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马哲

第四章马哲

第四章马哲
第四章马哲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B、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C、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不同表现

D、先后两次劳动过程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转化为资本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

A、劳动价值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与货币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5、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 )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6、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7、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8、“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钱”所充当的货币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货币在性质上发生变化

D、勤俭节约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B

4、D

5、D

6、B

7、C

8、C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使用价值的基础

2、与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关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市场需求 D.市场供给 E.货币币值3、货币的职能包括()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 E.资本尺度

4、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A、待销售的商品总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

D、通货膨胀率

E、纸币的发行量

5、市场机制的要素有()

A.竞争 B.价格 C.供给 D.需求 E.政策

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是()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劳动力具有价值

C、劳动者是法律上的自由人

D、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E、劳动者自愿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7、资本()

A、是货币和生产工具

B、是一种运动

C、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E、是一个历史范畴

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揭示了使用价值的来源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E、为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9、资本积累()

A、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D、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E、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

10、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CDE

3、ABCD

4、ABC

5、ABCD

6、CD

7、BCDE

8、BDE 9、ABDE 10、ADE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生产者没有好处。

[答案要点]:

此说法不正确。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里指的劳动生产率是部门的平均生产率。如果只是个别企业的生产率发生变化,则商品个别价值量会变化,而社会价值量不变。对同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生产者来说,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生产率的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如果他仍然按社会价值出售,他会得到超额剩余价值,他的劳动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较多的收益。

2 .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1)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尤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最后再通过流通买卖商品,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答:(1)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2)但同时价值又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产品交换中表现出来,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所以,不是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所有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4.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工资的表象;

(2)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劳动力是商品,可以买卖,具有价值或价格;

(3)工资采取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表象,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三、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2.[材料1]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材料2]“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

社1975年版,第465页)

[材料3]“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请回答:

(1)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

(2)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

(3)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3)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3.[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

[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1)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要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2)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3)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

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马哲-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瑞士 D、德国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参见教材P187。 2、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不包括()。 A、司法权 B、立法权 C、财政权 D、行政权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参见教材P189。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和()。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B、市场供求关系的内在要求 C、工人的工作 D、垄断的需要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加资本总额,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所以,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参见教材P175。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 A、靠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来扩大再生产 B、把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C、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D、把剩余价值不断用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参见教材P175。 5、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 A、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差额 B、纯粹的商品买卖 C、商业店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参见教材P184。 6、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A、利润是如何被平均化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当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平均利润规律D.竞争规律4、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A.能够转移自身价值B.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随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D.只是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 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7、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 A.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B.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C.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D.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8、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量的多少B.工人工资的多少 $ C.剩余价值率的高低D.利润率的高低 9、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某个确定的问题和对象而言,真理只能是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它们既有原则的区别,又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4.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急何种价值要已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 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和学说。★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 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 ●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 ◇又相互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 ◇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抽象性) ★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 ①商品的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

马哲第四章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B、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C、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不同表现 D、先后两次劳动过程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转化为资本 4、商品经济是以()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A、交换 B、盈利 C、销售 D、购买 5、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 )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6、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7、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8、“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钱”所充当的货币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价值平均过程 1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生产劳动产品 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C、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保持资本价值 12、剩余价值是指()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B、资本家节约出的成本创造的 C、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创造的 D、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 13、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14、资本积累是指() A、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 B、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C、企业之间的兼并 D、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15、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企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16、不变资本是以()存在的资本 A、生产资料形态 B、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C、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D、生活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本次练习有19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2.实践是指()。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 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4.概念、判断、推理是()。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感觉、知觉、表象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6.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 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7.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8.“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经验论思想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9.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马哲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选 1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备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但它不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4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形态越先进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生产力有客观性,生产关系有主观性 D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生产关系相对稳定 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这段话() A指出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8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不同的特点 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9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备注】“谋事在人”体现了主观能动性 多选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 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马哲第四章重点知识点

第四章 1、简述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及其产生条件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条件:(1)生产规模狭小(2)社会分工低下(3)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简述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和作用。 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由于生产条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4、剩余价值率和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题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A.经济生活混乱 B.生产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绝对过剩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个表现是(A)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A.经济生活混乱 B.生产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绝对过剩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的一个表现是(B)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起源于(A)A.次贷危机 B.食品危机C.金融危机 D.货币危机 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C)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4.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 劳动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B)。 A.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D)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C)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9.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B) A.以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以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以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10.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1.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 15.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因此(A) A.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段话说明(): 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B.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D.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4、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是() A.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B.某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C.某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D.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5、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 A.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B.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C.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价商品值的惟一源泉 D.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6、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 A.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B.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C.与货币价值变化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D.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7、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8、商品是:( B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9.价值的本质是(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10、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11、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 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马哲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1、中国哲学的知行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并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先后讨论过知行先后、知行难易、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等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然而,古代哲学中的所谓“行”与我们今天讲的实践在涵义上却有较大区别。过去哲学中所谓“行”是指日常活动而言,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修身养性。《周易大传》中主张将“精义”、“利用”、“崇德”结合起来,主张精研事物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运用知识提高生活,健身安适,提高道德。道德高尚就能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的变化。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反对言而不行或言过其行。孔子论言行一致,虽带有伦理性质,但论及到了知行的矛盾,强调知对行的指导和把知变为行的重要。在先秦的哲学家中,荀子十分重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论述了知、行关系,认为一种认识或理论必须经得起实际的检验,才可以施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他把行看作是认识的最后归宿,行包括认识,高于认识。 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些见解对后来人们正确理解知行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宋代时期的朱熹强调知是行的基础,主张知先行后。他所谓的“知”是明心中固有之理;而他的所谓“行”是道德伦理的践履。王阳明认为主观的意念活动就是“行”,抹煞了知行界限,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论的“知行合一”说。另一些哲学家,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朴素辩证法思想运用于认识论。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肯定实践的优先性,他还认为,知和行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知与行相互依靠的前提是各有各的功能,正由于此,才“知行相资以为用”。他批评王阳明唯心主义的“知行合一”观实质上是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完全否定了行的必要。他还认为,“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马哲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D) A价值构成的B货币构成的C资本构成的D使用价值构成的 2、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C) A体力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脑力劳动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 C生产资料成为资本 D劳动成为商品 4、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 A资本在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B资本的技术不同 C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D资本的价值周转时间不同 5、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B) A科学的创新 B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C自动化的机器设备 D技术的垄断 6、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的剩余价值是(A)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固定剩余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大小是由(D) A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B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D) A生产资料价值 B剩余价值 C新价值 D使用价值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是(C) A社会化大生产 B资本积累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10、剩余价值率是(D) A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C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C) A劳动的全部报酬 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剩余价值 12、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上)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在线测试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事物的质变是指(D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D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D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ABCE )。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改良主义 D、诡辩论 E、冒险主义 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AB)。 A、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 B、事物全局性质未变,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C、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 D、旧质要素在量上迅速减少 E、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3、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它(ACE)。 A、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B、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C、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E、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的具体特点 4、下列说法正确表达了时间一维性的有(ABCE )。 A、光阴一去不复返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2017版

第四章 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此观点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