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可以提供患者的身体状况信息,帮助护士进行判断和决策。以下是关于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的PPT内容,介绍了生命体征的定

义和常见的几项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一、生命体征的定义

生命体征是指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一组主要的生理指标,通过检测和测量可以得到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信息,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稳定。

二、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耳温计、额温计、腋温计或直肠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体温的正常范围在36.5度至37.5度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拍冷毛巾、冷敷等)或药物降温等方法,保持患者的舒适。

三、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触诊患者的动脉搏动进行评估。正常人的脉搏数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观察脉率的变化是否规律,护理上可以按摩患者的寒战部位、保持患者的休息和舒适等。

四、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胸部的起伏或听诊患者的呼吸音进行评估。正常人的呼吸频率范围在12-20次/分钟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可以调整患者的卧姿,给予适当的氧气支持,保持通风通畅等。

五、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血压的正常范围为收缩压在90-140mmHg之间,舒张压在60-90mmHg

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可以给予降压药物,控制患者的体重,控制摄入的钠盐等。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对于患者的健康监测和康复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护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通过本PPT的学习,希望能提高护士对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

的认识和技能,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2.发热(fever);3.稽留热(constant fever);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5.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7.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8.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9.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10.间断呼吸(Biots respiration);11.体位引流(postural drainage);12.吸痰法(aspiration of sputum) 二、填空题 1.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和,最主要的散热部位是,当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形式是。 2.人体的散热方式有、、和四种。 3.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发热可分为和。 4.发热的过程分、和三个时期。 5.发热的病人应给予、、、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6.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所测得的体温用表示,并以线与降温前的温度相连。 7.由于重力引起的代偿机制,人体立位血压坐位血压,坐位血压卧位血压。 8.临界高血压的收缩压为 mmHg,舒张压为 mmHg。 9.测量血压时,要做到四定、、和。 10.吸痰时,贮液瓶内吸出液不得超过,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 11.氧气表是由、、、和组成。 12.吸气性呼吸困难的病人常有明显的三凹症,即、和 出现凹陷。 13.咽拭子标本采集时,应用长棉签擦拭、和上的分

泌物。 三、选择题 (一)A型题(1~45题) 1.当外界温度大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A.对流 B.传导 C.辐射 D.蒸发 E.呼吸 2.高热是指口温在() A.38.0~39.0℃ B.39.1~40.0℃ C.38.0~38.9℃ D.38.5~39.5℃ E.39.1~41.0℃ 3.下列对体温的自主性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外周温度感受器是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的游离神经末梢B.中枢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下丘脑、脑干、脊髓等部位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D.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 E.中枢温度感受器是分布于中枢的游离神经末梢 4.体温上升期的特点是() A.产热等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平衡 D.产热大于散热 E.皮肤潮红、灼热 5.弛张热体温波动特点是() A.体温高,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B.体温骤升,数小时后降至正常,反复发作 C.体温高,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 D.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E.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6.关于体温不正确的叙述是() A.体温是体表温度 B.正常体温相对恒定 C.新陈代谢产生了体温 D.致热原可使体温发生变化E.体温是新陈代谢的重要条件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生命体征在—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body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core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shelltemperature),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且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ﻫ(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升高等。ﻫ 2.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ﻫ 辐射(radiation)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十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同皮呋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有关:ﻫ 传导(conduction)和对流(conve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临床上采用冰袋、冰帽、冰(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散热量受气体或液体流动速度的影响,它们之间呈正比关系。ﻫ蒸发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可有不显汗、发汗两种形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乙醇擦浴方法,通过乙醇的蒸发,起到降温作用。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部分蒸发方式散发,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惟一的散热形式。ﻫ (三)体温调节ﻫ 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目的。因此,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 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 能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 一正常体温: 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直肠~℃、腋下~℃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 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 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体温过高 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 正常范围;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程度判断: 低热:~38℃、中度热:~℃、高热:~℃、超高热:℃以上 2、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3、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温不升;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体温过低 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 弱、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 2保暖措施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 3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4病因治疗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的测量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生命体征的测量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体温测量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测量部位和皮肤状况 3.观察患者发热状况,判断热型。 (二)操作要点 L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腋下、口腔、直肠)。 2.腋下测温;需擦干腋窝,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IOmin 后取出读数。 3.口腔测温: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嘱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min后取出读数。 4.直肠测温:患者取侧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 3min后取出读数。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必要性和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测量体温前30Inin应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 3.指导患者处理体温表意外损坏后,防止汞中毒的方法。 4.指导患者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免引起爆破。四注意事项 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患者测温时,护士不能离开。 2.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患者,禁忌测量口温。 3.进食、吸烟、面颊部做冷、热敷患者应推迟30Inin后测口腔温度。 4.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沐浴后需待20min后再测腋温。 5.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 6.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作为对照。 二、脉蒋、呼吸测量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二)操作要点。 1.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于患者梯动脉处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测量。 2.脉率异常应测量Imin;如发现患者有心律不齐或脉搏短细,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心率和脉率。 3.保持测量脉搏姿势不动,观察患者胸部、腹部起优,计数呼吸频次。 4.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被观察时,将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计数Imin棉絮被吹动的次数。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测量前如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应先休息15~20min后再测量。(四)注意事项。 1.当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可用听诊器听诊心率Imin代替。 2.偏瘫患者选择健侧肢体测量脉搏。 3.除梯动脉外,可测颗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腿动脉、足背动脉等。 4.测量呼吸时宜取仰卧位。 5.不可用拇指诊脉。 血压测量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体位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基础血压、治疗用药情况,观察患者血压变化。 (二)操作要点。

