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1986年4月1日,美国完全取消对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这样各种银行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对存款付多高的利息,这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此外再加上80年代初出现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等因素,使美国商业银行的倒闭率不断上升。

1984年有79家商业银行倒闭,1985年为120家,1986年为150家,1990年高达200家。其中,1984年位列美国10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破产,1991年初拥有230亿美元的新英格兰银行集团破产,给美国金融业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1990年底,全美最大的225家银行的股票平均下降了17.53%,一些大银行的股价甚至不到其帐面价格的一半。

历史沿革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为美国的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诞生的比较晚。历史上,美国曾多次试图成立一个像美联储这样的中央银行,但因为议员及总统担心央行权力过大,或央行会被少数利益集团绑架而没有成功。这种担心主要是由美国的国家形态所决定的。建国之初,美国是由一些独立的州以联邦的形式组成的松散组织,大部分的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因此,成立中央银行这样一个联邦机构的想法会引起各州的警觉,他们担心联邦政府想以此为名来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美国第一银行

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向国会提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主要负责帮助美国各州发行债券,以逐步偿还独立战争时期累积的债务。另外,该银行还可帮助保管财政部的存款及处理其他联邦政府财务上的收支。汉密尔顿的这个提议当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反对者主要担心这三个方面:其一,这样一个全国性银行比其他银行有更多竞争优势,会造成它在私营银行业务上的垄断;其二,该银行超出美国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权限;其三,成立全国性银行会削弱各州政府的权力。尽管汉密尔顿力排众议,于1791年在费城成功建立了这样一个银行——美国第一银行(The First Bank of theUnited States),但国会只批准第一银行经营20年。20年后,必须获得国会批准,第一银行才能继续存在。

美国第一银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它实际上仍是一个私人性质的商业银行。第一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吸收储户的存款和发放商业贷款。另外,第一银行按照股份制方式成立,股票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股东和其他上市公司股东一样分配红利,决定第一银行如何经营。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商业银行属于州内银行,而美国第一银行是全国性质的银行,在全美开展业务,而且第一银行是唯一一个为美国财政部提供服务的银行。

第一银行除了是私人性质的商业银行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硬伤,就是它大概有70%的股权属于外国人,当时主要是欧洲人。这让很多美国人担心第一银行是欧洲金融家族控制美国的一个工具。所以1811年,第一银行的20年经营期限到了之后,国会没有批准它继续存在,第一银行被迫关闭。

美国第二银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

1812年,英美再起战争冲突。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和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美国的州内银行陷入混乱。为了恢复银行秩序和处理战争债务,美国再次考虑成立一个类似第一银行的中央银行。1816年由美国国会投票通过,麦迪逊总统签署法案成立了美国第二银行(The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States)。

和第一银行类似,第二银行更接近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而不是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同样,国会也只给第二银行颁发了20年执照。执照到期后,必须经过国会批准才能继续存在。由于商业竞争关系,第二银行成立后遭到州内银行的强烈反对。它的反对者声称,第二银行只帮助美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人和富豪,而不为当时占美国人口多数的农民服务。这种宣传把第二银行推到了舆论上非常孤立的境地。在当时美国第七任总统竞选中,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的竞选对手支持第二银行。1833年,杰克逊当上总统后,兑现了自己的竞选承诺,把财政部的存款全部转移到州立银行,削弱了第二银行继续存在的理由。这种情况下,第二银行的执照在20年期限到期后,没有通过国会的审批。1836年,美国第二银行重蹈第一银行覆辙,被迫关闭。

自由金融时期

在美国第二银行关闭后的70多年里,美国政府没有再试图建立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在此期间,美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放任自流式的大发展。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放任自流式银行体系的缺点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银行挤兑造成市场崩溃的情况经常发生。美国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发生过由于挤兑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机中,美国有超过500家银行相继倒闭,很多人的毕生积蓄可以说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金融危机不仅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财富损失,整个美国经济也由于金融业无法正常运转而陷入了长时间停滞。1893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沉寂了10年之后,金融危机于1907年在美国再度爆发。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股票市场上一些投机者试图操纵美国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 Company)的股票,但没有成功。贷款给这些投机者的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因此损失惨重。1907年10月,纽约第三大信托投资公司可尼克波克(Knickerbocker TrustCompany)被迫宣布破产。和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类似,当年可尼克波克的破产引发了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海啸。存款者人人自危,纷纷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款以避免损失。由于金融恐慌,银行间也失去信任,相互间的借贷完全冻结,并发生挤兑。这种银行挤兑很快从纽约蔓延到全国各地,一场类似1893年金融危机的市场崩溃即将发生。当时,美国著名金融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创始人摩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立刻召集最重要的几家金融公司的总裁开会,要求大家一起拿出资金帮助面临挤兑的银行。而摩根自己也身先士卒,拿出资金帮助金融市场渡过危机。从一定程度上讲,摩根当时扮演的角色正类似于2008年拯救金融市场的美联储。

