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生根仁波切发布时间:2012-11-13 2:58:49繁體版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就是与人天乘和独觉乘不同的八种戒。

首先我们要知道唯识宗、人天乘和独觉乘是不同三种境界。唯识宗是大乘佛法之一,唯识宗就是以“万法唯识”的观点,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吾人如何循序渐进断除执障、趋向悟道证果的途径。

人天乘是本教九乘最底乘,即教导众生修习三皈、五戒及十善,由此功德往生人道与天道二善道中。此人天乘较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容易成就,对于接引懒惰怕苦求安逸的众生是一方便法。

独觉乘是小乘佛法之一,行者首先要深入分析苦和苦因,所有经验都要分析得非常微细,最后发现“我”只不过是五蕴的集合,行者以十二因缘追究苦的原因是对于诸法实相的无明。独觉乘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但仍然主张最微细心是一切经验的实质,在此基础上依靠自己的悟性发现见和道,所以称为独觉。

唯识宗、人天乘和独觉乘之间的戒、见、修、行、果都不一样。特别是在戒方面唯识宗有独特的八种戒,即:两种三圣思想、四种无记转善法、忏悔及回向。

唯识宗的两种三圣思想

唯识宗的思想分类有很多,与人天乘和独觉乘不同的思想就是三圣思想,即:前行及发心的思想,正行及实际行动的思想,后行及回向的思想。这三圣思想用两种方式来讲述:浅显三圣思想和深奥三圣思想。

其一,浅显三圣思想:前行、正行及后行。

(1)前行:我们所修炼的菩提行道教诲之中,唯识宗对于空性比较看重。因此,修炼菩提行道的前行,必须要修行空性。如何修呢?唯识宗圣经的思想就是“万法唯心造”,心识以外诸法皆空,对空性的心性无造作地去思维,长时间地去修行。这种心性中没有任何造作、命名、概念化的方式,长时期安住于这种状况。

(2)正行:前行的这种安住到一定程度会有少许的自如,这时把一切众生作无量平等的对境去想,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的慈心,愿他们离于痛苦的悲心,离苦得乐的喜悦心,这四种心叫做四无量心,也就是浅显三圣思想之中的正行。

(3)没有修好四无量心的话很难发起菩提心,修完四无量心有了一些感受以后,我们可以发“救度众生,为一切众生得解脱及成就佛”的大愿及菩提心。《耶赤续》中云:“加行是修空性,正行是修慈悲,后行是修菩提心。”

唯识宗对于三圣思想的认识和人天乘及独觉乘对三圣思想认识在根本上不一样。唯识宗对于三圣思想,首先必须要非常了解空性并证悟空性;而在发心当中,不管我们对空性有多深的了悟,如果不对众生发起慈悲心的话,对空性的认识、了悟有可能变得没有意义。这好比虽有一门特别的手艺,但只是自我娱乐而没有对别人产生作用,更没有产生效益;仅仅是自我欣赏,永远不可能创造出世界的奇迹;只是在角落中自生自灭,只是曾经有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经发生过。真正的智慧必须产生作用,而且要献给全世界。因此,唯识宗的观点就是:自己了悟了宝贵的空性却不对世界的众生发起慈悲心及四无量心,这等于毫无作用。

我们光了悟空性、发起慈悲心还不够,还要最后确定志向:一定要达到净化解脱。不然我们怎能去救度受苦受难的母亲及众生呢?现在我们自身还是充满烦恼,不断被烦恼攻击,无穷的痛苦压迫着我们,在轮回之中任何状况下我们都不快乐——自身陷在泥潭中怎么去救度他人呢?犹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在轮回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个生命的艰难,还能感受到每个生命在渴望被关心、关爱,希望消除不如意,消除烦躁不安的状况。如果我们自身的修为及修炼不能达到一定程度乃至净化,内心再大的愿望也不能对他们产生作用,曾发过的大愿就成了以盲引盲。

唯识宗派的发心就是这样一步步推动过来的。

其二,深奥三圣思想:前行、正行及后行。

(1)前行:首先对空性有所了悟,发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这给了行者极大的鼓舞,这就是唯识宗的空性及见解;这时候想到了其他母亲及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希望众生都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都能进入理想国度,为了他们能达到理想国度而发慈悲心,这就是唯识宗的慈悲及修炼;这时才真正会给予众生帮助。要真正给予帮助,必须自己先达到净化,这一系列的推动产生强大的发

心,这就是唯识宗的发心及行为。空性,慈悲、发心三种功德的并行成为深奥三圣思想之中的前行。

(2)正行:在了悟空性的心、仁慈善良的心、发菩提的心等三种心力的推动下,行者开始坚定不移地修六般若。如果不了解空性,没有真诚的慈悲心及发菩提心等前面的坚定信念,很难坚持修到六般若的行为。

