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微生物菌种开发的一般过程

工业微生物菌种开发的一般过程

1、工业微生物菌种开发的一般过程

自然界含菌样品极其丰富,土壤、水、空气、枯枝烂叶、植物病株、烂水果等都含有众多微生物,种类数量十分可观。土壤样品的含菌量最多。菌株的分离和筛选一般可分为采样、富集、分离、产物鉴别几个步骤。

(1)采样

注意事项

1、采样时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

2、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某种代表性;

3、采好的样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生态参数等;

4、应充分考虑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因为真正的原地菌群的出现可能是短暂的;

(2)富集培养

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富集培养主要根据微生物的碳、氮源、pH、温度、需氧等生理因素加以控制。

例如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的富集培养,如要分离水解酶产生菌,可在富集培养基中以相应底物为惟一碳源,加入含菌样品,给目的微生物以最佳的培养条件(pH、温度、营养、通气等)进行培养。

能分解利用该底物的菌类得以繁殖,而其他微生物则因得不到碳源无法生长,菌数逐渐减少。

(3)分离筛选

经富集培养以后的样品,目的微生物得到增殖,占了优势,其他种类的微生物在数量上相对减少,但并未死亡。富集后的培养液中仍然有多种微生物混杂在一起,即使占了优势的一类微生物中,也并非纯种。因此,经过富集培养后的样品,也需要进一步通过分离纯化,把最需要的菌株直接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例如划线分离法,用接种环取部分样品或菌体,在事先已准备好的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当单个菌落长出后,将菌落移入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后备用。该分离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效果较好。

(4)产物鉴别

经典微生物分类鉴别

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别

2、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经典和现代方法)

DNA指纹技术,通常指那些以DNA为基础的分型方法,对微生物的种进行鉴别的技术。

(1)RFLP分析法(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法)

提取全细胞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型性。缺点是DNA酶切片段往往较复杂,难以比较。

(2)LFRFA分析法(低频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

选用专一识另6-8个碱基序列的限制酶内切,则DNA片段数量大大减少。但这样的DNA片段大大不能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开,只能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开。

(3)核酸分子印记分析法

DNA酶切后电泳,然后转移到膜上与标记的rDNA探针进行杂交的一种方法。

(4)PCR技术

(5)RNA同源性分析

1)16sRNA

2)构建进化树

3)rD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4)随机扩增的多样性DNA

4、嗜热微生物的高温分子适应性

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45℃以上的微生物

超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80℃以上的微生物

(1)细胞内分子的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分子相互综合作用是嗜热微生物耐热的直接原因

(i)tRNA分子内G-C对增加而变得稳定,平均3个A-U对碱基换成G-C对时,Tm值就会升高7-8℃左右。例如,嗜热栖热菌的G-C为90%左右(T m值86-88℃),而大肠杆菌的为65-87%(T m值77-83℃)。(ii)另一方面,嗜热菌内的许多酶蛋白与细菌的耐热性有直接关系。如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在亚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耐热的基础之一。(2)外界环境中的保护因子

组成型保护因子:特定金属离子或低分子物质与细胞内分子相结合时会导致细菌的耐热性,如Ca2+对于蛋白和淀粉酶。

诱导型的保护因子:多胺,对于高度嗜热菌的蛋白质合成系统的保护作用。

(3)通过生物化学修饰反应获得耐热性

1)酶分子关键氨基酸的变化即可形成不同的折叠方式从而对热环境产生适应性。

2)通过蛋白中氨基酸上的负电荷与环境中的Na+等正离子之间形成盐桥数目的增加

3)膜脂具有高饱和度的脂肪酸,形成更强的疏水键,使细胞膜可在高温下保持稳定性和功能性。

4)某些小分子量相容性溶质的积累也有利于加强超嗜热蛋白的稳定性。如一些甲烷古菌在高温环境下细胞中含有环2,3-二磷酸甘油酸的大量积累。

5)某些特殊蛋白对于上限高温时的生长也是必须的

6)其它耐热机制还有:尽量减少蛋白与环境接触的表面积、增加蛋白的堆积密度从而减少疏水核心的空腔、增加蛋白核心的疏水性、多亚基的蛋白更有利于热稳定的维持等。

5、嗜冷微生物分子适应性

嗜冷菌:产生一些在低温下行使功能而在正常温和条件下却变性或失活的酶类;在低温下嗜冷菌的主动运输系统运行良好。

主要是因为:细胞膜的特殊结构组成(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1)冷激蛋白和冷激响应

微生物从最适生长温度迁到最低生长温度时,细胞内绝大多数蛋白质的合成暂时关闭,细胞生长暂时停止或延迟。此时冷激响应被诱导,产生一组细胞在低温下恢复生长所必需的冷激蛋白。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对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二是RNA 和DNA的二级结构被固定,对复制、翻译、转录的影响。

