米脂县高西沟、山西省隰县柴家沟等治理较好的典型,虽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较好水平,但都是经过数十年不断努力的结果。在黄土高原还没有发现短时间能够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典型。因此,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复杂性和长期性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2.2 对整体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黄土高原总体生态环境恢复目前已经处于攻坚阶段。据100多份干部群众的问卷调查分析,有30%人认为仍旧在持续恶化,但恶化速度已经大幅下降;30%的人认为目前处于相持阶段,40%人认为已开始好转。特别是国家退耕还林禁伐禁牧政策实行以来植被恢复效果更为明显,但黄土高原地区水域与空气污染仍旧在持续恶化。

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目前已经改变了植被数量与质量持续下降局面。首次出现植被覆盖率整体增加局势。榆林地区调查的3个县植被覆盖率增加到43%(年增幅2.0% ),山西省全省植被覆盖率增加到18%(年增幅1.5 %)。各地虽然不平衡,但两省整体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质量提高是无疑的。

2.3 对植被恢复措施效果的评价

总体看,黄土高原地区过去植被恢复绝大多数措施是合理的,各地植被建设的经验在不断积累,流域治理与植被恢复的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很多地区对植被区划上进行了重新修订,经济类植物如大枣、苹果有了专业栽培区划,基本上可以做到适地适树(刘国彬,2004)。植被建设从过去单一的“造林种草”发展到目前的“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并举,全面推进”;植被建设措施由过去单纯倡导造林发展成封育封禁与造林种草相结合。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全面实施,整体生态功能正在显现。封禁措施以投资少,能发挥自然恢复潜力,见效快,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人工林建设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主要问题是树种类选择不当,乡土植物种类利用不够,有些形成了“小老树”。但刺槐、油松在年降雨量大于550mm地区比较成功,柠条沙棘在整个地区也成功。大多数人工草地存在周期性衰退问题,但苜蓿仍旧是首选牧草。经济林中,大枣、仁用杏、山桃作为经济林木在有些地区已经获得成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但也有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效益,林下无灌木草本配置,生态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4 对植被建设投资现状和未来前景的评价

在植被建设的投资来源方面,由过去的单一的“政府投资,个人投工”,发展到现在“政府投资,农户从中获益”或者“大户、公司投资承包治理,当地群众参与受益”的多元化格局。资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对未来植被建设更具积极意义。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大减轻了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压力,为植被恢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宋西德等,2004)。问卷调查显示,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目前约50%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或者小城镇,为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资金和新的理念。随着城市化、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农田基本建设、坝系、水利设施建设,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更好。

3. 植被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植被恢复与营建考察中,有关植被生态建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是否需要调整?农户在植被恢复与建设中有哪些期望,如何保护农户、公司投资植被恢复的积极性?目前实施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技术理论措施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影响植被持续恢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下面是归纳总结出的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目的是呼吁相关部门关注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3.1 生态环境方面投资强度不够,特别是农村“两工”取消后,投资力度更显得

不足

总体来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工作多年欠帐较多,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虽然中央政府投资力度加大,但在水土保持、植被恢复项目实施中,地方配套的资金很少能落实,造成多数项目经费不足,很难达到项目预期目标。有些地区实行的所谓“多部门联合,资金捆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措施,实质是各部门项目资金不足的无奈选择。农民“两工”取消后,政府不能再无偿使用民工,工程项目成本大幅增加,更显经费不足。有些地方为体现政绩或者争取新的项目,也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3.2 农户担心退耕还林草政策不稳,无长期维持生态效果的计划;农户或公司承

包治理、四荒拍卖治理因政策不配套陷于停滞状态

退耕还林使大多数农民受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这是一种长期的根本性生态建设措施(王民良等,2001)。但是,在农村脱贫问题没有解决前,普通农户在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面前,更注重前者。根据100多份晋陕两地问卷调查,70%的农民对未来政策持续没有信心;80%农户虽然期待“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能长期维持,但对短期内能获得效益缺乏信心,对远期效益也不关心;30%的农户认为,如果退耕还林工程结束,政府停止补助,自己会复耕。这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结束后的效果维持和生态效益的发挥很成问题。

公司、农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由于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大部分陷入经济困境,个人承包、企业承包治理的热情严重受挫,民间资金投向环境治理热情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四荒拍卖陷于停顿。

3.3 退耕还林还草在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地区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功能

