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右心导管术

右心导管术

右心导管术
右心导管术

第60章右心导管术

一、右心导管检查的目的

1.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脉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高压的

程度及性质,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2.协助超声心动图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其分流水平、

分流量及心功能状态;

3.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结合左心室压等测量判断心功能情况;

4.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和术后评价治疗效果;

二、右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估测收缩压>50mmHg);

2.超声诊断不明确的肺血多先心病,需协助诊断或鉴别诊断;

3.分流性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判断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

4.心力衰竭需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判断心功能情况;

5.心脏移植前后判断心功能及全肺阻力情况;

6.可行介入治疗的左向右分流性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

未闭等)介入治疗前后;

三、器材准备

1.导管导丝:右心导管术常用的导管包括5-6F端侧孔导管、猪尾导管、端孔导

管、Swan-Ganz导管、其他气囊-漂浮导管等。一般仅用导管就能完成右心导管术、但有时需导丝配合完成,常用的导丝为150cm长、0.035英寸或0.038英寸的普通直头导丝、“J”型头导丝或普通泥鳅导丝。

2.静脉穿刺针、5-6F静脉或动脉鞘管。

3.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电图、压力变化。

4.血气分析仪:用于及时测定取血样本的血氧饱和度。

四、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婴幼儿及不能合作儿童需请

麻醉师协助进行基础麻醉。

2.静脉穿刺: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0.5cm处局部麻醉下采用

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右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将J型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并循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外鞘,随后撤去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将外鞘保留入股静脉内,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如有特殊情况(如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穿刺股静脉不能完成检查者,可穿刺右侧颈总静脉或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3.导管操作及各部取血测压:将右心导管经鞘管插入,依次将导管头端送至下

腔静脉近端、右房下部、上腔静脉近端、右房上部、右房中部、右室中部、右室流入道部、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每到一个部位、取血1-2ml 立即送去做血气分析、测定氧饱和度;随后接压力器测定各部压力情况,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要求记录右房中、右室中、主肺动脉的压力。如无动脉通道及导管至主动脉异常通路,需在测压的间隙,用5ml注射器扎股动脉取1-2ml 动脉血测定血氧饱和度。

4.连续测压:测压状态下将导管头端由主肺动脉缓慢、匀速拉至腔静脉,记录

主肺动脉-右室间有无收缩压差或压力阶差移行区;或在肺动脉远心端至近心端缓慢、匀速拉动导管,测定左、右肺动脉与主肺动脉间有无压力阶差存在,一般收缩压差在10mmHg以上,表明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5.肺小动脉嵌顿压的测定:一般来说,我们将肺小动脉嵌顿压近似等于肺毛细

血管嵌顿压,其测定对于评价肺血管状态、测定肺血管阻力、反映左房压力及左室舒张末压等有重要意义。需要测量时,我们一般将4-5F端孔导管或球囊-漂浮导管送至肺动脉远端、楔入肺小动脉内来测定。目前,肺小动脉嵌顿压并不是常规右心导管术中的测定项目。

6.其他部位的取血及测压操作:有时由于检查者本身的解剖畸形或变异、导管

可到达正常不能到达的部位,如经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导管可至左房及肺静脉、经室间隔缺损导管由右室至升主动脉、或经动脉导管未闭导管由肺动脉入降主动脉等,同样,这些异常部位也要求取血、测压,以获得丰富的血流动力学资料。

7.附加试验:为了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或判断肺血管扩张能力,或了解肺血

管对药物的反应,在普通右心导管检查完成后有时需对患者加以吸氧、吸入NO、给予扩肺血管药物(如前列腺素E等)后10~30min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将前后数据进行对比,以达到对肺循环的全面评价。

8.术后处理:当各部血氧和压力记录齐备并核对无误后,可撤出导管于体外,

局部穿刺点压迫10~15min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1~2小时、平卧6小时,口服抗生素1~2天。

五、右心导管操作手法及技巧

1.导管进右室:右心导管一般头端略带曲度,如无明显右室高压、右心室增大、

明显三尖瓣返流时,在右房下部转动导管头端指向三尖瓣口,可趁三尖瓣口打开时直接将导管送入右室中部。当心脏明显扩大,导管直接进入右室有困难时,可采用“导管头端打圈法”,即将导管头端顶在右房侧壁或肝静脉形成倒“U”型圈,然后轻轻转动并下拉导管,使导管头端朝向三尖瓣口,并弹入右室内。实在进右室困难者,可借助于导丝硬头人工弯曲成形,然后送入导管头端(不能出头),使导管头端曲度加大,进入右心室内。

2.导管进肺动脉:将导管由室中轻轻后撤至右室流出道,使导管水平状浮于心

腔,然后顺时针转动导管使导管头端上抬后,推送导管一般都可顺利进入肺动脉。如导管进肺动脉困难,可尝试借助泥鳅导丝配合,导丝漂入肺动脉后,循导丝推送导管入肺动脉。

3.导管进入异常部位的判断:包括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双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冠状静脉窦等,需要通过影像解剖学位置结合压力波形加以区分。