联邦储备法案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公众逐渐意识到,放任自流式的金融市场存在很大问题。支持成立一个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监管的呼声逐渐高起来。1907年的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国参议员尼尔森·奥尔德里奇(Nelson Aldrich)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教训。在1907年的危机中,尽管仍有将近100家银行因为挤兑倒闭,但与1893年500多家银行倒闭相比,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摩根带领其他金融机构挺身而出,为遭受挤兑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是1907年危机成功化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依赖金融市场上某个人的能力解决危机的方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最好用法律形式赋予某个机构稳定金融市场

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职能来缓解危机。因此奥尔德里奇花了将近两年时间考察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并对欧美金融市场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随后他起草了被称为《奥尔德里奇计划》的提案,主张美国应该模仿欧洲国家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今后再发生类似1907年的金融危机时,该中央银行可以向被挤兑的银行提供紧急贷款,以此稳定金融市场信心。

但《奥尔德里奇计划》受到议会很多成员的强烈反对。作为共和党的主要成员,奥尔德里奇非常担心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因此不愿意成立一个新的联邦政府机构来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奥尔德里奇计划》中的中央银行的各种角色完全由私人银行扮演,而不像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属于政府机构。这种设置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的影响。《奥尔德里奇计划》的反对者主要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州。这些从事传统农业的人们一方面担心银行业过于强大后会绑架整个经济,另一方面这些州的低收入者认为该法案主要服务于东部商业发达地区的富人,而不是美国大众。奥尔德里奇本人和摩根大通的创始人摩根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女儿又嫁给了美国超级富翁洛克菲勒唯一的儿子小洛克菲勒。这种和超级富豪家庭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奥尔德里奇对这些指责有口难辩。民主党人威尔逊于1912年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当选险些彻底扼杀《奥尔德里奇计划》和再次提出建立中央银行的设想。好在威尔逊总统认为《奥尔德里奇计划》虽然是共和党提出的,但其整体框架存在很多优点。如果认真修改后实施,会对美国的金融市场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在威尔逊总统的支持下,参议员欧文和众议员格拉斯以《奥尔德里奇计划》为蓝本,在1913年起草了《联邦储备法案》。《联邦储备法案》中对美联储的机构设置与《奥尔德里奇计划》非常相似,但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在美联储中的影响。最初的《奥尔德里奇计划》把美联储完全定性为一个私人机构,而《联邦储备法案》把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定性为联邦政府机构,尽管美联储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被定性为更接近于私人部门的非营利性机构。

1913年美国国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该法案,正式宣告美联储成立。

2基本架构

美联储由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和分布美国各地区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美联储主要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局委员和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共同参与制定。以避免政策决策权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如华盛顿和纽约)。

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当初因不被大众接受而最后被迫关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个银行都位于美国东北部的费城,被很多人认为主要服务于东北部的一些富豪商人,而不是所有美国人。美联储在成立时认真吸取了这个教训。

在组织形式上,美联储采用的是联邦政府机构加非营利性机构的双重组织结构,从而避免了货币政策完全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美联储把12个联邦储备银行设立成非营利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的一个初衷就是希望制定货币政策时能同时考虑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声音。虽然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部分,但12家联邦储备银行不属于联邦政府机构,而是非营利性私营组织。但需要强调,联邦储备银行不同于一般的私营组织。联邦储备银行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与联邦储备局一起承担美国中央银行的公共职能。

