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发展论析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发展论析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发展论析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发展论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c3044141.html,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发展论析作者:郭海成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对于民国时期关中城镇而言,20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的通达是重大机遇,尤其是铁路沿线城镇进入空前良好的发展阶段。铁路通达前,关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城镇大多集中于渭河以北。但随着陇海铁路关中段渐次通车运营,铁路设站城镇如渭南、咸阳等城镇日渐繁荣,并逐步取代大荔、泾阳等成为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

关键词:陇海铁路;关中;城镇;发展

中图分类号:F5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00-03

古代关中为天下中枢,故关中城镇多有辉煌的发展历史。然自唐宋以降,随着国家经济重心东移、南移,关中地位一落千丈,区内城镇发展也乏善可陈,此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仍无大的改观。但陇海铁路的通达,给关中城镇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尤其是渭南、咸阳及同官等铁路沿线城镇更是直接受益,城市经济繁荣、城镇人口增加,逐步成为区内中心城市。

一、铁路通达后渭南发展成为关中东部中心城市

渭南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其地“东距华县五十里,西距临潼八十里,南距蓝田五十五里,北距蒲城一百余里,东北与大荔接壤相距约一百五六十里,西北境连富平相距五十五里,东南与雒南县相接,距约一百余里”[1]。自周秦以至汉唐间一直为京畿近邻,素有“三秦要道,八府通衢”之称,为“长安潼关间之名城,民阜物庶,有…小江南?之号”[2]。早在秦武公十年(公元

前688年),即在渭河以北设下县。十六国时期,前秦符坚甘露二年(360年),在渭河以南设渭南县,此为“渭南”以行政区划名世之始。元至元元年(1264年),将下并入渭南,改称“并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去“并管”名,复改称渭南。

清光绪年间,渭南县城陆续开设的商号有13家,故市有15家,信义和孝义各有3至5家。这些商号多系粟行、花行和杂货行。民国初年,上海日信洋行在田市收购棉花30万公斤,继而又在县城坐庄收购棉花50万公斤。受棉花交易快速增长的影响,棉花商人纷纷开设花行。到1921年时,渭南县城花行多达16家,田市、故市、辛市亦有数家。1933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麦棉贷款”,沿海纱厂转用进口棉,渭南花行半数倒闭[3]。受棉花滞销的影响,鸦片种植面积一度增大。据《陕西农村调查》记载,1933年渭南县城有商店200余家,其中

鸦片烟店多达60余家[4]。这一时期,渭南经济虽因在棉业繁荣的背景下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不快,且经济对棉业依赖较重。

陇海铁路通车后,随着渭南交通条件的大为改善,渭南成为关中东部的物资集散地[5]。

汉口、天津的布匹、杂货,商县、蓝田的山货,三原、泾阳、咸阳的棉花,高陵、富平、大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陇海铁路名称的由来

陇海铁路名称的由来 陇海铁路是从江苏连云港通往甘肃兰州的铁路干线,于1905年起动工,经过四十余年的分段建设,至1952年全线建成,目前全长1759公里,陇海铁路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的铁路大动脉,也是从太平洋边的中国连云港至大西洋边的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陇海铁路始建至今已超过百年,它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目睹着中国百年来的变化。在这条漫长的铁路线上,弥漫着着战争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众多的历史人物,发生着举世闻名的历史事件,展现出一幅中国由弱到强不断前进的历史画卷。陇海铁路的名称是由何而来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现甘肃境内的东南地区为36郡中的陇西郡和北地郡,直到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甘肃”这一名称才出现,因此,旧时的甘肃简称为“陇”,此即陇海铁路“陇”的来历。“海”即海州(现为连云港市的一个区),秦时属东海郡,南北朝时期东魏改称海州,后历代虽有多次变更名称,但直到1912年仍称海州,为直隶州,属江苏省。1912年始废州为县,改海州为东海县。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61年方更名为今名连云港市。陇海铁路1905年开始修建,1953年才全线修通,该线始称陇秦豫海铁路,不久便取铁路起迄点所在的地名命名,遂称“陇海铁路”,一直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陇海铁路的修筑与清时海州一个官员的提议有关。据《沈云霈墓誌》载,1905年汴洛路开始测量铺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祖籍海州的沈云霈由农工商部左参议“授右丞署右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接着“调署邮传部右侍郎,署其部尚书(相当于部长)兼署左侍郎”并“充津浦会办大臣”。1908年,沈氏提出将汴洛路东展,开筑一条开徐线(开封至徐州),西延开辟洛潼线(洛阳至潼关)。后施肇曾就任陇海铁路督办,就沈氏的方案于1912年,与比利时公司签订建设由甘肃兰州至海口的陇海铁路及东端终点开辟海港的合同。1908年清王朝关于铁路建设的诏令中指出“江苏”为“最要”。并以王清穆为总理,规定江苏全路,江南至上海经松江以达浙江,江北自海州入徐州以达陇。这是陇海铁路名称之始。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是陕西人,所以对陕西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一、陕北高原与陕北文学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 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 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 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也 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 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