(2)蛋白质结构

嗜冷性的基础主要是在于蛋白质的结构。存在引起具有特殊活性的“冷”稳定酶。比相应的中温菌的酶要低20-30℃,有些酶的最适温度在15-20℃。

(3)嗜冷菌的核糖体蛋白特别适合于在低温下行使功能。

(4)当细菌长期处于低温环境时,另一套蛋白将被合成,即冷适应蛋白。

5、嗜酸微生物分子适应性

(1)极端微生物对酸环境的适应性不需要全细胞的适应,只需要通过膜蛋白和离子泵通道即可达到适应的目的。虽然嗜酸菌生长的外部环境呈酸性,但细胞内部的pH接近中性,胞内酶系和代谢过程通常与中性菌相似。

(2)对于常温型G-嗜酸菌,其细胞周质中酶蛋白含量较高,这些酶的定位对于酸性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作用。

(3)相对低的电荷密度导致了在酸性pH环境的稳定性。

(4)细胞膜。当pH上升到中性时,专性嗜酸菌的质膜会裂解,高浓度的氢离子实际上对膜的稳定性是必需的。具有排阻外来H+和排除细胞内H+的能力。

6、嗜碱微生物分子适应性

除了碱性环境外,几乎所有嗜碱芽孢杆菌的生长、发芽以及芽孢形成都需要钠离子的存在。当细胞质的 pH 维持在正常生长范围时,Na+/H+逆向运输泵的排Na+摄H+的活性很低;当细胞质的pH 高于正常生理范围时,Na+/H+逆向运输泵变得非常活跃,排 Na+摄H+的活性也变得非常高。这一循环的结果导致细胞质 pH 的稳定。

7、嗜盐微生物分子适应性

在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必需具有一些避免由于渗透作用而丢失水份的机制。

在细胞水平上,

(I)“以毒攻毒”的策略。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盐离子(主要是钾离子),同时排出钠离子。

(II)在细胞内产生或积累大量的小分子有机物质(即相容性溶质)进行响应,即抵消高盐环境外部渗透压。

在分子水平,需要高离子浓度来维持细胞形态和完整性。其细胞质膜这外具有一层六角形亚单位的排列(称S-层)。S-层由硫酸化的糖蛋白组成,因此带有负电荷,细胞完整性需要高盐离子浓度的性质与糖蛋白亚基排斥力的电荷屏蔽作用有关。

第三章 工业发酵菌种

第三章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发酵工业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现代工业,它是以培养微生物进行发酵为主。而在这个过程中,优良的菌种是一个现代化的发酵工业必不可少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他如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设备,则是为了更充分发挥优良菌种的性能而设计的。 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 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改良 第三节发酵工业中菌种的退化 第四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第五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 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 一般来说,从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菌种,不能立即适应实际的生产需要,只有通过选育,才能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改进产品质量直至简化工艺。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中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有:?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 ?菌种的改良 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二、微生物常规育种 三、根据代谢的调节机理选择高产突变菌株 一、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从自然界分离新菌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采样 2、增殖培养 3、纯种分离 4、性能测定 1、采样 采样地点的确定要根据筛选的目的、微生物的分布概况及菌种的主要特征与外界环境关系等,进行综合、具体地分析来决定。如果不了解某种生产菌的具体来源,一般可以从土壤中分离。 ①、确定选好地点 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壤几十克,盛入预先消毒好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情况等,以备查考。 ②、尽快分离 一般土壤中芽孢杆菌、放线菌和霉菌孢子忍耐不良环境能力较强,不太容易死亡。但一般应尽快分离。

③、酵母菌或霉菌类微生物采样 酵母菌或霉菌类微生物,它们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比较多,一般又喜欢偏酸环境,所以在普通植物花朵、瓜果种子及腐植质等上面比较多。 2、增殖培养 收集到的样品,如含有所需的菌种较多,可直接进行分离。如果样品含有所需要的菌种很少,就要设法增加该菌种的数量,进行增殖(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就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出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仅适应于这种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人们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要的特定微生物。富集的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许多方面。 3、纯种分离 通过增殖培养还不能得到微生物单一的纯种,有必要进行分离纯化,来获得纯种。 这是因为生产菌种在自然条件下通常是与各种菌混杂在一起的。 纯种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划线法和稀释法。 ①、划线法 ①、划线法——是将含有菌样的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有规则的划线培养。 ?扇形划线法、 ?方格划线法 ?平行划线法等 菌样经过多次从点到线的稀释,最后经培养得到单菌落。 ②、稀释法。 是通过不断地稀释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一定量注入平板,使每一微生物都远离其他微生物而单独生长成为菌落,从而得到纯种 ③、两种方法的比较 ③、两种方法的比较 ?划线法简单较快; ?稀释法在培养基上分离的菌落单一均匀,获得纯种的机率大,特别适宜于分离具有蔓延性的微生物。 为了提高筛选的工作效率,除增殖培养时应控制增殖条件外,在纯种分离时,培养条件对筛选结果影响也很大,一般可通过: ?控制营养成分 ?调节培养基PH ?添加抑制剂

