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ofthe research .............1

1.2 Literature review ......。。...........1 1.2.1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domestic research 。1

1.2.2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foreign research ..4

1.2.3 Comprehensive comment on current researches ..5 1.3 Ideas and methods ofthe research..................6

】【.4characteristic and inadequacies ofthe research.................................................6

2 Conception and relevant theory ofm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72.】【Conceptio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72.2 Summary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xi............72.2.1 Ji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general .72.2.2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xi ............82.3 11诘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ngxi ....................8 2.:;.1 About iIs own factors ..8

2.:;.2 About market factors ...........92.:;.3 About

government factors...............92.3.4 About society

factors..............9

3 The status of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xi.10

:;.1 For resource composition .10

:;.2 For Regional distribution ..10

:;.3 For inheritors ..............1 1 3.4 For mechanism ofinheritance.........

......13

3.4.1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form into the system.the scale of the

industry remains to be formed .1:;

3.4.2 Identify directions of cientific research.practical research remains to

be increased ..1 3

3 A.3 Make a plan 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training work to remains to be

strengthened.......................14

3.4.4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assessment criteria remains to be

perfect ..14:;.5 For transmission path .14

:;.6 For inheritance way .1 1i

4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1 6

4.1 Questionnaire design 16 4.1.1 Dimensions ofquestionnaire

16 4.1.2 Contents ofthe questionnaire ..1 6

4.1.3 Scoring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17 4.2 0bject and Implementation .1 7 4.2.1 0bjects ofthe survey .17

4.2.2 Method ofthe survey ................17

4.2.3 Basic situation ofobjects................17

4.2.4 Releasing and collecting ofthe questionnaire .18

4.2.5 Data collection and input 1 8

III

万方数据

4.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1 8 4.3.1 Reliability test 。1 8

4.3.2 V砒idity test l 9

5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inheritance and main problems of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21 5.1 Cognition of Tea Picking Opera .21 5.1.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gnition ofTea Picking Opera ..21

5.1.2 Cross-analysis between age and cognition ofTen Picking Opera .21 5.2 PreferenceofTea Picking Opera 23

5.3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Ih Picking Opera 。24

5.4 Audience effect ofTea Picking Opera 24

1;.5 Attitude ofTea Picking Opera 25

5.6 Acting personnel ofTea Picking Opera .26 5.6.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acting personnelof Tea Picking Opera .26

5.6.2 Case investigation ofacting personnel ofTea Picking Opera .27 5.7,nle main problem ofTea Picking Opera Heritage ..27 5.7.1 Variation in Cognition ofTea Picking Opera,depth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explore .27

5.7.2 The degree of preference is general,art recognition needs to be

irnpmved .27

5.7.3 Traditional media propaganda is weak,School sh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ea Picking Opera Heritage ..28

5.7.4 Aging in audience.more audience needs to be explored ..28

5.7.5 Acreativ衙and artistic needs to be imoroved .28

5.7.6 Survival status of acting personnel needs to be imoroved 28

6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heritance of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30 6.1 Selecting method 30 6.1.1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30

6.1.2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30 6.2 Tlle scor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core 30 6.2.1 The integrated score ofthe status ofinheritance 30

6.2.2 The integrated score of influencingfactors ..32 6.3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33

6.4 Summary and analysis 37 6.4.1 Own factors analysis 37

6.4.2 market factors analysis 38

6.4.3 Government factors analysis 39

6.4.4 Society factors analysis ..39

7 Cone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41

7.1 Conclusions .41

7.2 Recommendations 41 7.2.1 For itsel£41

7.2.2 For market .42

7.2.3 For government ..42

7.2.4 For society .43 References .44 Appendix 47 Acknowledgements ..52

IV

万方数据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作为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传承和保护涉及到法学、历史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地考古的重大发现,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江西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之一,以戏曲类非遗项目最为有地方特色。它不仅展示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水平,而且彰显着广大劳动人民将日常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智慧性。

本文在戏曲传承与保护理论的基础上,以笔者家乡的代表性戏种——赣南采茶戏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以点窥面地了解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通过采用包括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在内的统计分析方法来探讨和研究市场、政府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和自身内部因素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赣南采茶戏自身因素和政府因素对其传承有着显著性的影响。本文的调查分析结果对于评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丰富和完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意义重大,并能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传承与保护;主成份分析;逐步回归

V

万方数据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嬲a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 treaSures,嬲the collective human wisdom,and the protection of its heritage involves many areas of law,archeology,history,linguistics,tourism,management and other disciplines,h硒always bee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S issue of great importance.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of haihun hou graves of western ban dynaSty in 20 1 5 in Nanchang,also attract the whole society’S aRen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Jiangxi province 嬲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specially in the most drama class cultural heritag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which not only show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opera culture and art,but also reveals the majority ofthe people's wisdom of integrating daily life with art.