六、压力及血氧测量注意事项

压力和血氧测量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右心导管报告结论的准确性,所以在右心导管操作中必须仔细、规范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测压时必须保证导管、三通管、压力延长管、换能器的连接严密和通畅。导

管、三通管、压力延长管必须定时冲洗、排气要完全、避免气泡和血凝块充塞导管或连接管从而影响压力描记,如发现压力波型于导管位置不符,需仔细检查、必要时可更换换能器。

2.测压取血时需保持准确、良好的导管头端位置。正确的导管位置是游离于心

脏、大血管腔内,如导管头端顶在血管壁或心腔壁上,则会取血困难、测压不准确。测压时不要触动导管,以保证测压的稳定性。

3.每次测压前必须重新校零,以避免零点漂移带来的误差。

4.各部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受血流层流、导管冲洗程度、测定时间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每次测定时需要仔细核对,并保持导管位置不变,一旦发现误差,需及时重新取样本。原则上每个心腔内血氧取2-3个样本,取平均值,以保证准确性;每次取血后应及时测定、尽量缩短体外停留时间。每次取血氧必须充分冲洗导管、并先用10ml注射器先抽取2-4ml导管内残留血液后再用5ml 注射器取样本。

七、结果分析

1.血氧结果分析:、

主要判断有无分流存在、分流方向、分流水平、分流量大小。

1)左向右分流水平及分流量判断:左向右分流可发生在房水平、室水平、肺动脉水平、腔静脉水平。

A.当右房与腔静脉平均血氧饱和度之差大于9%时,可认为心房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主要存在于房间隔缺损、肺静脉异位引流入右房、冠状动脉瘘入右房等疾病中。

B.当右室与右房平均血氧饱和度之差大于5%时,可认为心室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主要存在于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等疾病中。C.当肺动脉与右室血氧饱和度之差大于3%时,可认为肺动脉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主要存在于动脉导管未闭、主肺间隔缺损等疾病中。

D.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或同一部位相近处多次采血发现血氧饱和度相差很大时,应怀疑腔静脉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多见于肺静脉异位引流入腔静脉。

2)右向左分流判断:正常人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95%~100%,如果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95%,在排除肺部疾患导致的血氧交换困难后,应考虑存在右向左分流,低于90%时往往患者出现紫绀。

3)左向右分流量的判断:通过计算体循环血流量(QP)与肺循环血流量(QS)的比值(QP/QS)来判断分流量大小。

正常时,QP/QS=1;QP/QS>1,<1.5为少量分流;QP/QS>1.5,<2 为中等量分流;QP/QS>2 为大量分流。

2.压力测定及压力曲线分析:

心腔及血管内压力的测量是右心导管检查需要获得的重要生理参数。一般我们通过与导管尾端的多道生理记录仪来完成测压。

1)心房压力测定:正常左右房压力曲线有两个向上波即a波、v波组成。a波由心房收缩引起,出现在心电图的P波之后,R波之前;v波由心房充盈引起,出现在心电图的T波之后,P波之前;正常情况下a波峰顶略高于v波。

正常a波值为4-8mmg,v波值4-7mmHg,右房平均压2-5mmHg,左房平均压5-10mmHg。右房压力增高主要见于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脏病等病人心房压力曲线往往呈特殊形态、a波与v波几乎等高,曲线呈“M”型。左房a波高尖常见于二尖瓣狭窄、v波高尖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a波消失常见于房颤患者、a波重复出现常见于房扑患者。

2)心室压力测定:正常的心室压力呈高原型,心电图R波之后,S波中压力曲线迅速上升,曲线顶点为收缩压,心室射血后期曲线略有下降,形成波峰下的钝挫,然后进入心室舒张期,压力迅速下降至最低点(相当于T波之后),然后略有回升,形成小切迹,这是记录的是心室舒张压。正常右室收缩压为

15-30mmHg,舒张压5-10mmHg,右室舒张压>20mmHg应考虑明显的右心功能不全;正常左室收缩压为80-130mmHg,舒张压为5-10mmHg。

3)肺动脉压力测定:测定肺动脉压是右心导管检查不可或缺的步骤。肺动脉瓣开放后,相当于心电图QRS波后,T波前,血液由右室喷射入肺动脉,肺动脉压迅速升高形成一较圆钝的顶峰即肺动脉收缩压。右室舒张期,肺动脉下降至最第点,即为肺动脉舒张压。正常肺动脉收缩压为15-30mmHg,舒张压为5-10mmHg,平均压为10-20mmHg,如肺动脉收缩压31-50mmHg,平均压21-30mmHg,提示轻度肺动脉高压;收缩压51-80mmHg,平均压31-50mmHg,提示中度肺动脉高压;收缩压80mmHg以上,平均压50mmHg 以上,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

4)肺小动脉嵌顿压测定:正常平均压为5-12mmHg,通畅反映左房平均压及左室舒张末压,其平均压超过12mmHg即提示存在左心衰竭、左室舒张受限、肺静脉回流受阻等。

