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推陈出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童话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童话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童话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结合分析作品,阐明民间童话、创作童话、以及幼儿童话的特点 教学重点:幼儿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童话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要点: 幼儿童话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提问:童话根据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两类? 答: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今天来分类讨论各自的特点。

二、民间童话的特点 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 再通过具体的作品,讨论在主题、形象、结构、语言方面体现的特点。 《灰姑娘》学生复述 主题:单一,通常是道德性的。 形象:类型化的性格。 结构:完美的结局,三段式、循环式、对照式 语言:通俗简洁,有民族和地方特色 三、创造童话的特点 独创性、书面性、稳固性 与民间童话对比,用具体的作品略讲 主题:多样化,淡化道德性主题,出现趣味性、知识性主题。 形象:类型化、有时代特点《大狼》 结构:结局多样化,叙事方式继承 语言:优美、书面化《丑小鸭》 四、幼儿童话的特点 (一)融入幼儿心理特征的艺术幻想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我们从童话中可以看出,童话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假象想象;描绘的环境往往是人世间所没有的虚幻境界;述的种种情节,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举例) 但是童话的幻想也不是任意妄为的杜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幻想也必须根植与生活,通过幻想塑造的形象来间接反应生活。反例:不能说羊吃狼,耗子吃了猫,也不能无缘无故地说鱼在空中飞,鸟在水底游。正例:《七色花》七片花瓣的魔力是虚构的,但珍妮的愿望却是真实的。童话中的珍妮就是显示生活中那些天真、善良的孩子。《蓝色的皮鞋》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幼儿童话的幻想想要反映幼儿的心理特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联系以前的理论,我们知道,幼儿天真烂漫,生活经验少,想象也特别丰富。〈“0”的故事〉而且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泛灵观念,常常分不

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在饱尝人间疾苦,纵观了社会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现象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创造出的一本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以清醒和同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安徒生童话》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结构形式写作。简洁明快,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我国少年儿童及成人的喜爱。文中以小动物的各种奇特形象来反映现实社会人生,表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加以创造性的发展,让读者在书中体味其中的人生意蕴。《安徒生童话》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想象丰富、思想深刻、充满诗意和幻想。在他笔下,整个大自然都被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勇敢、机智。揭露和鞭挞了统治者、贵族僧侣的贪婪、残暴、虚伪、愚蠢。这些众多的艺术形象个性突出,觉不雷同,色彩斑斓。 关键词:关注社会反映现实人生理想弱者之美虚伪贪婪

摘要 (1) 1 引言 (3) 2 安徒生童话中的弱者之美形象分析 (4) 2.1 拇指姑娘人物形象分析 (4) 2.2 野天鹅人物形象分析 (5) 3 安徒生童话中的贪婪、虚伪之形象分析 (6) 3.1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6) 3.2小猪倌人物形象分析 (7) 3.3狠毒的王子人物形象分析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1引言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虽有少数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大多数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一方面把动植物人格化、社会化,并通过动植物的生活画面深刻的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动植物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使善恶终有报。整部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思想深刻、故事变幻莫测。《安徒生童话》160余篇作品,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物,或鬼或神,无不在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生动而鲜明的个性。在《安徒生童话》中其主要人物共有两类,一类是聪明、善良、勇敢、机智的下层人民;另一类是贪婪、残暴、虚伪、愚蠢的统治者。这些众多的艺术形象或多或少的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理想。

印象派解析

印 象 派 简 析 161411330

李豪伟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在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绘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派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彩学。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 (一)赣南采茶戏起源 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民间小曲所使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二)赣南采茶戏流传 赣南采茶戏在初步形成之后便大范围的流传开来。但是发展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清初以后,出现了乾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赣南采茶戏在发展初期受到民间灯彩的影响,和灯彩结合之后的采茶戏成为了茶灯戏,茶灯戏和采茶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演出的时间和点,茶灯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演出形式开始发展成舞台形式,容易受到地点、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不在是以前只在茶山上演唱的戏曲。茶灯戏的出现使采茶戏出现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戏剧,如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不仅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连形式和服装等等都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采茶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也让它逐渐走出了茶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到了人民的身边。 但也由于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采茶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一些触碰社会伦理的剧目有伤风败俗之嫌,因此采茶戏一度被禁止演出。正如乾隆五十二年的《奉宪告示严禁碑》中所记载:“禁止村坊野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根据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知,采茶戏被禁止演唱,采茶戏的发展也停滞不前。1949年以后,赣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开始与采茶戏融合,