BaSing o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drama theory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we take local specialties of home theater Species.Gannan

tea-picking 0pera嬲an example,via surveys and fiel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e uses 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includ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stepwise regression to explore external factors and market research,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their own internal factors

on gannan

tea-picking opera and

heritage protection.Research shows that factors for

G锄Im

tea‘picking opera itself and govemmental factor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ea-picking opera.Studies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ot only good for assess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ngxi,but also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ory of Ji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It als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policies and meaSures,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e of Jiangxi.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Gannan tea.picking opera;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Stepwise regression

VI

万方数据

l绪论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的相关阐述。二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实施

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强烈冲着击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

遗产,其传承现状令人担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做了一系列努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召开会议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九十年代末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2001年我国的昆曲被列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苏绣也被列入名录之中。2005年3月,国务院有关部门召开会议,指出要着手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稳步推进普查工作的要求。

江西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之一。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省共有56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含70项国家级项目名录和496项省级项目名录)。

在我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度的背景下,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

侯墓地考古的重大发现,更是引起了学术界和文化产业界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高度关注。

赣南采茶戏是我省戏曲艺术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集地方特色性、文化娱乐性、历史传承性等特征于一身,并广泛流传于江西南部、广东北部、福建西部地

区,表现了我省优秀的戏曲表演水平。二十一世纪初,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级项目入

选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演出,更使得其知名度大为提

升。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从小对赣南采茶戏耳濡目染,见证了赣南采茶

戏全面繁荣的盛况,可以说采茶戏是赣南客家人民心中最为深刻的文化记

忆。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欧美日韩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观众休闲方式发生

改变。在文化快速消费的时代,赣南采茶戏受到市场洪流的冲击,其传承与发展

现状令人担忧,对其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研究尚少。本文以赣南采茶戏为例,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从理论层面上

来看,能为评估我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进而丰富和完善我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相关理论;从现实层面上来看,能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

提供依据,对于继承和发扬赣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相关研究

万方数据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

向云驹(2004)在其论文《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中,首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进行了论述,并在其专门著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

产》一书中较为全面地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秉林(200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诊释与重构》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变化的,表明联合国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内涵解释上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刘壮、邱诞林(2007)等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解读与对比》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做了有益探究。

苑励(2008)在《进一步深化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一文中指出,应牢牢把握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的决定性要素,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带有社会历史性,是历史的产物,但是仍以活态传承方式流传至今。(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传承的价值、机制和方式等方面:

吴萍(2010)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一文中简单论述了苗族古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唱词内容、表演场所以及文化艺术价值。沈茜(2011) 在

《基于乌鲁木齐十所中学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一文中阐述了新疆

非遗项目中的教育传承方式、途径及效果情况,进而探寻出一条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

遗产教育传承的路径。

近年来,学术界在传承方式方面还出现了一种“活态传承”的说法,代表性作品如祁青(201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作者在这篇

文章中阐述了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在于考虑是否具备

“活态性”这一观点。

李青姿在(2010)《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一以琼中民歌为例》一文中为了使非遗得以活态传承,最根本的在于保护好民间艺术的生存

机制。此外,就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依托旅游业

来进行传承是一种典型活态传承方式,如:国内学者何晓琳(2012)在《赣南客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为了验证通过旅游业来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不仅介绍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地区分布,而且

还总结得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此外,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教育传承"才是

最有效的活态传承方式:王嫒青(2009)在《苗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机制研究

——以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为例》中以当地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现状为出发点,指

出了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并对完善学校教育传承机制提出

万方数据

1绪论

了诸多建议。(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的因素研究大致围绕自身因素、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四大方面来展开。

林艳华(2015)在《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关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有人认为必须坚守身口相传的传

承方式,也有人认为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并指出应该在固守传统的传

承方式基础上融入包括高校等在内的社会资源,为传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钱陈翔(201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日益扩大。传统文化的发