(3)后行:一般情况下我们坚持修炼六般若也变为有性有相的形式,而且有时候变成执着性。那么,我们修炼六般若的最后要把一切的行为,包括六般若,做没有自他分别、没有性相、没有缘故、没有真实性的观照,将它们视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及六般若如梦、幻、泡、影,梦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幻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而已。这些都说明,我们修炼六般若时,不加执着,不加分别,不加着相,不制造另一种性质的轮回,也不制造另一种思维的观念,同时再加强对空性的理解,发挥空性的作用。这其中体现着唯识中重要的思维:为了众生能尽早地坦然面对轮回;尽早明白轮回的本质而不受障碍,了解到一切仅以显现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本质如实存在;为了让众生得到帮助,同时让自己达到解脱,不断用六般若修行,修行六般若的过程不执着及不妄想,不加执着及不加着相。

《耶赤》经中云:“加行空悲精华,正行六度般若,后行无相无形。”这种修法不仅仅是学佛及修道之人需要的,也是整个人类所需要的。因为,这些能够增添我们福报,开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知道我们存在及生存下去的意义,同时明白这些行为是利他和利己的行为,是感动别人、感动人类,感动世界的行为。

对于一般行者来说,他们认为这一切与轮回相反的、相对的行为都是正面的,但无论是轮回,还是相反的行为在空性当中都是同等及平等的。什么叫做同等?什么样叫做平等呢?同样禁不起追究,同样禁不起观察,我们要把一切都看作是梦幻泡影,这样我们的修行才有可能变为圆满,不落入“修行的轮回”,这就是同等。从世间的法来说,比如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叫做平等。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他们首先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认为“我”指生命的主体,如人的情欲、意志等自我意识活动;“法”指事物及其规律,如山河大地、人的肉体等。他们认为“我”和“法”都不是客观的存在,都是虚假的现象,都是空的。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识”变现出来的。他们把“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感觉,。第六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第七识又称思量识,具有思考衡量的作用,它是联系前六识与第八识的桥梁。第八识最重要,它含藏诸法“种子”,故称种子识或藏识,也叫根本依,因为它是前七识赖以成立的根本和依据。

南通导游词精选汇总

南通导游词精选汇总 篇一:南通导游词 南通市概况 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 在南通有万里长江第一山---狼五山,即狼山、马鞍山、剑山、军山、黄泥山。谢谢! 篇四:南通狼山导游词 狼山风景区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被誉为“江海第一山”的狼山,今天呢,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祝大家玩的尽兴。另外有一付对联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寺庙将弥勒佛塑在大山门口,也显示出佛教与人为善的思想,接引众生进庙随喜。弥勒佛后面是韦陀像,韦陀手持金刚杵,有双手合什托杵相,也有持杵相,持杵的杵落地则表明该寺是不接纳挂单僧的,杵举中间,表示可以短期接纳落单僧,杵高举在上,则可以长期接纳挂单僧。韦陀也是佛教的护法神。它面对大殿,使佛祖说法的时候不至有歪魔邪道打扰,他还对内监督僧人的行动,僧人进出多要从他面前经过,接受他的监督,因此他就象寺庙的纪委书记。 这是轮藏殿,对面为大悲殿,两殿都为重檐歇山亭顶,保

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格局。 (大悲殿)我们常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里供观音菩萨,故名大悲殿。大慈就是给予一切众生乐,大悲就是拔除一切众生苦,这里供奉的观音像宝相庄严,高达六米,两壁刻着历代名人画的观音像。(若没有进后山赵绘沈绣之楼,也可于此讲历代名人画观音像的由来)。 (法乳堂前)现在我们来到法乳堂,法乳堂取“佛教正法滋养弟子之法身,犹如母乳之于幼儿”之义,我们说如饮醍醐,醍醐是牛奶的精华,这里命名法乳堂,也比喻佛法是人间思想的精华。以滋养众生给人智慧给人清醒。法乳堂匾额门联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一堂都圣哲,万派皆朝宗”,因为法乳堂供的是佛祖释迦摩尼像,各派都来朝拜,一堂都圣哲是因为法乳堂两侧供奉着中国佛教史上的十八高僧像,这十八高僧像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参与选定,由南通籍画家范曾手绘,在北京制成陶瓷壁画的,这也是全国唯一的。法乳堂东面是方丈室,过去称俯涛轩,为文人聚会之所,当时狼山脚下便是大江,俯涛就是俯身即可揽到波涛之义。《维摩诘经》说维摩诘住的地方“地方一丈,可容千人”他在此说法,后来方丈便成为寺院主持居住的地方和称号,室内挂的“善根寿相”的匾额是张謇先生写给当时的方丈海月法师的。(法乳堂壁画前)这是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它译了很多经典(300卷)其中《中观论》《百论》《十二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研,历年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大纲,学长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翻译硕士科目名称: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全部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页上无效) 一百科知识:解释出现在下列短文中划线的名词。共25个名词,每个名词2分,共50分。 1.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2.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丰 富的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编成这部巨著。书中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千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了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3.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抑有扬。抑之者始自杜牧,指元白诗为“淫言媒语”、“纤艳不逞”(《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扬之者始自张为,列白为“广大教化主”,元为“入室”(《诗人主客图》)。其后,明代王世贞、王世懋、清代王夫之、王士稹均贬抑元白。宋代叶梦得、明代贺贻孙、清代尤侗、翁方纲则褒扬元白。 4.《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对照。 5.唐朝建立后,《水经注》成为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为四十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代国家藏书代代相传。 6.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这些国家包括诸如英、美、俄、法、德等一些西方国家。 7.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印度。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部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附近),唐军大败,被俘唐军士兵中有随军的造纸工匠。那时阿拉伯人没有屠俘的习惯,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并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场。从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 8.所谓“资产阶级民主”,主要是指它的立宪共和和政治民主,而立宪共和和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就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及相应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排除封建势力对政治的干扰,对于避免专权现象和减少腐败,对于促进地方政权的建设,对于保证“司法独立”等等,起了积极作用。

