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经典教学

中医经典教学

中医经典教学
中医经典教学

中医经典教学现状与教改初探

时间:2010年11月19日17:08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

吕光耀1,2,单丽娟1,胡浩1

(1.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2.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 中医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而现状不容乐观:现有高等中医教育边缘化着中医经典,而培养出的学生又信心不足,应当由国家相关部门会同全国懂中医的专家学者重修现有教学大纲,改革考核方式,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强化中医背诵,重树经典著作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 中医经典;教学改革;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b)-116-02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teaching of classics and teaching reformation in TCM

LU Guangyao1,2, SHAN Lijuan1, HU Hao1

(1.College of TCM,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2.Post-doctoral Sta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The classics of TCM is reall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while its current condition is not so optimal. Nowadays,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CM peripherized the classics so that the students from such education are not confident.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al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get all the TCM experts together to revise the teaching syllabuses, reform the examination styles and popularize the reading project of classics so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classics in TCM can be remodeled.

[Key words] The classics of TCM;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 of TCM

百度百科给经典的解释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

中医经典不仅仅意味着传统的四大经典读物,在当前形势下,对经典的认识应当扩大到所有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对中医的进步和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影响力深远、且被大家公认、能够促进中医学学习的著作。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1]。国医大师周仲瑛[2]也说:“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考察古今中医大家,无一不是素谙经典而取得卓越成绩的。

1 中医院校经典学习现状

分析中医药学的学术特点和优秀临床人才成长的规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已经成为目前中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举措,有专家学者指出:“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3]。纵观全国中医院校经典课程的教育,自高等中医院校成立以来,其教学时数和地位总的趋势逐渐下降,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在逐降降低。笔者在新疆医科大学资助下进行的一项关于中医经典的调查发现中医经典的学习前景不容乐观。

1.1 现行的中医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中医经典的教学需要

对经典及其教育的漠视和经典教育逐渐被边缘化成为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随之而来的是以现代中医学者的理解编制而成的教材,在教师的讲解中,逐渐脱离经典原义而被误解,不足以作为广大中医学生学习的根本。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的强烈冲击也影响着中医大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兴趣和学习。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据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调研发现,某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的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则占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26.76%。据笔者所知,全国的中医院校课程安排基本如此。中医院校需要合理设置中医、西医教学课时比,并且加大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教学的力度,主次分明,争取以“经”为本来学习中医,如方有执[4]所言:“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如此方有可能溯本求源,悟得中医真谛。

1.2 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实践中无用武之地

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实践中用不上或者无用武之地,工作初期主要使用的是现代医学知识,临床工作中现代医学知识不过关是不可能拿下工作的,医疗安全被各用人单位当作首要任务。每当毕业生求职时就会发现,西医医院需要的是西医院校毕业的毕业生,而中医医院也在大量吸纳西医人才。“中医是使命,西医是生命”这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医目前生存的尴尬局面。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顺利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工作初期不被西医同化,而且对中医有兴趣,热爱中医,值得用心去思考。

2 对策

上述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要想彻底扭转这种局面,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改革教学大纲,强调中医教育的特殊性

纵观历史,各大医家莫不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5]或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1],熟读四大经典、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仍然是打好中医基本功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由于中医教育的特殊性,其考试内容应适当倾向于方药歌赋的背诵以及经典原文理解等,改革现有的教学大纲,改变考核方式,加大对中医经典的考试,必将促进中医大学生对中医的学习。观《名老中医之路》各位大家的成长之道,几乎书中所有的老中医都是练背书的“童子功”出身,尤其是张仲景的著作无一例外都认为要熟记熟背。正如岳美中教授所云,熟读伤寒金匮,方能在临床应用时[6]:“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熟能生巧,别有会心”。现有教学大纲却对此强调不足,有些教材需要背诵的部分内容经常变动,不利于师生的传与授。以中医方剂学的方歌为例,目前统编教材《方剂学》已经进入第8版的编写中