退耕还林还草是在政府部门组织下实施的工程,应该有规划、有设计,使当地植被整体恢复,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退耕还林(草)政府补助较高,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过分注重形式,体现政绩,实行了“集中连片”,有些地区把不该退的机修梯田也退了,有些农户人均耕地保留不到1.5亩,这为以后的复耕埋下隐患。丰富的乡土树种没有被充分利用,退耕后一般营建了经济林木和经济草本植物,种类单一,晋陕两地木本植物被利用的仅有大枣、大扁杏、油松、侧柏、桑、柠条、沙棘等,草本仅限于苜蓿、沙打旺。大部分种植了经济林木的土地,没有灌草配置,水保功能大幅弱化。

国务院规定在陡坡退耕还林中,生态林应占80%以上,经济林一般不应高于20%。但

实际上许多地区经济林面积大大超过这一比例,一般乔木林下(包括果树)无灌木、草本,不能形成立体郁蔽植被覆盖;除过柠条、沙棘,其他物种都不同存在周期性衰退、形成小老树和土壤干层问题。

3.4 禁伐禁牧,缺乏科技支撑,植被恢复中有很多重大技术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科研创新能力需要培育

在植被恢复中的禁伐禁牧是黄土高原实施面积最广,生态效果最好的措施,受到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肯定。但各地普遍的措施是简单的划出范围、树立标牌,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封禁技术和人工促进恢复措施。禁伐禁牧措施没有成套技术规范和经费保障,也没有检查验收标准,植被恢复的潜力没有正常发挥,植被演替规律也没有充分利用,生态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在科学问题方面很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如何利用植被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使脆弱生境条件下的植被生态系统能持续恢复? 如何能使建立起人工植被生态系统能够自我更新,不再周期性衰退,并能不断向更复杂方向演替?如何实现黄土高原植被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这些问题影响着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和整体生态环境改善,也关系着重大策略调整和具体对策制定。

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研究单位、林业科研单位,特别是省级以下单位由于缺乏项目,缺乏经费,不少已经处于人走心散的尴尬局面;很多长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植被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数据正面临中断危险。面对国家对生态建设黄土高原治理政策较大调整的机遇,不能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

4. 未来对策与策略

黄土高原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措施目前已经多元化,各地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措施经过多年研究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不断完善模式,引进新的技术理论是未来主流(刘国彬,2004)。从管理方面看,有些政策需要及时调整;有些关键技术理论需要科技攻关,特别是生态修复、封禁措施等涉及面很广的植被恢复措施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在充分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同时,结合相关专业调查数据和相关技术理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4.1 维持退耕还林(草)效果,扩大自然恢复与生态修复比例,制定标准,规范

管理

未来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是维持效果,植被天然恢复和生态修复将成为核心任务。按照原来退耕还林目标,有些地区最应该退耕的坡地基本已退完,仍旧有适合退耕的土地,可以在退耕封禁任务中预以补退。未来植被恢复的重点是充分利用自然恢复潜力,实施退耕封禁或生态修复措施。退耕封禁措施是退耕后不再要求农户栽植林木或种草,严格封禁,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向更复杂更稳定的方向发展。退耕封禁适应范围应该在人均耕地多于3.5亩的地区,退耕封禁不要求集中连片,向农户提供相当于退耕还林的三份之一补偿就可得到有效管护。生态修复是针对黄土高原严酷生境地区,植被质量不高,仅依靠天然恢复时间过于

漫长,实行的天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措施是目前的首选。对退耕封禁和生态修复措施应制定标准,投入经费,有效监督,进行规范化管理、检查和验收制度。

4.2 保持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政策的相对稳定,管理与建设并重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保工程是长期的任务,要有相对稳定政策和地方法规支持。有些政策实行中可以调整,但不拟变动很大。在建设期过后,要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和具体管理措施。本次考察几乎没有发现短期(3年)内能见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农户和企业,就是对流域治理承包时间较长(10年)的也很少有比较突出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有长期规划,对流域治理、植被恢复、坝系建设应分建设期与维持期,分期拨款。在一定区域内,水土保持、植被恢复项目应该按照需要程度分层次安排,保证重点、长期的治理。

4.3 配套相关政策,保护大户、企业承包治理小流域和四荒拍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通过拍卖四荒经营权,农户、企业通过承包,治理流域的措施应该受到鼓励,相应的经济补偿配套政策应该跟上,原则上承包者应该享受同等生境条件下的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退耕封禁等补偿,也要接受同样的检查、评价和验收,有成绩的大户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山西省在大户承包治理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鼓励补偿政策,这些应该政策法规需不断修订与完善。