[指南]南怀瑾:唯识宗:了解人的8识

[指南]南怀瑾:唯识宗:了解人的8识茶酒:长沙窑瓷与诗书画结合的媒介 湖南省博物馆李建毛 内容提要: 拙稿是本刊第一期《长沙窑与唐代茶酒习俗之演变》续篇。长沙窑以彩瓷著称,而彩饰中最具历史艺术价值的绘画、诗文部分,其载体主要是茶酒器具,至今发现的100余首题诗除2首见于枕外,其余皆书于茶酒器。唐代文人对茶酒的嗜好升华至茶酒文化,并以此作为媒介,实现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提高了瓷器的品位,也为后世瓷器装饰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茶酒具诗画饰 茶、酒为中国传统的两大饮料,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号,并行不悖。唐代处于茶酒习俗的转变期,人们在品茗畅饮之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茶酒由简单的生理需求,演变为一个文化过程,成为大唐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由长沙窑瓷可窥知一二。兹略述浅见,求证于方家。 一茶酒具——长沙窑诗、画的主要载体 长沙窑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为了拓开销路,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长沙窑的两大装饰技法——彩饰、模印贴花分别与之对应,但这只是大体情形,并非绝对。长沙窑以彩瓷著称,用彩手法多样,彩饰的器物也种类繁多。就工序而言,便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长沙窑的彩是釉上还是釉下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既有釉上彩,也有 [1] 釉下彩。那种随意涂画、泼墨等手法施的“写意画”彩当是釉上彩;就釉下彩而言,长沙窑有点彩、条彩、斑彩、绘画、题文等之不同。彩饰中最具文化、艺术价值的是绘画、诗歌和题记,而饰以绘画与诗文者又往往仅见于少数几种器形,这些器物多属茶酒具。试分析如下:

(一)瓜棱壶 以壶的腹部有4条凹进的瓜棱而名,瓜棱将腹部分为四等份。壶口沿外撇,颈部粗大而弧长。前有多棱短流,后有弓形鋬。长沙窑瓷壶的型式很多,1996年紫禁城版《长沙窑》将其分为9型20余式,瓜棱壶是其中最常见的壶式之一,彩绘和诗文、题记多见于瓜棱壶。绘画题材很多,有花草、飞禽、走兽、建筑、云气、龙凤、摩羯等图案;题诗也多见于瓜棱壶,据长期从事长沙窑诗文研究的萧湘先生统计,在目前发现的103首诗文中,其中91首书于瓜棱壶,那些警句、联语等题记也基本上见于瓜棱壶。另外还有一种圆腹形壶,器形与瓜棱壶相同,只是腹部没有瓜棱,施乳白釉者,多饰随意涂画的釉上绿彩、红绿彩;施青釉者,或饰彩绘图案,如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褐绿彩飞凤壶。 关于瓜棱壶的功用,从“陈家美春酒”、“美春酒”、“好酒无深巷”等铭文可以得知,这种壶就是用于斟酒的酒壶。春酒即冻醪,是一种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传》:春酒,冻醪也。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写道,“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唐国史补》载“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春酒。“春水”诗文壶上的“春人饮春酒”,既表明壶的功用,又指明所饮的酒类。但盛酒是不是它唯一的功用呢,从我们检索的另一些材料表明,这种壶也用来作饮茶用的汤瓶。详见拙稿《长沙窑与唐代茶酒习俗之演变》。 (二)碗、盏 长沙窑彩绘、诗文较多的另一器形便是碗、盏。碗是长沙窑数量最多的器物之一,从印尼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共打捞出约57000多件长沙窑器中,碗约有5万余件,多素面无纹,少量饰以釉下彩绘和诗文。饰诗文、彩绘者,在长沙窑产品中仅次于瓜棱壶。据统计碗、盏中有诗文共7种,彩绘有奔鹿、花卉、佛塔、