扬壮大,依靠的是市场的需求。如果传统文化产业化能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开

发形成一定的规模,那么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将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

将指日可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亦是如此。

王晓琳、鞠民海(2010)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政府是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导性力量,政府因素

是黑龙江省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如何参与、怎样参与、参

与程度等要素将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效果。

李军、李荣薇(2013)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阐述了良好的经济文化氛围不仅能够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好地发展环境,而且能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表明社会因素是影响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4)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目前,国内有关学者关于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文、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以及发展的优劣势分析等方面来展开:

王志平(2013)在《基于DEA方法的工艺陶瓷产业发展动态实证分析——以景德镇陶瓷工艺产业为例》一文中,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评估建立了一

套指标体系,并运用了数据模型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动态实

证分析,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的主要特征。王志平、郑克强(2012)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SWOT

分析》中探讨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

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了”东融西进”、技术与管理标准化、

拓展国内外市场等对策建议。

韩双宾(2007)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抚州市为例》一文中指出,旅游规划与开发学科理论是非遗项目保护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应

在非遗项目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探究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何在,要摒

万方数据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弃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合理利用和保护非遗项目。霍曦(2010)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商业化的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以赣南客家围屋为例,探讨了江西非遗项目的非

商业化开发,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保护路径,为江西非遗项目的后续保护与开发实提供了一些建议。(5)赣南采茶

戏的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人员主要围绕研究采茶戏传承的现状、传承与发展分析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来展开研究。

李资莉、万小毛(2012)在《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调查分析》中阐述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市场、人才、创新方面的相关建议。

刘家盛(2014)在《赣南采茶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一文中一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为出发点,对采茶戏中的司鼓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阐述,进一步凸显着司鼓对于采茶戏整体表演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采茶戏今后发展的诸多建议。

尹雯华(2014)在《赣南采茶戏保护的几点思考中》一文中,从赣南采茶戏发展现状的另一层面出发,揭示了采茶戏的生存困境,从采茶戏从业人员的角度,提出了打“民众"牌、打“文化”牌的相关建议,以供政府有关部门、戏曲从业人员参考。

刘予、何小千(2014)在《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通过详细阐述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剧目、艺术表现形式和地区分布情况等内容,总结归纳出现存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征,进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方案。

1.2.2国外相关研究

Wimanzanten(2004)在constructing New Terminology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一文中指出在学术理论界应尽快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专业术语,形成新专业术语使用规范。Peter Mars(2006)的Master pi eces of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比如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记忆、文化空间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做了初步剖析。Adobe Aerobat(2010)的Tangible andintangible Heritage:form difference to

converge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以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含义、特征、表现形式和保护应注意的问题几个

方面的对比,阐述了二者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了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涵义

的理解。

Kenji Yoshida(2004)的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rural heritage一文中突出了城市博物馆、展览馆对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作用,借助博物馆、展览馆等展现场所不仅可以更好地开发和保护非遗资源,

万方数据

l绪论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公众的文化文物保护意识。Rettle Ford(2005)的

Migration 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通过社会观

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迁移这一现象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迁移过程中的出现的遗

产濒危、衰亡现象、促进传承现象和创新现象,提出来了政府当局应以上述现象为

突破口,履行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并重点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建议。

MoShi,Yanwu(2008)的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useum仍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

馆角度出发,指出当前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将要牵涉到的诸如艺术表现形式、旅游者

的艺术认可度、潜在旅游者的心理分析、旅游者与博物馆的互动等问题。

Warriet Daron(2004)的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指出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非物质遗产开发的重要性,展示了政府当

局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和决心。Amadon(2005)的Researehand

Preservation Projects on Intangible Heritage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

的记忆和纪念碑,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可以从国际资金支持、文化文物机构及时

性的普查、记录、档案保存和政府设立法律等角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

到实处。

1.2.3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通过对比国内外文献资料可知,国内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成果可总结如下: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研究初期对其概念的引入与阐述的文章较多,后期单独研究

探讨其概念的文章较少。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的探究。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章日益增多,特

别是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地考古的重大发现,更引发了学术界与理论界的

强烈关注。

③以个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对象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遗产禀赋、开