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路遥从 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 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 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2) 要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3],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从马健强、高加林到孙少安、孙少平,面对苦难,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以孙少平为例,在县城上中学时,每餐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是一种奢望。“每天从下午两点到吃饭这一段时间,饥饿使他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两条打战的腿,只能机械地蠕动”。但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还萌发了要求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孙少平赤手空拳地走出双水村,到黄原县当揽工汉挣钱。为了拿“高工资”,他宁愿干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儿———把浇过水的湿砖头,用手一块一块往楼上扔。他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一副健壮的身体,靠出卖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全家人的开支以及妹妹兰香的学费。当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会很满足地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在书的世界里获取感人的魅力与力量。路遥的苦难意识具有陕北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从孙少平等路遥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在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所展

中国桥梁五十年回顾

中国桥梁50年回顾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古代木桥、石桥和铁索桥都长 时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桥梁发展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例如,据文献 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五十年(汉宣帝甘露四年)就建成了跨度达百米的铁索桥,而欧美 直到十七世纪尚未出现铁索桥。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建于1629年在 贵州境内的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法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世界科技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 了西方人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关键词:道路桥梁历史 一、引言 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近代科学技术,也使欧美各国率先进入现代桥梁工业 新时代。不幸的是,中国自十三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起,科技就停滞不前, 到十七世纪明朝时已开始落后于西方。清朝政府又奉行闭关自守的愚昧政策,夜郎自大, 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惨败,使中国遭到列强的侵凌,蒙受了百年耻辱。 回顾旧中国的桥梁,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京汉铁 路郑州铁路桥和兰州市黄河桥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 洋商承建的。我们唯一能引以自豪的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兴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该桥由 他带领一批留学生自行设计和监造,但实际施工仍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下部结构和沉箱基 础工程,上部结构钢梁则由英商道门朗公司承包制造和安装。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 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当时水平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赵祖康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 建造了几座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这支队伍也是解放初期我 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后来组建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二、向苏联学习,建设跨江大桥 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桥梁 工程领域我们也派出了许多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他们的预应力混凝土和钢桥技术。在苏联专 家的帮助下,铁道部筹建了山海关、丰台、宝鸡和株州桥梁厂。交通部组建了北京的公路 规划设计院、西安的第一设计院和武汉的第二设计院以及从事施工的公路一局和二局。各 省的交通厅也都建立起公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队伍。 1952年政府决定建设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为此专门设立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全面学习研究苏联在钢桥疲劳、焊接、振动,以及桥梁上下结构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中国第一片预应力混凝土也在丰 台桥梁厂基地研究试制,并于1956年首先在东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为23.9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西安地理概况