5)主动脉压力测定:正常人主动脉收缩压和左室收缩压相等,80-130mmHg之间,舒张压60-90mmHg之间。

6)连续测压:主要测定血管腔内、心腔与血管腔内有无收缩压差,以判断血管有无狭窄、瓣膜有无狭窄。同一血管腔内收缩压差>10mmHg提示存在有意义狭窄,瓣膜上下收缩压差>20mmHg,提示存在有意义瓣膜狭窄。一般常记录的连续压包括肺动脉至右心室连续压、左室至主动脉连续压、肺动脉远端至近端连续压等。特别是肺动脉-右室连续测压压力曲线能鉴别肺动脉瓣上、瓣膜及漏斗部狭窄。

3.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

右心导管常需计算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每分钟氧消耗量、肺循环血量(Qp)、体循环血量(Qs)、全肺阻力、心排血量等。

1)氧耗量的测定:由于氧耗量的直接测定比较烦琐,临床上常采用体表面积及基础热卡推算法间接测定每分钟氧耗量,公式如下:

基础热卡(卡)×209

每分钟氧耗量(ml)=——————×体表面积(m2)

6 0

基础热卡和体表面积可按年龄、身高、体重查表获得(见附表)

2)循环血量计算:

氧消耗量(ml/min) 1 体循环血流量(L /min)=————————————————×—

体动脉与体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1.33×Hb(g/dl) 10

氧消耗量(ml/min) 1 肺循环血流量(L /min)=————————————————×—

肺动脉与肺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1.33×Hb(g/dl) 10

Hb为血红蛋白浓度(g/dl);当体动脉血氧饱和度>95%时,若未测肺静脉

血氧饱和度,则肺静脉血氧饱和度按100%算;当体动脉血氧饱和度<95%时, 若未测肺静脉血氧饱和度,则肺静脉血氧饱和度按95%算。

3)Qp/Qs计算:

Qp 体动脉-体静脉血压饱和度差值——————=—————————————————

QS 肺静脉-肺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值

4)全肺阻力(total pulmonary resistance, PVR)及肺小动脉阻力(pulmary arteriolar resistance, PAR)计算:

肺动脉平均压(mmHg)×80

全肺阻力(达因?秒?厘米5)=——————―――――

肺循环血量(L/min)

Wood阻力单位=达因单位(dyn.s/cm5)/80

一般PVR正常值为200-300dyn.s/cm5(2.5-3.7wood单位),PVR大于450 dyn.s/cm5 (5.5 wood单位)表示全肺阻力明显增加;

肺动脉平均压-肺小动脉平均压(mmHg)×80肺小动脉阻力(达因?秒?厘米5)=——————―――――-------------

肺循环血量(L/min)

一般PAR正常值为47-160 dyn.s/cm5,PAR大于300 dyn.s/cm5表示肺小动脉阻力增加;

5)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测量

当无心内分流时,心输出量(CO)等于体循环血流量等于肺循环血流量,心脏指数是指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血量,计算公式如下:

心脏指数(L/m2.min)= 体循环血流量(L/min)/体表面积(m2)

4. 附加试验的分析判断

1)吸氧试验:吸入纯氧可扩张收缩状态下的肺小动脉,降低肺循环阻力,当重度肺动脉高压时,为区分动力性肺动脉高压还是器质性肺动脉高压,我们在完成常规右心导管术后还需进行吸氧试验,具体做法是:面罩给予纯氧吸入10min 后在吸氧状态下重复右心导管检查,测压并取各部血氧分析,将吸氧前后的血流

右心导管术徐仲英

第60章右心导管术 一、右心导管检查的目的 1.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脉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高压的 程度及性质,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2.协助超声心动图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其分流水平、 分流量及心功能状态; 3.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结合左心室压等测量判断心功能情况; 4.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和术后评价治疗效果; 二、右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估测收缩压>50mmHg); 2.超声诊断不明确的肺血多先心病,需协助诊断或鉴别诊断; 3.分流性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判断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 4.心力衰竭需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判断心功能情况; 5.心脏移植前后判断心功能及全肺阻力情况; 6.可行介入治疗的左向右分流性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 未闭等)介入治疗前后; 三、器材准备 1.导管导丝:右心导管术常用的导管包括5-6F端侧孔导管、猪尾导管、端孔导 管、Swan-Ganz导管、其他气囊-漂浮导管等。一般仅用导管就能完成右心导管术、但有时需导丝配合完成,常用的导丝为150cm长、0.035英寸或0.038英寸的普通直头导丝、“J”型头导丝或普通泥鳅导丝。 2.静脉穿刺针、5-6F静脉或动脉鞘管。 3.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电图、压力变化。 4.血气分析仪:用于及时测定取血样本的血氧饱和度。 四、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婴幼儿及不能合作儿童需请 麻醉师协助进行基础麻醉。 2.静脉穿刺: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0.5cm处局部麻醉下采用 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右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将J型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并循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外鞘,随后撤去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将外鞘保留入股静脉内,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如有特殊情况(如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穿刺股静脉不能完成检查者,可穿刺右侧颈总静脉或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3.导管操作及各部取血测压:将右心导管经鞘管插入,依次将导管头端送至下 腔静脉近端、右房下部、上腔静脉近端、右房上部、右房中部、右室中部、右室流入道部、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每到一个部位、取血1-2ml 立即送去做血气分析、测定氧饱和度;随后接压力器测定各部压力情况,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要求记录右房中、右室中、主肺动脉的压力。如无动脉通道及导管至主动脉异常通路,需在测压的间隙,用5ml注射器扎股动脉取1-2ml 动脉血测定血氧饱和度。 4.连续测压:测压状态下将导管头端由主肺动脉缓慢、匀速拉至腔静脉,记录 主肺动脉-右室间有无收缩压差或压力阶差移行区;或在肺动脉远心端至近心端缓慢、匀速拉动导管,测定左、右肺动脉与主肺动脉间有无压力阶差存在,一般收缩压差在10mmHg以上,表明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肺动脉导管