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图

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图 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图 微生物发酵工艺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通过对发酵菌种的培养、营养条件的调控,实现对特定物质的生产。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图。 1. 菌种的制备 通过接种活化培养物,并进行连续传代,获得纯菌株。经过鉴定后,选择适宜的菌株用于发酵。 2. 初始培养 将菌株接种至培养基中,利用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进行初级培养。通过观察生长曲线,确定最佳的培养时间。 3. 大规模培养 将初级培养物转移到大规模发酵罐中,增加培养基的体积和营养成分,并控制好培养条件,以保证菌株的最大生长率。 4. 发酵产物的分离和提取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菌株会产生目标产品。通过对发酵液进行采样分析,确定产物质量。接下来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提取。常见的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过滤或电渗析。 5. 产品的纯化和提纯 通过各种分离方法,如层析、絮凝处理、结晶、蒸馏等,提取

和纯化目标产物。确保产品的纯度和质量符合要求,以便后续的加工和应用。 6. 产品的包装和存储 经过纯化和提纯的产物可以进行包装和存储。根据产品的性质,采取适当的包装材料,以保护产品的质量。存储条件根据产品的稳定性要求进行调控。 7. 流程监控和质量控制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控制。通过采样分析、物理参数监测和微生物学检测,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一致性。 8. 清洁和消毒 发酵过程结束后,需要对发酵罐和其他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防止可能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9. 废物处理 废弃物和废水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并确保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污染。 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图是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一个简化表示。通过这个流程图,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发酵工艺的步骤和各个环节的关系。同时,流程图也是指导实施者进行工艺操作和控制的重要依据。

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

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 一、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紫外线、X射线、化学诱变剂等,诱导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具有新性状的菌株。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微生物的变异频率,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二、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人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其导入到微生物中,从而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表达。这种方法可以定向地改造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表达出所需的性状。基因工程育种具有高度定向性和可预测性,是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代谢工程育种 代谢工程育种是通过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代谢产物的产量或改变代谢产物的性质,从而获得所需的菌株。这种方法需要对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精确地调控其代谢网络。代谢工程育种在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组合生物合成育种 组合生物合成育种是通过构建多个基因的组合文库,并筛选出具有所需性状的菌株。这种方法类似于基因工程育种,但具有更高的遗传复杂性,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变异类型。组合生物合成育种在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五、定向进化育种

定向进化育种是一种模拟自然进化过程的育种方法。它通过对大量随机突变体进行筛选和选择,以实现所需性状的定向进化和优化。定向进化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度适应特定条件的优良菌株,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六、菌种保藏与复壮 菌种保藏与复壮是工业微生物育种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保藏方法,可以保持菌种的活力和遗传稳定性;而复壮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保藏的菌种恢复活力,以保证其用于生产的性能。 七、基因组编辑育种 基因组编辑育种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造,以实现定向改良和创造新品种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系统、ZFNs和TALENs等。基因组编辑育种具有高度精确性和可控性,为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发酵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发酵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微生物发酵常因菌种和产品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过程都基本相同,通常包括菌种制备、原料处理、接种培养、发酵控制和产品提取等环节。 1、菌种制备 菌种是发酵工业之母,没有菌种,就谈不上微生物发酵。菌种一般分保藏菌种、摇瓶(茄子瓶等)菌种和种子罐菌种。保藏菌种是发酵生产的备用菌种,一般放在低温干燥状态下保存。保藏菌种进入生产接种之前,首先接入斜面进行活化,使菌种从休眠状态转为正常代谢状态。用于活化的培养基一般营养丰富、易于吸收,有利于菌种的生长繁殖。活化后的菌种再进行扩大,将其接人摇瓶(茄子瓶等)中进行培养,此时所用的培养基比保藏菌种用培养基更粗放,更经济。摇瓶种子进一步扩大,接人种子罐进行培养。种子罐培养基比较接近发酵罐所用培养基成分,目的是让菌种进一步适应发酵培养基的环境。种子罐种子培养好以后可适时进行大罐(通风曲室)接种。 2、原料处理 发酵原料来源丰富,成分粗放,状态不一,通常不能直接为微生物所利用,因而要进行预处理,才能作为微生物发酵用的培养基的成分。发酵原料一般要经过筛选、粉碎、蒸煮或水解后,再加上其他有关物质配制成发酵培养基。 3、接种培养 发酵培养基配制好以后,进行灭菌。待其冷却后,适时进行接种。接种要保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污染。无菌接种是发酵成败的关键。 4、发酵控制 菌种接好后,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菌体开始生长繁殖,进行新陈代谢,发酵累积代谢产物。必要的生产条件包括培养温度、氧气需求、pH指标、营养成分补充和泡沫消除等。所有这些条件要经常观察、记录、分析、改进,以保证发酵生产正常进行。在发酵过程中,还要经常观察菌体的形态变化,测定代谢产物的积累情况,以决定放罐的最佳时间,进行收获。 5、产品提取 发酵过程一旦完成,及时进行产品提取。根据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求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好的质量。提取的方法一般有物理法(如过滤、离心、干燥等)、化学法(吸附、蒸馏、层析、离子交换等)和生物法等。