西安 Edited by CHENG.DA.XIA ※初识西安 别名:长安、镐京、大京、西京等 行政区域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 下辖地区:11个市辖区、2个县 政府驻地: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未央广场 电话区号:029 邮政编码:710000 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中部 面积:10752平方公里 人口:1000.37万人(2018年) 方言:关中语言-西安话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兵马俑、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秦岭、大明宫、未央宫等 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等 车牌代码:陕A、陕U 高等学府: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电等 市花:石榴花市树:国槐 地区生产总值:8346.86亿元(2018)比较:佛山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2017) 人均生产总值:85114元(2018)比较:佛山人均生产总值:124722元(2017)

建成区面积:700.27平方公里(2018) 国际友好城市:33个 ※自然地理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2)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 2℃~ 0. 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 3℃~ 26. 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 1~ 2114. 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 (3)水文:

下穿陇海铁路立交桥营业线及邻近营业线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依据及原则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范围 (2) 2 施工项目基本情况及目标 (2) 2.1施工项目基本情况 (2) 2.1.1 工程概况 (4) 2.1.2 既有营业线设计标准 (7) 2.1.3 施工项目及负责人 (7) 2.1.4 线路基本情况 (8) 2.1.5 与营业线既有设备平面关系 (9) 2.1.6 作业范围 (12) 2.1.7 作业计划安排 (12) 2.1.9作业时间 (17) 2.1.10 施工影响 (17) 2.2施工项目目标 (17) 2.2.1 安全目标 (17) 2.2.2 工期目标 (17) 2.2.3 文明施工目标 (17) 2.2.4 环境保护目标 (17) 3运输条件 (18) 3.1行车密度 (18) 3.2天窗点安排 (18) 4施工程序 (18)

4.1施工流程 (18) 4.2施工计划 (20) 4.2.1顶进涵施工计划 (20) 4.2.1顶进涵施工进度安排 (20) 5施工条件 (20) 5.1设计情况 (21) 5.2施工机具配备 (21) 5.3材料保障 (23) 5.4施工现场调查 (23) 5.5夜间施工准备 (23) 5.6签订“安全协议” (23) 6劳动力组织 (23) 6.1劳动力配置 (23) 6.2人员培训 (24) 6.3人员职责 (26) 6.3.1 现场施工负责人职责 (26) 6.3.2 防护员职责 (26) 6.3.3 安全员职责 (27) 6.3.4 驻站联络员职责 (27) 6.3.5 带班人员职责 (28) 7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28) 7.1管线改移、保护方案 (28) 7.2工作坑支护止水方案 (29) 7.3线路栅栏改移施工 (35) 7.4施工线路限速 (35) 7.4.1 限速期间注意事项 (35)

陕西省地理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全省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中耕地面积415.4万公顷,园地面积68.1万公顷,林地面积1020.3万公顷,草地面积313.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30.8万公顷。 全省土地按地形分,其中山地面积74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6.0%;高原面积926.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0%;平原面积39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0%。 陕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6摄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地形地貌 【陕西地型地貌】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北高原】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