发利用状况、发展保护策略等,且研究多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大多是从人文社会科

学或者艺术学角度出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而对于非遗项目传承的影

响因素研究却较少。

国外研究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博物馆保护作用以及政府立法等方面。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历史悠久,各国对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实践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不难发现以赣南采茶戏为切入点,以统计学视角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的文章几乎没有,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万方数据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1.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以赣南采茶戏的传承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应用了多元统计学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和包含描述性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在内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输入,然后再运用SPSS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最终得出赣南采茶戏传承现状影响因素评估模型,针对模型结果提出了促进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此外,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为全面掌握当地的采茶戏文化遗产,笔者查阅了大量地方政府档案、书籍报刊资料。同时,通过走访相关从业人员来深入地了解

采茶戏的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一条适合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

路径。

1.4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本文的特点在于以赣南采茶戏为切入点,以统计学视角,采用以点窥面的方式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传承现状的影响因素,并在一定程度

上提出文化领域开发的建设性建议。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评估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并存的工程,所以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的

研究只选取了赣南采茶戏为代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分析工作,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涉及到

法律、考古、语言、旅游、经济等学科领域,受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相关问卷

指标的设计可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6

万方数据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涵义剖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义可追溯到于二十一世纪初,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条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群体或者个体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观点表达形式、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工具、物品和文化场所,并且这些项目往往被

认为是当地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国内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口头上的传统表现形式,具体包含了语言表演艺术活动、重大的仪式、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与天文地理相

关的知识和活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文化场所。”①文化场所,又称为“文化

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涵义中较为重要的概念。因此,综合看来,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涵义可包括以下内容:

(1)口头传统表述和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为普通的形式之一,

涵盖了各种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歌等形式的口头表述以及传递人类美好向往

和期许的语言。

(2)表演艺术。涵盖了各种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以及宗教祭祀表

演等艺术表现形式,且往往带有浓郁的风土人情气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居住、饮食、

以农业实践活动为代表的习俗,宗教、季节仪式以及宗教、节日庆典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实践与知识。涵盖了宇宙观,宗教种族信仰,大气

天文、历法纪年、算数知识,农耕活动、医药、动植物知识等。 (5)传统手工艺。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刻、烹饪、纺织、陶瓷乐器制作技艺,

食品制作与贮存技艺等。

(6)文化场所。是指特别指定的传统文化活动聚集的地点,或特别指定的、

按期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或事件所确定的时间。此处所指的文化空间,必须是有

一定价值并且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的时间或地点。

2.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2.1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述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地区分布广泛。来自江西省文化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西共有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②,其中有34项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426项省级非遗项目,其中有192项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外,江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345名,其中国家级非遗项

@张纯莉,李欣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叨.中华文化论坛2008(02):39—40

@包括扩展项目在内,统计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12月

万方数据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一以赣南采茶戏为例目传承人34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14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当中还包括了10名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传承人,是单项目中传承人数量最多的。

江西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成立了大量、多样化的传承保护基地和实验区。目前,我省有7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保护基地,两个

国家级文化(婺源徽州文化和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而这样的生态

保护实验区全国总共才15个。另外,我省共有13处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

地 (3处国家级基地,10处省级基地)。

2.2.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赣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下鲜明的特征:

(1)历史传承性:它们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文化遗产传承

历史悠久,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以南丰跳傩、乐安傩舞等为代表的民间舞

蹈,极具特色的地名由来,新余仙女湖“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和南城

的“麻姑文化",都集中体现着江西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性。

(2)群众创造性:它们都是赣鄱大地上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宜春脱胎

漆器、会昌藤器等手工艺品,以景德镇陶瓷为代表的民间手工制作技艺。还有反映民族

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特征的民间风俗,比如赣南客家的婚丧习俗、樟树的药

俗、万年的稻米习俗等。

(3)自娱自乐性:它们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情感流露的真实写照,体现着广大群

众寓乐于日常生活的智慧。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我省民

间音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民间舞蹈更是大放

异彩,以赣南采茶戏歌舞为典型代表的生活舞蹈、以南丰傩舞为典型代表的宗教

祭祀舞蹈,都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4)地域民族性: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地域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省的非遗资源富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如:

享有“世界瓷都”美誉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制瓷技艺高超,加上自身深厚的

历史、科学、旅游价值,使得景德镇制瓷的相关技艺成功入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和石雕)的发源地——江西省婺源县,雕刻技

艺历史悠久,雕刻工艺品精美、有地方特色,集中说明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

有地域民族性。

2.3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因素

2.3.1关于自身因素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是内外因共同发展的结果,就影响其传承的自身因素来

@数据来源于http://w硼.jxfwzwhycw.com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8