目前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总部分别位于波士顿(Boston)、纽约(New York)、费城(Philadelphia)、克里夫兰(Cleve-land)、里士满(Richmond)、亚特兰大(Atlanta)、芝加哥(Chicago)、圣路易斯(St. Louis)、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堪萨斯城(Kansas City)、达拉斯(Dallas)和旧金山(San Francisco)。而每个联邦储备银行在辖区内又设有分支机构(branches)。比如达拉斯联储总部在达拉斯,但同时在休斯敦、圣安东尼奥和艾尔帕所设有分部。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下图显示了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总部和各自管理的辖区。由于每个联邦储备银行管理一个大区,这些银行往往被简称为地区联储。很显然,多数联邦储备银行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美联储1913年成立时,美国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于东北部。每一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代号由一个英文字母和一个数字组成。比如波士顿联储是第一个成立的联邦储备银行,代号为1A。第二个成立的是纽约联储,代号是2B,依此类推。达拉斯联储是第11个成立的,因此代号为11K。在1美元的钞票上,印着不同联邦储

备银行的名称和代号,表明这些1美元纸钞是从哪个地区流向市场的。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腹有诗书气自华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完整word版)分析中西方商业银行的异同点,结合分析

分析中西方商业银行的异同点,结合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差异分析: 1、产权制度差异:从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商业银行采用的是现代银行法人产权制度,其主要表现为股份公司的形式,这种产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银行资本的社会化。通过发行股票,可以筹集到数量极其庞大的资本,补充银行资本不足的状况,解决了银行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提高了银行抗风险的能力。(2)它有效地分解了经济上的所有权(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法人财产权),从而使得出资人同企业资产的实际营运相分离。商业银行获得了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形式和资格,能够自主地支配、使用、处理其实际财产和从事金融交易活动。(3)出资人或股东的责任有限。当银行亏损或破产时,出资人或股东只承担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清偿责任,以其投资对商业银行负责,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关系,对股东利益的保护、银行组织的稳定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传统国有银行在产权上的特征是:(1)占有权、收益权、转让权均高度集中于国家。(2)银行财产的非法人性。银行不具有独立的支配法人财产的资格,从某种程序上讲,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微观主体。政府对银行行使行长的任免权、资源的配置权、经营的监督权。(3)经营责任的无限性。国家惟一拥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同时,国家也承担银行经营的无限责任,风险全部由国家承担。(4)产权的不可转让性。产权边界事先被国家界定,其他产权主体不能通过市场合约依法进入,从而表明银行产权的不可转让性。 2、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产权制度造成的“所有者缺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国外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政府与行长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仍然是行政性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在政府的行政性约束之下,并不能保证其独立产权主体的法律地位和独立的经济利益,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委托代理关系。(2)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实行的是官本位的激励机制,通过行政级别的升迁来实现激励,干部的任免、奖惩以政治觉悟、思想品德、任期政绩为主要内容,从而造成银行高级管理层注重短期政绩,实际工作中短期行为明显。 3.企业文化的差异: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的培育和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文化的其核心内容是:(1)培育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决定、支配着银行职工的观念、意识及行为,指导银行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价值观来影响银行的发展,支配、调节银行职工的行为模式,激发银行职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2)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培育的核心是诚信,在诚信的基础上培育公正、廉洁、守法、服务、勤勉等职业道德。通过职业道德来调整银行与社会、银行与客户、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员工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激励银行员工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约束银行职工的行为,促使人们遵纪守法、合规经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过去在文化培育方面,特别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偏爱用行政手段来约束各级银行经营者,这种强制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后,国家强制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少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又严重滞后,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价值观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而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基本的职业道德必然会带来一些不规范或不道德的行为。 从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商业银行在控制环境方面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必须从再造控制环境入手,必须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产权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银行法人产权制度,不失时机的进行股份制改造,在此基础上重建商业银行公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 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 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 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 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 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 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 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 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 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 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 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一、战略目标 1、中国工商银行六年战略转型的主要成就 2006~2011年是中国工商银行十年战略转型大步推进的阶段。过去六年,本行积极把握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战略转型成效突出: 其一,坚持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较好地平衡了业务发展和资本约束之间的关系,在同业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较低资本耗费的发展道路;其二,较好地处理了“向哪里转”的问题,在合理控制信贷等高资本消耗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构筑起新的业务发展架构,确立起在重大潜力业务领域的显著优势;其三,转型激发了全行发展活力,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其四,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形成了可持续的业务、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其五,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竞争区域分支行经营业绩与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其六,体制机制改革较快推进,全行管理体系建设再上台阶;其七,综合化、国际化战略顺利推进,逐步形成了支撑工商银行未来发展的跨境、跨市场业务平台。 2、中国工商银行新三年规划的战略框架 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特征,本行将更加坚定地推进经营转型,着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更好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未来三年,本行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调整结构、创新驱动、优化格局、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完善治理、人才兴行、文化引领”三十二字战略方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朝着实现“最具盈利能力、最优秀、最受尊重银行”的愿景目标迈出更大步伐。本行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走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依托经营结构优化调整和业务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确保经营业绩稳健可持续增长。 二、目标客户 向438万公司客户和3.93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产品、服务 1、个人金融服务例如:留学贷款等 2、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全球现金管理等 3、电子银行服务例如:手机银行等 4、银行卡服务例如:牡丹运通卡等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盈 利 模 式 转 型 研 究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也在不断的加深。因此国际金融的全面开放及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领域也收到一定冲击,所以近几年来,我国面对激烈的竞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进行转型发展。因此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商业银行应对国际挑战和竞争的现实需要。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应保持贷款业务的平稳增长,优化贷款资产结构,提高其他资产的管理和运作能力;积极培育投资银行类业务市场;做好发展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目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1.2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原因 1.2.1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2.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探讨以及解决方法。 第三章 3.1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约束的强化,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和经济周期的波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当前经济形势的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存贷利息差仍是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持续依存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对以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阻力。对新形势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进行研究和分析。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拓宽盈利渠道,寻求新的盈利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四大类(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发展历程: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总部位于上海。交通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深圳特区成立,成为第一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2年3月,招商银行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登陆H股市场。 1987年4月14日,中信集团银行部改组成中信实业银行,总部设于北京,成为第二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5年8月,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中信银行。 1987年,深圳特区6家信用社联合改制,成立深圳发展银行,5月10日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银行。2010-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控股的平安银行吸收合并发展,2012年8月2日,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通过“三步走”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在漂亮的财务数据背后,中国商业银行“大而不强”的现实依然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现实,在政府对商业银行仍然进行较为严格的管制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较小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面对股改上市后的股东约束、资本约束及监管约束,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导致净利差日趋缩小的现实,对现有盈利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大力推进盈利模式转型是中国商业银行适应股改上市后的资本约束、股东约束及后危机时代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的必然选择。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推进。 首先,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充分的梳理,同时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高资本消耗的传统盈利模式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较了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指出市场需求与制度环境决定了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 再次,分析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演进的影响,对危机中所暴露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未来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方向;并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解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展望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演进趋势,从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本文经过研究认为,金融制度变迁是金融市场上利益相关者间博弈的结果,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市场因素是原动力和归宿,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已较多地论证了这一点;制度因素则是制约和条件。但是,在中国这种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管制,市场力量仍显得薄弱,因而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推动力不够,制度约束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则明显要强于市场因素。 本文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盈利模式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形成目前盈利模式的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后,借鉴西方国家制度变迁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影响,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潮流及各国为防止危机悲剧重演纷纷推出的监管新政,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是逐步从目前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向中间业务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转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在外部宏观金融制度约束与内部银行经营变革的均衡中实现。 随着银行内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外部宏观金融制度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递减,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将逐步取代政府强制性制度安排,最终将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制度的绩效。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轮绩效提升之中收益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提高银行的内生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型。