4.4 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

黄土高原环境治理和植被恢复应该是国家层面上来考虑的整体环境建设问题(于连生,2004)。中上游地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是下游地区沿河两岸的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保证。在建设和谐社会、均衡发展的需求下,国家应该加大对黄河中上游地区植被建设力度。植被恢复是整个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政府应该全额投资。投资预算应该充分考虑农民“两工”取消后,成本上涨的因素,加大投资力度。在具体投资策略上,黄土高原应该划分成3个类型区域:普通区,重点区和极度重点区,首先应该保证极度重点区经费。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项目应该明确经费,明确目标,国家级项目不必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植被恢复措施,要应生境条件确定,规模大小以生态效益最大为原则,不鼓励“多部门联合,资金捆绑,集中连片”的做法。

4.5 增加科研投入,培育创新能力,积极引进新的技术理论,使植被恢复科学化

黄土高原区植被建关系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应该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研究经费。对原科研单位要通过项目予以辅助,发挥他们在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方面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功能,特别是对具有长期观测的野外台站,绝不能让已有多年积累的观测站点关闭。各类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至少要有5%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要鼓励农林水土和经济等多学科联合,重点解决如何利用植被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使严酷生境条件下的植被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修复持续恢复;建立起人工植被生态系统能够自我更新,不断向更复杂方向演替;实现黄土高原植被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主动上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工程项目,也要上科研项目。

植被恢复应分类经营,以新技术理论作指导。黄土高原建造植被,应当遵循植被区划,根据立地条件,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野生植物种类(邹厚远等,1995),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经营目标与恢复措施。以生态效益为目的植物生态系统不能刻求其有经济效益,只要能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稳定坡面就算达到了目的。此类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应以乡土植物种类为主,实行封禁和生态修复。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的植被类型,包括经济林、草植被,可以让农民获得经济利益,此类植被生态系统恢复要根据经济林木区划,进行科学经营。政府要帮助农户开拓后续产业的销售渠道,使农民在经营初期就能看到效益。建立示范基地后,引导农民自愿学习,自愿购买苗木和规模化经营,不搞政府摊派。

目前植被恢复的理论在不断更新,要尽量吸收最技术与理论,促进本地植被恢复(朱桂林等,2004)。当前应重点吸收天然林近自然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分类经营等技术理论,为当地植被恢复服务。同时,不同地区要针对本地植被恢复特殊性,开展攻关研究,解决关键科技问题,使植被恢复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国彬,杨清科,许明祥等.水保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 中国水利,2004.16.31-32

2. 宋西德,叶存望,张海等.陕北地区退耕坡地植被恢复技术及效益评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4 (5):607-610

3. 于连生,李鱼,高方莲.论中国天然林保护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天然林资源经济补偿,中国科技论文

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ff3114213.html,),2004.2

4. 周民良,王飞,温仲明,王继军,王越.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状况的初步考察.改革,2001.(5):1-10

5. 朱桂林,山仑,刘国彬.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途径.中国水利,2004.8.30-32

6. 邹厚远,关秀琦,韩蕊莲等.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依据探讨.水土保持学报,1995. 9(4):1-4 *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重点实验开放

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 (10501-159)

** 通讯联系人

On Review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Loess Plateau*

Zhang Wenhui1** Liu Guobin2

1 Northwest F&A University West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y Key Laboratory of Education

Ministry,Yangling China 712100

2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China 7121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the northwest loess plateau group of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f ecological safety and water and soil erosion in China, the achievement attainted, the problem existed, and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future have bee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fter the policy of grain for green and close grazing has been carried out,the vegetation quality and coverage rate have been increased all over in loess plateau area, the ecological conserving consciousness of ordinary people were strengthened, the measurements have been optimized, the multiform investig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ak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have good futur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existed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investment, the policy instability and shortage of supporting policies, the extravagant economic benefit expected, the larger rate of plantation, no enough technological measurements for support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the many key theory practice problem that is urgent to be solved etc. In the future the achievement should be protected, the natural restoration area rate should be increased. The benefit of household contracted with management should be protected. The invest for research work and inventing ability of in should be increased.