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1.关于体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老年人体温略高于成年人 B.成人体温略高于儿童 C.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有体温过低 D.无菌性炎症一般无发热 E.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 2.高热是指 A.体温37℃ B.体温不超过38 ℃ C.体温在38-38.9 ℃ D.体温在39.1-41℃ E.体温超过41 ℃ 3.正常成人脉搏为 A.60-70次/分 B.70-80次/分 C.90次/分 D.60-100次/分 E.140次/分 4.大出血前期表现为 A.间歇脉 B.缓脉 C.三联律 D.绌脉 E.速脉 5.洋地黄中毒的患者其脉搏多为 A.奇脉 B.交替脉 C.间歇脉 D.脉搏短绌 E.脉搏过快 6.喉头水肿患者的呼吸表现为 A.潮氏呼吸 B.间歇呼吸 C.深度呼吸 D.浮浅性呼 E.吸气时出现三凹症 7.患者呼吸浅而频率快见于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颅内压增高 C.巴比妥中毒 D.肺气肿 E.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8.测量和记录呼吸的方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A.护士保持诊脉的手势 B.观察患者的胸部和腹部的起伏 C.呼吸不规则时应测30秒,测得数值乘除以2 D.在体温单34℃以下相应时间栏内记录 E.两次呼吸要上下交替书写 9.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常见于 A.肺炎 B.肺气肿 C.胸腔积液 D.自发性气胸 E.支气管哮喘 10.为准确观察患者的血压,测量血压时应尽量做到四定,即 A.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B.定时间、定部位、定人员、定血压计 C.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听诊器 D.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记录格式 E.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补袖带 11.患者女,46岁。测量血压,血压值132/88mmHg。属于 A.理想血压 B.正常血压 C.临界血压 D.正常高值 E.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低 12.患者男,颈部蜂窝组织炎,近4天来感觉乏力,食欲不振,1天中体温高低不一,波动在38-40℃,脉搏、呼吸增快,肝、脾轻度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定时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的要求是

生命体征的测量及异常生命体征的护理

生命体征的测量及异常生命体征的护理 体温 一、体温评估(以口温为例) 低热:37.3℃—38℃ 中等热:38.1℃—39℃ 高热:39.1℃—40℃ 超高热:41℃以上 二、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10min(腋温) 2、进食、运动、洗澡、冷热饮、冷热敷等活动后应休息30min测量 3、体温计消毒:先清洗,后消毒溶液中浸泡30min;再取出冲洗、 擦干,甩到35℃以下备用。 三、体温过高的护理 1、降低体温:常用方法有物理降温(如温水/酒精擦浴、冰袋、冰帽) 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禁忌部位:胸前区、腹部、后颈 部、足心部。冷疗不超过30min。 2、病情观察: (1)定时测体温,每日4次,高热每日6次。 (2)冷疗或药物降温30min后测量体温。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鼓励多饮水。 4、促进病人舒适:注意休息;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