万方数据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说,主要体现为传承的方式、方法问题。传承方式对于传承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好

的、多元化传承方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守住自己传统文化

的一片净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有学者认为必须

坚守手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总之,

无论采用何种传承方式,只要有益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我们都应该大胆尝试,在

不断探索中找到最适宜、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2.3.2关于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及占有率、外界关注度等方面。市场需求是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壮大的重要

因素。传统文化要得以发展壮大,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

展,从而拓宽传承的受众面。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依赖于特定的生存

空间和宗教信仰,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综合的产业化开发,使其不再仅仅依赖于

传统的生活劳作方式、个人信仰,而更多地依赖于源于市场需求的动力。

2.3.3关于政府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深受政府因素的影响。政府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参与度、组织引导以及经费支持力度方面。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导性力

量,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政府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和参与程度如何将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成效,决定着各种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政策法律法

规等一系列遗产传承所具备的要素,可见政府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2.3.4关于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发展环境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传承法律法规的完善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健全的法律保障。网络等新兴媒介的推广、传承工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能够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拓宽传承的受众面。民间组织的支持和民众的参与能够为传承工作注入活力,可见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9

万方数据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3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3.1资源构成方面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存量大。来自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官网的资料显示,我省共有非遗项目496项,大致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这十大类别,具体非遗项目内容见附录部分附表1:由附表1可知,我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三类是传统舞蹈、技艺和民俗,占据总量的的半壁江山,而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与医药类的数量较少,占总量的3.9%,可见我省非遗项目以传统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为主,非遗项目十大类别间的数量差异较大。

3.2地区分布方面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辖区内各设区、市都有非遗项目分布,具体数量分布构成情况如下表3.1所示:

表3.1江西省非遗项目数量地区分布情况

\类

传统

\别

体育

| 民间传统传统传统曲艺游艺传统传统传统民俗合计

\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医药

\与杂

地区、

南昌 2 4 8 l 3 0 3 11 0 9 41

新余 2 1 3 1 0 1 1 3 0 0 12

吉安12 6 15 3 3 2 3 19 2 12 77

宜春9 8 14 5 4 2 8 15 4 9 78

上饶0 3 2 7 4 1 1 16 4 19 57

萍乡0 1 6 4 2 1 2 5 0 O 2l

鹰潭l l 2 0 0 0 2 4 0 2 12

景德

1 0

2 0 O O 1 1

3 O 1 18

10

万方数据

3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九江 4 8 2 11 1 0 3 9 l 7 46

赣州 1 6 16 10 3 0 3 22 3 25 89

抚州 1 2 16 4 1 0 2 8 1 5 40

省直0 1 O 2 0 0 0 2 0 0 5

合计33 41 86 48 21 7 29 127 15 89 496

由上表中数据可知,非遗项目总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赣州、宜春和吉安三市,新余、鹰潭二市非遗项目数量较少,说明我省非遗项目数量地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幅员辽阔的赣南地区。因此,本文选取赣南采茶戏为调查对象,进行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70

So

40

粥薰

10

一||;|| .■●_一k糖球强婚嚏

镰∥矿牵。.≯

廿乎●●●静+

争,_◇

—■●磐

-国家螺目省撩

图3.1江西省国冢级、省级非退项目分地区汇总

由上图3.1数据可知,我省非遗资源以省级项目为主,省级项目较多,国家级项目较少。就各区、市来看,国家级非遗项目集中于吉安、宜春、上饶、九江、赣州和抚州诸市,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吉安、宜春、赣州仍名列前茅,与非遗项目

总数量排名结果保持一致。

3。3传承人员方面

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公告信息汇总整理可知,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1人(第一批

万方数据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121人,第二批160人)。各批次传承人数量具体情况如下表3.2、表3.3所示:表3.2江西省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分类别汇总

\类别

民传传统体育

\文音舞蹈戏剧曲艺游艺美术技艺医药民俗合计间统传统传统传统传统传统

与杂

学乐

批次\

第二批0 1 3 5 O O 0 0 0 0 9

第三批0 3 1 0 0 O 4 6 O 014

合计0 4 4 5 0 0 4 6 0 0 23因为江西省没有相关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从第二批开始统计。由上表数据可知,江西省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类别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较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此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起步早、基础较好。

表3.3江西省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分类别汇总④

\类别

民传统体育

t 间传统传统传统传统传统传统

| 曲艺游艺民俗合计

t 文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医药

l 与杂

拢次\技

第一批\ 3 11 26 24 9 3 7 37 3 37 160第二批0 14 30 22 10 O 23 27 0 5 121合计 3 25 56 46 19 3 30 64 3 42 281由上表数据可知,我省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大、各类别均有分布,但集中于舞蹈、戏剧和技艺等发展基础较好的项目中,各类别间传承人数量差异明显。此外,根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传承人信息,统计整理可得传承人年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3.2所示:

④表中数据由http://www.jxfysjk.corn/index ctwd.aSp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官网资料整理来。

12

万方数据

3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35.