Key Words:Loess Plateau; Vegetation Restoration; Grain for Green

作者简介:张文辉,男,1955年12月生,汉族,陕西岐山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园林植物学教学科研工作,发表论文108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

04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纳雍县位于西北部、地区中南部,是滇东高原向黔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05′54″之间。北抵市,东北邻大方县,东南接织金县,南毗六枝特区,西与赫章、水城县接壤。国土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 县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对高差1424.4米。山地面积占57.8%(25度以上的陡坡面积超过70%),丘陵面积占36%,山间坝地占6.2%。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喀斯特面积占68.8%。 县河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的上游,主要河流有六仲河、三岔河,是乌江一级支流。河流总长545.7公里,积水面积177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8.1%;其中:三岔河积水面积6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5%。 气候属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温凉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4℃,年均日照时数1486.4小时,大于10℃年积温4062℃,无霜期226—267天,年平均降雨量1226毫米,相对湿度81%。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暖湿共节的特点。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冰雹、洪涝、干旱等。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其中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非可溶性岩类占全县面积的30%,碳酸盐岩可溶性岩类的面积占70%。成土母岩多以砂岩、页岩、碳酸岩、玄武岩为主,形成的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

植被属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由人工植被所替代。常见树种有杉、桦木、松、华山松、柏木、毛白、响叶、山茶等100余种。 纳雍县矿藏丰富,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石、硫、铁、硅石、硫磺、铜、锑、钼、镍、锰、磷、重晶石、高岭土等。是全省无烟煤的主要产区,储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县22个乡(镇)均有分布,可开采量为68亿吨,属低硫及特低硫煤,是省“西电东送”发展火电及化工用煤的能源基地。 2、社会经济概况 纳雍县行政区划上隶属地区,全县辖25个乡(镇),479个村,4003个村民组,18个居委会。总户数204286户,总人口818222人,人口密度334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77.6万,农村劳动力47.3万。全县有22个民族,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聚居县。 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亿元,第二产业36.1亿元,第三产业19.2亿元。财政总收入6.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粮食总产量272847吨。大牲畜存栏11.97万头,其中:牛、生猪、羊出栏分别为3.2万头、23.6万头和1.6万头。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县农村21.72万人的饮水问题。 3、土地利用概况 (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367.2万亩。其中:农用地321.6万亩,占87.57%,建设用地10.9万亩,占2.98%,未利用地34.7万亩,占9.15%。在农用地中:耕地148.5万亩,占40.43%,林地170.4万亩,占46.4%,牧草地2.7万亩,占0.74%。

2020年羊角山林场林业发展补助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返拨)

2020年羊角山林场林业发展补助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返拨)幼林抚育 作业设计 建设单位:清远市羊角山林场 设计单位:广州荣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二〇二年三月

作业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 项目名称:2020年羊角山林场林业发展补助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返拨)幼林抚育 建设单位:清远市羊角山林场 设计单位名称(盖章):广州荣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周小琰 设计单位资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LDG乙2020-006) 设计负责人:彭恭如 审核人:韦圣敏 签发人:周小琰 参与设计人员: 广州荣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彭恭如韦圣敏刘浩华张志欣 清远市羊角山林场 罗石其冯红心黄卫平曾文就

2020年羊角山林场林业发展补助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返拨)幼林抚育

前言 幼林抚育是保证幼林成活、巩固造林成果、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为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健康森林,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的发生,使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促进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部分现有的林分进行抚育。 根据清远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20年省级涉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清财农〔2020〕1号)的有关要求,结合羊角山林场近年来碳汇造林实际情况,羊角山林场拟开展2020年羊角山林场林业发展补助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返拨)幼林抚育,抚育面积1850亩,项目总投资24.9935万元。 受清远市羊角山林场委托,广州荣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编制《2020年羊角山林场林业发展补助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返拨)幼林抚育作业设计》。为有效地指导施工单位进行抚育作业,在清远市羊角山林场的大力支持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确定了项目实施范围、抚育方式、投资概算以及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作业设计内容包括:1. 作业设计说明书;2. 作业设计附表;3. 作业设计附图;4. 附件。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植被与水循环关系

黄土高原植被与水循环关系 摘要:为了改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和水循环的相互关 系。以黄土高原51个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与降水和蒸散发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多年平均降水量越多的区域, 植被密度越大, 实际蒸散发量也越高。在降水越充沛的区域, NDVI 的变差系数较小, 植被的年际波动也较小。植被密度大的地区, 蒸发效率高, 但蒸发系数较低; 增加植被会增加地表水和地下径流的分配比例。提高土壤含水量是增加植被覆盖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黄土高原; 植被; 降水; 蒸散发; 归一化植被指数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所以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多,据记载,1999年, 中国开始在黄土高原地区展开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然而, 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实践需要考虑到植被覆盖与当地水量平衡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探究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和水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和地貌使得当我们是当前急迫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降雨、蒸散发、径流成分等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的在于预测干旱半干旱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 并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及资料情况 选择黄土高原地区的51个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 图1) 。研究区内85个站的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 包含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间、风速、相对湿度、辐射等。研究区域内51个子流域出口的月径流数据来源于水利部水文局( 图1)[ 3]。流域边界从1km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 中提取。降水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 1.内容:包括① 、② 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③ 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④ 等方面。 3.水土流失 (1)概念:在⑤ 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分布:多分布在⑥ 、⑦ 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⑧ 降水⑨ ,多暴雨 植被○ 10 2.人为原因??? ? ? 森林、草原被毁不合理? [思维活动] 1.人类社会之前和之后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否相同?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 ,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 发展,威胁? 安全。 3.造成? 恶化。 4.淤积? ,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 合理和有效利用。 [思维活动] 2.位于河南省的小浪底水库为什么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 探究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植被异地恢复实施方案