脉搏 一、脉搏评估 1、心动过速:大于100次/分。一般体温每升高1度,成人 脉率约增加10次/分 2、心动过缓:小于60/分 3、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小于心率(房颤病人常见)。 二、测量注意事项 1、正常脉搏测30s,乘以2。异常脉搏、危重患者应测1min. 2、勿用拇指诊脉。 3、偏瘫患者应测健侧 4、若发现病人脉搏短绌,应有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 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或“停”口令, 计时1min。 血压 一、血压的评估 正常值为90-140/60-90mmHg 二、测量的注意事项 1、四定: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 2、体位:手臂位置(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3、袖带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松则测得值偏高;过紧则 偏低 4、右上肢高于左上肢。

第十二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115

关于体温的生理性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清晨2~6时体温最低 B、下午2~8时体温最高 C、昼夜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0.5℃ D、与人体活动有关 E、与机体代谢的相应周期变化有关 ,, C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体温过低的范围是 A、35℃以下 B、35~36℃ C、36.6~37.5℃ D、37.3~38℃ E、38.1~38.5℃ ,, A 高热病人用冰袋降温,其原理是 A、传导 B、辐射 C、对流 D、抑制下丘脑 E、蒸发 ,, A 病人退热期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 A、低温 B、虚脱 C、皮肤潮红 D、呼吸加快 E、畏寒 ,, B 适宜测口腔温度的是 A、昏迷者 B、患儿 C、口鼻手术患者 D、呼吸困难者 E、肛门手术者 ,, E 护理高热病人,下列哪项不妥 A、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B、测体温每天两次 C、冰袋冷敷头部 D、口腔护理每天2~3次 E、鼓励多饮水 ,, B 绌脉常见于 A、发热病人

B、房室传导阻滞病人 C、洋地黄中毒病人 D、心房纤维颤动病人 E、甲亢病人 ,, D 间歇脉多见于 A、发热 B、房室传导阻滞 C、洋地黄中毒 D、休克 E、大出血 ,, C 测量脉搏错误的方法是 A、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诊脉 B、病人剧烈活动后应休息20min后再测 C、异常脉搏需测1min D、绌脉者先测心率,后测脉率 E、偏瘫患者选择健侧肢体测脉 ,, D 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部位是为了 A、保持病人体位不变 B、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C、易于计时 D、对照呼吸和脉搏的频率 E、观察病人面色 ,, B 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时,袖带内的压力 A、等于心脏收缩压 B、大于心脏收缩压 C、小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E、小于心脏舒张压 ,, A 可使血压测量值偏高的因素是 A、肢体位置过高 B、袖带过紧 C、袖带过宽 D、袖带过松 E、在高热环境中 ,, D 对于血压生理性描述不妥的是 A、小儿血压比成人低 B、中年以前女子血压比男子低 C、清晨高于傍晚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可以提供患者的身体状况信息,帮助护士进行判断和决策。以下是关于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的PPT内容,介绍了生命体征的定 义和常见的几项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一、生命体征的定义 生命体征是指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一组主要的生理指标,通过检测和测量可以得到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信息,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稳定。 二、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耳温计、额温计、腋温计或直肠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体温的正常范围在36.5度至37.5度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拍冷毛巾、冷敷等)或药物降温等方法,保持患者的舒适。 三、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触诊患者的动脉搏动进行评估。正常人的脉搏数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观察脉率的变化是否规律,护理上可以按摩患者的寒战部位、保持患者的休息和舒适等。 四、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胸部的起伏或听诊患者的呼吸音进行评估。正常人的呼吸频率范围在12-20次/分钟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可以调整患者的卧姿,给予适当的氧气支持,保持通风通畅等。 五、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血压的正常范围为收缩压在90-140mmHg之间,舒张压在60-90mmHg 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可以给予降压药物,控制患者的体重,控制摄入的钠盐等。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对于患者的健康监测和康复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护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通过本PPT的学习,希望能提高护士对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 的认识和技能,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生命体征测量操作技术与流程图