了,虽然历年来主要的方剂选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可是每一版的教材方歌都在发生变化,教材变,方歌就变。弄得学生和老师背诵的方歌不一致,有的老师经历了5版、6版、7版的教材更新,到最后自己会背的方歌却没有几个。因为每到考试方歌时,一天下来,上百个学生背诵方歌的声音早就搅混了老师早先背诵的更早版本的方歌。为此,笔者建议应当以《汤头歌诀》、《增辑汤头歌诀》、《伤寒方歌括》、《金匮方歌括》等为依据,选取公认合适的方剂歌诀,固定下来以供学生学习。教材可以变,但方歌不能变。

2.2 实行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

这一在中医学习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传统学习方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古人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在临证时为悟的出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实际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对中医经典知识的强化记忆和存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临床技能的提高,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3 强化对中医经典的认识,重新定义中医经典的概念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以四大经典为代表的中医著作,其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奠定了后世中医发展的方向。迄今为止,反复研习中医经典仍然是学习中医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认为,中医经典不但应该涵盖传统的中医经典内容,还应该包括后世医家在医学实践和学习中总结提炼而出的便于学习的一些传统学习资料,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药性总义、濒湖脉学等等。

学科特征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教育中所用教材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中医尊崇经典,西医崇尚创新;中医奉不易的经典为圭臬,西医尊最新的知识为指南。

在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经典背诵活动的意义在于经典的不可替代性,将其融会贯通,方可在临证时运用自如,这是古往今来多数名老中医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若想在中医界占得一席之地,经典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展望

重视经典,不仅仅是口头上的重视,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实施。目前国内有部分中医院校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强调中医经典背诵的重要性:讲座、竞赛、考试,等等,但是这些活动却使中医经典诵读变成一个常规的教学和考试活动。因此,改变目前的专业考试制度,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相关的经典材料予以提炼,结合各门课程的现行教学大纲,在全国范围内召集、聘请相关专业懂教学、临床经验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集体会诊,制订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且能够与现有教学大纲相辅相成的教学计划,将中医经典背诵的内容正式纳入教学大纲的考核范围,强制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而且还要将医学教育,尤其是中医学教育当作精英教育来做,培养忠于中医事业的中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思邀.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2] 叶放,金妙文,王志英,等.周仲瑛教授学术成就撷英[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273-277.

[3]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72-2173.

[4]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40.

[5]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

[6] 周凤梧,张奇文,丛林.名老中医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收稿日期:2010-01-07)

中医临床思维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

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联系,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以此来对应我们的人体的五藏,从而揭示了五藏的特性,使我们对身体五藏的运动变化,习性有了了解,从而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并且还可以和五藏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四季的习性,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养生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很好的把五藏和四季五行联系的介绍了养生的智慧。“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春天万物生发,在五行为木,木之性为生发,所以天地的万物都生长,大自然处于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我们人生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气机,晚睡而早起,放松身心,慢慢的散步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万物都是在生发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一切持着宽怀的态度。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善心和恶心都会生长,所以我们通

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教学计划精选范文

衡东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教学计划 为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精神,精心选拔名中医药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180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的批语须在100字以上;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不少于50个;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250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1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中药专业继承人应学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及《中药大辞典》等经典的有关内容,并重点掌握1-2项中药技术。 四、考核指标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负责进行。主要考核继承人的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时间。