××县林业局关于开展占用征收林地异地恢复 森林植被自查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征占用林地管理,规范异地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和使用,充分维护林权人和林农的合法权益,切实保护林地资源,促进林业与地方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根据《州林业局关于开展占用征收林地异地恢复森林植被检查的通知》(××林发〔2012〕×号)的要求,决定对2010—2011年全县占用征收林地异地恢复森林植被情况开展自查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查目的 1、查清2010年—2011年度全县所有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情况; 2、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占用林地行为,有效遏制乱占滥用林地现象,促进依法行政,从而规范林地管理,切实保护林地资源。 3、规范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以及落实异地恢复森林植被造林情况。 二、检查范围 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全县范围内所有长期占用征收林地项目异地恢复森林植被情况,农村村民修建住宅除外。

三、检查内容 1、林地征占用情况,即建设工程项目名称、批准文号、占用征用林地面积; 2、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情况、森林植被恢复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3、异地恢复森林植被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检查方法 根据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检查技术方案》开展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实际占用征用林地面积。实地核实地点和范围,使用GPS定位仪、罗盘仪、皮尺等仪器测量工程项目占地面积,依据使用林地小班现状图对项目用地审批范围内的占地面积进行复核。 2、森林植被恢复情况调查。调查2010--2011年度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返还、使用和异地恢复森林植被情况。根据项目占用征收林地申报材料中森林植被恢复方案,逐一检查造林地块、实地核实造林面积、树种以及成活率情况。 五、时间安排 这次自查工作从2011 年7 月初开始至7 月31日结束,按组建工作专班、全面清查、汇总上报材料三个阶段进行。 1、组建工作专班。为了使本次自查活动切实有效开展,根据局党委研究决定,成立自查活动领导小组,由×××副局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 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 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 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 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 壤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 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 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 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 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完整word版)黄土高原练习题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 B.位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地带,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C.位于中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区 2.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其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B.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高原地面破碎 C.由于气候干旱,早期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 D.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人为原因是最主要的 3.“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 ) A.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B.林草生长茂密 C.原有林草种源被破坏殆尽 D.水土流失得以抑制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4~5题。 4.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5.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6-8题 6.该区域在我国多种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中具有明显的( ) A.过渡型 B.多变性C.不确定性 D.单一性7.该区域严重的自然灾害有( ) ①水旱灾害②台风③寒潮④土壤侵蚀⑤火山爆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③④⑤ 8.该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 ) 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②水土流失严重③人地矛盾尖锐④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 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 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 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 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11.有关黄土高原泥沙大量流入黄河的主要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有黄河的主要支流 B.黄土高原上植被破坏严重 C.黄土高原上的河流流量大 D.黄土高原的黄土土质疏松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 的一项措施。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13.下列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14.分析下表资料(资料来源于对黄土高原的研究)判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20 40 30 80~40 60 60~30 95~70 80 75~50 98~80 ≥9070 100~90 B.人为因素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C.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在于植树种草 D.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无法治理的 二、综合题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2002]73 号)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78 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属于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第三条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征收 第四条凡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各项建设工程需要占用、征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批准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预缴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一)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林地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负责预收。 (二)占用或者征用除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三)临时占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县、地(州、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规定的审批权限负责预收。其中,属于国家林业局审批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第六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按照恢复不少于被占用或征用林地面积的森林植被所需要的调查规划设计、造林培育等费用核定。具体征收标准如下: (一)用材林林地、经济林林地、薪炭林林地、苗圃地,每平方米收取6 元。 (二)未成林造林地,每平方米收取4 元。 (三)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每平方米收取8 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地,每平方米收取10 元。 (四)疏林地、灌木林地,每平方米收取3 元。 (五)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平方米收取2 元。 城市及城市规划区的林地,可按照上述规定标准2 倍收取。对农民按规定标准建设住宅占用林地,在“十五”期间暂不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七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按照财务隶属关系使用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政府性基金票据。 第三章缴库 第八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按照预算收入级次上缴国库。 (一)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全额缴入中央国库。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全额缴入同级地方国库。 第九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就地缴库办法。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后,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 日内就地缴入同级国库。 第十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在办理缴库手续时,应填制一般缴款书,并填列“基金预算收入”科目中第84类“农业部门基金收入”第8409 款“森林植被恢复费收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在缴款书的“收款单位”栏填写“财 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林业主管部门按