幼儿童话的特点

幼儿童话的特点(一)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 童话之中比较浅近、适合于幼儿听赏的作品就是幼儿童话,它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幼儿童话具有一般童话的共性,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它也有自己的一些个性。 幼儿童话的特点之一是: 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 幻想自然是幼儿童话的基本特征。幼儿童话幻想内容的特殊形态在于它与现实生活中幼儿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是相互一致和协调的。 学前期是人生的幼年阶段,也是儿童的早期阶段。幼儿天真活泼,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发展迅速,想象内容丰富而美妙, 能想象离生活较远的事物,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而且,幼儿常常区分不清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它们是幼儿童话的核心和灵魂。 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狼和七只小山羊》,讲述一只狼假冒羊妈妈回家敲门,它先是把一大团粉吃下去,把自己粗糙的声音弄细嫩一点,又在脚上涂上湿面撒上白粉,把爪子弄白,终于骗开了门,把六只小羊吞进了肚里,只有顶小的一只小山羊藏在钟壳里逃脱了。这些想象正符合幼儿天真幼稚的思考。而故事最后写羊妈妈和小山羊哭着来到草地上:它们看见狼躺在树旁边打鼾。打得那么响,连树枝都动摇了,仔细端详这只狼,看见它饱满的肚皮里有东西在动弹。羊妈妈想:“啊,难道我那些被它当晚饭吃的孩子,还活着吗?”小山羊马上跑到家里拿剪刀和针线来,羊妈妈剪那坏东西的肚皮。刚剪一下子,就有一个小山羊伸出头来,它继续剪下去,六只山羊都先后跳出来,而且没有受伤。因为那坏东西很馋,把它们都是整个吞下去的。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它们拥抱着亲爱的妈妈亲吻,喜欢得手舞足蹈…… 这正表达了纯真幼儿希望善战胜恶、生命一定战胜死亡的善良、美好的意愿。 在幼儿时期,游戏是主导活动,由于幼儿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往往鲜明地体现出童话式的幻想特点,而幼儿童话中的幻想