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

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 工程菌构建是一种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来构建功能菌的方法。它可以通过改造细菌的基因组,使其具有特定的生物合成能力或功能表达。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包括选取目标菌种、设计基因组改造方案、合成和克隆目标基因、转化目标菌株、筛选和鉴定工程菌。 在工程菌构建的过程中,选取合适的目标菌种是十分重要的。目标菌种应具备较高的遗传可操作性和生物合成能力,并且在工业应用中有一定的潜力。常用的目标菌种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接下来,设计基因组改造方案是工程菌构建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对目标菌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到关键基因或途径,确定基因组改造的目标。根据目标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设计合适的基因组改造策略,如基因敲除、基因改写、基因插入等。 然后,合成和克隆目标基因是实现基因组改造的基础。根据设计的基因序列,利用化学合成或PCR扩增等技术,合成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然后,将合成的基因克隆到合适的载体中,如质粒、噬菌体等。 转化目标菌株是将工程基因导入到目标菌种中的关键步骤。常用的转化方法包括化学法、电转化法、激光法、基因枪法等。根据目标菌株的特点和实验要求,选择适合的转化方法。将克隆的基因载体

导入到目标菌株中后,经过一定的培养和筛选,得到转化后的目标菌株。 筛选和鉴定工程菌是工程菌构建的最终目标。通过对转化后的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和筛选,确定哪些菌株成功地获得了目标基因的表达或生物合成功能。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基因检测、代谢产物分析、酶活性测定等。通过对工程菌的筛选和鉴定,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良工程菌的性能。 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包括选取目标菌种、设计基因组改造方案、合成和克隆目标基因、转化目标菌株、筛选和鉴定工程菌。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工程菌构建的成功将为生物制药、生物能源和环境修复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工业微生物菌种开发的一般过程

1、工业微生物菌种开发的一般过程 自然界含菌样品极其丰富,土壤、水、空气、枯枝烂叶、植物病株、烂水果等都含有众多微生物,种类数量十分可观。土壤样品的含菌量最多。菌株的分离和筛选一般可分为采样、富集、分离、产物鉴别几个步骤。 (1)采样 注意事项 1、采样时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 2、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某种代表性; 3、采好的样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生态参数等; 4、应充分考虑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因为真正的原地菌群的出现可能是短暂的; (2)富集培养 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富集培养主要根据微生物的碳、氮源、pH、温度、需氧等生理因素加以控制。 例如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的富集培养,如要分离水解酶产生菌,可在富集培养基中以相应底物为惟一碳源,加入含菌样品,给目的微生物以最佳的培养条件(pH、温度、营养、通气等)进行培养。能分解利用该底物的菌类得以繁殖,而其他微生物则因得不到碳源无法生长,菌数逐渐减少。 (3)分离筛选 经富集培养以后的样品,目的微生物得到增殖,占了优势,其他种类的微生物在数量上相对减少,但并未死亡。富集后的培养液中仍然有多种微生物混杂在一起,即使占了优势的一类微生物中,也并非纯种。因此,经过富集培养后的样品,也需要进一步通过分离纯化,把最需要的菌株直接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例如划线分离法,用接种环取部分样品或菌体,在事先已准备好的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当单个菌落长出后,将菌落移入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后备用。该分离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效果较好。 (4)产物鉴别 经典微生物分类鉴别 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别 2、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经典和现代方法)

菌种构建的过程

菌种构建是一个涉及遗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过程,旨在通过直接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来赋予或增强特定的生物学特性。这一过程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生物制药、环境治理、农业等领域。以下是菌种构建的一般步骤: 1. 目标基因的克隆与合成: - 首先需要确定所需赋予微生物的特性,比如抗性、特定代谢能力等,然后找到或合成相应的基因。 - 可以通过基因克隆技术从基因库中获取,或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目标基因。 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这个载体通常是一个质粒或人工染色体,它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和表达目标基因。 - 表达载体设计时需考虑启动子、终止子、调控元件等因素,以确保基因的高效表达。 3. 转化: - 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转化到目标微生物中。转化方法包括钙离子处理、电转化、脂质体介导转化等。 - 转化效率通过蓝白筛选等方法进行初步鉴定。 4. 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 - 通过抗生素抗性或其他选择性标记来筛选成功转化的菌株。 - 通过PCR、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目标基因是否成功插入和表达。

5. 遗传稳定性分析: - 评估转化子在宿主细胞中的遗传稳定性,确保基因能够稳定传递给后代。 6. 生物特性评估: - 通过发酵试验、生物活性测试等方法,评估转化子是否获得了预期的生物学特性。 7. 优化与改良: - 根据评估结果对菌种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可能涉及菌株的生理、代谢和生长条件的调整。 8. 大规模培养与应用: - 最终确定后,将菌种用于大规模生产或应用。 在整个菌种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和指导原则,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还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创新,以提高菌种构建的效率和成功率。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指导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是一门涉及食品理化分析、微生物学实验且由学生自行设 计实验方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集中三周时间开课。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环节训练,加深对发酵工程上游技术中菌种筛选的认识;学会常规选种方法;掌握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掌握常规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法;树立科学认真仔细的态 度,培养科研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 根据一定的生产目的如产酶、产酸、产酯等,建立不同的筛选模型,并从特定的样品如曲药、酸乳、土壤中筛选出高产适宜的菌株。 1、分离培养基的配制 2、无菌器材的准备 3、菌悬液的制备 4、接种 5、培养 6、初步鉴定 (1) 菌落形态 (2) 个体形态 7、斜面接种培养 实验二工业微生物菌种复筛 通过摇瓶培养对实验一所得的菌株的生产性能进行精确的定量测定。 1、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2、目的菌株的摇瓶培养; 3、发酵液的生理活性测定。 实验三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用紫外线对实验一所得的高产菌株进行诱变,并测定诱变后的菌株的生产能力。 1、单细胞(或单孢子) 悬液的制备; 2、致死曲线的测定; 3、诱变处理;