多彩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本文提倡采用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设。只有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加快山区的梯田建设步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根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105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54×105km2,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1]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a,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 km2。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1]。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108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

植被恢复问题

植被恢复(vegetation restoration)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生态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植被恢复希望达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2)确定能够达到上述效益的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物理、化学、生物乃至社会文化要素的控制,带动植被的恢复,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因此,植被恢复可概括为恢复植被的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和谐的关系。根据植被系统退化的程度和类型,植被恢复的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和生态工程恢复 3 种模式。自然恢复是指不通过人工干扰,完全依靠植被生态系统本身的恢复能力使其向典型自然植被系统顺向演替的过程,封山育林、撂荒演替就是典型的自然恢复方式。虽然一般的退化生态系统停止人干扰后,经过一定时间,生态系统凭借自身的能力可恢复到退化前的自然植被系统,但其恢复速度慢,周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而且要严格控制人为活动的影响。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主要是依靠自然力来恢复受损的植被系统,同时加以人工措施的辅助,例如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改善种源、改变种间关系,使植被群落快速形成并促进其向自然植被系统的演替过渡。生态工程恢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途径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人工优化的植被系统,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基本就是构建优化人工植被系统的过程。 国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功恢复了一片温带高草草原,其中,著名生态学家Leopold提出植被恢复只是生态恢复中的第一步,如何保持一个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稳定性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并在1941年进一步提出土地健康(land health)的概念。此后,北美针对各自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植被恢复的实践探索,主要是集中在北方阔叶林、混交林等生态系统的恢复试验研究以及探讨采伐破坏及干扰后系统生态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面。在此期间,欧洲共同体国家,特别是中北欧各国从森林营养健康和物质循环角度对生态恢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共同体森林退化和研究分享网络,并开展了大量的恢复试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生态恢复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对温带陆地、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关注较多。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该组织先后开展了森林、草地、海岸带、矿地、流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并出版了一系列植被恢复实例专著。20世纪90年代以后,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初步形成,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方面都有明显进展,相继召开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成立了一些生态恢复相关学术机构,涌现出大量有关植被恢复的学术论文和刊物。2000年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第十二届恢复生态学国际大会,是首次在北美以外举行的以植被恢复为主题的国际性研讨大会,这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重心由北美开始向世界拓展。2010年世界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西安召开,大会的目标是追求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有应用意义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建立协作关系并发挥其作用,从而成功实现退化土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1.1. 2.2 国内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对生态恢复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自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我国就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和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了相关的植被恢复工作,其中,任海, 彭少麟等人提出了在一定的人工启动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分三步走、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是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森林恢复过程中结构与功能不同步恢复等植恢复理论。从此以后,先后有多个单位开展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80 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植被资源调查和对其质与量的评价,对

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滨海县林果生产服务站 我县2016-2017年度实施了盐连铁路和S348道路建设,涉及到林地6.4541公顷,在项目实施之前,我县严格按照征占用林地的相关手续及时申报审批,并及时上缴了相关费用。2017年12月份,省财政厅、省林业局联合行文返还我县森林植被恢复资金66.15万元。根据《绿色江苏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森林植被恢复费补助,专项用于林业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森林资源保护等,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方面的支出。现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制订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目的 为了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切实做到保总量,促增长,针对我县林业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结合森林植被恢复的具体要求,需新植造林或恢复林地1-3倍以上,为此,我单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新造林1000亩。 二、项目实施地点 按照就近恢复林地的原则,宜在废黄河沿线的蚕种场造林100亩,主要树种为黄山栾树、桃树、桑树等。在滨海港经济区三洪村造林900亩,主要栽植树种为榉树、黄山栾树和银杏