安徒生童话的特征

安徒生童话的特征 汉斯·克里斯先·安徒生(1805-1875)是十九世纪丹麦的作家。安徒生给他的祖国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他的童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安徒生一生活了七十岁,写过许多剧本、小说、游记以及上百首的诗。而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安徒生的童话”。 安徒生的童话中有他个人生平的因素,他把他个人的遭遇溶进了他的作品。如安徒生的父亲是个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他在《柳树下的梦》(1853)、《依卜和小克丽斯玎》(1855)、《她是一个废物》(1853)中,写过这些劳动者的生活;安徒生是贫困中长大的,他曾经过困苦,学歌唱、当演员,最后走上“光荣的荆棘路”。他在《丑小鸭》(1844)、《看门人的儿子》(1866)、《幸运的贝儿》(1870)中写过地位低微者而最后显赫的故事。然而不管安徒生的童话有多少个人的因素,有多少奇妙的幻想,但它毕意是它时代的产物,是丹麦现实生活的反映。 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话(包括《打火匣》、《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发表在1835年。他生前发表最迟的是1872年的《园丁和主人》。大致说来,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在欧洲1830年革命之后到巴黎公社失败之间的四十年。这四十年是西欧资本主义恶性膨胀的年代。而丹麦自1815年后,沦为英国的附庸,它领土丧失、经济凋弊,农奴制度依然存在,人民承受丹麦统治阶级和英国资本家的双重压迫。四十年代,丹麦缓慢的发展了软弱的民族资本。1861年丹麦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苦难有增无已。尽管欧洲革命影响着丹麦的思想界,但丹麦资产阶级天性软弱妥协,只求改良中偷生。社会矛盾重重,人民灾难深重,自然反映在文学中,也反映在作家思想上,安徒生的童话就是这样时代的产物。 安徒生童话反映了丹麦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丹麦人民的某些精神,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民族性。它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反映给世界文学提供了新鲜的东西,使各国读者通过这些童话去认识十九世界中叶以至遥远的古代的丹麦的社会和丹麦人民的生活。 安徒生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丽的童话”,“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在安徒生看来,童话反映的就是实际生活。他就是以这样的现实主义观点来认识与反映生活、创作童话的。 安徒生作为出身贫苦人民中的作家,他通过童话揭露和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的横暴、愚蠢、贪婪、残酷、欺榨的丑恶本质。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寄生腐化、欺凌弱小的反动势力,遭到了作者有力的鞭挞。《皇帝的新装》(1837)里的皇帝,挥霍人民创造的财富,“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安徒生剥掉了这个自欺欺人的愚蠢反动的头子的美丽的外衣,把他赤裸裸地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加以展览,揭露得痛快淋漓。《夜莺》中的皇帝和他的侍臣们连夜莺是什么也不知道,把牛哞蛙鸣当作夜莺歌唱;不欣赏自然界的真夜莺而把人工的假夜莺当珍宝,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安徒生假托了“从前某个皇帝”、“中国皇帝”,实际上讽喻的是现实生活里丹麦的反动统治阶级。在《她是一个废物》中,安徒生不用任何童话的外衣,直接揭露现实的市长和他一类的达官贵人。市长的母亲用甜言蜜语哄骗门第不配而与儿子谈恋爱的女佣人断绝爱情关系。市长则骂这女佣人是“废物”。有钱有势的市长“当天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大家将要整瓶地喝酒——强烈的好酒。”而女佣人喝几口劣酒取暖御寒,就被市长斥为“废物”、“酒鬼”,甚至骂整个“这个阶级的人说来也真糟糕”。《各得其所》(1853)中那拿农民作赌注并恶作剧地把牧鹅女推下泥沼以求开心的老爷,《恶毒的王子》(1840)中让士兵践踏麦田、烧农民房子、凌辱妇孺,到处搜刮财富、妄想征服世界、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的养料发育而成。 宋代以来,地处武夷山下的铅山不但生产茶叶,茶歌亦远近驰名。这些采茶山歌随后就进入了灯彩的行列。 约在明末,由于福建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早期赣南采茶戏的部分剧目被带到了当时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从而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灯彩,并由此演变为茶灯戏。清《铅山县志》记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 康熙年间,江西地方剧种纷纷诞生,灯戏也随之逐渐脱离灯彩,形成了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小班。 乾隆年间,大批湖北災民进入赣东赣北,同时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对赣东采茶戏起了极大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上演剧目和曲调,由单演小戏到逐步演出大戏,由演唱民歌小调到板腔音乐。旦、丑两行角色,增加了小生行当,形成了生、旦、丑的三脚班阵营,这种三脚形态系四个演员(二旦、一丑、一生)三个场面的七子班。后来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了“半班”,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 道光年间,赣东采茶戏趁势兴盛,在上饶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班社远至临近的福建、浙江一带演出。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有不少红色歌曲,就是用赣东采茶戏的某些曲调填词的,如《打上饶》、《打横峰》等,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在貴溪、横峰两县和上饒市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大批业余剧团也普及在上饶地区的广大农村。 赣东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除上饶地区的上饶、弋阳、贵溪、余江、余干、横峰、铅山、万年、德兴、婺源、乐平等十余县外,还到达浙江的开化、淳安、遂安、安徽的屯溪、歙县和福建的光泽、邵武一带。赣东采茶戏对赣浙闽三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浙江的的睦剧(原名三角戏)和福建省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其源盖出于赣东采茶戏。本省的赣中采茶戏,包括现在的抚州、吉安、宁都、南丰、丰城、高安等各种采茶戏以及赣北、赣东北等地采茶戏,无

浅谈赣南采茶戏

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 ——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

梅州客家山歌现状特点及其继承的对策

梅州客家山歌现状特点及其继承的对策 客家山歌的生命力,在于它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斗争,并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纯朴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如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存在于自然景色中,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意愿,并给人于美感和教育。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艺的猛烈冲击,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欣赏有了新的追求,作为客家文化代表的客家山歌也必须顺应时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自改革开放后,客家山歌的发展现状又到了一个新时期,人才辈出,不逊风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业余走向专业,从民间走向舞台,要求更加严格,创作逐渐细分,有人专门负责写曲、写词,专业人员演唱。2003年7月,梅州迎来了阎肃、徐沛东、陈小奇、李昕、王佑贵等20多名中国著名的词曲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他们是来梅州“量身定做”一批具有客家风味的现代歌曲,为“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节”做准备。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便从2004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今年2月举办了第二届。山歌节为世界各地客家人充分展现各自风格独特的山歌艺术精品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吸引了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