4、初筛; 5、复筛; 6、菌种保藏。 三、实验要求 1.学生自行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2.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微型小论文。论文的撰写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做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认真、严格的记录和处理,并进行独立分析,不得抄袭 他人的数据。 四、考核办法 1、考核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 2、考核办法:按照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内容综合考核学生,得到学生该门实验课程的成绩。成绩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 3、考核标准:以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主,实验考核内容各单项所占分数比例为实验方案20%、实验态度10%、操作技能40%、实验报告30%。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在菌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菌种生产是指利用微生物菌种进行大规模培养和繁殖的过程,用于生产各种微生物制品、生物农药和发酵工业产品等。菌种作为微生物生产的基础,其质量和活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菌种筛选和保存 菌种的筛选和保存是菌种生产的第一步。筛选阶段需要根据产品要求和菌种特性,选择适合的菌株进行培养。保存阶段则需要制定适当的保存方法和条件,以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保持活力。 二、菌种扩大培养 菌种扩大培养是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大规模培养的过程。在菌种扩大培养中,需要控制好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以提高菌株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测和监控培养过程中的菌株活力和纯度,及时调整培养条件,保证菌种的稳定和一致性。 三、菌种质量控制 菌种质量控制是菌种生产的核心环节。在菌种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各项检测和测试,确保菌种的纯度、活力和稳定性。一般包括菌种活力测定、菌种纯度检测、菌种稳定性评价等项目。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记录和档案系统,对菌种的生产和

质量进行追溯和管理。 四、菌种储存和分装 菌种储存和分装是将生产好的菌种进行储存和包装的过程。在菌种储存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储存方法和条件,以延长菌种的保质期和保持菌株的活力。分装阶段则需要制定规范的分装操作流程和标签要求,确保每批菌种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五、菌种质量评价和改进 菌种质量评价和改进是菌种生产的持续改进环节。通过对菌种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菌种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菌种质量评估和审核,及时调整和优化生产流程,确保菌种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是菌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保证菌种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严格执行规程要求,进行菌种筛选和保存、菌种扩大培养、菌种质量控制、菌种储存和分装、菌种质量评价和改进等环节的规范操作,可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活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菌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菌种活化的一般步骤

菌种活化的一般步骤 菌种活化是指将处于休眠或非生长状态的菌种重新恢复到活跃生长的状态。菌种活化是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见的操作步骤之一,也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和实验的基础。 一般而言,菌种活化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菌种活化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不同的菌种对培养基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等。 第二阶段:制备培养基 在选择好合适的培养基之后,需要按照配方将培养基制备出来。制备培养基的过程包括称量培养基原料、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加热溶解、高压灭菌等步骤。 第三阶段:接种菌种 接种菌种是菌种活化的关键步骤。首先需要从菌种保存液或冰冻物中取出菌株,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将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方法可以采用平板接种、液体接种或斜面接种等不同的方式。 第四阶段:培养菌种 接种完成后,需要将培养基含有菌株的培养皿放入恰当的培养条件

下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因素。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繁殖。 第五阶段:观察和记录 在菌种活化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和记录菌株的生长情况。观察菌株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并记录在实验笔记中。这些观察和记录可以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六阶段:分离纯培养 菌种活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纯培养的菌株。在观察和记录菌株的生长情况后,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离纯培养。分离纯培养的方法包括传代培养、单菌落挑选等。通过分离纯培养,可以获得纯净的菌株用于后续的实验和研究。 总结起来,菌种活化的一般步骤包括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接种菌种、培养菌种、观察和记录以及分离纯培养。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操作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菌种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合理的菌种活化步骤,可以获得活跃的菌株,为后续的微生物研究和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

微生物菌剂车间操作流程

微生物菌剂车间操作流程 一、背景介绍 微生物菌剂是一种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种制成的生物制剂,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病能力等作用。为了确保微生物菌剂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在车间内进行操作和生产。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菌剂车间的操作流程。 二、车间准备 1. 确保车间内的环境干净整洁,无杂物和灰尘。 2. 检查车间内的设备和工具是否完好,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清洁。 3. 准备所需的原材料和菌种,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三、操作流程 1. 检查车间温湿度:确保车间内的温湿度符合微生物菌剂生产的要求,通常要 求温度在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50-70%之间。 2. 准备培养基:按照配方准确称取所需的培养基原料,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 拌和混合,使其均匀溶解。然后将培养基倒入适量的容器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3. 菌种接种:将所需的菌种取出并进行培养,确保菌种的活性和纯度。然后将 菌种加入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进行充分的混合和搅拌。 4. 发酵过程: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处理。控制好发酵罐 内的温度、pH值和通气量等参数,确保菌剂的生长和繁殖。 5. 分离和纯化: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进行分离和纯化处理,去除杂质和其他 微生物。可以采用离心、过滤等方法进行分离。

