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挑战教皇的权威、

挑战教皇的权威、

挑战教皇的权威、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梳理】

一、原因:

1)经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2)政治: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集团,教会在各国实行剥削压迫的政策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

3)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5)标志:《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二、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

三、概况

(一)马丁·路德

1)背景:(同上)

2)宗教改革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学说)

①含义:

②意义:

③实质:否定教皇权威,主张信仰自由的资产阶级人文思想。

3)影响:

①三足鼎立局面:

②改革动摇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从精神上摧垮了罗马教皇的束缚,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开创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

(二)加尔文

1)宗教改革思想:

①信仰得救。实质:

②核心:主张先定论,含义

2)意义:

①辩护

②必要性、合理性

③依据

三、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支柱—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②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主要是指主张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

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问题归纳提高】

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三种学说的异同

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异:因行称义本质仍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以极大地

解放。

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

者的继承和发展。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同:①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斗争矛头:都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③性质: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斗争,体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④结果: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⑤范围: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异:①采取的斗争形式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典文化进行;宗教改革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把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②兴起和发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进

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

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产

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合作探究】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教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

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交会、

遵从教规、购买赎罪券,而入修道院修道士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

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

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

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路德因信称义的实质、意义各是什么?路德主张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3)材料三反映了加尔文的哪些主张?其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随堂练习】

1、右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

《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

红衣主教等,

他们被翘起。这幅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16世纪新教的势力超过天主教B.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教合流

C.16世纪天主教仍然居于绝对统治地位D.宗教改革

2、右上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反映的实质是()

A.信仰即可得救B.教皇权力至上C.《圣经》权威下降D.教会从属于国家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九十五条论纲》

D.“先定论”

4、关于马丁?路德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基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5、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6、右图引发了()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农民战争

7、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与基督教的“因行称义”的本质区别是()

A、人们得救的途径

B、对教皇权威的否定

C、为人处事的准则

D、“人”与“上帝”的对立

8、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2008上海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10.(2007山东卷,文综,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11.(2007上海卷,历史,B组5)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B.克伦威尔C.亨利八世D.加尔文12.(2008年南通第一次调研考试)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13.(2008年镇江第三次调研考试)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宣扬

A.上帝的权威B.因行称义C.先定论D.因信称义

14.(2008年潍坊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人非工具D.理性至上

15.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合作探究】

⑴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或是加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服务

⑵实质:否定教皇权威,主张信仰自由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⑶主张:信仰得救和先定论。实质: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

【随堂检测】

1、 D教皇势力不敌《圣经》的力量,说明其垄断一切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也体现了宗教改革家路德等人“信仰即可得救”的理念。

2——4 A B D A

5——8 C B A

9、D

10. D11. A〖解析〗题干中“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体现的是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12.B〖解析〗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强调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从神学角度提出了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从而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也有反封建的作用。故答案为B。

13.D 〖解析〗“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主张,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的也是这个思想。14.B 15.B 〖解析〗1517年,教皇到处派人兜售赎罪券,利用赎罪券对教徒进行欺诈和剥削,激起了路德等人的强烈反对,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为线;“因信称义”是路德的主张。