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查房实录

仲景学术擐赜 示文档,力求纲目分明,条理清晰,涉及比较、鉴别或归纳总结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出现.有关形象化的内容以图象表示,制成多媒体课件,供电化教学使用。如《黄疽病》篇,在对原文解释的同时,制作了湿热阳黄、寒湿阴黄、黑疸、虚劳萎黄等面色图和黄腻苔、白腻苔、黄燥苔等舌象图,分别附于有关原文之后。对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的原文从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方面制作了归纳表.然后进行电化教学。此外。还可使用了视听教材配合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一是使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盎然;二是文字、图表、影象清晰,一目了然,便于学习;三是加强了对形象化内容的直观感,从而深化了对原文精神的理解。总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并增强教学效果。 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查房实录 李赛美刘敏吴浩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510405 时间:2005年1月28日上午lO时 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六内科 参加人员:教授李、副教授刘、副教授吴。博士、硕士、本科实习同学若干。 场景介绍:14床,郑某某,男,5l岁,广东汕头人,工人,已婚,住院号:183215。患者于10年前在广州市一人民医院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予胰岛素治疗。1年前出现纳差,面肿,口渴欲饮。6天前因神志淡漠伴汗出,诊断为“低血糖症”,并出现双下肢浮肿,腹胀。患者于2005年1月10日收入我科诊治。人院时症见:口渴纳差,面肿肢麻,视物模糊,大便三日未行,尿黄。检查: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血压17咖mmHNN糖8.7mmol,L.尿素氮28.35mmo儿肌酐730umol几血沉65mlIl,ll,血红蛋白1009,L,血钾7.2mm01,L。人院诊断:糖尿病性肾病、尿毒症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肾性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经过: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先后予血府逐瘀汤合加减正气散、理中汤、真武汤加味。1月22日会诊记录:身痒、面肿、脉浮紧,舌淡暗苔黄腻。辨证湿热内蕴兼表邪。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附子大黄汤合方。三剂后,诸症明显改善,惟其恶寒较明显,舌转淡,更用真武汤加味,温阳补气,活血利水. 查房脉证:时有寒热,鼻衄,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口渴喜热饮,全身汗出热而粘手。查:颜面搬肿,舌淡暗苔黄腻,脉浮弦,咽微赤。血钾、肌酐、尿素氮均高。 病案讨论: 教授李:请同学归纳所见病证,并运用《伤寒论》六经理论进行辨证。 同学甲:(归纳略)患者大便不通,口渴、汗出,当辨为阳明腑实证。 教授李:患者是否有太阳病? 同学乙:有!患者恶寒、发热、汗出,当兼太阳中风表虚证。 教授李:同学们《伤寒论》学的不错!辨其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对于表里同病,张仲景制定了哪些原则? 同学丙:表里同病,一般言当先表后里;若里证急,宜先救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等,则又宜表里同治。 同学丁:患者鼻衄应如何解释? 教授李:从温病言,患者有出血症状,为热人营血,逼血妄行;若从伤寒言,太阳病也可衄血,如仲景在太阳病篇有汗不解.衄乃解;或未汗而衄解;或已汗叉衄,表证仍在者,再以汗解三种情形的表述。今患者衄血点滴而出,量不多,且衄后无特殊不适,未必就是凶兆。因鼻为肺窍,阳明胃脉起于鼻翼旁,患者鼻衄也可以为肺胃热迫所致。其舌苔黄腻、口渴、便秘即是明证。 同学甲:如何把握太阳表证指征? 330