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有哪些

美国有哪些银行?怎样在美国银行开户?首先要清楚在美国银行开户需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护照、美国驾照、学生证(及I20)、银行卡、工卡、美国身份证(DMV可办理)等。 美国银行如何盈利?国内国外的银行盈利都是一样的,盈利永远是收入减支出。银行的支出大部分是利息支出加费用,而收入就不仅仅是贷款了。我们国家的收入途径相对还少一些。有:贷款利息、国债利息、银行间往来收入、存款准备金利息、外汇买卖、办理银行业务费用收入等等,美国收入的途径更多。 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有哪些,美国有哪五大银行和五大投行,美国的银行有哪几种 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有哪些? 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有: 1、花旗集团(Citigroup) 1955年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银行合并,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67年改为花旗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市。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2、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 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总部设在纽约。 3、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是美国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系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4、美洲银行公司(Bank of America Corp) 美洲银行于1904年成立,总部在旧金山。1998年与国民银行合并为美洲银行公司,成为横跨东西两岸的全国性银行。 5、第一银行公司(Bank One Corporation) 1957年成立。1998年与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总部在芝加哥。 此外主要商业银行还有:第一联合银行、美林银行、威尔斯·法格银行、美国银行、美国国民城市银行、美怡银行等。 美国有哪五大银行和五大投行? 问:1 美国有哪五大银行和五大投行? 2 这几大银行和投行有什么区别? 3 美国国有的银行有哪几个?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发展分析