围术期肺动脉导管临床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PAC)是右心导管的一种, 经皮穿刺后,导管经上腔或下腔静脉到右房、右室,再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 用途: 1 通过PAC可测定心脏各部位的血氧饱和度,计算血氧含量,判断心腔或大血管间是否存在分流和畸形。

2 可连续监测: 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 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 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RVEDV)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 测定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AWP)等 用于判定心内容量,并通过计算心内分流量、全身血管和肺血管阻力、氧转运量和氧消耗量等,评价心、肺功能和病变的严重程度。 3应用电极导管还可进行心脏电生理研究、行心内临时起搏、经中心静脉及肺动脉给药等。PAC是对心脏病和休克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观察病情和评估疗效的较为准确的方法之一。 PAP和SvO2监测为PAC所特有的监测功能;PAC在连续监测CO、体、肺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输液输血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优化全身的氧供需平衡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确保心室满意的液体负荷、指导血管活性药和正性肌力药的使用,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禁忌证:PAC无绝对禁忌证,对于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右心房或右心室内肿瘤、法洛四联症等病例一般不宜使用。严重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放置起搏导管者常作为相对禁忌证,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操作者熟悉程度,权衡利弊决定取舍。 PAC放置的基本设备和操作

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操作规范

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操作规范 【原理】 利用心导管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造影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 【适应证】 1.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明确诊断和决定是否须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2.瓣膜性心脏病,了解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决定手术治疗。 3.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如右心压力、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心排血量测定,有助于危重患者抢救、心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4.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肺血管病、肺栓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腔静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心脏移植患者心、肺循环状况的评估。

8.右心及腔静脉肿瘤。 【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 1.急性感染期间。 2.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严重出血性疾病及其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正在使用大量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进行难以压迫部位血管穿刺。 4.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 5.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慎行右心造影。 6.未控制的严匿心力衰竭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时禁行肺动脉造影。造影剂过敏者禁行血管造影。 【术前准备】 (一)术前检查 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二)常规准备 1、术者术前查房,向患者询问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造

影剂过敏史,以发现高危过敏患者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3、术前小结。 4、10岁以下准备全麻,并于术前一日晚上10点以后禁食,当日晨4点以后禁饮。 5、送手术通知单到南楼5楼导管室,送全麻通知单到南楼3楼麻醉科。 6、建立静脉通道。 【手术方法】 1、手术入路:多采用股静脉,也可采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肘静脉等。 2、压力测定:Seldinger法经皮穿刺静脉并放置鞘管,在X线透视下经上腔或下腔静脉将右心导管送至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直至顶端嵌入肺小动脉,依次测定各部位的压力并记录压力曲线。 3、血氧检测:分别抽取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上、中、下),右心室流人道、中部、流出道,肺动脉(总于、

第5章 右心导管检查

第5章右心导管检查 心导管检查是诊断先心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绝大多数先心病患者均需进行心导管检查,尤其是婴幼儿,因年龄愈小,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愈不典型,心导管检查则有助于确诊。对一些复杂的先心病单凭症状查体和其他非创伤性检查(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是难以确定诊断的,而必须进行心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才能确诊。自Forsmann于一九二九年首先用心导管进行右心导管插管以后,引起了临床家对此检查的广泛重视,至一九四五年右心导管检查方法已日趋完善。 先心病进行心导管检查可直接测定有关部位(上下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氧含量及其压力变化(有时也可测左房、左室及肺静脉),根据资料判断缺损部位,计算分流量并估计缺损大小。必要时还可进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以明确心血管畸形的性质、程度及血液动力学变化,为手术提供详尽的资料。 一、右心导管临床应用 右心导管术是一种有创介入技术,需要将心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对比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可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简单(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复杂(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的先天性心脏病、判断手术适应症和评估心功能状态。 1、心导管进入异常径路以诊断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心导管可以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从而帮助诊断并判断缺损大小,(注意卵圆孔未闭导管亦可由右房进入左房)。又如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可由肺动脉经未闭导管入降主动脉。从而帮助诊断并与主,肺动脉隔缺损相鉴别。 2、测定心脏各部的血氧含量以判断有无左至右的分流,如房间隔缺损,则右心房血氧含量增高,表示在心房水平有左至右的分流。测定动脉血的饱和度可以判断有无右至左的分流。如法乐氏四联症(要除外其他可以降低血氧饱和度的情况) 3、计算心排出量及分流量:(根据动、静脉血氧含量之差及每分钟耗氧量,按Fick提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心排血量。再根据左右心排血量不等可计算出分流量。 4、测量心血管腔内压力通过心导管可记录出各心血管腔内压力曲线变化,以帮助诊断。如肺动脉瓣狭窄,可分析从肺动脉到右心室的连续压力曲线以得到明确的诊断。 5、计算血流阻力:根据心血管腔压力及心排血量,按水动力学的公式可计算出血流阻力,如肺动脉高压,则肺循环阻力增加。