童话的起源与发展

童话的起源与发展 一、童话的概念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 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 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二、童话的起源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事,童话表现人的生活。童话有时也写神,但童话中的神仙鬼怪不是世界的主宰,而是人的化身,是某种理想、希望、意志的化身。 传说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的故事。传说也是在神话流传演变基础上产生的,最古老的传说在内容与形式上和神话接近,既可以称为神话,也可以称为传说。如“大禹治水”的故事。随着民间创作的发展,它们的界限愈来愈分明。神话以超自然的神的形象作为叙述的中心,传说则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特别是具有奇才异能神勇的超人和英雄作为赞颂对象,虽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却总是包含着实在的历史因素,以自觉的艺术方式,从不同角度来叙述历史的面貌,评述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记录评价中,人们出于对英雄们的敬仰和热爱,用幻想夸张了他们的本领和业绩,使传说中的人物事件加上了神化色彩,如“鲁班的故事”等。这种自觉性的幻想的创造为童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神话和传说都是远古时代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脱胎于神话传说的童话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永远与时代同步发展,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的幻想存在,童话就必然存在。 三、童话的发展 (一)贝洛、格林兄弟与民间童话

解读安徒生童话的创作风格

解读安徒生童话的创作风格 摘要:安徒生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立足儿童本位,用神奇的想象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象征艺术承载理想主义,把人生意蕴融合于 童话的创作之中,使他的童话成为了文学精品。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创作风格 19世纪丹麦作家汉斯·克利斯蒂·安徒生(1805—1875)第一个把作家个 性化的创作带进了童话,是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家,是第一个对于童心世界进行深入探索的作家。他善于用饱蘸真挚感情的笔触描写童话环境和童话人物,儿童那充满生命、充满幻想、充满神秘的美妙的内心世界,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得到了最集中最精确的表现。他使童话的幻想带上了儿童幻想的特点,他用孩子自己的方式表现孩子们的生活,他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儿童特色。这一切标志着真正属于儿童的童话的诞生。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安徒生这里走向成熟。 一、立足儿童本位 19世纪30年代,孩子还没有得到文学界足够的重视,很少有成人作家会尊重孩子的本性和他们感性而富于幻想的生活。当时的人们认为,童话应该是搭建在儿童教育和强制管教之间的一个桥梁。但安徒生却不这样认为。他的作品和童心接近,处处合于儿童的心理,贴近儿童精神。他把儿童从几个世纪成人艺术的苑囿中解放出来,以反叛者的姿态直面教育制度的桎梏和压抑,颠覆了当时的文学教条。从此,孩子们从无名无分的世界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安徒生给我们展示出了许多天真浪漫、活泼可爱的男孩女孩:如好奇单纯的小伊达《(小伊达的花》)、顽皮捣蛋的丘比特《(调皮的孩子》)、勇敢天真的小男孩《(皇帝的新装》)等;后期则出现了更多的有血有肉的儿童,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性格和性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秉性和癖好,如好孩子迦马《(睡眠精灵》),毫无礼节的小女孩强盗《雪女王》)等。在作品中,安徒生赋予儿童以活泼、独立的角色,尊重他们纯真的孩子气和爱玩的天性。他对儿童幼稚、天真的本性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力,在他的故事里孩子成为了积极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不需要成人告诉他们什么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09124796 金雨佳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古典绘画里没有的。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这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够明显地看到,特别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加入故事情节而逐步发展成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始祖

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等。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江西采茶戏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文中学高三语文组收集整理) 7.下列关于赣南采茶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浅谈赣南采茶戏11

浅谈赣南采茶戏 年级:09级班级:09级音乐学2班学号:091100244 姓名:邱小平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江西赣南采茶戏,它就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它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它的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赣南采茶戏它不仅与茶有关,而且还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据说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他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关于采茶戏的发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采茶戏在明代中叶就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在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阶段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总共分以下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后来,“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等。 由采茶灯近一步发展为采茶歌。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