唐代宗教

唐代宗教 唐代的宗教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袄教以及蕃教、东巴教。其中势力最强、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分派,到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些较为固定的宗派。佛教各宗派的宗旨相同,思考的问题也名异实同,所不同的是各自的理解和解释。佛教宗派是由崇奉的佛典的不同和理论体系的差异来界定的。佛教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哲学思想到角度看,唐代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四宗:(1)天台宗。崇奉的主要佛经是《法华经》。该宗的特点是融合了南方佛教重内心领悟和北方佛教重外在修行。主张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使南北风格得以融合协调。(2)法相宗。由玄奘创立于贞观年间。主要经典《成唯识论》。该宗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识”演变而成的。“识”分两种,一是内识,即最高的精神本体,一是人的思维和直观感觉。万法唯识,即心外无物。(3)华严宗。主要经典是《华严经》。由武则天的扶持而兴盛起来,到武宗灭佛后衰落。主要是论证“尘世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宣扬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4)禅宗。主要经典《坛经》。其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空无观,否定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二是心本体论,万事万物都由心生。物是虚幻的,只有心是真实的。 道教在唐代地位较高,唐朝一直奉行崇道政策。在唐代影响较大的道教宗派有楼观派、上清派、重玄派。楼观派主要靠朝廷的特别扶持得以发展,但该派理论贫乏,没有独立的教义。在道教理论和哲学思想上贡献较大的是上清派和重玄派。上清派比较注重道士个人的文化修养,注重经典的研习,文化层次比较高。在修炼的方法上,强调“心”即精神意念的调节,注重身心的双向配合,不用符箓咒语之类的法术。重玄派是道教各宗派中哲学思辨层次最高度的一派。“重玄”出自“玄之又玄”一语,形容道的深奥难懂,用思辨的方式解释和发挥老子的学说。认为在世俗的生活中忘却一切,静心守一,才能得道成仙。 唐朝时儒道佛三家鼎力,原则上是儒学为正统,但并不是独尊。当时有佛道的先后问题。建唐时,为了使李家的皇权神圣化,老子被尊奉为国祖,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武则天时又将佛教列为第一,到玄宗时又把道教列为第一。有唐一代,佛道之间的斗争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唐太宗置道教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了取唐建周,又把道教贬在佛教之下;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佛教寺院的经济势力,听从道士之言,下令灭佛;唐宣宗继位之后,又立即扶植佛教。崇道崇佛多是出于将皇权神圣化的目的,抑道灭佛则常有具体的经济动机,但由于佛教和道教在当时都有其生存的社会基础,因此都没有被打倒。但是,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的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佛道之争,佛教还是占优势的。 总的来讲,佛道虽然有很多的冲突,但是具有很强的融合趋势。儒道佛的融合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三家的学说都是治理天下、安抚民众所需要的;其次是人在不同的时候分别需要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进退自如甚至佛教的逃避放弃,仅有一两种精神是不够不完整的;再次是三家在哲学思辨的方式上具有互补性,儒家重视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原则,注重实用,哲学思辨不够深入;道教和佛教对现实持超脱或遗弃态度,游离现实。三者之间的融合实际上都是立足于本家融合另外两家,结果造成三家的并存和不断的改进。

“五重唯识”观辨析

“五重唯识”观辨析 林国良 【摘要】“五重唯识”观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所观境,以慧心所为能观体;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层层遣依他起性,最终证圆成实性。唯识宗特有的观法是四寻思、四如实智。《大乘法苑义林章》对“五重唯识”及相关内容的论述,既是对以往唯识经典中的唯识观的全面总结,也丰富和发展了唯识观。【关键词】五重唯识·四寻思·四如实智·唯识观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以下简称《义林章》)中提出的“五重唯识”,一般被看作是唯识宗特有的观法。但在此之前,唯识经典说到的唯识宗特有的观法,是四寻思和四如实智,那么,“五重唯识”作为观法,究竟有什么特点?它与四寻思四如实智的观法,又是什么关系? 一、“五重唯识”之观法 《义林章》的“唯识义章”,首先是“出体”:“第一出体者,此有二种:一所观体,二能观体。所观唯识,以一切法而为自体,通观有无为唯识故,略有五重。”[1] 由此可见,“五重唯识”作为一种观法,其“所观”是有为、无为一切法,而一切法“唯识”;进而,“唯识”的一切法,在此观法中又可分五个层次,这就是“五重唯识”。 此五层次的观法包括:(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名称,最后都是“识”字,其含义:一是突出“一切唯识”,二是强调所观是识。 此五层观法,即“五重唯识”,涉及到所观境、能观心和具体观法。