教师资格证水肿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水肿教学设 计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附件: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题目:第六章第一节水肿p234~241授课学时:3 所属院、部:临床一系中内教研室任教教师:杨薇薇 教具:多媒体、黑板板书、图片展示、提供临床病例 基本教材:张伯礼薛博瑜.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9月第二版 一、教学安排:3个学时: 1、概说、病因病机、诊查要点共43分钟。 2、辨证论治60分钟(辩证要点、治疗原则15分钟,分证论治45分钟)。 3、预后转归、护理调摄、研究进展、结语等共17分钟。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各证候的主症、治法及方药。 (2)、熟悉水肿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水肿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备要。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使学生能利用中医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 (2)、通过水肿的治疗原则的讲述,复习相关文献,从整体的角度联系肺、脾、肾等多个脏器分析对体内液体代谢的影响,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提高学生对水肿病的学习兴趣,能够理解中医 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2)、通过将水肿的病因病机与中医传统养生进行联系,体现中医天人合一 的临床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规律生活,正确调护重要性,进而对中医内科学产生兴趣,并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3)、分析肺、脾、肾在水肿中的不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来看待问题,强化学生中医的整体观思想。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水肿之阴水、阳水的辨证。 (2)、水肿临床各证型主症、治法及方药。 难点: (1)、水肿的病因病机。 (2)、水肿的辨证要点。 (3)、水肿的治疗原则。 (4)、水肿的变证。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1、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已具备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中医医学基础,对与本章相关的水肿相关常识有所了解,但对水肿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3、该专业的学生上学期已开始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对中医内科学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可望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4、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医药理论。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模式。方法:将206名学生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分为实施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及常规教学,对比两组的课堂教学成绩。结果:实验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78.23±9.24分,对照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46.25±11.44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医原创思维临床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针灸推拿学院针普10、针院针英09及针灸康复10、运动10学习《中医妇科学》的本科学生206名,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中实验班110名,对照班96名。两班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班 运用中医原创思维,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与设计原则编撰符合中医知识及技能特点的学习材料。具体措施如下: 1.2.1.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其次,创新性原则,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在遵循中医认知规律与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第三,整体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当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挖掘知识的纵横体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重视整体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最后,学生主体原则,教学设计应当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发现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2.1.2教学设计的实现 (1)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当体现以下几点:①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②教学目标要细化、可行,大的目标是小的目标的累积;③把握全局,分步实施,逐渐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能代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典型病例;②病例与中医知识的描述要符合中医形象思维的认识特点;③要运用中医经典认识来诠释某一疾病,从中医经典的角度去建构知识;④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3)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学各环节之间要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必须是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设计病案分析、问题解决等环节;②应当处理好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映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4)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及探讨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更加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使教学更加生动。自由度较高的探讨活动能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知识迁移,增加知识面。 1.2.1.3教学内容的选择 病案的选择要有真实性、典型性、过程性和分析性。应做到以下方面:①完整性标准,只有全面掌握病案资料才能进行辩证论治,因此,病案的四诊资料要全面;②典型性标准,病案应以某种典型疾病为主,同时可兼有其他疾病,在症型上应以某一症型为典型表现,同时可兼有其他症型;③实践性标准,选择案例时应以临床实际为标准,选择临床多发并来归属症型;④难易标准:病案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

中医脉诊教案

中医脉诊教案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三、中医临床精品课程(全集)

三、中医临床精品课程: 1.《中医经络和针灸学》教学片汇编(共137集)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playlist_show/id_4032758.html 2.中医教授讲《经络学》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mzy/jingluo/ 3.新概念《针灸基础知识》教学片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mzy/xzj/ 4.《针灸疗法》教学视频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mzy/zjll/ 5.《中医内科学》教学视频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playlist_show/id_5339435.html?page=1&mod e=pic&ascending=1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lilun/ 6.薛博瑜《中医内科学》教学片(现63集有缺)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w85/album-aid-9221275.html 7.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课程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show/pfXdO4_W8C_hvAlB.html 8.陈金柱《中医妇科学》教学视频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playlist_show/id_3550473_ascending_1_mode _pic_page_1.html 9.《中医儿科学》教学视频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search_video/q_%E4%B8%AD%E5%8C%B

B%E5%84%BF%E7%A7%91%E5%AD%A6_orderby_1 10.《中西医结合视频教学资料(基础,临床)大合集》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topics/2787119/ 11.《中药鉴定学》教学片汇编 https://www.doczj.com/doc/ff17537731.html,/playlist_show/id_4767842.html

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

《中医诊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教案资料

《中医诊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医诊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00个) 1.属神气不足的是哪项 [ D ] A面色无华B两目晦暗C形体赢瘦D精神不振 2.失神最主要的病机是 [ B ] A脏腑虚弱功能低下 B脏腑精气严重亏损 C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D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3.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可见于 [ C ] A癫病B狂病C痫病D中风 4.面色萎黄由哪种原因所致 [ A ] A脾胃气虚,气血不足B脾肾虚寒,健运失职 C脾气虚衰,湿邪内阻D湿热内蕴,胆汁外溢 5.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暴露,舌紫暗,为瘀血内阻于 [ A ] A肝B心C脾D胃 6.肺痈的咳痰特点是 [ D ] A痰黄粘稠有块B痰白清稀量多C痰白滑量多易咯D大量脓血腥臭痰 7.胖大舌的成因为 [ D ] A气血两虚B阳热内盛C热入营血D阳虚水停 8.颈前结喉处有肿物如瘤,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者,称 [ A ] A瘿瘤B痰核C梅核气D瘰疬 9.舌淡白而瘦薄提示 [ D ] A阳虚B阴亏C寒湿D气血两虚