等。累计新增加造林面积1000亩。 三、资金分配方案 按照项目使用范围和资金分配原则,调查规划设计费按5%计算,需经费3.3万元,整地、造林等经费80%计算,需经费52.92万元。新造林的抚育、病虫害防治以及管护方面的费用按15%计算,需9.93万元。新造林按照面积,每亩按照500元的标准补助,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的,给予具体造林单位适当以奖代补。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项目组织领导。县林果站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业务指导、抚育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项目有组织的实施,保证项目建设成效。 2、建立项目验收档案。项目建设做到有始有终,从规划到栽植以及管护责任的落实,全过程建立项目档案,保证造林有目的,树木有人栽,栽后有人管,管理出成效。 3、抓好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强化资金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口上,为林业的快速有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0一八年二月三日

关于加强林地管理保护森林资源的提案

关于加强林地管理保护森林资源的提案林地是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地是林木及其林下动植物生存与繁衍唯一栖息地,没有林地就不可能有森林的存在。只有林地占幅员的比例达到一定的比率,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得以发挥。近年来,虽然各级林业管理部门都充分认识到林地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林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但是,调查表明:吉林、辽宁两省林地,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林地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林地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否则,必将严重影响我国森林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建设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临时占用林地管理极不规范。审批不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建设工程越来越多,各类施工用料需求的增大,用于挖砂取石的料场临时占地也随之大量增加,但各地对临时占用林地管理的不规范,而且在有的地区还相当严重。临时占地申请资料不齐全,就受理申请批复。有的县(市)林业管理部门在申请方没按要求,交齐交全申请临时占地资料时,就草率给予了核准占地,缺乏审批临时占地面积的严肃性。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收费混乱。收取植被恢复费的制度执行不严,甚至有不收费的现象。导致用于永久性占地的项目,为了少缴各种补偿费,而采用两年进行一次临时占用林地复批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监管不到位。临时占地超期使用情况非常普遍,在临时占地上

建设永久性建筑物问题突出,并且大多数临时占用林地在占地结束后,未按照规定恢复到能够还林的条件,甚至不做任何处理就自动放弃,造成无人管理林地的状况。而且这部分林地不是岩石裸露就是掘出的峭壁、深坑,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已经完全丧失林地的功能,真正要恢复到原有的林地生态功能状态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2、永久性占地异地还林措施难于落实。异地还林是保证我国林地面积在被征占用后,确保不减少林地总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但部分地区异地还林措施根本没有得到落实,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植被恢复费的使用方面,按照要求上缴的植被恢复费在返还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按比例提取一部分,真正落到被征占林地单位用于异地还林措施落实的费用已经很少,即使这样,也未能全部用于植被恢复上,擅自挤占、挪用植被恢复费的情况十分严重。多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地进行的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天保造林等有效措施,使可以用于异地还林的地块已经很少,尤其体现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有的地区在落实异地还林措施中,实际上未能做到增加相应的还林地面积,从而导致异地还林措施只停留在书面上,而无法落到实地。 3、非法蚕食林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已成为林地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顽症。根据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每年被征用或改变用途的林地有3000多万亩林地,同比增长24%。特别一些不合理的占地项目开始转向林地,2006年违法占地案件造成的林地损失同比增长了近两倍。充分表明我国林地管理方面问题的严重程度。而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施免除农业税政策和

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操作规范

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操作规范 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性质 (一)名称: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二)性质:行政征收 二、设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2009年8月27日修改,自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第十八条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三、实施权限和实施主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主 席令第十七号公布,2009年8月27日修改,自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第十八条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

实施办法》(桂财综〔2003〕8号,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一)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林地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负责预收。(二)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三)临时占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县(市)、市(地)、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规定的审批权限负责预收。其中属于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第十二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管护等开支…… 第十三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纳入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管理。自治区集中20%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安排用于在全区范围内异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80%通过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返还被占用或征用林地所在市(地)专项安排用于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其中:(一)征收集体林场及县属林场的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转移支付返还市(地)10%,返还县(市)70%。属于国有林场部分优先安排用于林场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等。(二)征收属于市(地)林场的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转移支付返还该市

森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

南充市高坪区林业局 关于森林植被恢复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1、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原则 2、以人工植苗造林为主的原则 3、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林业基本情况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南充市东郊,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812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我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5966公顷,其中有林地29295.1公顷。活立木蓄积629381m3,森林履盖率为35.18%。区内优势树种有柏木、马尾松、栎类、桤木、杨树、青冈、刺槐等15个树种。其中:柏木面积蓄积最大,面积3668.8公顷,蓄积149918立方米;其次为马尾松, 面积664.8公顷,蓄积64030立方米;第三为栎类,面积79.0公顷,蓄积3937立方米。 三、实施范围及规模 拟定在嘉陵江及溪河沿岸实施植被恢复作业,面积52.5公顷。