6. 浓缩和包装:将纯化后的菌剂进行浓缩处理,去除多余的水分。然后将浓缩后的菌剂进行包装,通常使用密封的塑料瓶或袋装。 7. 质量检验:对包装好的微生物菌剂进行质量检验,包括菌种活性、菌数、纯度等指标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8. 成品存储:将质量合格的微生物菌剂进行标识和分类,并储存到指定的仓库或库房中。确保存储条件符合要求,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四、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人员应穿戴好工作服、帽子、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操作失误和交叉污染。 3. 注意对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4. 严格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和通气量等参数,确保菌剂的质量和效果。 5. 对菌种的来源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五、总结 微生物菌剂车间的操作流程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通过合理的准备、操作和控制,可以确保微生物菌剂的质量和效果,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和设备清洁,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卫生。同时,要严格控制发酵过程中的参数,保证菌剂的质量稳定。

菌种资源的开发步骤方法

菌种资源的开发步骤方法 菌种资源的开发步骤 引言 菌种资源的开发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菌种资源开发的步骤,包括以下方法: 1.采集菌种样品 2.保藏和保存菌种 3.菌种筛选和鉴定 4.菌种培养和培养基优化 5.菌种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 6.菌种资源的应用研究 1. 采集菌种样品 •在自然环境中采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菌种样品。 •样品可以来自土壤、水体、植物、动物等不同生态环境。 •采集时要注意样品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2. 保藏和保存菌种 •将采集的菌种进行分离和纯化,去除其他杂质。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菌种的保存,如冷冻保存、冷冻干燥保存、液氮保存等。 •建立菌种资源库,记录保存的菌种信息。 3. 菌种筛选和鉴定 •对保存的菌种进行筛选,筛选出具有活性物质生产潜力的菌种。•使用不同的生理学、生化学和遗传学方法进行鉴定,确定菌种的分类地位和物种归属。 4. 菌种培养和培养基优化 •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菌种,包括温度、pH值、适宜的培养基等。 •优化培养基配方,提高菌种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量。 •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和添加促进剂等方法,提高菌种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活性。 5. 菌种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提取菌种活性物质。 •使用分离纯化技术,如色谱技术、凝胶电泳技术等,纯化菌种活性物质。

•对纯化后的活性物质进行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 6. 菌种资源的应用研究 •利用开发的菌种资源进行应用研究,如新药开发、生物农药研究、食品添加剂开发等。 •研究菌种资源的生物学活性、毒理学和安全性。 •探索菌种资源的应用潜力和商业化价值。 结论 菌种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 技术。通过对菌种资源的采集、保藏、筛选、鉴定、培养、提取和纯 化等步骤的开展,可以发现和开发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菌种资源, 促进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

菌类培养的基本步骤

菌类培养的基本步骤 在微生物学领域中,培养菌类以研究其特性和功能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合理的培养步骤,科学家能够促使菌类生长和繁殖,以便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本文将介绍菌类培养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准备培养基 菌类的培养需要一种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培养基可以根据菌类的种类和要求进行定制。一般情况下,培养基主要包含碳源、氮源、矿物盐和生长因子等组分。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这些组分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溶液中。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后,培养基可以用于培养菌类。 第二步:接种菌种 在培养菌类之前,需要准备足够的菌种。菌种可以来源于已有的培养物或存储的菌液。通过无菌技术,将菌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这一步需要注意保持无菌操作环境,以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第三步:培养条件调控 菌类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一些菌类需要在暗处培养,而另一些则需要光照。一些菌类对于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菌类培养时,需要根据不同菌类的特点,调整培养基的条件。一般情况下,菌类的培养温度为30-37摄氏度,湿度为60-70%,氧气含量为5-21%。

第四步:观察和记录 在菌类培养的过程中,科学家需要定期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菌落 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特征可以提供关于菌类生长状况的重要信息。 通过记录这些观察结果,科学家可以了解菌类的生长动态,并进行后 续的实验操作。 第五步:菌株的保藏 在菌类培养的过程中,科学家通常会保留一部分菌株作为备用。菌 株可以通过冷冻保存或制备琼脂糖斜面培养基进行固态保存。这种方 式可以确保菌株的长期保存,并在需要时重新培养。 综上所述,菌类培养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培养基、接种菌种、培养 条件调控、观察和记录以及菌株的保藏。通过合理的操作和技术手段,科学家能够有效地培养和研究各种菌类,为微生物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优化和改进这些基本步骤将有助于深化对 菌类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生物工程菌种研发方案