生命体征测量操作技术与流程图 市新城医院护士培训教材之: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测量 技术操作、流程与护理 第一讲: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 一、体温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适宜的测温方法。 2、操作要点: (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 (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口温前15-30分钟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温时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

守候在患者身旁。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二、脉搏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向患者讲解测量脉搏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 (2)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核实后,报告医师。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测量脉搏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如患者有紧、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三、呼吸的测量 (一)目的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教学目标:1.掌握脉搏的正常值 2.熟练掌握脉搏的测量技术及注意事项 3.掌握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4.熟悉脉搏的生理变化 5.了解脉搏的产生 重点难点:1.异常脉搏的评估 2.脉搏的测量方法 导入新课: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是否存在及其质量的标志,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是极其敏感的,那么脉搏的变化又反映了出现了哪些症 状呢? 第二节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讲授新课:一、脉搏的定义 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及到搏动简称脉搏。 二、正常脉搏的生理变化 1.脉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 正常值:60~100次/分 影响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老时轻度增加(2)性别:女性比男性稍快,通常相差5次/min (3)体型:身材细高者常比矮壮者的脉率慢 (4)活动、情绪:运动、兴奋、恐惧、愤怒、焦虑使脉 率增快 (5)饮食、药物:进食、使用兴奋药、浓茶或咖啡能使 脉率增快,禁食、使用镇静药、洋地黄类药物能使 脉率减慢 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一致,当脉率微弱得难以测定时,应测心

率。 2.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性。反映了左心室的收缩情况。 正常脉律跳动均匀规则,间歇时间相等,但正常小儿、青年和 一部分成年人中,可出现吸气时增快,呼气时减慢,称为窦性心 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 3.脉搏强弱是触诊时血液流经血管时的一种感觉。脉搏的强弱取决于 动脉充盈度和周围血管阻力,即与心搏量和脉压大小有关, 也与动脉壁的弹性有关。 4.脉搏紧张度触诊时能感觉到动脉壁性质,正常动脉管壁光滑、柔软, 且有弹性。 三、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异常脉搏 1.脉率异常 (1)心动过速(速脉):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常见于甲亢、心肌缺 血、某些药物、电解质紊乱和贫血。一般每升高 1℃,成人脉率增加10次/分,儿童增加15次/分。 (2)心动过缓(缓脉):成人脉率少于60次/分。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 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2.节律异常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性间歇),亦称为过早搏动。 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前者称为 二联律,后者称为三联律。可以是某些心脏病的严重体征, 如心肌病、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也可以是由于过度疲 劳、情绪激动引起的暂时征象。

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 在医疗领域,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评估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 对患者的关键生命体征进行及时监测和准确评估,可以及早发现疾病 变化,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本文将就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常用的监测方法进行探讨。 一、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的定义 生命体征是指人体内部发生的生理活动所产生的指标和信号,包括 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是指通过使用各种 仪器设备,对这些生命体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测量、观察和评估的过程。 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旨在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变化趋势,以 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监测,医护人员能够判断患者是否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干预。评估则是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和判断,以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 二、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在医疗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重要 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在病情恶化 之前发现问题,避免急诊情况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危重病患者, 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保障其安全至关重要。

2. 指导治疗与护理:通过对生命体征的准确评估,医护人员可以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恰当的治疗和护理方案。以血压为例,高血压 患者需要减少盐的摄入,控制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3. 判断疾病进展及效果:通过连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及时 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如心率和呼吸频率 的升高可能表示疾病恶化,需要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4. 数据比较与趋势分析:通过对患者持续监测的数据进行比较和趋 势分析,可以判断患者的生理状态是否稳定,并为医疗决策提供有价 值的参考。比如连续监测体温,可以发现体温持续上升或下降,从而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的常用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指标,可以 选择相应的方法。 1. 心率监测:常用方法包括手动测量脉搏、心电图监测、心率带等。手动测量脉搏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计算心率,心电图监测则可 以通过监测心电图波形来判断患者的心率。 2. 呼吸监测:常用方法包括手动观察呼吸频率、胸部呼吸带、呼吸 音监测仪等。手动观察呼吸频率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胸部的起伏来计算 呼吸频率,胸部呼吸带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胸部运动来判断呼吸频率。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重点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为体温过低。T<35℃为体温不升 ★稽留热(constant fever)or(continued fever):T持续在39-40℃; 持续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高温在39 ℃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以上;最低T仍高于正常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高温在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几天;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 ) :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 ★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 ):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简称绌脉。常见于心房纤颤。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异常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1]