1、所观境 如上所说,“五重唯识”的所观境,就是有为、无为一切法。但有为、无为一切法为什么可纳入“五重唯识”,或者说,一切法为什么是“唯识”?《义林章》引用《成唯识论》关于“唯识”之“识”的解释:“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2]所以,一切法(可归为五位法:识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或是识本身(识法),或是识的相应(心所法),或由识变现(色法),或依识等而假立(心不相应行法),或不离识(无为法),故总称为“识”。 《义林章》的“第二辨名”,又从“事”与“理”的关系分析了五位法:“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不尔,真如应非唯识。亦非唯一心,更无余物。摄余归识,总立识名。非摄归真,不名如也。”[3] 此处意谓:1、五位法中,前四位称为“事”,第五无为法称为“理”。“事”中,识法和心所法可总称为“心法”,但色法肯定不是心法,这就是“事”“亦非唯一心,更无余物”。但色法由识法与心所法变现,所以也可归入识;此外,心不相应行法也可广义地包括在心法中,这就是“摄余归识,总立识名”。但这些“事”,都只能归入识,总称为识,不能归入真如(“非摄归真”)。因为这些“事”有虚妄性,不能像真如那样具有“如”实性(“不名如也”)。2、无为法(真如)是“理”,即是一切法(“事”)的本性,“理”也“不离识”,故也可称“唯识”,否则的话,“真如应非唯识”。至此,“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 2、能观体 “五重唯识”的所观境是包括境与心的一切法,那么,能观体是什么呢?《义林章》指出:“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4],即能观的主体是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这也意味着,慧心所也能以识为所观境。

心性论

心性論 欲探討佛道儒心性論,就必須首先明確心性論的具體內容,否則,就只能是無的放矢。因此,本文撰寫的目的,就是對心性論進行界定,從而為今後的相關研究鋪平道路。本文的探討分三步進行:首先,本文從中國學術界目前對心性論的研究現狀入手,提出了問題的所在;接著,作者回顧了歷史上關於心性的種種異說,為下文的界定創造條件;最後,作者對古代漢語中的“性” 字進行了認真的考察,並由此展開對心性論的規定性的界定。通過本文的探討,作者認為:心性論實際上應當是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而展開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方法論體系,而不是簡單的探討心與性的存在狀態的理論體系。 心性論是《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如果不首先確定其具體的內涵,就無法真正弄清與之相關的所有問題。然而,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領域,人們一直是忽視的。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認真的界定。 一心性論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佛道儒研究成了中國學術界所關注的一個焦點,也發表了相當數量的研究論文,在學術界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其中,僅僅1978-1997 年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和編目的相關論文或文章數就有:佛學、佛教1885 篇,道家、道教997 篇,儒家、儒學2511 篇。當然,這還不包括相關的專著、沒有收錄的以及那些此後發表的論文與文章。 在上述5393 篇同佛道儒有關的論文或文章中,直接涉及心性或心性論的就 有91 篇。為了便於對心性論進行論述,茲將有關論文的名稱羅列如下: 《簡析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左宗棠的心性觀與“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孫中山關於“心性文明”建設的思想》、《廿載風塵兩鬢絲,英雄心性由來熱: 論丘逢甲內渡後的生活、思想和詩作》、《孫中山先生論物質文明與心性文明》、《太平天國運動與儒家的“心性之學”》、《朱元璋的歷史性成就與心性之學》、《二程的心性修養論》、《墨、荀心性論的特質及其比較》、《臨濟宗心性論述評》、《中國古代哲學的“心性”論》、《儒家心性論的基