生物工程菌种研发方案 一、研究背景 生物工程菌种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微生物菌种的基因工程改造, 可以实现对其代谢途径及产物的调控,从而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菌种。这些功能包括生 产药物、发酵生产工业原料、环境净化、废物处理等,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循 环利用、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生物工程菌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 济效益。 我国在生物工程菌种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 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新的生物工程菌种的研发方面。因此,为推动生物工程菌种领域的 发展,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地位,我们有必要对新的菌种研发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菌种的代谢途径和产物的调控,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工程菌种。 具体目标包括: 1.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目标微生物菌种的基因,实现其特定代谢途径的调控和优化, 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和纯度; 2. 对改造后的菌种进行系统的筛选和鉴定,确保其在生产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效率; 3. 开发高效的发酵工艺和生产工艺,实现对目标产物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4. 对开发出的生物工程菌种进行相关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实现产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选定目标菌种 选定目标菌种是生物工程菌种研发的第一步。在选择目标菌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代谢途径、生长特性、生存环境和应用领域等因素。具体选择方法包括:1)从自然环境中筛选 具有潜力的微生物菌株;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具有特定代谢途径和产物合成途 径的微生物菌株;3)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需求,选择具有较高应用潜力的微 生物菌株。 2. 基因工程改造 基因工程改造是生物工程菌种研发的核心环节。在此步骤中,需采用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造目标菌种的基因,实现对其代谢途径和产物合成途径的调控。具体方法包括:1)应用PCR技术克隆目标基因;2)设计基因工程载体和选择适合的基因转化工具;3)对 目标基因进行定向敲除、插入或改造;4)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改造后的基因引入目标微生 物菌株。

微生物菌剂研发流程

微生物菌剂研发流程 一、项目立项与可行性研究 在开始微生物菌剂的研发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在的市场价值。在这个阶段,还需要进行文献调研和专利搜索,以了解当前的市场和技术现状。 二、菌种筛选与鉴定 在确定项目可行后,下一步是进行菌种筛选与鉴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找到具有所需功能的微生物菌种,并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定。通常,可以从不同的环境样品中分离出微生物,并通过实验确定其功能特性,如降解能力、营养利用等。鉴定过程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 三、菌种改良与优化 在筛选出具有所需功能的菌种后,下一步是进行菌种改良与优化。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通过遗传改良和环境控制等方法,提高微生物菌剂的性能和稳定性。例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种进行改造,提高其降解效率或耐受性;也可以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如温度、pH、营养物质等,提高菌种的生长和代谢能力。四、大规模生产与质量控制

在完成菌种筛选、鉴定和改良后,下一步是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建立高效的生产工艺,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大规模生产通常需要在发酵罐中进行,通过控制温度、压力、pH等参数,实现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同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产品的成分、纯度、活菌数等进行检测和控制。 五、田间试验与产品评估 最后阶段是进行田间试验与产品评估。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评估微生物菌剂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田间试验通常需要在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进行,以验证产品的稳定性和效果。同时,还需要对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在完成所有试验和评估后,就可以提交申请,获得微生物菌剂的登记和上市许可。

工业菌剂开发流程

工业菌剂开发流程 在工业菌剂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需遵循一定的流程和步骤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工业菌剂开发流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菌种筛选与改良、菌种发酵及优化、菌剂生产工艺研究、菌剂剂型设计、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设备选型及工艺流程设计以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菌种筛选与改良 菌种筛选与改良是工业菌剂开发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包括从实验室筛选具有特定性能的菌种,通过遗传改良等方法提高菌种的产量、适应性和稳定性。 在菌种筛选过程中,开发人员需根据产品应用领域和生产需求,从自然界或实验室保存的菌种库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性能的菌种。随后,通过诱变、基因工程等手段对菌种进行改良,提高其在工业生产中的性能。 菌种发酵及优化 筛选到优良的菌种后,需要进行发酵及优化。这一阶段包括确定适宜的发酵条件、优化培养基配方、确定最佳的混合搅拌方式等。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影响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和优化。例如,调整培养温度、湿度、pH值、溶解氧浓度等参数,以便更好地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此外,对菌种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以

确保发酵过程的稳定和产品的质量。 菌剂生产工艺研究 在菌剂生产工艺研究阶段,需要研究和优化菌剂的生产流程、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设计以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开发人员需根据产品用途和市场需求,确定适合的菌剂生产工艺。这包括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优化工艺条件和参数、确定生产设备等。此外,还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菌剂剂型设计 在菌剂剂型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产品的剂型、剂量、浓度、pH值、热原性和无菌性等因素。 具体来说,开发人员需要根据产品的应用领域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剂型,如粉剂、液体剂、颗粒剂等。同时,需要确定产品的剂量和浓度,以便满足市场需求和使用效果。此外,还要考虑产品的pH值、热原性和无菌性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产品质量标准制定 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是工业菌剂开发流程中至关重要的 一环。在此阶段,开发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产品质量标准,包括产品指标、检验方法等内容。