右心导管计算公式及报告

右心导管计算公式及报告(评估版) 一..结果记录 部位 血氧含量(容积%) 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mmHg平均动脉压 mmHg 上腔静脉 18.9586 下腔静脉15.8672 右房 上13.8863 右房 中 19.1787 右房 下 12.3456 右室 上17.1878 右室 中14.3265 右室 下0.00 肺总动脉17.1878120/6485 左肺小动脉 0.00 右肺小动脉0.00 肺小动脉楔压0.00 周围动脉0.00 左房12.3456 肺静脉 0.00 血色素(均值) 16.20 身高(厘米)168.00 体重(kg)50.00 体表面积 1.5119 氧消耗量 ml/min201.59 说明:1、依次填入Hb 、SaO2、身高、体重,相关数值自动计算,血压需要手工录入。 2、表格中计算的体表面积以及氧消耗量均为成人标准。 ●成人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体表面积(平方米)=0.0061×身高(厘米)+0.0128×体重(千克)-0.1529 ●体表面积的计算(H:身高–厘米,体重---kg ,) 中国成年男性BSA=0.00607H+0.0127W-0.0698 中国成年女性BSA=0.00586H+0.0126W-0.0461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根据查表获得)BSA=0.0061H+0.0128W-0.1529 ●氧消耗量(VO2)的间接计算: 每分钟VO2 = 基础代谢热量(卡)×200×体表面积/60 (ml/min) 其中基础代谢热量小儿可以查表,成人约为40。 ●血氧含量的计算公式= Hb×SaO2× 1.36 血色素依据血常规数值,单位为g/dl。 根据血气的Hb计算可能欠准确。 二.血流动力学计算公式: 1. 心排出量计算: 体循环血流量(L/min)= VO2(ml/min)/(周围动脉血氧含量vol%—混合静脉血氧含量vol%)×0.1

右心导管检查术

右心导管检查术 1.目的 是将心导管插入周围静脉后,沿静脉送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以了解上述各部位的压力、血氧含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三尖瓣膜病变部位及程度,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和治疗 2.适应症 2.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2风湿性瓣膜病者施行人造瓣膜替换术前。 2.3缩窄性心包炎者。 2.4术前需了解肺动脉压和肺动脉阴力者。 2.5需动脉内溶栓或栓塞治疗者。 3.禁忌症 3.1急性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动脉内膜炎者。 3.2急性心肌炎和风心病活动期.. 3.3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者。 3.4黄中毒和未纠正的电解质紊乱。 3.5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者。 4.用物 手术器械:同静脉切开,带针芯的穿刺针(16或18号),2ml注射器、10ml注射器,心导管;成人常用6F~8F,儿童用4F~6F; 血氧含量测定装置,除颤器,心电图机;2%利多卡因,急救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可拉明),造影剂(76%泛影葡胺)。 5.病人准备 5.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清检查的目的及易发生的问题。 5.2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于术前一日晚给予镇静剂。 5.3根据检查的需要备皮,一般为双上肢或双侧腹股沟。 5.4需行造影术者,术前一日行碘过敏试验(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 5.5全麻患者术前当日晨禁食,水。 6.方法 6.1患者平卧于血管造影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选择易穿刺的血管,常规消毒皮肤。 6.2行静脉穿刺后,将心导管顺血流方向缓缓送入右心房一右心室一肺动脉—左、右肺动肺——直至肺小动脉的末梢,然后逐步将心导管抽出。在抽出过程中,依次在肺微血管、肺动脉,右心室以及腔静脉处测量压力并记录,同时采血行血氧含量的测定。 6.3撤出心导管。 6.4静脉穿刺处压迫止血15分钟后加压包扎,以防渗血。 7.注意事项 7.1手术中随时保证心导管内输液通畅,避免血液凝固,在采血及测压后尤需注意。 7.2送心导管手法宜柔和,尽量避免刺激静脉。 7.3导管进入心腔内,应密切监护,如有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 7.4心导管在心腔内不可打圈,以免导管在心内扭结。导管在肺小动脉内存留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8.护理