科学与自由

科学与自由 贾湛 (扬州电大,江苏扬州225002) 内容简介:随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现代社会有部分人也把科学与自由对立起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半形式化方法重新定义了自由的概念,详细讨论了科学对自由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自由人文文化科学文化 Science and freedom Jia Zhan (Yangzhou TV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Jiangsu, China) Abstract: W ith humane culture being set against scientific culture, some people nowadays cournterpose science and freedom..This essay,basing on predecessors’study, redefine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details the contributions of science to freedom . Key words: freedom; humane culture; scientific culture 人们向往自由,可自由怎么这么难获得呢?回答它,首先要问自由是什么?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自由的概念一直是争议最大的概念,也许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去它,而它肯定代表了人们的某种愿望,为了清楚的看出自由究竟指什么,先来看看各种有关自由的观念。 一、古今中外自由观念 一般认为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培育了自由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自由的复兴。然而虽然东方一直处于专制统治,但对自由的认识却较为独特,只是总体介于保守。 1、东方的自由观念 中华民族是有一定的自由传统的,但由于缺少民主的思想,其自由思想主要的是与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儒、道、释的有关思想。简单说来,儒家追求"入世的自由",道家追求"忘世的自由",释家追求"出世的自由"。下面让我们较为具体的了解这三种自由。 ①儒家的"入世的自由" 所谓"入世",就是对现实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投身其中,参与其中,负起责任来,担起义务来。此即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所谓"入世的自由",就是绝不逃避现实,而是从负责任中求自由,从担义务中求自由。自由并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孔子自述一生自我修养的经过,就是儒家追求自由的一个写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所理解的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境界。比起道、佛自由意识来说,较为积极,但显然可见缺少主动创造的自由意识。 ②道家的“忘世的自由” “忘世的自由”即“避世的自由”。“避世”就是回避现实;“忘世”就是忘怀现实。因为在道家看来,现实生活是一种羁绊、桎梏,是不自由;甚至于是一种迷误、罪恶。所以他们要避开现实,要忘却现实。因此,道家喜好隐遁:或隐身草莽,或遁迹山林。能避则避,“眼不见,心不烦”;但人有时身不由己,未必能避得开,此刻就要能忘。“得意忘形”,那是道家的崇高境界。所谓“得意”,就是“得道”;所谓“忘形”,就是忘掉了肉躯物欲,摆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方便力”释为“计量之能力”。 还有把“方便知见”解释为“唯知图谋之方法”,这从教义学者眼光来看,未免太简单化了。b rahm an 这一词在梵文、巴利文等古印度诸语言中经常出现。然而,对于汉民族和日本人来说则是极为难解的概念。经一番努力,中华民族将它音译为“梵”,日本人则在《假名 法华经》中将它意译成“洁”(きよし)。把“梵音”译成“洁声”(きよしごえ),把“梵行”译成 “洁行” (きよしおこない)。“辩才”读成“くちきよく”(口才好之意),在后来的日语中读成“くちぎよしい” ①“饶益”读成“ねうやく”意译为“たのしめ”,即指荣华富贵。 ②“乐说”读作“ぎようせつ”,意译为“叙说愿望”。 ③结论:以上不过是本人对《假名法华经》的管见。但也可以说涉及到了世界思想史上值得注目的一个问题。 (一)《假名法华经》的要旨与扎根于民众的德国、荷兰等地的神秘主义思想家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不论欧洲的神秘主义思想家,还是日本的假名法语的作者,皆重视向女性传法。(三)上述两者都是从民众俗语的精神氛围发起的。但时间上讲,东亚的作者们要早于欧洲神秘主义思想家。 (作者中村元,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院院长 金勋译)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任继愈 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大分支:在云南省与缅甸、老挝接壤地区的中国佛教,带有中国云南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我们称它为“云南佛教上座部”,流行范围不大,信徒不多。在藏族聚居地区传播的中国佛教主要流行在中国西藏地区,后来扩展到西藏以外的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外国称之为“喇嘛教”。流行地区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并由中国内地传播到东邻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汉传佛教”。由于这一支系人数众①②③同上,第27页。 同上,第27页。 《假名法华经》,妙一本。

论玄奘故里的旅游开发

论玄奘故里的旅游开发 摘要: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高僧、举世闻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故里,是河南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其所在地洛阳偃师在社会经济、交通区位、资源条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旅游开发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分析玄奘故里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立玄奘故里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并进一步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从而有效推进玄奘故里的旅游开发,努力使之建成集旅游观光、拜佛朝祖、学术研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圣迹区。 关键词:玄奘故里;旅游开发条件;现状和问题;措施 玄奘出生于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姓陈名棉,自幼聪明好学,爱好佛学,后出家,法名玄奘,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到佛国印度求取佛经原本,玄奘抱着“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决心,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程。2004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玄奘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20世纪9O年代,洛阳偃师市修复和重建玄奘故里。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玄奘故里,适应和满足文化传承的发展和需求,发扬光大“玄奘精神”,近年来,偃师又启动了备受河南省、洛阳市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玄奘故里扩建工程”。这为洛阳市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名人效应”,开发名人故里旅游资源,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因此,深入挖掘玄奘作为世界级文化名人的文化内涵,探索其与其他优势旅游资源的内在关系和整合路径,对洛阳偃师进行深层次的旅游开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玄奘故里的旅游开发条件1.1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业既是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又是依托性较大的行业,它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物产资源、经济基础、客源为条件。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是全省首批1O个小康达标县(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26个城镇化发展重点县(市)、35个扩权县(市)和第二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偃师市有各类企业1.6万家,产品达2000余种,从业人数22万人,工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达到60%。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其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3%,对财政的贡献达80%以上。初步形成了能源电力、机械加工、石油化工、轻纺针织、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优势行业,建成了在中原乃至全国比较有影响的钢制家具、制鞋、针织、农用摩托车四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小麦生产蜚声全国。已经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和小麦良种、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和奶牛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新格局,被列为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68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9月下,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特别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法,高效率、低成本运作。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规划、组织和协调,做好开发利用的前期准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市场化开发打下良好基础。建立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机构,搭建投融资平台。 (4)尊重历史,不拘泥于历史。玄奘故里的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考研历史学专业试题(完整版)