微生物菌剂车间操作流程

微生物菌剂车间操作流程 一、引言 微生物菌剂是一种生物制剂,用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促进植物生长。为了确 保微生物菌剂的质量和效果,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流程进行生产。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菌剂车间的操作流程,包括原料准备、发酵过程、菌剂提取和包装等环节。 二、原料准备 1. 原料采购:根据生产计划,采购所需的菌种、培养基、辅料等原料,并确保 其质量符合要求。 2. 原料检验:对采购的原料进行检验,包括菌种活力检测、培养基成分检测等,确保原料的质量可靠。 3. 原料配制:按照配方比例,将菌种、培养基、辅料等原料进行准确的称量和 混合,制备出菌剂发酵所需的培养基。 三、发酵过程 1. 发酵罐准备:对发酵罐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检查发酵罐的温度、压力等参数是否正常。 2. 接种菌种:将经过活力检测的菌种按照一定的比例接种到发酵罐中,注意无 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3. 发酵条件控制: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生长要求,控制发酵罐内的温度、湿度、pH值、通气速率等参数,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4. 发酵过程监测:定期对发酵罐内的菌液进行取样,检测菌种的生长情况和代 谢产物的积累情况,及时调整发酵条件。

四、菌剂提取 1. 发酵结束判断:根据菌种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积累情况,判断发酵是否结束。通常以特定的指标值或时间为依据。 2. 菌液分离:将发酵罐内的菌液通过离心等分离技术,分离出菌体和发酵液。 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 菌体处理:对分离得到的菌体进行处理,如洗涤、浓缩等,以获得高活力的 菌体。 4. 发酵液处理:对分离得到的发酵液进行处理,如过滤、浓缩等,以获得高浓 度的发酵液。 五、包装与质检 1. 包装准备:准备好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容器、标签等,并对其进行清洁和消毒。 2. 包装操作:将提取好的菌体或发酵液按照规定的容量进行包装,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 包装密封:对包装容器进行密封,确保菌剂的长期保存和质量稳定。 4. 质检过程:对包装好的菌剂进行质量检测,包括菌种活力检测、菌剂浓度检测、杂质检测等,确保菌剂符合质量标准。 5. 包装标识:在包装容器上标注菌剂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并贴 上相应的标签。 六、清洁与消毒 1. 发酵罐清洁:发酵结束后,对发酵罐进行彻底的清洗,包括物理清洗和化学 清洗,确保无菌状态。

微生物复合菌剂生产工艺流程与设计

微生物复合菌剂生产工艺流程与设计(附简图) 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1)生产用菌种的鉴定:主要包括纯度鉴定,生产性能的检查,有无杂菌污染。还有就是菌种的活性,重要特性有无退化等。(2)如菌种已发生功能性改变或被杂菌污染,还需要进行菌种的纯化或或复壮。 (3)其次在规模生产之前,还要通过实验室中试,确定该菌群的最适生长温度,PH,发酵培养基的最适成分与比例;生长曲线的绘制与最适培养时间的确定。我们一般选取对数生长期的菌体(丝)做为生产发酵用的菌种。最佳接种量与装液量的控制。二.实验室菌种的活化与种子培养阶段: (1)将冷冻保藏管中的菌种在斜面中活化(37℃ 24h),并在平板中进行纯化(37℃ 24h)。最终得到斜面菌种或菌种斜面。 (2)摇瓶培养阶段: 取一环纯化后的的菌种,接入装量为20mL种子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置于180r/min中摇床中培养 (37℃ 18h)。分别取1mL的种子液 ,接入五个盛有20mL发酵培养基的250 mL 三

角瓶中。置于180 r/ min 摇床中 培养(37℃ 24h ) 。接种量为三角瓶实际培养基装量的4-5%.PH 控制在7.0-7.5之间。 培养基组成见下表: (注;1ppm=1mg/l) 三.生产车间多级种子罐发酵阶段: 工艺流程 工艺条件 中控 121℃~125℃ 0.103MPa~0.168 MPa 0.5h~1.0h 加料体积50%~75%,实际为60% PH6.5~7.5 精密试纸或PH 计 121℃~125℃ 0.103MPa~0.168 MPa 0.5h~1.0h

灭菌空气25℃~35℃ 常压 物料量的0.5-5%.实际接种量为1% 25℃~35℃镜检: 24~36h 菌体的形态、密度 芽孢形成率≧80% 搅拌转速:180r/min 二级种子罐重复上述操作和参数控制 其中,由摇瓶菌种向一级种子罐的接种量,控制在一级种子罐实际装料量的0.5%-5.0%;PH控制在6.5-7.5;发酵温度控制在25℃~35℃;装料量控制在种子罐公称容积的60%左右。搅拌转速控制为180r/min. 二级种子罐的具体工艺操作和参数控制和一级种子罐大体相同。二级种子罐培养基成分应尽可能的接近主体发酵罐培养基成分。通过上述二级种子罐发酵培养,我们大致可以得到450L的发酵种子液。(计算如下:0.6*0.01*V=0.225L由此可得V=37.5L即通过一级种子发酵,我们可以得到22.5L的发酵菌体或菌丝。二级种子罐的接种量为5%。即0.6*0.05*V=22.5L)即V=750L.即通过二级种子发酵,我们大致可以得到450L的二级种子发酵液。 二级种子罐培养基成分如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