30

2.5

20

15

10

5

38—16 46一S4 54—62 62-70 70-78 78-86

万方数据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一以赣南采茶戏为例研究的工作效率。其次,研究中心和高校可以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科研中心和高校不仅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而且还有国家相关研究经费的支持。江

西弋阳腔引入高校校园,成立研究中心,并融入科研和教学就是实例。但是,目前科学研究成果都以理论性为主,理论上不断丰富扩充,实践性、实用性的研究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开展实用性、实践性的科研工作,增加实用性研究成果,将是今后科研工作的重点。3.4.3传承人才培养初成方案,培养工作待加强

传承人才的培养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传承是否后继有人、能否正常进行,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我省各级文化

部门通过命名传承人,对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结合高校对传承人才进行培养。

高校作为传承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传承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了莘莘学子,

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以制瓷技艺而闻名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陶瓷技艺专

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为陶瓷技艺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位于赣州市的赣南文

艺学校每年定向培养采茶戏表演专业学子到采茶戏剧团工作也是高校传承人才

培养的重要实践。

但是,近年来,传承人学艺意愿减退、传承人高龄化、传承工作断层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年轻一代学艺动力,培养艺术自信心、自豪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是今后人才培养工作重要任务。3.4.4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考核标准待完善

笔者从江西省文化厅了解到,我省建立了非遗项目传承补助考核机制。具体是指在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发放传承补助的同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传承人进行考核,考核传承人收取学徒、传授技艺以及参与传承活动积极性等情况,将考核评估的结果与标准相比对,从而决定是否发放当年的传承补助。此外,还在各地的文化馆、非遗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工作,设立包含“一套汇编”、“一本图集”、“一间档案室”、“一个数据库”的“四个一”考核验收评估标准。通过查阅普查成果汇编材料,审看普查资料,实地查看实物等方式,根据评估结果总结出普查工作成果与不足之处。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地区予以奖励,合格的地区予以补贴,不合格的地区提出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虽然评估考核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相关的考核标准还需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逐步完善、予以调整。各级政府不能重申报、轻保护,只有贯彻落实好评估考核工作,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5传播途径方面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大体包括了媒体、家庭、社区以及学校这几种。

媒体包括广播影视网络(如江西五套62集大型人文纪实片《江西

万方数据

3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书刊报纸杂志(如《文化遗产在江西》、最近大热的

《发现海昏侯》等图书,《大众文艺》、《戏曲之家》等杂志)。家庭传播主要是家庭成员出于对某种文化的喜爱,对家庭其他成员产生的影响,如赣南采茶戏的传播。社区传播包括社区文化宣传活动、戏曲技艺等在地区的表演活动,学校传播包括开展文化宣传讲座、邀请代表性传承人入校讲学、传授技艺,比如瑞昌剪纸艺术在中小学的推广。

3.6传承方式方面

目前,个体传承、群体传承以及社会传承已成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并且个体传承又包含了家庭式和师徒式两种。家庭式传承以传统医药为代表,较为出名的有熊氏民间中医、樟树药膳制作、中药炮制工艺以及调积技艺等。师徒式传承以传统体育、杂技为代表,如高安字门拳、井冈山狮灯以及分宜赛龙舟。群体性传承以艺术爱好者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地方社区团体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典型代表有传统戏曲舞蹈和传统民俗,如赣南采茶戏、婺源傩戏等戏曲舞蹈,樟树药俗、万年稻米习俗等民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传承方式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目前来看,我省非遗项目的社会传承主要是依托学校来实现的。江西职业艺术学院开设南昌清音特色班,成立清音人才培养基地;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邀请传承人到学校传授采茶戏表演技艺等都是学校传承的典型案例。