考研历史学专业试题(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史记》记载孙武和孙膑皆有兵书,证明《史记》记载正确的出土文献是( ) A、郭店战国楚墓竹简 B、云梦睡虎地秦简 C、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D、临沂银雀山竹简 2.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体例与内容主要依据( ) A、《七志》 B、《别录》 C、《七录》 D、《七略》 3. 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 ) A、净土宗 B、天台宗 C、华严宗 D、唯识宗 4. 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 A、后蜀 B、北汉 C、吴越 D、南唐 5. 南宋山水画家有夏珪和( ) A、李唐 B、马远 C、李嵩 D、倪赞 6. 清代全国在籍人口首次超过4亿是在( )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道光年间 D、光绪年间 7. 下列著作中,介绍美国民主制度及总统华盛顿并予以赞扬的是( ) A、《海国图志》 B、《康輶纪行》 C、《瀛环志略》 D、《朔方备秘》 8.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1900年,其中发生最晚的是( ) A、惠州起义 B、东南互保 C、自立军起义 D、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 9. 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 ) A、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 10. 下列各组历史学术刊物,都在我国内在刊行的一组是( )

A、《历史杂志》《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B、《过去与现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C、《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D、《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历史杂志》 11. 中古印度吠舍种姓的主体是( ) A、商人 B、农民 C、士兵 D、贱民 12. 领导莫斯科公国彻底摆脱蒙古统治的是( ) A、伊凡一世 B、底米特里·顿斯科伊 C、伊凡三世 D、瓦亚里三世 13. 1391年,李氏朝鲜的土地制度法令是( ) A、班田法 B、科田法 C、占田制 D、田柴科 14.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约翰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并改名为( ) A、伊斯坦布尔 B、卡加希萨尔 C、布鲁萨 D、安卡拉 15. 在英法百年战争的一次战役,由弓箭手组成的英军,战胜了三倍与己的,拥有重装骑兵的法国,骑士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由此衰落,这次战役是( ) A、瓦尔提埃战役 B、克勒亚战役 C、奥尔良战役 D、阿库斯尔战役 16. 在下列大学中,建立于16世纪70年代的新教大学是( ) A、莱顿大学 B、伦敦大学 C、博洛尼亚大学 D、巴黎大学 17.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之前,在政府和教会中只充任下级官吏和教士的是( ) A、印黑混血人 B、半岛人 C、克列奥人 D、印第安人 18. 1892年主张菲律宾独立统一的“菲律宾联盟”成立,其创建者是( ) A、黎萨尔 B、波尼法秀 C、阿奎那多 D、鲁纳 19. 20世纪30年代初,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发动的一次的革命运动,其核心是( )

以下中观师继续破斥唯识宗承许的实有依他起识

以下中观师继续破斥唯识宗承许的实有依他起识: 颂曰: 纵许成立有自证忆彼之念亦非理 他故如未知身生此因亦破诸差别 中观师说:纵然你们承许有自证,但是,以能回忆此自证识的“忆念”来成立自证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自证识是实法,忆念识也是实法,二者是他性的。就像他体的两个相续,一者不了知(没领受)另一者先前的心和境,就不可能生起对另一者先前心和境的忆念一样。以这个道理,也可以破除唯识师安立的其余各种差别。 纵许内识能了自体及境,然说念心能念彼等亦不应理,以许念心是离领受境心之他性故。如慈氏识之自证与领受境,近密之识先未领受即不能念。如是自身后时所生识,亦应不念未曾领受之心境,以是他故,如不知者身中之识。 纵然承许内识能够同时明了自体以及境相,然而说后来的忆念心能够忆念先前的境相和心识也不合理。因为承许忆念心是离开先前领受境相的心识之外的他性法。比如,慈氏的心和近密的心是他性,对于慈氏心识的自证和领受的境相,近密的心识先前没有领受,所以不能忆念慈氏先前的自证和领受的境。同样,自相续后面生起的识,也应当无法忆念它从未领受过的先前的心和境,因为是他性的缘故。就像无法了知他者心识的他相续之识那样。 意思是说,如果承许先前的领受识和后面的忆念识是他