为什么叫陇海线

陇海线为什么叫陇海线? 为什么叫陇海铁路呢?说来话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现甘肃境内的东南地区为36郡中的北地郡和陇西郡。直到元代设甘肃行中书省,甘肃一名才出现,因此,旧时的甘肃简称为陇。陇海的海是指海州,海州现为连云港市的一个区。然而,在1961年以前并没有连云港,那时叫新海连市,是因新浦、海州、连云三区组成而得名,原属山东省,铁路分段向东西展筑,东到海州,西到兰州,1953年才全线修通,所以那时命名为陇海铁路也顺理成章。 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它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东起连云港东站,与海运港口相接;西行经徐州、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天水至兰州西站,与兰新、包兰、兰青铁路衔接;并与京沪、京广、焦枝、南同蒲、咸铜、宝成等铁路相交,全长1759公里。陇海铁路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的铁路干线,也是从太平洋边的中国连云港至大西洋边的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铁路干线纵贯南北,横穿东西。中国铁路干线京哈线 起于北京,经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终点在东北北部最大城市哈尔滨,全长1388公里,是东北通往首都和全国各地的一条铁路干线。 京沪线 京沪铁路北起北京,经天津、德州、济南、兖州、徐州、蚌埠、南京、无锡、苏州,南达上海,纵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七省市,跨越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全长1462千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沪线在天津交汇了京沈线,衔接天津港;在德州交汇了石德线,与京广线相连通;在济南交汇了胶济线,可达青岛港和烟台港;在兖州交汇了焦石线,接通石臼所港;在徐州交汇了陇海线;在南京交汇了宁芜线,进而与皖赣线相连通;在上海交汇了沪杭线。 京广线 京广线北起北京,南止广州,横贯我国中部,经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五大流域,连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州,全长2324千米。京广线是我国关内地区主要的南北向铁路,为我国铁路网的中轴。在北端北京交汇了京秦、京包、京原、京通、京承、京沈等铁路线。在南端广州交汇了京九线、广茂线和广梅汕线,可达香港、茂名和汕头。 京九线 京九线北起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南至香港九龙,跨越9省市,全长2364千米。京九线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它的建设对完善我国铁路布局,缓和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带动沿线地方资源开发,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港澳地区稳定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安地域文化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中华民族摇篮” 1、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2、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西安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后“五四”运动时期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更使当时的西安名播中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更为八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天然历史博物馆” 1、“天然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 1 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西安: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西安气候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铜川市:铜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炙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均气温8.9--12.3℃,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每年的春夏之交与夏秋之交为铜川旅游的最佳时段,届时阳光明媚、暖风送爽,令人怡然。 宝鸡:宝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的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冷暖 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天气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时数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7.6℃~12.9℃,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在-0.8℃~-4.7℃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9℃~26℃。年极端最低气温-29.8℃,1991年12月28日出现在太白县;年极端最高气温42.7℃,1966年6月19日出现于扶风县。川塬地区多年平均无霜期209~220天。年降水量590~1000.,号称“关中水龙头”。7、8、9三个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年平均湿润指数扶风、眉县、岐山、凤翔为0.70~0.73,陇县、千阳、凤县在0.76~0.79,宝鸡市区及陈仓区为0.83上下,麟游、太白植被较好,湿润指数达0.87~1.07。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极端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宝鸡气候的有利条件是: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与作物生长需求基本匹配。不利因素是气候多变,降水量年际、月际变率大;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雨涝、低温冻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雨涝危害最大;北部山区多发生干旱、冰雹,适宜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南部山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但雨涝、低温冻害、大风较多,应重点防御。【2005年气候特点及评价】 2005年宝鸡全区平均气温偏高,暖冬气候明显,年降水量大部分县区正常略偏多。年内主要灾害有“春旱”、“初夏旱”、“暴雨”、“秋淋”。2005年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生产利大于弊,在小麦产量形成中,亩有效穗数明显高于2004年,穗粒数和2004年相比偏少,因受干旱地影响,旱地小麦千粒重相比2004

中国十大标志性铁路

中国十大标志性铁路 一.大秦铁路 大秦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是中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之一。1992年12月21日开通运营。 大秦铁路主要经营货物运输,尤其是煤炭运输业务,是中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北通道)之一。除了主要运载山西北部的煤炭,一些来自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的煤炭也由大秦铁路运出。 大秦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重载列车线路,最大载重可达2万吨;第一条实现微机化调度集中系统线路;第一条采用全线光纤通信系统的线路,科技含量达到了国际水平。中国铁路依托大秦线的建设,组织了重载运输各项技术设备的全面攻关,取得了一套重载运输技术装备成果。 二.京秦铁路 京秦铁路西起北京市,东到河北省秦皇岛市。线路全长293公里。1983年12月建成。是我国第一条一次建成的双线电气化铁路。三.陇海铁路 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全长1759公里。1953年7月陇海铁路全线修成通车。陇海铁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也是从太平洋边的中国连云港至大西洋边的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广深线