必修三历史教学指导计划

必修三历史教学指导计 划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其中2班为文科班,文科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争取高考中得高分。1班为理科班。他们学习历史的目标是通过明年的学业水平测试。本年级是实行新课改的年级,使用岳麓版教材,。其中文科班,每周三节课,本期教学任务为完成必修三的新课教学内容,理科班,每周两节课,本学期教学任务为历史必修三的一半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中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必修三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内容不是很容易掌握的,也不好理解。 四、教学措施 首先: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以夯实基础知识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学中双主体作用,迅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进一步提高高二历史教学水平,完成教学目标,本期工作主要采取措施如下: 1、进一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讲: (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对于老师的要求:做一个导师,在知识传授、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等各方面都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同时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新课改的研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学生,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而全面的看待和处理历史问题;把握好历史的科学性,教给学生一个传承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客观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会求真,学会吸收;加强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充分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加大历史训练,用适当的练习题来提高历史的应用能力。理科学生要求掌握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基本历史内容。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常规工作,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坚持备课,做到每课都备好重点难点,认识学情,寻找突破点;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难易适当,突出重点,多展开师生互动;作业是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积极对作业进行批阅,做到每个单元一阅,并对每一课学生出现的疑难作讲解。文科的教学内容会深入详细些,而理科的只是掌握基本的事实,所以在教学时间上也是有区别的。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学习目标】 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影响。 2.牢记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3.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难点突破】 【预习自测】 1.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宗教的虚伪 B.灵魂自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 D.生命的起源 2.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多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A.人文主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教皇教士 B.资产阶级C.广大民众 D.封建领主 4.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 A.宗教神学的价值 B.世俗君主的作用 C.罗马教皇的权威 D.宗教仪式的意义 探究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一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1)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一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主,反对教权的政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练习案 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高二历史组工作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2-8-29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进行,根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理念 1、在上学期学习基础上,继续狠抓基础知识。 2、提高课堂效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搞得更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 3、每一堂课,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有所收获,都能在有兴致的学习,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二、教师方面: 1、一如既往的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个人备课除了备教材的总体结构、备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外,更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整合整节课堂内容,达到最为有效。 集体备课还是设定一个主讲,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点、难点、课件设计、导学案设计、探究问题、导入的设计、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习题的设置和处理等问题讲完之后,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制定最佳方案, 2、关于导学案的设置。课前一周就开始制定,老师分工协作,每份导学案就由本节课集体备课的主讲老师为主来进行。根据集体备课时大家的意见来具体制定,包括知识框架,基础知识,老师要点拨和设疑的问题,在导学案里都要详细体现。 3、课堂授课方面。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上课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解释疑点,即学生理解不了的,学生归纳不了的,学生运用不了的,对过易、过难、过偏的不讲。把课堂的关注点由“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移到“这堂课学生提高了多少”上来,以高考为目标要讲出方法,讲出规律,讲出能力。 4、课后练习方面。精选习题,有效训练。光说不练效果差,真抓实练才是根本。在习题的设计上,做到立足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精选的同时,对

【范文】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fe4926971.html,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XX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姓名班级学号编号:013 面批 编者:韩孝圣审核:梁桂秋使用时间:2012年9月27日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1.掌握:西欧宗教改革——背景、进程、主要教派、历史意义 2.掌握: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 3.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3、思想条件: 4、客观因素(对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核心:学说,针对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提出。具体内容。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建立廉价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2、结果及意义: ①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针对的是教皇的因行称义,由此A.贬低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树立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 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 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 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 倒在了地上。) 3、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展示——“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何影响?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而天主教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德国,保持德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的分裂使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案 【考点梳理,微观聚焦】 一、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 1、概念: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性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廉价的民族的新教会。 (表面上是对天主教会的宗教仪式和教义进行改革,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教会)2、背景: (1)根本原因(经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天主教会阻碍其发展 (2)政治:罗马教皇统治腐朽,宣扬因行称义,天主教会的压迫引发人们不满。 (3)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人们思想,起推动作用 (4)直接原因(导火线):教皇出售 (5)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获得解放。 3、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①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否定教皇权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②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信仰得救 二、宗教改革内容: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即主张依靠 意义:否定了教皇权威,使人获得 其他住张:教徒拥有自己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允许结婚建立民族教会等(P53小字) 2、宗教改革开始标志: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原因: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大量兜售赎罪券。(兜售赎罪券的目的:)内容:宣称 3、结果:①拉开了的序幕 ②使欧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新教会为了树立权威,仍然加紧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著作:年,出版《》 2、思想:①继承路德:主张人只有 ②发展:宗教观的核心:“” 含义: 作用:①否定,否定,为辩护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

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XX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 二、宗教改革概况 路德宗教改革 简单介绍路德:夏季,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