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放松管制、金融市场高度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既受到空前的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放松银行业管制是一个既促进银行业竞争又为银行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放松管制举措主要有:1.《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对存款机构资产与负债业务放松管制,放弃对不同类型存款机构的差别待遇,标志着美国银行业的管理目标从以往的注重安全性和稳健性,转向注重竞争性和公平性。2.《1994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与跨州设立分行效率法案》,废除了银行跨州扩张的壁垒,允许银行控股公司收购任何一个州的银行,使商业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业务和设立分支行。3.《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在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经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从立法上为商业银行扩展金融服务范围、实现综合化经营提供了保证。 其次,金融市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空前的挑战。1985年到2005年期间,美国股市市值相当于与GDP的比率由54%猛增到146%;债务证券余额相当于GDP的比率由102%提高到183%。!"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长足发展。美国金融业的深刻变革,使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资产业务方面,由于企业的融资来源日益广泛,银行贷款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在非金融企业负债中的比例由22%下降到14%;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吸收个人家户存款的能力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存款性资产在美国个人金融资产持有中的比例由34%下降到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发展分析 王志军 内容提要:美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困难时期后,从90年代初至今持续保持良好的盈利性,是历史上盈利性最好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银行业的变革进入高潮再逐步稳定的时期。本文以此为背景,考察美国商业银行整体及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十几年来的盈利性发展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改革与开放不断深化进程中的中国各类商业银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性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志军,金融学博士,南开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作者根据美联储FlowofFundsAccountsoftheUnitedStates:AnnualFlowsandOutstandings,1985 ̄1994,1995 ̄2005的数据计算而得。另,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除另有标注外,均来自“ProfitsandBalanceSheetDevelopmentsatU.S.CommercialBanks”,FederalReserveBulletin,variousissues. #"数据来源同!"。 23 国际金融研究2007.4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范文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1/ 6

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摘要: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金融逐步兴起,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于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调整升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打击。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研究应对这一形式的策略。 1 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下,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均得到普及和应用,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 根据当前发展局面,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机遇和调整,根据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调整传统盈利模式。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产生的影响

2.1 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流失存款业务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基本业务,自 2014 年以来,其一贯快速增长的势头被改变,吸纳银行存款的速度逐渐减缓。 近几年来,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吸纳了大量的存款,其在 2017 年中旬达到的规模已超过了招商银行于 2016 年定期及活期存款的总额。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大量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灵活性更强以及年利率更高。 2.2 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被抢在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对贷款要求颇为严苛,一般选择信用记录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个人及小型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难以通过。 互联网金融有效扭转了这一发展形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全方位衡量考核个人及小型企业的信用程度,根据综合信用评估结果判断是否予以贷款,这一模式符合当下绝大多数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网上信贷在审核评估程序上更为便捷高效,具有门槛低、环节少等优势,使得不少企业及个人更倾向于采取网上贷款。 2.3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造成冲击 3/ 6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银行的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限制过快的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关键词:盈利模式创新能力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在同时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因此,在判定发展那种非传统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者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的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一种是非传统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低价吸收公众存款以高价贷款,获得中间利差方式进行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需占用过多资本,因此银行十分关注信贷,除此之外提供的中间业务较少,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我国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存在依存于利率管制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过于庞大,已经与国际银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得比重逐渐加大及银行的方针政策中。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存贷利差必将逐渐缩小,盈利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但近年来我国商