性,也就是它们各自持有自己的体性,互不观待。就像张三和李四的识一样,别别无关。我们知道,张三无法忆念李四曾经领受的境和当时的心,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忆念自己心上发生的事,其他人由于根本没有领受过那样的境和心,就不可能出生忆念。像这样,先前的识和后面的识也是别别无关,那么,由于后面的识没有领受过先前的境和心,就无法忆念先前识领受的境和心。 下面唯识师回辩: 若作是念:一相续所摄者,是因果法故,可有念者。 如果对方这样想:前识和后识是同一相续所摄的因果法,所以,应当可以由先前的领受出生后来的忆念。 意思是说,一般他性两个识,如果说其中一者能够忆念另一者发生的事,这当然不成立。但是,这里的前识和后识是特殊的他性,属于同一相续所摄,因此可以成立后识忆念前识的领受。 以下中观师破除唯识师的回辩: 此亦非有,何以故?曰:“此因亦破诸差别。”以此“是他故”之因,亦能破除一相续所摄,及是因果法等一切差别。谓领受心后所生之念心刹那,以是他故,如他相续之心,应与能领受之心,非一相续所摄,非因果法。故可以此“是他故”之因,广破一切也。 中观师说:即便像你所说,前识和后识是同一相续所摄。但是,只要承许识是实法,就绝对不成立忆念。为什么呢?

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 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宗教上,佛道二教当时都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佛典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中国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丰富,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印度的佛学思想,而道教理论体系的出现和道教学者的辈出则标示出中国道教走向兴盛,类书编纂此时也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出现了《艺文类聚》等一大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类书。在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它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在社会民众中的传播与普及,从而为形成儒学恢复正统地位而又与佛道鼎足而立的隋唐文化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隋唐思想学术的充分发展和儒佛道三教的鼎立,与当时广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多元及社会对多元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心态也密切相关。隋唐时期,中国周边不断兴起强盛的部族,虽然常对内地造成侵扰,但隋唐王朝以其军事的强大和国力的强盛为基础,在总体上对周边部族采取了宽容、接纳和融合的政策立场。伴随着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的进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其中尤以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最为显著。除了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与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随着海陆通道的建立与完善,隋唐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域外的使臣、僧侣和学者纷纷前来,既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也将当地的文化和技术带人了中国。正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时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的特色。表现在宗教上,当时的长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就还流行着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既表现出了隋唐的盛世气象,也为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鼎足而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氛围和适宜的文化环境。 4、儒佛道三教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在隋唐时期出现三教鼎立的新局面,这与儒佛道各自的特点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质。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与基础的

论佛教在武则天时期兴盛的原因

论佛教在武则天时期兴盛的原因 学生姓名:吕隆豫学号:200602020045 系别:政法系专业:历史学 指导老师:张守权职称:副教授 摘要:唐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至武则天时期为之一变,由唐初的“道先佛后”而变成“佛先道后”。由于武则天个人的宗教信仰及在位时期利用政治与佛教的互动关系并大力提倡,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佛教兴盛的局面。武则天对佛教的信仰是比较虔诚的,作为政治家有必要运用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对唐代佛教的全面兴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武则天;佛教;原因;宗教信仰 Abstract:Tang Dynasty Empress Wu ruler's religious policy to the period of change, from the early Tang Dynasty's "Road after the first Buddha," which became "the Buddha after the first Road." Since the reign of Empress Wu during the individual's religious beliefs and 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Buddhism, and strongly advocated, in this period, Buddhism flourished in the situation there. Empress Wu of the Buddhist faith is more pious, as a statesman has to exercise social influence of Buddhism to achieve political purposes, the flourishing of Buddhism in Tang Dynas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Empress Wu;Buddhism;causes;religious beliefs 前言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强盛时期,在隋唐思想领域中,儒道佛三家合流是总体趋势,但与此同时,佛教的社会影响有盛过另两家之倾向。从中国哲学发展史来看,有先秦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唯独在封建文化处于高峰的隋唐时代,中国本土哲学没有典型形态,时人也曾感慨“儒门淡泊,收拾不住”[1]。当时众多社会精英投身佛学,创立众多佛学流派,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佛教的极盛。 佛教的传播由来已久.东汉初年,汉明帝梦见金人而遣郎中蔡愔、博士子弟

中国文化传统 第四套习题 (附答案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套习题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哲学书,亦或者是一本历史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 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 儒家、道教、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西周,秦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象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 21.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____的态度。 A.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___的哲学思想。 A.神秘主义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3.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____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A.诗经 B.礼经 C.乐经 D.易经 4.文化是群众创造的,所体现的是群体本质,因而文化具有____。 A.超个人性 B.历史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5.虽然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应当以仁义治理天下,但其理论基础却不相同,其中 旬子理想的人性论基础是____。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恶论 D.性有善有恶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