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习指导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习指导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因信称义”,具体思想主张包括:人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任何行为;最高权威是《圣经》;基督教会包括一切信徒;基督教徒应各司其职;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行,而是通过对《圣经》的理解和对上帝虔诚信仰来免罪。后来加尔文又进一步解释成先定论。从两人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学习方法】 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两位伟大人物及主要教派(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路德教、加尔文教),宗教改革的意义。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观点,培养从比较中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4、通过学习感受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敢于向世俗特权作斗争、突破陈规的勇气和富于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 5、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干知识梳理】 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历史背景: (1)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2)政治原因: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激化了社会矛盾。 (3)思想原因: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导火线) 2、兴起:首先兴起于德意志地区。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②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④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思考]:宗教改革为何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提示]: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个人因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 [思考]:“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 [提示]: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异: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前者是封建主义的代表,后两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16世纪天主教的根本变革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潮流的进步之举,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 4、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②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 伟大人物”。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5课理性之光教案 【学习目标】 1.熟悉启蒙运动的背景,记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康德等启蒙运动先驱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思想的影响。 2.认识“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人非工具”的含义及历史意义。 3.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揭示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4.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理解世界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的价值取向。 【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人物及思想、实质与意义 2.教学难点:伏尔泰、卢梭、康德思想的影响 3.教学疑点:启蒙思想家思想共性及其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教材解读 前言导入新课: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继承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第一子目【孟德思鸠:法的精神】 1.启蒙运动兴起 (1)启蒙运动的含义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论上提倡理性,尊重科学;实践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2)兴起的条件 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舆论。 同时,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思想禁锢,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经院哲学所束缚,他们相信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启蒙运动。 2.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1)孟德斯鸠简介: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716年继承伯父的波尔多议会议长职位。后来,他卖掉官职,游历欧洲。认真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辛勤研究,终于写出了《论法的精神》这部资产阶级的早期法学经典著作。 (2)《论法的精神》: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专制制度,主张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他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3)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其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对中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重点】 马丁·路德、加尔文的思想 【教学难点】 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的区别,先定论的内涵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预习阅读材料 (一) 马丁?路德,(1483—1546)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出生在德意志一个天主教家庭里,由于父亲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就在一次的暴风雪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佑,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大学毕业后进入修道院当修士。 他按照神学家宣扬的天主教信条潜心修道,用各种苦行进行修炼,以求灵魂的得救。但当他亲临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后,大失所望,教皇和教廷大员亵渎上帝的行为罄竹难书。路德在灵魂的挣扎中日益坚定了改革宗教的决心。 (二) 加尔文(1509-1564)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父亲是一名律师。1532年归信基督新教,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原理》。1538年由于严格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离开日内瓦前往斯特拉斯堡,1541年返回日内瓦,重获市政当局支持,建立日内瓦改革宗教会。 加尔文虽然主张教会民主,神职人员都是经过选举产生,但对异端教派的教徒镇压相当严厉,当局将当时被视为异端及政治机会主义者如塞尔维特用火刑烧死。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扬纯正基督教教义,他传扬的教义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宗教改革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原理》。救赎预定论(Predestination)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 2、你所了解的宗教有哪些。 [新课讲授] 环节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结合视频,思考中世纪教会的角色是什么样的? 2、材料一 14、15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是一些大诸侯国都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编(上)》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前预习案 【课程目标】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 1、记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2、理解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 环节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填空;2、将此部分内容用笔在课本中标出;3、记忆此部分内容;4、根据此环节内容简单罗列本课知识结构;5、所有层次同学必须完成。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基督教的统治机构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地位如何? 1.在社会生活方面,从国王到农奴,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3.政治上,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发展。 2.政治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的阻碍。 3.阶级上,资产阶级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冲破束缚。 4.思想上,运动的推动。 三、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 1.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 2.原因:16世纪的德国,国家处于的状态,是天主教世界中受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劫走大量的财富,人们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 四、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又是如何拉开序幕的? 1.导火线:罗马教会宣扬称义。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这种无耻行径激怒了路德。 2.马丁·路德发表《》,即《》。其中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宣扬称义。 五、马丁·路德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说马丁·路德的主张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1.主张:。 2.他强调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神职人员。让人们在中发现宗教。它实际上使人获得和,否定了权威,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影响? 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即路德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七、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欧洲哪些国家还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国家:,。八.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有哪些? 1.。 2.。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材说明:岳麓版必修3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相对来说,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因为涉及到一些基督教的教义以及各个改革者甚为深奥的宗教思想,使讲解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困难。课前应注意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课上讲授时适当介绍一些宗教概念并解释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找些直观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全面的贯彻课标要求。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而本课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即人文主义影响到宗教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因而,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比较重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知识点主要包括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和日内瓦宗教改革及对这些改革家的评价等。 其中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思想,而且要通过分析马丁﹒路德改革思想来深入了解课标要求的“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即指出贯穿宗教改革思想中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时间:2013-08-26 主备人:刘娟课型:新授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1.掌握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思想及其宗教改革的史实和影响。 2.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增强透过现象把握历史的能力。 【思考题】 1、宗教改革首先发生于德国的原因? 2、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异同? 【思维拓展】 1.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提示: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色彩的? 提示: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主张先定论,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在思想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重点突破】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及联系 突破提示:抓住历史事件的三个基本要素分析 此类比较属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是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确定。确定比较项目后,逐条分别比较。 1.相同: (1)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在思想形态上的反映。 (2)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 (3)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都是反对封建秩序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2.不同: (1)指导思想上:文艺复兴的本质是热爱人和自然,把宗教放在次要地位,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宗教改革则仍以来世观念为基础,将灵性置于物质之上,强调信仰和服从,承认神的存在。 (2)形式上: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3)群众基础上:文艺复兴是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民众运动。 (4)实质和影响上: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它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3.联系 (1)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没有文艺复兴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冲击,就不会有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实际行动。(2)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它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为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社会环境。 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三、加尔文教、路德教作为新教,其“新”的含义主要表现 (1)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即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 (2)《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或依据,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 (3)最主要的是强调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即信仰得救,不必由神甫作中介。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梳理】 一、原因: 1)经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2)政治: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集团,教会在各国实行剥削压迫的政策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 3)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5)标志:《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二、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 三、概况 (一)马丁·路德 1)背景:(同上) 2)宗教改革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学说) ①含义: ②意义: ③实质:否定教皇权威,主张信仰自由的资产阶级人文思想。 3)影响: ①三足鼎立局面: ②改革动摇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从精神上摧垮了罗马教皇的束缚,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开创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 (二)加尔文 1)宗教改革思想: ①信仰得救。实质: ②核心:主张先定论,含义 2)意义: ①辩护 ②必要性、合理性 ③依据 三、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支柱—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②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主要是指主张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