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各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同各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美国几百年经济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美国投资银行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目前公认的美国最早的投资银行是1826年由撒尼尔?普莱姆创立的普莱姆?伍德?金投资银行。与欧洲投资银行业相比,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短、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相当迅速,可以说后来居上。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投资银行的早期发展 在初期的发展中,投资银行的业务从汇票承兑、贸易融资发展到政府债券、铁路债券的发行和销售,产生了一些具有影响的投资银行,如摩根?斯坦利、美林、高盛、雷曼兄弟等。到1992年危机前,投资银行的控制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如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美国钢铁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几家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等,控制着240亿美元的资产。20世纪20年代持续的经济繁荣使华尔街成了狂热投机的集中地,成为经济危机地始作俑者。 (2)金融管制下的投资银行 对投资银行的法律管制是从1929年大危机后开始的。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防止危机的再度爆发,美国对金融业进行了严格管制。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暴利。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资本市场蒸蒸日上,美国的基金业务开始时兴,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基金业务,纷纷成为基金的发起人。但美国的联邦法银行制度和州法银行制度却没有有关公司的法律。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到1932年股市市值仅剩下危机前的10%。为了防止危机的再度出现,多项重要法律相继出台。1933年制定了证券法和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制定了证券交易法;1940年制定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这些法律将证券业务置于联邦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使原来法制法规一片空白的证券领域突然之间成为立法最为严厉的领域。 在这一系列立法中,对投资银行业务影响最大的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一法律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其中包括:《联邦银行法》管辖下的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完全分离;商业银行除国债和地方债券意外,不得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禁止私人银行兼营存款业务和证券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严格分离开来。 (3)放宽限制下的投资银行 1975年,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放弃了对股票交易手续费的限制,实行手续费的完全自由化,此举改革成为美国证券市场自由化的象征,对后来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使美国投资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由化以前,股票交易手续费收入占美国投资银行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十年后的1985年,手续费收入不及总收入的20%。佣金收入的减少促使美国投资银行不得不寻求新利润来源而重新调整发展战略,由此便产生了证券公司经营模式的分化现象。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注重固定收入的资产管理业务,围绕投资理财、投资咨询展开业务,美林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以二级市场自营业务和兼并收购中介业务为主,偏向高风险与高收益业务,雷曼兄弟属于这一类;第三类,专业于经纪业务,利用信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以提供廉价交易服务为主,查尔斯?韦伯属于这一类“折价经纪商”的典型代表。折价经纪商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等

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模式及其借鉴(精)讲课教案

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模式及其借鉴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由于迎合了商业银行注重研究市场、研究客户、开拓业务空间、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客户需要等客观要求,已经被各国商业银行普遍接受。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观念也由原来的“品牌营销”、“定位营销”、逐步转向“服务营销”。国有商业银行要确立市场营销的新观念,就需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有益经验。 银联信分析: 【营销模式】美日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模式 1、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模式 美国商业银行的专家认为,银行经营的危险问就在于只埋头办理传统的银行业务,而放弃对银行的监测工作,银行只有通过后者才能鉴定当前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客户的需要。 为此,市场营销活动应主要致力于:第一,采用一揽子的服务方式,即系列化业务服务。为了适应客户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不同情况,美国商业银行将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进行配套,以从整体上满足和解决客户的各种需要。同时,这种服务还向客户提供集业务员、咨询员、情报员为一体的“个人银行家”,负责对客户的财务状况提供咨询,并对客户所需的金融服务项目作出安排,帮助客户处理遇到的困难。第二,采用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围绕客户需要,把客户市场细分为不同的门类,并分别由已有的或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如果要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额,必须弄清楚这个市场的哪个部门能从自己提供的金融产品中得到好处。第三,培养“关系”经理的服务方式。就是建立起跨越多层次的职能、业务项目和地区、行业界限的人际关系。“关系经理”不仅推销银行传统业务,而且还为客户提供并办理新的业务,使潜在的客户变成现实的“用户”,成功地实现账户渗透和业务的发展。第四,加强公共关系,保持良好的信誉。美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公众舆论态度的变化,认为加强公共关系、赢得公众好评是银行服务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从不放弃任何通过报刊、会议、商谈以及其他各种媒介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的机会,尤其偏爱使用广告这一促销手段,美国商业银行的广告费用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2、日本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模式 日本国内的学者认为,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日益推广和普及、市场准入障碍的消除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加入,金融服务业将不可避免地沿着制造业和 零售业的路子发展。大型集成化金融机构并不总是处在有利的盈利地位,对于专门 从事于某个领域的小金融机构和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银行业来说,依然有大量的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139 《商场现代化》2010年6月(上旬刊)总第613期 财经论 坛 作为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逐步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同时,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盈利能力便成为支撑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盈利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历了由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的过程,利差主导型是建立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的,而非利差主导型则是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盈利模式存在以下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金融创新的问题。 1.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则采取分业经营,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来自于中间业务、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很少。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相对封闭或者说竞争力比较低下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利于银行的发展,然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竞争激烈,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例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没有限制,利率差的波动将增大,商业银行间存贷款的竞争激烈,期中包括了价格的竞争。商业银行在面对自己的优质客户时,会降低贷款的价格而提升存款的价格,从而保证自己优质客户的来源;对于其他的一些中小客户,银行会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就不能无限制的上市。这样,在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2.盈利模式缺乏创新性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产物,它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的要求。金融创新主要是在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创新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的盈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迫使商业银行等加快创新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发展才刚刚起步。而被视为盈利潜力巨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对外开放,大 范围内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决定其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是我国银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弊端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从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考核稽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期中,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过分 集中。还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工资绩效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2.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提高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致的目标。其中,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均比较大,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的所有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约40%,而我国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占的比重较低。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趋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机制,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使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主导型转变为中间业务主导型。 3.大力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从整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应相互渗透,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发展,从而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也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存款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才能取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李鲁新,张卫国,胡海,龚文海.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42-4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 朱芳华 蔡静静 中国矿业大学 [摘 要]与西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本文从推进银行治理结构、发展中间业务、金融业务创新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间业务 创新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 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既支持对客户信贷文件的管理,又支持对贷款的在线审批。在线信贷文件系统包括最近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关系方案;客户经理的最新任务;客户详细信贷文件,其中包含客户信用的历史记