万方数据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 (一)赣南采茶戏起源 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民间小曲所使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二)赣南采茶戏流传 赣南采茶戏在初步形成之后便大范围的流传开来。但是发展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清初以后,出现了乾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赣南采茶戏在发展初期受到民间灯彩的影响,和灯彩结合之后的采茶戏成为了茶灯戏,茶灯戏和采茶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演出的时间和点,茶灯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演出形式开始发展成舞台形式,容易受到地点、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不在是以前只在茶山上演唱的戏曲。茶灯戏的出现使采茶戏出现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戏剧,如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不仅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连形式和服装等等都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采茶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也让它逐渐走出了茶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到了人民的身边。 但也由于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采茶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一些触碰社会伦理的剧目有伤风败俗之嫌,因此采茶戏一度被禁止演出。正如乾隆五十二年的《奉宪告示严禁碑》中所记载:“禁止村坊野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根据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知,采茶戏被禁止演唱,采茶戏的发展也停滞不前。1949年以后,赣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开始与采茶戏融合,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荆楚网 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之前与图书馆的汉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利用前期收集的数字化视频图文资料进行整合再编辑。 对湖北当地以传统工艺为生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视频专访进行梳理。 可以与武汉市或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联系,跟现有在湖北省内以非遗作为产品或项目开发的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网络书籍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活动实施 媒体的宣传报道:随着当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名的激增,我们可以利用跟湖北当地比较主流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荆楚网或大楚网,在它们的评论或者论坛开展一个有个非遗项目的主题板块,以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起源作为一期节目,对他们进行视频专访和他们自有非遗产品介绍,已达到让更多去认识去了解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的养料发育而成。 宋代以来,地处武夷山下的铅山不但生产茶叶,茶歌亦远近驰名。这些采茶山歌随后就进入了灯彩的行列。 约在明末,由于福建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早期赣南采茶戏的部分剧目被带到了当时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从而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灯彩,并由此演变为茶灯戏。清《铅山县志》记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 康熙年间,江西地方剧种纷纷诞生,灯戏也随之逐渐脱离灯彩,形成了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小班。 乾隆年间,大批湖北災民进入赣东赣北,同时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对赣东采茶戏起了极大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上演剧目和曲调,由单演小戏到逐步演出大戏,由演唱民歌小调到板腔音乐。旦、丑两行角色,增加了小生行当,形成了生、旦、丑的三脚班阵营,这种三脚形态系四个演员(二旦、一丑、一生)三个场面的七子班。后来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了“半班”,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 道光年间,赣东采茶戏趁势兴盛,在上饶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班社远至临近的福建、浙江一带演出。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有不少红色歌曲,就是用赣东采茶戏的某些曲调填词的,如《打上饶》、《打横峰》等,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在貴溪、横峰两县和上饒市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大批业余剧团也普及在上饶地区的广大农村。 赣东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除上饶地区的上饶、弋阳、贵溪、余江、余干、横峰、铅山、万年、德兴、婺源、乐平等十余县外,还到达浙江的开化、淳安、遂安、安徽的屯溪、歙县和福建的光泽、邵武一带。赣东采茶戏对赣浙闽三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浙江的的睦剧(原名三角戏)和福建省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其源盖出于赣东采茶戏。本省的赣中采茶戏,包括现在的抚州、吉安、宁都、南丰、丰城、高安等各种采茶戏以及赣北、赣东北等地采茶戏,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国家级、省级、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3个):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胶东大鼓(烟台市) 蓝关戏(莱州市) 第二批(10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 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 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 螳螂拳(莱阳市) 渔灯节(开发区) 八卦鼓舞(栖霞市) 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16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长岛渔号(长岛县)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海阳大秧歌(海阳市)八卦鼓舞(栖霞市)胶东大鼓(烟台市)蓝关戏(莱州市)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螳螂拳(莱阳市)渔灯节(开发区)第二批(13个): 徐福传说(龙口市)丘处机传说(栖霞市)黄县窗染花(龙口市)福山雷鼓(福山区)棒槌花边技艺(栖霞市)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

黄县民居雕刻技艺(龙口市)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长岛县) 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 吴氏太极拳(莱州市) 戚家拳(蓬莱市) 省第一批扩展名录 胶东大鼓(栖霞市) 螳螂拳(栖霞市) 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第一批(共计31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招远市) 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芝罘区)姊妹易嫁故事(莱州市) 姑嫂塔的传说(莱州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蓬莱烧纸调(蓬莱市) 蓬莱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 胶东道教音乐(烟台市)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福山雷鼓(福山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加入故事情节而逐步发展成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始祖