心导管检查术护理.阮爽

心导管检查术护理 【疾病相关知识】 心导管检查将是通过心导管插管术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与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包括右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右心造影,左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左心造影,其目的是明确诊断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的部位与性质,病变是否引起了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程度,为采用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适应症】 1.需作血流动力学检测者,从静脉置入漂浮导管至右心及肺静脉。 2.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有心内分流的先心病诊断。 3.心内电生理检查。 4.室壁瘤需了解瘤体大小与位置以决定手术指征。 5.静脉及肺动脉造影。 6.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7.心肌活检术。 【禁忌症】 1.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肺部感染等。 2.严重心律失常及严重的高血压未加控制者。 3.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 4.有出血倾向者,现有出血疾病者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5.外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者。 6.严重肝肾损害者。 【常见护理问题】 焦虑与疾病有关 潜在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局部血肿块。急性肺水肿,心律不齐,休克等。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必要时手术前夜口服地西泮5mg,保证充足的睡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动图等。 3.根据需要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或上肢,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区备皮及清洁皮肤。 4.青霉素皮试及造影剂碘过敏试验。 5.穿刺股动脉者应检查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以便于术中,术后对照观察。 6.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7.指导病人衣着舒适,术前排空膀胱。 8.术前不需禁食,术前一餐饮食以六成饱为宜,可进食米饭,面条等,不宜喝牛奶,吃海鲜和油腻食物,以免术后卧床出现腹胀或腹泻。 术中配合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50新医学2009年1月第40卷第1期 新技术与临床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10080)王业松孙爱娇 [摘要]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术)是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基础上,对引起心萎 律失常的关键部位进行精细标测,然后通过导管输入一定能量的射频电流,使靶点 及邻近的心 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消除心律失常.该文件对消融术进行了简介,并介绍 了房室折返萎 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常见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 融治疗.霉 [关键词]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电生理检查射频电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1引言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术)始于1981 年,Scheinman等首次经导管应用直流电消融房室交界区获得成功,Gillette等于1985年将直流电技术用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消融获得成功. 虽然直流电导管消融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所致的并发症多且严 重,包括冠状窦和心室游离壁破裂,心包填塞,心

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等,因 此阻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自1981—1987 年,全世界消融术累计数还不足1000例.人们积 极致力于寻求新的消融能源,以减少并发症.1987 年Borggrefe等应用射频电流消融人的房室旁路获得成功.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消融术在全世界快速发展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我国自 1991年起先后有上百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治疗病人逾万例,成功率为95.6%,复发率为 2.7%,并发症发生率为1.8%,病死率0.06% (与操作有关的).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消融术的认识,本文对其作一介绍. 2定义 消融术是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基础上,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即靶点)进行精细标测, 然后通过导管输入一定能量的射频电流,使靶点及邻近的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射频电流是一种高频交流电,其频率为100, 1000kHz.导管在心内膜放电时,所产生的损伤局限于心内膜下,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射频电流的热效应可引起组织细胞的一系列变化,最终造成局部组织的凝固性坏死,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影响损伤区域大小的因素包括放电的功率,时间,局部组织的温度以及电极头的几何形状. 3基本设备 进行消融术的心导管室的基本设备包括可旋转 c型臂x线心血管造影机(配有录像,图像采集, 记录,回放系统),多道心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电生理刺激仪;抢救设备包括监护设施,心脏直流电复律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心肺复苏的必要设备,可移动式心脏监护仪,心包和胸腔穿刺引流设备和抢救药品等.另外必备的是分别用于标测和用于射频消融的电极导管.标测和消融的导 管不同于普通的电极导管,导管尖端电极表面积为 27mm,明显大于普通电极片,故均称为大头导管.近年来新的消融导管问世,在弯曲度,形状, 尺寸及操纵特性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解剖部位射频消融的需要J.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1.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公式 MAP=舒张压(DBP)+ 1/3(收缩压SBP + 舒张压DBP) 正常值:~ (80 ~ 100 mmHg). 2.血压指数 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 正常值:1~ 临床意义:间隙性跛行者平均为,休息下肢痛者一般在以下,坏疽者为0。 3.周围总阻力公式 周围总阻力=平均动脉压(mmHg)/心输出量(L/min)* 正常值约:600~2000 dyn*s*cm-5 4.氧消耗量计算公式 氧消耗量(ml/min)= 209*基础热量*体表面积(m2)/60 注:209为每卡热量需氧ml数,60系小时换算为分钟,基础热量或体表面积可根据公式计算或查有关表得出。 5.心排血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心排血量(l/min)=氧消耗量(ml/min)/[ 动脉血氧含量(VOL%)-混合静脉氧含量(VOL%)]* 正常参考值:>3.5 L/min 6.体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体循环血流量( L / min)= 氧消耗量(ml/min)/[ 周围动脉血氧含量(VOL%)- 混合静脉血氧含量(VOL%)]* 0 .1