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问题归纳提高】 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三种学说的异同 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异:因行称义本质仍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以极大地 解放。 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 者的继承和发展。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同:①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斗争矛头:都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③性质: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斗争,体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④结果: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⑤范围: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异:①采取的斗争形式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典文化进行;宗教改革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把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②兴起和发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进 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 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产 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合作探究】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教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 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交会、 遵从教规、购买赎罪券,而入修道院修道士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 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 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 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路德因信称义的实质、意义各是什么?路德主张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3)材料三反映了加尔文的哪些主张?其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和由其掀起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开创了欧洲近代史新纪元的深远影响。 (2)掌握加尔文的宗教思想,领会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所奠定的理论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内在联系来把握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增强透过现象把握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坚持真理,捍卫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正义之举和敢于向教会和世俗权力挑战的精神,培养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难点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 新课学习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1.社会背景 16世纪,以理性的态度挑战教皇权威的宗教改革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呢?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出现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家们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唯一背景和原因。 (2)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这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3)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在各国实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当时贪污、腐化之风弥漫在教会的各个阶层,例如教皇英诺森八世不遵守独身的教规,据说他有8个私生子。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教皇卖官鬻职,据统计,单1520年大约就有2000个官职是卖出去的。 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负担最终落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人民看到教会获得大量的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的目的,而是高级教士的挥霍享乐,非常愤怒,教士的种种丑闻又使天主教会威信扫地,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新兴资产阶级也不满教会的统治,世俗君主和贵族觊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2.马丁路德及其学说、活动 (1)马丁路德简介 展示马丁路德像。 马丁路德出生于德意志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父亲原是贫穷的农民,后来发展为小炼铁厂厂主,路德的童年在贫苦中度过,家境好转后接受正规的教育,本来1505年路德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埃尔福特大学法学院,准备当律师,7月突然改当了隐修士,自己解释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可能是指他所经历的一次雷电袭击,使他发誓进入修道院,寻求上帝宽恕的门径,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