四、造林营林技术设计 造林营林技术设计包括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混交方式、整地、种苗、造林方法及时间,幼林抚育管理等方面发设计。 1、林种及树种配置 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建设区的实际情况,林种设计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造林树种,人工栽植速生树种杨树和桤木混交的方式进行栽植,全为用材林种。 2林地配置有利于提高防护效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用材林选择速生丰产的桤木树种,株行距2×3米,每亩110株。杨树树种选择107和108号树种,株行距2×3米,每亩110株。 3、整地设计 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造林方法分别进行设计,一般采用人工整地,人工用材林整地规格为20×20×30厘米,要做细致整地,清除石块、草根、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 4、造林方法设计 本次的造林全部采用人工植苗造林,造林时应做到苗木端正,根系舒展,土壤分层压实,浇足定根水。 5、种苗设计 根据造林面积和造林密度,设计计算共需树苗173250

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实施方案

柳州经合山至南宁高速公路项目№8合同段三里镇高仁村云卢庄长雷岭(临时用地) 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方案 广西新柳南高速路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

临时用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方案 编制本方案是为了将建设单位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后恢复生产条件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到实处,为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林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 1总则 1.1恢复林地条件方法 广西新柳南高速路有限公司№8合同段三里镇高仁村云卢庄长雷岭(临时用地)项目的建设拟临时拟使用土地面积4.3647公顷,主要用于取土。 项目使用的这些林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失去了林地应有的功能和林业生产条件。采用回填表土覆盖的方法恢复其林地的生产条件,恢复林地功能,使其林地能恢复森林植被。 1.2恢复林地条件目的 临时占用林地虽然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被损毁的植被和土壤易造成山体裸露,恢复成本极高。特别是有些临时占用林地造成林地不可逆转的损毁,对生态的影响可能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消除。所以期满后要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其目的是要保持林地用途不变。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保障和物质基础。加强林地保护,严守林地保有量生态红线,规范建设项目临时使用林地行为,“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3恢复林地条件原则 (一)“谁破坏、谁复垦”的基本原则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土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谁破坏,谁复垦”作为本项目临时占用林地恢复生产条件的基本原则。 (二)源头控制、预防与恢复生产条件相结合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理学部地理科学一班杜春林2013510034 摘要: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指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经济系统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人口的过快增长是该区生态破坏和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总目标出发,尤其是从防治黄河下游水患的需要出发,通过政策调控,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放在首位,建立黄河流域的生态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黄土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途径。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地处34°N~45°5′N,101°E~114°33′E之间,南北分别以横贯东西的秦岭和阴山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西到日月山、贺兰山,东以太行山为界与华北平原相望。总面积62.38×104km2,总人口约占全国的8%。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辽阔,光热充足,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的有利条件。该区还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宝库,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大煤田和特大型天然气田,煤炭探明总储量占全国的2/3。按照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战略规划,黄土高原地区将建成我国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中,它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然而,黄土高原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巨大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仍表现为强烈冲突的不协调状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未有效调和,不少地区生态破坏与经济贫困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仍在继续。所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与对策,对于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1.1 地表物质疏松易蚀地表物质疏松易蚀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的内因。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最广的地区,该区70%覆盖着第四纪黄土,其次为第三纪红粘土、基岩和其他地质时期的堆积物。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性差,极易流失。加之地貌类型以黄土塬、梁、峁与其间的沟壑为主,地表破碎,相对高差较大,这种地表形态与岩性的组合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1.2 植被覆盖差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去除苗圃地、未成林地,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2%;去除灌木林和疏林地,森林覆盖率仅为6.5%。现有草场面积中,中度和重度退化的占总面积的68.8%,草场的植被覆盖度为25%~65%。植被覆盖差,严重限制了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作用的发挥。 1.3 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黄土高原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缺水地区之一。这里水资源量少质差,人均水量和单位面积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和10%,干旱灾害严重。同时,该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这不仅加剧了少雨时期的干旱程度,而且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降水集中的时段每年在7~9月,也是该区水土流失最为强烈的时期。另外,暴雨还容易引起洪涝等灾害。 1.4 水土流失严重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垦殖的综合作用下,黄土高原地区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 3.4×105km2,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000t/km2 ·a的面积约为2.9×105 km2 ,大于5000t/km2·a的面积约为1.66×105km2,有些地方甚至超过20000t/km2·a[1]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该区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退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