7.肺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循环血流量(L/min)= 氧消耗量(ml/min)/[ 肺静脉血氧含量(VOL%)-肺动脉血氧含量(VOL%)]* 8.估计休克程度指标公式 (1)休克指数=心率(b/min)/收缩压(mmHg) 指数为:血容量正常 指数为1:约丢失20~30%血容量 指数>1:约丢失30~50%血容量 (2)休克度=心率(b/min)/脉压(mmHg) 正常参考值为~,值越大休克程度越重。 9.心胸比计算公式 心胸比例=两侧心缘到正中线的两条最长垂线之和(T 1+T 2 )/胸廓最小横位 正常值小于 10.心输出量公式 心输出量(ml/min)=每搏输出量(毫升/次)*心率(次/分) 正常值~6L/min(静息时) 11.正常人心输出量与体、肺循环血量的关系 心输出量(L/min)=体循环血流量(L/min)-肺循环血流量(L/min)12.肾衰指数(RFI) 肾衰指数=尿钠*血肌酐/尿肌酐 正常值:1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1.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公式 MAP=舒张压(DBP)+1/3(收缩压SBP + 舒张压DBP) 正常值:10.67~13.3Kpa(80 ~ 100 mmHg). 2.血压指数 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 正常值:1~1.3 临床意义:间隙性跛行者平均为0.7,休息下肢痛者一般在0.3以下,坏疽者为0。 3.周围总阻力公式 周围总阻力=平均动脉压(mmHg)/心输出量(L/min)*79.92 正常值约:600~2000 dyn*s*cm-5 4.氧消耗量计算公式 氧消耗量(ml/min)= 209*基础热量*体表面积(m2)/60 注:209为每卡热量需氧ml数,60系小时换算为分钟,基础热量或体表面积可根据公式计算或查有关表得出。 5.心排血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心排血量(l/min)=氧消耗量(ml/min)/[ 动脉血氧含量(VOL%)-混合静脉氧含量(VOL%)] *0.1 正常参考值:>3.5L/min 6.体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体循环血流量(L / min)= 氧消耗量(ml/min)/[ 周围动脉血氧含量(VOL%)- 混合静脉血氧含量(VOL%)]* 0 .1 7.肺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循环血流量(L/min)= 氧消耗量(ml/min)/[ 肺静脉血氧含量(VOL%)-肺动脉血氧含量(VOL%)]*0.1 8.估计休克程度指标公式 (1)休克指数=心率(b/min)/收缩压(mmHg) 指数为0.5:血容量正常 指数为1:约丢失20~30%血容量 指数>1:约丢失30~50%血容量 (2)休克度=心率(b/min)/脉压(mmHg) 正常参考值为2.4~2.6,值越大休克程度越重。 9.心胸比计算公式 心胸比例=两侧心缘到正中线的两条最长垂线之和(T1+T2)/胸廓最小横位 正常值小于0.5 10.心输出量公式

左、右心导管术

右心导管术 【检查目的】 1.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2.协助超声心动图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其分流水平、分流量及心功能状态。 3.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结合右心室压等测量判断心功能情况。 4.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和术后评价治疗效果。 【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 2.超声诊断不明确的肺血多先心病,需协助诊断或鉴别诊断。 3.分流性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判断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 4.心力衰竭需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判断心动能情况。 5.心脏移植前后判断心功能及全肺阻力情况。 6.可以介入治疗的左向右分流性先心病介入治疗前后。 【器材准备】 1.导管导丝 2.静脉穿刺针 3.多导生理记录仪 4.血气分析仪 【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婴幼儿及不能合作儿童需请麻醉师协助进行基础麻醉。 2.静脉穿刺于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0.5CM处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 穿刺法穿刺右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将J型导管丝送入穿刺针内,并循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外鞘,随后撤去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将外鞘保留入股静脉内,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如有特殊情况穿刺股静脉不能完成检查者,可穿刺右侧颈总静脉或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3.导管操作及各部取血测压将右心导管经鞘管插入,依次将导管端头送至下腔

静脉近端、右房下部、上腔静脉近端、右房上部、右房中部、右室中部、右室流入道部、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每到一个部位、取血1~2ML立即送去做血气分析、测定氧饱和度;随后接压力器测定各部位压力情况。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要求记录右房中、右室中、主肺动脉的压力。如无动脉通道及导管至主动脉异常通道,需在测压的间隙,用5ML注射器扎股动脉取1~2ML动脉血测定血氧饱和度。 4.连续测压测压状态下将导管头端由主肺动脉缓慢、匀速拉至腔静脉,记录主肺动脉-右室间有无收缩压差或压力价差移行区;或在肺动脉远心端至近心端缓慢、匀速拉动导管,测定左、右肺动脉与主动脉间有无压力价差存在,一般收压缩差在10mmHg以上,表明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5.肺小动脉嵌顿压的测定一般来说,我们将肺小动脉嵌顿压近似等于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其测定对于评价血管状态、测定肺血管阻力、反映左房压力及左室舒张末压等有重要意义。需要测量时,我们一般将4~5F端孔导管或球蘘-漂浮导管送至肺动脉远端,楔入肺小动脉内来测定。目前,肺小动脉嵌顿压并不是常规右心导管术中的测定项目。 6.其它部位的取血及测压操作有时由于检查者本身的解剖畸形或变异,导管可以到达正常不能到达的部位,如经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导管可至左房及肺静脉、经室间隔缺损导管由右室至升主动脉、或经动脉导管未闭导管由肺动脉入降主动脉等,同样,者些异常部位也要求取血、侧压,以获得丰富的血流动力学资料。 7.附加实验为了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或判断肺血管扩张能力,或了解肺血管对药物的反应,在普通右心导管检查完成后有时需对患者加以吸氧、吸入NO、给予扩肺血管药物后10~30min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将前后数据进行对比,以达到对肺循环的全面评价。 8.术后处理当各部血氧和压力记录齐备并核对无误后,可撤出导管于体外,局部穿刺点压迫10~15min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1~2h,、平卧6h,口服抗生素1~2天。 【操作方法】 1.导管进右室