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等。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江西采茶戏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文中学高三语文组收集整理) 7.下列关于赣南采茶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最新赣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国家级)

赣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90项,其中10项为国家级(加★)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 民间音乐(共计2项) 3Ⅱ-1★兴国山歌赣州市兴国县 4Ⅱ-2★于都唢呐《公婆吹》赣州市于都县 传统戏剧(共计2项) 19Ⅳ-6★赣南采茶戏赣州市 20Ⅳ-7宁都中村傩戏赣州市宁都县 曲艺(共计1项) 23Ⅴ-3★于都古文赣州市于都县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项) 39Ⅷ-8会昌滕器制作技艺赣州市会昌县 民俗(共计4项) 56Ⅸ-6赣南客家民俗赣州市 57Ⅸ-7★赣南客家围屋习俗赣州市龙南县 58Ⅸ-8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赣州市上犹县 60Ⅸ-10★石城灯会赣州市石城县

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 民间音乐(共计1项) 7 Ⅱ-4 南乡大堂音乐赣州市安远县 民间舞蹈(共计5项) 14 Ⅲ-1 银坑甑笊舞赣州市于都县 20 Ⅲ-7 瑞狮赣州市定南县 21 Ⅲ-8 ★古陂“席狮”“梨狮”赣州市信丰县 26 Ⅲ-13 章贡区民间高跷赣州市章贡区 33 Ⅲ-20 花棍舞赣州全南县 传统戏剧(共计3项) 38 Ⅳ-4 宁都采茶戏赣州市宁都县 43 Ⅳ-9 ★东河戏赣州市赣县 47 Ⅳ-13 手端木偶戏赣州市信丰县 曲艺(共计1项) 54 Ⅴ-3 宁都鼓子曲赣州市宁都县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 70 Ⅷ-10 石城砚制作技艺赣州市石城县 78 Ⅷ-18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技艺赣州市瑞金市80 Ⅷ-20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赣州瑞金市 传统医药(共计1项) 86 Ⅸ-2 挑积赣州市寻乌县 民俗(共计4项)

88 Ⅹ-1 三僚堪舆文化赣州市兴国县 95 Ⅹ-8 石上曾坊桥帮灯赣州市宁都县 97 Ⅹ-10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赣州市宁都县 98 Ⅹ-11 香火龙赣州市龙南县 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 传统音乐(共计1项) 26 Ⅱ-6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赣州市崇义县 传统舞蹈(共计6项) 45 Ⅲ-12 崇义告圣赣州市崇义县 46 Ⅲ-13 上犹九狮拜象赣州市上犹县 47 Ⅲ-14 大余南安罗汉舞赣州市大余县 48 Ⅲ-15 于都茶篮灯赣州市于都县 49 Ⅲ-16 安远瑞龙赣州市安远县 50 Ⅲ-17 全南车马灯赣州市全南县 传统戏剧(共计2项) 78 Ⅳ-6 安远九龙山采茶戏赣州市安远县 79 Ⅳ-7 兴国提线木偶赣州市兴国县 曲艺(共计1项) 88 Ⅴ-5 南康古文赣州市南康市 传统美术(共计2项) 98 Ⅶ-3 章贡客家竹雕赣州市章贡区 99 Ⅶ-4 大余核微雕技艺赣州市大余县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参考内容)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部门认定,能熟练掌握某种非遗项目技法,且具有权威代表性或社会大众公认影响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法律赋予的更多义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

准,具体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和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传习所进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担负起以下功能:在传习所场馆内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演工作,建立传承机制、大力培训传承人,做到后继有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保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分类:一、【民间文学】 曹雪芹传说: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 在世界上产生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孟姜女传说 相传秦朝时有个孟老汉和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孟老汉一年 孟姜女传说(4张) 春天在院子的墙边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细心浇水、施肥培育,后来结了一个几十斤重的葫芦瓜,姜老汉眼看葫芦瓜成熟,一刀切开了后,却看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里面。于是孟、姜两老汉为争夺女娃娃吵闹不休,最后只好协商两家共同养育这个女娃娃,取名“孟姜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征集数十万民夫,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修筑万里长城。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公子,因为逃避衙役的追拿,翻墙逃进孟家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