10月份护理部应知应会内容 一、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0℃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严重者有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常伴有寒战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等;如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无明显寒战称渐升,多见于伤寒等。 (2)发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形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渐退时体温逐渐下降,在2-3日内恢复正常水平,体温下降后疾病症状也随之消退。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可达2℃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天间歇后体温又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性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规律地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逐渐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4.高热患者的护理 (1)观察病情: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降至38.5℃(口腔温度)以下时,改为每日测量4次;体温降至正常水平3天后,改为每日1次。在测量体温的同时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及出汗等体征,如有异常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2)促进散热、降低体温:发热持续期,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及大动脉处用冰袋冷敷,或用乙醇擦浴等。必要时可给予药物降温,但须注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发生虚脱。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1次,做好记录与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增多,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应摄入2500~3000ml的水。 (4)补充营养:及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宜少量多餐,并注意食物美味可口。 (5)增进舒适、预防并发症:高热病人由于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较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发热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应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内感染。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着凉;对长期高热卧床的病人,应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6)加强心理护理:经常询问病人,关心了解其感受,耐心解释体温的变化,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期焦虑、紧张的情绪。 (二)体温过低

生命体征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一:什么是生命体征 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二:监测的意义 护理人员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生命体征,可获得患者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了解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三:正常体温及生理活动 1: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特点:高、稳定、不易测量。 2:体表温度:指皮肤温度。特点:较低,易测量,易受影响。 临床所指的体温是平均体核温度。 正常范围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 口温37.0C (36.2-37.2) 腋温36.5 C (35.9-36.9) 肛温37.3C (37.1-37.4) 生理变动:不超过0.5-1.0C 1:昼夜:清晨2-6时最低,下午13-18时最高 2:年龄:儿童》成年人》老年人 3.:性别:女性》男性 4:饮食:饥饿、禁食时下降,进食后升高

5:运动:升高 6:药物影响:麻醉药物 7: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升高 四: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1: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调控或发生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1)体温过高 1.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2. 发热程度判断 以口温为标准 彳氐热37.5-37.9C 中等热38.0-389C 高热39.0-40.9C 超高热41.0C以上 3. 发热过程及症状 时期过程表现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 至寒战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博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08系统精讲-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第七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1

1.患者男性,64岁,输入药液后突发寒战,1小时候患者寒战消失,颜面发红、皮肤干燥,患者处于高热持续期,该期的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持续增加 C.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D.散热持续减少 E.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答案】:E 【解析】:考查体温的评估。体温上升期的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退热期的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高热持续期的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2.病人,女性,42岁,住院期间发生血源性感染。护士6am测体温40.2℃,12n 测体温38.3℃,次日8am测体温39℃,此热型可能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回归热 【答案】:B 【解析】:考查体温的评估。此热型可能为弛张热。弛张热的特点是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 3.不可测量肛温的患者是 A.精神异常 B.大面积烧伤

C.心肌梗死 D.婴幼儿 E.昏迷 【答案】:C 【解析】:考查测量体温的方法。心肌梗死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测肛温适用于婴幼儿、面积烧伤病人、昏迷病人、精神异常者。 4.患者女性,38岁,平素体健,患者因甲状腺肿物行单纯静脉全麻手术,术后出现高热、全身肌肉紧绷,给予患者冰袋物理降温,采用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主要作用是 A.辐射散热 B.蒸发散热 C.对流散热

D.传导散热 E.抑制产热中枢 【答案】:D 【解析】:辐射是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的主要散热形式;冰袋、冰帽、凉水湿敷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高热时乙醇拭浴,是通过乙醇的蒸发,起到降温作用。 5.患者,女,45岁。诊断为菌痢。护士测量体温时得知其口腔内有三处溃疡,此时最宜测量 A.口腔温度 B.肛门温度 C.腋窝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