国内外银行的比较

一、电子银行服务国内外的比较 电子银行作为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外电子银行深入剖析其对比差距及原因。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业务范围(宽度):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在网上进行存款、贷款、跨行转账等业务;即使是个人网上购物,也必须是与该网络银行签订网上购物协议的网站,选择面较少:还有服务内容单一,缺少与金融同行如保险公司间的合作。 深度方面:缺少个性化服务。国外:电子银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已经进入大众度身定做的阶段。由客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组合和设计。国内:传统商业银行已有的柜面业务“搬”到网上而已,而缺少电子银行特点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者,国内银行经验丰富,相对于国外银行,也有许多需要借鉴的地方。一是国外的电子银行的现代化水平高,国外的银行在其投入的现代技术高。二是国外的电子银行的发展模式较为丰富,国外电子银行服务模式,有纯电子银行,从传统的银行分离,以传统的银行为主体,而国内银行主要以传统银行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三是国外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体制较为成熟。国内电子银行业务在战略,运营,信誉,法律方面考虑较少。而在国外,不仅加强风险防范,而且重视风险管理。四是国外电子银行各服务渠道信息共享较国内高。国内的基本业务之间相对独立,使得各业务在整合上存在困难,难以实现客户信息共享。而在国外,早在2003年基本实现了物理渠道的电子银行间的相互整合,使得各渠道之间实现数据交互共享。五是国外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强,国外的银行业务依托自身混经营业务,为客户几乎提供了所有的传统服务。而国内的银产品功能单一,业务面小,手续复杂,缺少真正意义的创新。 二、电子银行发展趋势 (一)国外发展情况 20世纪60年代,电子银行以ATM、POS的形式初次展现在人们面前。随后,以自助语音和人工客服为主要形式的电话银行渠道应运而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20世纪末期,美国率先成立了世界上首家网络银行,这是电子银行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欧洲其它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电子银行领域开拓创新的浪潮。随着网络银行概念逐渐深入人心,1999年,美国再次领先推出手机银行,开启了移动便民金融新时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电子银行服务种类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更加人性化,并将业务创新的触角重点延伸至移动支付领域和中间业务领域。从国外电子银行开展形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子渠道和传统营业网点并驾齐驱式发展。第二种是不受传统营业网点的依托,单纯利用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模式。其中第二种纯电子银行模式由于其服务的局限性在国外发展得并不顺利,大部分经营该模式的公司逐渐遭到大型银行的并购重组。对于国外小的地方性银行,如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其业务领域随着大银行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而逐渐被蚕食。因此,大部分小型银行也随即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跟进大银行电子银行最新动态的同时,小型银行努力寻求自身的差异化创新,着重在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功夫,维持了较好的区域优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电子渠道的使用几乎遍及所有消费支付活动,已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客户日常业务办理的首选渠道。据资料显示,在欧洲,75%以上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办理银行业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