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三、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四、赣南采茶戏的曲折发展 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文章来源:文章作者:诗歌着重于抒情,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它通过凝炼、形象的语言去抒发浓烈的情感,营造优美的意境去扣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 幼儿诗的艺术特征是: (1)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幼儿诗的形象可观可感、具体鲜明,借助于幼儿听得见声音、看得见色彩的形象真切地展露能打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幼儿天性好动,他们对那些活动、行动着的事物最感兴趣,他们自己的情感也是起伏多变的,有经验的诗人总是使诗歌里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动感。 (2)活泼、生动的想象。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特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歌,不仅为小朋友所喜爱,而且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幼儿诗中的想象,不仅体现了幼小孩子的特点,而且常常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3)富于情趣的构思。有的幼儿诗对平凡生活中的物象加以新鲜的想象、精心设计,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有的幼儿诗采用巧妙、别致的形式;有的幼儿诗着力于创造包含幼儿情趣的意境;有的幼儿诗设置一些悬念和情节,增添了诗作的具体性和可感性,使爱听故事的幼儿乐于接受。 (4)自然、明快的韵律。幼儿诗在节奏韵律上,它比儿歌自由宽松,也比成人诗单纯明快,注重节奏的明朗、音韵的自然和谐,力求诗中内在的感情起伏和外在的音响节奏“声情相应”,表现出“语言的音乐”。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幼儿园语言教育经验。2011年8月5日,取自: 儿童诗的特点: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圣野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如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膝毓旭)写出岁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对爱的理解、心事与天真、性格差别、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冒险精神等等,情感抒发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渲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 应当注意的是,儿童诗中盎然的儿童情趣是儿童生活中本来固有的因素,只不过是由儿童诗人采撷发现并进行了形象化的描摹而已,而不是生硬的外加的成分。 (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论安徒生童话的理想主义与象征艺术

论安徒生童话的理想主义与象征艺术一 不可否认,安徒生早期创作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很深,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因而他的创作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作品有明显的理想色彩。 首先是主题的理想化倾向。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小克劳斯相比大克劳斯生活不富裕,他只有一匹马,而且还死于残忍的大克劳斯之手,然而他勤劳,虽然被迫为大克劳斯干活,心中却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并且为了自己摆脱贫困而依靠劳动和智慧在努力追求;他也善良,尽管祖母对他并不好,但她的死仍然让他难过;他乐于助人,在帮助农夫的同时,也使自己富有起来。大克劳斯因为比小克劳斯富有,便不公平地占有小克劳斯的劳动,他很贪婪,最终落得自寻死路的下场。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形态里,勤劳、善良,然而缺乏生产生活资料的穷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很难的,而富有的人依靠自己的财富、地位、权势和贪得无厌的聚敛,他们的生活会更加富裕,活得会更加有滋有味。然而作者却凭借自己美好的想象,改变了现实,让他心中的好人获得了幸福。(《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其次是表现形式的理想化。民间文学一般地具有理想化的成分,如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日本的蒲岛太郎的故事等。作者在创作中借鉴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或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或以曲折多变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或在事件本身蕴涵象征的意义等等,都包含着理想主义的因素。 《豌豆上的公主》中,一粒豌豆上面堆起二十床垫子和二十床被子,公主睡在上面,居然弄得全身发紫,这在现实中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不过这正是王子理想中的真正的公主。 一个退伍的士兵经过几次战争之后现在要回家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大笔的财富和一件法宝居然归他所有,然而他得了那只神奇的打火匣和丰厚的财富,并且随之得到了朋友,不过他的财富挥霍一空之时,他的朋友也随之而去;当他做着成为国王乘龙快婿的美梦时,他却成了等待上绞架的阶下之囚;不过最终结局是他被老百姓拥戴为新的国王,公主成了他的王后。(《打火匣》) 安徒生的童话主题之一是歌颂爱与美,《小意达的花儿》就是一个代表。《小意达的花儿》是一篇含义深刻而丰富的童话,是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令人越读越觉有味的作品。“花儿”是美的象征体,小意达对花儿的精心呵护是爱的表现,王宫里的花儿和平民的花儿接吻和互道晚安,是平等友爱的象征,在作者看来,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因而可歌可泣,美是永恒的,美好的事物是不灭的,花儿说“明年夏天,我们就可以又醒转来,活得更美丽”,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与小意达葬花并希望她们在夏天长成更美丽的花朵,都是作者理想主义的反映。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分别代表着各自的群体,也都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作品的构思整体建立在小意达的梦幻之上,以美丽温暖的梦境对比丑恶冷酷的现实,这同样是象征艺术的运用,而梦境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理想的寄托。 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