广深铁路连接广州和深圳,全长146公里,是中国大陆最早达到200公里时速的铁路线。1994年广深铁路建成,1996 年5 月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在香港和纽约上市,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在境外上市的铁路。 五.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拉近了西藏与世界文明的距离。过去运往西藏的物资要靠公路,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建设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工程十分艰巨。 六.京津城际铁路 京津城际铁路是连接北京与天津的全国第一条城际间高速铁路。全长120公里,2008年7月建成通车,列车时速将达350公里,京津两地30分钟直达。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线桥质量、动车组性能、各系统间的配合已达到世界一流高速铁路标准。 七.京沪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连接北京和上海,全长约1318公里,于2008年4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2019年陕西省中学考试地理考试卷_2019年地理学业水平考试(word版,含问题详解)

2019年省中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 读经纬网图,完成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点所在经线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B.①点在低纬度地区 C.③点所在纬线为南北半球分界线 D.③点在中纬度地区 2.②点的经纬度坐标是() A.(50°N,30°E)B.(60°N,30°E) C.(60°N,40°W)D.(50°S,30°W) 3.下列地理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A.①地比②地日出晚 B.②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C.③地在本次考试期间昼长夜短 D.④地位于南寒带 海陆分布在不断变化之中。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如图为世界板块分布图,图中序号代表或大洋,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海陆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大洋与欧洲相临 B.②比③的面积小 C.④、⑤两的分界线是伊士运河 D.⑥大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确的是() A.印度洋板块全部是海洋 B.板块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相对活跃 C.喜马拉雅山脉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D.地中海面积将会不断扩大 读五月某日中国四城市天气符号图,完成6-7题。 6.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判断下列城市居民活动合理的是()

A.乌鲁木齐居民外出时戴口罩 B.小亮与同学在户外打羽毛球 C.居民出门携带雨具 D.居民在树下避雷雨并接打手机 7.下列做法不能改善四城市空气质量的是() A.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B.不计一切扩大工业规模,增加经济收入 C.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D.倡导绿色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读东南亚简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东南亚地理位置和围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亚洲西南部,包括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大部分 B.位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连接亚洲与大洋洲 C.该区域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D.东南亚各国均与我国不接壤 9.下列对该区域叙述可信的是() A.气候宜人,四季分明B.有成群的斑马和长颈鹿C.华人华侨众多D.盛产苹果、梨

陇海铁路线天水至兰州东段增建第二线站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 1、陇海线天水至兰州东段增建第二线站前工程招标文件、标前答疑及有关补疑资料。 2、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提供的有关设计图纸、设计文件、资料。 3、铁道部颁发的现行规范、规程、规则、验标、铁路工程施工定额、概预算编制办法。 4、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5、我局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管理水平、劳力设备技术能力,以及长期从事铁路建设所积累的丰富的施工经验。 二、编制范围 陇海线天水至兰州东段增建第二线站前工程第11标段通安驿(含)一唐家堡(不含)范围内的施工准备和建安工程的路基、桥涵(不含购梁)、隧道、轨道及站场改造以及为完成本工程所需的临时工程,直到全标段达到铁道部颁发的现行的交付验收标准,办理交验为止的全过程。 三、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所规定的工程施工工期,招标合同条款 以及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根据本标段铁路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在保证质量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做到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施工,在工期安排上尽可能提前完工。

2、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在确保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新测试方法。 3、合理安排施工的程序和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流水作业,正确选用施工方法,科学组织,均衡生产。各工序紧密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有节奏地进行。 4、施工进度安排注意各专业间的协调和配合,并充分考虑气候、季节(特别是冬季、雨季、洪水、风雪天气)对施工的影响。 5、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原有或就近已有的设施,减少各种临时工程,尽量利用当地合格资源,合理安排运输装卸与储存作业,减少物资运输周转工作量。 6、坚持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全过程严密监控,以科学的方法实行动态管理,并动静结合的原则,精心进行施工场地规划布置,节约施工临时用地,少占农田,不破坏植被。严格组织施工管理,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创标准化施工现场。 7、严格执行铁道部颁发现行的和招标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四、工程概况 (一)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该段是陇海线宝鸡至兰州东段增建第二线其中的一段。位于甘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

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解、新思考。陈忠实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发表的《从<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阐述了对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的深刻尖锐的剖析:“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