什么是心脏导管手术

什么是心脏导管手术 心脏导管手术,感觉上是个大手术,让人心生些许后怕,后背脊梁骨可能都在冒凉气呢,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术,主要是针对什么的,操作流程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这个奇妙世界吧,关于针对什么是心脏导管手术这问题进行探究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想要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朋友赶紧来看看吧。 亦称为“心脏导管检查术”,从周围血管插入导管、送至心腔及大血管各处的技术,用以获取信息,达到检查、诊断目的,还可进行某些治疗措施。导管可送入心脏右侧各部及肺动脉,亦可送入心脏左侧各部及主动脉,又可经导管注入造影剂或进行临床电生理检查。

右心导管检查:将导管从周围静脉插入,送至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等处,在插管过程中,可以观察导管的走行路径,以阐明各心腔及大血管间是否有畸形通道,分别记录各部位的压力曲线,采取各部位的血标本,测其血氧含量,计算心排血量及血液动力学指标。 左心导管检查:将导管送至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及主动脉各部,观察导管走行途径,记录各部位的压力曲线,采取各部位的血标本,测其血氧含量,计算心排血量及血液动力 学指标。左心导管检查方法有多种,可利用右心导管经过畸形的通路进入肺静脉、左心房等,或用右心导管经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房,更普遍应用的方法是从周围动脉(如股动脉、肱动脉)逆行插管,送至主动脉、左心室。

以上就是关于针对什么是心脏导管手术这问题进行探究这个问题的介绍了,我相信大家在看过以后都会有一定了解,我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到一点知识,这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许很遥远,其实可能也并不远,因此,有所了解比没了解的人更加有益得多得多。

心导管介入术护理常规

心导管介入术护理常规 先心病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是近十五年来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将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入达到所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将封堵器释放并固定在病变部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术前护理 (一)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普通化验、心电图、心脏彩超 (二)介入治疗前的治疗及护理 (1)纠正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避免哭闹,以减少活动量。 (2)进食原则少量多次,有助改善心功能。 (3)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通常我们都采取单人或病床少的房间。保证充足睡眠。 (三)术前一天 (1)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述成功的例子,减轻焦虑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多交流、沟通,训练床上排尿等。 (2)术前一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清洁皮肤准备:股动脉及股静脉是最佳选择穿刺点,所以股部清洁非常重要,局部有溃烂及感染时暂停手术。 (4)禁食水:1y以上患儿禁食水6h,小于1y禁食水4h,禁食期间,适量补液,预防术中低血糖、低血容量性休克。 (5)前应置好留置针:一般选择在左下肢,便于术中操作。 (6)交代家长做好术后生活用品准备:牛奶、纸尿裤等。 (7)患儿去导管室前家长应督促或协助排净大、小便,预防介入治疗手术时行股动静脉穿刺误伤膀胱。 二、术后护理 (1)患儿置病床,立即予低流量吸氧1升分。 (2)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接心电图导线,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及节律。 (4)接经皮氧导线,测量数值。 (5)接血压导线遵医嘱测量血压:15min4、30min4、1h3次,直至平稳。(6)静脉穿刺侧制动4~6小时,按压1小时,放松后无出血不按;有出血继续按;动脉穿刺以左手食指、中指两指按压穿刺点止血3小时以上;压迫点在皮肤穿刺点近心侧1~2cm处,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卧床制动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7)定时扪及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观察穿刺侧有无局部血肿,当血肿明显增大或穿刺点有新鲜出血时,必须加压,直至出血停止。 (8)注意观察穿刺侧皮肤温度、颜色,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若穿刺侧的下肢发凉、变紫予以按摩、揉搓,处理后无明显改善,立即通知医生行溶栓、抗凝等对症处理。 (9)注意观察全身情况:面色、小便颜色等。 (10)全麻术后禁食水4~6小时,清醒后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试饮水。(11)固定患儿四肢,保持患儿安静,烦躁时可用镇静剂。 (12)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数值。 三、并发症护理 (1)溶血:术后严密观察患儿鸟良机颜色,观察体温。发生溶血时遵医嘱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激素治疗,保护肾功能。 (2)血栓栓塞:对足背动脉叫对侧弱、皮温较对侧低者,使用肝素5000u加入 0.9%NS中静脉注入,必要时6小时重复1次。 (3)封堵器移位、变形或脱落:一旦发生用异物钳取出或外科手术。 四、健康教育 (1)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其他检查不限制。 (2)嘱患儿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经常观察穿刺处,防止穿刺部位愈合不良而形成血肿。 (3)保证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强体质。 同时给予适量的粗纤维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