10.红舌苔黄厚,多属 [ A ] A实热证B虚热证C湿热内蕴D热入营血 11.观察病人面色,关键在于区分 [ B ] A主色与客色 B 善色与恶色 C 常色与病色 D主色与病色 12.下列哪项不是精亏神衰的失神表现 [ B ] A形羸色败 B神昏谵语 C呼吸气微 D两目晦暗 13.湿痰的特点是 [ C ] A痰黄粘稠有块B痰白清稀量多C痰白量多易咯D脓血痰味腥臭 14.辨别邪气的深浅轻重主要依据 [ C ] A舌苔的有无B舌苔的润燥C舌苔的厚薄D舌苔的颜色 15.肝郁脾虚多见 [ D ] A面部口唇青紫B面色青灰,肢冷脉微C面色恍白虚浮D面色苍黄 16.少神的表现是 [ A ] A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倦怠乏力B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形体赢瘦 C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D重病本已失神,突然神清,目光转亮 17.气血亏虚可见 [ B ] A头晕且重,如物裹缠B头晕面白,神疲体倦 C头晕而胀,面红目赤D头晕胀痛,头重足轻 18.脾虚湿蕴多见 [ C ] A面部、口唇青紫B面色青灰,肢冷脉微C面黄虚浮D面色苍黄 19.痰热壅肺证可见: [ B ] A.舌淡嫩胖,苔白润滑 B. 舌质红,苔黄厚腻 C.舌红少苔而有裂纹 D.舌淡红,苔白腻

中医诊断学望神内容说课体会

中医诊断学望神内容说课体会 发表时间:2017-06-01T15:18:49.593Z 来源:《中医杂志》2016年12月作者:刘雁云邹小娟戴红姜瑞雪寇美静胡霞黄圣[导读] 说课是授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065)1 说课的意义说课是授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讲解具体教学设想、方法、策略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1]。是教师在制定教案后阐述“教什么,怎样教, 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思路,以便让听者了解其如何把握目标,用何手段,达到何目的的思路,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2 说课的评价笔者所在学校说课比赛的评价表供大家参考,详情见下表。 3 说课的基本内容说课主要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等进行。 3.1 说教材(1)选用教材:说课选用的教材是陈家旭、邹小娟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2)所在章节:望神内容在上篇四诊第一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之望神,教学安排为2学时。(3)内容包括望神的概念、望神的意义、望神的要点、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和望神的注意事项。(4)教学目标:掌握望神的要点、掌握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少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准确判断患者神气类型,明确各类型的临床意义。难点是假神的机理以及假神中“ 回光返照”与重病转危为安的区别。 3.2 说教法《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1)目标明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详讲望神的概念、要点,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而略讲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注意讲清楚各类型间的区别及由轻到重的联系,讲清楚失神中正虚失神和邪盛失神的不同表现及临床意义,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接触过,如郑声、谵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章闻诊中的相关知识。 (2)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以理论教学为主,配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从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频中,通过对比学习,增强感官认识,具体形象的认识意识到不同类型神气表现的细致差别,从而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为今后临床奠定基础。 (3)处理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生,围绕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例如采用PBL教学法:针对重点知识点——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可以设计、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同学们去分析鉴别、思考讨论。如,中医基础理论中介绍“神”有哪些含义?中医诊断学中的“神”是广义的“神”还是狭义的“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中哪一种“神”的含义与众不同?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后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3.3 说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